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精选2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1
一、课程目的:
1、构建全面发展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发展学生的特长。
2、提升教师课程意识,推动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实现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
二、课程原则
1、贴近学生:校本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2、关联学科:根据学校的教师力量及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的开设以学校开设的各学科相联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
3、彰显特色: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和现有的教师水平,打造符合学校条件的有特色形成校本课程的真正校本化。
三、课程内容
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为核心内容,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和设施的条件等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体育运动素养类、艺术修养类四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体育运动类:通过体育项目,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
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
1、课程设置:原则上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确定负责人及成员,组织校本课程材料。
2、学生选题: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推荐课程相结合。
3、班级组成:先由教务处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经教师推荐,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班级容量。
4、组织教学: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5、时间安排:周三的错时放学时间。
五、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实现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实施,学校监督检查,教师总结反馈。
1、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任课教师根椐课时计划,联系场地、器材等,实施课程。
5、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任课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对自己的教学反馈总结,以利于今后的校本课程教学。
7、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8、定期汇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评价
1、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应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有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听课、查阅教师记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校本业务档案。
2、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
一、对“校本课程”的理解。
所谓“校本课程”也即“学校本位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就开发者而言,可以是学校中个别教师参与、部分教师参与、全体教师参与,或是学校与其他机构合作;二是就涉及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有《课程计划》中规定的由学校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可以是国家课程的补充课程;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校本课程可以选择已有课程,改编已有课程和开发全新课程。
二、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全员参与的合作意识;
个性化校本课程的价值。
三、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创办特色学校;
构建特色课程;
成就个性化教师;
培养个性化学生。
四、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
建立一个基础: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
五、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评价。
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评价过程动态化,给与多次评价机会;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主体互动化与多样化,家长、同伴、社会、教师共同参与。
六、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种类。
1、学科类课程。开设特长班,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发展学校特色,并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平台。
2、体育特色课程。通过羽毛球,游泳,跆拳道,武术等体育特色课程的学习,运用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对学生特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文明行为,逐步提高,培养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
3、核心类课程。也称社会焦点课程、社会特点课程。主要有环境保护、网络德育、青春期教育。
七、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展了一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艺体兴趣活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语文“大量阅读,以读促写”,数学“创新学习,自主发展”常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活动组织的经验。这些都曾一度激活了师生的思维,丰富了师生的视野,锻炼了师生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也为我们研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
八、“校本课程”实施节段划分。
我校于20xx年2月份开始组织设置“校本课程”,并在全校展开,下设两个大课题,分别为:校本体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环保类课题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2——20xx、5)课题准备节段。主要进行资源调查,需求评估,进而研究讨论确立课题,进行课程的设置与实践。
第二阶段(20xx、2——20xx、2)典型课实验阶段。以典型的课程为研究重点以点带面,进行已开设课程的全面研究与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努力形成我校校本课程管理和评价细则,使校本课程开展逐步系统化。
第三阶段:(20xx、2至今)校本课程的系统开发及深化阶段。努力争取相关课程改革专家的指导,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深化,形成较鲜明的校本特色。
九、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做法。
根据我校实际,对于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我们重点抓好四个“关键点”。
1、依靠支撑点——课改政策与新课程理念。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权力主体中,学校是执行课程计划的机构,也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课程纲要解读》指出学校应结合传统和优势与校外有关专家合作,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可供学生根据不同需求而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政策和新课程理念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支撑点。
2、坚定立足点——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满足教师专业的发展,促进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三方面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坚定不移的立足点。
3、确定开发点——学科类课程。体验活动课程、多科交融课程。我们以学科类课程为基础,确立了旨在经历、体验、感悟,以激发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类课程;确立了旨在深入挖掘、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素质的古诗文诵读课程,书法国画课程。
4、找准切入点——以点带面,逐步实施。我们将突出骨干教师的资源优势,让他们承担有一定传统优势的学科类课程,从而进一步带动活动类及其他类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与教育管理者的重视,也会创造出更多更成功的经验与典型范例。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在实践—思考—调整—再思考—再调整中不断成熟和完善。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将不懈地探索。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3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学校办学宗旨和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用心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争创学校特色,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二、开发目标
1、坚持自愿自主、灵活开放的原则,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潜力。
2、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实现目标多元资料宽泛,用心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潜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培养具有科研潜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料
1、基础性课程:
《‘五个一’养成教育》、《古诗词鉴赏》、《智力数学》等。
2、丰富性课程:
《语文实践》、《数字与生活》、《数字日记》、《好词佳句》、《法在身边》、《化学与健康》、《探索自然》等。
3、发展性课程:
根据本校实际状况,用心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计算机基础应用、英语角、舞蹈、绘画、书法、版报、广播、写作等。
四、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潜力,我们将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以教师丰富的实践为基础,选取参考有关资料,诱导教师通过超多的创造性劳动,自编或选编校本课程教材。学校主要是审核、并适当资助教材的刊印整理,保证校本课程教材的科学、合理、有效。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㈠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㈡进行前期论证
1、结合现有资源,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科目及资料。
2、就即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考察所开发的课程是否贴合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与需要,如贴合需要的,学校负责可行性论证;如不贴合的,则取消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计划。
㈢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资料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方式与途径:
1、培训,参加各级培训、观摩和讲座。
2、实践,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
3、学习,学校带给相应书籍资料和网络平台,让老师经过一段时光的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潜力。
资料:
1、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理论指导。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与辅导。
㈣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资料:
1、课程目标,应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资料或活动安排,根据教师开发的主题或科目作相应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㈤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学校将进一步拟定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1、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制度;
2、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3、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制等。
㈥配套措施
1、教务处、教研组要用心帮忙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将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教研部门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尽可能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5、完善管理网络和运作流程,确保我校校本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尽快构成特色。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师评价
