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翻译及原文

时间:2022-08-02 10:05:06 古籍 我要投稿

齐民要术翻译及原文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齐民要术翻译及原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谷,妇女作裙,孪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

  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

  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参考译文:

  《齐民要术》中“齐民”的意思就如同现在我们说的“平民”。当初神农氏制作未耜这两种农具,来使天下人受益。殷周二朝强盛的时候,《诗梢书》记述的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晁错说:“圣明的君主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寒冷时穿衣,不完全是为了轻便保暖;饥饿时吃饭,不见得只为求得甘甜的滋味。当饥饿寒冷降临到身上时,人民就不再顾及廉耻。一天不吃二顿饭就会饥饿,一年不置办衣物就会受寒。当肚中饥饿吃不到饭食,身上寒冷穿不上衣服时,连慈母也不能保全她的子女,国君又怎能拥有自己的人民呢?”

  皇甫隆治理敦煌时,敦煌的风俗是人民不懂得用耧犁来耕作,等到种地时,人和牛花费了不少气力功夫,最后所收获’的谷物却很少。皇甫隆于是教导人民制作耧犁,和以前的耕作方法比,所花力气不过一半,收获的谷物却增加了五成。另外,按敦煌的习俗,妇女做出的裙于,褶皱得象羊肠,使用布有一匹之多。皇甫隆又改进了制裙工艺,结果所节省的衣料不计其数。黄霸治理颍川,让邮亭、乡官都畜养鸡猪,来赡养鳏夫寡妇、生活贫穷窘困之人;同时从事耕田种桑,节约用度,增殖财富和种树的工作。鳏夫寡妇这类无依无靠的人死后没有下葬的物品,乡官按常例报告给黄霸后,他便具体地一一分别处理:让手下记住:某某地有大树,可以做棺木;某某亭有猪仔,可以做祭祀用品。下吏去了一看,都和他所说的一模一样。

  李衡在武陵龙阳汜洲上造宅子,种了上千棵柑橘。临死时,告诉儿子说:“我们州里有上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不需要你提供衣食来养护“他们”,每年给你献上一匹绢,也足够你使用了。”后来柑橘长成,一年得绢几千匹。樊重想制作器物,先种梓、漆,当时人嗤笑他这种做法。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求借。这种种植之法是不会被废止的呀。谚语说:“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物;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说的就是以上道理。孔于说:“管理家庭生活的方法可适用于做官的方法”。既然是这样,那么家如同国,国如同家,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呀。

  如今我从经传书籍,以及民间歌谣中援引;向有经验的老成之士询问求教,并通过实践验证;从耕种田地之术到酿造、腌制之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帮助谋生的经验技术,无不都写在书里,书名叫《齐民要术》。共有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的开头都有目录。我试着给家童看,还不敢给有识之士看,因此反复细致地阐述我总结的生产技术经验,不追求词藻的华丽。阅览的人请不要对其嗤笑。

  作品简介

  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为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该书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即今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山东中北部的农业生产,概述农、林、牧、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作品中正文分成10卷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现已失传的汉晋重要农书,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书前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最后列举了很多的“非中国(指中国中部中原)物”,就是北方不出产的蔬菜和瓜果。

  《齐民要术》推崇耿寿昌之常平仓、桑弘羊之均输法皆为“益国利民,不朽之术”,并嘲笑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贾思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归划。对开荒、耕种到生产后的加工、酿造和利用等一系列过程详细记述,同时还论述了种植学、林学以及各种养殖学。

  《齐民要术》中详尽探讨了抗旱保墒的问题。另外,他还论证了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主要是轮换作物品种,并出现了绿色植物的栽培及轮作套种的方式,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应该是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

  《齐民要术》提出了选育良种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贾思勰认为种子的优劣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谷类为例,书中共搜集谷类80多个品种,并按照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说明了如何保持种子纯正、不相混杂,种子播种前应做哪些工作,以期播种下去的种子能够发育完好,长出的幼芽茁壮健康。

  书中叙述了养牛、养马、养鸡、养鹅等等的方法,共有6篇。书中还指出如何使用畜力,如何饲养家畜等,还提出如何搭配雌雄才恰到好处。书中又记载了兽医处方48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病等,提出了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发现后迅速隔离、讲究卫生并配合积极治疗的防病治病措施。

  书中阐述了酒、醋、酱、糖稀等的制作过程,以及食品保存等。从所记载的工艺过程看,当时的人对微生物在生物酿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有所认识,并掌握了很多实际经验和制作技巧。书中记载的蔬菜贮藏技术在中国北方仍被使用:9、10月间,于地上挖坑,深约一米或更多(视贮藏量而定),然后把新鲜的蔬菜一层层摆在坑中,再摆一层放一层土,最上面留下一尺多全部用土盖好。这样,冬天取出来的蔬菜不失水分,和夏秋时的一样新鲜。

  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植物生长发育和有关农业技术的观察资料。譬如:种椒第四十三中讲述了椒的移栽,说椒不耐寒,属于温暖季节作物,冬天时要把它包起来;又如种梨第三十七中说梨的嫁接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技,三年既结子而树丑。书中还有许多类似记载材料,其中最为可贵的是栽树第三十二中所述果树开花期于园中堆置乱草、生粪、温烟防霜的经验。书中认为下雨晴后,若北风凄冷,则那天晚上一定有霜,根据这一方法,人们可以预防作物被冻坏,从而避免损失。另外还可采用放火产生烟,从而可以防霜。

  《齐民要术》中很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描述了多种经营的可行性,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书中种白杨一节,预算了可得收入:1亩3垄,1垄720穴,1穴屈折插1杨枝,两头出土,1亩可得4320株,3年可为蚕架的横档木,5年可做屋椽,10年能充栋梁,以售卖蚕架横档木计算,1根5钱,1亩岁收21600文,1年若种10亩,3年一轮,那么收入将相当可观。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种以小本钱赚大钱的方法。

【齐民要术翻译及原文】相关文章:

齐民要术原文及翻译03-11

齐民要术全文译文05-12

齐民要术谚语摘抄08-20

《齐民要术》桑杂类译文注释05-10

齐民要术讲的是什么内容03-01

河北民原文、翻译及赏析01-07

民劳诗经原文及翻译12-22

齐大饥原文及翻译04-12

张齐贤的原文及翻译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