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方程评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认识方程》评课稿(精选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方程》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方程》评课稿 1
今天,有幸听了汤老师的《认识方程》一课,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方程,是新课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完成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汤老师对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略作调整,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整节课的结构:
1、创设情境,认识等式的含义。(用时3分钟)
2、结合情境,观察探索、讨论交流认识方程的含义。(用时16分钟)
3、 精心设计练习与提问,找到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用时8分钟)
4、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练习。(用时12分钟)
5、交流收获,全课小结。(用时1分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目标定位切合学生实际,灵活组合改编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现实和日常生活的问题,学生的各种学习内驱力被激活,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全课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用时40分钟,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色:
一、潜心钻研教材,结合现实情境灵活组合改编教材。
以熟悉的生活为起点,亲历学习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发展。本课教师首先先很好地解读了教材,再在此基础上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进行灵活组合适当改编,顺着学生学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本课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小明玩天平的情境,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通过”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50+50=100、和50X2=100”的等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紧接着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思考,小明从左边拿走一个砝码,天平会怎样,还能用等号连接式子吗?得出两个不等式,50小于100和100大于50,通过在现实情境中的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等式的结构、含义,进一步知道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等概念。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的设想与教材中例1的设想相同,只是增加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而这一情境的创设贯穿在整个新授过程中,在例2的教学中继续运用情境,使学生接受得更轻松快捷。例2进行了结合情境的灵活组合适当改编教材,小明在天平左边放上一个物体,让学生猜想如果放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立刻有学生说到:X+50=100,我想,这也是教师之前精心的预设中所考虑到的,因此,教师反应很快,这个X表示什么?学生答:物体的质量。教师适当点拨:用字母表示非常简洁,这个物体质量不知道,是未知数,人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演示:历史中未知数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未知数用X表示,继续思考第2种第3种可能的情况,分别是X+50大于100和X+50小于100。
在充分猜想之后,教师给出了事实情况是X+50大于100。并提出为了使天平达到平衡,小明进行了调整。然后,给出学习材料纸,让学生把今天见到的8个式子分一分,比较区别交流后得出方程的概念。教材中例2的安排是:首先提供了四幅天平图,继续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在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的基础上,接着提出在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列出的四个式子中,哪两个式子是等式。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两个等式与例1中的等式不同,它们都含有未知数。由此,指出”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相比较而言,汤老师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列出X+50=100这样的式子后再给出几个式子,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方程含义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探索后形成的个体认识作为生动、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情境中结合自身经验,亲身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主题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实现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受中理解;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进而促进自身潜能的发展。
二、 精心设计练习与提问,结合现实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人文气息,了解知识的“用”场。
对小学生来说,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作用,生活即数学,数学本身就是生活。
精心设计练习: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变机械重复的练习为灵活多样的活动,如何使练习的素材更加贴进学生、并富有时代气息等都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认真的探讨。本课的练习设计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抽取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根据生活中的“食”:天平测牛奶的重量,称如皋特产萝卜、黄酒倒满1大1小两个杯子、加钙苏打饼干的钙含量;生活中的“行”张大爷散步;生活中的“建筑”、“艺术品”等多种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倒黄酒这一练习更是非常细腻地让学生先找出数量关系: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一瓶的净含量,再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思想,感受方程的实际价值,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精心设计提问:教学前,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特别是要在学习内容的关键处、知识的重、难点处,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本课教师很多问题都处理的比较好,如:在学生将8个式子进行分类之后,教师及时地提问:它们是方程吗?为什么?分别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其他3组式子不是方程。并阐述理由,立刻又追问:看来,要成为方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这样的及时追问,将学生的思维,由浮浅引向深入。又如:练习中将原教材中的问题分成几个不同层次来进行提问,练一练,教师并不急着让学生按原题要求找出等式和方程,而是先问:8个式子中哪些不是等式?先让学生找出不等式,剩余的就是等式,这样精彩的提问教会学生用排除法找到答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在找到等式的基础上再找出其中哪些是方程,让学生体会感受到方程是特殊的等式,四两拨千斤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当然教学是永无止境的,下面就本节课说说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说到就能做到吗?个体=全体吗?
