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语文学业工作计划

时间:2022-06-14 06:46:13 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语文学业工作计划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语文学业工作计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价和考试改革是语文课改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改的顺利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为学生的学业评价无论在功能和价值上,还是在学科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处理上,都要力争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形成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业评价内容、形式、手段,以利于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从传统的语文评价情况看,距离新课程理念,存在如下不足:

  1、评价方式的传统。“穿新鞋,走老路”是在实施新课程中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偏颇做法。传统的学生语文学业评价以考试(已经具有指挥棒的功能)为主要方式,(或成为唯一的学业评价方式)单一乏味,缺少灵活,重结果、轻过程,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及潜在力的培养,更无益于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2、评价手段的滞后。语文课改中,理念新,教材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更新,但是学生学业到底怎么评价,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为最好的方式。

  3、统一格局的沿用。学生学业评价长期以来就是沿用“大统一”的格局思想,单元试卷、期中试卷、期末试卷不是市级统一,就是区级统一,统一试卷、统一时间、统一批卷、统一答案、统一的结果处理……学校、教师缺乏一定的选择自主权,评价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学校特色和教师教学艺术更是无法评价。

  二、课题的界定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研究》课题,是以新课程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文学业评价为研究对象,以义务教育阶段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作为基本检测依据,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课题研究的行动指南,以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环境——班级为研究单位,主要研究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比较明确化的学习水平测试,以及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学习质量或学业水平的价值检测评估和确认。本课题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业的评价涵盖语文素养的诸多方面,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板块的目标均要在评价中体现。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评价与新课程实施同步,“学习水平测试”应该有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书面测试、口头测试、实践测试等,它既属于阶段性的评价,又属于终结性评价;“学习质量或学业水平”则属于形成性的评价,立足语文课堂,就是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时期的进步状况,记录收集学生成长的经过和学习的收获,不追求大统一,而力争体现年级特色、班级特性、学生个性。学生学业评价除了检测“学生学习质量”外,还要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相联系,从而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学生学业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

  一是价值判断的需要。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教育评价,而学生学业评价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瓶颈。学业评价关系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及身心素质进行价值判断,作出公正、公平、均等的评判是本次语文课改的需要。

  二是评价功能转变的需要。为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教育杠杆的评价功能也应该发生转变,改变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反对急功近利,改变评价功能的单一性,对学生的一切语文学习评价工作都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意识,最终将学生的发展为评价服务转为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是评价主体扩充的需要。课程改革使得教学过程越来越民主化、人性化,评价的主体再也不是以往的管理者,也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评价,“学生语文学业成绩”不再是评价老师和学校的唯一指标。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都是评价的主体,他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必须要有一个相当明白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只有是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生成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研究,应坚持学生语文学业评价和语文课改同步进行,研究“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坚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生成,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也注重教师主体作用和个性能动作用的发挥。

  四、课题研究目标

  1、构建新课程下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理论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将组织学习各类评价理论书籍,概括和形成有关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理论体系,以指导评价工作的开展。立足多元主体的评价地位,使评价者拥有更丰富的、更多的评价选择权和参与权,最终发挥更大的教育教学潜力和主观能动的作用。使得学生语文学业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2、建立新课程下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操作体系。学业评价是随着学习课堂的发展而发展的,先有学习课堂,然后才有学业评价,学业评价指标反过来又促进学习课堂的生成。要建立相应的较为完善的语文学业评价指标和学生语文学业评价手册。结合新课程的要求,本课题坚持整体性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单向评价和互动评价相结合,逐渐建立客观、科学、公平的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3、确立激励、教育和反馈的评价功能机制。学生语文学业评价淡化或没有了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激励学生上进的机制,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样也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不仅看学生语文学业的检测水平,更要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态度,学生学的态度,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状况,学生学习的潜能和个性发展。

  4、建立新课程语文学业评价题库。与将要建成的我校的城域网相结合,建立语文题库,鼓励形成有班级特性的检测评价试卷,培养教师出题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形成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新格局,以适应新课程学业评价的需要。

