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时间:2020-09-27 09:20:58 稿件 我要投稿

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自然之道》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以下是小编带来自然之道的评课稿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范例1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现对自己本课教学设计评析如下:

  一、把握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学。

  在这节课上,我抓住了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的教学主线开展教学,横向贯通。

  本课围绕着“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中心句,从“愚在哪里”,“蠢在哪里”,“痛在哪里”,“悔在哪里”,“悟在哪里”这几个版块进行教学。

  教学本课我又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因此在学完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

  坚持与文本的对话,读中感悟,读中促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是建立在“文本”话题之上的。教师必须通过“文本话题”,激活孩子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促使孩子深入思考,积极对话。通过对话交流,获取来自文本的信息和来自学习同伴的信息,从而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能力品质。因此,我的教学活动的着力点是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这样两次对话:假如你就是在现场的作者和他的伙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是“愚不可及的”?假如你就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让学生换个位置去感受,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读向导说的话,相

  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当然,在这一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之前缺乏良好的铺垫。有一些过渡也不够自然。同时在幻灯片的设计上要注意链接时,考虑学生的问题生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范例2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针对王老师的这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析:

  一、从教学思想上看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执教者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二、从教材处理上看。

  执教者能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在最后还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大自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规律。

  三、从教学程序上看。

  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抓住了本文的主线——“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理解蠢事的基础上理清了本文的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然后紧紧地抓住这条线索展开教学。

  四、从学法指导上看。

  执教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圈画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引生想象,抓住中心句,用段意归并法概括文章内容等多种学习方法。比如,能联系上下文,明确向导的身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老师能适时地点拨:联系上下文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由于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

  最后,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如果在课文结束时,能引领学生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就更好了。

  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范例3

  近几年,在学区里,我也曾经听过林老师多次的示范课,每次都是收获多多。她的教学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教学环节非常的紧凑。

  2、语言非常的简练。

  3说话干脆利落。

  4、目标落实,教学效果好。

  今天这堂课虽然不那么完美,但也有不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二、教师注重字、词的教学,善于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在初读课文时,老师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先出现几个重点词语“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让学生填空,归纳课文内容。这样做既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同学们的概括能力。

  三、教师善于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启示,在入境体验与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义,触动学生心灵,受到启发。

  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范例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而《自然之道》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让其把幼龟抱向大海。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的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反而容易干坏事。也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自然和谐相处。

  3月24日,有幸听了姜庆华老师上的《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收获颇丰。下面就谈谈我对本堂课的看法: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姜老师紧紧围绕本单元的主题,既提出了双基训练要求(1、学习课文3---8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结合朗读、对话、想象、感司等到手段来体验情境从而领悟文章内涵),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目标(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教育,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在这样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活动才会有的放矢。 其次,教学流程清晰。整堂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板块:一、 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二、研读文本,探讨愚不可及;三、学习5---8自然段,感悟自然之道;四、追索原文,升华文章中心。板块式的教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教学小高潮。

  其三,姜老师特别注重双基的夯实。课程伊始,姜老师没有像一些公开课那样华丽登场,而是扎扎实实地进行本课生字词的听写,并及时纠正和指导易于写错的字,相信这样的训练,这个班的孩子写错别字的概率会大大降低。此外,姜老师听写词语不仅仅停留在会写,而且还引导学生运用新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做法显然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可谓一箭双雕。

  其四,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方法多样,课堂氛围民主。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姜老师紧紧抓住主要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展开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姜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联想上下文以及比较句子等方法,理解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整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姜老师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最后,提出有两点不大成熟的建议:1.时间的安排前松后紧,第一个板块内容是否可以安排得更紧凑一点;2.本课为本组课文的第一课,课文后面“综合性学习”提出“走进自然,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启示”的要求,是否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学完本课内容,设计相关的拓展练习,以更深入理解本课主旨——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意见,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范例5

  《自然之道》是一个令人深思,很有教育意义的文本。整篇文章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展开,通过我们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几十只幼龟的事例,告诉我们大自然中万物的生长都有其特殊的规律,通过“我们”的内疚、后悔来警醒世人做事不可莽撞,应遵循自然界的一切规律。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是否也应该遵循“自然之道”?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课堂的“自然之道”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面对这样一个文本,我们到底如何去解读?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呢?彭华丽老师的课对学生的学段目标把握非常的准确,在她这堂课中体现出来的许多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好好地去思考、去借鉴:

  一、以生为本,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们老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体现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即教学生学会学习。

  彭老师在《自然之道》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如: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引导孩子们边读边圈画重点字词;运用六个四字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等等,特别是理解“若无其事”这个词时,

  老师先让学生读,读完便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后再读,老师又及时告诉大家:对,这样就是“若无其事”。

  二、善于捕捉、有效设计训练点。

  于永正老师曾说:“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问题”。所谓“语文方式”就是读、说、写、思等方面训练。本节课所谓“语文问题”,就是文章中人物内心的情感体验、碰撞与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进而体会“自然之道”的内涵---好心办坏事

  彭老师就是从语文的基本方式出发:逐一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训练。例如:第3自然段的教学,就是通过抓关键词,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揣摩幼龟和嘲鸫的心理,继而体会幼龟的“小心翼翼和危险”,进而进行了读的训练。

  课堂教学的“自然之道”我想就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但真正要做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王崧舟老师说: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在评课中,你在发现他人的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

【自然之道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文字评课稿01-14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01-12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3篇01-12

将心比心评课稿01-20

梯形评课稿01-20

散步评课稿01-18

白鹅评课稿01-16

统计评课稿01-15

蒲公英评课稿01-15

赶海评课稿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