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着》读后感1
在一个下着毛毛春雨的午后,我一口气读完了《活着》。
老实说,虽然早有耳闻此书在国内外的影响,虽然开始读了几天总没有进入状态,虽然书中的描述距离我们已经是过去式,虽然没人给我剧透……但是,我要说的是,但是,当我一进入书中状态,竟然就不可自拔了。多久没有被一本书迷惑了我也记不得了。读到有庆意外死亡,凤霞生娃难产,我真的潸然泪下了。那种发自肺腑的感同身受让我瞬间明白了它之所以被翻译成多国阅读经典的缘由,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人,一代人的生活历程,更承载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印记。
这本书一开始通过“我”的视角,听一位乡下老人福贵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
福贵原本是一个地主少爷,由于好赌成性,输尽了万贯家财后沦落为穷光蛋一枚。相比较人生中的酸甜苦辣,穷和富在人的一生中其实是个外在的感观而已,真的,穷有穷的乐趣,富有富的.烦恼,穷有穷的悲伤,富有富的享受。福贵的人生从富开始,一生却与贫穷为伴。
他的人生始于安乐,终于忧患,尽管结尾并没有交代,但他几十年的人生似乎就是为了惩罚他年少时的轻狂和放荡,历经亲人们一个一个离他而去。
有人说,人活着就是一步一步体检生活的残忍,也有人说,人活着就是来人世间赎罪的。福贵的父亲在目睹儿子的劣性之后终于死于搬迁茅草屋的当天,母亲在他被抓壮丁以后死去,接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甚至连自己的外孙也残忍地离他而去,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打击?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你能忍受和不能忍受的一切人和事,在一次次的忍受当中,要么,你被生活打败,要么,你打败生活,从此,你的心里筑牢一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墙。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活着》可能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活着,活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意志,不管春夏秋冬,不管严寒酷暑,不管生老病死,不管你愿不愿意,你没有权利选择出生,同理,你也没有权利随便选择死亡逃避。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活着,总有希望,活着,总有办法,这必须成为一种生活暗示,像富贵一样坚强滴活着吧。
《活着》读后感2
苟 活 与 快 活
有那么一个场景,我久久难忘,有一个老人骑着一头老牛,老人吆喝着自己家人的名字耕地,行人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老人却骗行人说:“老牛和人一样,都有厌倦的时候,只有当老牛累的时候,听到自己伙伴的名字,便也认为自己并不孤独,有其他牛陪着它一起耕作,他才有力气继续伴着朋友耕种。”可是行人哪里知道老牛走的是大道,走的是人生......
富贵是这本书的男主人公,也是场景中的.老人,在我看来他的人生没有很悲剧,只有更悲剧,他的活着是苟活,但是他却向往着快活。其实死了多简单,活着又有多难,苟活有多简单,快活有多难。
DC,有一个很特别的经典人物小丑,他曾经出了一个特别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你愿意为我而死吗?”女孩毫不犹豫的回答“愿意”,小丑又问:“死去太容易了,那你愿意为我而活着吗?”女孩镇住了,是的,死去多容易,活着有多难,女孩最后从化学高楼跳进化学池弥留之际,小丑才被感动,一起跳入了化学池,不仅没有死,女孩儿也被救了下来,从此两人深深相爱。富贵也是如此,只不过他没有能力救下他所不舍得的亲人罢了,家里所有人都惨死罢了,即使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他也不会放弃活着的,希望选择陪着一头老牛,伴随共渡一生。
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其实我第一遍没有看懂,看了第二遍才恍然大悟的。其实回味一篇文章很重要,一开始一直不知道开篇的老牛是干什么的,回头看一遍的时候我就明白了,那是作者所寄托在富贵身上所活着的意义,其实那老牛就是富贵,只有老牛听到自己的伙伴也在耕种的时候,才会去耕种,这就是富贵,只有和家人才一起,才会有活着生活的希望,为什么没有选择去死呢?我想我一定是她的家人,希望他可以好好的活着,至少对于富贵,妻子家珍对富贵最后的一个希望,就是让他好好活着,再说他还有一头老牛,不是吗?又何况不是家人呢?