  5、实现语文学业评价基本内涵。结合评价发展的特点,本课题将努力实现语文学科评价的基本内涵,以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实效化为原则,帮助学生在评价中享受成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1)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方向转变到与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保持一致。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可以作为语文学业评价的指导思想,语文学业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既要关注学生学业的阶段性评价,又要关注学生学业的形成性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度。

  (2)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方式转变到更加关注质的分析和把握。实行评价的过程化、阶段化,建立开放型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变以前平面单一评价为立体综合评价,即除了纸笔测试以外,包括书面测试、口头测试、实践测试等,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强调学生学业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综合化,变以前一次定格评价为多次激励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自我调整、自我需要、自我激励的学习机制。

  (3)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内容转变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学段目标要求,实行多元评价。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的最低、最起码的要求,每个学科必须设计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评价指标,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采用多元评价,真正加以检测。

  五、课题研究内容

  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业的评价应涵盖语文素养的诸多方面,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板块的目标均要在评价中体现。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为:

  (一)日常性评价

  1、口头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用鼓舞、激励、肯定性的评价语言进行评价,关注学生课堂上参与的水平和生成的空间,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的微观评价,师生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2、书面评价:在学生的作业、作品上,用肯定、富有激励的话写出对学生学业的评语。校评与家评相结合。

  3、班级语文综合活动评比:由班委负责,每月评一次上墙报。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

  4、成长记录袋评价:每位学生一学期内都要精选自己保存最优秀的证书、自我小传、作业、书法作品、歌唱(朗诵、演讲)磁带、通讯报道等,装入成长记录袋,期末由班主任、语文教师及班委就上述内容进行等第评定,再统计合并,得出这学期每位学生日常性评价的总等级:优秀、良好、需努力。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二)终结性评价

  1、水平测试:

  (1)闭卷:选用上级试卷在期末进行。

  (2)开卷:可当堂查阅资料,可回家或到社会上完成。如:社会调查、观(读)后感、信息收集、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2、面试:由语文教师或语文教研组长在班级、年级组举行,对学生进行面对面问答,如:口语交际、朗读、背诵、口头习作等。

  3、综合实践活动:学期末由学校或年级组组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运用实践中对学生综合能力、才艺特长、语文素养进行全方面的测评。

  终结性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闭卷50分,开卷20分,面试20分,综合实践活动10分,期末由班主任教师汇总统计。

  六、课题研究方法及条件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不断地实践、修改、完善,力争做到可操作性强。另外辅之问卷调查法、座谈讨论法、经验总结法等。

  本课题组单位的科研氛围浓,教师科研意识强,课题组聘请我区小学界唯一一名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李彩玲校长做顾问,其他成员均是校语文教研组长,有参与或承担过省、市级课题研究的实践和经验,均参加过市、区级语文公开教学,并都担任学科教学任务,有一定研究时间和研究条件,对研究过程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七、研究步骤(略)

  八、课题研究成员与分工(略)

  九、课题研究过程及实施

  (一)亲近评价

  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首先就是要对评价观和评价方法进行改革。我们的语文学业评价研究立足服务于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从小学生渴望被关注和表扬的心理特点出发,让教师的爱体现在一个个可感知的动作、语言上,让学生生活在爱和希望之中,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和种兴趣的持续增长和良好品格的逐步形成。评价过程本身就是对人的具体关注,说必须要加强情感渗透,成为师生彼此亲近的中间地带。让学生亲近评价,就是让学生从情感上喜欢评价,行为上主动进入评价的过程,又能积极地运用评价的结果完善自我。

  我们首先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改变评价语言的角度,自觉将自己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引导者,朋友,因人而异,体现明显的个性特征。形成指导性评语、谈心性评语、激励性评语。

  1、谈心式。通过亲切的话语,文字性的描述,将对学生的细致观察记录下来,真切地指出或展现在笔端,真实地反映学生一段时间的思想、行为特征与学业进展,体现对学生的深深关怀,以实现师生心灵间情感的沟通,让学生在娓娓动听的推心置腹的谈心中,体会到教师的拳拳爱心,成为激励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你的活泼热情给老师留下了很深印象,你的钢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作文进步也很大,真为你高兴,不过你……如果你……该有多好啊!”