⑴教师执教务必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⑵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到达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⑶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⑷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⑸学校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控和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状况。
⑹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2、学生评价
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一般”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予以表彰并收入成长记录袋,记入学生成长报告册及其它相关档案内。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4
一、指导思想
严格执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接触国学经典,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学经典中寻求滋养;加强思想修养,促进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在文化底蕴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全面推进我校的特色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工作。
二、目的和意义
1、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中华文明。通过国学课的开设,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传统思想博大精深,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2、陶冶学生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打好学习语文的厚实基础。
4、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和学校新课改工作。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打造我校教育教学新特色,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三、原则
1、开放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开放性的原则,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的模式,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
2、针对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要。
3、激趣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一定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
四、组织成员
组长:罗群雁
副组长:张群许倩刘红王玫
组员:杨阳、周煜晴、陈鑫、郭晨龙、杨凯、齐玉、李媛、黄莹莹、王国霞、吴靖。
五、实施办法
1、初一初二每周开设一节“国学”校本课程,也可两周安排连堂两节,便于集中开展活动。高一高二下学期每周开设一节国学校本课程,也可两周安排连堂两节,和现有的走班课,以及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要将诵读、理解、感悟以及应用相结合。
2、全校选拔语文素养较高的`参与热情高的教师开发“国学”校本课程资源,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
国学校本教材由刘红、王玫、杨阳、周煜晴、陈鑫、郭晨龙、杨凯、齐玉、李媛、黄莹莹、王国霞、吴靖负责开发,可根据情况开发初中版(两册)和高中版的校本教材(两册)。由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语文老师具体实施。
3、校本教材内容可包括诸子百家篇、唐诗宋词篇、戏曲音乐篇、建筑服饰篇、国画书法篇、中医篇等。可参考经、史、子、集的划分方法,重点选儒家经典,古代著名历史散文经典、其他诸子百家经典、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经典(重点是唐诗宋词),
4、国学经典诵读安排:每天早读十分钟、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语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组织诵读。还可和读报课结合起来,比如播放“百家讲坛”等。还可利用学校的电子屏,每日或每周推荐一则国学经典片段。
5、还可开展“讲古代名人故事”“国学手抄报展览”“国学经典书法展览”“国学经典知识讲座”“国学课本剧展演”“国学诗歌朗诵会”“国学读书汇报会”“国学演讲比赛”等活动。活动可结合重大节日,以节日为主题,进行设计(如“清明节诗歌颂唱会”),可根据时令季节设计,可家校互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学学习天地。
6、由教务处具体检查国学校本课的上课情况,组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学生的具体考核由任课教师在课程安排的最后一周,随堂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两部分,其中平时课堂表现占40%,学期末考核占60%。
7、任课教师要在课程结束后,总结反思自己国学课开展情况,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总结材料上报给教研室,为国学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实施提供参考。
8、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和学校的读书节、道德讲堂、元旦迎新晚会等常规活动结合起来。
六、保障措施
1、搞好“国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设。
2、学校要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有力支持(事情多而杂,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3、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展要和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努力实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外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学生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二、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实施学校课程资源,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探索课程发展的机制,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增强课程对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作用。通过学生经历实践、体验感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享受教育的快乐。
三、校本课程的内容
第一版块:一、二年级段“诗园漫步”
1、课程目标:
(1)几千年来,诗歌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养成热爱诗歌,诵读诗歌的习惯。
(2)自觉搜集古诗文,提高学生口诵心惟、含英咀华能力。
(3)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思想感情。
2、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秋、冬之歌”、“秋、冬之诗”。
3、课程安排: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隔周安排一个课时。
第二版块:三、四年级段“节日探访”
1、课程的目标
(1)通过学习与实践,增进社会与文化参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陶冶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文化情操,尊重并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与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提升日常生活品质,培养文化生活的.兴趣与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学习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早地了解其精华,以传统节日为主线,结合其它特殊节日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3、课程安排: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隔周安排一个课时。
第三版块:五、六年级“科学发现”
1、课程的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边一些简单自然现象与自然事物。
(2)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观察来发现和提出问题。
(3)初步了解观察的方法,能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观察活动,记录简要的数据。
(4)感受与体验科学的神奇和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的欲望。
2、课程的内容
(1)自然界中,亲近自然动、植物。
(2)风、云、雷、电的形成,春、夏、秋、冬的更迭,草、树、鱼、虫的生活。(可以整合人、自然、社会,科学)
3、课程安排: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隔周安排一个课时。
四、课程实施:
1、主讲教师要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制定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实施策略、课程内容(课程安排表)、评价建议四个部分。
2、教学要符合总体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结构特点。按照综合学科四项常规要求进行设计,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注重记录与反思,收集与整理学生有关作品。例如设计教学过程,低段可按这样的程序:读一读,演一演,写一写,比一比,找一找。总之,教学设计思路简单,让自己与学生都能上。
五、评价与考核
学生方面: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以学生体验感悟为主,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待定"记录。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教师方面: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一学期每位上校本课程教师要上交优秀教材、教案两篇,开展一次优秀教案评比。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6
一、课程定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
1、爱我家乡,美我家乡
2、远离腐败
3、情商教育
4、生活中的数学
5、英语口语扩展
五、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㈠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黄抚民
成员:赵戈、曲秀英、李明文、文羽萍、孙颖、祝春菊、吴雅丽、王喜顺
㈡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要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
否意愿。
㈢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㈣撰写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㈤教师正式开题,学生自主选择。
开课之初,教师给15分钟时间向全体学生介绍所开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
㈥校本课程实施。
教导室做好监按、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
结经验,解决问题。
㈦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
七、校本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
教导室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
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
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2、学生的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
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
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八、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室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6、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满足学生运动技能,艺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特色文化,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形式
“走班”就是学生打破原来常态下的年级和班级组织,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辅导老师和活动的内容、形式,教师与学生通过自由选择和双向选择,建立新的班集体后统一管理。本学期校级共设置了越剧、车模、摄影、魔方、科幻画、石头画、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十多个校级社团,进行拔尖型的教学;年级层面按照班级数设置了书画、棋类、动手做等社团,进行兴趣培养式的教学。
校级节日活动进行整体安排:三月份是第四届“补天阅读节”,四月份是首届“补天戏曲节”,五月份是“补天科技节”,六月份是“补天体育节”。这些节日活动的安排纳入“选课走班”的内容,将整体占用半天的'时间搞活动。
三、时间设置
每周利用两个半天实施:周三下午第二课全校实施具有区域地方特色的越剧课程,根据学生的已有层次选课;周三下午第三课全校实施年级和校级层面的兴趣活动走班。周三下午第一课和周五下午三节课,分别实施阅读、思维、美文和主题活动社团,这些社团均能做到年级内同时(或部分同时),将在该学科的范畴内,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实施走班教学。
四、实施过程
(一)全员参与走班课程的研发
每一位教师要树立“我就是课程”意识。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长,积极主动地辅导社团、研发课程。每位教师要无限相信卓越课程成就卓越教师,卓越教师研发卓越课程,积极倡导“学科+特色+人生导师”的创新思维,拥有属于自己、影响学生生命成长课程。
一是开发学科课程。加强和完善原有项目工作室,组建新的项目攻坚团队,发挥团队效能,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活动、有阵地、有保障、有成果。继续完善越剧、车模、摄影、魔方、科幻画课程,开始创编“五彩”石画、十二生肖、戏曲、橡皮筋、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器乐、声乐等特色课程。二是开发传统课程。深度研发“补天文化”,开发升旗、入学、成长、毕业、集会等仪式课程,开发戏曲(艺术)、科技、体育、阅读等节日课程。用丰富多样的课程为“选课走班”奠定实施的基础。
