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时间:2024-06-16 10:06:43 读书感悟 我要投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精品】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精品】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

  每当拿到一本书,随手翻两页,总能看清楚书中所写内容,而《教学勇气》却让我遇到难题了。

  因为无论我翻开到书的哪一页,我似乎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想告诉我什么。

  有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值得一读;也有人劝戒我,这本书是翻译来的,不好读。

  别人的经历永远无法替代我的思考,因此,我决定好好读一读他,希望会与书中的作者有直面心灵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下了晚自习,《教学勇气》也正好读完,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心灵忽然清晰、明亮了很多。我知道,在帕尔默的带领下,我进入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短途旅行,并且这次旅行将给我带来终身难忘的印象。

  我是谁?

  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导言部分,源自教学心灵的教学,指出,教师应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讲授法、苏格拉底是的对话、实验室实验、协作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小发明。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在整个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30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探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重新开始。这些问题常常是他惊慌,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但实际上仍感力不从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30年来,他努力探索教学技巧,但上的每一节课似乎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但他发现,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存在。

  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晰的了解自己对于教学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一件事,当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多样性,忘记了自己走向个性的漫长持续的过程,我对学生的期望是过分的,不真实的。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

  夜深人静之时,翻开《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触摸着书中的文字,就如同和老友围炉夜话般亲切。帕尔默先生在前言中说的“有这样一种教师,他们不愿意放任自己如铁石心肠那般冷酷无情,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让多年受教学困惑的我顿觉豁然开朗,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这本书可以分为导言:源于心灵的教学和八个章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安排的每一个章节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书中所提到的自身认同和完整、认识恐惧、认知于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学习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深深地洗涤了我的心灵。而这些观点都离不开爱的勇气——热爱自我的勇气和热爱学生的勇气。

  一、热爱自我的勇气

  初拿到书,封面上的一段话随即震撼了我,“本书建立在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上:优秀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优秀教学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原来,真正好的教育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

  时光匆匆逝去,六年的教学生涯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还记得刚入职时满怀教学热情的我好奇地踏入教学行业,望着孩子们那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儿,我心生喜悦:我定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祖国的花朵!然而,现实却没有梦想那般美好,马上,我就遇到了很多大大小小较棘手的问题。当我要准备公开课亦或是要完成复杂繁琐的工作任务时,我很疑惑:怎样才能把这节课设计得更出色,呈现的效果更加出彩呢?手头上的任务又怎么去提高效率,快速完成呢?当我多次联系学生的父母,积极向他们反映孩子最近的在校情况以及想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在家表现,却换来家长的.“老师,你多关注我家的孩子,我最近太忙了也管不了他”,随后却在朋友圈看到家长分享的和朋友喝酒畅聊的快乐时光,我很无助:难道忙碌不是一个违心的借口,为什么不愿意花费一些时间来陪伴关心自己的孩子呢?

  渐渐地,这些问题重蹈覆辙,我陷入迷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我想要做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完整协调又生机勃勃的?我并不明确。直到我看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帕尔默先生在书中为我们明确了方向: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我突然顿悟,原来常常凝视观望外面世界的我,早已忘了去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无论会遇到多少失意的事,我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认同自己,依然对这份工作保持热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慢慢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在磨练意志的同时,我开始认同自己、信任自己。我相信,一个用心教育学生的老师,他不会把控不了课堂,更不会引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课堂上自信上课,用心教学;当我用心和家长沟通,坚持反馈,只要我满怀教学的勇气,到最后,我一定会收获无数的幸福和快乐。

  当我发现自己拥有了热爱自己的勇气,在心底感受着“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的温暖回应,我变得愈发热爱自己,热爱教师的这份工作。如果说勇气是一棵树,那每一堂课,每一次讲座培训,每一次家访家长会都是浇灌树的养分;每一次虚心教导,每一次暖心鼓励,每一次关爱孩子,都是养育树的阳光。只有这样,勇气之树才会快速茂密地成长。

  二、热爱学生的勇气

  帕尔默博士在“来自地狱的学生”这一章节里记载了一件真实的案例:“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这位“来自地狱的学生”让帕尔默先生头疼不已。不论他怎么去教学和引导,这学生都还是上课不听的原样,每天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读到这儿,我的脑海里立马浮现了我们班的小魔头,迟到不写作业上课不听课还十分调皮捣蛋,我不禁摇了摇头,叹了口气继续往下读。

