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方案(1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方案1
【教材分析】
《称象》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动脑筋想办法,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七岁的孩子,竟然解决了连官员们都无从下手的难题,学了本文就是想让学生明白遇事要善于观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校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乐于接受课程标准的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会用“一边??一边??”说话。
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主动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多读,明确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转字盘、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ɡ (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ɡ(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并圈出文中的生字。
2、交流识字:
同桌间互相学习生字,互相介绍记生字的.好方法。(如,给熟字加偏旁,形近字区别记忆等)
三巩固识字
1、展示课件中出现的词语,先展示的课文中的词语,在展示汉字,慢慢地学习。
⑴ 指名读。
⑵ 同桌读。
⑶ 挑战读。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
例如:议、议论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用一边??一边说话)
四、朗读感悟、深入学习
1、刚才同学们读句子读得非常好,老师相信大家认识了文中的生字,你们一定能把文章读得更好。在认真读的基础上,大家找找课文介绍了称象的哪几种办法?你认为哪种最好,为什么?学生反馈阅读情况。
2、看来,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那么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让我们边听边看吧!
⑴ 课件演示称象过程,伴有相关内容录音。
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四自然段:
讨论:曹冲称象分了几步?每步是怎样做的?
⑶ 选代表模拟试演曹冲称象的过程。
五、拓展延伸、引发深思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看、议、演,已经感觉到曹冲称象的办法很
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的办法在当时是很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呢?下节课老师就请你用自己的办法来称象!
花蕊里应该填什么?
áo ǎi ēng ōng
曹操 宰割 称象 曹冲
你来帮帮她吧!
yì lùnzhù zi guān yuándào lǐ
官员 道理议论 柱子
练练笔
一头 一艘
一杆 一个
你对自己做的试题满意吗?
语文教学方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新词。认读4个字。
2、认识新词,读指定词语。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美丽星空的景象。培养朗读能力、背诵能力、想象能
力等等。
5、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了解美丽星空的愿望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产生了解美丽星空的愿望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美丽星空的景象。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新词,读指定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美丽星空的景象。培养朗读能力、背诵能力、想象能
力等等。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了解美丽星空的愿望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产生了解美丽星空的愿望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美丽星空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都见过美丽的夜空,但是你们仔细观察过它的'美丽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31课,感受一下夜空的美丽。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或是词语。
陨落 浩瀚 宇宙
有学生自己解释
陨落:星星从高空掉落。
浩瀚:广大、繁多。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3、指名读课后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
1、请你们边读边想象第一节的内容,谁想象的美他就能读出美来。(边读边想象。指名读课文,比比谁读的最美。)
2、这许多问号都是什么呢?请你读一读。(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3、后面两个小节请你边读边想象,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的内容。
4、指名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5、出示填空:请你看提示,自己试着背填课文。(看提示自己背课文再背给大家听。注意边背边想象。)
四、扩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星星的知识说给大家听。
五、课堂小结:如果大家对于星空也有兴趣的话,那么你们就要积极地去搜集关于星空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课后反思:通过学习课文,对拓展的内容,由于孩子的生活条件的限制,很多孩子没有能力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所以,我通过搜集找到了许多关于星体的知识,让孩子增长了很多的见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读写指定的词语。
2、增强积累能力、背诵能力等。
教学重点:识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瀚”字的记忆与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字词,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
谁来给大家背一背课文。
二、学习生字:
1、汇报识字的方法。
2、自己试着写一写。
三、练习:
1、分辨多音字:
冲(chong chong )洗
冲(chong chong )着
2、选词填空:一日一练p64 五
3、按原文填空:出示在电脑上。
四、听写本课生字。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本课生字不太难些,秘是本课生字学习的一个重点,学生在组词时容易和以前学过的密弄混,我给学生反复的强调了但仍有个别学生出错。
语文教学方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吧、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在有史以来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提示课题
1、听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1、同学们听到这些声音,知道了什么?(板书:下雨了)
2、下雨了,自然界有变化,那么下雨前,自然界又有什么变化呢?学习了《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更多的自然常识。补上课题:要下雨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用圆圈画出来。
2、同桌同学互查生字读音。
3、分段接读,纠正字音。
(三)朗读课文,感悟文意
1、小白兔是怎样知道要下雨了呢?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朗读。
2、燕子、小鱼、蚂蚁都说了什么?分别请扮演这些角色的同学来朗读。
1、大家替他们想一想,这时候燕子什么心情?读读说说。
例: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
()正忙着()!
