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时间:2024-02-03 07:08: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集合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不跪着教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

  读书是一种放松,读书能让人变得博学,读书使人提升素养,读书能让心灵获得快乐,这是我对读书长期已有的看法,可最近读的这本书让我感觉有些郁闷。这本书是《大夏书系教育随笔》中的一册,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我耐住性子细细品读起来,本书收入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多采用故事来批判一种观点。

  在书中“正义”“正气”的旗子随处飘扬,关于“近乎失踪的信任”、“浅薄”、“另类”、“功利”、“流行”、“歪曲的人格”、“虚假的实话”等等的批判更是充斥全书。随着深入的研读压抑感油然而生,更产生疑惑是否因为我没有“站直”,自己的`心情才会如此沉重?我不断地反问自己;合上书我一直在想我从这本书上得到是什么?我是否被作者对教育的悲然之力打倒了工作热情?学生就如一面镜子,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折射出社会的影子。孩子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但不是课程、教材的主宰者。

  书中的一篇文章谈到没有给大学生的回信的原由:高中三年,我对你的印象并不深,并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在我的记忆中,你从来没有向我提出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教什么,你学什么;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你从来不去探究;你总是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任务,哪怕那些问题根本没有什么价值。更使我苦恼的是你并不因此而苦恼。我希望你能考上大学,却不希望你以这样的状态考上大学,然而你竟然就这样考上了你想取得大学!文中吴教授谴责自己没能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学习理念。看看我们周围,我们心中的“好孩子”是不是应该打个问号?可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老师就算能这样想,但又能知道怎样去做么?学生若真的抛却了“应试”,他又能够有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么?我想也正是我们这些老师在这样的竞争社会中,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过重的功利思想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对学生讲“学贵乎疑”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质疑精神。

  “叫干啥就干啥”的人,不想为什么?不想怎样做?不知对和错,就如算盘珠子不拨不动,教者痛矣学者悲矣。只有老师不跪着教书,学生才会成为站直的人。老师有了“铁骨”,又怎会跪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2

  曾经不止一次与同行们谈起,如今的教师,社会舆论谴责,学生家长指责,学生辱骂要忍受,领导恐吓无处诉。领导得罪不起,“主人”招惹不起,教学质量下滑担待不起!前段时间的“撑伞”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更多的人在不明真像就指责教师,在他们的心里教师已经不再让人信任,师道尊严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已经被淡化了。我们总以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良知,没有了希望,到处是德性的沦丧、精神的堕落;总以为中国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走进了瓶颈走进了深渊走进了黑暗,因为社会中的一切势利、恶俗、庸碌功利、人心不古已经渗透到学校这块净土。然而在抱怨这种种现象的同时,我们可曾反思,能有几人真正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教书,为了学生人生而教书?我不禁汗涔涔,教育怎么了?教师怎么办?

  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一书,就像在我无奈形同沙漠悲凉绝望的心海里,扔进了一颗石头,激起了思想的浪花。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万丈高楼平地起,教育大厦的基础在最基层的学校。一切的高谈阔论都无益,我唯一想到是挺直了腰杆教书。我们常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我应该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先找到尊严,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们还能希冀社会给教师信任和尊重吗?

  几千年的`师道尊严,让我们放不下自己的身段,然而,正因为这个想法让我们失去了这师道尊严。我们不能把自己从讲台上拉下来,总是把学生放在顺从接受的位置上,没有公平的对话,哪来互相的尊重?没有平等的位置,如何推心置腹,又如何打开学生的心门。教育制度没有错,教育需要与时倶进,于是,就有这样的声音:“我们老师除了给学生们跪下了”。却不知,原来是自己让自己跪着教书了。

  教师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应是学习的楷模,我们反对个人的盲目崇拜,但作为成长中的学生应该有学习的榜样,老师这个榜样不须是伟人,也不需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不要刻意的去修饰,而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自然的点点滴滴,但最难也就是点点滴滴。十几年的教学生活中,我发现一个老师带一个班级几年之后,一些学生的性格都会有点像这名老师。看来老师的一言一行及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基于生活经验形成的情感素质和人格条件对人的影响作用相比知识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我觉得,一些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除了有效好的教学方法之外,主要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带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愉悦、心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而不单纯是技巧和知识教育。正是这种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钦佩和敬爱。只有,老师站直了“教”,学生才能站直了“学”!