其实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可以不同,现实中,每个人不仅要活着,活着太容易了,而是要想想怎么活着?怎么活着才会有活着的意义?以前人们活着就很艰难,所以要苟活,坚强活着,现在的人们活着就很容易,所以要快活,活着的时候要负担更多的责任。
活着是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而非他人对你生活的客观评价。我想,这便是余华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们更应该活着完成自己活着的意义。
《活着》读后感3
读过不少余华的作品,曾经被《在细雨中呼喊》深深折服。今日用了整整一个下午读完了《活着》(自己很早买过这本书,被人借去未还,前天在F同学家借来了该书),却没有收获预期的精彩。说实话,读着这部公认的悲情小说,我没流一滴眼泪,那种沉闷、略显失真的情节,让我在躺椅上几度犯困,有些章节我是跳读过去的。之所以足读,一是出于对余华同志的敬重,二是逼迫自己做——番思考,再写一篇读后感上传博客,否则,我对它的一点点感觉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它借一位老农之口,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家庭在二十世纪四十年月到七十年月之间所患病的灾难,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抗日战斗、解放战斗、新中国成立、_时代、改革开放初期等历史背景。仆人公福贵的一生也是现代中国的演化史。
回头浪子福贵经受了人生最大的苦痛,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外孙等全部至亲至爱的人相继死去,他的心底其实在滴血、在哭泣,但他照旧奇迹般地一次次挺过来了,照旧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在风烛残年之际,照旧欢快地与老牛为伴,没有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你看不见生活有多么的困难,看不到对世道人间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你的人生取向。
福贵老人也是宽阔中国农夫的一个缩影,他的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和善、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是许多像福贵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有几餐温饱与一丝怜悯。
福贵没有由于亲人的全部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历经了那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或许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活着就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只是很纯粹地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就是这么简洁。而世上却有许多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为了幸福,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名利,只为了爱情……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或转变不了命运时,就轻易与世界说再见。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 “活着的力气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攻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赐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赐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凡。”“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无论生活多么凄惨,人都要坚韧地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是胜利。
活着,为自己,为爱你和你爱的人。
《活着》读后感4
这两天把余华的《活着》读完了,对里面的每个人感触都很深,家珍、凤霞、有庆、二喜,甚至包括长根,他们质朴善良,同时也命运多舛,但毕竟福贵是主人公,就先说说他吧!
福贵的一生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幸运、苦难、幸福、煎熬。
1.幸运
福贵的幸运从出生开始,地主家的少爷,吃喝不愁,仆从随身,爹娘宠爱,还娶到一位温柔贤惠的美娇妻,被拉壮丁也能从战场上苟活下来。
落魄后,妻子仍旧选择回到他的身边,不离不弃,还拥有一双懂事孝顺的儿女。他何其幸运。
2.苦难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福贵的一生有多幸运,就要承受多少苦难。
从他浪荡的败家开始,失去富裕的生活,失去依靠的父母,失去懂事的儿女,失去挚爱的妻子,最后,唯一外孙也失去了。所有的苦难都带着讽刺,温柔贤惠、懂事孝顺、勤劳善良、天真乖巧,一切美好,伴随的都是苦难。一次又一次的白发人送黑发人。
凤霞问福贵:“爹,一张桌子四个角,去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这是脑筋急转弯的加法,还有五个角,可是福贵的回答是“三个”。就像他自己的人生,一张桌子减啊减,最后只剩下一个角。
3.幸福
余华在“麦田新版自序”里写到: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
他拥有别人羡慕的所有家人!
