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时间:2024-07-10 15:15:01 报告 我要投稿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1

  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地点更倾向于二线城市;受教育程度越高,月消费支出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北上广、港澳台及国外发展;文科生倾向北上广和港澳台,医科学生更愿意去二线城市,农科学生选择三、四线城市和乡镇较多,理科生倾向国外!

  7月8日,《20××中国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报告》在沪发布。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教授介绍了《20xx中国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报告》的调查研发以及创作过程。大学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全面了解大学生对中国城市形象的认知和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对中国城市发展和人才引进具有深远意义。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对中国33个城市(涉及21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和香港)的123所高校的12000余名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开展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中国城市的印象以及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和优先考虑的因素。

  本次调查的主要结果有:

  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地点更倾向于选择二线城市。在受访大学生中,选择在二线城市发展的.比例最高,为57.2%,其次是北上广,占比29.5%,选择三线城市的比例为9.4%,选择国外、港澳台、乡镇和四线城市的比例分别为6.6%、3.1%、1.6%和1.5%。

  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去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发展,而女生更愿意选择二线城市。男、女生对工作地点的选择倾向存在差异,男生选择北上广的比例为31.7%,明显高于女生的27.9%;而女生选择二线城市的比例最大,为59.0%,高于男生的54.8%;此外,男生选择国外的比例为7.5%,略高于女生的5.9%。

  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北上广、港澳台及国外发展。调查发现,博士研究生选择北上广、港澳台和国外的比例分别为37.2%、3.2%、8.5%,高于硕士研究生的29.3%、3.1%、4.0%和本科生的29.5%、3.1%、7.1%;硕士研究生选择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比例为 59.5%、11.1%,高于博士研究生的46.8%、10.1%和本科生的56.8%、8.8%。

  非农业户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调查发现,非农业户口大学生选择北上广、港澳台和国外的比例分别为33.6%、3.5%和8.2%,明显高于农业户口大学生的22.7%、1.7%和3.4%;而农业户口大学生选择二、三、四线城市和乡镇的比例较高,占比分别为63.4%、11.8%、1.9%和2.5%,高于非农业户口大学生的54.1%、7.8%、1.1%和1.0%。

  东部地区学生倾向于选择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西部地区学生更愿意去二、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工作。受访大学生中,东部地区学生选择北上广的比例较高,为 36.6%,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23.8%和17.6%;西部地区学生选择二、三、四线城市和乡镇的比例为65.4%、13.9%、2.5%、2.1%,高于中部地区的62.4%、10.7%、1.9%、1.6%和东部地区的52.1%、7.1%、0.9%、1.5%。

  985高校大学生更倾向于去北上广和国外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调查发现,985高校的大学生选择北上广和国外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7.0%和8.6%,明显高于211院校的28.5%、6.1%和普通院校的22.4%、5.0%;而普通院校选择二、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的比例分别为61.4%、12.7%、1.8%、2.4%,高于211院校的58.5%、9.6%、1.5%、1.4%和985院校的51.5%、6.3%、1.3%、1.4%。

  就不同专业学生来说,文科生倾向北上广和港澳台,医科学生更愿意去二线城市,农科学生选择三、四线城市和乡镇较多,理科生倾向国外。调查发现,文科学生选择北上广和港澳台地区的比例分别为32.6%和3.8%,高于理、工、农、医科学生;相较于理、工、农、文专业,医科学生选择二线城市占比最高,为 65.6%;农学专业学生选择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的比例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理科学生选择国外的占比为8.4%,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调查同时发现,月消费支出越高的大学生越倾向于北上广、港澳台及国外;月消费支出越低的大学生越倾向于三、四线城市及乡镇。每月消费支出在2500元以上的受访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北上广,其比例为41.4%,另外,其选择港澳台和国外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分别为12.6%和16.0%;相比之下,每月消费支出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则更倾向于去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工作,占比分别为12.0%、2.0%和5.0%。

  调查发现,生活费用来源以奖助学金和校内兼职为主的大学生择业时更倾向于选择二线城市,占比分别为59.3%和59.1%;在选择三线城市的大大学生中,生活费用来源以校内、校外兼职为主的占比较高,分别为13.5%和11.4%;在选择北上广的大学生中,以奖助学金和父母亲友资助为主要生活费用来源的占比较高,另外,以父母亲友资助为主要生活费用来源的大学生倾向于去国外工作的比例也是最高的,为6.7%。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受社会、家庭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追求实利、迷恋大型企业和大城市、追求热门职业等问题,对大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此外,更加凸显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调整、影响因素、创业。