  几近崩溃的帕尔默先生决定逃离那个地方,远离这个问题学生。就在他离开之前坐车去机场时,却发现接他去机场的司机竟然就是这个学生。在这前往机场的路程中,帕尔默先生才得知这学生的成长环境,让他永远也忘不了:原来,这学生的父亲酗酒成性,觉得儿子上大学就是浪费,每天都催促儿子退学找个餐厅服务员的工作。帕尔默先生这才深刻体会到,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也不能选择自己的成长环境,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关爱学生,让他们少受一些伤害。

  读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是啊,每个班都会有一些问题学生的存在。但是,所有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原因,而帕尔默先生的经历则告诉我们要有热爱学生的勇气。面对这些有问题的学生,我们应该要更用心去了解学生,而不是逃避他们;我们更应该去亲近学生,而不是讨厌他们,我们应给予他们支持和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关注我们班这位令人头疼的小魔头,在一次深入的交谈中,我得知了他的家庭情况:原来他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对他疏于管教。他的妈妈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妈妈一味的打骂和爸爸微薄的关爱,让这个孩子开始对学习和生活丧失了兴趣。于是我开始与孩子的妈妈时常电话沟通,互相建议实施教育方式方法。而在学校里,我开始拉近和他的距离,先是和他开开玩笑,聊聊家常,当然也会不失时机地对他的一些行为提一些要求。慢慢地,我发现,我们似乎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关于我布置的任务,他都能漂亮地完成。每天上交的作业里,开始看到他的封面名字;班级大扫除中,他更是积极地抢着扫把勤劳地打扫着;上次,竟然还帮助脚受伤的同学,扶着他一步一步上台阶。面对他的小改变,我马上在班级里充分肯定了他的表现,同学们也都为他点赞,这双管齐下的鼓励,更是一鼓作气。学期结束后,他竟然挤到了班级排名榜的前十名。我为他的进步深深感到开心和欣慰。

  热爱学生的勇气砝码之一是“倾听和关爱”。只要我们心怀热爱学生的勇气,只要我们对学生心怀热爱,倾听他们,关爱他们,他们也同样绽放不一样的溢彩。

  坚定勇气,不负热爱。只要我们拥有热爱自我的勇气和热爱学生的勇气,用心教书,勇气教学,带着爱在教育的路上学习成长,绝对可以让一颗颗顽石开出灿烂的花朵!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3

  一直知道有这本著作,想拿来读一读,不曾想真正读的时候,确实有些难懂,理论性很强,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适合反复阅读,仔细品读,进而体会作者的真知灼见。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自述和回忆,一方面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在平时教学中,有时教室毫无生气,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没有反应,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但是看到孩子们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进步时,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因为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作为教师,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样重要,并且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讲“我”的意识带给学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哪个老师带的学生就像谁,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认识自我,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同时,能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是好的`教学的体现。好老师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习联合起来,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自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的结构中。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4

  一次偶然的机后在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种恐惧文化》,我被作者对教师内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告诉我:“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绝不是孩子们的恐惧,而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这不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我付出的劳动吗?!

  是的,在如今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把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而当我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课时,我觉得有三类学生:一类课堂上积极参与,与教师密切配合,使课堂的小主人;一类是倾听类,他们不善于发言,但是也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跟着课堂节奏读、写、练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表现,第三类是那些在课堂是看起来好像跟着课堂节奏在活动,而实际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的态度是“快点下课”,他们更喜欢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实当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们感到恐惧的时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感到恐惧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讲课呢?是我讲的不好吗?可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而无视孩子们的恐惧,批评、指责孩子,这会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想想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给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惧啊!试想一下,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不也体现在自己的声色俱厉中吗?我们的声音越大,代表我们内心的恐惧越大,也更加剧孩子内心的恐惧!我们总是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孩子们因为恐惧,他们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所以在老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一句话都不说,其实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而做老师的呢,却更为孩子的`闭口沉默而恼羞成怒,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其实又何尝不在加剧自己对教学、对孩子的恐惧呢?此时我们的恐惧是相互的啊! “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在书中作者帕尔默告诉我们,只有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再不准确、自私地去评价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从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会慢慢超越恐惧,慢慢地让孩子不再害怕,让自己也走出恐惧的阴影!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5