在送走了所有的家人后,一定程度上,他依旧是幸福的。家人是他亲手埋葬的;他百年之后,对这个世界不会再有任何不舍与牵挂;他将属于他们的战场都已打扫干净。
4.煎熬
有人说,“煎”和“熬”是变成美味的方式和过程,可这是对于品尝它的人来说的,而食物本身呢,“油锅”和“慢熬”早已让它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福贵的一生也是这样,反复的油煎慢熬,最后一个人细品。末了,他尝到的究竟是美味还是苦涩,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文章里福贵说:
“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
“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说到底,骗的是它还是他?平和的说出每一个人做的事,表现出来的却是刻骨的思念。每个人都留在离开的年纪,只有他老了。
尽心尽力地活着,熬着,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与老牛“福贵”一起……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活着》
《活着》读后感5
每一个人都会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现实中往往是沧海桑田,蓦然回首间总会夹带着分不明道不清的复杂,或是感慨或是悔恨。这是为什么?因为变了,在那一瞬之间,与当初的自己形同陌路,不变的唯有走着,叹着,光顾着自己一生的前行。
一个意外的天降横祸,一个不经意的细节等都是促成改变的主要因素。外界环境的改变使你在与环境的不符中认清自己,改变自身的物质状态,改变自身的思维角度,最后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无道理。书中的福贵自小便是阔少,含着金汤匙享着富贵生活,可惜落入赌博的深渊中,最后家道中落。酿成一切的无疑是他自己,所谓天灾也大多不离人祸,在这败光一切的瞬间他改变了,从荣华富贵跌落成一贫如洗,原本不屑一顾变为默默忍受,环境的突然改变,也使他开始认清自己。
认清自己的道路后,也会认清自己的方向;改变道路的同时,变的还有方向。人都在尘世中挣扎,何来潇洒不羁,只能默默前行着,走下去,不知终始,如无根浮萍随着河流漂荡。福贵生活的方向在不断改变着。当佃农耕作时,他的方向是养活一家;当拉大炮在坑道中苟活时,他的方向是活着回家;当儿子长大时,他的方向是供儿子读书。一桩桩忧喜欢寡不停地改变着福贵,一个个意外转折着他人生的道路。他曾为了面子让家珍自己挺着大肚子一人走回去,可在迟暮时光的他,回想起只有悔恨。一个个亲人的离去道遍了人走茶凉的悲怆。他曾想靠赌来“光宗耀祖”的想法已经在大起大落中抹去,悲欢离合中辗转的他依旧默默地前行,多了分淡然开朗,走着走着就过了一生。有人常说,人生最大之痛莫过于生离死别,福贵的亲人一个个予他离别之痛,希望的火光总是刚要燃起就被拈灭,可以说他的后半生都在绝望中坚韧地撑下去。在不变的前行中,他见过了太多不同的风景色彩,心也随之呈现不同的起伏波澜,最后却也隐于不变的淡然,平静不变地走下去。
是啊,人生很苦,大起大落世事无常,但却得走下去,在改变的.道路中留下不变的足迹和生命的痕迹。一个人生命的精彩不单是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扬眉吐气的成功,更在于一个人精神的富足。而富足的积累就是自己走过的一路。福贵他的精神是富足的,一路上他还不停地走着,晚年还能淡然地分享着自己的故事,纵千般辛酸却也不留遗憾。家珍、凤霞、二喜、有庆他们也一直都在他的记忆中,存在着不曾离去,陪他继续前行着,度量着生命的尺度。而他则向作者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知无不言,因为这样他又在大家的记忆中存在,继续前行着。
看完这本书,我隐约间又看见夕阳染红的晚霞黄昏中,一位佝偻着身子的老农牵着老牛,笑着叫“有庆”“家珍”,想让老牛“福贵”继续耕作下去,在错杂的阡陌小路中前行下去。
《活着》读后感6
在读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之后,这篇小说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很温馨、轻松、朴素,描写的是大都市里小市民的世俗生活,作者用原生态吧的画面表现出街坊邻居日常生活的场景,故事平平淡淡,以一支体温计爆了为开头,由此将这平淡、温馨的故事叙述下来。
