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

时间:2024-04-02 10:16:28 赛赛 方案 我要投稿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精选12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精选12篇)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 1

  为全面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省学前教育管理条例》等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推动课程游戏化建设、省幼小衔接实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促进全区学前教育均衡、和谐、健康发展,特制订20xx年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全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充分发挥省市优质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园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名特优教师、骨干园长的示范指导能力,采取建立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的管理模式,针对共同体成员单位的共性问题或某一薄弱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帮扶,从而促进全区幼儿园保教水平全面提升。

  二、建立发展共同体

  发展共同体根据地理位置划分5个片区。成员单位为片区内中心园(含隶属于中心园管理的村级园和民办园)、局直属幼儿园,名特优教师及骨干园长任组长,各镇幼教辅导员、片区优秀民办园园长为成员。

  三、活动要求

  1.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原则上每月集中活动1次,活动地点根据实际情况及活动重点确定,活动方式可以是观摩示范园、帮扶薄弱园或创建园等,鼓励创新活动方式。

  2.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每月对成员单位的常规工作进行督查指导1次,并提交书面指导材料。

  3.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每学期至少对成员单位内的教师组织活动指导1次、教研活动指导1次、课题指导1次。

  四、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20xx年8月)

  片区负责人会同成员单位,深入分析梳理片区内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精心制定共同体活动计划。活动计划要体现培训、研讨、指导内容,尤其是加强对薄弱幼儿园的重点帮扶,促进片区学前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全区学前教育工作的`跨越发展。各片区活动计划于9月10日发至邮箱。

  (二)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各共同体根据计划有序开展活动,凸显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开展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共同发展,力争形成办学成果,在片区内推广实施,在我区乃至全市形成较大影响。

  (三)总结阶段(20xx年7月)

  及时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成果,找准问题不足,深入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建议,为下一学年度共同体活动的高效实施提供借鉴。

  五、考核奖励

  20xx年6、7月份对各共同体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 2

  一、指导思想

  本着“合作、交流、共享、发展”的原则,以城区(特色学校)学校为龙头,对共同体学校开展调研,全面了解共同体学校教育现状,共同研究制定受援方教育发展三年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帮助共同体学校确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二、建设目标

  主体学校应对共同体学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及组织建设、办学特色、教师培训、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重点加强软件建设,通过共同体建设,使共同体学校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素质、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渐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

  1.加强联动。通过组建学校“1+1”、“1+2”“1+3”模式,进一步加强校际联动,营造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以强带弱。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特色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更新理念、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交流轮岗等方式,有效促进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3.均衡发展。通过共同体建设,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优质资源不稀释,薄弱学校能提高,整体水平有提升。

  4.有效激励。把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调动教师工作热情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学校共同体的考核和评优,努力形成人人争先、校校创优的良好局面。

  三、共建时间和形式

  20xx年9月至20xx年8月,以学校为单位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以优质带动薄弱,城区、周边学校、特色学校带动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全面实施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行一对二或一加三形式结对帮扶,对口帮扶覆盖面达100%,全面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具体学校见附件1)。

  四、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

  为确保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行动扎实深入有效地开展,县教体局成立了“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由林文平局长担任组长,肖田生副局长、张育华副局长、廖富洋副局长、张智勇主任为副组长,各股室站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股,由项忠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安排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

  五、共建措施

  1.交流轮岗常态化

  (1)城乡符合条件的教师或学校行政,采取本人申请、学校推荐、教体局审核调配的程序进行互派交流轮岗,交流轮岗时间为1学年。

  (2)交流期间,主体学校一般教师按交流地学校教师工作量完成教学任务,并按要求组织指导交流地学校的教研活动,轮岗学校行政以参与指导交流地学校的管理工作为主,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3)交流轮岗教师待遇。城区长期交流轮岗教师享受与交流地学校教师同等的交通补贴,在后备干部确定、职称评聘、评优选模中优先考虑。

  (4)交流轮岗期间,学校发展共同体内各成员学校的原法人地位、领导班子、教师编制等不随交流轮岗改变。

  2.制度管理一体化

  学校发展共同体主体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每学期至少参与或指导2次以上各成员学校的活动或学校管理;每学期至少组织召开2次会议,安排研究解决共同体管理中的相关问题,促进学校文化、管理理念和机制的创新、融合和落实,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在统一基本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

  3.教学研究融合化

  (1)教学活动:每学期按照展示课、研讨课、竞赛课、送教课等形式,由主体学校组织,至少开展一次课堂教学的交流活动;

  (2)薄弱学科送教活动:主体学校结合成员学校实际,每学期至少为共同体学校的一个薄弱学科送教一次或在共同体内采取走教的形式定期送教。

  (3)教学研究活动: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各共同体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1次教科研活动。

  4.考核评价机制捆绑化

  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一建三年,实施捆绑发展、捆绑考核评价机制。在县教体局每年的'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中,主体学校考核得分按2:8比例计算评估最终得分(即: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中的共同体学校评估得分的20%计入主体学校得分,如有2所共同体学校,则各按10%计入主体学校得分;主体学校自身评估得分按80%计算)。如在学年度考评当中,共同体学校综合排名较前一年进步5个名次(含5个)以上的,则主体学校可以按本校实际考评进行得分。

  5.硬件支援重点化

  鼓励主体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共同体学校的办学需要提供有关物资等方面的帮助,重点是向共同体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支援,如信息技术设备、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等。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管理制度,确定工作目标,在相互商讨的基础上制定每学年的活动实施方案,并在每学年秋季开学前报县教体局教育股、教研室、人事股及包片股室,每年7月份各共同体学校要联合形成学年度工作总结交至局相关股室。

  2.加大宣传,强化协调。各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部署,让学校师生认识到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局相关股室要切实担负起协调的职责,指导和督促联系学校积极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校应及时将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情况、出现的先进经验等报县教体局教育股。

  3.注重总结,营造氛围。各学校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字和图像资料,完善档案,并及时总结在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体会,为今后共同体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县教体局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在学校发展共同体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典型人物事迹,进行及时梳理总结,大力推广和表彰,并利用新闻媒体予以宣传报道,以提高相关学校及典型人物的知名度。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 3

  为认真贯彻落实《开化县教育局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调整实施意见》,将协作型教共体升级为共建型教共体,形成紧密型合作办学模式,推进校际间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文化特色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体本着“平等、互动、共赢”的合作原则,扩充优质资源总量,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面,提升教育优质化水平,全面推进池淮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结合我校及兄弟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学校共同体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池淮镇教共体

  核心校:开化县池淮镇明德小学

  受援校:开化县池化镇中心小学、开化县池淮镇张湾小学、开化县池淮镇油溪口教学点

  三、共同体建设目标

  力争通过各校的共同努力,构建出一套符合各校校情的“管理一体、研训一体、资源一体”的工作制度;研究、探索出一条具有各校特色的一体化共同发展之路,实现池淮镇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

  (一)加强联动。进一步加强校际联动,营造资源配置,逐步实现校际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以强带弱。充分发挥各校间优势、特色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更新理念、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交流轮岗等方式,有效促进各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三)均衡发展。通过共同体建设,促进池淮镇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优质资源不稀缺,薄弱学校能提高,整体水平有提升。