本课练习设计的内容是从生活中而来,贴近学生,富有时代气息,内容的选取是我刚才评价中的亮点,但是在练习的交流方式上我认为还有待商榷。从生活中常要用到方程,让学生用方程表示杯、奶、砝码之间的质量关系这一练习开始,称萝卜、倒黄酒、张大爷散步打太极、建筑物的历史、护城河上的桥、盆景的价格到最后的一则广告,这9个练习全部采用单一的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问答来完成,许多需要列出方程再交流的也只由一个学生口答结束。是不是说到就能做到了呢?回答问题的这一位同学个体就等于全体了吗?其实这节课涉及到的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处理要求比较高,一不留神很容易产生错误。所以并不是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能听到其他学生的回答马上想到方程与具体情境的关系,听过了就忘了,对于这部分学生,这些练习都没有起到原有的作用。不妨让学生在草稿本上先写一写,再利用起板书,在黑板的一边将学生的方程写下来,更有助于学生的直观理解,如果因为这样时间不够也可去掉几题的练习。其实这样以个体代表全体的情况在练一练第一题中也出现过,在找出等式之后,教师提问其中哪些是方程?让一位学生到电脑上来找,其余的学生看,是不是让每位同学都经历一下找的过程更恰当些呢?
二、细节处值得推敲
1、问题的指向性需更强些
在将8个式子分一分这一环节,教师的提问有些不明确,学生得出两种分法后,教师说:“老师也借用这个同学的方法,按是否是等式分成了两类,能不能再按照有没有未知数再来分一分?”这一问题如果能结合手势指着分好的这两块,说得更清楚更强调继续分这一要求,是否就能避免学生出现又回到第一种方法这一错误了呢?
2、教师要学会敏锐地听,机智地答
在练一练中找出哪些不是等式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出现学生回答:6+X=14不是等式,教师的处理是:先轻声地说:“再说一遍”,有不同意见,再指明,学生说的却不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意见,教师再追问:6+X=14是不是等式,让一位同学再说说理由,再问这位同学现在有没有改变想法?我认为教师应学会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错误的原因,其实这位同学也许只是认为方程就不是等式才会犯这种错误。这时教师是否在学生说完它不是等式之后将这个式子写在黑板上,与之前板书中的等式进行比较,让学生结合板书边看边思考它是不是等式,这样学生视觉与听觉结合再思考,让学生知道错并知道为什么错,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认为在学生说出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之后再回来看这个式子,让学生知道,它既是方程又是等式,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等式和方程的联系和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方程》评课稿 2
《认识方程》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我其实今年也教的是五年级,在我自己备课之前就有这样的困惑,这是一节什么课?它是一节概念课吗?如果是,那么只要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一句话,然后用这句话判断给出的式子是不是方程,似乎就达到目标。但这样的目标达到,对后续学习有什么用呢?似乎没用。比如会出现的情况是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会判断,但他依然找不到数量关系,不会列方程。所以,这节课不应该是概念课,而是建立方程模型的课,也就是找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带着这些课前思考我认真听了戴南中心小学何晓燕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本节课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何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现实的、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如课前导入以师生之间的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给学生明确了“已知数”和“未知数”。再如给学生介绍天平,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认识天平,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操作,何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又给学生介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天平平衡的知识,动态和静态的平衡知识,这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接着何老师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写出了很多等式、不等式,最有趣的是利用砝码把一个不等式通过不停的调试尝试转化成等式,期间有估算思想,有数学逼近思想等。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到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义中的两个关键点:未知数、等式。整个环节,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无痕中让孩子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巧妙设计题组,小题体现大功效
何老师在巩固练习的时候设计了题组练习,让学生体验解决不同的问题却列出了三个相同的方程3x=180,正当同学们觉得数据一样就会列出相同方程的时候,又及时的补充了一个反例,根据题意列出来的方程是x-3=180,接着让学生辩一辩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数量关系和相同的数据才会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接着让学生自创实际问题也列出3x=180这个方程,从而体现数量关系的重要性。相对于学生来讲其实最难的'是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我想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转折点,以往数学学习的是确定的数量或图形,而进入代数领域之后就进入了“关系”的学习,这样的内容更加抽象,是数学学习的“分水岭”,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由此产生了分化。而通过这个小题组,我觉得学生收获了很多,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从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相等的数量关系思考,而其间学生在说、在想、在辨、在创造,作为听课老师我很是高兴,看到孩子们学得轻松,学有收获,也锻炼了能力。
三、适时见针插缝,感受数学文化
《课标》指出: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教科书应当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虽然这一课时教科书上没有安排相关史料,但何老师在课上确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个是未知数的历史发展,一个是方程的历史发展,最好还引用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的名言“数学有‘好’数学和‘不大好’的数学之分,方程,是‘好’的数学的代表”作为本课结束语,让数学文化贯穿于《认识方程》这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何老师对于方程的本质,即相等关系(等量关系)处理的很好,但是对于揭示方程意义随后的巩固练习“辨析”题,用的是两个圈让学生移入相应的圈子,特别是方程,移入那个圈中后原来那个式子就没有了,给学生一个思维定式,让学生觉得这些式子方程和等式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且全部做完都没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如6+x=14这还是一个等式,我觉得这就比较遗憾了,虽然老师紧跟着就讲析了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但毕竟学生在之前已经知道了等式的意义,也已经知道了方程的意义,为什么没有人质疑呢?其实我觉得xxxx年秋天到苏州参加“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刘送老师在教学方程与等式这个环节就处理了很好,他让学生把黑板上已经分好类的众多式子中先圈出等式,此时学生会注重看是否有“=”,再圈出方程,此时学生不但要看“=”,还要看是否有未知数,这样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就直接一目了然了。即使我在教学这课时时也像刘松老师这样处理了,但在中午的补充习题的练习中用的是连线题的形式,对于方程学生还是有很多一部分学生只连一个线。