  老师放下了姿态,注重个人的人格魅力的提高,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再加上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学生自然会依赖尊重老师。这里所说的爱,并不意味着纵容与娇惯。教师应该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长规律、个性特性等方面,以平等宽容的心态,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严爱结合,在他们走偏了,晓之以理,动之心情,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其行为,少一些体罚、讽刺、挖苦。在他们遇到困难、迷茫时,伸出关爱之手,多一些呵护、鼓励和帮助。心灵只有用心灵去碰撞,真情只有用真情去唤醒。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有了爱,师生才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只有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才会有相互尊重与信赖的美好境界!

  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就是赢得了教育未来。只有得到了学生的尊重,才有家长、社会的信任。我们才能挺直了腰杆说:我不是跪着教书的!

  无论是激情澎湃的陈词,还是平静的叙述;无论是忧伤地感叹,还是愤怒的叱骂。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随着人心而沉沦;不应该为了现实的不尽如人意而望洋兴叹;不应该在琐碎繁杂的教育工作中麻木。教师应该有一副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魄力。教育远不是世人所说的那样轻描淡写,我们不为任何人,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与信念,民族需要铁骨铮铮的教师,需要懂得怎样顶天立地站着教书的教师!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3

  《不跪着教书》是吴非的一部教育随笔,由于是随笔,闲暇时读的很轻松,在轻松的文笔中,透着点点思想和才智,给我很多启发。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冲突,孩子首先总会学习父母的态度。这让我很有感受,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很大作用。

  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让人匪夷所思。案例:小A是一个平常少言寡语的小女孩,装扮得却很像一位假小子,特别听话,上课从来不讲话,却也从不发言。可是有一段时间,我发觉她竟然接连好几天没做作业,考虑到她性格内向,开头我让她回家补上就行了,教师不批判。可没想到平常那么听话的她竟然只补了一小局部。问她缘由,她一句也不答复。我心想:这孩子怎么了,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应当问问家长怎么回事?于是让她请家长来一趟,结果等了三天都没来,而且每一天她都会撒一个在我们成人看来非常可笑的谎。事情更严峻了,我于是亲拘束放学时到校门口请其家长来谈谈。她妈妈到办公室后,我刚跟她妈妈说了一句:小A这几天作业始终没有完成。我话还没说完,她妈妈就冲上前,啪地用劲打了小A一巴掌,自己立刻也红了眼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小A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呢。她犯了错误自然不敢跟妈妈成认,教师要请她妈妈来,她为了躲避,自然要撒谎,而为了圆之前的那个谎,她又不得不编出更多的谎,这无疑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这种关系,二者必需有机结合到达合谐统一。做为教师,特殊是班主任,是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教师要常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状况,了解在家表现,针对状况制定措施。作为家长更应当主动到校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协作教师做好工作,限事态于萌芽状态,切实负起家长的职责。可一局部家长往往是临渴才掘井,发觉自己的孩子落后许多了才来关怀,表现为被动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长。让我们为共同的目的一道担负起对孩子的教育吧!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4

  拜读了吴非(原名王栋生)先生著的《不跪着教书》真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他以独特的视角、犀利而富有激情的言辞表达了自己敏锐的思想,传递了一位对教育无限热爱的教师对教育的热切关注与冷静的思考,也让我们读后认真反思,今天做怎样的教师才不算跪着教书。