  四、建设措施

  (一)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共同体核心校与成员校间开展基于“互联网+义务教育”基础的`城乡同步课堂,九月底之前完成不少于2门学科,累计不少于20节。(需上传学校间同步课堂的图片及课堂信息汇总表)

  (二)开展线上线下教研活动。共同体核心校与成员校间开展教师网络研修不少于8次,开展线下教研不少于4次。(需上传学校或年级组或学科组间的教研活动文本佐证、网络研修图片)

  (三)推进教育共同体教师交流。共同体核心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成员校任教,并覆盖到每一所成员校。(需上传已交流教师的名单等基本信息,通过全国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等途径复核);核心校优质师资可在成员校建立优秀教师工作室,指导乡村学校中青年教师成长。

  (四)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教共体内部中、高级职称评审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聘任管理办法,优先考虑教共体内流动到乡村学校任教教师的职称评聘。各类评优评先比例向承担教共体任务的核心校教师适当倾斜。教共体核心校要结合岗位贡献、工作量等因素,优绩优酬,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五、各校具体工作

  1.核心校和成员校共同商讨制定教共体实施方案。

  2.核心校和成员校共同商定开设两门学科同步课堂。

  3.核心校和成员校之间签订教共体合作协议。

  6.核心校按开设的两门同步课堂安排相关教师进行同步教学,成员校听课教师填写同步课堂记录单,并上传到相应网站。(每门学科不少于10节)

  7.每节同步课堂结束之后,核心校任教教师和成员校教师进行线上评课研修,并填写网络研修记录单,并上传到相应网站。(每门学科不少于8次)

  8.核心校和成员校共同商议线下教研活动开展时间点,通过成员校到核心校上展示课以及核心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成员校上展示课相结合,加深了解各校校情,深化教共体共同成长。(线下教研活动不少于4次)

  9.为加深各校间的`合作交流,根据实际情况,三校共同进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教科研工作。

  10.每学期召开质量分析会2次,作业专题研讨会3次以上。

  11.核心校与受援校间建立教共体内师徒结对,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师徒共研活动,师徒结对2对以上。

  12.每学期按照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分学科与受援校开展教学比武1次以上。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 4

  为推进《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有效实施,全面提升“双减”背景下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作用,结合市教育局《关于印发《芜湖市中小学“家校共育同心筑梦”大讲堂实施方案》的通知》(芜教德〔20xx〕24号)文件精神,创新协同方式,提供交流平台,形成家校合力,推进协同育人,进一步推动家校共育大提升强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深刻领会当下“双减”政策的内涵,更新育人理念,明晰职责与使命,建设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提升育人实效,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互联互通的有效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与融合,形成教育合力。

  二、工作内容

  “家校共育同心筑梦”大讲堂工作分市、县市区、学校三个层次组织实施,在认真组织参加市级活动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区级和校级两个层次大讲堂活动。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聘请各级各类家庭教育名师专家,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主题讲座,创造对话交流的机会,增进家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丰富家长的家教知识,更新家长在“双减”背景下的教育观念,提升家长教育子女能力。

  三、活动组织

  (一)参加市级家校大讲堂

  场次:全市每年不少于10场

  方式:

  (二)组织区级家校大讲堂

  场次:每年不少于10场

  方式:

  (三)组织校级家校大讲堂

  场次:每校不少于7场

  方式:各校自行实施

  四、实施步骤

  (一)筹备阶段:20xx年12月10日-12月24日

  工作任务:制定区级和校级实施方案,拟定家庭教育讲师团人员。

  (二)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5日-20xx年12月4日

  工作任务:开展多级别多场次芜湖家校大讲堂活动。

  (三)阶段总结:20xx年12月下旬

  工作任务: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征求意见,改进提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做好资料上报。

  阶段总结后,“家校共育同心筑梦”大讲堂活动将持续在市、县市区、学校三个层次组织开展,推动全市中小学通过大讲堂这一活动载体,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家校协同力、家长胜任力。

  五、有关要求

  1.区教育局负责区级家校大讲堂活动的`协调、策划、讲师团人员的选聘及课程精选,做好经费保障。指导区级和校级“家校共育同心筑梦”大讲堂开展好工作,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管理。各中小学校要做好校级大讲堂的组织发动工作,确保每位学生家长都能通过大讲堂线上线下的方式,聆听课程,提升家长科学家教水平。

  2.该项工作将作为一项德育常态工作持续开展,各校需制定校级家校大讲堂实施方案,并在每月20号前上报次月计划。实施过程中,请注意留存相关照片、视频、文字材料,包括家长对讲课老师和内容的意见反馈等。

  3.每场讲座需标注“镜湖区(学校)‘家校共育同心筑梦’大讲堂”字样(条幅、PPT背景等方式均可)及市级大讲堂项目统一标志,统一制作宣传画、折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 5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家庭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充分认识家校共育重要意义,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丰富实施载体,打造精品项目。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落实活动阵地,培养

  优秀师资,完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家长学校开办率、家委会建设率达100%,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促进学校与家庭良性互动,构建和谐家校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要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校共育的核心和根本,突出品德教育,重点关注中小学生及幼儿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树立科学育人理念,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广泛力量,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二)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家校共育的新趋势和新问题,聚焦学生和家长实际需求,丰富指导内容,优化指导方式,聚焦问题解决,提升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开放创新。坚持多向联系,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实践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学校、家庭以开放的态度积极互动交往,形成有效教育合力。

  四、具体要求

  通过家长有效参与学校教育,学校科学指导家庭教育,两种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优化组合,形成相互尊重、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伙伴关系,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

  (一)家长切实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教育未成年子女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广大家长要切实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1、树立正确理念,尊重成长规律。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重视培养良好品格和健康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儿观。要尊重孩子个体差异和天性,理性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

  2、提供必要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家长要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家庭文化氛围,注重用良好的家训、家风影响孩子。要关注孩子身体变化、情绪变化和心理状况,尊重孩子合理需要,督促孩子主动劳动,积极锻炼,树立安全法律意识,培养自护自救技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3、注重言传身教,提高教育素养。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积极与学校沟通,支持孩子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

  (二)学校主动发挥家庭教育指导作用。学校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阵地,学校有责任、有优势、有条件、有必要组织开展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1、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起始年级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家庭基本信息,关注家庭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培养方式等主要内容。家庭结构关系、亲子关系等发生变化时,要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学生家庭教育基本信息表交学校存档,供续任教师随时调阅。

  2、全面推行建立家长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覆盖率达到100%。成立由校(园)长任家长学校校长,分管德育校长和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任副校长,中层干部、优秀教师、家长代表任委员的家长学校组织机构,管理家长学校日常建设工作。组建校级讲师团和指导师队伍,选择适切规范的家庭教育指导教材,原则上每月授课1次,每学期组织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小学不少于1次、幼儿园不少于2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研究意识,优化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普及性必选课程、预约性自选课程和针对性个性课程融合创新,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广泛性和适切性。定期开展优秀家长评选表彰,不断提升家校共育实效。

  3、深入推进入户家访和校访。鼓励校长带头家访,科任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每一名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要坚持回访,关注特殊学生身体、心理及学习生活状况。要定期组织集体研讨活动,促进教师对学生深入了解,查找问题,寻找对策,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合力育人。

