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

时间:2024-06-27 08:11:01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1

  一是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发展先导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型”小城镇的定位,坚持农民建房向城镇规划区、中心村和聚居点集中的原则,按照规划建设完成了团结村、凉华村等新型村庄的建设;二是紧抓马东公路改建机遇,将场镇对岸何家坝河滩争取为弃渣填埋场,待公路建设完工后,原本低洼的河滩将与现有建筑用地连片,经住建局同意,规划调整为城镇建设用地,新增储备用地100亩;三是严格土地审批程序,坚持先批后建的原则,打击违法乱建2户。

  一是对房屋的建设严格按原则、按程序办理。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严把审批关,严格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农村私人建房审批实行村建、国土、执法等部门人员的例会审核制度,集体讨论、联合把关,积极协调处理建房过程的各种纠纷矛盾,在规范建房审批程序,公开、公正推进审批工作的同时,在不违反总规的前提,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建房需求,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审批工作有序开展。二是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了发现隐患有处理,有跟踪督查。三是以全县工程建设领域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契机,加大了全镇乡在建房屋的巡查、处罚力度,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打击和处罚力度,集中力量清理和整治已建成的违法违章建筑,严格把关公路两边退让管理。四是联合各部门组建场镇秩序管理综合执法队,负责对场镇规范性整顿,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基本保证了街道交通畅通。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未开工的项目,如无特殊原因,要迅速启动,已在建的交通、饮水、市政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目前,已完成场镇风貌改造,通过争取项目资金170万元,在桥楼子修建停车场一处,解决了该处常年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同时,__幼儿园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近期将进场施工;二是注重项目建设管理。高度重视项目质量工作,实行项目建设业主负责制。对项目建设中已暴露出来的问题,由业主代表负责组织迅速予以整改,确保建成人民满意工程、人民放心工程。严格按进度进行拨款,不允许超拨资金;三是项目完工后,及时组织验收组按规定按规范会同施工方进行竣工验收。过去已实施项目,要按县委、政府要求,及时报送审计结算资料;四是做好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工。完成马(鹿)东(河口)公路改建征地181.4亩,房屋拆迁户已有两户签订了拆迁协议。

  20xx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截流增源,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实现了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净化、规范化,从而促进我镇的城镇化建设,与去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近3%。今年以来,我镇的集镇道路工程先后完成了新场镇、老场镇的改造提升,维修了人行道、完善了地下水网;配置了垃圾箱,切实做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定时清运,改善了场镇的卫生环境,镇容得到了整洁,赢得了居民的称赞;加大集镇及新村点亮化、美化力度,全年新栽、补栽路旁绿化树500颗,新增绿化面积800平方米,增设路灯20只;通过大力实施人饮工程,解决了高山群众饮水难题;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增强了集镇对周边辐射和集聚能力,提高了吸纳农民变居民的承载能力。

  完成了跃进、团结美丽新村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善了人居环境。加快高山及外来户入住居民聚居点,繁荣了新村的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农村人员向集镇人口的转移,不断促进城乡统筹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2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其特征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迁徙的过程,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二是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化是社会经济以及文明程度不断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非农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从而形成了城镇数量以及人口的上升。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建立在城镇化的基础上,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互动、节约能源、生态保护以及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念,其核心内容为农村与农民,以实现农民生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平等化为目标,并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共同分享。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建设相比,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范围涵盖农民,注重农民利益的保护,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手段实现城镇化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单纯是城镇人口与数量的增加,更加注重通过产业支撑、居住环境等各种民生建设手段实现城乡转变。第二,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保护。更加注重运用绿色环保、集约智能的科技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

  基于以上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以及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型城镇建设对产业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对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要求两方面:在产业布局方面,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要求转变传统的人口由农村单纯向城市集中的模式,要求发展农业产业以及符合当地经济情况的产业,带动当地人口就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要求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这就要求产业结构的转变,鼓励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入城镇化建设队伍中。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建设历史过程,不难看出产业支持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经验同样显示良好的产业支持能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由部分失败经验也可以看出,单纯凭借“人造”城区是无法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城镇化建设实质是生产要素不断积累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区域的产业化发展。