开头就说体温计爆了就可以知道这时候的武汉有多热,猫子以此作为谈料讲给各位街坊朋友听,给这平淡无奇的生活添把料,在下班后他是跑去给自己的女朋友燕华帮忙,知道燕华要上早班会很辛苦,他去到燕华家的时候,燕华不理他,他就去求助那几个女人帮忙顺带还讲了体温计爆了的事情,这才使燕华搭理了他;在后面吃饭时,猫子问燕华他做的菜是不是呱呱叫,燕华说这么热的天怎么吃得下饭,猫子说:“这是没睡好的原因,上早班太辛苦了。所以我不回家,来给你做菜。”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猫子对燕华的宠爱以及体贴她;在最后一段也可以看出燕华对猫子感情也是很好的。他们两的自由恋爱是家长跟街坊邻居好友的见证下成长起来的,这是一个甜甜的恋爱,双方都互相爱着彼此还有亲人们邻居们的支持。
在这个时期,民风开放,在穿着可以看出,比如文章中燕华的穿着“黑色背心白色短裤裙,乳房大腿都坦率地鼓着,英姿飒爽。”这以前封建时期,连脚都不能露出怎么可能会露大腿甚至乳房,这也是思想开放的一大进步,但是在燕华与同学逛街聊天的时候谈的话,特别是燕华说的话语很粗鄙,她们不敢在家人、男友面前说只能跟关系好的说,这说明还是有一些保守的`;燕华的爸爸许师傅的思想也是带有一点封建的,认为女孩子还是要做家务,男人不用做,这可以显示出家教,这里可以体现燕华与许师傅观念不一,文中其实有一些小细节是可以体现他们两关系有点不太好的。
文章题目是《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冷”的方面体现的不多,只是说燕华与许师傅之间的,更多体现的是“热”,“热”的是天气和人心,作者更多写的是好的方面,让读者体验到的感觉是贴近生活、亲切,易引起共鸣。
作者写作语言颇具地方特色,很有武汉味道,她的笔触又深入到当下小任务内心,刻画无比真实的个体生活状态,这让我觉得很亲近,虽然没有去过武汉,没有体验过这种生活,但是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感受到了那种即使在那种天气生活也很幸福的景象。
《活着》读后感7
决定要买这本书,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当我双手捧着这本《活着》时,便隐隐感到了它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性?:它没有华丽的封面,没有刻意要抓住读者眼球的设计,有的只是简单的纯黑颜色、和那白得刺眼的书名——《活着》。
家珍
家珍和福贵的婚姻可以说是办的风风火火,一位是城里米行老板家的千金,容貌俊俏,一个是大地主家的独苗,两个有钱人家的孩子结婚,用福贵的话说就是“把钱堆起来,钱在钱上面哗哗的流。”可是,天无成人之美,偏偏家珍就是嫁给了这个“败家子”。自打家珍嫁过来,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家境未没落时,丈夫日日去城里花天酒地,小半年都不着家,家珍挺着个大肚子去赌场给丈夫跪下时,她丈夫还嫌她丢脸:“老子跟个女人回家算什么事,你起开!”家珍夜夜掩袖自泣,直到福贵吧徐家剩下的一百余亩地输光。家珍的爹来吧家阵领走,许她后半生养尊处优,但家珍不,没过几天就跑回了福贵身边。之后,家珍为福贵任劳任怨,尽了一个妻子、母亲的责任,为福贵早了一个并不圆满但令人安心的家。
有庆
有庆是个苦娃子,还在娘胎里时就被生父踹了一脚,自打生下来,就没踏进过祖宗传下来的宝宅。小小年纪,就被老爹揪起来下地干活,天不亮就起床拔草喂羊,然后光脚丫跑去上学。死亡的阴霾无情的罩到了有庆身上,有庆是为了救人死的,是抽血抽死的。这么一个善良的小男孩,这么无情的'大夫,这么出人意料的离去,这样一个令人同情、爱怜、叹惋的有庆。
福贵
福贵也算是来人世间走一趟的男子,年轻时大富大贵,却灯红酒绿败了家产、丧了父命、害了妻子、苦了子女。大痛大悲之后,终于了悟,要踏踏实实的过日子。然,命运却偏要玩弄他于股掌之间让他兜兜转转,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遭受一次次剜心的痛楚,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外孙,都是他亲手葬入土中。在命运的股掌间,福贵成熟了,踏实了。“我们徐家的祖宗不过是买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爹的教导似乎还在耳边,福贵却也是垂暮之年了。福贵给他的牛起名福贵,两个福贵渐渐走远了,和黄昏中夕阳的余晖融为一体,慢慢的隐没在远处,消失在这片黄土地上。就像女人召唤小孩回家一样,土地召唤着福贵。
有人说:“《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它会带我们走进福贵的一生,或悲,或喜,或压抑,或逍遥。
《活着》读后感8