(二)高度重视走班教学的过程
1、召开全体教师动员会,号召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确定所欲开设的课程,报少年宫审核确定。
2、少年宫采用自主申报和学校派发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走班的具体项目,向相关年级的学生公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报名,形成新的教学班级。
3、指导教师根据确定的项目研发课程,形成校本特色教材,组织教学。
4、学期末结合“学生庆典活动”开展走班教学的成果展示活动,评选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
五、基本规则
1、凡一经确定参加各组活动的学生,不得随意缺旷和改变组别,学生出勤由辅导教师每天作好记载,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和反馈情况。各班主任要高度重视走班选课活动,配合各辅导教师开展工作,敦促报名学生按时参加选修活动。
2、辅导时间为周三和周五下午,辅导教师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和地点开展辅导工作,有事不能开展当日选修工作的,必须提前向领导小组报告,作好调课安排,通知好学生,否则将按旷课计算,若造成意外事故将承担主要责任。
3、领导小组按每天课程时间到指定地点检查。此项工作由学校统一组织开展,纳入学校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8
一、课程定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校提出的“继续保持教学质量和竞赛成绩在全县的领先地位,初步凸显学校的艺术特色”。我们致力于建构适应学校特点、适合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
二、设置依据
1、我校以“高素质、高质量、高效益”为办学目标,以“合格+特长、科学+人文、规范+自主、人脑+电脑”为特色,以“厚德砺志、博学笃行”为校训,让每一个厚中人都具有开阔的胸怀与视野、全面的素质与富有个性发展的特长。真正体现了作为学校主人的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教育哲学上的认同。
2、学生需求的评估:我校经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我校学生的需要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主要集中在这样几方面:高雅的气质、独特的个性、全面的素质。我们做过相关的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学校开设艺术校本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需求,最大程度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也需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来保障。
3、评估学校的课程资源。我校是新建学校,占地10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589多平方米,共投入约6000多万元,校内绿树成阴,明亮广阔,两个广场坐落有致,为我校校园环境的艺术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学校计算机室,语言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舞蹈室、阅览室等功能室为开展艺术校本课程提供了完善设备。宽带网的建成和使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了信息源。校内闭路电视、演播室为学生开展艺术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设备。
三、指导思想
以促进学生全面的、主动的、有个性地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为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实行开放性的办学模式,丰富和发展学校办学的内涵,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让个体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均衡地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公民素质,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有较强适应力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实行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发展目标,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为总体目标。
(一)具体目标:
1、学生发面:
(1)通过校本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积累艺术文化深厚的底蕴,发展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2)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通过校本教育,努力培养其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发展间。
(3)通过校本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陶冶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
(4)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教师方面: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行为,增强课程意识;
(2)提高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学校方面: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2)培养各类有个性的特长生;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需要与实效相整合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课程开发规律,又要讲求课程实施效益。
2.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增强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同时还应使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实现内容的综合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综合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选择、创新的权利。
3、自主与自愿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4、灵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地对内容形式进行调整,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六、课程结构与内容
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是与课堂学科教学课程并存的重要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校本教育必须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1、课程结构设置
开设的选修的科目有12门,在分类上一般有如下几种:
(1)、兴趣特长辅导类。根据学生的需要,培养其的兴趣爱好,发展其特长。文学社、书法、绘画等。
(2)、学科辅导类。各学科课外辅导提优、补差
(3)、课外延伸类。专题讲座,使学生学有所长。《古代诗歌赏析》《古代散文阅读》《英语语法讲座》
(4)、学术讲座类。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培养兴趣。《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世界热点问题追踪》《科普讲座》
2、课时安排
每周一节课,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
3、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打破年龄界限和班级次序,按兴趣进行分组改革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学习状况选择不同的项目,让学生学有所得、各展所长。
七、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强对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对图书馆、实验室、电脑室等功能室的建设,开发好校本课程案例,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八、课程实施步骤与技术流程
1、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目标;
2、建构本校校本课程的框架设想;
3、形成学校校本课程方案;
4、组织实施课程方案:
(1)、师资的培养:观看校本录象,开设学习讲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
(2)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①教导处对各类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讨论评估,确定开设的科目和开设的时间,并安排指导老师。
②组织好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任务,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或课程实施计划并严格执行。并由教导处审核备案。
③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该课程的特点,制定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制作教学用具,达到资源优化和共享。
④组织好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积极参与市级、县级的课程研究。
⑤组织好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如一年一度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元旦文艺演出、元旦书画作品展等活动。记录好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的获奖名单、先进事迹、荣誉称号等等。
九、课程实施的支撑条件
1、构建高雅的校园文化
通过建设育人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通过构建学校的文化特色、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通过构建各种保障制度,使学生在高雅的教育中充分地、有个性地发展。
2、构建评价体系
(1)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评价。评价以学生评教、学校检查教案、学生作业等方式进行。
(2)对学生成长的评价。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的方法有检查、考查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
3、完善校本课程的资源支持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校本课程案例集等等,为今后的课程开展提供有利的应用和借鉴作用。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9
一、书法教育实验的意义:
在写字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书法艺术教育实验,探索以人为本的特色教学,艺术育人,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培养人文精神。拟通过书法艺术教育,陶冶师生情操,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完善我校的特色教育。
主要有三种特性1、主体性
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它是根据学校要“和谐发展,一切为农村孩子的成长奠基”这样一个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基础上,学校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做大做强我校“书法教育特色品牌”,抢占时代教育的制高点。
它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的肯定与认可,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加上教师过硬的书法基本功和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保证了该校本课程的计划实施。
它凸显了以学生的现实需要为主导,中学生时时刻刻都要与写字打交道,在书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和处世态度。
2、基础性
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突出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素养、行为素养、审美素养,促进学科知识间的迁移运用为目的,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基础服务。
“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已成为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和基座,只有打好三年的中学学习基础,才能打点好学生的人生底色,而书法(写字)训练正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严格按照年级培养目标进行练习,不拔高,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这样才会显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独有魅力。
3、发展性时代变革,日新月异,优胜劣汰,竞争激烈。教育也不能逃脱时代发展的浪潮,而一个学校没有特色或者说没有自己的“拳头项目”,它也就无法跟上时代步伐。我校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正是着眼于未来学校发展蓝图而量身定做的,为每一位学生未来、一生发展奠基。
教育实践证明,一个人每个方面都非常突出是不可能的,为此,我校的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弥补了教育的空白,让每一个人都有发展、都有进步、都有成功、拥有自信成为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自我发展和提高,让我们的母语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二、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书法教育”以实践活动为手段,以临摹训练为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节、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为根本。
1、课程总目标
(1)《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深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美好河山,优秀文化。书法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还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沈尹默语)通过学习书法,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写好铅笔字和钢笔字,掌握书写的基本方法,会写硬笔字,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巩固语文识字教学。做到书写正确、规范、整洁。培养书法兴趣和素养。