  审视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不难发现我国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城镇化率与工业率的不协调。根据国际经验,一国城镇化率大概是其工业化率的两三倍,然而根据20xx年国家发改委报告,我国城镇化率约为53.37%,而工业化率约为48.5%,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我国城镇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第二,我国产业布局与城镇化建设割裂,由于我国自1978采取了非均衡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也向东部发达沿海地区倾斜,非均衡的产业布局政策导致我国东、中、西部发展极度不平衡,产生了东部地区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而中西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布局。这种极度不平衡的产业布局使得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候鸟式”迁徙,加大了我国城镇化难度。第三,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生态、集约智能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综合上述,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产业布局与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因此,我国产业发展规划成为影响城镇建设的首要因素,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将为其带来崭新的发展空间。

  三、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分为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结构规划两部分,针对以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分别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城镇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1、构建全面均衡的产业发展布局,带动农民就近就业

  上文提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农民,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农业发展问题、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农民收入的多少;农民就业是农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也就成为提高农民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基于以上思路,本文提出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建设,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机制,通过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产业化是指根据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对农业生产实行产业化生产的经济模式。根据当地农业支柱产业以及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地将农产品的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统一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将农村传统的半自然经济状态转变为完全的市场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生产经营的社会化以及规模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通过建立以城带乡的模式,建立多种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以及城镇化。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最大障碍莫过于体制障碍,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在历史时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种格局难以满足农村经济产业化的要求。这种单独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严重束缚了我国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长期施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只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向城市转移的格局,使得农业生产力低下,给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巨大阻力。

  农村产业化的实现需要市场多部门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金额,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以及制度保障;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优秀的资本技术投入我国农业经济当中,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以及资本支持;以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投入农业经济技术的开发研究当中,加大政府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可及支持。其次,企业部门要借助政府部门的政策优惠,积极投入农业经济活动中,积极寻找投资回报率高、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并根据当地特色产品努力创建农业特色品牌,加强农业生产企业的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扩大当地农民就业。最后,农民应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认识农业经济产业化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经济发展引起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配合政府的政策引导,积极参与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建设当中。

  2、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机构,推动城镇建设步伐

  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建设要求以绿色、智能、集约的生产方式进行城镇建设。这要求城镇化过程中,要以绿色环保节能的模式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以最低的环境资源代价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要具备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积极进行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建筑材料等技术方面的创新活动。

  首先,要加大对从事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绿色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政府应以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从事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发展,大力扶植该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投入,对高新技术的科研活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结合普惠金融的时代要求,构建惠及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发掘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加大新能源、能源循环利用产业的科研投入。新型城市建设要求以绿色低碳为生态文明理念,加大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能够有效解决因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解决能源危机的产生。

  其次,注重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中,加强生态宜居工程建设。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要融入生态保护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中,要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为目标,积极开发运用新能源技术,减少能源损耗。在城市工程建设当中,注重运用节能环保材料,如通过屋顶绿化等生态工程方式,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补偿。在城市市政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对土地、水等资源的合理集约规划、建设和管理,发展集约型城市,建立一个紧凑型的社会,逐步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新技术方法融入都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技术,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注重能源的可再生以及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

  【参考文献】

  [1] 朱桢博、李嘉林:西南地区小城镇产业规划分析[J].山西建筑,20xx(28).

  [2] 许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xx(4).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3

  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来经济发展模式会由外需到内需、从粗放到集约,以房地产行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演化成包括房地产行业在内的多元经济增长模式,而城镇化的发展正契合未来新经济发展的模式。新型城镇化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此时,新型城镇化已成各方关注焦点。

  【 现 象 】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值得一提的是,十报告全篇多达七次提及城镇化。第一次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第二次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从局限“区域协调发展”一隅,到上升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衡量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志,是由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规模。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50%。专家据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测算,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约占23%,在城镇化等因素的带动下,每年将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40%左右,从而形成一个高达6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日前,从已披露的信息看,中央与地方政府均在抓紧部署,以求在2013年为新型城镇化破题。据有关媒体报道,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简称“规划”)初稿已编制完成,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在抓紧出台城镇化体系建设规划方案,高调城镇化目标。