《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静,面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不过的生命。
少年去游荡。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我曾问自己,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却总也找不到结果。福贵的一生似乎让我有些明白。这就是生活。
身为一个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我经历的磨难是少之又少,与大人比,与福贵比,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初中坚韧是为了中考,那么高中坚韧便是为了高考。我们应该少抱怨,脚踏实地的前进才是正道。
《活着》读后感9
这本书读了大概两星期,阅读过程时不时感受到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呼过瘾;时不时被他幽默机智的语言搞的乐不可支;不过也有一些枯燥的地方被我囫囵吞枣的带过了。
这本书笔者最感兴趣的一点就是他的写作之路。关于这点,书中并没有很系统详细的叙述,而是把它们分散到他的经历当中。简单的说就是马尔克斯自下定决心成为一位作家开始,到他四十岁前的人生的经历都是在为成为作家做铺垫的,十分坎坷。他在高中时写了很多的诗,没有展现出惊人的才华,虽然他在成为作家之后还想写一本诗集来证明自己还是有天赋的,但终究没有动笔。原本他打算大学退学并且说服了母亲,但最后由于对父亲的恻隐之心,他读完了大学,按照父母的期望找了一个正当的职业--成为一名记者。此时他的内心是撕裂的。这段经历让他融入了社会,经历了哥伦比亚的动荡,马尔克斯从一位战地记者转行写影评。那时他就把自己的家族往事作为第一本书的写作题材,写完之后开始投稿。编辑看了之后给他的退稿信,其中一些见解还无懈可击。于是马尔克斯通过学习把书中一些很长的.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分离出去,单独成集。并且妙手偶得的换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枯枝败叶》。他的作品终于得以出版。
《活着是为了讲述》这个主题体现在他写作《百年孤独》的时候,他以为能有1000个读者就满意了,结果20年后让他在八二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还差点把这笔奖金搞丢了。此后,他继续进入写作的高产阶段,接下来《霍乱时期的爱情》改编自父母的爱情往事;《迷宫中的将军》源于爷爷的偶像崇拜,于是收集很多资料写出这本有史以来最独特带有魔幻文学色彩的传记。
在90年代,他开始写几个中篇小说想要组成一部作品《我们在八月相见》,他反复在公开场合提到这本书的内容,其地位将是自己的生涯总结作品。最终因为没有写出满意的结局成为遗作。
还有就是这部自传。据说他构思了一个四部曲的系列来讲述自己的一生。他曾用一段文字来表达他对这次的作品感到满意:“以往他酷爱音乐,但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因此写作什么主题就用那个主题的背景音乐;然而在写作这本传记,奇迹般的任何音乐都不会影响他的写作”。
可惜他只写了第一本就没在往下写,故事戛然而止。
《活着》读后感10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余华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人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他人活,更不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享受所谓的物质生活而活,我们活着是对生命的渴望,更是对幸福的追求。我是怕死的,因为我亲眼见了亲人是如何离去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自己的心情,尽管当时我只有十岁,但从亲人们的痛心与悲伤中,我感受到了死亡的可怕,那时的我开始有了对生命最真切的渴望。
作家余华在这本书中表现的死亡更让我震撼,那些或平淡、或惨烈、或失望的`死,无一不让人思考生的意义。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坎坷,遭受了种种不幸,家中破产,先后失去父母妻子儿女,他是在死亡的相随下活着的,接踵而至的死亡将他的生活撕裂得粉碎。但是我认为他又是幸运的,在那个漫长黑暗的时代,他娶了一个好妻子,有懂事的孩子,虽然亲人相继逝去,但他乐观又坚强的活了下来。活着不是最大的幸运吗?
