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时间:2024-09-06 07:47:04 赛赛 稿件 我要投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1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本节课中教者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提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瓶中的`水增加了吗?为什么水会升上来的?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石头占有了水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迁移了难点。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专门设计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比较练习,并让学生用手比划这些单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2

  长发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就接触到“乌鸦喝水”的故事,于是教师将这个故事再现出来,让学生明确乌鸦从刚开始喝不到水到最后喝到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石头放入盛水杯中的实验,通过观察发现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放有石头的杯子中不能全部倒入,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石头占据了一部分空间,所以无法倒入。继而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电视机、电脑主机、老师的手机,将这三件物品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虽然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概念,但还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应该结合实物演示进行教学,知道分别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了这个认识还不够,还要乘胜追击,让学生去估一估身边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利用身体估摸出1立方米的大小,同时还要将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进行区分,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3

  1、对教材处理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体积的概念,加之活经验不足、对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不强,教学难度较大。教材不熟时间又紧,我便在网上观看了几位老师的教学视频,便采取"拿来主义"依葫芦画飘的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却没有深入思考每个环节的活动该占的比重,通过这一环节我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或者说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导致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水到渠成的知识生成。

  2、课堂教学不够严谨,细节处失误较多。

  平时教学我重算理轻算法,导致部分学生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又因为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也不注意数学专业术语的精准性、板书规范性及对学生解题步骤,格式,书写的要求,长期以来导致学生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没有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平时我总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要学的'知识是学习效率的体现,从未要求学习提前预习也很少课后复习,却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不愿自主学习,不会自主学习,慢慢地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我虽着急,但也深知提升自己非一朝一夕之事,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的是实验,使学生用亲身体验来了解,体积的涵义。而后得出体积的定义,再后就是判断物体体积的大小,能用肉眼分清体积大小的我们可以用观察能分辨体积的大小,之后进行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一、实验引入,在实际操作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的兴趣之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体积的认识性。

  对于体积的概念可能学生刚刚接触,应该对每个物体的`体积大小进行对比和讲解,使在分别他们的大小的时候,更能对体积的概念产生不陌生的态度去完成判断体积的大小问题。

  三、联系前几个环节,进行现实体验体积的重要性。

  不管到哪里,我觉得对与体积这个概念是毫不分离的。正所谓学生对体积也会了解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能判断出每个物体的大小。

  四、当堂达标。

  出示根据教材练习册等参考资料来进行对这堂课的达标训练,为了更加检测出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情况、获得的知识等方面有所帮助。

  五、结合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

  一堂课结束,每个学生尽量达到自己有所收获,有所了解。或者对自己小组的合作情况有所总结,使以后小组讨论方便有所进步。

  个人反思

  我认为这堂课学生在思维上有所提高,能有意识的解决没个问题,小组合作也进行的比较完善,而我自己在授课的同时,有些该讲的重要部分有些遗漏,我觉得这是我的错误,今后我要继续加倍的努力争取没有这样的错误,我觉得教好几何类的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在授课的同时要充分的准备教具和有关方面的物品,这样才能使得他们更容易的接受一堂课程的知识点。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5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体积,也许有过体验,却难以有体积的意识。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摸课桌抽屉的活动。通过对比摸空抽屉和放了书包的抽屉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因学生们的书包大小不同,有的放进抽屉了,有的'没放进去,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后得出体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概念说一说什么是身边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之后,我出示两个大小很接近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确为了应用的方便,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从而引进常见的体积单位cm,dm,m。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我设计了摸,说,找,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1cm,1dm,1m的大小。如在找体积大约是1cm的物体时,学生想到了自己一截手指头,一颗大牙……1m有多大学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因此我在教室里用几根米尺搭了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蹲进去看可以蹲几个学生,并追问如果换成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换成六年级的学生又能蹲几个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突破这个难点。

  整堂课从教学的设计来看,过程严谨,逻辑性强,各环节过渡也比较自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对比处理得不够,这部分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时容易产生混淆。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回顾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两个单位的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如何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打基础。