  与《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相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理论性更强,读起来有些艰深,已经放弃逐字阅读的我,此次不得不一字一句细细品读。这本书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东西很多,今天我主要想说说学生的恐惧。

  作为一名新老师,不得不承认,我是带着不安走上讲台的。孩子们会喜欢我吗?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之间迅速熟悉起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我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师吗?尤其有时候,这种恐惧会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信心,尤其是面对成绩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每节课都会提问他们,下课后第一时间走到这些孩子的面前,询问他们的听讲状况,并且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可谓尽职尽责。时间慢慢过去了,孩子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直到这种恐惧和无奈终于忍不住发了出来,真想把几个孩子放弃,任其自由发展。看着孩子,依然是一副天真而懵懂的样子,似乎对这一切的情况浑然不知。而我,以为恐惧的`人只有我一个。但是,《教学勇气》提到恐惧也常常发生在我们与学生的关系上,尤其是学生自己也充满了恐惧。

  直到有一天,一个平时学习习惯不爱好的孩子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在家里也特别懊恼,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上课听着听着就跑神了。另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每天特别用功,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反应有一点慢,现在他好像都把自己定位成差生了。

  这让我意识到,那些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和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心里也有很多的恐惧,怕老师和家长批评,怕同伴因此嘲笑他们,在集体中没有存在感,想学好但又无计可施。作为一名老师,一个成年人,当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自身的独立和主动让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克服恐惧,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独立行为能力的孩子来说,在恐惧面前无能为力,只能越陷越深。

  作为教师,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是在我没有清楚明白,并且坦诚面对孩子们的恐惧的前提下进行的,后来我换了一种态度。不再只是给孩子们提要求,而是告诉他们改变现状的办法,并且时刻准备给他们具体的帮助。例如一个孩子,课后生字总是不会认,更别提写了,翻看他的语文课本,没有丝毫预习过的痕迹。我很耐心得跟他说了他预习的好处,并且教会他,不认识的字,可以在课文里找答案,还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查找,在会读的生字下面打上一个对号,不会的打叉号,多读几遍。

  教育的主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愿孩子们在没有恐惧的教室里生活、学习。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6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由认同写批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近有近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7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原本老师怀着一颗真心,深爱着自己的教师这个职业,爱着虽无血缘的孩子,爱着那三尺讲台。然而因为现实中在教学上的种种要求,不少教师心灰意冷。在这本书中,作者帕尔默带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带着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再次激发教师对这份工作的热情。

  一、教师要勇敢地退位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角色是什么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听众吗?在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倡导教师是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在书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作者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于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无论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至少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再继续延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是可以互换的。在一次教与学之旅中,目的地是一致的,旅途中究竟是怎样的收获,不仅需要好的导游,也需要游客沉浸其中,享受这份乐趣。旅游时导游常常会提到“团队”导游与游客处于平等地位,导游不能强买强卖,游客也不能故意捣乱,而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人,是一个共同体,教与学在愉悦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共同抵达目的地。

  数学课属于思维训练,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即可,更重要地是数学思想和探究方法。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数学就代表“难”,得分难、做题难、听课难。这些现象都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刚踏入教学岗位的我们,都害怕学生不能“听话”,听懂我们说的话,按照我们所设想的路线走。教学形式放不开,多是教师“满堂灌”,还要强按着哪些活跃的学生,不要跳出学习圈。数学中的数字或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看不懂的孩子觉得简直就是外星文。加减乘除,选择怎么那么多?针对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恰恰更需要勇敢地退。退出讲台,走进孩子,退出我是教师,我就是权威的角色,走进孩子,加入孩子的探究群体。把教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数学教室中真正地生长。在课堂中,不要显示作为教师是多么优秀,而要通过我的设计让学生的智慧迸发出来。

  二、教师要勇敢地面对真我

  面对真我,找到源于心灵深处的自我,给真我留下足够的空间。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位教师,即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们要敢于面对真我,面对自己的不足。