余华说“活着”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词语,它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进攻,而是忍受,费了我好长时间,这让我更加切身体会的读懂了这本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导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但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有特殊的时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幸福到衰落,身边的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的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头瘦骨嶙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福贵的儿子抽血过多死了,那么天真的一个孩子,遇上了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为了救县长的老婆,没想到那县长还是跟他一起饱受战难的春生。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了吧,你总会面对到一些不想接受的现实。
这个世界确实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却只能像福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汗血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我只能面对现实,或者依靠努力打破现实,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己能对世界友好,因为你很难改变世界,但世界改变你却易如反掌。
回到书本,福贵做到了不被世界改变,就算经历什么大起大落,他总是能无动于衷,依照着自己的意愿进行下一步的打算。
世人总说“人生之意不如事,绝大部分”,可是真正有那绝大部分的却极少,当你开始埋怨世界,有没有想过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呢?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容易。
《活着》读后感11
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完毕了。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这部小说确实让我感到沉重,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心的高度进展的创作。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人文价值的关心,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和借口,这个简单却又充满思辩色彩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展了活生生地诠释。“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黄昏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困难!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后感12
这是一本读后令人五味杂陈的书,故事既有云雾缭绕的仙气又有充满人间的烟火。作者用抽丝剥茧的手法,带人思考在新旧社会更替下人的命运多舛,人在受制于外在不幸下是如何反射出的抗争毅力。
主人公与牛的对话开启了一段不堪回眸的往事。人如其名有“福”也有“贵”的福贵生在福中不知福,上有富父下有家奴无论是家产还是生活,足足一个富二代。人生如意喜相逢,在门当户对下娶了陈记米行的千金家珍为妻。这样一个强大的背景,本应该向上又努力,却偏偏这位后生是位名副其实的败家子,“人性的堕落”四个字在他“老人家”手里展现的一览无余,在他手上败了家产又被人扫地出门,死了双亲又赶上一个不争气的年代,最后被堂堂国军顺手牵羊成为壮丁。一上战场那种屁滚尿流的吓场容不得他继续回忆过去的福贵,与恐慌为伴的他任由命运安排,千辛万苦后至终只留了一口气回到了家。
过后作者又略带讽刺地把场景一转,镜头转向全国人民分土地打土豪时节,如此欢天喜地大时代,那个分得福贵“大别墅”的龙二却被判了刑吃上了子弹,在吃之前与福贵面面相觑,来了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福贵啊!我是替你死啊”,这是哪门对哪门啊,福贵老兄败家还败出祝福来了。无奈啊!这可能就是人生吧!
作者那高铁般速度的笔风带我们简单领略了那个浮夸风之下的怪事,现在想想除了愚昧别无它有。还好这只是书里的一种文学对比,用开水炼钢铁(好像历史上真有那么一会事)这样奇葩的伪科学社员还做的不亦乐乎,如果真用这种做法并继续下去的话,那只能一声呜呼!