  其次,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初步感知体积时有个学生已经说出空间一词就应立即板书,抓住这个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描述什么是物体体积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举例引导学生描述;在寻找生活中物体体积接近1立方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到操行评分表的体积时,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面和体的区别。最后出现教学时间不够时,教师应灵活处理练习题。

  第三是教师还应多学习教学语言的艺术,在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6

  上课前,观摩了名师的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这样的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8个学生左右,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7

  教后反思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对概念的理解已经掌握得比较扎实,学习的气氛也很活跃,大家都能发表意见。就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黎明和金粤洋都积极举手而且回答得不错,看到这一点我很开心。另外老师的过度语和提问也比较恰当。但是认真反思这堂课也有许多需要反思可改进的地方。

  不足之处

  1、信息的采集。这是师傅在评课时的说法,我没有这么好的用词,于是当时我说是“应变处理能力”。在第一个练习,估算录音机的体积时,周纪宇填的是cm3,但有学生说是dm3。我问“同意谁的想法”的时候,双方还几乎一半一半,这个时候我在想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幸好准备好的小正方体还有一些,于是我用20个摆一摆让他们来比较“是不是录音机的体积跟20个小正方体的体积相当呢?”问题很快解决了,自己也捏了一把汗。但是后来师傅的一个方法更让我茅塞顿开。上一题已经有一块橡皮的体积是8cm3,何不就利用这一题解决录音机问题?如果是20cm3,那3块橡皮叠一起就是24cm3,已经比20cm3大,想象一下录音机是不是还没有3块橡皮大呢?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又进一步得到了培养。从这一个问题看,自己的应变处理能力还要继续努力加强。

  2、学生的学习交流还不够。例如在做实验的时候老师的三个提问虽然引导了学生去往想要的方向回答,但是学生的提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就相对来说被禁锢。

  3、师生角色的`转变还需要注意。师傅说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如何才能更好的往这个方向发展,老师要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把自己当作学生,不断的设问,不断的让学生去想问题的解决办法。

  4、其他细节。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时候,可以先从手中的小立方体开始认识,再举例,而且多举生活当中的例子。例如体积是1cm3的物体,除了有书上的手指头,还有笔头,粉笔头,骰子等等。例外在“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可以先从简单到复杂的拼法去教学,例如先2块,再4块,8块,12块等。在课堂小结的分享阶段,可以分三个问题进行: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建议?你还有什么疑问?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8

  本课教学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前的一个知识点。对于体积概念的充分理解和对于体积单位的形象、灵活掌握,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学习的一个牢固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充分把握利用实物演示理解概念的教学方法。由于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利用两个量杯来演示乌鸦喝到水的原理、利用手来感知书包的体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老师的故事激趣、实验验证、动手感知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体积概念的时候,注重与长度、面积的区别比较,形象直观地感知概念,让学生用手比划出手机、电视机、影碟机的'体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我注重渗透“迁移”的学习思想。通过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面积单位,自然而然引出体积单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定义1平方厘米时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来表示。由此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小可以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大小。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认识,利用生活中指头肚的体积大小约1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等来举例加强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习效率不高,小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要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充分发言。小组之间要相互合作交流,将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展示。

  整节课的教学有值得积累的优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将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9

  对小学生来说,体积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其概念的内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此在建立体积这一概念时,我在“说”上给时间、在“比”上下功夫。通过制造喝橙汁比赛中的不公平、观察气球的充气过程中的大与小,向学生渗透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看不见的气体都会占有空间,使体积概念的构建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体积单位”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个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并不是没有基础的,它是立足于已有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层次首先是通过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引出要有统一的标准才能比较,然后在教学1立方厘米这个环节做足文章,通过亲手量一量、摸一摸和课件由线到面、面到体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使学生感受到三个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通过让学生捏一捏、比一比、找一找等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同时在捏橡皮泥的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其目标的完成淡无痕迹,水到渠成。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一概念立足于1立方厘米概念进行迁移,借助于用手比划、实物感受,以及估一估、猜一猜等方式,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此外,练习中我不仅设计了一些常规的基础练习,还特别安排了“争论对错”的环节,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中感悟到:虽然不同的体积单位适用于测量不同的物体体积,但是还要根据具体的数据选用恰当的计量单位。同时,我还精心搜集了体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具体例子,播放“马桶省水”和“压缩袋”的视频,可能孩子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这样的例子,但是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数学的在生活中的价值,真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做学习上和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激发学生也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10