(3)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了解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充分认识学习和继承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
2、课程分目标:
(1)通过书法教育,力求探索中学生书法练习与育人相结合的契合点,最大化的发挥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2)通过书法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评述力等,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3)书法练习讲究姿势,使人身体各种器官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
(4)有效探索中学生写字系统训练的科学方法与中学生写字能力的检测办法、评价体系、中学生写字教学指导课的教学框架,逐步提高教师写字教学的指导和研究能力。
(5)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书法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三、书法教育课程开发的内容
一抓课程建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前贤、名家对此也多有著述。中学语文教材更是将写字教学放在了突出的地位,描红、仿影、临写一条龙,识写结合,描仿入体不间断。我们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特点,将教材识字内容和《教程》内容安排相结合,编排科学、体例新颖、实用性强、成效显著。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开发写字指导课、书法欣赏课、书法文化研究课三种课型。
1、写字指导课:我们计划创设写字三步教学法(模式):一看,即读帖、观察感知;二练,即写,实践体验;三评,即分析感悟。其作法与意图是:一看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定向
2、书法欣赏课:书法作品具有悦耳的音美、悦目的形美、感人
二练先描后临组织交流比较鉴别体会要领三评归纳总结矫正练习提高的意美。为欣赏到书法作品的妙处,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入手、如何欣赏。具体到一幅作品的用笔、用墨、章法布局、结构等方面,在书法的线条、结构中感受情感意蕴,获得特定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3、书法研究课:了解书法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为此我们设立了书法研究课。比如:对中国文房四宝的研究,对兰亭文化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都将开辟了我校写字教学的新天地。引导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书法作品、作家,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完成对作品的再认识、再提高。
二抓活动促进。
活动为师生成长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和成长的平台。我们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狠抓教师的特长训练。由书法工作室制定教师的训练目标、方法及考核办法,过硬的教师素质为学生写好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扎扎实实训练学生写字。我们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坚持每周一节写字课,长年不辍,为师生写字交流切磋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每年举行一次学生集体笔会,让他们在全体同学面前把最满意的墨宝留给学校。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10
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结亲子共成长”工程,我校成立家长学校。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充分认识这些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
(1)我校学生来自五个村庄,不少家长在外打工,代理家长或隔代家长所占比例大。
(2)有些学生离家较远,在家时间短,家长与子女沟通机会相对减少。
(3)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育人方法,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有时甚至不知所措。为此,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和谐发展势在必行,也是我校“育人之上、和谐发展”全新办学理念的内在要求。
2、必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系统的工程,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是教育的基础细胞,是学校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家长学校是学校协助、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上的。”
二、成立家长机构,
1、成立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校长张美芳任组长,李顺中任副组长、各年级班主任、学生家长代表任委员,专门负责家长学校工作。
2、打造一流师资。由学校领导挂帅,班主任、骨干教师、优秀学生家长代表全程参与、聘请校外家教专家讲学指导、师资队伍力求多元化,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3、成立年级家长委员会。根据我校管理特点,成立年级家长委员会,委员会由家长成员代表组成,专门负责家长意见收集、整理、反馈,并监督家长学校工作,实现家校交流、沟同、互动。
三、加强家长学校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家长课程的教学内容仍主要从《牵手两代亲子课程》相应年级段的教材中选取。本学期两次开课,教师要结合专家讲课光盘选学相应年级的有关专题,在根据实际情况,穿插校本教材的同时,确保学完相应年级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在每次开课前切实组织好本校的家长课程教研活动,统一本次开课所讲的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家长作业等。
四、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常规管理
1、制定学期家长课程实施方案、计划,并做到时间、内容、辅导教师、保障措施“四落实”。
2、制度建设。学校制定家长课程教学常规制度,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设置及批阅等教学主要环节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常规的实施。
3、及时总结,按时上报。每次授课后,教师都要写出体会总结,学校有哦总结报告,并及时上报乡镇街道教管办。
4、充分准备,认真备课。要做到“二有三热”。“二有”及堂堂有备课,有家长沙龙活动方案;“三热”既熟悉教材、熟悉光盘内容、熟悉学生及家长。
5、上课。严格按上报计划中的时间上课,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是和家长要求,课堂气氛活跃,家长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较高。
6、作业设置及批改、每节课认真设置针对性、时效性和选则性强的作业,作业完成率高;所有作业均有批语和建议,批语要着重鼓励,建议要中肯,有利于家长接受并提高教育素质,建立作业批阅记录。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11
一、开发背景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汉字的形体结构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创造力,书法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了美学艺术的博大精深,书法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性格、气质、情怀等内在品质的提升。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规范书法课程开设,严格训练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规范汉字笔画、笔顺和字形,严谨优美汉字的结构布局,养成学生良好的书法习惯,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特长,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和审美能力。
(二)具体目标
A、学生发展目标:
1.小学低段: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2.小学高段: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开始学习毛笔书法。三到四年级学生能够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够用毛笔书写楷书。
B、教师发展目标: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课程理论,实现角色转变,具备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艺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C、学校发展目标:
营造书法艺术良好环境,利用书法教学活动的优势,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三、内容框架
1、一、二年级:铅笔字,每周开设1课时书法课程,双休日每天练字不少于15分钟。初步认识、了解28种笔画的书写方法,掌握正确握笔方法和书法姿势,学会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培养良好书法习惯,学会使用和保管书法工具。
2、三、四年级:硬笔、软笔字,每周开设1节书法课程,平时练字每天不少于10分钟,双休日每天练字不少于15分钟。三年级开始学写仿影楷书,书法教师每天全部判阅点评。四年级开始临摹名家书法,横竖行间兼间小楷,书法教师每天全部判阅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养成良好的书法习惯。用楷书把汉字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3、五、六年级:硬笔、软笔字,开设1节书法课,平时练字每天不少于10分钟,双休日每天练字不少于20分钟。美术课上开展书法欣赏课。学生仿写与临摹穿插进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书法热情和灵感,领悟书法艺术的魅力,认识书法的表现力,养成良好书法习惯,掌握软硬笔书法技巧,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一定的书写速度。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审美情感,体验成功喜悦。
四、工作评价
(一)、为了提高全体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每年“六.一”“元旦”举办全校大型书法、绘画作品展览活动,评出优秀作品奖、优秀辅导奖。
(二)、对学生评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作品及作品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采用三级评价法:一是学生自评;二、是班级互评;三是学校总评,每月评比一次,每学期考查一次,评价结果装进个人的成长记录袋。其次,征集优秀作品和获奖作品。
(三)、对教师的评价。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教师指导工作记入工作量,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学校把每星期书法课授课情况、学生书法考查情况及书法展览情况汇总,作为语文教师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12
一、指导思想
以《双峰乡素质教育五年规划》为指针,以剪纸文化为载体,以学生学习剪纸基础知识、剪纸基本技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培养目标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文精神。
2、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3、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5、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学习剪纸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剪纸技术。
7、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确立其发展目标;发挥教师专长和才艺,体现其创新精神;提高教师的目标认同感,增强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与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
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组织教学和活动时,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以活动为主的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即使是学习有关剪纸知识,也要少讲少传授知识,让学生带着已有经验参与学习。教师要加大有效指导,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思考、想象、创造,自主地活动、实践。
2、灵活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要有很周密的计划,教学内容、方法和活动形式都要预设,否则就失去了开发和实施的保障。因此,要计划先行。但是,以活动为主的校本课程,更多的是要根据当时的学生和当时的环境的具体情况而定,要灵活处理,及时调整,并给生成的课程资源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四、教学活动形式
1、班级授课制:《剪纸》自编课程内容,各年级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活动、内容,在教学时间内班级组织教学活动。
2、集体活动式:
1)、学校统一组织开展的集体活动和主题活动。
2)、小组式
3)、个体式
五、课时安排
1、一年级课表内每周安排一课时,其它年级每周半课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该课时为弹性课时,具体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具有灵活性,但不得挤占挪用。
2、一学期两次的主题活动:
春学期
四月份:剪纸文学周;
六月份:剪纸艺术周
秋学期
十月份:剪纸展示周;
十二月:剪纸交流周
六、课程内容
1、课程开发方式及实施途径
1)、课程创新---开发新的课程项目《剪纸》,并自编教材。
2)、设计体现校本课程目标的校园环境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3)、学科和剪纸文化的整合。如美术与剪纸,品德与社会和剪纸等的整合。
4)、以校级、年级)、班级的主题活动作为《剪纸》的载体,承载或体现校本课程的实施。
5)、用好宣传橱窗,发挥媒体作用。
2、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范围
1)、让学生学习基础的剪纸知识和掌握基本的剪纸技能。
