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词·多谢洛城人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1-07-05 16:19:44 古籍 我要投稿

忆江南词·多谢洛城人原文及赏析

  《忆江南词·多谢洛城人》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前言】

  《忆江南词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最后“独坐亦含嚬”,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该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

  【注释】

  ⑴忆江南:词牌名,亦名《望江南》。据《乐府杂录》,《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镇浙西,为妾谢秋娘所制,遂改为《望江南》。后白居易依调作《忆江南》词,《望江南》也就又作《忆江南》了。

  ⑵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洛城:洛阳。

  ⑶袂:衣袖。

  ⑷裛):沾湿。裛露:沾上露水。裛通浥,沾湿。

  ⑸含嚬:谓忧愁不语。嚬,同颦,皱眉。

  【翻译】

  春光去时离情依依,像在感谢留恋她的洛阳人。柔弱的`柳条随风飘扬,像举起衣袖告别离去的春;丛生的兰花被露水沾湿,像惜春的泪水湿透了罗巾;那伤春的美女独坐庭院,望着柳和花将愁眉皱紧。

  【赏析】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不轻轻放过。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来柳永《雨霖铃》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颦。”如果说,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独”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忆江南词·多谢洛城人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忆江南词原文06-12

忆江南原文翻译赏析06-01

忆江南·江南忆原文及赏析12-23

《忆江南》赏析12-05

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词赏析12-06

答人原文及赏析10-13

寄人原文及赏析10-15

《寄人》原文及赏析06-27

宫词原文及赏析10-12

梓人传原文及赏析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