2、小鱼、蚂蚁什么心情?请其他的扮演者再读课文。
3、通过听读,大家讨论一下,要下雨了,你知道什么啦?
4、小白兔知道了吗?他是什么做的?怎么说的?齐读最后一段。
5、小白兔的想法前后一致吗?下雨前,小白兔自己有什么感觉呢?
6、请学生再分角色朗读。
7、学了这篇课文,谁能解释一下,要下雨了,燕子为什么低飞,小鱼为什么游到水面,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
8、你们还知道下雨前有什么现象吗?
(四)课后延伸,练习背诵
1、同学们,要下雨了自然界会发生变化,那么要晴天了自然界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去读课外书,找一找答案。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实践作业
1、口头填空
(1)要下雨了,燕子()。
(2)要下雨了,小鱼()。
(3)要下雨了,蚂蚁()。
(4)要下雨了,天气()。
2、学做小小气象员,可分别通过观察燕子、小鱼、和小蚂蚁预报下雨:还可观察其他事物,每次都要做好记录。并评出最佳气象员。
板书设计:
天气很闷
燕子低飞捉虫
16、要下雨了鱼游出水面透气
蚂蚁搬家防水
语文教学方案4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傣族吗?它有什么风俗呢?
(板书:泼水节)
1961年,周总理来到傣族,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泼水节。
(板书:难忘的)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傣族,看一看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场面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找出文中要求学会的和会认的字,用圆圈和横线标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
3、小组合作练读生字。
4、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5、同桌之间合作读文。
(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方式,如轮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1、2自然段:
⑴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⑵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弄清泼水节的时间以及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
⑶指导读好人们高兴的心情。
2、导读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思考:人们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
⑵从这些欢迎的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赶来”“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等词句中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欢迎及热爱)
⑶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迎场面和人们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导读4、5自然段:
⑴设疑:
周总理是怎么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⑵小组合作学习4、5段:
划出有关句子,相互读一读,说一说。
⑶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相机理解“祝福”一词,想一想,总理和傣族人民会互相祝福什么呢?
⑷交际互动:
师演总理,生当人民,互相祝福。
⑸引导学生设疑讨论:
姑娘和小伙为什么会流下幸福的热泪?
指导朗读“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的呢”。
⑹你们想看看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盛况吗?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人们的欢乐心情给读出来吧!自由练读4、5、6自然段,再选择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听。
4、导读7、8自然段:
师述:在这一天里,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他们泼啊、洒呀!他们笑哇跳哇!这是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多么难忘的时刻呀!让我们也一起记住1961年这难忘的泼水节吧!齐读7、8自然段。
四、扩展升华
1、课后查资料,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小组内交流。
2、收集周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语文教学方案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4、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数:两课时
自学内容:
1、 查找作者简介。
2、 读课文,正音、断句。
3、 结合注译和查找工具书,翻译课文。
一、作者相关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品读课文
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采用比赛形式进行朗读,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全班齐读。
三、翻译课文
小组组讨论翻译,提出问题全班交流,指定学生串讲课文。教师明确重要字词。
总结文言知识:
通假字:(1)扳,通“攀”,牵、拉。
(2)材,通“才”,才能。
词类活用:书,动词,写。
意动用法:(1)父异焉。“认为……奇怪。”
(2)邑人奇之。“认为……奇怪。”
(3)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4)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
之(1)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
(2)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
(3)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指诗。
(4)余闻之也久。代词,指这件事。
(5)受之天也。代词,指通悟。
于(1)环谒于邑人。“到”
(2)于舅家见之。“在”
(3)贤于材人远矣。“比”
(4)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课文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未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当堂检测,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四、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选题:
1、将全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思考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题目为“伤仲永”,“伤”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哪个阶段是详写哪个阶段是略写?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文中哪句话表明了原因?请分析本句,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5、最后一段中心意思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4、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指导学生体会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语文教学方案6
【教材简说】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学生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了解风吗?能说说你感受到的风吗?有风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风是什么颜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风》这个故事。
二、识字
1、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
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
“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办法识字:
湿──显
三、写字指导
1、正确书写: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
2、美观书写:
观察结构特点: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比较借鉴:乌──鸟丹──舟涛──寿陈──冻
示范:“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巧设悬念
1、情景激趣:
今天咱们一块儿去“旅行”。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你们要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们看到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
2、学生拿出纸笔作画。请几位学生上黑板作画。
3、教师描述:
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你们朝远处看,那儿有一座青山,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房前屋后种着果树,一条小溪从门前流过。赶快把这优美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
4、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
5、教师继续描述:
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
6、学生质疑:
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
7、小结: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容易画,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不能画呢?