2)、在音乐、美术、写字、科学、思品与生活、思品和社会、劳技等学科中开发和剪纸文化有关的素材,如声乐、舞美、戏剧、画画、书法、美术欣赏、摄影、刻纸、手工制作和信息技术等。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和编故事、学曲艺、排练课本剧、儿歌创作、编缉小报等活动结合起来。
3)、成立学生兴趣小组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①、活动考勤
②在活动中的态度
③实践操作技能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本人、小组伙伴、教师(辅导老师)、家长四方面的意见综合定性评价。各项评价呈现不同,有的是等第,有的是分值,有的是描述性语言。最后的总评价为定性评语。
2、教师评价
学校对实施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主要考核评价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有无教学及教学活动计划、进度,备课及必要的教学准备工作情况。
②、课时使用和组织活动、辅导活动情况。
③、按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要求,在规定课时内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④、开发课程和处理生成课程资源情况,在实施过程中有无创新的工作表现。
学校对实施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主要有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及教导处负责教师考责、考勤和考绩。通过听课、查阅有关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支撑材料、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定性评价,并参考教师的自评,评出相应等第,作为教师工作表现和业绩的一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给以重奖。
八、教师培训
1、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理论,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施操作水平,并形成共识。
2、聘请教研部门专业人员指导校本课程开发论证和辅导实施操作。
3、加强校本教研,开设讲座,能者为师;培养骨干并发挥其带头作用。
4、每个教师确定本人在一定时间内掌握至少一门校本课程教学、辅导的本领或专长。学校尽可能提供学习机会,提高有关书籍、资料和器材。
5、充分发挥社会上有专长人员和退休教师的指导作用。
九、配套措施
1、学校大力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使这项新课程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学校在完善实施规划的前提下,认真切实的制定学年、学期实施计划,提供给教师。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加强有效的教研活动,并帮助每个教师制定教学和活动计划。
3、加强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每一学年修订、调整,并做深入一步的开发;对教师个体开发的校本课程,也进行修订、调整,并继续研究开发。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研讨,不断的进行研究、总结。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工作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规范管理。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一视同仁,计算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13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为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贯彻教育部《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和《校本课程管理指南》等文件精神,并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我校的传统和优势,特制定符合自己的方案。
一、开发指导思想及目标: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等文件为指导,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技术学习的基本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开发原则:
在个人开发校本课程中,应做到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及实践与开发相结合原则。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开发的课程为信息技术。
2、开发此课程的目标为:让信息技术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认识电脑、熟悉电脑最基本操作;知道信息技术能帮助人们获取其他各方面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教育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实施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舞台。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恰当地利用竞争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观摩与学习。从班级、内容出发,突出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还要注意指导过程的创造性和指导形式的多样性。通过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
4、开发课程的评价:
①评价的原则: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根本宗旨。凡参与学习与实践活动,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都应当予以肯定。对那些学习训练、探究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或有所发明与创造的应当给予特别鼓励。
②评价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目标的整体性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知识的学习及应用、设计与操作技能、实践与创造能力、学习的成果质量等。在全面评价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技术意识形成等方面的评价。
③评价方式
评价中可采取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等多种方式。要吸引教师、家长以及其他人员积极参与评价工作,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特长展示、相互交流、专题活动、日常观察、学期考查等多种形式。
四、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工作和措施:
⒈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有关文件资料,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自己落实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⒉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方案。
⒊积极参加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或相关单位的参观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⒋依靠社区或家长的资源,充实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力量。
⒌做好评价工作。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14
一、基本数据:
课程名称陶艺课程类型活动课
使用教师卢旅授课对象六、七年级学生
时间16课时,每周1课时设计者卢旅
所在学校徐教院附中
二、课程的性质和指导思想:
课程的性质
课程的性质是选修。我校陶艺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将陶艺和泥塑相综合,淡化陶艺专业性,强调以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开发为陶艺教学的核心目标;强调学生在课内审美活动的全程性,从感受泥性出发,引导欣赏与探究,大胆创作,共同评价,深化学习所得。
指导思想
我校陶艺教学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我校强调“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为教师的发展铺路”,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进行,才能有效地实施我校的陶艺校本课程。通过学习,让学生分别对中国陶瓷发展史、世界陶艺发展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了解现代陶艺的发展状况;了解陶艺制作的材料和工具,能通具体的操作实践掌握陶艺的设计与制作方法;通过对大师、名家作品的鉴赏,认识陶艺及其艺术特点。使学生具有独立创作陶艺作品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陶艺发展史、陶艺技法,从经验中探索、把握基本陶艺造型语言。
2、通过作品设计与制作,树立创新意识,寻求,加强空间造型能力。
3、通过制陶实践过程,主动探索尝试表达新颖的设计途径与方法。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体会陶艺是人类内心情感表达的一种语言,为日后进一步体验陶艺作铺垫。
四、课程内容
15周:教师向学生介绍、示范与学生动手查相关资料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
第1周:概况介绍。
第2至12周:技法练习及相关创作
A)泥板压印——用各种物体在泥板压痕,做肌理练习。
B)捏塑成型——抓住物体特征,捏出有趣的动物和有动态的人物造型。
C)泥条盘筑——搓泥条,学习古老技法,力求创造新的造型。
D)泥板成形——拍压泥板,用拼结、旋拧、围卷等多种方法进行创造
第13至15周:主题创作
五、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
(一)学习方式
以发现式为主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从经验中探索、把握基本陶艺造型语言。通过作品设计与制作,树立创新意识,寻求,加强空间造型能力。通过制陶实践过程,主动探索尝试表达新颖的设计途径与方法。
(二)教学方式
采用以讲授、演示、实践、活动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以较充分的实践机会,教师在演示、活动指导中帮助指导学生。
六、教材情况
自编教材。载体形式为电子文稿的形式,为光盘。
七、学习评价方式
(一)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
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学生的'陶艺学习参与程度与思维、情感的深度和广度。评价是以方展性评价为取向,注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对其进行判定。陶艺学习是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发展,而不给学生以判定是更人性化的评价。从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实践与创新、自评与他人评价等多方面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注重实践。
(二)学习评价的方式
采用表现性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
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手册中。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陶艺教学采用档案袋评价:
1、学生的每阶段陶艺作业、最得意的代表作品
2、学生自己的评价、反思
3、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
4、汇集其他相关的材料,等等。
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记录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陶艺学习的成长故事。每个学生都有其特长,不论擅长泥条造型还是捏塑造型,教师在评价的是其学习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热情参与,积极收集相关信息、独立思考创作、交流合作等,而不是仅仅关心其结果。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15
一、评价的背景
沭阳如东中学校本课程的一个特点是对现有学科知识的整合,重视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学科知识的整合一方面强调同一学科内不同知识在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强调不同学科知识学习的相互配合,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最终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科课程的相互配合,达到学科交融的、教学优化、提高效率的目的。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基本机制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条件和基础选择不同的校本课程,在这种拓展性、发展性的学习中,学生要更多关注某些问题,并就该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不断产生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冲动。
二、评价的原则
发展性原则。沭阳如东中学校本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更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是校本课程评价的根本性原则,所有的校本课程必须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
拓展性原则。学校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要与基础型学科的教学密切相关但又超越通常的学科课程教学,决不能成为学科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的变相增加。学生能否实现学科知识的拓展是评价校本课程实施成效的重要内容。
科学性原则。学校校本课程的提出和教学内容设计必须符合科学性的原则,要体现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特点与规律。理科类的校本课程要尽量体现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与趋势,文科类的校本课程要体现文化性、社会性。校本课程的设计要尽量帮助学生认识一个科学规律、自然或社会现象。
适用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在难度上不能超越学生发展的基础,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学生的选择是校本课程是否开设的重要基准。
广泛性原则。教师可以选择认为合适的任何内容用来设计校本课程,只要通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评审就可以列入校本课程目录。