另一方面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用胆大包天的口吻潮了一下人们生存的生态,凤霞发一下高烧就变聋哑了,读起来真是想对当时社会一阵唾骂,区区一点高烧就这样毁了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更生气的在后面,那个有庆在一位“无厘头”的.领导教唆下,为了忠于领导的号召献血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一段读的我毛骨悚然,导致我对停在马路边那献血车产生了几分莫名的恐惧。本书越接近尾声,这个家庭越令人痛心,一家人本来很不幸了,结果更不幸是除了福贵以外全都死了,如此悲观的结束留给读者的只有思绪千万,啊!可能这就是文学吧。
有人说人生是喜剧,有吃有喝有房有车,生活在改革春风吹满地的大好季节,《活着》告诉我们人生不一定是喜剧,更可能是悲剧。稍微思考一下世界文学名著如《原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都是以悲剧而著名。我想余华的《活着》也应属于这一类型。活着真的很好,这可能是对繁荣昌盛的年景之赞美,也可能是对生在不测与动荡年代里人类一种无惧生存之毅力的礼赞。
《活着》读后感13
其实没看过一本书就开始写读后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但是没办法……我足够坚强……以下是看了活着读后感的读后感(至少70%是原创……)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从始至终,作者只是以这样一种淡然来描绘一个只能在人的内心里波澜壮阔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将残酷的现实从美好的幻想中剥离出来。这也许太不人道了,让读者在阅读中无声地恐惧着,像是听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静和缓慢中,渐渐停止。然而正是这样的冰冷残酷,才让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慢慢渗透进读者的内心,他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所谓活着,不过是一种孤零零的姿态,仅仅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对于活着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有的追寻,所有的梦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虚诞。对此我曾不解,作为一个还算乐观的乐观主义者,我还是崇尚着一种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
而作者,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来让我们对所有的追寻产生畏缩,并且以一种长者的姿态告诉我们奋力斗争的无力和脆弱?显然,他虽冷漠,却不是欣赏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是现实,美好和痛苦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只不过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们容易感知罢了。
从创作动机来说,他甚至是乐观的,“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笔中活着的力量,正是来源于这种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我想,忍受确实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过程,是人生最具体而频繁的活动,但这并不是一个带贬义的词汇,一个人的精神快乐与否,并不是在于忍受的多少,而是在于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正如整篇作品一样,作者是在平淡地叙述活着的过程,具体的忍受经历,而精神的层面——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以及在以后活着的日子里将感悟到什么,选择什么,——不是命运,是完全由我们自己主宰的。
《活着》读后感14
年少的福贵是真的荒诞不堪,吃喝嫖赌样样不落。私塾先生说他准是二流子,福贵他爹也说他是无可救药,他娘说他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富贵的媳妇家珍怀着他七个月大的儿子,福贵也不忌讳用言语糟蹋她。逛完窑子还向他岳父请安。后来,福贵染上赌瘾,他爹打他,他把他爹推到墙角,甚至拳脚相向。
许是他太过浪荡,赌博赌红了眼,赔光了家产。他爹一头磕在了石头上,丢了命。他媳妇也被他岳父八抬大轿接了回去。福贵除了他娘和四岁的女儿,变得一无所有。
一连串的打击,没有将这个昔日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打击的一蹶不振。相反,他建了一间草屋,换上麻衣,下地种田,养活母亲及女儿,等待着妻子。