二、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
你读后知道了什么?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播放电脑课件。
(我知道红旗在飘说明有风……教师播放红旗飘动、风车转动、雨丝斜斜等电脑动画课件。)
4、小结:
红旗在飘动、小树弯弯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斜,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5、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
(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三、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朗读。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小组推荐代表朗读。
4、评读:用什么语气?什么语调?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5、表演示范朗读。
四、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1、展示刮风图,感受风的魅力。
2、动手画风,展示学生画风的作品。
3、启发想象:
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画笔描绘出来。
语文教学方案7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妈妈是怎样摘星星的。
3、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摘星星》。(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读了课题,你能提什么问题吗?(谁摘星星?怎样摘?摘下来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用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有不明白的问题请教同学和老师。
2、回答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3、标出自然段。
三、阅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第一自然段,学习“未”、“赏”两个生字。
未(未来)指名说一说记忆“未”字字形的方法,例如木字加一横,或味字去掉口字旁。
赏(欣赏)(观赏)(奖赏)翘舌音,注意正音。联系课文理解“观花赏月”的含义。
2、这春天的夜晚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认识“嘿”字。
朗读课文。体会“淡淡的”“闪闪的.”“凉凉的”和“幽幽的”几个词的含义,表现出幽静芬芳的春夜之美。
借助教师所画的简笔画,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课文。
3、过渡:在这迷人的夜色中,妈妈和未未说了些什么呢?
读妈妈和未未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妈妈的问话和未未对星星赞美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对话。
4、过渡:未未和咱们小朋友一样,都非常喜欢星星。于是,妈妈提出要和他比赛摘星星。可是,天上的星星那么高,离我们那么远,怎样才能摘到呢?
5、自读第七自然段,看看妈妈用什么方法摘到了星星?
认识“碗"、“端”两个生字。
碗(饭碗)怎样记住这个字?指导书空。
端(端水)怎样记住这个字?
指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妈妈摘星星的方法。
6、回读课文1——7自然段。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读字卡:
嘿端未碗赏
2、读词卡:
未来欣赏赏月赏光饭碗端正端庄端午节
3、指导书写:
碗:左窄右宽,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段:左窄右宽。
赏:上下结构,要写得紧凑些,避免过长。
未:独体字,笔画写得舒展些。
语文教学方案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
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语文教学方案9
【教学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难点】
很好地理解本文内容。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读、朗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三、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四、研读课文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结合文中四个例子分析)
1、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3、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4、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五、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结合练习一)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六、拓展延伸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结合练习二)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八、作业
从身边众多的桥梁中选取一座你最熟悉的写一篇说明文字。
语文教学方案10
教学目标:
1 会认15个生字。在学习中领悟一些识字方法。继续培养自主识字能力、预习习惯和能力。
2 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观念。
3 使学生体会并学习边读边想象的阅读方法;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难点:
课文最后两句是难点,“掠、拂”的区别是难点。识字和领会课文的语言美、意义美是重点。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导入。
师:老师带给大家一个礼物,想看看吗?
