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读后感

时间:2023-10-20 10:50:19 诗琳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读后感(精选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力资源管理读后感(精选5篇)

  人力资源管理读后感 1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通过上这门课我了解了人力资源管理学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为此读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书籍,在众多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书籍中,我最为喜欢的是《聘之有道面试读心术》这本书,因为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是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有辩证的意识。

  这本书中讲到,人与人之间不但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且人还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尝试看透一个人,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任务。然而,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特别是在一个组织吸纳新鲜血液的时候,却最需要的还是人。这些人应该既能为组织带来价值,有组织需要的技能,又能与组织的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要发挥作用,又不产生排异反应。

  市面上关于招聘与面试的书很多,但王新宇先生的书以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总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的选人思维方式和一些独特的'视角。无论是将招聘要求“可视化”,基于“常情”与“常理”进行判断,还是他提出的“王氏乱序提问法”,都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无论是一位开始从事招聘和面试工作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还是一位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其中蕴含的思考问题的思路,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此外,作为求职者,阅读这本书的好处,在于能够了解面试官看人的基本思路和出发点,从而在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展示自己与职位的匹配性。

  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教会了我面试的技巧,同时也让我懂得了面试别人的巧,通过这本书我有深一步的体会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读后感 2

  近日,我所在支部赴东莞华为终端公司新总部与华为的技术及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座谈交流。实地调研归来后,又找来《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这本书,认真阅读了其中部分章节,感觉颇有几处印象深刻。

  第一个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华为提出,要摆脱对人的依赖。一般来说,我们传统的对于人才的提法是要如何用良好的平台和发展条件留住人才。也是在这一导向下,各大高校、科研单位纷纷出重金抢夺人才,导致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才引进上的无序竞争等乱象。应该说,同样的问题,在华为所处的高度竞争性行业里,其所面临的这种人才引进上的抢夺和竞争的严峻程度肯定是N+次方的。那么华为是怎么应对的呢?我们在书中看到,华为采取的态度完全有别于我们传统的人才观。华为提出:“要摆脱对人的依赖。”“当把15万知识型人才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你才会深切地感到,尽管技术很重要,资本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人力资源管理。”所以,我们会发现,华为高层对于人才的流动心态非常开放,他们认为流动是常态,不流动才是不正常的。所以,华为的研发人员构成非常年轻,华为的人才流动更是非常频繁的,但是这些并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一波波人来了又去,但是华为仍然在前进。这就是管理和制度的力量。

  第二个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华为强调,要避免辛苦的无效劳动。华为强调,“没有业绩的工作没有意义。比如说洗煤炭,你把煤炭洗白了,你确实劳动态度很好,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但是洗煤炭不具有任何价值和意义。”“我们不主张加班加点,不该做的事情要坚决不做,这方面的节约才是最大的节约。”这样的理念对于我们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是有意义的。当前,大部分的单位都面临人少事多的矛盾,在这个前提下,任何工作,只有当其价值与目标明确了,经过论证了,才有去开展的意义,否则都可能带来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对主体工作的客观投入和实际效能。

  近年来,华为已经以一个民族自主创新品牌的形象逐步深入国人心中。华为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管理一个世界级的、商业性的大型高科技企业。《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虽然只是以纪要的方式做了一些梳理和记录,但是它对于各个组织的管理与发展,都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读后感 3

  读这本书,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和专注力,同时,虽然这是一本都是文字的书,却需要一些理科的功底,看起来才能比较顺畅和舒服,因为太理性,理性到极致。