  ——做有独立思考精神和有思想的老师。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王老师指出:“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了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的个性化与阅读教学的对话性,反对教师以琐碎的分析代替学生独特的感受,提倡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多元对话,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在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但不能丧失自己作为引导者、点拨者的地位,教师必须是一位有个人见地与独立思想的引导者,对于学生有悖于文本主体价值观的解读不能作旁观者,要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与智慧生成的激情殿堂,让“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撼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现在的一些课堂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老师一人主宰、照本宣科、按下载的课件生硬灌输的局面,缺乏探究与创新,教师没有站在独立思考者的层面与学生、文本做深入交流。这样的教学就是满堂灌,很难听到标新立异的见解,学生跟着老师只能亦步亦趋。这样的课堂无疑老师是跪拜在教参下,跪拜在现成的教案下,很难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的学生,一切皆因老师缺乏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缺乏自己的思想。故王老师提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观点: “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毋庸置疑,“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做热爱读书的教师。王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做老师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的确,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重要的途径。试想,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教师能教出热爱读书的学生吗?一个学生不爱读书,他的综合素质能提高吗?他的精神生活与心灵史能丰富吗?所以,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能为了考高分而阻止学生读书,让“读书无用论”、“分数至高论”占据孩子的心灵,这是多么可悲啊!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表明,我国有阅读习惯的人只占总人口的5%,人均年读书不足5本。长此以往,我们的国民综合素质会严重下降,我们与国际社会的综合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弱。因此,作为传承社会文明与先进文化知识的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带领学生去多读好书。王栋生老师在《这是我的一片土地》(《人民教育》20xx年第2期)中写到:“作为一个学习者,不能不读书。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始终像一个儿童那样,睁大了眼睛看世界,才能不断有所发现。”‘“教师只要肯读书,教学未必是难事。”因此,教师要敬重阅读,热爱读书的老师一定能够引领学生爱读书,在课堂上也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够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鲜活的信息与激发灵动的思想,让课堂充满书卷气、人文气。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语文老师在读书上具有引领作用,教师应做“读书种子”,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学水准。他建议教师应有一份书单,要有计划,为此画了三个“圈”。第一个是中外文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第二个是与专业或职业相关的书,比如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的,打好基础,拓展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想。第三个是专业书籍。是啊,“读书如播种”,只有多读书,老师才能有尊严地站在课堂上,也能富有底气地挺立于课堂,真善美的种子也会永远扎根学生心灵深处。

  ——做有个人教学风格的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位教师教学成熟的标志。布封说:“风格即人。”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或重启发诱导,或重积累诵读,或重情趣感染,或幽默诙谐,或善于质疑批判,或平等和谐,或激情四溢,或温婉细腻等等。有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的老师总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王栋生老师认为,老师没有教学风格就没有教学地位,“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没有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就如破庙庸僧在谈禅。”王老师的观点非常尖锐犀利。对于一位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说,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就是自己个性化教学特色的显现,是能够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追求个人教学风格的老师太少,没有教学风格的老师还是屡见不鲜。一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未得到根本的转变;二是一味追求升学率或分数至上,使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很少关注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教学风格的追求;三是学校评价机制的滞后,一所学校如果只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无疑不能给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提供良好的土壤。所以,一位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要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提升教学理念。多读经典名著,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涵养自己的思想,做自觉追求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二要加强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一日三省吾身”非常重要,坚持撰写教学反思能够使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教学风格会逐渐凸显。三要改革学校教学评价机制。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应客观、全面、公正,坚持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为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果如此,我相信,教师必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此去影响、感染学生热爱这门学科,热爱“这一位”教师。一辈子没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那真是可悲的。呼唤教学风格,我们就是要呼唤有教学个性的教师,呼唤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呼唤有自己教学思想的教师。

  ——做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教师不跪着教书,不仅体现在学识与教学水平上,而且言行举止也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即真正为人师表。我非常敬佩王老师帮助老红军的孙子上学而拒绝谢礼的清气;敬佩他坚决谢绝家长一切请客送礼的勇气;敬佩他敢于批判教育管理中不正之风的一腔正气。王老师忠告每一位老师,为了个人的尊严,教师要与家长理智地保持距离,不接受家长的任何馈赠。这样做不仅保证了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也能维护教师的自尊,净化社会风气,真正做到廉洁从教。王老师对教育腐败深恶痛绝,对于那些给家长、学生释放过粗鄙的教师不屑一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一些人极度功利化的今天,要保持高尚的灵魂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坚强不屈地捍卫。拒绝任何家长的馈赠或送礼,我们教师就能挺直腰杆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个不跪着教书的人,做一个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教师。当我们平时对学生说“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时是理直气壮的,也是铁骨铮铮的。

  《不跪着教书》共有六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含蕴深远,耐人寻味。愿我们每位教师敬重阅读,做美丽的思想者,往高处飞,在欢乐中沉思,不跪着教书,做教育的百花园中永不凋谢的玫瑰。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5

  这学期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吴老师好像用跟你聊天一样的方式把这一个个道理说给我们听,虽然平平和和,但句句都说到老师们的心坎上,让我受益匪浅。