1 多媒体放映春天的电子相册和歌曲《春天在哪里》
谈话:你们喜欢我的礼物吗?听出来是什么歌了吗?现在就是——(春天)看了刚才的电子相册,你想说什么?是啊,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描绘春天的诗歌。板书课题。指读“春“字”,你是怎么认识的?能不能再组个词?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 谁通过预习,已经会朗读这首诗了?会读的同学一起读一遍。
这么多生字老师还没教呢,你都会读了吗?试着读出自己认识的生字。边读边用手指计数。教师巡回了解预习情况。掌握难点和学困生情况。再激励:“你同桌也会认了吗?互相检查一下。把会认的生字卡片放到一起。”(调动学生读课文识字的积极性。)
2 交流识字方法,突破难点和重点生字。
师:你都是用什么办法自己学会生字的?怎样巧妙记字形的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相机渗透部首归类法。重点是“提手旁”跟动作有关系。再找找还有那些生字跟动作有关系?能不能做个动作表示他们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动作理解“抚摸、拍”的意思。)
还有“月”跟人体有关系等方法,只要有利于强化记忆就行。
3 还有一些字,生字表里面也没有,你在读课文的时候,碰到他们怎么认的呢?(教给学生或查书后的查字表)出示卡片“掠、拂、枝”三个字,检查认读。
三、学习课文。
1 再读课文,一定能读得更流利了,那个字还不熟,赶紧问别人,反复读一读那句话。
2 (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愿望,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春天的勃勃生机)齐读。你们读得真不错!老师也忍不住想赛朗读了,怎么样?给我个表现的机会?(尽量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师配乐范读。(中间插入多媒体播放的水声、鸟声)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之后问:刚才你脑海里想到什么了?鼓励学生说说感受,表达对课文的领悟。进一步突破难点:“掠、拂”的区别。春天的巧手都做了些什么呢?把表示春天动作的词画出来。填空:()大地()小河()树梢()拍着肩膀
你能不能一边读课文,一边做这些动作?一个手做大地、小河、树梢,另一个手就是“春天的.手”了!自由朗读做动作表达体会。
听读课文,指名朗读,其余同学边听边做动作表达理解和喜悦。
3 理解难点。
师:春天的手这么温暖轻柔,你拉住了吗?她在哪儿呢?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啊?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小朋友们像禾苗一样在快快的长高啊!不光长身体,还得长智慧啊。怎样才能长身体、长智慧呢?锻炼身体,珍惜时间,认真学习,你就拉住了春天的手!(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突破难点“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头”。)
4 美读。
让我们再来美滋滋地朗读课文,赞美春天,可以带上动作。
5 比赛朗读,鼓励背诵。A按男女生分小节朗诵B个别朗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
四、作业:
1 继续观察春天,把自己观察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贴到展示台上。(根据生活环境,三月初,没上到这课的时候,我就开始指导孩子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并在每天的“金话筒”节目中交流)
2 复习认识的生字,读给家长听,在周围留心观察,看看这些字在什么地方用到了。
语文教学方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认识“谴、隋、绰”等7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洪、暴”等11个生字。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等词语,并正确读写。
2.学习采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3.依托典型语段揣摩细腻的动作描写以及采用关联词语有序表达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良好习惯。
4.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乡人民心系他人、相互谦让、尊敬老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家乡人民的美好心灵,揣摩作者细致描写、有序表达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平凡的事物来体现美的。
教学过程
一、呈现插图,情景描述
师(出示课文情景图):同学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终年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溪水两岸,这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成年以后,每当刘章爷爷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让他觉得最独特、最美丽的就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板书课题:搭石)
二、初读课文,初识搭石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思考:什么是搭石?