  一、调查概述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毕业大学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也开始考虑就业问题。面对市场经济的人才竞争,以及用人单位的“挑剔”,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焦虑、自卑、困惑的心态。无论是大学生自身,还是政府,或是社会各界都应对此高度重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这样,对拓宽奋斗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对大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很有必要。

  (二)调查的相关介绍

  1、调查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现其中所存在的弊端,引起大学生自身、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调查时间:20xx年11月11日星期二

  3、调查对象: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

  4、调查内容: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的情况、对自己未来就业前景及选择、择业考虑的因素、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等。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想法,从中反映的信息知道大学生择业观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5、调查范围与地点:太原科技大学主校区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

  6、调查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加上小组讨论以及总结。

  7、调查方法:

  (1)小组讨论。针对本次调查,我们成立了相关调查小组,通过网上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然后组内讨论并达成共识,制定出相关调查方案。

  (2)问卷调查。我们根据相关方案制定出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共14题选择题,然后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得出调查的具体地点,组内成员各自分散分发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发出1000份,回收950份,其中有效问卷900份,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0%。

  (3)文案调查。我们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的文献。

  (4)小组总结。通过讨论、问卷调查及文案调查之后,我们组内成员一起整理资料和数据、分析资料和数据,得出结论。

  二、大学生与择业观

  我们概括出大学生择业观特点: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趋高拒低、随机灵活。

  误区一:自我期望值过高。不少大学生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不费吹灰之力,伸手就可以出成果。因此,他们在择业时极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自然择业困难。在目前紧张的经济形势下,许多同学对前来招聘的服务性行业单位(如商场、饭店、宾馆等)不屑一顾,对偏远地区单位或是非行政管理职位不予考虑,对招聘单位开出的千元左右的报酬条件仍然不太满意,这是不理智的选择。

  误区二:过多的物质要求,尤其在薪酬方面的体现。

  表1数据所示12%的同学期望自己的就业底薪为1000~2000元,17.1%的同学期望底薪为2000~3000元,29.5%的同学期望3000~4000元,28.4%的同学期望4000~5000元,而5000元以上的占了3%。许多大学生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月薪高,生活好,还讲究住房、奖金等林林总总的物质享受,如果用人单位稍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便潇洒地“移情别恋”。

  误区三:迷恋大型企业和大城市。体现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与就业的去向。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能在前景好的大企业里就业,尤其是在东部一些较发达的城市,经济发展快,待遇高,这更是成为广大毕业生最为理想的目标,于是便出现迷恋大型企业和大城市的一种趋势。我们结合下表2,表3来分析:表二就业单位,表三就业方向。

  表2中,选择国企的同学占26.3%,外企25.6%,政府部门15.9%,自主创业16.5%,其他5.7%,从数据上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到大型企业去干,才能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他们的理由咄咄逼人:大型企业具备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机遇好,福利好,工作稳定,而小企业只有几十或几百人,资金不雄厚,谈不上什么发展前途。往往“大材小用”,而小企业却多“小材大用”。尽管在小企业里,只要有真才实学,脚踏实地,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在表3中,选择在家乡就业的同学占25.6%,东部36.9%,西部13.2%,其他14.3%,可以看出,广大大学生还是呈“东部热”的就职趋势,这是一个误区,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开发力度地加大,国家对大学生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就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力度会更大,广大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一样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误区四:追求热门职业。行政、人事是大学生追求的热门,可毕竟僧多粥少。用人单位只好“百里挑一”,落选者甚多。而一些冷门职业尽管急需大批人才,但问津者寥寥无几。这样,在人才市场就出现了“热门难进,冷门更冷”的怪现象。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人难的两难之境,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误区,是在社会、个人双方合力下形成的。其实,大学毕业生此时应该多一点“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豁达,不要过分计较一时的顺逆,从“零”做起,从基层做起,从工作经验着眼,最终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

  大学生的择业观受到各方面不同的影响,主要集中为社会、家庭、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一)社会

  大学生的择业观是社会价值的体现,在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的特点。而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择业已经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功利。

  个人的择业观念大多来源于其所生活的社会,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等等因素影响和渗透的结果。青年人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愈发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目前社会自身价值的实现多以物质收入为标准。一个人拥有骄人的财富或者在职业中出人头地,即被看作是成功的标志。目前这种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择业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家庭

  表4中来自父母的影响占23.1%,可以看出家庭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中上层阶级家庭中,由于父母、兄弟及至亲戚受过高等教育者相对较多,使得他们的子女对大学有一种并不遥远的感觉,升学动机比较强,未来展望