  不跪着教书,那应该怎样教书呢?我带着这个问题翻开这本书,吴老师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跪着,意味着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趋炎附势,为名利失去了身为教师的责任,为了迎合上级而折腰,随波逐流。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老师。

  那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呢?像吴老师说的,一味合格的教师,只要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要让学生多读书,教师自己首先要多读书,自觉读书”,我也希望我能成为吴老师口中说的老师,受到学生尊敬,让学生忘不了的老师。那我只能增加自己的阅读,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想让学生多出色,教师就必须出色。学生赶超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这些话都深深地出动了我,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太少太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水源。书中讲到了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会“埋头苦干”,不能“及时反思”。想想我自己也是一样,有时其实是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是因为忙,没有及时去反思,过段时间也就忘记了。久而久之,问题依然存在,而我也没有多少进步。所以除了多读书,我还要学会多反思。让反思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读了《不跪着教书》,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要堂堂正正的,不趋炎附势,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和意见。经常低头看看学生的优缺点,放低身子与学生平等的贴心交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我在为了成为这样的老师而努力!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6

  《不跪着教书》中写到的一句话:“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作者吴非老师在这本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语。

  在《不跪着教书》一书中,吴非老师又在“呼唤风格”,可见,风格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有多么重要。文中作者提到了对于教过他的很多老师都随着岁月的流逝遗忘了,可是少有的几个教书有风格的老师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他的成长尤其是后来的教育观带来了至深的影响,让他知道了“风格”,也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何谓风格?怎样形成自己的风格?做不了大气磅礴型的就做小桥流水型的,当不成儒雅学者型的就干脆做内秀含蓄型的。风格是需要靠学识和能力来武装的,所以还得学习。要多读名著,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修养,还得多读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课改风声水起,作为一个有想的教师,不可随波逐流,也不能见风是雨。在吸取他人长处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塑造属于自己的风格。

  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某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要像张思明那样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要像李镇西那样全身心的践行着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要像窦桂梅那样执著的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要像霍懋征那样用满腔的爱心去唤醒、呵护、雕塑学生的爱心。我们教师的一生可以没有很大的名望,也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但不可以没有快乐的心态和工作的乐趣。我们教师职业性质不会因谁而改变,需要改变的是工作的心情。虽然我们教师许多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至少可以选择快乐的心态。备课、上课、改作业、考试、辅导、补差等这些日常的工作会占去我们很多的时间,甚至有时候连业余时间也要搭上,于是,我们就好象没有时间去思考别的事情了。回望过去,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工作繁杂,家务烦累,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几乎殚精竭虑。吴非老师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令我幡然醒悟。我知道了具备独立思想,是老师的安身之本,是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在他看来:思考着是美丽的。所以,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美丽的老师。

  “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读书人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书中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作为老师,要爱读书,在读书的时候,却时常不能静下心来,虽然不似吴老师说的那样带着功利阅读或跪着阅读,却比较浮躁,有走马观花和囫囵吞枣之嫌。所以在空闲的时候,我愿和吴老师那样,就着一杯清茶,选几本喜欢的书,细细读起,去经历别人的生活,去咀嚼别人的思想,去品位别人的人生,让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不跪着教书》,让我做一个有尊严精神追求教师。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7

  《不跪着教书》,听到这么一个名字,我很惊诧,也很迷惑,不知是什么意思,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文章对当前教育界的一些问题所作的深入的剖析与抨击,深深地吸引我。读完之后更是受益匪浅!

  在书中,吴非老师说:“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是的,社会上许多不懂教育的人不断糟蹋我们的教育,加上我们老师往往屈服于压力或利益而跪着教书。这样一来,基础教育的光明在何方?当我们说理解教师的艰难处境时,往往忽视了教师也是人,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能够对学生身心产生影响的人,一个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教师的思想,教师的人格,教师的尊严,教师的勇气在哪里?许多中国的教师都在诉苦:考试不改,教学没法改;领导要检查,压力太大,所以只好为了教而教。能有几人真正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教书,为了学生生命而教书?教师应该有教育理想,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最后教育必然失去生命。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里传达了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教育。看完这本书,我想说的是当老师首先要当回自己,不需要你刻意扮演,更不要这么去刻意证明自己;因为你无需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尽情在学生面前表现真实的你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尽管你不潇洒漂亮,但是那时候的你是最美的!