2.出示词语,指名朗读再齐读,并随机理解:
汛期 谴责 懒惰 俗语 俩人(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谴责”)
脱鞋绾裤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伏下身子(采用动作演示的方法理解“脱鞋绾裤”)间隔一行人(指导读准多音字“间”和“行”)
3.什么是搭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语句: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句话。
师:读后,你知道搭石是干什么用的.?(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石头。)
师(小结):是啊,因为溪水中没有小桥,人们就踩着搭石过小溪,这样就不会着凉了。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4.师:老师把这句话改成这样行吗?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石头,在小溪里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这样改行吗?(不行)为什么?(少了这些词语句子就不够具体、细致,没有把搭石是什么样的写明白。)
师:咱们把这些词语请回来,从中我们知道了(师生问读)人们摆搭石的时候,还要根据水的深浅,水深的地方石头应该选得一(大一点),水浅的地方就可以选得——(小一点),搭石的形状是一(平整方正的),每两块搭石之间的距离都是一(二尺左右),我们还知道搭石的方向是一(横的)。
师:你看,作者的描写是多么细致!(语文教案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作者细致的描写。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细致吗?(刘章爷爷在这个小山村生活了十几年,每天都在仔细观察,所以才会有这样细致的描写。)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检查字词以后,聚焦关键语句从文字描述中认识搭石,并通过删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细致的描写,潜移默化地渗透作者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三、列小标题,梳理内容
师:作者不仅观察了搭石,还观察了发生在搭石上的一件件小事。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想一想,围绕着搭石曾经发生过哪些小事,给每一件小事列一个小标题。
师:咱们先一起合作着完成第一个小标题。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讲了谁?(上了点年岁的老人)老人在干什么?(换搭石,小标题列为:老人换搭石。)
师:下面请大家采用“谁干什么”的方法,给第3、4两个自然段列一列小标题,在自然段的旁边做批注。
师(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件平常的小事,把“搭石”这道独特、美丽的风景写具体的。
四、品读美丽,揣摩写法
师:请大家默读第一件小事,画出老人换搭石时的动作。(放下、找来、搭上、踏上)
师(小结):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动作,把老人换搭石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可见作者的观察是多么仔细。
师:透过这些动作,让我们猜一猜:假如你就是那位老人,看到搭石不平稳时会怎么想?(这一块搭石不平稳,人们过搭石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溪水里,会着凉的,我必须把不平稳的搭石换掉。)
师:此刻,也许老人正急着去幼儿园接小孙孙回家,也许他正急着上菜市场买菜做饭,也许他急着给生病的小猪买药。但是,只要他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
生:一定会放下手头的事,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此时此刻,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心中有他人、无私奉献、助人为乐、
关心他人)
师(小结):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体现老人心系他人、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师:找一找,用横线画一画,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老人的这些动作连接起来写的。(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
师:用上这些词语就连贯有序了,咱们一起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总结):刚才咱们通过先圈动词,再展开想象谈感受,然后再画关联词,感受了老人的美好心灵和作者描写的具体细致、连贯有序。下面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学课文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里以第一件小事为例,让学生圈动词、谈体会、画关联词,从中感受老人美好的心灵,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学习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引领后续的学习。】
五、迁移自学。读写结合
师:下面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自学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表格。
1.结合第一个事例的填写,让学生演一演“俩人让搭石”的情景。
2.结合第二个事例的填写理解:过搭石以后,如果老人不感谢年轻人,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生合作朗读这一段)
师:这两个事例和刚才的事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具体的事例、动作描写,都用上了一些关联词语。)
师:如果下面这些人也来走搭石,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方法写一写,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人物进行描写。
第一组人物:年轻的妈妈抱着娃娃、提着行李,背着箩筐的伯伯。
第二组人物:腿有残疾的小孩,挑着重担的叔叔。
第三组人物:推着自行车的小姑娘,扛着锄头的大哥哥。(扣住动作描写和关联词语的使用)
师(结课):小小的搭石让我们感受了家乡人民心系他人、相互谦让、尊重老人的美好心灵。所以,作者这样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迁移自学,以表格为载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从中进一步感受家乡人们的美好心灵,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后创设情境,在仿写练笔中内化写法,升华情感。这样,围绕核心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感知体验到迁移自学,再到尝试运用的学习过程,既习得了学习方法,又积累了写作方法,努力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一课一得。】
语文教学方案12
教学要求:
1、认识汉字的分分合合的奇妙结果。
2、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巩固词汇。
3、进行改变句式练习。
4、朗读课文。
5、进行口语交际。
6、才艺展示。
7、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受到爱的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认识汉字的拆分,掌握学习新字,巩固熟字的方法。
2、不改变句意,用“被”字改变句子结构。
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并能背诵。开启学生的想象力。
4、以儿歌形式和实际行动来表现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决心。
教具准备:
1、小黑板,自制“小花鹿”的头饰。
2、课前编好的“拍手歌”、“顺口溜”等儿歌。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这是一道组合拆分认字的练习题,蓝绿相配的长方形中是一个多字组合体,它可以拆分出“立”、“日”、“音”等十多个字。教学时要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去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在有趣的“找字”活动中,巩固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喜爱。
1、出示教材提供的字组合体。进行活动说明,这个组合中藏着许多我们以前学过的汉字,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组发现的字最多。
2、小组合作,观察记录。
3、汇报评比。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当“小老师”,把本组找到的字指给大家看。根据又快又多的标准,评选出优秀的小组。
4、拓展练习
(1)“圆”、“葫”、“鸽”分别可以变出几个字来?