  和心理准备也相对好些。而在下层阶级家庭中,由于亲属受高等教育者相对少些,使得他们的子女觉得大学与自己缘分不大,升学动机不强,未来展望和心理准备相对较弱。

  一些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家庭有意识地培养子女读书,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子女的命运,使之能够向上流动。家长期望子女在高学历取得之后可以脱离原有阶层向上流动,这也导致了大批的毕业生宁可在城市漂泊等待机会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原籍去。

  (三)个人价值观

  大学生总体价值观是积极进取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现象。一种表现是极端个体化,一种表现是追求物欲,还有一种表现是价值迷失。表4中,有27.2%的大学生择业主要是自己的`意愿。大学生作为比较敏感、比较前卫的群体更易产生困惑和无所适从,对诸多社会现象是非曲直认识不清,理想与奋斗目标模糊、意志消沉懈怠,行为消极盲从。

  四、大学生创业就业

  (一)创业难及其问题分析

  大学生创业难主要是,第一,整个社会创业能力低,导致新兴产业少,进而难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加上自古以来的就业型教育观念,消融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二,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第三,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更由于大学生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第四,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第五,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

  大学生有创业热情,但由于经验欠缺、能力不足、意识偏差等原因,导致创业成功率明显偏低。对此,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以下硬件:经验、资金、技术、能力。

  (二)就业难及其问题分析

  1、大学生就业前景态度分析

  面对激烈的竞争,就业难的严峻形势,然后经过我们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仍令人担忧,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着较为乐观的态度,如下表5所示:

  有22.3%的大学生对自己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有31.2%乐观,而也有13.2%持不乐观态度,23.3%则持不清楚态度。对就业前景持积极乐观态度固然是好,却只有10.83%的同学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形势严峻,由此可见,缺乏危机感是大部分同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更有甚者,23.3%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不清楚,更是令人担忧。

  2、就业难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经过调查表6中显示,有4.3%的大学生认为是政府就业政策少,有12.2%的大学生认为是毕业生要求过高,有21.3%认为是市场饱和,而有52.2%则认为是竞争激烈。

  (1)政府就业政策少。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事实上,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许多就业政策,如:鼓励和引导毕业

  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这一系列政策为毕业生们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毕业生要求过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3)市场饱和。现在大学毕业生工作不好找,原因是供过于求,政府近年高校扩招的规模太大,而就业市场却提供不了相应的职位。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就有可能出现萝卜白菜的价格。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

  (4)竞争激烈。据我们统计,有52.2%的同学认为就业难最主要是竞争激烈。目前,对应届毕业生而言,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是国家不断扩招,毕业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下,企业很多采用少招聘、不招聘甚至裁员的方式来减少企业开支。社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庞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五、创业和就业资源

  尽管竞争激烈,但是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还是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可以加以利用,进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其一是政府的就业政策,其二是大学生自身的资源。下面做简要分析:

  (一)政府现存政策

  1、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

  2、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政策。

  3、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4、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

  5、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措施。

  6、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7、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二)大学生自身资源

  1、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对事物较有领悟力,有些东西一点即通。

  2、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

  3、接受新鲜事物快,甚至是潮流的引领者。

  4、思维普遍活跃,不管是敢不敢干、至少是敢想。

  5、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

  六、建议

  (一)社会各界

  现今社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部门在招聘时常常会要求应聘大学生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是就业的最大障碍。大学生刚毕业哪来工作经验?谁又能为在校学生提供工作经验积累的机会?显然这是一个矛盾。于是大学生便利用假期到企业打工甚至免费实习,来增加自己的经验积累,有的还耽误了自己学业的时间,到头来还是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因此,企业要给大学毕业生机会,不要因为“工作经验”把广大毕业生拒之门外。所以,社会应为毕业生的发展提供相对广阔的平台。

  (二)政府方面

  政府部门要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

  1、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2、提供公共财政资金支持。

  3、完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

  (三)高校方面

  1、高等学校要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锻炼。

  2、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3、高等学校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一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

  二是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三是择业技巧指导,帮助毕业生掌握资料准备、推销自己、文明礼貌、语言交谈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4、高等学校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市场,主动开发未来市场。

  (四)大学生自身方面

  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应当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择业新观念:

  1、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3、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4、树立到基层、农村去的观念。