  1、规范家委会建设与实施。建立由校长、关工委、家长代表、专家共同组成的家校共育指导委员会。建立由家长自愿报名,经民主选举产生的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的重要决策和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自身优势,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志愿服务;参与家长学校建设,带领广大家长一起学习,共同提高;积极沟通与协调,关注热点和难点,及时化解家校矛盾。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与分工,定期开展工作培训,为家长委员会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及设施,确保家长委员会规范、有序、有效开展工作。

  2、回应家长的关切与需求。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确保家长行使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和评议权,在校园网开设家校专栏,通过校刊、公众号、QQ群、微信群、橱窗、校(园)长信箱等多种路径,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家长评教议教等方式,听取家长意见,回应家长关切,满足家长合理需求。

  (四)构建长效机制。中小学幼儿园要将家校共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学校家校共育工作责任部门,逐步建立起以校(园)长、德育主任、年级长、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全体教职员工、专家学者及优秀家长共同参与的家校共育工作机制。学校主管领导加强行政性管理,专业教师负责具体工作,协同合作,做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进行,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受益。

  (五)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家校共育指导专业队伍,着力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各县区从中小学幼儿园优秀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中遴选及培养一支家庭教育专兼职队伍,为本区域中小学幼儿园提供家庭教育专业服务。中小学幼儿园要在家长中选聘思想品德过硬、综合素质高、公益心强的家长,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适时参与中小学幼儿园的管理,协助家校共育各项活动有效开展。

  (五)搭建共育平台。中小学幼儿园积极探索与社区(村)共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及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构建家校共育优质资源供给与服务体系,为广大中小学生及幼儿家长提供学习交流途径,不断优化家校共育方式。

  (六)丰富指导内容。县区要依托专家团队,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巡讲,为本地中小学幼儿园提供家庭教育讲座、家庭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小学校幼儿园要适时举办家校共育经验交流会,通过优秀家长宣讲、分享典型案例等方式,发挥优秀家庭的示范带动作用。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观体验、专题调研、研学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等活动。以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等活动增进亲子沟通和交流。

  (七)倡导科学理念。县区教育局,中小学幼儿园要宣传和倡导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成才观念,督促家长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首要责任。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指导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等知识,掌握科学方法,遵循子女成长规律,尊重子女合理需要,注重子女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以科学的育儿观和成才观引导孩子,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成立“家长读书会”,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指导家长以共同学习的方式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八)构建沟通网络。中小学幼儿园要利用电话、网络、信箱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方式,开展家校互访活动,听取家长意见,回应家长需求。要向家长及时了解及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和谐同育人氛围。

  (九)加强科学研究。中小学幼儿园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家校共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校本研究。教科研部门要开展家校共育课题研究工作,提升全市家校共育研究能力和水平。各中小学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科学研究成果,发掘自身资源和优势,切实提升家校共育工作特色化水平。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主动争取社会资源及社会力量的支持,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校共育格局;加强指导与调研,促进家校共育工作不断提质与发展。

  (二)提供资金保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家校共育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和网上家校平台建设,用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主题实践活动,为提升家校共育水平提供经费保障。

  (三)加强宣传引导。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经验,利用报刊、电视、公众号等媒体,大力宣传家庭教育正确观念和家校共育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 6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温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推动苍南县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保集团化教共体办学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全县基础教育高位优质均衡特色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公平、质量导向,通过评估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进程,检验教育共同体办学成效,寻找发展中的问题,引导教共体学校有效破除管理、师资、课程等制约校际融通的.关键要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和辐射度,促进教共体学校形成合作共享常态,扩大合作共建效能,激发合作共进活力,全面提升县域办学水平。

  二、评估原则

  1.导向性原则。以评促建,利用评估引导教共体实现理念共生、资源共享、课程共建、质量共进,提升教育发展内涵。

  2.发展性原则。基于起点看进步,强调纵向比较,注重增量评价,突出成员校学生和教师等各项指标的提升,引导不同层次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3.综合性原则。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实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达标评价和等级评价相合。

  4.差异性原则。依据成员校和核心校之间的紧密程度,分为“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三大类教共体形式,实施分类评价;在总体框架一致的前提下,部分指标设置体现不同类别要求。

  三、考核评价对象

  义务教育段学校集团化教共体办学考核评价对象是全县各义务段教共体结对学校,包括融合型教共体、共建型教共体、协作型教共体结对核心校及成员校。

  四、考核形式

  实行一体考核和捆绑考核两种方式。

  融合型教共体校区实行一体考核:核心校和成员校的实行“师资同盘、教学同步、培训同频、文化同系、考核一体”的管理模式,实现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发展、体育艺术、校园文化、师资培训等一体化发展,实行一体考核。

  共建型教共体实行捆绑考核:由核心校牵头,各成员校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的管理模式,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校特色等各方面实现共生发展,实行捆绑考核。

  协作型教共体实行项目捆绑考核:由核心校对成员校在业务上给予引领、指导和帮扶。各成员校实行“愿景协同、机制协同、研训协同、教学协同、项目评估”的协作模式,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在学校发展顶层设计、教师交流培养、课堂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校本教研等方面实现借力发展,实行项目捆绑考核。

  五、考核评价内容与标准

  依据《苍南县教育局中共苍南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苍南县财政局苍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苍南县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特制定《苍南县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量化考核细则》从制度建设、队伍管理、学校文化、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特色创新等方面对各义务教育共同体进行考核评价。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 7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年6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教通2018年200号)文件精神,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办学成效,特制订本评优方案。

  一、工作机构

  评优工作成立由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教育局全体班子成员任副组长,负责统筹领导共同体办学评优的全面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教育局总督学兼任办公室主任,由教育局主持共同体项目的负责人担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评优工作的筹备、组织、协调及联络。

  二、评优目的

  1.通过评优,向共同体渗透前瞻性发展理念,引导共同体强化定位、细化目标、优化举措、深化创新,推动共同体在"十四五"取得突破性进展。

  2.通过评优,鉴定共同体中长期发展成效,剖析各共同体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确定最近发展区并探索针对性对策,促进共同体可持续发展。

  3.通过评优,了解共同体现有动力机制的运行情况,为其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制度。

  三、评优原则

  1.鉴定与改进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共同体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共同体内学校、教师、学生的进步程度,评定共同体联合办学的成效;另一方面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引导共同体注重内涵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2.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一方面要关注共同体的.创建过程,重点关注在理念共生、机制创新、课程共建、教师交流、设施共享、校社联动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要关注共同体的发展及其内部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优质均衡的情况及老百姓的满意度水平等。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既要通过一定的指标构建,收集反映共同体、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定量信息,又要重视收集反映共同体建设的制度、案例等质性资料,相互补充和印证。

  4.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既要看到共同体的共性,也要重视共同体之间,共同体内部学校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避免简单地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共同体。

  5.评估与工作相结合。注重在日常工作中积累资料,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注重大数据分析,最大程度地减少评优对共同体正常工作的干扰。

  6.整体与部分相结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进县(区)评估验收与共同体办学评优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两者目标高度一致,内容高度重合,其中多项互相关联的评估指标可互相借鉴,避免"两张皮"现象。

  四、评优维度

  (一)组织运作与内部治理

  组织运作与内部治理是共同体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推进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共同体组织运作与治理的核心特征是共治、自治与开放,通过促进成员校共同参与管理,形成核心愿景,促进公共参与,形成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良好态势。组织运作与治理评优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愿景与规划:共同体制定了其相应的发展规划,确定办学愿景,明确了办学路线,且扎实推进实施。

