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曲其二》的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时间:2024-09-19 19:44:14 炜玲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干曲其二》的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干曲其二》的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干曲 其二

  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诗文解释】

  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

  【词语解释】

  九江:指长江下游一段。

  ①长干行:乐府曲名。是长干里一带的民歌,长干里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

  ②临:靠近。

  ③九江:今江西九江市。

  ④长干:地名,在今江苏江宁县。

  ⑤生小:自小,从小时候起。

  【诗文赏析】

  《长干行·家临九江水》是唐代崔颢所写的组诗《长干行二首》中的第二首,该诗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刻画了一对萍水相逢的男女的相识恨晚之情。

  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 其一”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与“长干行 其一”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浪漫热烈,朴素健康,称得上上乘之作。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诗歌在语言上平白如话。从字面上看一览无余,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江上偶遇的对话。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共同认同的美好的情感——深深的眷念家乡的感情让它获得了流传至今的生命力。

  在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一个舟行女子只因听到乡音,觉得可能是同乡,便全然不顾忌封建礼教的拘束而停舟相问,可见其心情的急切。而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她盼望见到同乡的喜出望外的心情。这是因为乡音让她感到亲切,乡音让她产生要见到家乡亲人的冲动。这一切都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男子的答话是“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话虽是出自男子之口,却是对俩人共同的飘泊生涯的叹息,是长年流落在外的无奈。这叹息也是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诗人捕捉住一个生活场景,用白描手法抒写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既含蓄又生动,饶有生活趣味。

  创作背景

  崔颢《长干曲四首》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这组诗创作时间未能确证。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只写相问语,其情自见。

  《批点唐音》:颢素善情诗,此篇亦足乐府体。

  《唐诗镜》:宛是情语。

  《唐诗归》:谭云:“生小”字妙(末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口:此与前篇含情宛委,齿颊如画。杨慎曰:不惊不喜正自佳。

  《诗法易简录》:此首作答同。二首问答,如《郑风》之士女秉简,而无赠芍相谑之事。沈归愚云“不必作桑,濮看”,最得。

  作者简介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长干曲其二》的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相关文章:

《长干行·其二》崔颢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7-29

《长干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1-25

《饮酒·其二十》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9-26

采莲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4

塞上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19

《长干行》崔颢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5-31

长歌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9

长歌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6-09

【推荐】采莲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