  5、树立发挥专业所长,但也注重综合素质的观念。

  6、合理的自我心理定位。

  7、增进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3

  本次调查的对象仅局限于西华大学校本部的大三、大四学生,由于大一、大二刚进入大学对于创业与就业等了解甚少,于是只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我校在校大学生有3万多人,大三大四近一万多人,这么多大学生在这毕业季的来临都在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并且这几年全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那么就会有很多的大学生选择去自主创业。从实际情况了解得知,还是有一批学生对自主创业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在位创业做准备了。

  不管是在校园内还是校园外都随处可见有我校的大学生在自己做生意了,校园内有各类教育机构的代理、买卖小饰品,零食的、做微商的,校外夜市卖衣服、卖小吃、卖饰品的,开店的等等,他们都在开始自己创业的第一步,也是第一桶金的来源。这些创业都是我们身边的,他们无处不在,他们一直影响着我们,可能他们并没有挣到多少钱,但是他们开始了他们创业的第一步,也是最艰难最痛苦的一步。并且学校领导也十分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并为全校大学生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以及开设了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为我校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有效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申请基金,模拟经营,试点经营,如果确有成效会得到省教育厅甚至国家财政的支持。

  对于他们的调查与研究我们觉得是特别有意义,对我们自己的创业与就业也是十分有帮助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分析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为我们以及以后的学弟学妹们做出正确的指导。

  1、调查目的和针对问题

  本次调查报告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了解全校大学生的创业兴趣以及创业状况,然后对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得出一定的经验,为我们之后的创业提供实际的理论支持,为学弟学妹做出正确的指导。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全校大三大四的学生,对他们的创业兴趣与创业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2、调查时间地点

  20xx年5月30号至6月2号在西华大学校本部对全校大三大四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为寝室调查以及户外调查。期间通过网络(qq、微信)对学校在做的创业团队及个人进行调查。

  3、调查经过

  20xx年5月27号在学校临江苑宿舍确定调查方案包括调查对象、内容、方法、以及时间等。

  20xx年5月28号至29号在学校设计纸质调查问卷,以及网络调查问卷。

  20xx年5月30号至6月2号对全校大三大四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期间通过网络(qq、微信)对学校在做的创业团队及个人进行调查。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我们首先针对自己所在宿舍楼进行调查,我们逐个寝室进行调查,最后的调查较为成功,收集了较多的信息,发现本栋楼有很多已经在创业的同学,有自己在学校开奶茶店的,有贩卖小零食的,有做微商的等等,另外对自主创业有兴趣的同学也较多。在随后的三天分别对其他宿舍的大三大四同学进行调查,并在空闲的时刻通过网络qq与微信了解学校在做的创业团队与个人。通过对学校创业团队top bmc、机器人足球、创新车队等的调查了解,尤其是对我们熟悉的汽车与交通学院的创新车队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从中的到了许多的经验与思想,为我们的调查提供了众多的参考信息。

  20xx年6月3号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0xx年6月4号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4、调查结果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得到了如下的数据:被调查者中,76。7%的学生对创业感兴趣,并有26。8%的学生打算今后创业,但只有14%的学生参加过创业辅导课程或创业大赛。48。8%的被调查学生希望能够提供创业相关的专业培训,而谈及希望创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其次是开展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和市场营销。多数学生希望经过1至3年的社会实践之后再开始创业。74。1%的被调查的.学生认为最佳创业时机应在经历过1到3年的社会实践之后。同时,有14。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最佳的创业时机是在大学期间,但这种观点并未得到有社会阅历的人们的认可。

  并且调查显示,被调查者首选志同道合者作为合作伙伴,认为资金和人脉是影响创业的主要因素。55。0%的被调查者选择志同道合者作为合作伙伴,而把高学历作为选择合作伙伴标准的仅有0。6%。83。3%的被调查者认为资金是影响创业的主要客观因素,随后依次是人脉关系、市场环境、社会阅历、政策。

  由此可以看出,我校的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热情还是很高的,但是很多我觉得只是心中的一腔热血而已,真正考虑过,并且为之做了准备的还是比较少的。主要还是现在的大学生还是被现有的教育方式所封闭了,没有大胆的想法,就算有也不敢去尝试,真正去做的人寥寥无几了。但是从调查的表征来看还是不错的,有超过一半多的人都对自主创业感兴趣,可以仅仅感兴趣还不够,真正打算这么做的却只有26。8%了。所以可见我们的胆量还不够,这里有很多的原因存在,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的问题。很多的学生家庭情况并不是很好虽然有一个想创业的心但是经济情况不允许,所以学校的创新创业俱乐部就起来很大的作用。还有就是这个社会环境的问题,如今的社会竞争巨大,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简直太难了,我们在竞争中并没有优势,所以存在很大的风险。