  对华为的理性,我有一个真实的经历。从硕士毕业到现在将近10年,我的面试经历寥寥无几,其中有三家印象深刻。06年初,毕业前,腾讯,6进3的时候,面试官问,你面试表现的那么好,是不是因为学的心理学?当时我有些吃惊,这家企业真是喜欢推理演绎挖掘人性啊。07年末,应聘华为,海外车辆管理岗,未成功,人力资源总监亲口对我说:Your are overqualified!又一次震惊,这家企业真的是理性客观和负责任到极致啊。后来,08年初,万科面试,CIO问我,你有IT经验么?我说没有。你有房地产实操经验么?我说,也没有,但我有管理咨询经验和学习能力。后等待了40多天,接到入职通知。当时逢人就感慨,一方面,这家企业,拥有多么强大的一种包容力和弹性啊;另一方面,它的招聘流程,多么漫长啊。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三家企业,当年的选才的流程和视角是如此的不同,如今,一个是互联网明星、一个是制造业龙头、一个房地产领跑者。他们秉性和用人模式的如此的不同,源于他们面临的市场和生存环境的不同,是商业世界的物竞天择的结果,三者都有自己的逻辑,本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不过,看完《以奋斗者为本》这本书,我的想法却有了一点点变化。华为可学,当学,但应看何时学,学什么。这本书,很全面地剖析了华为的经营本质和管理要义。书中,编者用任正非语录整理的方式,比较完整、严谨地从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干部使命与责任、对干部的要求、干部的选拔与配备、干部的`使用与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等多个维度,阐释了华为一以贯之的管理纲领。这家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年开始,在商海求生的背景下,把握最核心的商业本质和人性特征,建立了一个商业本质纯粹,战略清晰,文化强势,管理有序,动态平衡的大格局,呈现一种大而强,大而稳的让人叹为观止的能力,于是,一路搏击,赶超了曾经遥遥领先的竞争对手,成为行业领跑者和典范。等级制度、集体主义、前线选将,体现华为的铁军般的凝聚力、执行力;公平透明的称重评价机制、权力与利益的丰厚的回报、完整清晰的流程和信息化,体现强大的后台支撑。这样的队伍,必然是能够打胜仗的队伍。其他行业或企业,包括万科,如果到了需要正面与对手刺刀见红的阶段,或者在有生存压力的领域,需要培养作战部队的时候,那么华为将是最好的老师。

  与华为的铁血黑面一路搏杀相比,万科在历史发展路径中所形成的秉性很不一样。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万科精准地把握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契机,通过专注和聚焦,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作为潇洒的精英和领衔者,曾经毫无生存压力的万科人,相当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和设计师文化,近些年,更是有些侠骨柔肠,道义担当,充满社会责任感与自我实现的人文情怀。与华为主张的艰苦奋斗、“狼狈为奸”的求生特质相比,万科多的是“孔雀和猫头鹰”的自我成就、完美主义倾向,人人可凭自己的意志,边思考边执行,在管理的各个切面上,开出各种花来。当然,在养分充足,阳光灿烂的好光景里头,花朵不需要扎很深的根,只需要漂亮,有吸引力,就足以赢得一片掌声和拥戴者。但如今,在春去秋来,风霜来临的时刻,温室里的花朵,显然就不够硬气,不太接地气了。于是,公司上下,开始了变革的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华为这位老师,要学,但需要有针对性、有适应性、有落地性。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原子构成,华为很像是坚固的金刚石,可以割破其他坚硬的东西,任正非的理想,通过综合平衡的管理机制,框架,让碳原子有序,成型,让这个公司可以不依赖于人,健康、强大、持久。而很多的万可儿,并非同质性的碳原子,他们是可以裂变、聚变的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子核,他们是可以出其不意、动态灵活的离子,他们需要的不是条条框框的架构,而是适当的温度,对撞的机制,活化机制。我想,在一个线上线下打通,行业跨边界整合的时代,不管是对华为们,还是对万科们,亦或是腾讯们,都同时需要蓝海的前瞻能力和红海的作战能力。在必须要硬碰硬的领域,我们需要快速建立起作战部队,强化质量成本管理,创造真实价值,提高人均效能,用流程和信息化来武装自己,保障透明度、持续性和可控性。另外,在新的业务领域,我们需要有互联网企业的发散互联,动态迭代,不断试错,不断创新。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商业逻辑里,不仅仅实现组织整体价值,也实现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实现他人的价值,这需要更大的格局。入格再出格?自成一格?革自己的命?与他人组阁?答案尚不明确,且行且思,为所当为。只要我们曾经都是,未来也是“以客户为核心,以奋斗者为本”,我们应不会辜负时代,不会迷失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读后感 4