  2.组织与运作:共同体构建了稳定的内部管理组织,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成员校管理团队之间沟通、协调与研讨渠道通畅。

  3.制度及实施:共同体制定了章程或相关制度,明确了成员校的权利与义务、运作机制及内部评价激励等方面内容,且落实有力。

  (二)课程共建与共享

  课程共建与共享是共同体联合办学的重要领域,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共同体课程共建与共享的关键是精准、丰富与精致,通过成员校之间课程的共享和共建,更精准地回应每位学生的课程需求,为其创设更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更精致的学习经历。课程共享与共建评优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课程规划:共同体在了解各校优质课程现状的基础上,能整体规划共同体的课程建设,做到优势互补,布局合理。

  2.课程共建:成员校围绕课程共建,有效分工,积极合作,共同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实施品质。共建课程在数量、品质、学生受益面、受欢迎程度上表现良好。

  3.课程共享:基于成员校之间共享的课程门类、数量、品质、授课时长、学生受惠面、受欢迎程度等情况,结合学生人数,综合判断共同体课程共享度。

  (三)教师交流与发展

  教师交流与发展是共同体联合办学的关键领域。共同体的教师交流与发展,凸显教师柔性流动的力度,教研互动的紧密度,专业指导的强度与培训资源的丰富度。教师交流与发展评优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教师柔性流动:共同体内教师柔性流动的情况。

  2.校际教研合作:共同体内开展备课组层面和主题教研活动的情况。

  3.校际专业支持:共同体集聚区域内优秀教师开展教学视导、诊断、评价及开展有针对性的校际带教指导活动等。

  4.科研培训合作:共同体内开放和共享专家讲座资源,共同策划与组织教师科研培训等活动。

  (四)设施及设备共享

  硬件设施及设备共享是共同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抓手。设施与设备共享评优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硬件设施共享:共同体内成员校之间硬件设施开放和共享情况。

  2.信息平台建设:共同体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共同体管理效能、对外沟通能力、课程共建共享水平。

  (五)办学成效与特色

  共同体的办学成效与特色,既体现在共同体成员校在先进办学理念指引下教育质量的总体表现和进步情况,更体现在共同体帮助成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贡献度。办学成效与特色评优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发展度:相对于起点水平,判断共同体办学整体水平提升情况,共同体内学校、教师、学生的进步程度。

  2.优质均衡度:根据共同体内成员校在学科质量检测指标评价中的表现,总体水平与校际差异。成员校加入共同体后教学质量各项指标评价结果保持稳定向好。

  3.特色发展度:共同体特色目标实现的情况,共同体内各校特色个性发展情况。

  4.满意度:共同体内的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对共同体的办学及成效的满意度。

  五、评优程序

  以学年为评优周期,按照如下四步流程实施:

  1.评优准备:确定评价主体,根据评优方案及其附件组织培训,准备好评价工具。

  2.评优实施:评优团队到共同体现场进行评价,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观察、深度访谈、资料查阅等方式进行。

  3.撰写报告:根据评优标准,分析相关信息,形成专项评估报告。

  4.反馈与改进:在规定时间内将评优结果与参评共同体沟通协商,对结果达成共识。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与参评共同体共商改进对策。

  六、结果运用

  1.向芦淞区人民政府督导委员会及芦淞区教育局提交评优结果。

  2.给予优秀单位表彰与奖励。

  3.及时反馈参评单位的评优结果,总结提炼共同体的办学经验,树立典型,加强宣传,营造有利于共同体联合办学的良好氛围。综合分析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改进建议,推动行动改进,促进共同体持续发展。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 8

  为贯彻落实《泉州市“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泉政办〔20xx〕51号)、《泉州市教育补短板专项行动方案》(泉政办〔20xx〕48号)文件精神,提高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现就深化我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行公办“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以下简称“教育共同体”)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优质均衡、科学融合、共培共育、创新驱动导向,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为重点,通过推行公办“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度,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形成有泉州特色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共同体办学格局,建设100个有特色有影响的优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共同体,更加发挥教育共同体办学优势,全面扩大我市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推动乡村振兴,整体提升我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构建“学在泉州”的教育发展新态势。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整体规划与试点先行相结合原则。加强教育共同体办学的整体设计,遴选条件成熟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增加教育共同体的数量,坚持“一共同体一方案”,成熟一个组建一个,提高教育共同体办学质量。同时把握好教育共同体办学扩张的速度、规模。

  (二)坚持“输血再造”与自我提升相结合原则。既要注重教育共同体名优校对薄弱校、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输血再造”,更要注重薄弱、新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最终实现优质基础上的.协同共进。

  (三)坚持共同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原则。通过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品牌的共建共享,构建教育共同体发展新格局,同时,凝练符合自身办学历史积淀和特色发展的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和实践路径,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组建框架

  (一)适用范围。全市公办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

  (二)组建形式。组建“1+N”的教育共同体(1所名优校+N所学校),采取“一对二”或“一对多”等形式开展教育共同体办学。

  四、主要举措

  (一)推行“三种模式”

  1.领办型。通过名优校设立分校区、薄弱学校委托名优校管理、新建学校划归名优校管理等方式组建。各县(市、区)要按照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原则,由名优校牵头领办,推动实现资源管理一体化、内部管理一体化、课程教学一体化、教师发展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名优校派出至少1-3名学校干部至新增成员校任职,任职年限不少于2年。

  2.“5G+”型。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鼓励不同县(市、区)学校之间、市属学校与县(市、区)学校之间广泛开展“5G+”专递课堂,深化教育办学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支持中小学幼儿园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市外优质品牌学校开展远程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新优质学校。

  3.互促型。通过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多法人组合等方式,发挥各自办学优势,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共赢。鼓励倡导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等纳入教育共同体管理,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二)建立“四种机制”

  1.建立完善审批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以县域为主成立的教育共同体,须经县域教育主管行政部门批准;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外优质学校为领衔校创办教育共同体,须经所在县域人民政府批准。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对教育共同体进行评估和评价。市直学校成立的教育共同体需经市教育局审批。

  2.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教育共同体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构建更加开放、更加科学的现代学校制度。制定教育共同体办学章程,明确教育共同体“1”和“N”的权利义务权责,建立以共同愿景为核心,以制度体系为框架、以规则程序为纽带的管理机制。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增强教育共同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3.建立规范发展机制。严禁教育共同体内通过“掐尖”方式违规招生,严禁教育共同体违规跨区域招生。教育共同体内各成员校应按规定做好学籍管理工作,严禁以各种形式借读、挂学籍跨校就读。教育共同体办学选址,不能与任何小区捆绑,不能与任何房地产挂钩。禁止以房地产开发商命名学校,杜绝与商业利益挂钩。教育共同体成员校命名要坚持名实相符、准确规范,体现办学理念,突出内涵特色,避免单一贴标签。

  4.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制订教育共同体办学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增值评价”,整体评价办学情况,重点考查优质资源增量与校际差距缩小情况以及每所学校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学校持续发展情况。鼓励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绩效评价,将学生、家长与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教育共同体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尺。市直学校由市教育局负责评估。

  (三)推进“五大发展”