  另外在对汽车与交通学院创新车队的调查中我们获知了很多的信息,他们的管理模式,经营方案。他们都来至汽车学院的学生,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好,各方面都十分的优秀,并且有着一个自主创业的心,所以他们都聚在了一起,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新车队在众多优秀的队友努力下,获得了众多的荣誉,为车队甚至学校都争光了。他们说要想创业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吃苦”,俗话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的一点也不错。他们车队的队友们每一个是不能吃苦的,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甚至寒暑假都在学校刻苦努力。他们付出了比我们多很多的汗水,所以他们所得到的也是比我们多很多的。所以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敢闯,敢拼,不怕吃苦”。

  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我校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自主创业感兴趣,但是为自己以后想真正创业做准备的同学却少之又少,很多同学都说怕吃苦,怕失败等等。但是就学校的很多创业团队来看,我觉得大学生创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学校这些创业团队的成功告诉我们,年轻人就应该闯一闯,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大胆的闯一闯,不要怕吃苦。在大学期间首先不断的完善自己,学习知识,全面学习,广泛交友,为以后的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最后我建议我们以及学弟学妹们,在学校时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与时俱进,到真正上“战场”的时候要不怕吃苦不怕累,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4

  教育部20xx年3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颁布了修改后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删除了原《规定》中“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规定。这意味着普通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只要根据国家《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执行即可登记结婚。这个规章的修改带来了一系列影响,首先就是原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大学生婚恋问题浮上水面,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基础,那现在大学生婚恋观究竟如何呢,打破“禁婚令”是否意味着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如洪水猛兽般冲向静谧严肃的大学校园呢?本调查小组就是在这种研究背景下展开调查研究的。

  (一)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活动由《和谐校园的构建研究》srt项目组实施,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代在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掌握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在校学生的婚恋观区别。

  2、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答案的原因。

  3、提出建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加强其责任意识。

  (二)调查实施方法

  本课题组于20xx年6月成立,在征求指导老师意见之后确定操作程序,设计调查问卷,并于10月份进行试点调查,在总结试点调查工作之后重新修改调查问卷,并最终确定调查方案。

  本调查为自填式问卷的随机调查。问卷发放方式以实地面访为主。调查的范围为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在校本科大学生。访问地点为各校教室和宿舍。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165份,回收问卷163份,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9% 。

  本问卷设计采用依照自然性征区分调查对象,核心调查的是调查对象的婚恋价值观。

  在对问卷进行分析时主要从四个角度,分别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和大三大四的学生(依据是从不同的年龄段),城镇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依据是从不同的地区成长的,环境的不同),男生和女生(性别的不同)以及对于概括问卷调查的总体数据分析四个方面。对整个问卷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如下结果:

  (一)大一大二学生和大三大四学生的角度

  1、在被问及是否赞成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时,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6%的大一大二的同学赞成在校大学生恋爱,而大三大四的只有23。9%的同学赞成。

  2、在问到不赞成在校大学生恋爱的原因时,大三大四学生中有11。8%的人选择影响学业,39。4%的人选择没有经济基础,而17。5%的人选了感情不纯,7。8%人选择影响正常社交,而在仅有的反对谈恋爱的大一大二的同学中有37。5%的人选择没有经济基础。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大三大四的同学由于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年龄阶段,他们更多是着眼于将来的工作,所以他们选择谈恋爱会影响学业从而会影响到将来的工作,并且他们比较现实的看到自己没有经济基础,现在的钱主要来源于父母;而大一大二的同学更多的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看出随着阅历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增加,许多的同学选择应该是把学业放在第一,抓紧时间认真学习,从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3、在被问及在校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时,大一大二的同学中有26%的人选择在校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找个生活上的伴侣;24%的人选择是打发时间,排除寂寞;32%的人选择爱情没有动机,有缘中意即可;14%的人选择受周围环境的影响;4%的人选择为了生理方面的需要。大三大四的同学中的数据跟大一大二的基本相同。说明大学生谈恋爱时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并不受年龄的影响。

  4、在问到在校大学生恋爱最后能发展为婚姻的几率时,无论大一大二学生,还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都认为这种几率很小。而我们从身边的事例中,从与学长的交流中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校园情侣关系由恋爱转化为婚姻关系的是非常少的。大学生恋爱一旦面临毕业时的种种情况,比如工作地点的不同,导致双方的距离越来越大,最终不得不选择分手。所以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由恋爱走向婚姻。