  博主手记:这是一位读者的评论,她是一位人力资源总监,一位人力资源的读后感。她的很多感触、认知和我完全合拍。

  我想我的书就是为这样的人写的。我很庆幸,我在写书出书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在女儿“出出来是硬道理”的思想鼓舞下,我最终战胜了自己。要不然,我哪来的机会以文会友,会到全国各地的一大批善良的朋友们呢?真是,做就对了,坚持做就成了。感谢南通海门沈老师求购新书的急切;感谢浙江海盐“不惑心”的及时分享;感谢内蒙古赤峰的朋友一下子购得7本书的豪迈;感谢北京八岁女儿的妈妈发出“保护自己,保护同同”的忠告;感谢宿迁读者不忍心一下子看完书的心迹告白;感谢各类媒体人由起初的工作关系一变而为朋友的角色转换……万千感谢,汇成一句话:我会继续努力。从就读师范,到为人师表;从私企总助,到人力资源总监。这一路路的走来,见多了太多教育的盲目,体制下人才的失真。

  曾经面试一个海归女孩时的情景,这么多年了,总是无法从脑海中抹去。作为企业的人事经理,我们考量面试者,首先是对方所聘岗位的匹配度,包括专业基础、工作经验、岗位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及其它。而这位海归女孩告诉我的却是:父母卖了一套房子,让她海外就读,拿个文凭,回国好找工作。听到这些,我哑言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到处都是求职的大学生,无论是名校复旦的,还是无名小镇的。见惯了形形色色的求职者,心情也更加的沉重起来。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很多行业已经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知识结构型,这势必造成择业的困难。

  可我们太多的父母却任然停留在自己固有的高度,只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成长。这是何等的可悲!前端时间,亲戚家的孩子考到上海师范,来报道后,闹着要退学,重读。理由非常简单,学校一般,上这样的学校妈妈很丢人,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我愕然,诧异。我可以理解这样的父母和孩子,但是,他们何曾知道,我所面试的名校毕业生不在少数,但录用的寥寥无几,为什么呢?很简单,只有文凭,却没有拓展的能力。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企业求存的激烈博弈,能力已经是决定一切的重中之重。可我们几千年的教育却依然是注重分数,注重应试,这不能不引起更多父母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反思!经常看到身边的朋友移民,问其原因,就一个,为了孩子。前天和一位挚友聊天,他要改行,不再当老师了。原因也很简单,老师太单纯,和社会脱节了。认真的听着他给我讲的一件件事情,一声叹息,是我对他所讲一切的回应。这个社会究竟怎么啦?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到底是什么?六十年代的人怀旧,七十年代的人创造,八十年代的人追逐,九十年代的人盲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比比皆是,坚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乎,各类的教育机构层出不穷,经济实力的比拼在教育方面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孩子累,父母更累,活着变成了累的负担。父母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孩子的扩展度。每一位父母都在精心的塑造自己的孩子,但如何去塑造,已经成了探究的话题。前几天,一位朋友说,想给他四岁的女儿打分。我在吃惊中忙问缘由,原来是女儿早上起床拖沓,如果打分可能会提高她的积极性。我连忙阻止,中国的分数制已经害苦了太多的人,为什么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的对分数有感觉呢!我说了一个简单的方法给朋友,大人和孩子比赛,比赛起床速度,比赛刷牙,比赛吃早餐……优胜者可以帮助另一个人挤牙膏,拿杯子等。结果,第二天,朋友开心的对我说,这个方法太好了,孩子积极的投入其中,争当优胜者,而且增加了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乐趣。早上起床,全家就沉浸在欢快的氛围中,不再向以前,很多的焦急、催促、抱怨。