  《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它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需要站着,站着教书。站直腰杆,不仅仅需要底气,更需要的是信念!一个教育者的信念!有了鉴定的信念,我们还用得着跪着吗?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8

  终于放寒假了,很长的寒假,工作的时候没有闲暇时间,去读读书,这回可以洗礼一下我的大脑,接受一下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从那些成长的前辈或后来居上者的教学历程中汲取经验,督促自己不至于被他们甩的太远。因为我已跨过了三十岁这道门槛,却仍觉得自己碌碌无为。放假时校长介绍了一个令我很震撼的书,书名叫:《不跪着教书》,这让我毫不迟疑的将书取下,迫不及待地翻开——因为一种直觉告诉我,可能这许多天一直笼罩在我心里的许多困惑、无奈的情感,会因这本书而消除。

  作者吴非老师是50年代生人,因此我觉得在书中他是一个以长辈的口吻,教给我许多道理,或者指出了许多我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作为主科教师,身上的担子陡然增加了千斤。书中说道:“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我不禁汗颜,对照自身,我是否能称得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好像相差甚远。我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而今天我知道了,我只是“授业、解惑“,我更重要的还要“传道”,我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我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我的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

  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因为“老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还教给我要追求自己的风格。如果说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还可以在模仿名师、教研室以及老教师的基础上来求得进步,那么随着自己教学年限的加长,就不能满足于在他人身后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否则一辈子都不会有进步和创新。

  我想为什么必须追求自己的风格,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证明它的正确性,比如教师有了自己的风格,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扬长避短,可以真正地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而不是随意的机械的模仿。那么怎么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呢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长项和短处,要将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面展示出来。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精通,什么都做得相当的精彩(当然不排除有特例)。就拿英语教学来说,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的要求有很多,要思路清晰,要有幽默感,要有播音员标准的普通话,如果再像演员一样擅长表演就更好了。能全部做到这些的人肯定是人中龙凤,可我们大部分只不过是普通的教师而已。即使我们发奋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倾尽一生,也不一定能全部做得很优秀。那么,我们就要合理地分析自己的特点,在不违背英语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它发挥到极致。

  也许你口才很好,你可以利用你的课堂,天南海北的给你的.学生讲很多东西,讲所有对学生有用,而且开阔他们眼界的东西,你的学生会听的津津有味,可能很多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从此会迷恋于这门课程,只要你不要太喧宾夺主,要记得给学生留出很多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果你性格内向,不善言谈,那么你的课堂可以变成睿智的、思辩的阵地,你开动脑筋、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在无声之中取得繁华与喧闹永远也无法取得的效果你总有一技之长,所以你总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你不必抱怨自己不具备做一个优秀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种种素质——因为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做优秀英语教师的料,但既然我们已经干了这一行,我们就要努力把它做得更好!

  写到这儿,我自己也有种豁然开朗之感,那种种压在心头的疑惑与无奈一扫而光。感谢这本书,感谢上天给我这一份富有创造力的工作,让我可以边做边思考,做一个真正有思想的教师。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9

  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读后受益匪浅。

  吴非老师在 “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一般来说学生缺乏批判能力,在与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现今课堂上最缺少的通用语是“我认为”,教师没有经过思考的我认为,学生更不敢说,久之也自然不会说出我认为。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老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吴老师指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当是知识分子的必备要素。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勇于创新,勇于挑战。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0

  《不跪着教书》作者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仍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的吴非老师。吴老师工作在一线,仍笔耕不辍令人赞叹,而他对教育的现状与反思更令人敬佩。《不跪着教书》是他的教育随笔书里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其实,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早在上世纪末就反对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称颂教师。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教师是跪着教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该怎样教书?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跪着,意味着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人云亦云,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生存而失去教师的责任。吴非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是:不跪着教书。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看看现实,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看来只能先从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做起。

  不跪着教书,必须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深记自己做为教师的责任。开启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品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作为教师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也就是说要想拥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来入手,才能不断地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舍此,别无他径可寻。