  面对众多的学生,掩饰自我的不足,担心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我的师父一位中年的优秀教师,常年带班一年级,20多年来,她与学生的关系很好,但在她的课堂上并未严肃,而是欢乐的。学生在她的课堂上,以能够帮助到老师为快乐,以能够有比老师更好的方法为自豪。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刚刚进入职场时,但是自己没有更好的方法讲题而苦恼。但师父常告诉我,说出“不会”,并不可怕,请教学生,作为教师的权威并不会受到影响。时常夸赞学生的好,反而会拉近你我的关系。还记得那时师父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我恰好兼职这个班的道德法制老师,上课铃声刚响起,学生们还沉浸在解决数学题中,题目是怎样剪出这幅对称图。学生们手里还正在尝试着,我没有立即制止,而是很好奇地询问,原来上节课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带着他们剪图形,可是试来试去,也没有剪成功,数学老师便求助于他们,学生便十分积极地寻找办法,迫切希望能够自己能够最先帮助到老师,那时的他们是如何的认真,这样的场景在我自己的班上却很少出现,一直认为学生求助教师是常有的事情,但老师求助于学生很少见到,询问师父这件事,师父告诉我,在学习中,不要总是以教师固有的姿态面对学生,适时的退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才是我们教学的任务。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老师,展现在学生面前,恰恰能拉近你与学生的关系,离学生更进一步,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以真我,虚心向同事学习。优秀的教师也是从一个新手开始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步一步、一节课一节课磨练出来的。或许你还是新手,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许你对于教学还有许多疑惑。身边的同事正是你学习的榜样,旁听同事的课,学习同事好的教学方法。名师、教育家离我们有些遥远,但优秀的同事就在我们身边。最近有幸能够加入数学工作组,通过初选,三十多名优秀的教师齐聚一堂,组长所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观摩优质课,书写听课反思。观摩优质课是常事,每学期都会组织区级的现场课观摩,还有送教下乡,当然每学年也一定会有一次公派学习的机会,听名师、听大家的课,然而只限于观摩,观时有众多思绪,有种势必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的决心,然而几天的'培训下来,可能剩下带回来的只有疲惫的身躯。初次听到这样的要求,心生恐惧,不夸张地说,我不会写听课反思,甚至听课时我究竟该记些什么我也不知道,上岗前没有人专门教过。在大学里学习时,没有哪节课时专门讲授如何记听课笔记的。写文章也不是我的强项,虽是500字,也有些为难。第一次、第二次,观摩在学习中,观摩什么也在学习中,但意识到反思是必须写的,因为观摩优秀教学的本质所在,就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找到内含于心灵深处的独特本性,唯有写下来,才能记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教师要勇敢地坚守

  如今的教学,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我们作为教师,也不再仅仅承担教学任务,还要不断学习,参加各种培训,有些优秀的教师也需要承担行政工作。繁重的事务让我们对于这份职业失去信心,因为教师的思想变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课堂……

  曾经的我,经历着糟糕的教学经历,课堂上混乱、学生违反纪律不听讲。当学生出现这些时,让学生留下,请家长,这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经历也一次又一次地磨灭着我心中的希望之光。反观身边的同事,又有多少老师上课时是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一堂课结束时依然是愉悦的心情,十年、二十年教龄的老师依然怀揣着教育梦想呢?但无论我们经受了怎样的打击,作者都告诉我们,要坚守,永不言弃。

  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涌入怀中。”

  我们也要向作者学习,不怕问题,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地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真实的文字触及了我们读者的心灵,作者从现象到本质,引领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本,再次激起了我前进的动力,这本值得回味的书,它教会了我勇敢地退位、勇敢地面对真我、勇敢地坚守。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8

  这学期,学校开展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读完《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而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让我鼓起教学的勇气,心怀希望的去教学。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上百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松平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9

