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的评课稿

时间:2024-03-13 08:59:32 海洁 稿件 我要投稿

黄河颂的评课稿(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河颂的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河颂的评课稿 1

  昨天,在实验小学观摩了全国模范教师毕老师执教的《黄河颂》一课。这节课非常成功,亮点纷呈,深受与会老师的好评。语文课的三味——语文味、人文味、书卷味——在毕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显现。下面就这节课几个突出的亮点作以简单评析。

  第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的明晰。

  教学目标明确,简约明了。两个目标:一、激情诵读,读出气势;二、深情体味,读出感情。

  围绕上述目标,毕老师分四个板块逐步推进教学:

  ①在激情导入之后,毕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②在赏读课文环节,毕老师很智慧地把这首诗章先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在读讲歌词时,又分成表现黄河的“气魄”和“精神”两层。在讲黄河的“精神”时,又引导学生根据“啊,黄河!”很自然地分为三小层去学习。

  ③铺垫课文背景,深刻理解诗作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④有感情地诵读诗文,结课。

  整个教学流程,思路非常清晰,且联系紧密,自然融合为一体。犹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一般。

  第二,彰显了文本特点,重视朗读、诵读。

  《黄河颂》是一首诗歌,诗歌的教学要突出诗歌的诵读。毕老师以“读”的教学方法为主线,贯穿整堂课,激情澎湃的读书声是这节课最为突出的亮点。文本承载的就是黄河雄伟宏大的气魄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师生的朗读也彰显得很大气,荡气回肠,展示了黄河的奔放咆哮、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勇往直前。毕老师带领学生读诗,“读出了诗韵,读出了诗意,读出了诗情,读出了诗境”。

  更可贵的是毕老师朗读指导的细致、得法。毕老师的朗读水平极高,同仁或许都欣赏过。我关注的是,老师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让学生读得好。毕老师昨天的课,给我们提供了范例。一是思想上鼓励孩子们,要激情昂扬,迸发自己的情感,不要怕不好出丑。二是耐心指导。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注意哪些字词要重音,要拖长,要用力,要停顿等,指导很细致。有时,一次读效果不好,再读;二次不行,第三次读。

  我印象深刻的有四次朗读指导:

  1.指导读“望黄河滚滚”一句。毕老师引导学生弄清楚“我”的观察点,在“高山之巅”,那么“望”的视野就极为宽阔,诗人所看到的黄河也是极为壮观的,气势磅礴啊!毕老师指导学生在读这个“望”字时,后面要有个停顿,并且语调要延长,吐这个字时发音要宽广厚重。她先做了个示范,学生体会去读,效果非常好。

  2.指导读:“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一句。这个“劈”字读得要有力度,要有力量,要有气魄,并辅之以手势。

  3.指导读诗的最后两句话“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两句话,是个反复,怎么读?毕老师指导,这两句发起了向黄河学习的铮铮誓言,读起来要热血沸腾,使全诗达到一个沸点。那么,最后的沸点要落在那句诗上?学生说,第二句要达到最高。前一句要深情诵读,后一句要激昂诵读。

  4.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视频之后,欣赏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之后,毕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光未然的《黄河颂》不仅仅是在歌颂黄河,也是在歌颂全国人民,歌颂伟大坚强的民族。此时,毕老师让学生用呼告的语气,举着拳头,激昂的大声呼喊:“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整个课堂激情澎湃。

  另外想说,要让学生动情首先老师要动情。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热爱祖国,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进而去感染学生。毕老师满腔激情,课堂上迸发出她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以情传情,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被激发。这一点看起来好像不重要,我认为非常重要。“诗言志”,诗就是来抒发感情的。教师要带着心去阅读。诗中的情如果不与教师自己的感情联系起来,讲起课来就是干巴巴的。试想,教师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会激情澎湃吗?不可能。那又怎么能感受到黄河母亲所包含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呢?毕老师无论是导入、过渡、小结都是充满着激情,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以及听课的老师。正所谓“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第三,毕老师紧紧抓住语言去教学。

  洪镇涛老师说过:“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点。”毕老师的《黄河颂》一课突出了语言教学。整堂课紧紧立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自始至终的朗读课文,师生都在凭借语言去教、去学,这是很明显的特点,不用多说。单就品味诗的语言,毕老师就抓得非常实在。例如,在研读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这部分内容时,毕老师运用“换一换”的方法来推敲几个字的丰富表现力。她把“望”换成了“看”,把“掀”换成了“激”,把“奔”换成了“流”,把“劈”换成了“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以体会用词之妙。还让学生去品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含义等。可以说,这是一节强调语言学习的、本色的语文课。

