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宣城界》原文及注释

时间:2022-09-05 12:25:36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夜泊宣城界》原文及注释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泊宣城界》原文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夜泊宣城界(一题作旅行欲泊宣州界)

  唐·孟浩然

  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

  湖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

  去去怀前浦,茫茫泛夕流。

  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

  火识梅根冶,烟迷杨叶洲。

  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

  【注释】

  ①全诗校:“一题作旅行欲泊宣州界。”《旧唐书·地理志三·江南西道》:“宣州,隋宣城郡。”开元中,属县有宣城、当涂、涇县、秋浦、南陵等。

  ②西塞:西塞山。《元和郡县志·江南道三·鄂州》:“西塞山,在(武昌)一县东八十五里,竦峭临江。”按,此武昌县即今湖北鄂城县。

  ③问:寻。

  ④津济:犹津渡。

  ⑤去去:犹言行行。

  ⑥罗刹石:《太平寰宇记·贵池县》:“大江西自江州彭泽县界与石水合,有连石入江,名石碑,又有六孤石生于江中,俗谓之罗刹洲,舟船上下为之险艰。”

  ⑦敬亭山:《元和郡县志·江南道四·宣州》:“敬亭山,在州北十二里,即谢眺赋诗之所。”

  ⑧识:全诗校:“一作炽。”梅根冶:《元和郡县志·江南道四·宣州》:“梅根监,在(南陵)县西一百三十五里。梅根监并宛陵监,每岁共铸钱五万贯。”{读史方舆纪要·池州府·贵池县》:“梅根监,府东五十里,亦名梅根冶。自六朝以来,皆鼓铸于此。”

  ⑨杨叶洲:《太平寰宇记·贵池县》:“杨叶洲,在(贵池)县西北二十里大江中,长五里,阔三里,状如杨叶,故名。”

  【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字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有《孟浩然集》。

【《夜泊宣城界》原文及注释】相关文章:

枫桥夜泊/夜泊枫江原文翻译及赏析03-18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原文翻译赏析08-08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12-01

枫桥夜泊原文翻译及赏析02-08

枫桥夜泊原文与翻译及赏析04-24

夜泊水村原文及赏析02-25

黄河夜泊原文翻译及赏析05-04

《夜泊宁陵》原文、翻译及赏析05-24

《枫桥夜泊》原文及翻译赏析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