  1.资源建设共享发展。实行教育共同体内学校备课、评课、教研、学科教案、多媒体课件、优秀课例、模拟题库、教师论坛、学生活动等优质资源的共享。名优校依托“互联网+”积极打造教育共同体资源共享平台,探索教学资源开发模式与路径,集中优秀教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微课、教学案例、教学录像、试题库等。成员校通过参与“5G+”专递课堂等,探索校际资源共享新模式。统筹利用教育共同体内各类教学场地资源,建立文体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等场地资源和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机制,整体提升德智体美劳水平。

  2.课程教学共研发展。结合教育共同体特点和地域特色,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统筹教育共同体内课程规划,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供给,打造特色化、多样化、优质化教育共同体学校课程群。名优校聚焦作业设计、考试命题、质量监测等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完善教育共同体教研机制,以项目合作方式接纳成员校教师参与教科研,由名优校骨干教师协助成员校开展富有针对性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诊断监控机制,制定各学科质量保障制度,指导并督促各校学科教育。加强教学经验交流,提升教育共同体内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师发展水平、学生发展水平。

  3.文化内涵共融发展。强化教育共同体内部文化共培共进,充分发挥教育共同体的品牌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以文化引领各教育共同体学校“和而不同”发展。通过资源共享、活动共建、质量共评,助推文化共融相生。名优校要在尊重各成员校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凝练核心价值,丰厚文化内涵,培育积极向上的教育共同体文化,推动各成员校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发展,彰显教育共同体办学优势。梳理“一训三风”,以校标、校徽、校旗、校歌、校服等为载体,凝聚共识,加强教育共同体文化交融,形成既互相借鉴又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成员校要集中专业力量加强内涵建设,凝聚发展共识,共谋发展愿景,发掘培育办学特色,打造“亮点工程”,丰富自身办学文化内涵,培育向善向上、和谐奋进的学校发展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

  4.教师管理共建发展。强化教育共同体内部师资共享共建,推动建立“统筹管理、互派师资、共同发展”的人员管理使用模式。强化师资共育,推进名优校通过设置骨干名师和校长工作室(坊)等方式组建校长教师发展共同体,高位引领带动成员校师资共同成长。名优校要强化统筹管理、多元评价,推进在教育共同体内试行师资柔性统筹管理,优化教师考核评价,成员校根据名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形成适应本校实际、符合教师发展规律的多元教师评价体系,教育共同体建立师资定期交流制度,名优校根据教育教学需求,统筹设置安排教育共同体师资交流计划,确保交流比例不低于省定要求,没有农村校或薄弱校工作经历或者在本校工作六年以上的骨干教师优先流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向参与交流的骨干教师倾斜,鼓励各校预留部分的中、高级岗位,优先用于评聘参与交流的骨干教师。探索深度融合,在条件成熟的教育共同体内试行管理团队双向交叉任职、互派教研团队,通过团队融合,推进教育共同体内各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5.学生联动共生发展。开展校际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促进的帮学共同体,最终实现共同成长的目的。由名优校牵头成立学生成长指导联盟,结合成长规律和学段目标,协商制定学生培育计划,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定期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涵盖学习、文化、生活等多领域多主题。针对学生联动过程中的发展问题,由成员校轮值举行学生交流论坛、社团活动、联赛联谊,提供展示平台,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五、强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共同体办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市、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教育共同体制订发展方案,加强教育共同体办学的政策研究、制度建设和工作指导。

  (二)加强经费投入。市、县两级要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教育共同体的支持力度,由同级财政统筹教育部门专项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三)加强人员配置。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同级机构编制、人社等部门共同研究,采取多种形式,解决教育共同体办学发展中人力资源不足、结构性缺员等问题。名优校因派出教育教学骨干导致校级领导职数、编制、岗位职数不足,无法满足共同体发展需求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县管校聘”原则在核定的编制和职数总量内统筹调配。

  (四)加强政策保障。市教育局将对县(市、区)择优推荐的教育共同体予以相应的政策保障,对评上优质教育共同体的,给予正向激励;对带动成效显著的名优校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在参评市级及其以上名优校长、名优教师予以优先推荐;符合承担评审工作条件的名优校可申请承接中、初级职称评审权;对重大项目及重要课题予以立项支持。

  (五)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宣传推广教育共同体办学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引导社会各界理解支持教育共同体发展,关心泉州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教育共同体办学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确保工作平稳推进。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 9

  为贯彻落实嘉兴教育局“新增区域内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学校(校区)共同体15对30所”列入嘉兴市政府20xx年民生实事项目。根据海宁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海宁市跨地区和区域内教共体结对学校及帮扶民生实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海教〔20xx〕29号)等文件精神,根据海宁市狮岭学校与海宁市博达学校对帮扶协议,经共同协商,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根据省政府“互联网+义务教育”部署要求,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城镇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帮助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存在短板,实现城乡帮扶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以“促均衡、提质量”为工作主线,以提升支援和受援两所学校办学水平为宗旨,立足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为抓手,重点采用互动、互助、共享三大结对帮扶活动方式,全面提升支援和受援学校教师业务素养和教育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这一教育资源平台,寻求狮岭学校、博达学校双方教学资源共享、师生共同成长的途径,实现两校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两校师徒结对,跟岗锻炼,线上线下示范课,线上线下集体教研,线上拓展课程,学生集体交流活动等实现两校无障碍交流,提升教学品质,实现双方共赢。

  三、组织领导

  组长:

  职责:签订协议,做好两校的方案策划,搭建平台、引领教师团队专业发展。

  副组长:

  职责:共建型创建方案制订和总结,指导核心组成员落实相关工作。

  核心组成员:

  四、结对帮扶内容及方式

  (一)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1.确定师徒结对关系。狮岭学校教研组长、海宁市骨干教师、五年级语文教师孙飞凤,海宁市骨干教师、四年级数学教师徐洁,海宁市骨干教师、三六年级英语教师徐静分别与受援学校的三位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于3月17日下午开展师徒结对仪式。

  2.开展线上或线下传授指导活动

  师徒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或线下传授指导活动不少于5次。师徒各自完成相应的记录表(附表2),做好相关的活动照片搜集提交给资料管理员,活动报道资料提供学校信息报道员。

  (二)异校跟岗锻炼

  博达作为受援校至少安排1名教师在狮岭学校跟岗锻炼,每名教师跟岗锻炼时间不少于1个月。根据学校工作实际需要,博达学校派付开萍跟岗锻炼,狮岭学校根据跟岗需要,来安排人员和具体内容。

  (三)线上线下示范课、集体教研

  狮岭学校向博达学校开展同步课堂或送教下乡示范课累计不少于10节。

  1.城乡同步课堂。双方共同商议决定,选择除体育、信息外其他所有学科进行互联网+同步课堂教学。精心挑选名优教师上课,对本校和博达学校的学生开展视频直播互动教学。双方学校学生实现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教研。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班队。

  措施一:协调两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安排好同步课堂直播时间,建立大课表。(唐旻祎徐湘如)

  措施二:确定同步课堂教学内容,两校教师依据自己班级的学情和个人教学风格,完成初次备课,提交教研组长。学习小组集体交流讨论修改教案,主讲老师收集建议进行二次修改。(唐旻祎徐湘如)

  措施三:对接老师交流互动,课前讨论好各种预案(包括学科知识方面和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林晓君、吴梦丹)

