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评课稿11篇(精)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麦哨》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麦哨》评课稿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初夏季节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但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这一单元中是作为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来教学的。
今天,苏青青老师的课堂,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挖掘了语言的内在魅力,以及语言的表现力,课堂上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精心巧设问题,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课前师生谈话,苏老师精心准备,创设问题: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在海边)。你们在海边玩些什么?通过学生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入课文。在本文中出现的农作物,苏老师都出示了相应的图片帮助理解,尤其是在出示麦子图片时还引出了麦秆、麦芒、麦穗儿等相应的位置,让学生有限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展开来,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了铺垫。
二、挖掘了语言的内在魅力,重在指导朗读
苏老师的个人语文素养非常好:音甜美,教态自然,课堂的调控能力能把握得恰当好处。学生参与朗读的面也很广。在指导朗读时,她范读麦哨声响的时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被带动了起来。正如俗话说的,“授人以鱼,还不如授人以渔。”苏老师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
三、目标定位准确,重点突出。
这节课,苏老师把目标定为:“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积累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一方面关注到《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另一方面也关注到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一组课文中的最后一课。于是在教学中并不是仅仅抓住优美的语言,也不纠缠于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的解剖,而是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唤醒学生的语言意识,激发学习情趣。如:教学麦哨的声音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来体现“柔美、欢快、你呼我应”等各种美妙的麦哨声。我相信,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课堂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四、注重读写结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熟读积累,定能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灵。另外,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引入拓展阅读,尝试写作练习,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孩子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乡村风情和特色,这既是一次有意义的课堂练笔,又是对文本的丰厚。
苏老师的这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让我受益匪浅。
《麦哨》评课稿2
“关注语言表达,追求本色回归”是本次县语文学科基地活动的主题,顾名思义,是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删繁就简,关注写法,关注语言,还语文以“本色”。略读课文如何教?一直是萦绕在语文教师心头的一团迷雾,教之过甚,成了精读课文;草草过场,课文成了摆设,再加上没有作业,略读课文便像是“走过场”一般。王老师呈现给我们的《麦哨》给我们做了非常切实的引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一、“以生为本”,精心设计课前谈话,扫除学习障碍
公开课注重课前谈话的设计,一是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所以每个老师都会绞尽脑计,尽可能地使课前谈话变得既有意义,又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回顾王老师的课前谈话设计:
1.听声音,猜猜是用什么吹出来的?
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有猜竹笛,有猜鸟叫……对于“鸟叫”,王老师善意地提醒:是用什么吹出来的?虽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也显现出教师很尊重学生,用重复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这就是生命化地课堂。当学生猜到是“麦哨”时,王老师边夸赞边神秘地说:“想不想见识一下?”
2.出示实物(麦哨),了解其作用和特点。
王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说说,再出示图片以助理解,然后总结:麦哨是农村孩子特殊的玩具,是用麦秆做的一种简单的乐器。就这样,一个崭新的事物就在师生的互动中渐渐地明朗起来,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无痕,精彩的有痕。”
3.吹一吹麦哨,感受其声音的尖细。
看到了麦哨,很多孩子有了跃跃欲试念头,王老师也满足了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理,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几个孩子上前试试吹麦哨,共同发现它的声音是很尖细的,清越、悠扬。其实,看似热闹开心的玩乐,这也是为文本的学习做铺垫呢,因为课文中就有描写麦哨声音的内容,不经意的玩却蕴涵着老师巧妙的设计。
正如虞大明老师在点评中说的那样:“纵观今天的几堂课,王老师的课前谈话设计最佳,既让孩子觉得有意思,而且扫清文章学习的障碍,特别是把‘麦哨’当奖品,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不把课前谈话仅仅作为点缀,而应是画龙点睛之处。
二、“三读模式”,分层梯度式推进教学,凸显略读特色
略读课文对于文本的学习应把握怎样的度呢?这也是每位语文老师所疑惑的。王老师在文本的解读中大胆取舍、有所侧重,让学生学有所得。
1.“三读模式”,越读越深,越读越广,由浅入深。【引用虞大明老师的点评】
王老师在揭题后先让学生快速默读,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谈谈感受,此为一读。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悟,聚焦重点词句、段落,通过赏词析句,落实语文教学,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此为二读。最后再回归主题,适当地拓展,探究为什么作者以“麦哨”为题,此为三读。
这样的设计使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并以学生的自读感悟为主,在一遍一遍的读中渐渐悟得,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升。
2.教学有侧重,读悟之间感受语文味。
在教学文本时,王老师根据学生的自读自悟随机教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而在重点句、段的学习中各有侧重,体现语文姓“语”的特点。
如在学习重点句: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英;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王老师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先对多音字“结”正音,并指名读准,再让学生发现作者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从而知道这里采用了排比的方法,接着通过朗读感悟农村所特有的花,与我们所见到的、知道的花不同,然后再通过欣赏一组图片欣赏这些花,以及另外的属于农村特有的花儿。读、悟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不仅关注内容,更关注语言文字,同时还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不正是我们学校所倡导的“生命化语文课堂”吗?