  所以说,我们最不缺的就是爱心,缺的是对父母思维方式的改变和提高。我经常对八岁的儿子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他的童年一定要快乐,快乐的玩耍,快乐的阅读,快乐的认识,快乐的成长。儿子每天除了作业外,谈的最多的就是游戏。我在动漫行业,当然知道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也是想方设法的增加各类人群对游戏的黏着度。虽然知道深陷网游不好,但也要一分为二的来分析利弊。网游能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发散式思维,能增加孩子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但过多的沉迷,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包括正常的'学习。思考很久,我和儿子进行了一番谈话,我没有很正式的去谈这件事,而是在我们去菜市场的路上,边聊他喜欢的游戏,慢慢的切入我事先想好的话题。

  首先,我高度称赞了他在游戏中的表现,然后,我引导性的说道:“妈咪知道你在游戏中的表现非常棒,这从你的等级就可以看到。你每天很喜欢对妈咪谈游戏,谈的头头是道,有空也总是去玩游戏,知道这叫什么吗?”儿子看着我摇摇头,“亲爱的,这就叫黏着度!”我继续说。“任何一家游戏公司总是用层出不穷的任务,来吸引玩家打怪,获得各式各样的装备或者金币,去晋级,购买自己所需物品,创造自己更多的虚拟财富。”儿子迎合的说,他已经买了自己的房子、家具、电视、微波炉、沙发等等,有了自己的家。我笑笑问他:“知道这种行为叫什么吗?”看着儿子不解的眼神,我拍拍他的头:“这就是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就是企业的生存方法。”停顿片刻,我和儿子继续探讨:“亲爱的,你被这个游戏黏住了,你会化精力去玩,会和小朋友谈论,会和已经玩的小朋友比等级,对企业而言,这已经足够了。因为你们成了他们的忠实用户。

  你喜欢这款游戏,就会关注游戏方面的很多东西,包括玩具、食品、电影、书籍等。游戏虽然是免费可以玩的,但我们为此专门在超市买的相关玩具、食品是要付费的,这就是一种企业间合作的变相宣称,一种企业发展的生存方式。”儿子仿佛听懂了我的话:“我知道了妈咪,麦当劳和可口可乐就是这样的,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去买,他们不仅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还可以卖的更多。”“对的,亲爱的,这就是扩大品牌知名度。你经常玩游戏,在玩的同时,不要总是一味的为了玩而玩。妈咪希望你多想想,他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吸引住你,他们每次变化这种方式的周期有多久。时间长了,你就会慢慢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我和儿子愉快的交流着,探讨着,我是在刻意的培养他发散式的思维,养成他逐渐通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

  《谁绑架了中国父母》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孙先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用平时易懂的故事,告诉我们培养孩子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懂得如何去做父母,要学会先做孩子,然后再去做大人。书中道来的点点滴滴,源于细节,重于实质。这本书的问世,刷新了我们太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这是一本值得去多次阅读的参考类书籍。创造生命是幸福的,培养生命是快乐的,不要让无形的思维绑架我们有形的身体,快乐很简单,但我们却经常握不住,那是因为您缺失了一个必要的高度。

  人力资源管理读后感 5

  最近拜读了HRGO创始人李舟安老师的《预见人力资源-新时代HR的进化方法论》一书,书中这样描述了HR的工作:大多数企业更像是在划龙舟赛,HR只有帮助企业中的每个人实现成长,优秀的团队才能在龙舟赛中脱颖而出。概括起来,HR的工作就是赋能,为员工的成长赋能,进而为企业的发展赋能,这也正是未来HR部门的使命和价值。