  帕克·帕尔默(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畅销全球二十年,唤醒教师,给教师力量,改变教师生活,它是一部绝妙地书写教育的杰作,激励教育工作者们摒弃得过且过的将就,追求精益求精的讲究,激励我们回想立志从教的初心,指引我们重树“天职”观念,从而给我们注入无怨无悔地从教到底的动力。阅读这本书,如坐春风,在教学的漫漫长路中,可以随时聆听一位伟大的教师当面教诲,汲取前行的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我们很多时候都要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引导,有些行为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任重而道远,但是想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必须要有一桶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充满忧虑,担心自己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出现各种突发的情况时,处理不当,出现错漏或者偏差。教师这个职业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荣誉与鲜花,而且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还有忧虑与恐惧,因为你永远预料不到,学生他们有多少奇思妙想或者千奇百怪,越负责的老师就越多忧虑。就如帕尔默在书中说到“当我是年轻教师时,我热切地盼望:有朝一日,我对教学工作胸有成竹、能力超群、经验丰富、成效显著,可以毫无畏惧地走进任何一个课堂。可年近六旬时,我知道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我总是心中有恐惧,但我不必心慌于恐惧——因为我心中还有其他让我能说能做的广阔天地。”帕尔默,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博士学位及13个荣誉博士学位,获得全美教育出版社协会的两项“杰出成就奖”,他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像这样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尚且有着如此深沉的忧虑,就不用了说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了。但正是这种忧虑和恐惧,让我们开拓思路,积极充实自我,感恩而敬畏地生活和工作。

  时代在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教师该如何鼓起教学的勇气,因为对于教书育人,很多专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甚至大相径庭。面对教育改革,我们又将何处何从?这本书将“教学勇气”解读为“心灵之事”,认为教学事关在课堂为了实现真实教育构建所需的共同体,而实现真实教育的关键就是人的心灵。

  帕尔默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把教学理解得格外透彻。本书所有的立论都基于一个逻辑前提: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既然作者认为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有真我,同时不能丢失心灵。文章借助一系列见微知著的实例,深入浅出,又字字珠玑。比如质疑当今一些教育改革,对技术心醉神迷,对内心世界不屑一顾。其中就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们相信,每一个客观问题都可用某种技术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医师是治疗身体而不尊重心灵,培养的牧师是当公司总裁而不是当精神向导,培养的教师只管掌握教学的技巧而不管探查学生的灵魂。”实在是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优秀教师的优秀,在于他们的心灵,这里的心灵在文中指的是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汇聚。由此,作者认为,当今教育,不能“一刀切”,不能把某种教学方法捧为独步天下的方法,应尊重学科和教师的多样性。读高中时候,我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得益于两位老师的指导:王跃香老师和倪东明老师。王老师的课,幽默风趣,她的课堂不时用精辟的比喻,还有插入“陈四文讲古”式的潮汕话。上她的课,我们总是在笑声不断中把历史知识给记住了。倪老师,学识渊博,他的课线索鲜明,旁征博引,贯穿古今中外。我们所有同学在课堂上都是聚精会神,几近鸦雀无声,个个紧握着笔,不停在笔记本上书写着,生怕遗漏掉哪个精彩的要点,心中满是崇敬之情。“教无定法,不一而足”,而这些好老师在教学中将自我、学科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展现无限的人格魅力!

  这也是帕尔默索呼吁的,他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唤醒作为导师的力量,导师的力量不一定在于能传递优质的教学模式,而在于唤醒学生的内心去认识真理,“一种多年后回想起导师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时仍可再次感悟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学生,可能要过许多年才会感谢那位传授令其不满的真理的教师的.原因。比如,我们很多老师,有时聚在一起谈论历届学生时候,很多感叹当年“很坏”的学生,他们毕业了,反而更懂得感恩,时不时有联系老师,嘘寒问暖。这也就可以理解,当我们大家一起谈起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教师时,我们往往不记得具体所学的知识,但老师本人的音容却永驻在我们心中的原因了。至今仍清晰记得高三班主任寄语,他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你们以后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严于律己,坚守自我”。老师的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努力践行,时常警醒自己!

  作为教师,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一位教授多届高三的数学老师,他在朋友圈这样感慨: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他还很幽默形象地写道,教师刻苦钻研,兢兢业业教育学生,就像一位游泳教练一样,带领学生在知识海洋里畅游。然而畅游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体力好些的学生和你上岸了;但有些力不从心的,你得一个个回去捞。在你喘息的时候,你会惊恐发现:还有往回游的?!记得20xx届的一个男孩子,偏科很严重,数学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是接近满分的,但是150分语文,总是考七八十分。他蛮努力的,但好几次考试都考89分,差一分才达到及格线。他自己很沮丧,跟我说,语文就是他的克星!已经高三了,如果这个成绩提不上来,基本跟一批无缘的了,最多考个2A。我鼓励他不要灰心,让他查缺补漏,每天多练题,并且做完都拿来给我改,再跟他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就这样,课间操,晚自修,都有他问问题的勤快的身影。最后高考成绩出来,他很高兴,第一个打电话过来报喜,说他的语文考到了110分。他超出一本分数线30多分!110分,对于许多学霸来说不算什么,但他已经努力了,也尽力了。确实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力,无法强求,努力和付出未必成正比,此时,只能无怨无悔,问心无愧,这一些无不需要教师强大的内心,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能量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时代正在发生变革,教育改革时下也方兴未艾。作为教师的我们,心怀希望地教学,不要去屈从于体制的钳制,也不要甘于在悲观中沉沦。我们要有强大的内心,去呼唤,去传播种子,点燃希望,激发更多的探索新知的正能量!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汲取无限的正能量,潜心教学,不断前行!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0