  措施四:课中多元互动,协同教学。以双方教研组为单位,教师之间交流互动,同步互学,共研提质提效的策略与方法。(学习小组)

  措施五;课后精准反馈,及时改进。两校教师及时跟进调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作业反馈、考试成绩、情绪变化等做好沟通、交流和记录,为下次的同步教学改进教学做好准备。(学习小组)

  2.远程专递课堂。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由狮岭学校针对博达学校的薄弱学科,系统地提供以视频点播为主的网络课程。

  措施一:全员磨课。狮岭学校通过样本研修的形式,各学科组打磨出一堂高质量的微课,含所有学科。

  措施二:将微课应用于专递课堂教学中。

  3.送教下乡示范课。本年度狮岭学校三位名优骨干教师作为导师向博达学校各送教下乡示范课一次。四月语数学科送交一次,十月英语送教一次。

  措施一:校级磨课。导师在集体研究、备课、磨课。

  措施二:送教并开展研讨活动。

  (四)线上线下集体教研

  1.教师网络研修。双方教师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不少于4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整体水平。

  措施一:定学科,定计划。确定美术学科为网络研修的主要学科,期初布置任务,两校沟通制定好研修计划(王彦、姚新英)

  措施二:重合作,多交流。两校教师利用多媒体实现异地互动,打破空间限制,交流互动,共同提高。

  措施三:求创新,共成长。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创新教研方式,促进两校共同成长。

  措施四: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多点联动,切实提高教学研修效率

  城乡同步课堂后,每次精准反馈,及时改进。

  2.线下集体教研活动。四月博达学校教师参加狮岭学校的集体教研活动各学科各1次。

  措施一:教研组课堂打磨,提升课堂质量,学科组分别进行单元整组说课、上微课和评课。博达学校教师可参加教研组的竞赛,有导师的小组主动邀请结对教师共同教研。

  措施二:四月周六学习会开展第一期“凝聚智慧展现精彩亮出风采——狮岭学校养正课堂教研团队展示活动”。

  (五)线上拓展课程

  狮岭学校向博达学校共享至少1门用于课后服务的线上拓展课程。

  措施一:定学科,完善课程。狮岭学校确定(二年级噼里啪啦小魔棒数学)拓展课程为共享课程,课程负责人沈缘,课堂实施人数学团队,做好课程地完善,提高实施价值。

  措施二:四五月重点开展拓展课程活动,丰富两校的课后服务。

  (六)学生集体交流活动

  两校间开展学生集体交流活动(包括文体活动、劳动实践、研学实践等)不少于1次。

  措施一:两校德育处商量具体学生集体活动内容。制定实施方案和安全预案。

  措施二:上半年围绕劳动教育,两校大队干部结对研训,播种希望;下班年开展研学实践,两校大队干部技能大赛,体验丰收。

  (七)科研提升与信息报道

  科学研究两校共建型创建的提升策略,做好每年的相关主题的省市级相关论文、案例评比工作和相关活动信息报道的报送等。

  措施一:每年四五月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相关论文、案例评比工作,提升质量,科研总结促进两校共建活动质量的提升。

  措施二:狮岭学校充分与信息2.0工程相整合,提高各类网络课堂、研讨的质量。两校做好典型案例经验总结推广。分别组织信息报道团队,经常性撰写相关活动报道及时上传之江会学校平台,同时上报市教育网或信息中心。争取完成上级要求的`目标:年度内在省级以上媒体至少有1~2篇报道。

  五、结对帮扶期限和本年度任务

  自20xx年开始,至20xx年结束。每两年为一轮,共两轮。

  本年度所有任务完成截止时间:3月底、6月底、9月底、10月底前,教共体完成结对帮扶进度分别不低于40%、60%、80%、100%。我们作为20xx年新增的跨地区和县域内教共体学校,应力争在20xx年9月前全部完成规定的年度任务。

  六、工作职责

  1.制订方案,签订协议。按照一对一的方式制订结对方案并签订结对协议,明确具体结对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及完成时间。

  2.开通空间,汇聚信息。基于“之江汇”教育广场,开通专项网络空间,动态呈现结对帮扶推进过程和阶段成果,交流信息与经验,共享优质资源。

  3.点位聚焦,探索实践。对照结对方案,围绕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的结对帮扶总体思路,开展丰富多样的结对活动,探索形成促进结对学校依托信息技术共同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七、保障措施

  1.及时制定结对帮扶年度计划,双方全力支持结对帮扶活动的开展,根据学校各自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以活动促进结对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

  2.双方定期了解情况,及时指导活动开展的相关情况,帮助指导、总结各自资源开发利用、同步课堂实施及教师研修等工作。

  3.双方明确一名分管校长作为结对的联系人,校际间要加强电话联系,及时通报信息,统筹安排相关活动。

  海宁市狮岭学校联系人:贾建飞

  海宁市博达学校联系人:童欢

  4.双方明确一名工作具体负责人,做好线上线下示范课,线上线下集体教研,线上拓展课程的课表安排和具体工作的沟通、落实等。

  海宁市狮岭学校联系人:唐旻祎

  海宁市博达学校联系人:徐湘如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 10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依托互联网等技术优势,构建仙居一小与埠头镇对垟小学、十都英小学两所乡村完小结对帮扶共同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学校间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共同进步,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省政府“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部署要求,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把教育资源下沉到对垟和十都英两所村小,激发村小的办学活力,提升两所村小管理、质量、师资、文化等整体水平,实现城乡结对帮扶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从而助推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具体工作负责人:

  成员:

  三、结对学校及学科

  1.结对学校:仙居县第一小学——对垟小学、十都英小学

  2.结对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劳技及班主任工作

  四、结对内容及方式

  同步课堂:利用互联网技术,由仙居一小学校结对学科的授课教师同时对本校学生和结对帮扶学校学生开展视频直播互动教学。使结对的学校学生实现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接受辅导,结对的学校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共同进行质量检测,让乡村学校的学生同步享受到城镇的优质教学资源。

  教师网络研修:由线上研修和线下研修两种方式相结合,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线下,由仙居一小牵头组织进行集体备课,主题研修,双方老师共同成长。线上,定时不定时地进行教学研讨,课例研讨,重难点突破研讨等,并开展团队式的项目研讨活动,以此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整体水平。

  资源共享:仙居一小无条件向对垟和十都英两所小学提供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涵盖教育管理、教学资源、文化建设等,通过共享,浸润两所村小快速发展。

  课题研究:由仙居一小教科室牵头,各学科组长负责,与结对学校一起开展课题研究。

  五、20xx年度结对活动内容

  1.同步课堂。学校每学期将通过“主题教研”“项目团队”“家常课堂”等众多形式,把课堂向对垟和十都英两所学校开放,让对方学校的学生和老师融入到仙居一小的.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基于学情的基础上,双方教师互相把控课堂,让远程教学更加高效。学校预计每学年向两所学校输送100多节优质课。

  2.教师网络研修:由仙居一小和结对学校共同开展线上线下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整体水平。