(2)让学生自己写出能够拆分的字,相互考一考。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分成三个“版块”。即“我会接”、“读读说说”、“读读背背”。
“我会接”是一道词语接龙练习,引导学生了解“尾首相接”是顺利进行练习的关键。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词汇,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口头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也可以采用互相挑战的作法,交替接词,比比哪个组接的词语最多。
2、教师可用“开火车”的形式,再选择词语让进行全班范围的练习。比如:前后、鲜花、明亮等
3、学生自由选择词语做接龙练习
“读读说说”是“把”字名改成“被”字句的练习。第一、二句是改写的例句,第三句是要求学生改说的句子。教学中要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例句和要改的句子,体会句子前后内容存在的联系,改后要让学生对比着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是否变化。面对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教学中不应出现关于句子成分等相关的'述语。在完成教材中的题目的基础上,可视学生情况,完成下面的练习。
1、风把乌云吹走了。()被( )。
2、父亲把受伤的小鸟治好了。()被( )。
“读读背背”是读背《小花鹿》。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配图精美,形象可爱,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图,激起学生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在通过范读、指名读、评议、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小花鹿的可爱。让学生觉得“我”就是淘气可爱的小花鹿,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保护有益的小动物”。
交际准备:
1、收集小动物的图片、挂图或课件。
2、把班上的同学分成若干组。
组织过程:
1、出示课下收集的小动物的图片、挂图或录像、课件等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启发提问:你认识画面上的哪些小动物?除了这些小动物,你还能说出其他小动物的名称吗?
2、小组内相互交流,说说这些小动物对人类有哪些益处?你喜爱这些小动物中的哪一个,说出自己的理由。可以挖掘学生生活经验,引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3、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学生自己决定讨论哪一种小动物;教师巡视,随机鼓励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相机点拨指导)
4、汇报交流:小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学生讨论出来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就行。其余学生可以向说的同学质疑,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交流。)
5、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如,设计广告、制作标语牌,画宣传画等。
6、展示实践成果,师生共同评议。
第四课时
展示台
本组“展示台”,主要是针对本组的专题——保护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投入环保活动实践中。教者应有意识在本组课文前面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醒和布置学生保存好自己的作品和资料。在展示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的体验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结合实际对学生的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富于鼓励性的评议,努力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1、在学习《识字7》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编写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拍手歌。教师要给予指导。
2、在学习《清澈的湖水》时,教师要组织儿童编写讲卫生,保护环境的顺口流。
3、在教学《父亲和鸟》时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如何保护鸟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真正地投入到爱鸟和护鸟的活动中去。进行制作标语牌、给小鸟做个家等活动。
4、组织学生在课上围坐在一起,进行展示活动的安排布置,营造氛围,鼓励表现。
5、组内交流,分组展示,把自己拍手歌、顺口流、鸟巢,展示给大家看。并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语文教学方案1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江南第一楼。
2.赏析课文,体会江南第一楼的壮观雄伟。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赏读课文,领悟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质疑了解课题。
三.预习反馈。
我能读。
我知道。
四.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五.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4.与对子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5.引导学生展示喜欢的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