  “《教学勇气》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怀揣着教师的那份信仰,借助着这次读书的机会,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学工作中,比教师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在《教学勇气》这书中,帕尔默教授选择从内心世界的角度来解读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他的观点新颖而且独特,并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师的尊重,让我愿意去了解他的想法。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因此,在帕尔默教授的观点之上,我对此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要走出恐惧,首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内心有深刻的认知和校正。从事教育行业二十五年过去了,无论是自己的心态还是时代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作为一名“老教师”,与新时代新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脱节,也是我内心的恐惧。帕尔默在书中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首先要敢于接纳真实的自己,敢于接受真实就意味着正视困难。再接着接受内心的指导,向着有益自己的方向出发。

  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1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是大家探索的问题,帕克.帕尔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

  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那样——摆脱困境的惟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P.002

  早在数年前,就有很多朋友尤其是名师推荐阅读本书。但听不少人说该书内容较深奥,理论知识很多,很难读懂读透。因此,自然而然对该书产生了畏读心理。参加了青葵园共读活动,坚定了阅读信息,于是网购了一册《教学勇气》,尝试着阅读。无奈不能深度读进去,仅仅是蜻蜓点水的浏览。但是,也为其中的段句而叹服。

  尽管读来不是那么轻松,但是每读一次,就有一次收获。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发现这本书写得真得非常棒,书中有很多精彩论述,不少地方描写的简直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声。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美国教师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们爱学问、爱学生,渴望将自己热爱的学科与学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好的品质。这些故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师。

  通过阅读,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的教育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我才知道,并非只有我一个人对教育有如此复杂曲折的心情;我才知道,经历煎熬和苦闷,经历彷徨和警醒,享受快乐与痛苦并存,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顿时释然。我会努力像帕尔默所期望的那样,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同伴、向学生敞开心扉,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心灵之师”!

  《我的教学勇气》自始自终沿袭一个这样的主要观点:“真正好的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如此,教师的心灵便是关注的焦点。因为,“教学得失与其说是取决于教师是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取决于用仁爱之心穿针引线将自己、学生、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我的教学勇气》P.12)但是,要维系并呵护教师的心灵何其难也!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记得电视连续剧《太行山上》有句台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其实,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纵观中外的'教育名家,无一不是从关注课堂基础入手的,他们有的甚至在教育一线工作数十年,才会对教育洞悉若微。我们教育同仁也经常会参加一些教学培训会、教学研讨会、名师讲座,大凡那些讲析透彻、内容丰盈的讲者,均是活跃在一线的师者;而那些夸夸其谈者,因为缺少了一线教学的经验,讲座很热闹缺不能通过做课展示自己的实力,实为一大缺憾。

  尽管对本书领悟得还不够透彻,但是,通过比对、反思、实践,通过和同伴交流、研讨,阅读本书让我真切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互通心灵、互通智慧能产生的巨大力量,深刻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学生的教学所产生的无穷魅力,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真正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谆谆教诲。在此,感恩帕克帕尔默教授,感恩吴国珍教授等翻译团队把这么好的典籍带到我们面前。本次阅读,只是一个小小的历程。今后,我还会重新来读、来悟并汲取书中更多蕴含无穷的深邃力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3

  满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

  正如别的老师所说的一样,内容比较深奥,也很难读懂。我报着尝试的心读了,跟随作者帕克?帕尔默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对恐惧文化这一章我比较感兴趣。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我们身边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我们没想到这对我们形成的糟糕状态,帕尔默解析了这种恐惧,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不管是教学时我恐惧学生,还是弄得学生恐惧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因恐惧而疏远;恐惧几乎渗透进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系中;而且恐惧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种权威和管理工具。