  六、保障措施

  1.结对学校分管校长作为结对的专职联系人,校际间要加强电话联系,及时通报信息,统筹安排相关活动。

  2.结对学校应提前一周向对方通报各自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提前准备。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 1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xx〕70号)《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落实好“新增城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校区)1500家”省政府民生实事任务的通知》(浙教办函〔20xx〕53号)文件要求,围绕以高品质建设“优学婺城·幸福城”为目标,结合我区实际,强化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打造“重要窗口”的新要求、高标准,切实把牢以城带乡、以优扶弱、优质均衡、共同发展的工作方向,通过数字赋能、系统集成,大力推进教共体建设,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乡村学校师资、管理、质量、文化等整体水平,着力破解义务教育在均衡、质量方面“乡村弱”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工作原则

  1.坚持共享发展。充分发挥城镇优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推广和合成再造,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推动镇乡共同体学校共同发展和进步。

  2.坚持内涵发展。从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转变,通过先进办学理念辐射、骨干教师合理交流、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共研、办学文化共生等策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品质。

  3.坚持特色发展。注重优质学校文化在集团内部的培植和发展,在尊重每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激发学校主动发展的活力,逐步建立和培育特色教育项目,形成特色教育品牌,形成多元发展格局。

  三、实施模式

  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城区或镇区优质学校(以下简称城镇学校)与乡村或镇区学校(以下简称乡镇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学校发展模式。本次确定城乡教育共体新增融合型、共建型两种模式。

  1.融合型教共体。融合型教共体是指一所城镇学校与一两所乡镇学校全面重组,融合成“一校二区”或“一校多区”,开展同步化办学。融合型教共体城乡各校区合为一个法人单位,人事、财务、管理统一。各校区实行“师资同盘、教学同步、培训同频、文化同系、考核一体”的管理模式,实现一体化发展。融合后的各校区可按原学区划分独立招生;达成扶弱提升目标后,合并的校区可重新分设独立。

  2.共建型教共体。共建型教共体是指将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委托给城镇学校管理,或城乡若干所学校结为紧密型教育集团办学。由一所城镇核心校牵头,各成员校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的管理模式,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校特色等各方面实现共生发展。共建型教共体各成员校法人独立、财务独立,但工作统整。

  四、工作要求

  1.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新增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具备“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基础。融合型教共体校区间、共建型教共体核心校与受援校间开展基于“互联网+义务教育”基础的城乡同步课堂,年内不少于2门学科,累计不少于20节。(省教育厅要求需上传学校间同步课堂的图片与课堂记录)

  2.开展线上线下教研活动。融合型教共体校区间、共建型教共体核心校与成员校间开展教师网络研修不少于8次,开展线下教研不少于4次。(省教育厅要求需上传学校、年级组、学科组间的`教研活动文本佐证、网络研修图片)

  3.推进教共体教师交流。新组建的融合型教共体内校区间教师实现无障碍流动;新组建的共建型教共体核心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成员校任教,并覆盖到每一所成员校。(省教育厅需上传已交流教师的名单等基本信息,通过全国教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复核)。

  五、政策保障

  1.理顺管理体制。融合型教共体建立党政工一套班子,实行统一领导;人财物重组后由教共体统一调配和使用;教师统一招聘,统一培养,跨校区无障碍调配;各校区的学区范围相对独立、保持稳定;标准化学校评估、校额认定仍以各校区为独立单元。共建型教共体内各成员校法人地位不变、经费独立核算不变、校名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建立共建联盟章程,制订发展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2.落实经费保障。财政部门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支持教共体建设,保障教共体相关工作和建设经费。对推进扎实、成效明显的县(市、区)教共体,省级根据教育考核等实际情况在现有相关转移支付资金中计算相关因素体现引导。

  3.推动师资流动。教育局按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要求,加强教共体内部师资的统筹管理、调配和交流。优先满足教共体内教师的双向交流和城乡有序调动,优化教共体内各学校的师资结构。大力推动“指导师”制度,指导乡村学校学科建设和中青年教师成长;通过乡村教师到共同体学校轮训、常态化开展教师网络研修等方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

  4.优化激励机制。融合型教共体各校区编制、岗位、师资应统筹使用和管理,共建型教共体各学校可统筹使用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但要避免过度集中在核心校(校区)。可优先考虑教共体内流动到乡村学校任教(支教)教师的职称评聘。教共体内从城区学校(校区)流动到乡镇学校(校区)任教,视同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共建型教共体内核心校教师到成员校任教满三年且继续在乡镇学校任教,并符合高级教师职称晋升条件的,不占核心校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今后返回核心校任教时,应当在核定的核心校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内,重新竞聘上岗。各类评优评先比例可向承担教共体任务的核心校(校区)教师适当倾斜。可结合实际,根据教共体核心校(校区)教育履职、作用发挥、建设发展等考核情况,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对教共体核心校(校区)适当倾斜。教共体核心校(校区)要结合岗位贡献、工作量等因素,优绩优酬,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5.促进学生交流。建立教共体内学生交流的长效机制,定期选派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互动体验。广泛开展教共体内城乡学校学生研学实践、劳动实践、联谊互助等活动和学生体艺特长交流、综合素质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探索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体化,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多元发展。

  6.强化督导考核。教共体建设列入区域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各地教育工作业绩考核指标和学校发展性评价指标,并适时开展阶段性评估。各教共体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针对不同学段的学校建立针对性评价方案。健全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的综合评价、增值评价和特色评价,对核心校的考核和教共体绩效评价要把教共体内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作为主要依据。积极培育和塑造教共体建设区域典型和学校典型,多形式开展宣传推广,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 12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全面优化县域教育生态,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根据株洲市委20xx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安排以及株洲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株洲市全面推进家校共育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株教小组发〔20xx〕3号)精神,经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在我县全面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布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根本目标,推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护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科学育儿新期盼新需求,为我县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与和谐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更新教育理念。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提升自身素质,履行家长的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提升家教水平。基本建立稳定规范家庭教育专业指导服务队伍,整体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乡村振兴、文明攸县创建中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完善服务体系。立足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场景,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公平优质、均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家校社共育工作有序开展,成立攸县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由胡建雄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建好三支队伍

  1.组建家校社共育领导机构和管理团队。成立县家校社共育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教育系统统筹、部门单位联动、专家团队引领、学校校长主抓、试点先行示范、家长全员参与、城乡全面覆盖”的家校社共育管理体系。

  2.打造县、校、社区三级家庭教育讲师团。通过借助外力、严格甄选、规范管理等,组建包括校内优秀教师、校外资深专家、优秀家长代表等在内的县、校、社区三级中小学家庭教育讲师团。加大培训培养力度,对全县所有中小学班主任、学科教师等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着力锻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

  3.组建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志愿者服务团队。构建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网络,把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订工作章程,完善例会、对口联系等制度。组织家长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师德师风监督会和座谈会,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成家长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或教育实践服务,设立家长工作室、选树家庭典范、开设优秀家长讲堂,推动家校双方达成共识,形成育人合力。

  (二)建好三个阵地

  1.建好校内家长学校。规范阵地建设。继续推进家校社共育10所试点校建设,推动所有基层学校按省级标准建立校内家长学校。以家长学校为主要载体,精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课堂,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家长沙龙活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系统培训。努力建设校长线上“会客厅”,以直接对话的形式为家长提供专家指导和咨询服务,引导广大家长做智慧父母。

