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秋词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时间:2022-08-09 16:17:35 古籍 我要投稿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长信秋词五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五首七绝以凄婉的笔调,运用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表明失宠宫妃的苦闷幽怨之情。这组诗是唐代表现宫怨主题的代表作,诗中的心理刻画细腻入微,使诗篇别具一种真实与动人的艺术感染力。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长信秋词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

  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⑴金井:指井栏边装饰有浮雕花纹的水井。

  ⑵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⑶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一作“金炉”。玉枕:即枕头。

  ⑷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

  【翻译】

  在一个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珠帘不卷、夜寒霜重的秋夜,冷宫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炉火、灯火微弱。在熏炉旁、玉枕上有一位孤眠的少女,她形孤影单、心境凄清、愁恨难眠,她听到了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漫长而清晰的漏声,激起了她无限的怨愤。

  【赏析】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

  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阅读训练】

  (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3分)

  (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写出两个及以上意象1分,写出作用2分,本题共3分)

  (2)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写出抒情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1分,写出思想感情1分,本题共3分)

  拓展

  中考古诗词鉴赏——《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如北归的大雁一样来到胡地。诗人将自己喻为“蓬草”“大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飘忽不定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感受到的被排挤出朝廷的独特的内心感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形容大漠孤烟直直地立于大漠之中,显得挺拔雄伟;“圆”写出了大漠落日的浑圆。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整个意境画面辽阔,既有纵横千里的辽阔,又有高耸入云的浩瀚。表现了塞外雄奇壮观的风光。

  1、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正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2、诗的颈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之名句。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和“圆”的好处。

  诗的颈联描写了诗人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化用“燕然勒功”典故,表达诗人对戍边将士取得战事胜利的关切之情。

  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难以排遣的孤寂、抑郁、愤懑之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色时的慷慨悲壮之情和豁达的情怀。

【《长信秋词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相关文章:

弹琴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8-21

王冕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7-11

过沙头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8-21

落花李商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10-14

《和乐天春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7-11

《早秋山居》原诗及注释翻译赏析附阅读训练附答案07-11

刘筠柳絮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8-21

华岳《酒楼秋望》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内附答案07-11

陈与义《春寒》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内附答案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