2、何老师对于方程的建立都是利用直观的天平,虽然教材上也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组织教学的,但作为公开课的有充足的备课时间,何老师完全可在最后通过砝码把天平调节平衡后,还可以利用PPT增加一些其他形式的情境如台秤称物体质量、茶壶灌水等,估计也就1分钟左右时间吧,但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多种呈现方式从而感知多种情境中物体间的相等关系。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认识方程》评课稿 3
今天听了涂老师的《认识方程》这节课,让我感受颇深。认识方程原来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但是涂老师把它放在四年级班级上。虽然是四年级的孩子,但是完全能接受。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是方程,找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还学会判断,在脑海中建立方程模型。听完这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涂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现实的、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如课前导入以师生之间的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给学生明确了“小A已知数”和“小b未知数”。再如给学生介绍天平,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认识天平,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操作,涂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又给学生介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天平平衡的知识,动态和静态的平衡知识,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到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义中的两个关键点:未知数、等式。整个环节,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无痕中让孩子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巧妙设计题组,小题体现大功效
涂老师在巩固练习的时候设计了一组开放性练习,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方程,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6x+=78,36+=4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让学生辩一辩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数量关系和相同的数据才会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相对于学生来讲其实最难的是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我想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转折点,以往数学学习的`是确定的数量或图形,而进入代数领域之后就进入了“关系”的学习,这样的内容更加抽象,是数学学习的“分水岭”,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由此产生了分化。而通过这个小题组,我觉得学生收获了很多,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从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相等的数量关系思考,而其间学生在说、在想、在辨、在创造,作为听课老师我很是高兴,看到孩子们学得轻松,学有收获,也锻炼了能力。
三、适时见针插缝,感受数学文化
虽然这一课时教科书上没有安排相关史料,但涂老师在课上确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个是未知数的历史发展,一个是方程的历史发展,最好还引用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的名言“数学有‘好’数学和‘不大好’的数学之分,方程,是‘好’的数学的代表”作为本课结束语,让数学文化贯穿于《认识方程》这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尾。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认识方程》评课稿 4
方程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认识方程》这堂课则为学生打开了方程世界的大门。以下是对这堂课的评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师在本节课中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基本形式,并能够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始终围绕着这些目标展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方法多样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天平平衡的实验,引入方程的概念。这种情境导入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方程的学习。
2. 直观教学,易于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例如,通过使用天平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的性质和方程的平衡关系。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方程概念。
3. 小组合作,培养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方程的概念和特点。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还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加深了对方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流畅
1. 导入自然
教师以天平平衡的实验为切入点,自然地引出了方程的概念。这种导入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了铺垫。
2. 新授扎实
在新授环节,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提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方程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形式。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3. 练习有针对性
在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方程知识。这些练习题既涵盖了方程的基本概念,又涉及到了方程的实际应用,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效果显著
1. 学生参与度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种高参与度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
2. 知识掌握扎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形式有了较为扎实的掌握。在练习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说明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不足之处及建议
1. 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授环节花费的时间较长,导致练习环节的时间相对较少。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落实。
2.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元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口头表扬为主,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建议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互评、作业评价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认识方程》这堂课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方法多样、过程流畅、效果显著。同时,教师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方程》评课稿 5