  过去,HR部门可能就是因为自己站到了管理的角度而非赋能的角度,去设计制度或开展工作导致工作中遇到了很多无法化解的难题。比如绩效管理工作,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提升组织和个人绩效,但在实际执行中经常被用作考核员工的工具,没有从帮助员工提升的角度去开展工作或设计制度,自然会导致绩效管理在实施中的抗性和落地效果的不足。再比如培训工作,过去我们经常说培训是企业给员工的最好福利,培训的课程更多的都是HR站在自己或管理者的角度设计的,但到底适不适合员工,适合哪个层级或哪个岗位的员工考虑的却远远不足,所以经常会出现培训走形式和过场的现象。我想,如果HR能够改变出发点,从赋能出发,很多工作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当然,这里的.赋能不是想当然的赋能,而是要跳出专业深井,实实在在地深入企业和员工需求,这样的HR才是真正赋能式HR。

  我认为成为赋能式HR,必须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HR必须懂财务,由成本思维向利润思维转变。过去,HR一直被视为花钱的部门,所以HR在工作过程中考虑的都是如何省钱。搞培训时,怕钱花多了老总不满意,就拼着命的跟业务部门讲条件,能不能少安排一场培训,能不能把老师的标准降一降;做绩效时,担心奖金发多了老总会生气,左右平衡把本来无可厚非的绩效考核表做成了大锅饭。归其根本,这都是因为HR不懂财务,心中缺少利润的概念和数据的思维。其实HR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能够带来利润的投资,关键是你如何能够占到利润的角度帮助老总理解你是在创造利润。而且HR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可以用数据来衡量,比如招聘一位员工的投入是多少,未来可以预期的产出是多少,开除一名员工产生的投入是多少,预期损失又会是多少,其背后都有相应地数据支撑。如果你是一名懂得财务,具有利润思维和数据思维的HR,就可以计算出其背后的投入和产出,并把你计算出的产出大于投入的成果展示给老总和业务部门,那么你的工作也必然能够得到老总和业务部门的认可。

  二是HR必须懂业务,由职能思维向业务思维转变。管理服务于经营,我想这是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我们东方控股集团实施管理咨询而言,最终目的绝对不仅仅是规范人力资源管理、规范集团化管控,而是通过这样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HR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职能型部门,存在的意义也绝非为了完善组织架构或者加强人力资源管控,而是要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在华为管理经典《价值为纲》一书中,任正非评价华为总部时曾指出,如果把总部停止运转一个月,不影响各业务单位的正常运行,那么总部的存在就是没有价值的。综上可见,职能型的HR部门如果仅仅是为履行职能而存在,那么其存在甚至可能反过来会制约企业发展。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商业模式不断更新迭代的今天,如果HR不懂得业务,可能连企业要招什么样的人都会搞不清楚。我们见过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是人浮于事,关键时候又无人可用,这种人才配比结构的不合理根源就在于HR不懂业务。因为企业中每一个部门的设置、每一个岗位的设置都是企业运营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相应的,作为HR部门,每一份部门职能书、每一份岗位说明书的设计都是要在对业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其更加合理,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才能让员工有用武之地,实现个人价值。

  懂财务、懂业务,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却有很大难度,在这里给HR们分享一条书中的“三三原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早日成为赋能式HR。

  第一,HR要转变思维,一是要树立跨界的思维,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切勿空守HR的一亩三分地;二是要树立主动支持业务的思维,主动将自己的目标与业务单位的目标相关联;三是要树立投资回报率思维,站在回报的角度去思考HR所花出去的每一分钱。

  第二,HR要主动结合,一是要与业务结合,更好的支持业务;二是要与管理结合,围绕经营做管理,使管理服务于经营;三是要与变化结合,时刻保持创新意识,时刻跟得上业务的发展。

  第三,HR要改变关注点,一是要关注沟通,特别是在绩效考核中,要注重双向沟通;二是要关注人性,特别是作为东方的HR而言,要始终牢记“以人为本”;三是要关注价值观,在人才的选、用、育、留上,要始终把握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这一关键点。

【人力资源管理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试题08-15

人力资源管理简历08-22

人力资源管理简历个人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的简历自我评价11-15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报告10-18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案12-23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方案03-06

人力资源管理的实习报告01-19

人力资源管理招聘方案12-16

人力资源管理实习总结07-08

人力资源管理实习报告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