六.当堂检测。
1.填一填,读一读。
2.说一说。
七.总结课堂。
语文教学方案1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惹人喜爱;有风时,云朵散去,天空更显得洁净、艳丽。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一场雨后天空中留下了一些云。第二部分是说小鸟们造起了美丽的云房子,在天空中快乐地飞来飞去。第三部分是写天上的云朵被风吹散了。课文以小鸟的活动为线索,以小鸟的目光来观察空中的景色,符合儿童心态,体现了童话特点,课文想象丰富,语言富有童趣,儿童喜爱,要注重指导进行朗读,背诵,启发学生想象,进行语言积累。课文字里行间充满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喜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教育。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长期培养,我班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较强,特别是童话类的故事更能提起学生学习、朗读的兴趣,孩子们在教学中自主求知欲和表现力都较强,上该类课文课堂气氛较活跃。结合新课改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力求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下学习,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增强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乐于观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雨后天空美丽的景象,体会小鸟们的欢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培养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小朋友喜欢猜谜吗?老师给你们猜个谜,听清了:爱花的孩子说我像朵花,馋嘴的孩子说我是个棉花糖,说我像啥就像啥,全凭你想象。蓝天是我家,任我随处荡。猜出来了吗?对,就是云(板书:云)我们经常看到的。
可是,你们看见过用云造出的房子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叫《云房子》。“房”是个生字,小朋友伸出右手指,跟老师一起写。(特别指导“房”的写法:扁扁户字头,下面一个方,方字一横要稍长,这个房字才漂亮。)
大家一起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云房子哪里来?谁住呀?云房子究竟什么样?)板书:谁造的?什么样?小朋友提的这些问题书里都有答案,只要仔细读书,就能解答。那就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自己轻声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师引导生自读。
2、师提自读要求:
a.字字入目,看清拼音,读准字音。
b.把句子读通。
c.把生字画出来。
d.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三、师检查生自读效果。
大家读得真认真,那老师先来检查一下,词语有没有读正确了。
(1)这是一组只认不写的字,谁来领着小朋友喊喊它们的名字?开火车。
(2)请一组开火车读好由生字组成的词。
词语读正确了,我们开始来读课文。
a.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
b.师相机指导难以读通的句子。
其他小朋友也别闲着,你们当评委,听听他们谁能获得正确奖。(学生评)发奖
四、自主识字,展示交流
1、生汇报自己原来认识的字,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
2、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3、师讲解“耍”的字理。
4、生练习描红。
5、师示范难写的字,提醒同学们注意关键笔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后天空美丽的景象,体会小鸟们的欢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培养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美:
1、(多媒体演示雨过后天空飘浮云朵)小朋友们,刚刚下了一场雨,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有一些就留在天上了。你们看,这些云朵漂亮吗?
谁能夸夸这些漂亮的云朵?
示:天上的云可真漂亮呀!它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2、正在这时,一群小鸟飞了过来。听,小鸟们叽叽喳喳的叫在说什么呢?(多媒体演示:小鸟边飞边说:“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谁来做做这群可爱的小鸟?——读
(老师听出来了,真是一只可爱的小鸟!是呀,这么多白云,多好看哪!小鸟们看到这么多白云,多开心呀!我们一起做做这群可爱的小鸟,开心地读读这句话——齐读)
3、小朋友,想去参观一下小鸟们造的云房子吗?好,就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块儿到《云房子》里去做客吧。——板书:云房子
二、感受美
1、那小鸟们都造了哪些云房子呢?想知道吗?请小朋友赶快打开书,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找一找小鸟都造了哪些云房子?找到以后,把你最喜欢的云房子多读几遍。
2、交流:谁来告诉大家,小鸟们造了哪些云房子呀?
——学生发言,交流。
3、(多媒体示第二小节)老师也找到了这些云房子,谁愿意给大家读读你最喜欢的云房子?
①指名读,评议。(第一个由教师评,其他挑两个由学生评)
“有很高的大楼房”:老师听出来了,这楼房真大,真高啊!