  这样以具体的描写和亲切的对话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成长的关切和悉心的指导。借助评价在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采取鼓励与指点相结合的写法,有助于学生增长信心,同时给学生和家长指点迷津,在评价过程中产生了特殊的导向作用。

  2、指导式。教师了解学生后,在原有的发展水平上为其指出新的发展方向,以商洽的口吻,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并形成的新目标奋斗的决心。重在体现目标和情感的双重激励,让学生深切感到老师强烈的期望情感,仿佛是一位慈爱的长者,又像是一位亲切的大姐姐与小妹妹轻声耳语。这种方式,以学生最希望达成的目标为切入点,给学生指出一条实现理想的快捷途径。如“某某同学,想得到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吗?许多同学是这样做的:上课专心+作业认真+不懂就问+举手发言+多读课外书。你做到了吗?快朝这个方向努力,定能得到这把金钥匙。”

  3、激励式。借助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指出一个更高的目标,鼓励学生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实现超越个人已有基础的新飞跃。所以,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尽情赞扬学生的成绩,再以充满信心的语句,对学生指出更具挑战意义的奋斗目标,激起学生强烈的向上心。

  这种让学生亲近评价的方式的启动,真正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已逐步建立。学校记录下了一个实验班学生学业评价手册下发以后的真实一幕:当手册发到孩子手,学生们不再淡然对之,许多学生都兴奋地嚷开了,一时间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喜悦的体验中,继而开始搜寻老师的视线,在师生眼光的交汇点上,评价不再是生硬的评判,而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学生心理的安慰,师生共同享受与成长的新起点。

  教师评价方式的改变,使我们认识到评价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当教育有情时,学生就渴望亲近,评价就如同教师送给学生的一面整理衣冠的镜子,而不是对学生强烈的威胁控制;是教育者给学生的一次成长中的指导,而不是严厉的斥责;是给学生一份信心的良机,而不是显示教育者权威的契机。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心灵中真正产生激励效应,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真正亲近了评价。

  (二)开放评价

  评价理论中,目的确定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当我们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时,检测目标不再是一组生硬的数字,而是对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的关注,于是伴随而产生的就是各种各样非预期的结果,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众多发展中的问题,过程的不可确定性,让我们展开思考,于是我校的语文学业评价呈现出开放性特征。

  1、目标的发展性。

  我们实施的学业评价是以实现全体学生全面生动发展为目的,结合学生特定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确定相应的目标。目标是阶段性的,发展性的,按照人的需求理论,个体的目标在实现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或提升,或降低。每一次的目标调整必定是使目标更贴近人的最近发展区,向着更有利于人的发展水平接近,这种不断矫正的过程,正是推动人持续发展的最佳原动力,是人持续发展的内在增长点。

  实验教师在工作中探索中形成了若干操作方法:

  如心灵沟通法:用一个眼神传递一份关怀,一个勾手,许下一个约定,一次耳语,激起一份信心,一个微笑,给予一种鼓舞。

  榜样激励法:利用学生主体乐观向上的主流心态,在不同成长期,树立不同的楷模形象,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超越他人,实现跳跃性发展。

  2、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的学业评价中,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处于评价的客体位置,使评价成为教师制约学生的法宝,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严重影响到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我校语文学业评价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直接负责人,主要包括学习者本人、教师和家长。学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探索形成“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评价者”的格局,突破了评价局限在学校内的传统做法,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社区家长参与的机制。学生对自己学业情况作出评价,使学生关心自己的行为与评价结果之间的相应关系,起到了导向和制约学生行为的作用,也让学生明确了评价是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自己是评价的主体。家长反映,教师参与评价,孩子的自觉性提高了,学习习惯改观了,学习也就更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过程的开放性。

