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1-12-25 19:11: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梁启超家书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

  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嘘寒问暖之语或许没有常挂嘴边,但在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来,关爱流于点滴。

  梁先生的家书中,他有时扮演慈父角色,为子女人生之路的规划起引导作用;有时候似乎也是位慈母,对子女诸多宠溺,宠溺之间不乏告诫,慎言慎行,人贵自立,人贵自省,人贵自知;有时候宛如兄长,呵护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候又好似孩童,对子女们撒娇。撒欢、逗笑、关爱、或宽言鼓励,或敞开心扉,梁先生的真性情,很难想像到他是一个生活在思想禁锢,长辫宽袍,三寸金莲的封建时代,思想穿越百年灰色中国,以身作则,做年轻人人格的典范,也让我们读到了别样的梁启超。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爱国之心长存,当取外国之知识报国,当取外国之思想报国,当取爱国之先进报国。梁先生希望子女不管在国外多有成就,也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国,报效国家,即使这个国家还在经历苦难的成长,即使这个国家还是沉睡的狮子,吾之国,吾之家,以吾赤诚之心相报。他还希望子女于苦难中磨练成才,当自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治学之路不可不严谨,“汝求学不可太急”,“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关怀之中透着严厉。精于术业,也许生活中会少些乐趣,但是知识和专业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和课堂上,交友取益,读书取益,生活中亦有颇多可学习的地方。

  当孩子求学治学碰壁时不断的鼓励和劝慰,知识不是死的,不是几门考试、几张卷子,几本文凭,学问也是灵活的,不拘泥于眼前的小磨难和小挫折,不消沉,不堕落,不灰心。一个人若是在束缚的环境中消磨意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

  哲子女之道,似双手托着奋起的雏鹰,自由飞翔,偶有训诫,皆语重心长,一代大家,“智、德、仁”的典范。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2

  梁启超的儿女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

  每当我听到同学们激昂豪迈地诵读《少年中国说》时,心中燃起一股暖流,视线逐渐模糊,《梁启超家书》中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梁启超家书》一开始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在儿女眼前,后来经过整理,编订构成了一本书。梁启超的一封封书信渗透着对子女们浓浓的亲情与深沉的爱。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对儿女的人生指导,像照明灯一样点亮了孩子们光辉的前程。当然,更少不了对儿女的关心、问候。这与《洛克菲勒的38封家书》大同小异,同样都是为孩子们照亮前程,指引人生。不同的是,《梁启超家书》充满了家国情怀,充分表达了梁启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是对梁启超这种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最好写照。作为一位父亲,他当然希望子女成才,但他更重视健康。他说:“汝需如汝乃吾之命根”,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在学习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健康,才能有一个光辉的前程、幸福的生活。

  我喜欢梁任公说的一句话:“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德行之好机会。”思永、思成被车撞得头皮血流,却还乐观地直面生活。梁启超认为,这并不是灾难,而是挫折,挫折正磨炼了德行与心性,使自己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使自己变得更勇敢。如今社会安定,我们这一代有一部分人太矫情了,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挫折,也就不能很好地磨练自己,遇到一点点困难便放弃,可笑至极,受了一点小伤便大声哭喊,没有想过老一辈那么苦是怎么挺过来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从中汲取了人物的优秀品质,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等。还记得我三年级被小车碾碎脚趾的时候,我受不了那个疼痛,哭得稀里哗啦,但是爸妈赶到医院,看着坐在轮椅上的我,他们都在乐观地安慰我,甚至还给我讲笑话。当时我一点都不理解爸妈,觉得他们对我太没有同情心了,我都受伤了,他们还笑得出来!现在想想,爸妈并不是不爱我,不关心我,他们当时的种种所谓的“笑”,其实是他们在灌输我一种难得的乐观精神。事情已经发生,哭天喊地,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忧愁满面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唯有积极面对,才能更以好的心态,好的精神面貌抗衡不幸。确实如此,在我受伤住院的那些日子里,同样快乐,同样充实,我的伤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

  少年强,则国强,正值少年的我们,应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向上,学习种种有用的知识,陶冶情操,为国家之富强而发奋图强,让自己更加优秀,国家更加富强!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3

  父母是我们从呱呱坠地时便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至亲之人,他们不求回报地为孩子付出。在读了《梁启超家书》后,我不仅更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爱之深沉,而且了解到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梁的子女个个成才,其中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梁对子女含辛茹苦的指导与教育。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要为父母道一声感谢!