  学生为何会恐惧:在教室里宁愿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责的危险,这有何奇怪?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

  为什么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如此多的困难?为什么我们以一种会导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可怕方式来诊断学生的状态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的内心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面对学的恐惧,我还想教好书的.话,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们心中的恐惧。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地成长。

  现在我懂得莫顿所说的这句话的涵义了: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倾听人们说话”。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的说话。

  倾听学生尚未发出地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堵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面对来自孩子的肤浅评判,教师必须面向学生而不是掉头离开他们,实质上是说:“我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但是不管这沟有多宽多险,我都有责任跨过去——不仅因为你们在成长道路上需要我的帮助,而且因为我也需要你们的洞察力与活力来帮助我更新我自己的生命。”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4

  这次分享的书籍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以下问题——怎样不断增强教与学的能力?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作为教师,作为人,我们怎样成长?怎样加强彼此间的联系,来发展能够支持教与学的共同体形式?

  书中首先讲到了“认识你自己”,只有充分地认识自我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在时代背景下,教学需要和智能、情感与精神相结合,三者缺一不可,并呈现一种相互作用。作者在本书中的核心问题是对教师的内心世界的探求,真正好的教学不只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身份完整。优秀的`教师将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在生活中将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主动地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也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也能将教师、学生和学科结合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教师应该拥有一种自我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书中写道“ 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不是用来雕刻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岗石,而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身认同在于构成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

  我们要学会铸造自己的学科,这能够让我们一直拥有教学的激情。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时期的老师带给我们启发,同时,在自己具体研究的领域也能帮助我们学习教学,让我们找到去教学的学科——同时学科也铸造了我们。在我们与学科的命题概念和学科的生活框架相遇之前,自我意识只是处于潜伏状态,通过回想学科是怎样唤醒自我意识的,我们就可以拥有教学心灵。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更多的是来自于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去完成教学,在遇到困难时有策略地进行克服,以及在愁闷时如何开导自己,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5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喜欢。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的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翻开帕克。帕尔墨所写的《教学勇气》这本书,读到上面这段话,我就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了。随着书中一个个教学实例的娓娓道来,我仿佛身临其境,在书中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反思和困惑。

  “想象你自己在教室里,你问了一个框架很好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沉寂,你就等啊等。你知道你应该再等等,不要急。但是你的心在敲击着,下沉着,最终你觉得无助而失控。于是你怀着焦虑,愤怒以及复杂感情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而这些情绪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自己上语文课时经历的一幕幕。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我的问题,而时间在流逝,我要讲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果讲不完就要影响教学进度……由此,我的情绪就会变得很着急甚至暴躁,有时还会训斥学生。结果是学生在我的不耐烦的表情或呵斥中变得更加惊慌失措,下次的语文课上很难再看到这个孩子积极发言。遇到这样的事情,教师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甚至是鼓励,让孩子得到应有的锻炼和语言的发展。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地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的坐着,像个幽灵。”帕克如此描述他曾给一个班级上课时的感受。课堂上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举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他把帕克的心思和教学注意吸引过来,帕克竭力想把他从僵化的状态中唤醒,无奈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是徒劳。就这样帕克忽视了其他的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对以上情景有较深的体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吧?我也是如文中所讲:在课堂教学中会常常不由自主的关注个别走神的学生,竭力吸引他的有意注意,可是往往都是事与愿违,他的“沉默”和我的关注往往会极大地影响我的教学情绪和我的教学计划。面对课堂上那个茫然的学生,我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无能。“虽然我笨拙的表现没有被其他同仁察觉,但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事实上,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他们通常所采取的“沉默”是一种有效地自我保护方式—“这些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这句话真是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学生的沉默正是源于他的恐惧呀。我们在没有敏锐的洞察学生内心想法之前,又如何去感受他们的内心恐惧甚而采取适宜的措施呢?

  帕克先生的话正是在描述我们大家的真实课堂,我们不要仅仅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学生,而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做到倾心教学,使得每个孩子在我们爱的呵护之下心灵和体魄都得到健康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8-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5-11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7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8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30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7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