动态性原则。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动态滚动发展的,根据各方面的反映,每年都进行校本课程目录的重新修订,新的、成熟的校本课程不断加入,一些不受学生欢迎或准备不足、教学效果不好的校本课程将谈出,校本课程的总数量将维持在30门左右。
三、沭阳如东中学校本课程评价内容
沭阳如东中学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由四部分组成:课程目标与计划的评价;课程开设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四个评价部分分别在课程质量的四个控制点进行,通过控制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
1、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意义,开设课程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通过该课程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些课程目标与沭阳如东中学培养目标的一致程度,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课程大纲的科学性、适用性、时代性等。
2、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主要判断教师开设课程的准备程度,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以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讲义等为主要标志性信息。
3、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组织同行专家听课,对学生进行随堂问卷调查等。
4、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育目标,还存在哪些偏差,为此下一轮应当如何改革等。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是考试完以后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征询专家、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意见等。
四、沭阳如东中学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1、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
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用于校本课程的立项,只有通过该项评价的校本课程才能获得正式的立项,只有通过立项评审的校本课程才能列入学校校本课程计划。
2、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
课程准备与课程投入评价是为校本课程开设服务的,这是开课的必备条件,立项的校本课程只有通过此项评价才能被正式排入学生选课表中供学生选择。
3、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这样的实施过程包括了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比如参观、实验等均包括在内),评价集中在教师“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在校本课程投入和准备一定的情况下,影响教师“教”的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影响学生校本课程“学”的主要是学习情趣、课程教学与学生经验、体验的联系、教师的教学管理激励等。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结果可以用于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考核。
4、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了解校本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沭阳如东中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评价需要与校本课程设计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课程的总体设计,学校校本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主要是评价本门校本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学生的发展情况、学生的满意度、其他方面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等。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16
一、课程目标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和风浪,都能昂首挺胸走出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此阶段实施中华经典教学,更利于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
此外,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益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打造书香校园,根据《高台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高教体14号)文件精神工作安排,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其目的在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中国古代、现代的优秀诗词。
2、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十方面:
(一)校园经典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选文时要根据各学段、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侧重。具体要求如下:
1、具体目标:
(1)喜爱古诗,能自觉朗读、背诵古诗,达到琅琅上口。
(2)能读出唐诗宋词的韵律、节奏之美。
(3)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4)、积累大量的古诗。
2、选编办法:
以唐诗为主体,宋词为辅。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备篇目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学年选编16首诵读篇目。低年级主选《课程标准》规定篇目,高年级可适当拓展选择范围。内容包括诗文、注释、作者简介、译文、欣赏、练一练、背一背等。
3、实施建议:
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可采用领读、齐读等方式进行。为了便于阅读,在编排低年级校本教材时要注音。另外,对于生僻字较多或节奏不易把握的诗篇,可安排教师范读、领读等诵读方式。
(二)红色经典
以革命红色经典诗词为主,结合我县西路军纪念馆题写的诗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学年选编8首诵读篇目。具体要求是:
1、课程目标:
(1)知晓革命红色经典诗文的内容,并能背诵。
2)了解西路军纪念馆的悲壮历史,能背诵馆内革命先烈题写的部分内容。
2、选编办法:
各年级按照学生年龄的特点不同选择不同的红色经典诗文,每学年不少于8篇。教材内容包括诗文或诗词、注释、作者简介、寓意、欣赏、练一练、背一背等。
3、实施建议
以学生领读、齐读等自主诵读方式为主。经典诵读首先教师要多领读,待学生读书后,在进行自主诵读。此外,在编排这部分校本教材时,尽可能编排注音版。
(三)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故事记述的都是古代名人大家的传统美德故事,无论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熏陶,还是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都意义重大,特别是广为流传的120个国学经典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而且很多故事都是《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内容的最好诠释,对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国学内容亦可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所以,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故事十分必要。低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为主,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文理,而《弟子规》则与《三字经》一样,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国学经典诵读首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中高年级可以从“四书五经”中选取部分内容,作为高年段学生的诵读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重点以《论语》、《诗经》为主,具体要求是:
1、课程目标:
(1)知晓《三字经》的内容,能背上大部分三字经。
(2)了解《弟子规》的内容,能背诵《弟子规》的部分内容。
(3)了解《千字文》,感受其韵律,全背大部分《千字文》。
(4)通读《百家姓》,知晓百家姓的由来,会背百家姓内容。
(5)对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想读想背的意愿,并推荐选背一些浅显的古文。
(6)了解《四书五经》的基本内容,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
(7)能理解一些浅显的古文名句,并能做到熟读成诵;
(8)从诵读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选编办法:
每学年国学经典故事中选编8个故事编入《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低年级以选编道理浅显的为主,注重良好品德奠基,随着年纪增高,逐渐加深。至六年毕业,争取诵读完成40个国学故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选编内容,可灵活把握,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弟子规》作为一年级诵读篇目;《三字经》作为二年级诵读篇目;《百家姓》作为三年级诵读篇目;《千字文》作为四年级诵读篇目。精选广泛流传的名篇名句,编入高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五年级以选编《论语》为主,六年级以选编除《论语》以外的其他《四书五经》著作内容为主。国学经典每学年不少于8篇。教材内容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读解、练习、写一写、主题演讲、故事比赛等。
3、实施建议
低年级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主诵读为辅,高年级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教师讲解、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为辅。利用主题班队会适时组织开展讲故事比赛。在诵读前教师要利用语文课、自习课、活动课、主题班队会等多种形式,予以讲解,但不求明明白白,只知大概即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并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
(四)其他
1、对联:
对对联就是作对联。对联,雅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俗称对联。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选编对联内容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使学生得到文化素养得到熏陶,培养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意味,培养阅读大量书籍的兴趣。学生的对对联的能力有所提高,产生了爱学乐学的学习兴趣。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目标
①积累名联佳作,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②会简单对对联,创编对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⑤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2)选编办法:
选编内容包括:对联小故事,对联的分类,对对联的游戏,欣赏趣味对联,创编小对联、积累古今名联佳句等,每学年。
(3)实施建议
低年级以欣赏、积累一些浅显易懂的名联佳句为主,可适当选择一字对,二字对等进行比较简单的内容进行属对练习,高年级可是单拓展,选择一些三字对、成语对、古诗对等进行练习,以此了解对仗的技巧(正对、反对、虚实对、流水对、无情对等),可采用生生互对、师生互对,小结讲评、师生互评的形式进行。儿歌童谣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低年段孩子最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孩子们通过传唱儿歌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一些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2、中华神话故事(中年级)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奇伟瑰丽的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神话和神话人物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和思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晌。同学们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神活。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为提高语言水平打好文化基础。
3、毛泽东诗词(高年级)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诗人,让小学生读一读毛泽东诗词,不仅可以丰富语言,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胸襟开阔的大气,愿景厚重的深远的气质。
三、课程实施
(一)实施原则
1、生本性原则。
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规定性和单一性,往往顾及不到每个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因而长期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力。校本课程开了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中华经典诵读》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教育性原则。
古诗文和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所以《中华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考虑其教育功能,要能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
4、整体性原则。
作为一门校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
5、差异性原则。
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实际的学生层次性、差异性,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能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二)实施形式