半年过后,他妻子家珍带着半岁的`儿子回来了。家珍是小姐出生,细皮嫩肉,没有做过粗活。但福贵沦落至此,她也甘愿与他同甘共苦,一起撑起这个家。
后来有庆长大了,为了让有庆上学,福贵和家珍把女儿凤霞送了人。而凤霞去了又逃回家,福贵却是咬牙将女儿留在家中。儿女本就是父母的心头肉,况且他本就亏欠女儿良多,哪里忍心再将女儿送走。再后来,福贵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人民公社解散,又遇上了荒年。家珍又得了软骨病,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眼看着日子熬了过来,家珍的病却一天比一天。自古福不相依,祸不单行,有庆给产子大出血的女校长输血被抽干了血而死。福贵本打算找人拼命,可校长的丈夫是和他当年一起枪林弹雨的春生。他们之间同生共死的情谊让他对春生的怨恨减轻了。
中年的福贵只剩下了凤霞一个女儿。凤霞和二喜结了婚也算了了福贵和家珍的心结。
凤霞怀了孕,可幸福的日子向来短暂。凤霞生产一脚踏进了鬼门关。家珍活了这么些年,跟福贵受了这么多苦,在女儿死后终于熬到了头。
福贵和二喜一起抚养着女儿的儿子苦根。二喜为了儿子拼命工作,却在工地上丢了命。苦根就靠福贵一人拉扯到七岁,可苦根本就是个命苦的娃,福贵的一时倏忽让苦根丢了命。
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由福贵亲手埋葬,福贵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最动荡的时期,从福贵的一生可以反映出那个年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在福贵的身上悲剧总是接憧而至,悲痛压抑的令人无法喘息。在经历大起大落后福贵的生活趋于平静,在失去所有亲人后,他的生活本应是孤独的,可他并不寂寞。福贵的精神意志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活着》读后感15
人是为了纯粹的活着而活着,而绝非为了活着之外的事情而活着——余华《活着》
第一次读余华的小说,当时是从十点读书上看到的,对于一个佛系女来说,更多的是每天夜里去听主播磁性的嗓音下,讲述着富贵的一生,每天听上两小节,陪伴着入睡,思考着人生。
无可厚非的是,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能扣人心弦,死亡在作者小说中司空见惯,可是非得要至亲全部离开,小说的主题就格外的鲜明?也许这是对富贵的报应,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大户人家
《活着》这本小说可谓是余华的巅峰之作,作者在笑中有泪的故事里难以言喻的是一种苦涩之意,推荐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下。在书中你能看见兴盛、衰败、颓唐、生活是怎样折磨一个人,看见离奇却又平凡的人生。
主人公富贵年轻时沉迷赌博败光家产,气死父亲;为母求医的路上被军队抓去当壮丁,从战场上回来后,独子有庆捐血过多致死;女儿凤霞难产离世……但正如作者所言,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富贵和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
生活对富贵而言,真的就一条路,没有分叉,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躺一会再站起来,继续蹒跚前行。他对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与理解。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活着让生命变得有韧性,所以活着成了一件幸福的事。如果我们还在抱怨生活里的不如意,为生活的不完美而纠结发狂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你会更加感恩和接纳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平静与幸福,接纳生活给予的不足与苦难。
的少爷,活着就是享乐,人生没有目标,吃喝嫖赌,堵着堵着一发不可收拾,家底败光。黄粱大梦终于醒了,富贵开始转向人性的善良一面,勤奋劳作,爱护家珍,疼爱儿女,温情犹在,然而苦难却一直牵绊着富贵,身边人相继离去,就连不到三岁的小外孙都不放过,只剩富贵一人孤苦伶仃,还有那头老黄牛,他给黄牛也起了富贵的名字,揭示了主题。
生易,活易,生活却不易。我们听了好多前辈的经验也没法切身领悟,非得撞的头破血流才安安分分,从青涩学生时代到入社会,这个转换是否适应?想必大多数人都感同身受,社会不好混,可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这是真的。
要用的东西都很贵,所以抓紧时间提升自己。好好爱自己。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范文05-18
读《活着》有感 《活着》读后感11-07
活着的笔记05-23
《活着》感悟11-03
活着的经典名句12-27
活着的作文08-09
活着经典句子04-18
2022余华《活着》读后感《活着》余华 读后感40011-25
活着活着就老了经典语录介绍150句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