《认识方程》这堂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授课教师以其精湛的教学技艺和扎实的专业素养,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以下是对这堂课的具体评价: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认识方程”这一核心目标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方程的概念、特征和意义。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得当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如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等式的概念,从而引出方程的话题。这种导入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了铺垫。
2. 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去发现方程的特征和规律。例如,教师让学生观察一组等式和一组不是等式的式子,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程的定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巩固练习,强化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程的知识,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这些练习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应用。通过练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方程的理解,还提高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流畅
1. 环节紧凑,过渡自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从情境导入到概念讲解,从探究活动到巩固练习,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拖沓和停顿。
2. 注重反馈,及时调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通过提问、观察、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教学效果显著
1. 学生参与度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无论是自主探究还是合作交流,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 知识掌握扎实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方程的概念、特征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并能够运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五、教学建议
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对于方程的求解等后续内容,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拓展和延伸,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之,《认识方程》这堂课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教师以其精湛的教学技艺和扎实的专业素养,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相信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的数学素养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认识方程》评课稿 6
方程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认识方程》这堂课在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以下是对这堂课的详细评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师在本节课中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基本形式,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方程,并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教学的逐步展开,这些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二、教学方法多样
1. 直观教学
教师运用了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图形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方程的含义。例如,通过天平的平衡状态,让学生体会等式的概念,进而引出方程。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2. 小组合作
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共同探索方程的特点和规律。小组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问题引导
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方程的概念。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方程的本质。例如,“什么是等式?”“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了知识。
三、教学过程流畅
1. 导入新颖
教师以一个有趣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谜语的内容与方程的概念相关,为后续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 概念讲解清晰
在讲解方程的概念时,教师先从等式入手,让学生理解等式的含义,然后通过对比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引出方程的概念。讲解过程中,教师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方程的定义。
3. 练习设计合理
课堂练习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既有基础题,让学生巩固方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又有拓展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练习的反馈及时,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纠正。
四、教学效果显著
1. 学生参与度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回答问题踊跃,小组讨论热烈。教师充分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 知识掌握扎实
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学生对方程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方程,并学会了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不足之处及建议
1. 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在讲解方程的概念时,花费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相对紧张。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
2.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较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总之,《认识方程》这堂课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流畅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方程的概念和应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认识方程》评课稿】相关文章:
认识方程评课稿(3篇)06-09
数学方程评课稿04-20
认识比的评课稿06-07
《比的认识》评课稿04-17
《除法认识》评课稿04-18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04-09
经典《圆认识》评课稿02-19
认识时间评课稿12-03
认识负数评课稿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