学习到此并没有结束,王老师让学生再来发现这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师生共同回顾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一写作特点,了解其“妙”,并出示补充材料《可爱的草塘》(部分),让学生读一读,延展阅读,顺势拓展,让学生知道这两段文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正如虞大明老师说的那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可以这样取舍教材: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我想王老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为我们做了示范,教学中凸显略读课文的特色,同时在大胆取舍之间又不失语文味。
三、“学案导教”,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体现生命教育
“学习不是零起点。”我们都知道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也不是什么都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的,教研室徐老师也经常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确实是这样,孩子们的潜力是不可测的,在本节课中,王老师充分信任孩子,无论是初读,还是研读,都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顺势引导,使学生的习得更加实在。特别是在“回归课题,体会含义”中更是顺应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理念,让我们回放当时的情景——
师:在课前预习中,王老师整理了大家的问题,发现有13人提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课文为什么要以‘麦哨’为题?”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在讨论后说:课文前后呼应,都以“麦哨”的声音吸引我们去阅读;“麦哨”就像个引子,吸引我们去阅读;虽然课文中的内容好像和“麦哨”无关,但其实都是在写农村的生活;“麦哨”让我们想到了农村孩子的快乐、幸福……
师小结:“麦哨”把快乐无限延续,好似文章的引子一般。【让学生再来吹吹麦哨,感受其欢快、柔美。】
尊重学生,教学预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令教学扎实有效,这也是“生命化语文课堂”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麦哨》的精彩层出不穷,为我们今后的略读课文教学导航。
《麦哨》评课稿3
今天上午在四年级三班听了张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讲的是阅读课文《麦哨》。这是一篇关于农村孩子课外生活的文章,教学目标中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这个目标设计的特别好,通过反复朗读,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农村孩子课外生活的.丰富有趣,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生活,增加孩子们的生活乐趣。
这节课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学生课前预习做的很扎实。
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把生字都抄写了几遍,有的同学还用生字组了词语。所以在课堂上学生都能够对子之间进行有效的检查和批改,为课堂学习生字词节省了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组内同学还能够相互检查,并且用红笔进行纠错。
2、小组在组织学习过程中组织有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啄木鸟组提出的“为什么麦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呢?”这个问题就提的特别好,说明同学在课内外的学习中是动了脑子的。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引导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地进行展示。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生积极地说了自己的看法,张老师还对学生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从想像、声音等等方面对这个问题有了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外观察生活的兴趣。
3、课堂上老师能及时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和学习过程用分数进行评价,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4、展示并让学生朗读明确学生目标也是这节课的这点。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可商榷的地方。首先就是这是一篇阅读文章,在课堂上没有围绕“感情朗读”这个目标有效的展开读书,学生读书的时间相对少了点。其次是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站起来、坐下都比较随意,特别是没有请其他同学质疑补充,让很多同学失去了课堂参与的机会。
《麦哨》评课稿4
5月22号,我们听评课小组的老师听取了郭淑华老师讲授的《麦哨》一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听了郭老师的课我收获很多:
首先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郭老师就是从这个点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课堂中“‘呜卟,呜卟,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你呼我应,郭老师模仿的.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既拉近了师生间与生生之间的距离,调动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感觉整堂课都在布谷鸟的欢快叫声中度过,有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是及时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郭老师及时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郭老师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或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增强自信,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最后是过渡语自然流畅,这也体现了郭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她课下兢兢业业的备课。
从总体上看,这堂课很成功,学生跟着老师学会了很多知识,我也受益匪浅。
《麦哨》评课稿5
今天上午在四年级三班听了张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讲的是阅读课文《麦哨》。这是一篇关于农村孩子课外生活的文章,教学目标中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这个目标设计的特别好,通过反复朗读,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农村孩子课外生活的丰富有趣,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生活,增加孩子们的生活乐趣。
这节课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学生课前预习做的很扎实。
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把生字都抄写了几遍,有的同学还用生字组了词语。所以在课堂上学生都能够对子之间进行有效的检查和批改,为课堂学习生字词节省了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组内同学还能够相互检查,并且用红笔进行纠错。
2、小组在组织学习过程中组织有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啄木鸟组提出的“为什么麦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呢?”这个问题就提的特别好,说明同学在课内外的学习中是动了脑子的。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引导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地进行展示。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生积极地说了自己的看法,张老师还对学生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从想像、声音等等方面对这个问题有了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外观察生活的兴趣。
3、课堂上老师能及时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和学习过程用分数进行评价,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4、展示并让学生朗读明确学生目标也是这节课的这点。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可商榷的地方。首先就是这是一篇阅读文章,在课堂上没有围绕“感情朗读”这个目标有效的展开读书,学生读书的时间相对少了点。其次是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站起来、坐下都比较随意,特别是没有请其他同学质疑补充,让很多同学失去了课堂参与的机会。
《麦哨》评课稿6
今天朱老师为展示了一节精彩的群文阅读课。所谓群文阅读课,就是同一个议题呈现多篇文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读,并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的方法。针对朱老师的课,我想谈以下几点:
