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评课稿
今天听了高二级部于老师的一节化学课。分管级部教学工作的高主任和学科王组长也一同前往听了这节课。
于老师的这节课讲的是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中“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一节。这节课的内容对于我来说,尽管知识难度不大,但是完全陌生。于老师总共讲了两个大问题:一是碳链改变,二是官能团改变。
在课的一开始,于老师首先在黑板的副版面上写出了两个方程式,这两个方程式当然是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接着于老师围绕这两个方程式各提出了一个思考题,从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总结得知,这两个方程式果然大有妙处:既是对过去学过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更是对本节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可谓一箭双雕。
在处理完这两个方程式,并且顺利导入到本节课内容,教师又适时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交代出来,并通过板书展示在黑板上。
截此教师成功地将课前检查、新课导入、激情助学融为一体。从学生接下来的听课状态看,90%的学生被教师成功调动起来,一双双贪求知识的目光紧紧盯向站在讲台上的老师。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以理论总结为主,学生动笔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需要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高度专注。为了打破“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教师大胆把课堂的“主体”“压”在学生身上,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动脑思考;教师质疑,学生完善”的基本思路,把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的“劳动”一条条呈现出来。所以课堂的每一步都必须在师生密切合作、成功合作的基础上才能顺利推进。
由于这节课于教师很好践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整个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不仅知识学得扎实,而且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要说本节课的瑕疵,就是教师在最后学生自主巩固知识的环节,有“关怀过度”之嫌。
当新授内容全部结束之后,还剩下大约十五分钟的时间。教师布置学生整理相关知识,然后做一份反馈练习。就在学生用心整理、自我消化、专心做题的过程中,于老师也在忙于巡查学生进展情况,但是每当她发现有学生遇到问题,比如知识卡壳,出现错误等等,就赶忙点拨,而且还有意无意大声说出来,显然也是在提醒其他同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实,这是教学中的一种“过度关怀”现象。学生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是正常的,只要不是面上的问题,只要不是学生久久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应该“放心”先让学生,试一试,攻一攻。通过他们自身能力解决的效果要远比教师的帮助有效。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就是落实起来的时候,总是不放心,尤其是看着学生“紧皱眉头,思索不出结果”的时候,就有点“心痛”,有点“着急”,就禁不住张开了嘴……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评课稿】相关文章:
2.课赛评课稿
3.寒号鸟评课稿
4.《跳高》评课稿
5.班会课评课稿
6.灰雀评课稿
8.会走路的树评课稿
9.班会课评课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