  从以上的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大一大二的同学中更多的赞成谈恋爱,而大三大四从实际的角度出发,选择大学里应该多花时间在学习上而谈恋爱更多的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现在的就业压力这么大,所以应该把更多的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大三大四的同学明显比大一大二的更现实,考虑的东西多与将来的`工作有关,原因应该是后者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

  5、在被问及自身交际圈中在校大学生结婚情况,大一大二同学有99%的周围的人没有结婚,而大三大四中有90%的人没有,可见现在在校大学生的结婚还是很少的,是少数现象。这种情况也将成为下文研究的重点之一。

  6、在回答是否赞成在校大学生结婚的问题时,大一大二的同学有80%的人赞成在校大学生结婚,大三大四的有75%的人赞成。而仅有少部分的同学表示反对。

  7、对于校方是否有权力禁止或限制适龄大学生结婚的问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无论是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都认为学校没有权力阻止在校学生结婚。有80%的大一大二的学生选择结婚与学校的管理体制不会冲突,而仅有50%的大三大四的学生选择没有冲突。其他50%的大三大四的学生选择在校大学生结婚会给学校现有的管理体制带来很大的冲击。可以看出,大三大四的学生更多的是从学校的角度,从全面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8、在被问及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最主要障碍时,有9。5%的大一大二的学生选择在校结婚家长会反对,有11。9%的选择社会影响,19。1%人选择个人的精力不济,还有23。8%的学生选择个人的物质基础欠缺。在同一个问题上,57。6%的大三大四的学生选择物质基础欠缺会阻碍在校大学生结婚。

  的确,结婚是神圣重大的事情,而且结婚后,双方的生活更多的是需要物质基础的,良好的物质基础是婚姻存续发展的关键性的因素。在这一点上,大三大四的同学考虑的比较多,相比而言,大一大二的则少了很多。

  9、在回答有关在校大学生结婚后面临的问题的时候,有45。2%的大一大二的学生选择学业受到影响,有15。2%的大一大二的学生选择正常社交受限,16。2%的大一大二学生选择是生育问题。而在大三大四的学生中,有57。6%的学生选择是经济问题,13。8%的学生选择是住房问题。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大三大四的学生更多的关注的是实质性的也即有关物质性的问题。相比而言,低年级的学生考虑的问题比较多一些。

  10、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几乎所有人都表示知道我国法定的结婚年龄。

  从以上在校大学生恋爱婚姻的基本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大一大二还是大三大四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赞成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并且有绝大部分的学生选择学校无权干涉在校大学生结婚,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他们是不会选择在校结婚的。从考虑的侧重点来说,大三大四的学生更多的是考虑物质性的内容,显然比大一大二的学生更成熟更理性更务实。

  (二)从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角度对本次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其中城镇学生有88问卷份,农村学生有72份问卷,在具体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城镇的学生还是农村的学生,在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调查中,对许多的问题的回答是相似的。

  1、在被问及是否赞成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时,城镇学生有59。1%的赞成在校大学生恋爱,而农村的学生有65。2%的赞成。

  2、在被问到不赞成在校大学生恋爱的原因时,城镇学生有10。1%的选择恋爱影响学业,20。3%选择没有经济基础,25。6%的人选择感情不纯。44%的人选择爱情排他性影响正常的交往,而农村学生更多的选择没有经济基础,占到了70。9%。

  3、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农村的学生有79%的人赞成在校大学生结婚。而城镇的学生有76%的赞成。

  4、对于校方是否有权力禁止或限制适龄大学生结婚的问题,无论农村的学生还是城镇的学生都选择学校没有权力干涉在校大学生结婚。但是60。4%城镇学生选择在校大学生结婚与学校的管理秩序不会发生冲突时,有72。4%的农村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

  5、在被问及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最主要障碍时,城镇学生有56。3%选择在校大学生结婚学业受到影响,而有68。6%的农村学生选择经济问题是大学生结婚后面临的主要的问题。

  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对是否赞成恋爱,是否赞成结婚时,绝大部分的学生是赞成的,在考虑到恋爱,结婚的具体的问题时,双方的侧重点不同,农村学生更多的是物质经济方面的东西,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有这么多的农村学生赞成结婚,这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的。其实从分析原因来讲,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的不断发展完善,再加上受教育程度的增加,我国城镇和农村学生的看法在许多问题上是一致的。

  (三)在对男生和女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男生和女生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基本相同,也是绝大部分赞成恋爱,绝大部分赞成在校大学生结婚,比率超过了75%。

