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评课稿

时间:2022-02-14 12:39:09 稿件 我要投稿

回声评课稿2篇

回声评课稿1

  今天听了覃老师执教的《回声》。纵观全课,发现有好些地方值得借鉴的:

  1、在课堂教学中,覃老师注重学生的反馈。针对学生的朗读,及时地做出反馈,针对学生生字词学习及时矫正。

  2、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说说什么是回声,并结合生活的实际理解并书写“倒影”,让学生明白有些词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这样就交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3、对于二年级学生,写字的指导还是十分重要的,我觉得覃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进行范写,这样学生的字就会合理,他们也能明白关键的笔画的位置。这环节做的很好。

  在教学中,还存在值得思索的地方:

  1、在课文结束后,覃老师没有让学生把课文进行全文的朗读。这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总体把握,使整堂课缺少了完整性。

  2、在对重点段落(青蛙妈妈说的话)的研读,我觉得还不够扎实,课堂上应演示实验,学生对于“回声”是怎么回事更明白。

回声评课稿2

  本学期我们工作室开展了多次活动,我也拜听了多位老师的课堂。其中,对陈伟老师的研讨课《回声》印象颇深,因我本学期也执教二年级语文,故尤为细嚼陈伟老师的教学风格,她亲切不失中气的课堂语言,活泼而具有张力的课堂氛围,精巧的教学安排和扎实的字词教学都值得我们细细深思回味。

  一、语言文字训练到位。

  二年级的字、词、句训练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在这方面的训练有独到之处。例如:水的波纹是怎样扩散的?问题提出后,陈老师出示了一段原文:“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并且,在黑板上画出了波纹的形状,直观生动的使学生记住了波纹的意义。在语言环境中训练字、词、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并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里的“跳”、“捡”、“扔”、“激”、“碰”、“荡”等一系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都在反复诵读和体会中确切理解并掌握了。这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收益是很大的。

  又如:陈老师对青蛙叫声的语气词进行重点讲解,重复练读三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哪”,“吧”,“哩”这三个语气词的作用。这个环节把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师明确的训练意识。

  二、朗读能力训练到位。

  整节课,根据教学重点和训练需要,教师设计了“配乐范读”、“指名朗读”、“小声齐读”、“自由练习读”、“有感情地读”等训练方法,学生经历了一个由“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训练步骤和层次清清楚楚,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项目,低年级就应该打好扎实的基础.在这点上,张老师循循诱导,以读贯穿始终,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有要求、有层次、有目标地一步一步落实,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字词教学扎实而有新意。

  这节课,陈老师富有创新的给学生提供了两大写字法宝:魔法圈,魔法棒。

  在练写“影,倒,游”这三个生字时,陈老师详细讲解了字词的结构,需要注意的笔画,并且示范写字,师生合作共同将这三个字送入田字格。在魔法圈、魔法棒的神奇魔力下,学生们写起字来更有趣,更规范。当然,肖云霖老师也指出魔法圈、魔法棒的运用既有帮助学生写字规范化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能造成学生对写字模式的形式化,不利于对字词的识记,影响日常写作的实用性。

  总之,陈伟老师这堂研讨课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师导读的思路,又简明实用,各项训练都能到位,是一篇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好课堂。

【回声评课稿2篇】相关文章:

拼音课评课稿02-06

守株待兔评课稿02-13

灯光评课稿02-12

转化评课稿02-11

重力评课稿02-11

养花评课稿02-10

钱学森评课稿02-10

乡愁评课稿02-09

前后评课稿02-08

颐和园评课稿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