  第四,浓郁的人文色彩。

  一开课,毕老师就讲“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的历史”,“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学生深受感染。朗读课文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怀。讲课中,南京大屠杀视频、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艾青《我爱这土地》、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等的穿插,丰富了课堂内容,深化了对主题的挖掘,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灾难,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斗争与刚强。毕老师把《黄河颂》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让学生感受到那时“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的民族精神。毕老师又进一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民族精神吗?”老师富有诗意的演讲:今天仍然需要这种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众志成城夺取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才有了奥运盛会的成功举行、中华儿女夺金摘银的盛况,才有了“神七”遨游太空、五星红旗在长空飘扬的自豪,才有了新中国60年庆典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阅兵仪式……学生的爱国情怀被燃烧起来,愈发炽热、激昂。程翔老师说:“好的语文课,就要从语文的角度,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毕老师做得非常好。

  第五,大量的`插入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辅助资料,使用很恰当。

  近来,有不少语文专家不太喜欢语文课上的视频、图画、舞蹈等,认为它们虽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冲淡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我是赞同的。

  但现在看毕老师的这节课,她也运用了多媒体,也使用了大量的辅助资料,却没有冲淡语文味。我们来看——

  课始,毕老师放映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时间用了仅仅不足20秒,时间很短暂。它的作用只是让学生来初步感受一下黄河的汹涌澎湃,时间很短暂。

  课中,有配乐朗诵。在音乐的渲染中,老师或舒缓、或高昂、或沉郁、或激越的朗读声,萦绕在整个课堂。学生的情感很快被调动起来了。音乐背景发挥了它渲染烘托的作用,很好。

  课尾,前面已谈到,播放了南京大屠杀视频、教师朗诵了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还播放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这些都深化了学生对创作背景、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丝毫没有“拖着长长的尾巴”之嫌。最妙的是,在学生听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之后,让学生结合歌词的最后几句“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来思考:光未然的《黄河颂》是仅仅在歌颂黄河吗?师生讨论明确,不是,还歌颂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样,又回到了文本。我们看,辅助材料确实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辅助材料是为文本教学服务的,它没有冲淡对文本的教学,使用很巧妙,很恰当。

  一句话,语文课堂运用不运用多媒体,不能绝对化,关键要掌握个“度”,要为文本的解读服务,要充分发挥其辅助的功能。

  第六,教学手法的灵活多样。

  在处理朗诵词部分时,主要运用诵读的教学方法;在讲黄河的气魄时,侧重于字词的品味;在讲黄河的精神时,侧重于探究问题,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思考,讨论。整节课以“读”为主要策略实施教学,但各个环节又注意了教法选择的多样化,使教学充满灵动,不断的变化带来学习方式的新感受。感觉挺好!

  研究毕老师的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要很好的把自己的课堂与毕老师的课堂进行多角度的比较,我们从中一定还会发现许多毕老师课堂教学的其他美点,或许会带来对我们教学的思考,同时也会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黄河颂的评课稿 2

  欣赏《黄河颂》音乐,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让学生自己介绍光未然和这首歌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中的情感。

  师配乐范读课文后,按序曲——主体——尾声的思路指导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诗中激情。

  在读中赏析诗歌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思考你认为哪些诗句直接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2、“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读法是否一样,为什么?

  3、文章结尾应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为什么?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再总结。

  在对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读出诗中的豪迈气概。明确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最后师生配乐合作读,展示成果,感受爱国豪情。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课时的音乐做到了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作用,学生带着热情走进课文,所以学习效率高了。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2、学生了解了歌词的写作背景,一种爱国豪情油然而生,所以情绪高涨,使课堂上多了一此豪壮气概。

  3、学生带着激情诵读,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而对歌词的理解又反过来使诵读显得更有感情。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习效率最高。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读文时对作品的主旨把握和文中个别语句、词语的引申义挖掘深度不够。当然,还有很多缺点,希望广大同仁指出。

  为您服务!

  黄河颂的评课稿 3

  还记得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时,我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成老师说:成老师,我好想重温初中的感觉,你给我们上节课听听吧。成老师豪爽地拍着胸脯大声说:行,你们想听什么课我们组内一致大叫--《黄河颂》。笑言已过。十多年来,校内公开课听过无数,只是《黄河颂》始终无人问津。我想,这就是有一类课文,语文老师始终欢喜不得,永远不会选取来上公开课的。

  这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能够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资料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明白这样的一篇诗歌,能够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但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资料;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

  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明白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能够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但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出现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此刻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样办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呢,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用换词、比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个性好。如果我此刻自然而然解决语言赏析,那下一步我上什么呢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样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能够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能够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必须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期望自己能够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颂的评课稿 4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我在本课教学中希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我渴望用饱含自我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渴望借助自由诵读来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民族感情的熏陶。我希望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的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评课中,我认真听了诸位老师的点评,反思之后,确实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如:对于课文的重点词语解析点拨的深度不够,激励性语言运用偏少,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等许多方面皆有不足之处。