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嬉戏,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实施校本课程。我们主要用诵读、赏析、竞赛、表演汇报四种形式。
1、诵读: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诵读内容,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诵读。包括集体诵读,指名诵读、接龙诵读、男女生对读等。
2、赏析:教师选择内容(内容一般为优美的、经典的段篇)组织学生听录音或听范读欣赏其文字的优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声音之美,意境之美。
3、竞赛:老师安排某一时间,在班内、班与班之间,或者年级之间开展诵读赛,例如“古诗诵读擂台赛”,“大家来背《三字经》”等等。
4、表演汇报:利用大型节日或班队会的时间将诵读作为一种节目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表演。比如安排“读书会”、“诵读会”等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汇报展示自己的背诵、朗读才能。
(三)实施建议
1、《中华诗文经典诵读》课程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上成文娱课或者语文活动课。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切忌强制性要求学生背什么、背多少。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感觉诵读是一种负担。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
5、诵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读和背。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1年3月—2021年4月)
研究制定《中华经典诵读》校本实施纲要、课程实施方案、编排校本教材、组织开展相关培训。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21年4月—2018年7月)按照课程实施方案开展好经典诵读活动,积累有益经验,查找不足。
第三阶段:推广实施(2021年8月之后)
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实施《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17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的教学模式。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特别是校本课程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则完全由学校来决定,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就需要对校本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观念与认识
尽管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已轰轰烈烈地展开,但是校本课程的内涵与本质到底是什么?校本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间是什么关系?——这都需要我们解决。
2、教师的素质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那么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怎样的素质?要求教师拥有怎样的课程能力?教师如何写课程纲要?教师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这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3、条件与资源
在不同教育环境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从我们学校当前的情况来看,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虽没有优势,但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校本课程,课程资源是比较丰富多彩的,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因为我们要运用这些校本课程资源并充分开发,使之得以合理的利用。
4、评价与改善
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校本课程开发有效运行的保障。那么如何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评价?校本课程的评价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评价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理论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意味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了法律依据,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含义是宽泛的。处于不同位置的人对课程是什么有不同的理解,但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也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机会的过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我们属前一种,即国家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15%的余地,学校自主地进行新的课程开发。在这里“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板块。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1、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最能够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差异性和独特性需要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和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决策,所以它具有时效性强、开发周期短的特点,它能够充分关注并满足学校师生及社区的独特性及其发展需要。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是一种最具民主性、群众性和个性张力的课程开发模式。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校内外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是一种相对封闭式集权式的开发模式。由于它固有的弱点造成了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大量闲置。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则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地方、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重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使各种教育资源实现“1+1>2”的增值效应。
3、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课程决策权的重新分配过程,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是一种课程决定,因此校本课程发展涉及到课程决策权利的分配。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拥有的金字塔式权力霸权的革命性行动,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开发出校本课程,同时它还能够有效地打破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打破学校内部复制的集中化和权力霸权,构建一种宽容、平等、民主的分权管理体制。
4、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学校文化构建的过程。任何一种新的课程的开发,必然会产生具体的课程产品。也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建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必然会对已有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与破坏,同时,它必然会建构一种新的校园文化,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客观需要。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人的行为总要受到一定的理念或观念的支配,因此要确保校本课程高效而优质地开发,首先必须树立先进的开发理念,具体目标如下:
1、多元目标观
从校本课程来看,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开发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它的终极目标是尊重并满足学校师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树立多元目标观。学校目标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指学校发展及其特色建构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满足学生的兴趣、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对课程开发的特殊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社区目标包括:(1)社区的个性化开发及其资源优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2)是指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2、多元的课程观
所谓多元的课程理念是指根据不同的教育理论和学校、社区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可以发出不同种类的校本课程。
3、多元主体观
多元主体理念是指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多元的,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
4、分享、开发、创新的过程观
校本课程开发既重视课程开发的结果,也重视课程开发的课程。
5、自主选择、乐观参与的教学观
6、多元、平等和个性张扬的文化观
7、分权化的管理观
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应树立权变理念。所谓权变理念,是指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环境和条件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情况下,因人因地同时因事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
8、多元评价观
多元评价理念是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多纬度、多层次的评价,包括: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对象、多元评价者、多眼评价方式和多元评价方法。
(五)、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原则。
2、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原则。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则。
4、形成和体现办学特色的原则。
5、继承、学习和创新的原则。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途径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决策的过程、民主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过程。
1、采用经验性研究优化组合的一系列方法,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优化组合的系列方法。
2、相信教师、帮助教师专业发展。
3、遵循一定的程序。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五、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步骤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
3、对学校的资源进行调查。
4、由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内容。
5、培训校本课程开发教师。
6、制定、审查校本课程纲要。
7、组织实施。
8、跟踪评价、动态调整、总结整合。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机构,由校长任监控人,负责资金投入、设备配备,保障物资供应,教导主任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成立开发小组组织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并制定开发课程计划,组织授课。
3、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七、校本课程开设安排
1、内容
七年级:基础健康知识
八年级:面对侵害、伤害青少年如何“自卫、自护、自救”
2、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朱宝兵
副组长:徐萍
组员:王志丰、孙远明、郭秀芳、吕秀芝
3、时间安排
本方案从本学期开始逐步组织实施,制定实施计划安排表并在20xx年6月份前完成。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教导室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九、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室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6、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18
一、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校教导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改革考评办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二、考评方法:
根据本课程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从考查学生的能力入手,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基础知识20%、方法和能力20%、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和期末考查20%,根据学生的最终成绩评定学生等级,分别用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
三、考评细则:
(一)基础知识(20%)
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中,用于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
(二)方法和能力(20%)
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课堂参与、与人合作”的表现,由教师用“好、较好、有进步”的`等级进行评价。
