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困生课题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活又即将即将结束,学生们要开始做毕业设计了,在做毕业设计前指导老师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怎样写开题报告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困生课题的开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困生课题的开题报告1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信心缺乏,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但是,"学困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学困生"面对学习问题,当现有知识的水平与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水平距离比较大,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解决,需要他人的帮助而解决,在问题解决之后,"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转化已有的"学困生",使"学困生"和普通生公平地学习,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数学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于"学困生",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在我校开展的必要性: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因地少人多,不少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有了不少的留守学生,近年来又因车祸造成不少的孤儿和单亲家庭,还有部分学生为外地搬迁学生,一家有三到四名学生,他们中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适应能力不强,学业水平差异性大。如学校不加以重视,不仅会影响鸦鹊岭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将制约鸦鹊岭经济、社会、教育的协调和谐发展。因此,如何结合我校小学教学实际,更好地有效发挥我校的教育、教学功能,整合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果,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观念以形成教育合力,探寻学困生的成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与发展,是我校深化教育改革、求得更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又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A、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所谓"学困生"是指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教师的偏见或由于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原因造成的、被其他学生所轻视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数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以下简称"学困生")。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是什么造成"学困生"产生的呢?
(一)学生方面原因:
1、基础差或接受能力差。造成他们听不懂、学不会而成绩差。
2、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照抄作业,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4、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5、自觉性和自制力差。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的习惯,课堂学习效率很低。
6、习惯差。通常学困生上课只能坚持几分钟或十多分钟,就自觉或不自觉的不听课,作业不是先完成再玩,而是玩够了再做作业,作业做不了就抄或不做,教师批评多了也就习惯了。
(二)教师方面原因:
1、教师疏于感情投入,忽视学生感情需要,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自我感觉学习常常失败,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惧怕、回避。
2、强大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感觉学习枯燥无味,学习无目的,不主动,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
3、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学科学习上,一上该老师的课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学习,导致严重偏科。
4、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有些教师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不善于正面引导,而是采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处理。 分享好文不大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三)家庭方面原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包括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或者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小学生,有的由于从小溺爱到大、任由发展,小时宠爱、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或出于对父母的不满而故意以学习成绩差来报复父母;有的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等。
2、家庭变故因素,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
3、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如一方溺爱,一方严厉;或对待孩子的许多具体问题上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发生这种情况有时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这种矛盾的家庭、矛盾的管教,会使孩子产生矛盾的心理,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B"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小学生"学困生"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升高会不断增加,因此,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已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1、建立"学困生"档案,给学困生分类,针对不同成因分别与各学生交流,分析各人需要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地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教学的激趣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等。
3、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利用课堂,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做到优先交流、优先批改、优先表扬,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困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严格训练,言必行,行必果。从日常的点滴小节做起,根除危害儿童成长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5、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光闪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活动。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是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不是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常常是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多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了,学生就会愿意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7、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8、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会学。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9、加强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辅导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堂上存在的困难。使他们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争取今天的内容今天过关,并另外做一些巩固练习,弥补知识的缺陷。
10、开展结对子活动。为了便于辅导学困生,可安排班上的优等生与学困生进行结队子,这样也可减轻老师的负担。
11、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后进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置起来,置之不理。三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
12、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13、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六、研究方式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相关文献、论文、论著,并请相关领导专家到校作理论专题讲座,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运用调查表、个别访谈等学生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便于教师对症下药进行转化。
3、个案研究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案,明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形成针对的转化策略。
4、观察法:通过随堂听课、教学巡查等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针对其特点进行转化。
5。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并寻求理论支撑,及时撰写相关论文,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性价值,及时建立并完善对学困生成长及进步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本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七、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实验报告
2、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相关过程资料
3、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相关案例与反思
4、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相关教案
5、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相关论文
八、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课题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研究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分为选定试验对象、试验对象个体成因分析、学困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及课外延伸跟踪指导。
(三)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九、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及课题的经费筹措与管理
何锦华:负责课题研究的统一管理和指导。拟定课题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及开题的准备活动安排等工作。具体负责"学困生课堂表现成因分析"子课题研究。
何勇:负责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指导。具体负责"学困生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子课题研究。
刘家琼:负责进行课题研究各阶段的研究计划与总结,具体负责"学困生课外延伸跟踪指导"子课题研究。
陈志刚:负责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具体负责"针对学困生课堂表现的心理辅导"子课题研究。
梅林小学同意提供足额的经费,保障各项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学困生课题的开题报告2
一、课题名称
1、《学困生形成原因及疏导的研究》。
2、本课题研究项目于20xx年1月由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延市教研发【20xx】06号文件)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125YWX—2167。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所谓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在新的形势下,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校一些学生也在学习和品德方面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我们探讨和摸索。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疏导对策的研究,摸索出对学困生正确引导的方法,形成一套适合我班甚至我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对策。有可能将其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健康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等教育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
2、新一轮课改精神,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感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基础,学生良好的学习和品德习惯不能形成,这一目标是不能实现的。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全面分析学困生消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原因;
2、探索提升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方法;
3、让学困生在积极的课堂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成功,获得进取的力量,发现学习的奥妙和乐趣。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学生自身形成的原因;
2、学校教育方面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
3、家庭和社会教育方面缺失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对学困生疏导的对策:
对学困生的疏导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利用正面典型的成功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转变;
2、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克服不良习惯;
3、通过培养师生情感,转化学困生思想上的认识,提高教育水平;
4、努力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其潜移默化,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研究中,努力用科学的认知理论为指导,不断研究,探索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所要采取的方法和途径,同时用这些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品行的习惯,进一步验证、丰富研究成果,形成尽可能有效转化学困生的新模式。
2、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格,了解家长、教师对学困生的认识及学生的认知状况。对所有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认真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使对学困生的转化研究更有针对性。
3、分析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况各项研究成果以及形成理论。
4、文献法: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分析,了解目前学术界就此问题的研究成果,探索对学困生疏导转化的对策。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分四个研究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为课题确定与申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主要工作为,分析学生现状,确立研究课题并形成申报材料,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xx年1月)为课题开题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开题工作。本阶段的主要工作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收集目前学术界就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建立课题研究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进行课题开题。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为课题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形成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与有效途径。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实施课题研究,分析目前转化学困生的基本方法及对策,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并进行初步验证,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20xx年6月)为课题研究结题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主要工作为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分析研究资料和数据,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汇总课题研究成果,准备课题验收。
九、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3、课题研究阶段性实施方案、阶段性工作总结。
4、课题研究资料汇集(调查报告、研究过程记录等)。
5、围绕课题研究形成的论文。
6、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十、保障措施
1、有制度保障
课题组将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每周活动一次,定期召开课题会议,组织有关理论及科研知识的学习、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
2、有学校的高度重视
学校行政会、教科室重视对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公开课展示、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而且课题组定期召开研究情况汇报、交流会,以确保各阶段任务顺利完成。
3、有实力雄厚的科研人员
本课题组成员具有足够的研究经验和研究能力。从能力看,课题组成员为中学一级教师,有着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勇于课改、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工作热情,多次参与省、市、区、校级课题研究,这些都保证了本课题的成功实践。
4、有充足的物质保障
学校有足够的图书资源,有研究所需要的网络资源,也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能够为课题组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场所和各种有利条件。
5、有浓厚的教研氛围
学校特别注重教学教研活动,始终把“科研兴校”作为办学方针,教科研氛围浓厚。
【关于学困生课题的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7.课题评审鉴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