  可以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以城镇化为最大特征。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经济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近10%,同期城镇化率由17.9%升至51.3%。应该说,城镇化与经济高速发展之间互为因果。改革开放的过程,正是城市形成和范围扩张的过程,也是生产要素和商品打破壁垒自由流动、聚集,并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过程。得益于城镇化产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企业享受到较低的资金和劳动力成本,以及更长的产品生命周期,通过不断满足巨大的国内外需求,实现高速增长。

  【 背 景 】

  中国城镇化道阻且长

  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77%,中国为31%,而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34%。到2000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上升为36.09%,但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比低收入国家略高一点。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扭转、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此,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同于传统发展老路的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来。十七大报告全篇也两次提及城镇化。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国内城镇化发展将会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以辐射周边区域,比如着力发展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二、三线城市等。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一方面内需的增加会促使经济的稳定性加强,另外也会使农民工从低效率的农业转到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来,未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会产生新的经济产业链。

  与国际社会比较,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难。分析人士认为,现在中国人均GDP已达5000美元,且面临不小的发展困境,要想顺利越过“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新一轮“城镇化”来创造新需求。不过与此前不同的是,本轮城镇化的本质目标将不再追求规模和速度,而是质量和效率,可以说城镇化进入“精装修”阶段。

  安信证券研报指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体现为以县域城镇为主要载体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个中原因在于过去三十多年,大部分的建设和投资都发生在大中城市,过半人口进入城市,大、中城市与县城、乡镇的发展存在着悬殊的差异。

  这些年来全国先后出现过各种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具代表性的天津模式、成都模式和广东模式,发现尽管各地在运作机理和实施细节上有所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思路,那就是“三集中”的发展形式,即总体趋势几乎都是以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地向集约经营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区集中。

  安信证券认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区域分布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涉及到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分析师认为,在小城镇化的第一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受到更大的关注,尤其是在政策趋于明朗的时点会对基建板块造成利好;而在小城镇化的第二阶段,区域性的产业集群逐渐产生效益,但是这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的观察,才能找到合理的投资标的`。

  【 焦 点 】

  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大力发展城镇化,是我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从国外经验看,70%定义为高度城镇化,以2011年51.3%为基数,我国还有20多个百分点的加速和深化空间。不过,50%以后进入的是城镇化后半程,围绕更智能和更人性的宗旨,目标是高质量和高效率,这不同以往追求规模和速度的政策思路。

  首先是向中西部倾斜,推动城市群兴起。目前我国东中西城镇化率差异显著,呈现阶梯性特征,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还有巨大提升空间。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国务院批复的区域规划16个,其中较多定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圈,包括广西北部湾、长株潭、关中-天水、成渝经济区等。依靠城市圈内增长极带来的扩散和溢出效应,东中西部的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提升,且差距不断收窄。

  其次,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的发展潜力,将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域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从产业上看,城镇化率50%以上的东部地区向第三产业转移,而50%以下为主的中西部则继续工业化,着力发展第二产业。

  再次,发展更智能和更人性的城市。其中包括,有效的城市治理制度,广泛收集居民需求并及时作出响应,同时有能力发挥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土地制度,加强城市土地规划,构建多样化的功能区域,根据居民需求变化作出开放式的调整;发展绿色、低碳的生产、运输和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和采用此类工具,提高能源循环再利用率;尽可能地孕育和形成知识创新中心,并加强与实际产业应用的关系。

  城镇化走向精细化,投资结构也将发生重要变化。参照日本1955年以后的经验看,传统制造业投资增速将继续下降,基建投资在城镇化率到达70%之前仍可以缓慢上升,但结构上,铁路和港口投资占比逐渐下降,代之以城市轨道、航空、废弃物处理、生态建设、管道铺设以及保障房。对中国而言,除了以上方面,包括交通、建筑和医疗服务的智能化等诸多领域,投资空间非常广阔,资本市场上的相应投资机会也相当丰富。

