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办赴四川考察报告范文
11月21日至27日,区委办公室一行赴四川成都考察,一路所见所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得到了许多收获与启示。
一、资源的宝库
1、丰富的旅游资源。四川省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名胜古迹驰名中外,拥有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区文化历史名城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以及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7个。自然风光绮丽多姿,拥有2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群,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植物群落种类繁多,是科学考察和专项生态旅游的理想去处。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每年都会举办10余个少数民族民俗活动,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
2、丰富的水资源。四川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548.56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553.5亿立方米。 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14268.85万千瓦, 技术可开发量10345.96万千瓦, 经济可开发量7611.20万千瓦。
3、丰富的矿产资源。四川省是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矿种较齐全, 探明储量较丰富, 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截止1995年底, 四川省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2种, 是我国探明矿种储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为1327处, 占全国的6%。 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矿种有8种,居全国第2位的有11种;居全国第3位的有4种。截止1995年底, 四川省开发利用的矿种达64种, 拥有各类矿山企业达13516个, 1995年采选业总产值为115.13亿元, 矿石产量15779万吨。
4、丰富的政策资源。政策是最大的资源,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川西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扶持民族地区以及加快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优厚的.政策扶持下,川西地区依托自身优势,必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大亮点。
二、开发的热潮
1、旅游开发亮点频现
四川省的旅游构架和旅游品牌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以成都为中心)、两大线路(以自然生态为主的北线、以历史人文为主的南线)、三大品牌(九寨沟、大熊猫、三星堆)、四大遗产(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大旅游区。目前,四川省正集中力量重点规划建设五大精品旅游区、四大优先开发旅游区和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实施以旅游精品带动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在打造旅游精品过程中,四川省特别强调景区内涵的丰富和文化的挖掘展示以及景区品位的提升;强调景区内外交通的建设完善,景区内道路网络的通畅,交通服务设施的完善,对外交通的快速便捷;强调产品结构的优化与配套协调发展;高度重视精品旅游区的开发管理和经营管理;突出旅游精品的宣传促销。集中力量从各个方面包装旅游精品,推销旅游精品,从而使旅游精品很快走向市场,深入人心,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2、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随着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川西地区的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以成都为例,城市的功能和格局进一步完善,通关、航空、物流、能源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来,旧城改造、南部新城和东部新城的开发已逐步完成,正积极地调整着中心城区功能,分散中心城区密度,形成更加合理的功能分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府南河改造工程是一项集防洪、环保、绿化、交通、管线、民居、文化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整治工程,河道两旁种植乔灌木1.9万株,草坪15万平方米;建成了融历史文化、雕塑艺术为一体的主题公园4个,以绿色环保教育为内容的活水公园一个。这项工程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共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优秀水岸最高奖、环境地域设计奖、地方首创奖、联合国最佳范例奖等5项国际大奖。今年,市政府与建设、文化、文物等部门联手斥资5.8亿元,介入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之一、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宽窄巷子保护性改造工程。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古城留下的珍贵历史遗产,他的改造与旅游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使之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并以此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
3、地方小水电开发蓬蓬勃勃
四川省一直把发展小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作为实施“治水兴蜀”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结合中小河流治理,积极开发小水电,使之为农业、农民和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为建立长江上游绿色屏障服务。“七五”至“九五”期间共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104个,超额41%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74个县的建设任务,还建成了雅安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市。新增小水电装机291万千瓦,解决了15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彻底“消灭”了无电县。已建成的104个初级电气化县,80%以上属“八七”扶贫攻坚县、省级重点扶贫县、少数民族聚居县、革命老区县。农村电气化实现了“小水电代燃料”,告别浓浓炊烟,留住绿水青山,在生态环保方面发挥了强大优势。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和川东北、川东南及雅安市近100县(市、区)150万人实行了“小水电代燃料”,目前每年至少节约木材300万立方米,相当于保护自然林地15万亩。实施“小水电代燃料”,这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流域主要因群众砍伐自然林木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果。“十五”期间,四川省将力争建成60至8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乡通电率达到100%,基本消灭无电村;新增地方电力装机125万千瓦,累计达到560万千瓦;
三、深刻的启示
1、从“大旅游”发展理念看旅游品牌的包装与整合
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四川省高度重视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着力做大做强旅游品牌和区域旅游产业。目前正在重点集中整合开发以九寨沟为重点的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和以成都市为中心的大成都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以九寨沟、黄龙风景区为龙头,以整合阿坝州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计划通过2—3年的努力,最终形成集会议、观光、休闲、度假、运动探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旅游精品,成为四川省入境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大成都旅游区通过经营城市、构筑旅游交通网络、整合成都周边旅游资源和产品、挖掘展示古蜀历史文化,将成都市建设成为集观光、商务、会展、度假、都市旅游为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中心城市与四川旅游的集散中心和四川旅游便捷的中转口岸。同时,四川强调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开发,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合作与互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快与xz、云南联合开发“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进程,打造“康巴文化生态旅游区”;联手与贵州、重庆共同开发川、黔、渝旅游“金三角”,联合推进重庆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加大与陕西联合开发“川陕旅游合作区”的力度,形成新的区域旅游亮点。这一高点定位的“大旅游”思路,值得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借鉴和学习。
2、从九寨沟的生态发展思路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四川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除了美丽的风光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当地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当地政府为保持九寨沟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严格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将所有住宿、娱乐、购物场所全部迁出沟外,在沟口设立唯一一家旅游服务中心,同时实行严格的“绿色管理”,垃圾、污水全部运出沟外处理。在九寨沟,沟内旅游观光车、流动公厕都是环保型,环保标志随处可见,时时处处提醒人们维护天然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生共存。这种对环保的高度关注,让九寨的美景保持着原汁原味,也让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
3、从巴蜀饮食和民俗文化看文化对旅游的带动作用
早有“蜀戏冠天下”之誉的成都是我国戏剧之乡。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繁多,文字优美,幽默风趣,表现手法丰富,程式化动作含蓄隽永,器乐帮腔独具特色,尤其是“变脸”、“吐火”等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这句四方流传的名言点出了成都“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饮食特点。巴蜀饮茶习俗也是古老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成都特有的矮桌竹椅和茶碗、茶盖、茶船子的“三年头”茶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茶馆、茶肆在蜀中更是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乡和街巷,极富特色,或隐于闹市,或立于郊野,置身于其中,不但可以品茗养性,还可以听评书、看围鼓,充分体味巴蜀的风土人情。四川十分注重将古老的巴蜀文化与发展旅游有机结合,看变脸、吐火,品盖碗茶,吃四川火锅,亲身体味藏羌风情已经成为四川旅游的“必修课”,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