  最后,衷心感谢区教研室给了我们这次学习与展示的机会!衷心感谢在此次研讨课中给予我很多指导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前辈和朋友们的意见和建议。

  黄河颂的评课稿 5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作品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伟大而坚强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范本,更是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在备课时,我本能的认为像这类诗歌类文体的教学,调动学生情感当然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于是,我的教学设计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为主,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作为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请学生借助教辅书《完全解读》对这篇诗作写作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了解,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大致体会本文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朴素的爱国感情。

  在课堂上,我第一阶段的教学以扫除生字词障碍为主,在学生可以通读课文的.前提下,再进入第二阶段的有感情的诵读领悟的教学环节。在进入诵读领悟的教学环节之前,如何引导聋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这曾是一度困扰我许久的难解的症结之处。在普校,老师们大多采用播放《保卫黄河》为背景音乐作为铺垫来点燃学生读的热情,以达到喧染感情加深诗歌理解的教学效果。而我们聋生听不到,无法感受音乐带来的撼动心灵的力量。于是,我根据聋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将诗歌以口语+手语+体态语的朗读形式呈现出来,竟然也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读前要统一手语。在这篇诗歌中,大部分的词句都可以用手语表达出来,但是还有个别的语句不能恰当地得以表达,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指导学生以口语+体态语的方式解决。其次,朗读时正确运用手势动作的轻重“读”出诗歌的情感,力求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这样的朗读才符合本课整体的诵读基调。最后,在熟读理解诗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课文。回顾《黄河颂》的教学,我以聋生极富特色的手口并用的“读”来贯穿课堂始末,很好地将黄河的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通过大量的读展现了出来,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读” 强烈体会到本文力透纸背的歌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聋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黄河颂的评课稿 6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习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四、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

  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

  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黄河颂的评课稿 7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现就《黄河颂》一课,谈谈我的感想。

  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上课之前我就想:这些学生大都出生于九十年代,生活在和平幸福之中,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卫国家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乐于表达自己的体会。教学时如果能创设好情境,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便会使其产生共鸣。于是就设计了这堂课。

  一、多媒体课件充分辅助教学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于是在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激情,导入新课中,一开始就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体味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为下文的朗读蓄势,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学习效率也高了。接着在教学活动的第三、四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入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我又播放黄河画面让学生进行听读,老师指导后再自由朗读、抽生读。通过反复朗读,加深记忆,培养语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地去朗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在教学活动的第四个环节美读诗歌,内容研讨中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来点拨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形成提高的坡度。由于先前情境的熏陶,学生们课堂气氛很活跃,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课堂上展示的一览无余。在谈“你认为黄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时,学生有的说:“雄伟壮阔”,有的说:“气势磅礴”,有的说:“勇敢坚强”……课堂上,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激情高涨。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多媒体先进手段的运用,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课堂容量大,环节紧密

  在对课文重点朗读、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最后一环节设计延伸拓展。课前就让学生收集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等资料,给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讨论、发言的条件,也将知识面进行了扩大。

  四、三维目标落实较为到位

  这节课上,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他们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思考的智慧声,都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了学生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贯彻、落实了课改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习效率最高。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主题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整节课虽扣住了黄河精神,反复朗读体味爱国热情。但具体什么是黄河精神还显得比较抽象。

  2、在读文时对作品的主旨把握和文中个别语句、词语的意思挖掘深度不够。

  3、激励性语言使用偏少。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当然,还有很多缺点,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指出。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课堂效率,将课改进行得更加深入!

  作为一名善于反思的教师,就要大胆地挑战自己,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语文,为了学生,也为了我们,让我们多多反思吧!

  黄河颂的评课稿 8

  关于要不要在公开课的时候讲《黄河颂》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这节课没有太多的情节,主要的就是朗读,后来问过x老师之后,x老师说这节课可以讲成一节朗读为主的公开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观摩几节公开课之后,心里有了讲课的一个大概思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听朗诵,自己读,展示读,分析读,齐读……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也要通过读的过程展现出来;一想到要读,要讲课的班也就定了下来,一班有几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比较适合朗读,他们可以带动起班级气氛,所以定下来要在一班讲这一节课。在具体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会有很多问题:首先,课前的时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黄河颂》?或者是放《保卫黄河》更合适一些?其次,“读”的顺序如何确定下来,是先齐读还是先范读?学生展示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小组合作着展示还是个人展示?然后还有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融入对与文章的分析等问题都扑面而来……实在想不通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请教了x老师,x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不确定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帮我落实下来,在讲课之前我的心里也有了底气。