  商丘市委书记陶明伦认为,推进城镇化,需要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抢抓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推动产业集聚,吸纳更多的本地农民工就业;另一方面,以适当就地集中的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镇化的突破口,延伸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新”: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河南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认为,传统城镇化多是农民异地转移,进城务工经商。新型城镇化既要鼓励和支持异地转移就业,更着眼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注重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协调推进。浙江省金华市委书记陈一新认为,各地新型城镇化不应有统一模式,而应因地制宜,各自谋求突破。

  【 启 示 】

  投资驱动不应是核心

  过去10年,城镇化推动了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将进一步夯实住宅刚需基础,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新活力。新型城镇化是“深度”城镇化而非“广度”城镇化。作为未来10年的主要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将为房地产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据测算,新型城镇化在未来的近10年中,每年平均新增2.5亿平方米的需求,一方面可以提升行业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化解三四线城市的过度投资和高库存风险。

  自十结束,中国进入新的政治周期以来,新型城镇化议题急剧升温。总结已的城镇化规划方案,基建投资无疑是重点中的重点。比如,规划涉及到20个左右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初步估计,将在未来10年拉动40万亿元的投资;而在地方层面,福建、江西等地的城镇化规划也多以基建项目为载体,期望通过投资拉动,推进落实各项新型城镇化措施。

  这些以基建投资为主的城镇化规划让学者感到担心,因从现有的规划方案中,学者并没有看到新型城镇化到底“新”在哪里,似乎仍未走出以往依靠土地与投资片面扩张的“伪城镇化”老路。应该承认,从现实国情出发,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的确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基建投资步伐、加快城市建设与改造,但是,基建投资绝不是未来城镇化的核心,新型城镇化不应该再走老路。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城镇化工作的部署来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更确切些,则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城镇化率超过50%,但户籍城镇化率仅有35%,也就是说,有大约16%的人口未能享受城镇公共服务。按照这样的思路进一步推演,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就是要打破以往阻碍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能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公共服务的各种传统制度和传统障碍。如果不在公共服务方面多下功夫,想办法让2亿多农民工以及7000万流动人口转化为市民,再雄心勃勃的基建投资规划也撑不起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分析过往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成为新型城镇化首先要攻克的难题。在户籍制度方面,曾有研究表明,户口本上共有67项城乡居民“不同等待遇”,而几乎所有的待遇都与财政挂钩,被认为是户籍改革的财政难题。与此同时,户籍改革所遭遇的财政困难,也将倒逼中国政府在方面取得突破。也只有释放土地红利,引入社会资本,新型城镇化在财政上才具有可行性。

  具体而言,要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通盘考虑就业、住房、教育以及社保问题,并非像以往那样“赶农民上楼”就可实现。其中,解决就业问题要求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需要社会资本参与,民营企业可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作出杰出贡献,而这也对吏治条件与市场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解决住房问题,则需要在农村与城市住房改革两方面同时取得进展,提高农民从土地流转中所获得收益,有助于他们在城镇中落足,加强保障房及低端住宅的建设,则可为他们提供落脚之处。

  教育方面的改革,目前来看,已取得一定的进展。2012年年底前,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相继推出异地高考方案,但仍饱受诟病,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而在社保改革方面,这将成为未来新型城镇化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到目前为止,社保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遭受到很大的阻力,这也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挑战。

  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在人而不在投资。从新型城镇化所覆盖的范围看,需要结合一系列改革,协调推进。应当认识到,新型城镇化并不是中央或者地方政府发个文就能解决的事情。如果没有改革的深化,没有土地与户籍制度的改革,新型城镇化也就无从谈起,只能像现在这般,推出若干投资规划,重新走上过往“伪城镇化”的老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相关文章:

新型城镇化工作总结05-12

城镇化建设问题调研报告02-0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04-20

新型城镇建设工作计划08-11

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通用15篇)09-21

新型农村报告03-1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社会调查报告08-13

电网建设报告08-26

新型农民培训调研报告(通用5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