  学习的意义不在于最终获取了什么,而在于学习过程中投入以及能力的增长,因而在学业评价中,我们淡化了终端评价,而强化了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实行了二次评价,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申请复考(具体体现在阶段性的语文综合素养考察活动中),从而让其知道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以达到激励的最佳效果。通过修正完善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学习生活是有利于自身发展,教师明白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学生乐于接受,能促其主动探究,家长明白,在构建学习型家庭中,家长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身示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教师、家长全面参与评价过程中,各司其职,真实记录学生时间段内的表现,不仅把握了达标要求,学生也有了前进的目标,也让教师、家长能结合学生发展要求为其搭建发展平台,进行有个体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这种过程的开放性,充分以学生为本,使之有较多接受评价的机会,能预设目标,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了解自我,发现他人,公开记录过程,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开放评价的各个环节,扬长避短,体验成就感,获得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愉快地面向未来。

  (三)学会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人人都可以成为评价者,人人也可以成为评价者。从理论上讲,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只有学会评价,才能参与评价。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评价能力,有意识地让其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在实验中形成交互性评价的方式,师生、生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1、在交互中学会评价。这种评价形式,旨在让学生主动提前介入教学,在即时评价中,指导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发展能力,提高兴趣。

  我们的做法就是借助教师示范性评价,吸引学生产生对评价的兴趣,领会评价原则和基本方法,然后主动参与评价;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间充分的学习交流,相互启发,逐渐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评价的能力;通过独立性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自我矫正中,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使评价成为个人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涌动师生双方智慧的激情。

  2、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在学业学习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形成初步正确的评判标准,先从评价他人入手,在活动过程中,诱发学生观察分析他人的意识和愿望,引导评价同伴,学会发现他人,从而完善自己。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有意识地开展自评、互评,而且逐渐学会评价老师,形成了不唯书,不唯上的胆识,也引发了对家长的评价,实现小手牵大手,共同进步的格局。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的实践活动,使评价活动成为一种机制,成为推进学业进步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评价中既增长了能力,又加快了自身的发展,实现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同步推进。

  十、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价值在于解决实践操作中若干具体问题,这是一种源于实践、基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评价改革是推进新课程的制度保障,《纲要》提出了评价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校立足评价的目标,围绕突出语文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师观念显著变化,教学行为明显优化。

  1、通过两年的评价课题实验,教师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学习意识逐步浓厚,能不断地学习新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服务者,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使学生学得主动,善学、乐学、会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2、评价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的学习行为实现了多样化、个性化。课堂上,学生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多起来了,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了解和掌握了多种学习方式,从而获得了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实验班级研究风气浓厚,学生学习方式已逐渐转变。由课堂走向生活,语文课堂向纵深发展。学生对教学中的问题常常是通过讨论、实践探索、协作攻关的方法解决,所以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协作攻关的习惯基本养成,对各门功课“喜欢”的人越来越多,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显得主动、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不断涌现有进步的同学(包括“学困生”在内),尤其语文成绩逐步提高。以四(2)班、原三(2)班为例:

  3、学习态度和方式方法的转变带来了学生精神面貌和思想品德行为的良性变化:

  实验班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表现出非常积极踊跃参与的态度,且在活动中创新意识很强。例如:五年级实验班,学校号召学生自己用平时节约的零用钱为雷锋车捐款,该班学生自发捐款全校之最;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如区“科技小制作”、市“给奥委会的一封信”等活动中,参与率最高。

  (二)制定语文学业评价方案。

  方案在评价的理念上,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评价的目标上,涉及教学目标的三大领域。在评价的标准上,既努力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努力体现评价标准的差异性。在评价主体上,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在评价的内容上,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主要包括:书面检测、考试,教师观察记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活动与实践,语文综合素养考察,学生成长记录袋。在评价工具上,主要设计、选择单元期中期末形成性测试卷,教师、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学科学生发展性评价表,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表,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学生个人成长袋等。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语文学业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语文新课程学习总结11-02

学业导师工作计划01-28

小学生学业质量自评报告(通用11篇)12-16

学业祝福语09-24

八下语文工作总结04-29

高一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01-29

学业顺利的祝福语08-17

祝福学业有成的句子01-17

2023下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02-15

二年下册语文工作计划合集7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