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见鬼评课稿
活见鬼评课稿1
聆听曹老师执教的《活见鬼》感觉如沐春风,接下来就曹老师的课谈一谈我浅薄的看法。
一、读得有滋有味。
这节课一改文言文教学是老师教翻译,摒弃了句句落实,字字翻译,的枯燥做法。应确立以读为本,设计大量不同形式,层层递进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疑神疑鬼的可笑至极感受文言文节奏韵律美。
曹老师通过检查学习单中的预习试练,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扫清字音障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指导学生正确断句,掌握文言文读的节奏,越读越通顺,越读文言文节奏美、韵律美,悄然而生,学生徜徉于文,沉醉其中,不觉会心一笑,在当堂训练拓展延伸时,学生的精彩发言,不就是读懂的效果吗?
二、议得趣味盎然。
在这篇短文中,人物的行为皆出自于人物的心理,作者在文中用几个字便把“赴饮夜归者”心理发生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出来,曹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文中你觉得哪个地方最好玩最好笑,并在文中找出来。在学生找到后,曹老师便接着让学生说出持伞者和投伞者会怎么想?从而走进人物心理。最后曹老师出示句子:“不觉愕然,相视大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铺垫,自然而然地回答出可能他们都会认为自己见了鬼,并且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主旨:“世上没有鬼,是他们心中有鬼,疑心为鬼也”。
最后,我想谈谈自己个人的`一些意见:我们知道课堂教学设计只不过作为参考的依据,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情在变化,教学也要随机调整,教师应多一点顺学而导,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让我们的课堂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以上是我自己的拙见,谢谢!
活见鬼评课稿2
今天欣赏了何**老师执教的《活见鬼》,值得学习之处颇多,概括如下:
1、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笑话,本身编者选择笑话这样一种形式的文言文,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其实不难学,不难懂。开课伊始,教师紧扣文本的“有趣”,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风趣的语言引导,从“鬼”字的字形入手,进而调动起学生对文本的求知欲。板书课题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活见鬼”这句口头禅在生活中使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强调了方法技能的重要。初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在朗读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不仅要对生字进行正音,本篇文言文中存在着一些多音字,学生会难以判断。此处教师顺学而导,设计为多音字正音环节,通过出示多音字不同读音所表达不同的意思,引导孩子掌握“联系上下文判读多音字读音”的方法,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达到初读课文读准读通的目的。
3、面对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了文言文的魅力,为今后再次学习文言文埋下兴趣的种子。故教师设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原文、译文达到了解文章大意,加深文章关键词句理解的目的。
4、本篇教材的朗读难点就在于读出文言文的韵味。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推荐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的朗读,并加入自己的动作、表情,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
5、本文用精炼的语言通过一个“撩”字将撑伞者疑神疑鬼,担惊受怕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带领学生进入冯梦龙笔下的雨夜,抓住一个“撩”字进行角色体验,扩展想象空间,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到了本文的用词精妙,体会文章含义,突破文章中心。
6、“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这个例子,挖掘有利资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以篇带面,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凸显语文教学“举一反三”的功能。
【活见鬼评课稿】相关文章:
拼音课评课稿02-06
地震评课稿02-14
守株待兔评课稿02-13
灯光评课稿02-12
转化评课稿02-11
重力评课稿02-11
养花评课稿02-10
钱学森评课稿02-10
乡愁评课稿02-09
前后评课稿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