一、朱老师这节课以一篇《麦哨》带两篇同主题文章,课堂容量大,一半的时间让学生真正的阅读。同时在阅读中培养了学生的默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为今后阅读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在阅读中引领学生感悟写法。《麦哨》是一篇语言优美,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朱老师抓住一个重点问题,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写法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在后两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对这种写法领悟的更加透彻。
三、群文阅读课堂是一个安静的`课堂,是一个思考的课堂。朱老师整合两篇文本,设计表格,让孩子静心阅读。这节课朴实无华,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思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才是真正的而阅读课堂。
《麦哨》评课稿7
听完蔡老师的课,我觉得她的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一、课堂充满了活力
蔡老师以“麦哨”的呻声音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展开想像,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与田园之中。
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1.2和7.8段的想象、对比,既理解了词语又加深对麦哨声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通过给看到的画面质疑课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解决疑问自然地走近乡村孩子,理解乡村孩子那欢快、柔美的田园生活。
二、培养学生的美文欣赏能力
在《麦哨》一课中,蔡老师成为亲切而又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读得有重点),读得有层次,以读激趣、以读悟情、以读启智、以读育人。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的突破口,并搭起一个有效地学习空间。再学习中重点词句品词想像,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位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情趣。蔡老师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景物。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都是立足于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
在教学中,通过美的情境和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令人向往的乡村图,同时,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极富特色,如“绣花兜肚”、“茅茅针”、“嫩荚”、“麦穗儿”,这些离学生生活遥远又有些熟悉的东西,蔡老师通过图片展示勾起学生的回忆,也进一步让孩子贴近文本。源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蔡老师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过学生自主圈画表示色彩的词语,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点词“擎”来体会丰收的喜悦。情境美与语言美融合一起,激发了学生热爱乡村、热爱语文的情感。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我们在提倡人文、感悟情感的同时,不能否定工具、忽视语文文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在《麦哨》一课中,蔡老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如: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大家注意“和、应”的读音,作者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蔡老师在教学这修辞手法时进行句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讲排比句,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体验。这些不仅渗透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还落实了知识点。课后拓展延伸:田野里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模仿课文中的排比句写一写。
四、注重读写结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熟读积累,定能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灵。另外,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引入拓展阅读,尝试写作练习,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最后以一首小诗来感受学生的诗情画意。孩子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乡村风情和特色,这既是一次有意义的课堂练笔,又是对文本的丰厚。
《麦哨》教学建议
1、整堂课的旋律始终都洋溢着“欢快”和“柔美”这四个字,学生的脑海里也深深地留下了乡村喜悦的丰收图和孩子欢快的游戏图。不仅于此,文末,“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这一启发,是一个提升的过程,把学生的视线从课文又拉向了更为广阔的其他乡村画面,使得整个教学既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2、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
《麦哨》评课稿8
今天在学校五楼会议室听了王新静老师讲的《麦哨》,王老师还原了当时学习虞大明老师执教的课堂,倾听了名师的讲课思路,明白了略读课文的讲课思路,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感到受益匪浅,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方面讲解的非常到位。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并且能够利用这种语言在自己的日常交际活动中进行交际。衡量一个人是否掌握语言工具性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而不是看他对这种工具的理解。语文学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能够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就《麦哨》这篇课文来说,一般是把“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生活孩子童年生活的'快乐”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王新静老师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引领孩子们通过读书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渗透了口语交际、表演、预习等语文能力的训练。
“方法意识”是当教师的本位意识,有了方法,知识的学习永远是水到渠成,然而这正是我们普通教师所忽略的。王新静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交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教给了学生用“圈关键字”的方法树立文章,教给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方法,交给了学生写作文“前后呼应”的方法。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大多是我们在实践中相沿成习的,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读写结合小练笔,积累好词佳句,利用文本空白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换词换句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等等,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涉及到的知识点。然而随着新理念的出现,这些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具有更多其他的或然性,基于这些教学特点,采用灵活机变的做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仅在教材上,更多的应该在生活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学会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可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时语文的基本核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我们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分成的五个类型,学习表达体会情感,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所在。
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能启很大的作用。语言文学的运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其运用性不仅侧重对理论知识的客观实效性,具体生活的实际应用是多层次,方向性的。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贯彻在日常的生活中。但是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主渠道。它关系到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其作为重点常抓不懈。