“有很宽的大礼堂”:知道“礼堂”派什么用吗?可以让很多很多人一起开会、举行典礼的地方,这礼堂真宽真大,可以让很多人在里面开会呢!
“有的象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你觉得大冬瓜可爱吗?听出来了,这大冬瓜傻傻地横着,真的挺可爱的。
“有的象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花儿开的多美呀!,小朋友再读得美一点,轻一点。
“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老师觉得这云房子可真够小的,稍微大一点、胖一点的麻雀都住不进。
②这些云房子真可爱、真漂亮、真有趣呀!谁能把这些云房子连起来读读?——老师也很想来读,把机会让给老师吧!——还有谁想来读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4、这些小鸟真能干,这么快就把云房子造好了(多媒体演示:云房子造好的情形)小朋友看,这些就是小鸟造的云房子,你们觉得怎么样?谁来夸夸小鸟造的.云房子?——(多媒体示填空)
5、这些云房子的样子可真多,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么多的样子全说进去吗?(各式各样、各种各样、千姿百态……)
6、看到这些各种各样、美丽可爱的云房子(板书:各种各样),小鸟是怎样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让老师感觉到小鸟们开心极了?
能加上动作来读一读吗?(——师引:小鸟们开心极了,它们……)——生做动作
7、小鸟们开心极了,在云房子里飞来飞去,互相说着“叽叽喳喳叽叽喳”。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做小翻译,猜猜它们说的是什么?(小组讨论)(学生发挥想象)
8、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谁来把小鸟的欢乐读出来呢?
9、老师听出来了,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鸟!它们玩得真开心呀!忽然,呼啦啦吹来了一阵风。小朋友仔细看,发生什么事啦?(多媒体演示云变小、不见了。出示:咦?云房子变小了,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哪儿去啦?)谁愿意帮小鸟配音?(板书:变小了、不见了)
你们觉得奇怪吗?(奇怪)对呀小鸟也觉得很奇怪。谁来读好这句话呢?
三、追求美
1、过渡:没有了,没有了,天空慢慢转晴了。你们瞧,太阳出来了。(电脑演示)出示:笑眯眯的太阳水汪汪的蓝天。
2、谁愿意读读这两个词语?(指名读)
3、夸夸他哪儿读的好?
指导读好这两个词组:笑眯眯的太阳(做动作);水汪汪的蓝天,(读轻一点)
4、雨后的天空真美,欢快的小鸟们尽情玩耍,自由飞翔,真开心啊!
5、让我们一起把最后一小节美美地读好。
6、小结:小鸟们在飘满白云的天空的快乐的玩耍,游戏,他们多开心呀!小鸟们觉得有白云的天空是那么的美丽、有趣。现在看到笑眯眯的太阳公公和水汪汪的蓝天,他们又觉得这雨过天晴的天空也是那么的美丽。小朋友,喜欢云房子这篇课文吗?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把这篇课文美美地读一遍,好吗?——朗读全文
7、.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小鸟们造的云房子,真美!小朋友想不想自己也来造造云房子啊?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想造的云房子,画下来,好吗?(师配乐)
教后小记:
板书设计:
22 云房子
各种各样——变小了——不见了
语文教学方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
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感悟梅花精神老华侨的爱国心。
教学方法
探究法、合作法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读、认识生字(正音)。
2、以“梅花”为题,是写梅花吗?
(通过梅花来表明自己的爱国情怀。)
3、默读思考: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二、讨论交流
文中哪些事件或哪些语句是你感受最深的,表达外祖父怎样的情怀,把这种感受和情怀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三、汇报反馈。
1、通过质疑和反复读文中引用的诗句,弄清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原因。
2、弄清外祖父爱梅花、送梅花图和爱祖国之间的关系。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总结全文。
用“魂”点结合课文。
五、拓展。
背诵古诗《咏梅》。
六、作业。
1、练习册。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语文高效教学方案04-12
语文教学方案05-03
语文教学方案03-19
语文微课教学方案04-12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04-12
语文微课教学方案04-12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2-29
新型玻璃语文教学方案06-04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案05-23
初中语文教学方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