(三)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
主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前准备、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
(四)期末考查(20%)
教师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选取一部分难易适度的题目,采取笔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以写字样本和语文课本为准。
(五)评奖
教师根据以上考查结果评选一、二、三等奖,并给予适当奖励。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19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副组长:学科组长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长:***(校长)组员:班主任、物理、化学、地理、综合实践课程
副组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面食制作、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英语常用交际口语等。)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7、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我们愿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
为切实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有一技之长,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校经济、文化等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决定设置以乒乓球为中心的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指导思想
本课程是学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资源状况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自主开设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以体验性学习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重普及,在提高与普及的统一中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致力于营造浓厚的乒乓球文化氛围,以球育德,以球益智,以球练志,以球养性,以球会友,以球兴校。通过发展师生乒乓球运动,激发学校活力,“突破一点,带动全局”,抓好乒乓球特色,打造柳堡镇柳堡学校品牌。
二、调查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充分注重主体性、合作性、选择性、开放性、特色性和创造性,教师与家长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经多次与教师、家长总结生活与教学的经验、智慧等,了解和掌握教师与部分家长的个性特长;经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需求、兴趣、爱好、目前学习的基础及今后的发展走向;调查学校附近的社区现状等因素。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以乒乓球为中心,辐射到田径、书法、绘画、仪表等校本课程开设,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能使学生的爱好、兴趣得到发挥与培养;既体现了新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延续、补充,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
三、背景分析
1、良好的历史论证。我校自1998年以来,一直参加县举行的乒乓球比赛,且每年都取得前几名的成绩,我校乒乓球运动有多年的历史,乒乓球运动氛围和训练基础全面形成,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2、硬件基础设施齐全。有专门的训练室,室内乒乓球台共4付,基本适应学校训练。
3、教练队伍合理。建设低、中、高年级三阶段训练梯队,建立专职和兼职教练机制,建设合理的陪练队伍。
4、社会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了社会乒乓球力量的吸收。
5、家长认可。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乒乓球运动的积极意义,认识到乒乓球训练对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从经济上、训练上都给予足够理解和支持。
四、总体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练好基本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这是我校乒乓球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乐于参与,多给学生创造空间,尊重学生的意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灵活开放性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创造促使儿童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灵活选择,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程序,以生成性课程资源为主,在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目标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广域性和可变性。
3.整体优化性原则。拓宽知识领域,将校本课程与各学科的`纵向、横向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最佳课程结构,发挥校本课程的最大功能。
4.活动、实践、探究性原则。体现在教学形式上要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活动、勇于实践、探索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大胆探究的意识和实验摸索的精神,着眼于养成习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5.整合性原则,校本课程的编制应致力于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通过实践取得深刻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
6.特色性原则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应扬长避短,针对学校具体情况,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设计,充分发挥学校作为课程决策中心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切合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同时注意学校当地社区的特点,充分考虑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校获取课程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而办出特色学校,彰显学校特色。
六、基本结构
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几大部分。
1.基本知识:乒乓球发展简史,乒乓球基本常识。2.基本技能训练:基础动作训练(攻球、推挡、搓球、拉球等)。3.技战术训练:推侧扑,逢斜变直、逢直变斜,调左压右、调右压左等等。
七、组织实施
1.成立了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邢恩锋(校长),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刘玉东(副校长),负责起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指导乒乓球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工作,
成员:马云征(副校长),主管校本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和校本课题问题的具体研究。汪立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负责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并组织实施。
2.成立校本课程工作研究小组
组长:(副校长)副组长:(教科室副校长,分管音、体、美教学)成员:(体育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编辑并主抓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实施)(体育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编辑及教师培训)
3.实施层次
学校在抓好乒乓球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乒乓球教学向课处延伸,组建校级、班级乒乓球队,定期开展活动。课程实施分三个层次:
(1)面向全体学生。在各年级开展乒乓球教学,低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乒乓球课,加强乒乓球课堂教学的研究。
(2)建立班级乒乓球队。各班开展乒乓球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乒乓球。每学期开展班级乒乓球比赛。
(3)建立校级乒乓球队。选拔优秀苗子,进一步训练提高,利用课外活动进行训练,提高技战术水平,提高竞技能力。
4.师资培训
校本课程需要的教师立足于学校内部,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三是对教师进行乒乓球技能训练,形成实施课程的基本能力。
5.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负责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写出校本课程教案,交给校本课程工作研究小组初审。教案要有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及活动安排、教学效果等。
6、具体训练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校长亲自抓,各部门齐抓共管,体育教研组具体落实训练计划。同时,加强教练队伍培训,优化师资队伍,聘请兼职教练、陪练,形成协调配置的教练队伍,提高训练的水平。
(2)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成较大规模的乒乓球训练馆,功能齐全,设备优良,为打造品牌奠定硬件基础。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抓好普及。学校开设乒乓球课,编写乒乓球校本课程,把乒乓球课程作为特色课程来开发,发挥课堂基地作用,进行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训练。
(4)科学选苗,夯实基础,建好乒乓球梯队,成立校中心队。队员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梯队。班级成立班级乒乓球队,每年代表班级参加学校“乒乓球文化周”的比赛活动。
(5)乒乓球文化建设,陶冶性情。创办“我爱乒乓球”为主题的乒乓球报,激励学生们关注、热爱乒乓球。编练乒乓球操,把乒乓球基本动作、韵律操动作融为一体。编唱乒乓球歌,讲述乒乓球名家故事,读乒乓球世界冠军故事,营造良好的乒乓球运动校园文化氛围。
(6)突破校本的训练模式,拓宽训练视野。一是请专家到我校指导训练,二是派教师外出培训,同时,选送基础好的苗子队员到专业训练基地培训,形成动态的训练机制。
(7)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比赛,提高竞技水平。参加每年的市校长杯乒乓球比赛,并积极参加县组织的乒乓球比赛。
八、评价方法
1.对教师的评价
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主要是通过四看:看学生选择训练的人数;看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发展程度;看领导、教师、家长对训练的反响;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1)教师做到“四有”: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对学生的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该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的要求,完成周期内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校本课程规定的课时数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有资料意识,整理学生学习档案、妥善保管学生训练成果资料袋。
(4)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2.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三看:看学生训练的学时总量;看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态度等;看学生的训练成果。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或考查方法,但要做好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探究的态度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采用“优秀、良好、继续努力”的正面评价形式。
(3)学生成果可通过队内交流、学校比赛等多种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九、保障措施
1.学校将请本校有特长的老师及社会人士任专兼职教师,作为专业指导小组,并根据活动的需要聘请社会上有专长者作为校外辅导员。
2.学校提供或帮助解决活动所需要的器材、资料、场地以及人员的联络。
3.学生的校外活动要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并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教育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十、乒乓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取得的成果
学校乒乓球队自1998年建队以来,共获得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的八项男女团体和单打冠军,一次获市校长杯第六名。目前,我校正对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建设进行认真总结与调整,以乒乓球运动为突破口,努力建设特色化校本课程,努力打造学校办学品牌。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7-19
跳绳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0-13
校本课程评价实施方案12-10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12-26
2016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0-11
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24
学校校本课程国学实施方案07-06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5篇10-27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2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