《麦哨》评课稿9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初夏季节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但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这一单元中是作为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来教学的。
今天,苏青青老师的.课堂,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挖掘了语言的内在魅力,以及语言的表现力,课堂上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精心巧设问题,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课前师生谈话,苏老师精心准备,创设问题: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在海边)。你们在海边玩些什么?通过学生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入课文。在本文中出现的农作物,苏老师都出示了相应的图片帮助理解,尤其是在出示麦子图片时还引出了麦秆、麦芒、麦穗儿等相应的位置,让学生有限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展开来,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了铺垫。
二、挖掘了语言的内在魅力,重在指导朗读
苏老师的个人语文素养非常好:音甜美,教态自然,课堂的调控能力能把握得恰当好处。学生参与朗读的面也很广。在指导朗读时,她范读麦哨声响的时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被带动了起来。正如俗话说的,“授人以鱼,还不如授人以渔。”苏老师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
三、目标定位准确,重点突出。
这节课,苏老师把目标定为:“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积累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一方面关注到《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另一方面也关注到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一组课文中的最后一课。于是在教学中并不是仅仅抓住优美的语言,也不纠缠于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的解剖,而是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唤醒学生的语言意识,激发学习情趣。如:教学麦哨的声音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来体现“柔美、欢快、你呼我应”等各种美妙的麦哨声。我相信,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课堂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四、注重读写结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熟读积累,定能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灵。另外,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引入拓展阅读,尝试写作练习,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孩子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乡村风情和特色,这既是一次有意义的课堂练笔,又是对文本的丰厚。
苏老师的这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让我受益匪浅。
《麦哨》评课稿10
今天在学校五楼会议室听了王新静老师讲的《麦哨》,王老师还原了当时学习虞大明老师执教的课堂,倾听了名师的讲课思路,明白了略读课文的讲课思路,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感到受益匪浅,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方面讲解的非常到位。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并且能够利用这种语言在自己的日常交际活动中进行交际。衡量一个人是否掌握语言工具性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而不是看他对这种工具的理解。语文学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能够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就《麦哨》这篇课文来说,一般是把“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生活孩子童年生活的快乐”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王新静老师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引领孩子们通过读书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渗透了口语交际、表演、预习等语文能力的训练。
“方法意识”是当教师的本位意识,有了方法,知识的学习永远是水到渠成,然而这正是我们普通教师所忽略的。王新静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交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教给了学生用“圈关键字”的方法树立文章,教给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方法,交给了学生写作文“前后呼应”的方法。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大多是我们在实践中相沿成习的,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读写结合小练笔,积累好词佳句,利用文本空白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换词换句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等等,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涉及到的知识点。然而随着新理念的出现,这些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具有更多其他的或然性,基于这些教学特点,采用灵活机变的做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仅在教材上,更多的应该在生活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学会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可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时语文的基本核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我们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分成的五个类型,学习表达体会情感,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所在。
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能启很大的作用。语言文学的运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其运用性不仅侧重对理论知识的客观实效性,具体生活的实际应用是多层次,方向性的。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贯彻在日常的生活中。但是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主渠道。它关系到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其作为重点常抓不懈。
《麦哨》评课稿11
5月22号,我们听评课小组的老师听取了郭淑华老师讲授的《麦哨》一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听了郭老师的课我收获很多:
首先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郭老师就是从这个点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课堂中“‘呜卟,呜卟,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你呼我应,郭老师模仿的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既拉近了师生间与生生之间的距离,调动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感觉整堂课都在布谷鸟的欢快叫声中度过,有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是及时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郭老师及时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郭老师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或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增强自信,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最后是过渡语自然流畅,这也体现了郭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她课下兢兢业业的备课。
从总体上看,这堂课很成功,学生跟着老师学会了很多知识,我也受益匪浅。
【《麦哨》评课稿】相关文章:
《麦哨》评课稿10-11
《麦哨》评课稿07-20
四年级下《麦哨》评课稿人教版07-20
八年级语文《观刈麦》评课稿09-29
复习课评课稿04-08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03-16
拼音课评课稿02-06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2-17
关于评课稿01-31
《蚂蚁》评课稿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