  2.建好社区家长学校。结合文明攸县创建要求,推进社区家长学校建设。全县17个乡镇(街道)依托“门前三小”等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十有”(有组织机构、有标识标牌、有教学计划、有管理制度、有工作台账、有师资队伍、有教材资料、有教育活动、有检查考核、有经费保障)标准普遍建立社区家长学校。由各乡镇(街道)牵头,联合辖区内中小学校、社区妇联、关工委、团委,组建包括社区工作者和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在内的专兼职工作者队伍,发动辖区内“五老”“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及学校老师、家长组成志愿者队伍,以父母课堂、家教沙龙、亲子实践等为主题,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3.用好网上家长学校。依托三宽教育办好网上家长学校,建设家庭教育学习资源库。开通家长课堂、德育教育、生理心理健康、家长图书馆等栏目,帮助家长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围绕家庭教育重点、难点、热点话题,通过在线咨询、论坛访谈、基层讲座等形式,让家长及时获得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辅导和指点。

  (三)实施三大行动

  1.示范创建行动。创建“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抓好北京三宽家长学校网络课程学习。力争试点校教师和家长参加学习的普及率达到100%。对家长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实行积分管理,建立检查考评机制,实行每周一通报,每月一评比,每期一推介。完善好家长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好家访制度、教学开放制度、家长陪餐制度、家长接待日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志愿者服务制度,把家校社共育工作纳入班主任绩效考核工作范畴。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建“全国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创建示范家长学校。创建10所校内示范家长学校、5所村示范家长学校、3所社区示范家长学校。通过示范家长学校创建,辐射引领,带动辖区内中小学校建好、办好家长学校。

  2.培训提升行动。全县班主任家校社共育培训。总人数1980人,每期培训150-180人,分12期,每期培训一天(4堂课程),在4—5月份完成。家校社共育管理干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对象为各基层学校分管副校长、政教主任、试点学校网络管理员,计150人,培训时间3天,5月份完成。重点学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家庭教育讲师团队建设培训。对象为各基层学校讲师团成员,约150人,培训时间2天,8月份完成。重点进行家庭教育的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和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学习。

  3.关爱帮扶行动。摸清两类学生底数。一是摸清孤儿、单亲学生、残疾学生、贫困学生、留守学生等五类学生的底数;二是以班级为单元,对小学高年级及中学生每年一次开展全员心理健康筛查,摸清有情绪问题或行为偏差学生底数。“一人一册”分类建档。对上述两类学生按“一人一册”分类建立档案,动态跟踪,建立动态数据库。要求两类学生情况摸底、数据收集必须尊重、保护学生隐私,坚决避免“标签化”,防止出现负面影响。分类施策结对帮扶。对纳入帮扶数据库的学生,整合校内外资源,分类组建帮扶工作小组,按照“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模式大力开展关爱帮扶活动,并做好跟踪记录。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孩子、残疾学生、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激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

  (四)开展三大活动

  1.开展“百场报告十万家庭新时代文明家风家教大讲堂”活动。该活动已列入株洲市委20xx年十大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和攸县县委20xx年深化改革重点推广品牌。活动主要内容是组织家校社共育“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行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的大宣讲、大学习、大实践、大提升。基层学校每学期不少于3场,试点学校每学期不少于5场,乡镇(街道)全年不少于10场。

  2.开展“千名党员进万家”大家访大帮扶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家访孤儿、单亲家庭、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和有心理问题或有行为偏差问题的学生,每学年至少实地走访家访对象2次;党员班主任每学年至少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家访1次;党员任课教师配合班主任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结对帮扶特殊学生,每学年至少走访帮扶对象1次。

  3.开展“家长节”系列活动。以5月15日“国际家庭日”为节点,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各学校精心组织“家长节”系列活动。包括: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体验课堂、体验孩子就餐就寝、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开展“家长风采展示”活动,通过家长“书画展、诗歌赛、故事会、家长论坛、节目展演”等形式,展示家长风采和家庭教育成果;开展“亲子沟通”主题活动,引导家长和学生互动交流,以“写、画、说、读、演、展”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声说出你(您)的爱,表达自己的心声,传承优良家风,传递家人亲情,传授家庭文化。开展“亲子实践”主题活动,着力推进“亲子共阅读”“亲子共运动”“亲子共游戏”“亲子共研学”等活动,让家长和教师陪伴孩子走进田间、走进展馆、走进福利院、走进研学实践基地,让家长参与、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激励广大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开展“家校社共育五大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县域教师、优秀家长代表参加家校社共育与家庭教育讲师“金麦奖”选拔、家校社共育与家庭教育情景剧展演、“一封家书”“家长成长报告团”推荐、“中国家长之歌”MV征集等五大主题教育活动。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职责、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办法,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日常管理、督促检查、考核评比各项工作。各基层学校(幼儿园)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

  (二)注重分类指导。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根据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特征、认知水平和成长特点,按照分层分类指导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三)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创新思维,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业辅导和身心发展相结合、专业团队和兼职人士相结合、系统指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共性培育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专业管理和购买服务相结合、学校统筹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家校社共育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成效。

  (四)加强示范创建。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县教育局要组织“示范家长学校”“示范家庭教育讲坛”“家庭教育示范课”等创建活动,评选家庭教育“优秀辅导员”。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要树立先进家庭典型,宣传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为家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五)加强团队建设。以家庭教育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建设为导向,着力培养一批专家学者,建立一支讲师团队,组织一批志愿服务者和家长骨干队伍,全员培训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批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

  (六)加强资源建设。做好家庭教育顶层设计,强化家庭教育课程研发,组织编写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手册和家庭教育课本教材,开发一批家庭教育精品示范课,建设家庭教育资源库,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七)确保经费投入。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和县直部门单位要加大对“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确保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建设和活动正常有序运行。县财政采取以奖代拨形式,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予以资金支持。

  六、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20xx年1月—3月)。制定《攸县全面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实施方案》,起草《攸县“百场报告十万家庭新时代文明家风家教大讲堂”活动实施细则》,组织召开动员会,全面部署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各相关部门单位、各基层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并通过各种平台和方式,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动员,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宣讲家校社共育的意义、目的,在全县形成共识。

  (二)全面推进(20xx年4月—12月)。各相关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各基层学校根据全县统一部署,明确全面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在“打造三支队伍、建好三个阵地、实施三大行动、开展三项活动”等四个板块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务实制定家校社共育月工作台账、周工作安排,积极探索,创造性开展工作,形成典型经验。

  (三)总结提升(20xx年12月)。组织力量对全县家校社共育工作进行总结,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对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认真查找不足,进一步研究制定改进措施,推动家校社共育工作在全县常态化开展。

  七、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单位要把家校社共育作为提高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职责,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街道)和县直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利用会议、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开展家校社共育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各基层学校(幼儿园)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主动对接村社区和家长群体,形成人人参与活动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督查,务求实效。县委、县政府将加强此项工作督查,并将此项工作绩效纳入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县教育局要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对各基层学校(幼儿园)的年度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对基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的督导评估,对在该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优秀讲师等予以表彰。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工作中出现不负责任、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全县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相关文章:

城乡共同体方案05-19

城乡教师共同体方案(精选16篇)01-29

城乡共同体方案范文(精选6篇)05-12

城乡教育共同体方案(精选10篇)12-14

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方案(精选13篇)12-15

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方案范文(精选8篇)12-15

城乡教育共同体方案范文(通用8篇)05-12

城乡共同体实施方案(通用6篇)05-19

城乡学校教学共同体实施方案(精选15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