  今天教学的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内容很简单,学生基本能在当堂掌握。但在整堂课上,感觉自己还有一些地方教学的不到位,学生对于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更多的是数据上的认识,缺少直观形象的对比,在得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后,我应该让学生进行实物图形的比较,这样学生才能够清楚地感知到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但由于没有配套的教具,课上我就直接让学生看挂图来进行对比计算,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也相等。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体积和1000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学生虽也掌握了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但掌握地不够深刻,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更是停留在表面上。在课后,为了弥补课上的不足,我让学生围绕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分别解释了为什么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在解释中,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体积单位间的不同点,同时也理解了这三种单位之间的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探索推算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重点之二便是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在练习题中除了体积单位的换算外,还增加了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对比练习,加深理解对这两种单位换算之间的区别。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对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是另人满意的,我没有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熟记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乘进率,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而是让学生用箭头表示,箭头从高的单位指向低的单位,箭头往右乘进率(即小数点向右移动),箭头往左除以进率(即小数点向左移动),虽然这种方法也有点程序化,但它简单易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单位换算的知识有很大帮助,学生完全熟练之后,可以省略箭头,但任何这种类型的题目都可以用到这种方法来帮助思考。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11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重要。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接受也较快。我采取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清楚推理,也为了兼顾学困生的学习,我采用了放映幻灯片让学生从抽象的想象到直观的'观察彻底明白推理,并鼓励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了课前认真预习,为了预防部分学生对学过知识的遗忘,我在导学案中的第一步复习与生成设计了与本节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课堂订正答案时发现学生都已掌握。接下来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导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这也有力地说明了设计导学案应该做到为新课知识作铺垫的合理性。还通过猜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的检测训练紧密结合新知。

  感悟反思

  1、学生讲解算理生硬、不自然,有待于进一步课后强化训练。

  2、单位的统一,让学生自觉养成习惯。

  3、平方、立方加强区别,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刚学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急于求成出现错误。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12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常用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

  在课的开始,让学生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想想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接着通过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入新课。通过故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

  在教学生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大小,分别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实物,让学生用三根1米长的绳子拉成一个互为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加深学生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印象。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通过习题练习,使学生更加理解在实际运用中要正确选择这些单位。

  本节课让学生合理的利用身边的资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得到增强。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13

  在讲授《体积单位》一课之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认为这节课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比较容易感知的是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2、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认识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立方分米,最后认识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参与尝试的兴趣。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拙见。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还应该认真思考,仔细琢磨,积累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14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施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石头放入水中问什么水会上升呢?等等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我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如果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我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联系实际,提取学习资源。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 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通过让学生找、摸、想、说等活动,让学生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从而感悟出体积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组织活动,探究感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及教材的特点,组织了有效的数学活动。如在认识 m3、dm3、cm3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大小的体积单位,形成各种体积单位的表象,并能识别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中我设计了钻一钻等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练中开发思维。

  4、引发矛盾,产生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统一的标准去度量)。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15

  《体积单位》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已经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空间观念的建立。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比较容易感知的是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测量、拼摆、想象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已经在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在教学中还适时引导学生用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便已经在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认识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探究,认识1立方分米,最后认识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三、合理设计练习。

  学生学完了常用的三个体积单位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填合适的单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加深理解。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重点认识 1立方厘米,深化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在学生理解了“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以后,又及时跟进了一组练习,再一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这样层层递进,每个层次都设计相应的练习的做法,有利已经在学生及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归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巩固练习对教科书练习七的第1题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学生记录下摆出的几种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它们的体积,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为下一课学习体积的计算做铺垫。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精练,关注学生的情感还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今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相关文章: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精选6篇)06-22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09-23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05-31

经典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11-22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集锦11-29

圆柱的体积听课评课稿05-16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参考09-28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荐]09-08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11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