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楚三·五国伐秦原文及翻译参考

时间:2024-10-29 08:49:49 夏杰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战国策·楚三·五国伐秦原文及翻译参考

  《五国伐秦无功》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战国策·楚三·五国伐秦原文及翻译参考,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五国伐秦。魏欲和,使惠施之楚。楚将入之秦而使行和。杜赫谓昭阳曰:“凡为伐秦者楚也。今施以魏来,而公入之秦,是明楚之伐而信魏之和也。公不如无听惠施,而阴使人以请听秦。”昭子曰:“善。”因谓惠施曰:“凡为攻秦者魏也,今子从楚为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子归,吾将使人因魏而和。”

  惠子反,魏王不说。杜赫谓昭阳曰:“魏为子先战,折兵之半,谒病不听,请和不得,魏折而人齐、秦,子何以救之?东有越累,北无晋,而交未定于齐、秦,是楚孤也。不如速和。”昭子曰:“善。”因令人调和于魏。

  【注释】

  五国伐秦无功:赵、燕、韩、魏、齐五国攻秦,因各国观望、猜疑,故无功。

  齐:原作秦,据鲍本改。

  苏代谓齐王:据《战国纵横家书》等,可知此苏代当是苏秦之误。

  阴:学者据史实考证,阴字为陶字之误。下文诸阴字误同。译文从之。

  免:通勉,勉力。

  宾:排斥。

  后合:鲍本等作复合。

  衡:原作衍,据金正炜说改,衡同横,指连横。

  强:原作疆,据鲍本及《札记》改。

  倍:原作信,据鲍本改,益也。

  太原:《史记正义》引作太行,当是。

  消烁:同销铄,熔化,消除。这里指削弱。

  财:原作曹,据鲍本等改。屈:尽也。

  起:立也。滕:原作胜,据郭人民等说改。滕国灭于宋,中山灭于赵,秦复起二国,故下文称赵宋同命。

  文言文翻译:

  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魏国想要讲和,派惠施到楚国去。楚国准备让惠施到秦国去,让他主持讲和。

  杜赫对昭阳说:“凡是参加讨伐秦国的国家是以楚国为首领的。如今惠施以魏国的名义来到楚国,可是您让他到秦国去讲和,这是向秦国表明楚国主战而使它相信魏国主和。您不如不听惠施的话,而暗中派人去请求讲和,并表示听从泰国的命令。”昭阳说,“好。”

  于是对惠施说:“凡是参加进攻秦国的国家是以魏国为首领的,如今您跟随我们去讲和,楚国就会得到秦国的好处,魏国就会受到秦国的怨恨。您先回去,我将派人通过魏国去讲和。”惠施返回魏国,魏襄王很不高兴。

  杜赫对昭阳说:“魏国为您首先投入战斗,损失了一半兵力,向您报告军队处于困境之中,我们不听,请求讲和又没能办到,如果魏国调头去投靠齐国、秦国,您用什么办法挽救?东面有越国造成的麻烦:北面没有魏国的援助,并且与齐国、秦国的邦交还没有确立,这样楚国就孤立了。不如迅速与秦国讲和。”昭子说:“好。”于是派人告诉魏国与秦国讲和。

  作品评析

  苏秦用选言推理的论辩方法,一下子就说服了奉阳君。所谓选言推理就是先列举对象的所有可能情况,然后一一排除,由此得出另一相反的情况是正确的的结论。苏秦列举了各诸侯国竞相事奉秦国的六种方案、六种可能性。结果发现在这六种可能性中奉阳君一点也得不到好处,所以就排除了各诸侯国竞相事奉秦国的这一大前提。得出只有放弃与秦国讲和,还有可能得到陶邑的结论。

  选言证明的优点在于能彻底消除对方的侥幸心理,将自己论点的反面驳斥的体无完肤、无立锥之地。从而自然地得出自己论点的正确来。在论辩中,这种选言证明应该多加运用。

  编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

【战国策·楚三·五国伐秦原文及翻译参考】相关文章:

《战国策·韩三·秦招楚而伐齐》原文及翻译07-24

战国策·秦四·楚魏战于陉山原文及翻译参考12-14

战国策·秦三·秦攻韩围陉原文及翻译参考12-14

战国策楚一张仪相秦的原文及翻译09-05

齐魏约而伐楚原文及翻译12-14

《齐桓公伐楚》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03-24

关于战国策·楚一·江乙为魏使于楚原文及翻译05-16

《伐檀》原文及翻译10-22

伐檀原文及翻译05-10

战国策·楚一·齐楚构难原文和翻译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