  (四)从整个问卷的角度分析,在160份问卷中

  1、有80。9%的大学生是赞成谈恋爱的,在19。1%不赞成的大学生当中,被问及不赞成的原因是,有20。3%的学生选择没有经济基础。

  2、在关于谈恋爱的动机有20。4%学生选择找个生活上的伴侣,有27。1%选择打发时间,排遣寂寞。有28。4%的学生选择爱情没有动机,有缘中意即可,24。2%的学生选择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3、有78。9%的学生是赞成结婚的,100%的学生选择,学校没有权力干涉在校大学生结婚。

  4、有78。3%的学生选择在校大学生结婚与学校的管理体制没有冲突。

  5、在涉及到在校大学生结婚的主要阻力时有26。9%学生选择校规校纪所限,25。1%的学生选择家长反对,26。3%的人选择社会的影响,12。4%的人选择个人精力不济,9。3%的学生选择个人物质基础缺乏。

  6、有20。4%的人选择学业会受到影响,有25。2%的人选择正常社交受限制,有23。6%的人选择大学生结婚生育问题无法解决,有17。2%的人选择经济问题,有13。6%的人若为住房问题。

  从整体上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对恋爱是持赞成态度的,在仅有的反对的人群中,反对的理由也有很多,主要是影响学业,没有经济基础等等。在谈到由爱情发展到婚姻的几率时,绝大部分的学生选择是很少能成功的。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对大学的恋爱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并不是非常盲目的。

  对婚姻的赞成态度也是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的,即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对结婚后面临的问题,并不是非常盲目的,基本上有了一定的理性的认识。在涉及到学校方面时,选择学校没有干涉的权力也是目前社会的主流看法。

  (一)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原因可总结为两种类型

  1、理想型许多在校大学生经过甜蜜的恋爱阶段后就再也分不开了,立刻进入了婚姻的程序。婚姻是甜蜜的,爱情是伟大的,但是爱情也是盲目的,缺乏理性的。他们选择拥有了爱情就拥有了一切,毫不顾忌生活的现实性和残酷性。

  2、现实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实用观念、利益机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道德防线。而且,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成长的压力,就业压力无比沉重,大学生的经济意识也呈现出新形势。有些大学生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追求更便捷、更轻松的生活之路,便在学习期间找寻外界社会中合适的结婚对象。

  (二)在校大学生结婚没有成为主流现象的原因

  年龄较大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结婚相对于在校本科生结婚,更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同。而对于本科生,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限制。新《规定》虽然赋予了大学生应有的权利,但并不等于提倡鼓励在校大学生结婚。因为符合结婚条件的在校大学生属于没有独立经济能力,并且尚处在学习阶段的特殊婚姻主体。他们正处于人生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在校大学生结婚不仅与国家晚婚晚育的政策相冲突,而且会给学校管理和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要坚决拥护国家的方针政策。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优秀人才,要具有比普通人更高的政治思想意识,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而在校大学生结婚的行为显然不利于国家政策的实施,是国家不鼓励、不支持的。

  2、学校管理以及软硬件条件的制约

  在校大学生结婚,要经过恋爱,然后走向婚姻。组成家庭之后,还有许多其他的事务需要做,要承担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学生能不能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就成了一个大的疑问,这给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大学生租住高校附近民房同居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假如申请的双方同在一所高校就读,若校方批准他们结婚,他们是否可以在校外租房居住?从情理上说,既然是合法夫妻,租房居住也无可厚非。但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允许他们租房,就无法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有效地管理,而他们一旦在外租房,对未婚大学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难免就会效仿其行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不是自由市场,不能随心所欲。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同居仍然持否定态度,在《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守则》上明确规定:“学生宿舍不准留异性住宿”,在女生公寓的牌子上也清楚地写着“男士止步”,男生楼前宿舍须知也相应地写明“女生止步”。但随着禁婚令的接触,允许在校大学生之间或是已婚人员和在校大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必然会加速同居现象的蔓延。学校住宿管理是为了保障同学们的安全与隐私,学生结婚也是其实现自身权利的体现,在此矛盾上,学校应该如何处理呢?