  针对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师跪着教书的现实,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良方:就是读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吴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言简意赅,把握住了现代师道的实质。课堂中我们要有激情,这种激情劲儿很重要地来自言辞,不仅仅是将预先准备的内容表达地流畅、有韵味,更多的还是对随机出现的问题能接过话题阐释和借题发挥,有了新意,有了深度,学生怎么会厌学呢,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课堂,我们得靠激情感染学生。我们要和学生对话沟通,要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体验老师的妙趣横生。你看,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传播,更是创造,传说人本来是泥做的,因为得到一口灵气而开始了生命,也许经后我所做的就是要传承这股灵气,让更多的生命有新的呼吸。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这是吴非的基本观点。因此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也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除了教师的教育要反思之外,整个大教育都有反思的地方。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本质的阐释。针对有的新派教育家发表偏激言论说中国的教育培养的是驯服温顺的羊,西方教育培养的是有竞争力的狼,吴非老师给予了迎头一击为什么教育观中始终没有人的概念呢?现在崇尚以人为本,正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健康向上的人。

  吴非老师直面现实,直逼人生,洞烛幽微,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的疮疤并剖析个中的原因,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作者对祖国、对民族所倾注的一片真情。我想,如果每个教育者,在琐碎劳顿的教育工作中都能这样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那么我们就能不跪着教书,学生就能站直腰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有更辉煌的明天。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1

  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究竟是什么?从古至今,教师被太多耀眼的字眼照耀: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还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其实,我觉得,教师就是教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永不凋谢的玫瑰》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吴非老师,他说:“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这样的美好。”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去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应该保护花草树木。那么这个孩子这么善良的行为不是被我给扼杀了吗?我被这么美好的、有爱心的小女孩感动,更为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感动。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这,我不禁问自己:“面对孩子,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总是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我想我的“不够耐心”与“不够机智”不仅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的契机,说不定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伤害了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想到这,我不禁毛骨悚然。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校长经常提醒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常常以忙、累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读了《不跪着教书》这一本书,让我明白了: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应该站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2

  《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记录了吴非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及与教育相关的生活现象中所体会到的。我欣赏吴非老师的文采、胆识,钦佩吴非老师的人格、信念。

  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这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才能不跪着教书。就此我又想到开学初聆听了吴琳老师的《让学生爱上阅读》的讲座,吴琳老师说,作为老师,一定要多看书,不光看自己的需要的书,还要看有深度的书,要让自己的学识和世界对话。用吴老师的话说是“我们要做一个眼睛不在此岸,而在彼岸的教育者”。在《不跪着教书》中又看到了: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的活着……

  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3

  手中拿着南京吴非教授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已有一年多,因为工作时间的关系,也因为书的精彩。我陆陆续续地阅读着,在这个学期终于初步把它读完了。读罢掩卷,心中的震撼却不能平息。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一颗拳拳之心,为着中国的未来而努力奉献自己、永不言弃的一名真正的教育者。

  吴教授在书的序中这样写着:“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的确,教育并不仅仅叫给学生一些自然、人文的一些知识,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当然,如何为人虽不是仅靠学校一方可以独立完成,但学校对学生的“为人”教育却是不可或缺的。对人的教育是本书中最大的亮点,也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在选择重点中、小学,拼命考取重点大学的全社会氛围下,有多少家长关心孩子的“做人”;有多少人士明白国家未来的主人在未来是以怎样的形态来生活;中国在他们手中又会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的教育者,应该考虑的更多,而不仅是帮助学生赢得一个好的学校而已。

  在“不”书中,吴教授观察着,忧虑着,反思着,更是行动着。他把自己的这种种思量和行动都记录在了书中。本书一共分成了六辑“一、永不凋谢的玫瑰;二、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三、爱与敬重的阅读;四、往高处飞!;五、‘实话’怎么说?;六、在欢乐中沉思”。在这六个专辑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教育、对人生、对生命、对时弊、对专业、对教师群体的一些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在不同的角度下,我也感受着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笔触或温婉、或严厉、或辛辣、或沧桑。不论哪种,却都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原来教育可以是这样的!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永不凋谢的玫瑰”、“善良的心是一盏灯”、“教师要有精神追求”、“理直气壮谈‘教养’”、“爱与敬重的阅读”、“如果孩子们不懂得信任”等。

  “永不凋谢的玫瑰”通过苏霍姆林斯基与4岁小姑娘的故事来测验,却发现我们的学生会洋洋洒洒地说出一大堆道理,从道德角度来教育一位4岁的小女孩(故事里,这个小姑娘把学校里一朵最大最美的玫瑰花摘下来想给病中的奶奶看一下),却没有人想到要保护小女孩那幼小的美好的心灵。小女孩的这一行为虽然与公共道德不符,可那却体现了多么美好的人性、人情啊!故事中大教育家表扬了小女孩,可测试中的孩子对这一行为都持否定态度,我们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已经丧失了对基本人性的判断了。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所有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吗?

