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时间:2022-09-07 13:06:11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十五夜望月

  作者:王建 年代: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3、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4、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译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给友人杜郎中的。诗题下原注:“时会琴客”,说明中秋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此诗写成当夜,也可能曾配合琴曲演唱。

  名家点评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难描难画。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落句有怀。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杨慎列为能品。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郭濬曰:清音缓节,幽然飒然。周珽训曰:爱月常情,秋思各有不同,“在谁家”三字凄婉,蓄无穷之意。敖英曰:后二句言谁不赏景,惟宴处超然者,心与景融。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地白,月光也。明则鸦惊,今既栖树,则夜深矣,是以见露之沾花。此时望月者众,感秋者谁?恐无如我耳。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选诗最当存其自注。通首平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句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人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今作者何可但言体制,而不讲声调也。朱之荆补笺: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清代巢父《唐诗从绳》: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性情在笔墨之外(末二句下)。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关辅(今属陕西)人。出身寒微。大历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赏析01-14

《十五夜望月》王建阅读答案02-25

十五夜望月 / 十五原文及赏析10-28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4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词赏析09-23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赏析09-28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09-17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11-23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翻译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