  而一旦学生结婚并且怀孕,那也将成为一个令学生和学校双方头疼的问题。因为按照我国目前的高校现状来看,本科学习阶段四年的课程是相对固定的,对学生按时定期完成学习的要求还是较为严格的,达不到规定学时就不能顺利毕业,这个问题应该由学生自己解决。有些学者称,实行学分制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牵涉到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非一日而成。

  怀孕学生一朝分娩后,孩子的户口问题也是一个问题。按照我国户籍管理规定,如果双方都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或一方居住在城市,那么按照国家计生政策,有合法婚生子的,理应为其子女办理入户手续;但是如果双方都是外地人,只是在某一城市就读,才将户口迁入该城市,在其毕业后去向未定时,婚生子能否拥有当地城市户口就成了一个问题,如果落户在学校,就无疑增加了学校的管理压力,而且该问题决不是高校所能独立解决的。

  在校大学生婚姻对校园环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校园是神圣的授业学习场所,近年来由于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以及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没有及时跟进,出现了与校园环境不相协调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搂抱、接吻而旁若无人,损害了大学生形象,也破坏了校园严肃的教学气氛。打破“禁婚令”后,这种情况很可能愈演愈烈。另外,试想,在大学校园经常出现成双成对的夫妻或大腹便便的少妇,这也与校园的学术氛围极不协调,与我国现在提倡建立“和谐校园”的宗旨相违背。

  3、来自家庭的阻力

  我国大学收费与国民平均收入的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是第二名日本的3倍,一个农民家庭要供养一个大学生读完大学本科需要不吃不喝41年,更有很多学生是依靠贷款才完成学业的,在此情况下,如果还要承担子女在校恋爱甚至结婚的费用,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更是无法承受的。而且据调查,绝大多数父母都反对子女在校时结婚,其理由主要是选择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对于恋爱婚姻等其他事情应该学有所成之后再考虑。父母都希望子女都能顺利完成学业,事业有成后再结婚生子,建立家庭。

  4、大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

  首先,对于夫妻双方都是在读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问题。在我国,大学生是纯消费群体,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绝大多数都来源于父母的资助。而婚姻不是空中楼阁,婚后生活也不单是谈情说爱,必须有经济基础作支撑才行,最具有现实性,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是不会稳固和长久的。尽管有的学生在不断学着自立,边打工边上学,用来补贴学习所需,但也难以完全自立,更何况负担婚姻生活。所以,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因而大学生不宜在校结婚。

  其次,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是大学生在校结婚的又一大障碍。毕业了,大学生夫妻将何去何从?你有你的专业和理想,你的另一半也有自己的工作和方向,当这些与婚姻发生矛盾的时候,更增加了婚姻的不稳定因素。

  影响学习是在校结婚的最大弊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恋爱、婚姻、经营家庭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的,在校期间的学习是很紧张的,要完成好学业,就应当全身心投入,如果把精力用在恋爱、婚姻、家庭中,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影响。如果错过了在学校学习的机会,走向社会后再想学习,在工作和生活的重压之下,是要付出更多代价的。而且如果婚后生活出现波折,势必会分散更多精力,学习成绩也会直线下降。所以,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影响到学习,是不值得提倡的。

  经过我们之前做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教育部打破“禁婚令”的新规定普遍表示欢迎,但多数人表示,并不会在大学期间结婚。而根据教育部对70多所高校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高校中登记结婚的学生只有不到万分之一,也表明了大多数大学生还是理性的。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

  1、家庭内部的教育

  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给予经济物质方面的资助,更需要教育和鼓励子女在学校中以学习为中心,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

  2、社会传媒等要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注意宣传正确的婚恋观、道德观,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导向,法律开禁并不等于鼓励在校大学生结婚。

  3、学校应明确规定不提倡在校大学生结婚,强调即使大学生结婚也要自觉遵守学校规定,学生应该积极告知自身婚姻,以便学校进行管理。另外,要加强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使其明白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二)学校更新其自身观念,实现人性化管理体制

  1、更改校规中对于学生结婚进行处罚的规定。

  2、及时了解学生的婚育情况,主动关心。

  3、有条件的学校尽量改善软硬件,为小部分的已婚学生提供独立生活空间或者有偿提供夫妻公寓,对怀孕学生在学时和学制上采取弹性化方法,效仿美国大学住宿政策,为怀孕学生特辟育儿公寓。

  (三)国家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由于在校大学生结婚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从而给学校造成的管理成本的增加,不能由学校独自承担,国家要给予政策、程序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面临新规章、新形势,若要继续保证并加强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一方面需要学校与时俱进,采取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另外一方面必须严肃在校大学生婚恋观,纠正其只顾个人感情的狭隘心态。只有两方面共同努力,互相促进,才能营造出一个求实创新、民主活跃的和谐校园。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大学生调查报告09-01

大学生调查报告10-20

大学生专业调查报告02-28

关于大学生调查报告02-09

大学生实习调查报告03-13

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01-05

大学生岗位调查报告12-30

大学生素质调查报告02-16

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