  开始讲课,学生们也很配合,他们也知道有老师听课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课前播放的《保卫黄河》把学生们也带进了激情澎湃的氛围里,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很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很配合,能够看出后面听课的老师脸上不时地浮现出来的笑意。真的是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锻炼了,在讲台上的那种紧张的感觉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是自信与从容。在展示的环节,我没有规定个人或者小组起来展示,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有些小组真的很积极,读完朗诵词之后意犹未尽,次次我找人读的时候他们都举手,还特别的积极,真的很高兴。在前几个部分都是小组展示之后,我本以为最后部分也会是小组来读,没想到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段我自己读吧,我知道他是真正的在这节课上放开了自己,平时是个很腼腆的小男生,这次却主动表现自己了,我感到很欣慰。在这节课结束之后,听课的老师陆续的.走出教室,而学生们却还沉浸在《黄河颂》的激情之中,自发的吟诵起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要知道这首《将进酒》他们还没有学过,他们却已经可以自发的背诵了,我被我的学生们的表现感动了。

  在评课的时候,还是张老师对我们进行的点评:我与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读,在不断的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本文应有的情感,环节的设置非常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受到了触动。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学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没有及时的给予解答,“对不对”口头语太多等等。

  通过这次的听课,我的成长和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黄河颂的评课稿 9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伟大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第二部分《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激情。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往往会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写景就是借景抒情,如果咏物就是托物言志。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始终提醒自己,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这些事物或景物中品析、理解诗歌内涵与作者感情。

  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组成部分;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荡气回肠;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感受,学生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上课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时,学生基本都能准确感知。他们对这首歌词中体现出的一种压迫下的'呻吟,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都有十分深刻的理解。面对学生的这些感悟,我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了。

  接着,为了进一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借助多媒体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引导学生反复体味歌词中激情澎湃的民族感情。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诵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采用多种方式读出诗歌的韵味。最后利用对课文歌曲的欣赏渗透德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乐,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充分感受到黄河的英雄气魄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了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最后,我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学生唱了《黄水谣》、《保卫黄河》、《满江红》、《我爱你中国》等几首歌。学生在我的感染下激情高涨,这样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首歌词的理解,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黄河颂的评课稿 10

  这节课我是自己制作课件用多媒体上的。首先聆听杨洪基雄壮浑厚《黄河颂》演唱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接着结合学生对黄河的了解介绍黄河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我们的母亲河充满自豪感;再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的思绪飘到艰苦的抗战年代。此时,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极致,急需宣泄。当接着播放示范朗读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了起来,就此又让学生朗读了本诗两遍,学生对诗歌内容就比较熟悉了。然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学生学唱《保卫黄河》至下课。从学生反映的状况看,总体效果良好。

  1、创设情景恰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学习。歌曲雄壮豪迈,震撼学生心灵,图片展示黄河雄姿,学生直观形象,调动了学生情感,学生心生向往。这样,学习不感到枯燥,而是跃跃欲试,想展现自我,课堂学习轻松自信效果好。

  2、教学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本首诗歌节奏明快,声势雄健豪壮,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韵律和谐,因此指导学生多朗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内容理解轻松容易。其次,巧设问题,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学生从黄河的地理特点认识入手,进而理解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作用,自然就认识到黄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黄河,热爱我们中华民族,学习她的“伟大坚强”。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了阅读欣赏能力和水平,同时,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人文教育突出。

  3、紧扣文本,抓准字眼文眼。本单元都在讲“祖国”,教学中我也始终将“黄河”这一载体与“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紧扣三个字眼“摇篮”“屏障”“臂膀”的.形象比喻,探究其内涵,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又抓住标题中的“颂”,文中的“赞歌”、三个“啊,黄河”,学生轻松地把握了诗歌的结构、主题和赏析诗歌的技巧。

  尽管如此,纵观整个课堂,也还有一些有待改进完善的方面。

  1、学生的能动性调动不足。虽极力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主动探索不足而略显被动,压制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2、陷入应考式教育模式。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围绕应考式的提问,教师心有顾虑,担心偏离了方向,从而教学设计不够大胆,创新性也不足。

  3、朗读指导不足。由于教学突出了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加上时间关系,虽叫学生跟着录音示范朗读,也简单介绍了韵脚的作用,但朗读的技巧指导稍显不足。学唱《保卫黄河》的时间也不够充分,还须在课后进一步唱有关黄河的歌曲。

  黄河颂的评课稿 11

  《黄河颂》选自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面对着黄河唱出了赞颂之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号召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意义。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二、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

  教师指导完毕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我。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黄河颂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黄河颂评课稿10-10

复习课评课稿04-08

英语评课稿07-02

美术评课稿08-17

[经典]比尾巴评课稿09-24

美术评课稿[精选]08-22

[经典]坐井观天评课稿08-22

《比应用》评课稿04-25

梯形评课稿04-25

技术评课稿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