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

时间:2024-03-07 16:40:10 林强 稿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精选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 1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吕老师和王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两位老师都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合理运用迁移,采取了创造性的教材处理,让我受益匪浅。

  吕老师在探索三角形的定义一环节,通过画三角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直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概念的形成。进而借助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突破难点。从直观到抽象,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

  在认识三角形的高一环节两位老师都能够从生活情境(选择长颈鹿的`家)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对后两幅图进行辨析,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并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充分的铺垫。

  在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上王老师通过“比,平移,画,标”简短的概括再加上老师和课件的示范更容易让学生熟练掌握。但吕老师讲解不同类型三角形高的位置各不相同,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三角形高这一难点。

  在认识三角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特性时两位老师都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亲历数学探究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会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乐趣。

  以上这些都是我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我要把上述亮点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民主更加生动有趣。

  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 2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这节课知识点多,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底和高的概念、各部分名称,还有三角形的重要特性: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课题看,特性无疑是重点。而底和高的概念、及高的作法是难点。势必会耽误大量时间。如何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复习铺垫、交流探究、实践应用的模式来教学。

  (一)从“活动”的视角来重组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设计把教材例1和例2的内容进行了重组。教学中把例1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这部分教学内容后移,而是把例1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例2的内容三角形的特性安排在一起教学,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以“探究”的方式来组织活动。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发展的空间。在本节课中教师组织了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时,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先让学生通过操作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通过看书自学自主学习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到动手画高、指高最后到找出三角形一共有几组底和高,每一个活动教师都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课堂的生成尽管有些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可以预设的,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更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与时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所呈现出来的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而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生成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学生的新知的探究始终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和自然生成之中,而这一切生成的精彩均来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

  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 3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听了李老师的课感受颇深。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李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讨论总结出知识,让孩子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什么是三角形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学具,再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自己总结,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意义。

  二、注重讲练结合。讲和练是课堂中必然的过程,只讲不练,学生不能落实知识,只练不讲,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发挥。李老师这节课注重了精讲多练和讲练结合。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意义以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教学完三角形的特性以后马上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怎样使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稳定性等,及时地运用知识,强化知识。

  三、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李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总的来说,李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流畅、层次分明,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较好。

  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 4

  一、亮点

  1、注重从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庄老师在教学中,搜集了自行车、房屋、电线杆等素材,让学生对于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出示三组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哪组是三角形,学生都能较好地进行判断。

  2、注重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教学中,庄老师首先让学生用三根同样长的小棒进行拼摆,再用四根小棒同样长的小棒拼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三根同样长的小棒,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而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两种,从而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对于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议

  1、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是特别深刻,还应围绕三角形概念的'特点:一是三条线段;二是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初步感知三角形后,让学生画一画三角形,从而知道三角形不仅有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而且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就是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然后通过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具体判断哪个图形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明确三角形的.概念。这样,对于巩固加深三角形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如何画三角形的高,具体画法是: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条底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重合,然后沿着三角形的顶点向底边画一条垂直线段,顶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 5

  王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来认识三角形,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老师的眼中是有学生的,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是有意识的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高。对于三角形概念的揭示这一环节,老师是让学生用所给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然后引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图形”,是否可以这样调整一下。

  1、先不告诉学生有哪些材料,先让学生自己谈谈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操作,不提供不限制学生的选材,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更开阔;

  2、在展示学生所做的三角形时不仅要展示方法,更要多展示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在观察、对比了不同的三角形后,让学生感受三角形虽然不同,但是有共同点:都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观察对比后再引导三角形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王老师执教的《可能性》设计理念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每个环节扎实有效,而且还注重了学生习惯的培养。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猜球、观察、判断、摸球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学生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王老师在教学时,删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动图,而用猜球判断、摸球的游戏替代;自己根据实际自设一个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例题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具体的情景和描述,培养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判断事件的发生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李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本节课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比如:教师采用了“数青蛙”的儿歌导入,既激发了兴趣又导入新课,在此采用儿歌“数青蛙”,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乐中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李老师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比如:母子年龄、儿歌等,这些的设计使原来抽象的字母变得具体与富有情趣,并且王老师还现场提取数学信息,创设了老师和学生年龄对比的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是一节“新、趣、活、实”的好课。

  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内容。

  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让学生在说一说、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接着在学生判别、比较中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还存在高,在画高之后,说明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意义。稳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教材的设计思路是“情境—问题—实验—解释—应用”。

  总评:

  对于三角形的特性这样一节知识点繁多的课,徐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把各个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使教学能有序、高效地展开。回顾全课,觉得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1、注重教材,揭示概念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教科书对概念叙述的规范作用,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与教科书中的.规范表述相对照,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很容易给三角形定义为“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而这个定义是不严密的,这就要发挥教科书的解释、指导、示范作用。通过两读教材相关句段,并咬文嚼字,使学生体会到概念的确定性和严密性。

  2、注重实践,经历过程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徐老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学具),设法加固,猜想原因,再拉三角形(学具),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验证”的知识形成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落实“双基”,适当拓展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适当延伸拓展是这节的课的又一亮点。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通过画一画,就会发现三条高相交于一点,而且不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无一例外。这种“三高交一点”的奇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也使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只要适时适度,是有利而无弊的。

  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 7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画高等内容。周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孙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画三角形由实物到几何图形体现了抽象的过程。然后教师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定义,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从课本中找答案,分析定义,这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由生活入手抽象到图形再到理论的认识过程,很好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

  2、巧妙利用旧知,降低了画高的难度。教师将三角形的两条边去掉留下了一个顶点和对边,由做点A到线段Bc的垂线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华高的方法其实是以前学过的,学生画出垂线段后教师将三角形还原,让学生豁然明白刚才的操作正是在给三角形画高,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出来,而且还降低了教学难度。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顶点和对应的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能用色粉笔表示,我想学生对顶点和对应的底及底上的高的.认识会更深刻一些。

  不过,我认为本课还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1)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三角形除了美观外还有什么作用?可以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2)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如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画高时方法的叙述表达,要领着学生去说,边画边理解定义。

  再如,判断图形是否是是三角形时也可根据三角形定义去判断不否何哪条规定。

  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 8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在交流展示环节,特别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全员参与度和学习方式的自主度,小组成员利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操作, 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这一环节以“动”促“思”,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新思维的火花,同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优点:

  1、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有效度,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台下交流的井然有序,台上展示的淋漓尽致。

  2、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不仅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小组合作的有效度。

  3、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对有余力的学生是一种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相关文章: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范文04-27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精选20篇)04-14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10篇)03-30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6篇)03-24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03-25

三角形面积评课稿09-28

三角形的分类评课稿08-23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09-05

《三角形面积》评课稿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