  在“善良的心是一盏灯”里,作者着重提出,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要教会学生善良。只有仁爱和善良才能让大家觉悟,才能衍生出博爱,才能让我们拥有自尊!

  “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讲的是上海的于漪老师,虽然年逾古稀,可她的职业敏锐和对新事物的追索,让许多年轻人都难望其项背。而她能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全因为在她的灵魂中那种对事业的“热爱”。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不足,才能保有对职业的激情,才能不断进修,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我想这就是教师应具备的精神追求吧!

  对于这本书的感受实在很多,可有些却觉得自己见识太过浅薄,不敢妄加菲薄。但是,从这本书中,我深刻感悟了教育的境界,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能不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群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管你伟大或平凡;贫穷或富贵,你都曾经有过自己的老师!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4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当我开始看《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题目下方的这段话深深地撼动了我。

  吴非以高度的责任感把他看到的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腐败、堕落以及种种不人道所表达出的那种愤怒让我感同身受;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祖国教育现状的担忧、以及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和追求,不能不使我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我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或无情讥讽…

  苏霍姆林斯基、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那朵硕大的玫瑰花,在不停地拷问着我,从教20多年,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一天又一天,到底给了学生什么?

  参加四川师范大学的国培示范项目的培训和周丽蓉老师名师工作室以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么多年来,忙着工作,书读少了,思考少了。正如吴非所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是啊,语文老师要读书,读大量的有价值的书。所有的名师都读过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做过像余映潮老师那样的读书笔记。我所接触到的周丽蓉老师、魏光虹老师都是读书不倦的老师。可是在生活的忙忙碌碌中,很多时候我只读一点杂志,看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书,忘记应该读一读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了。我和昆明市教科院、云大附中、昆十中、新迎中学的几位老师成立了"丑小鸭"读书小组,互相鼓励,互相监督,读一点有意义的书。我们每个月读一本书,开展一次活动,检查读书情况,交流读书心得。现在已经开展了两次活动,每次都有一些新的收获,因为发自内心地想读书,因此不觉得是负担,还有一种久违了的幸福。

  吴非说:教师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么独立思考的精神来自哪里?我以为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底气。二是不盲从。

  先说要有底气。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而不是教参的传声筒。离开大学走上讲台后,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就成了教参、考试的.奴隶,不再读书,不再写文章,不再看月亮、嗅花香,失去了自己。可见如果教师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的底气都没有。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应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理解学科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如何组织、如何同其他领域的知识整合的;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把学科内容传递给学生;形成适于知识的多种途径。也就是说必须具备教学生学习的能力。简单说,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该会读、会写、会教,只有这样,才可能是一个有底气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真正成为吴非认为的一个合格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其次是不盲从。各具特色的著名教师、铺天盖地的教育思想、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面对这些,有的选择了跟从,选择了失去自我;清醒的教师则一种审视和思考在前行。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思想的工具。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个人智慧,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让我们从读书和思考做起,让我们的名师工作室给昆明语文教学带去一缕清新的风。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5

  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 “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人们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等等等等……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而书中提出的“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质问振聋发聩!

  《不跪着教书》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知道了,我们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怎么叫有思想?想到了这么个小故事《不要考100分》,这几个字是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说:“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等他们长大后,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的`作用。”他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这么看来,两位大家对教育有着明确的理想,这种思想植根于对工作的信念,来源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观念;也因为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

  怎么做个有思想的老师?我是个有思想的老师吗?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这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才能有思想,不跪着教书。“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读了《不跪着教书》这一本书,让我明白了: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应该站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相关文章: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06-15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04-23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05-01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范文03-24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精选15篇)11-14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10篇12-10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精选19篇)05-13

不跪着教书读后有感06-14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06-17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