  在《梁启超家书》中,我看到的梁启超没有《少年中国说》的豪情壮志,有的只是在家书中对儿女不厌其烦的提醒、指导,向儿女告知自己的近况与家庭琐事。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里,我看到的只是一位父亲的父爱以及对儿女深切的冀望。梁启超作为一位过来人,在家书中向儿女传授生活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而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或许我们的父母很少会以家书这种形式教育我们,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起到我们一生的榜样作用,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足以让我们感激一生。

  爸爸是我精神世界的一个标杆,引领我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登山锻炼身体,那时的我还小,身体也没有那么强壮,望着被晨雾环绕的高大山峰,不免产生畏惧退缩之意。爸爸摸着自己并不算瘦的身体,笑着说:“你看爸爸那么胖,你年纪轻体力好的,哪有什么吃不消的!”爸爸的这句话又让我重燃斗志,也让我懂得什么叫迎难而上。但登山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刚走过半山腰,我就累得气喘吁吁,双腿仿佛被灌上了铅,几乎是寸步难行。这时,高挂的太阳也展现着它的威力,灼热的阳光仿佛要让人融化,我热得汗流浃背,真是又热又累,十分难受。过了一会儿,我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便叫爸爸一起到路边的石凳上坐着休息,我大口大口地呼着气,心里又开始萌生退意……等到爸爸站起来招呼我走时,我就“黏”在石凳上,赖着不走,嘴里还一直嚷着“下山吧……”爸爸拿我没法,只好苦口婆心地劝我:“儿子,坚持才会胜利,不坚持是没法取得成功的!算了,既然你不想走的话,那我先走一步。”望着爸爸用力迈动双腿但仍不放弃的背影,我的脑海久久回响那句话——“坚持才会胜利”。是的,只有不停住前进的步伐,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想到这里,我又追上了爸爸……最后,我们在山顶上见到了壮观的山间美景。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在所见所闻中传授我人生的道理。

  我的妈妈平时对我的学习很严格,常常弄得我苦不堪言,但我却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母亲的严格要求,我才能有今天的成绩。一天,我写完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心情正愉快,心想着终于可以脱离作业的海洋,出去玩一会。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就让我的幻想破灭了:“玩什么玩!来,做做练习题吧。”听到这句话,我就像一个泄气的气球一般垂头丧气,母亲之命我可不能违背,只得摇头叹气地返回自己的房间,不情不愿地回到了题海的怀抱。英语的一个个字母让我眼花缭乱,数学的一个个数字让我头晕目眩,再想想外面的鸟语花香、打闹嬉戏,想到自己的一天又要这样子过去,我心里不禁闹起了情绪,干脆心一横,笔一丢,眼一闭,趴在桌子上打算与周公畅聊。这时,我感觉到自己的太阳穴在被一双温暖的手慢慢按摩着,耳边又响起妈妈那熟悉的声音:“儿子,我知道学习是辛苦的,但不付出努力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呢?妈妈坐着陪你吧。”我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流过,感受到了温暖的母爱,也有了重新握笔的动力。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也教会了我们太多道理。“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我们要时刻铭记父母对我们的哺育之情与栽培之恩,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4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5

  最近几天,在读《梁启超家书》,颇有感触,以记之。

  首先,任公和众多父母一样,在家书里经常关心儿女的学费、经济问题,不仅读书的要资助,结婚以后的子女经济窘迫,他也会慷慨解囊,一切就如天下的父母一样。

  第二,任公是个极民主的父亲,对于买房子、建坟墓等本应由父母作主的事情,他会在信中征求儿女的意见,让子女真正参与到家的建设之中。

  第三,任公是个极温和的父亲。女儿考试不及格,孩子入学要延迟等,他都以鼓励为主,强调的是打基础,只要基础牢固了,今后的学习自然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任公是个极开放的父亲。他的.子女众多,虽然自己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和文学史研究,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女,从未对他们的未来进行严格的规定,思成喜欢建筑,就学建筑,思永喜欢考古,就学考古,思忠喜欢军事,就帮他联络西点军校,不管他的子女今后将从事哪一行,他都是支持的。不过有一点,他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官的,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学问。

  第五,任公是个极自信的父亲。对于思顺和思成的婚姻,他是极自信的,认为自己促成了两对佳偶,但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底这鸳鸯谱点得好不好,尚不得而知。

  我最大的感受,作为父母,教给子女的,应当是做人的道理。对做事来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基础打好了,长年累月,总会取得成就。任公用自己的给子女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的借鉴和学习。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6

  在国破家亡花泪鸟惊之时,杜甫曾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难与战争,厮杀之不断的几千年来,又有多少可抵万金之家书?傅雷的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正是这万金家书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聪有了坚韧不拔之志,取得了那般成就。同样身为近代知名人物的梁启超的家书又是否之万金呢?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人物。他在政治、学术、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敢于尝试百日维新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使得他在教育上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还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可能是因他深刻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从而对子女的教育倍加注重。

  他的教育方式既不迂腐跟从中国封建传统,也不盲目追求西方时尚,而是注重将两者完美结合。他精心指导子女,悉心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是他没有对子女们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方向。他对不同子女的教育引导方向不同,不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吗?这种教育的成功事例不正是告诉了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他还表明学习应有批判精神。不同的学术与文化都有不同的自身优势与劣势,只有敢于批判与评析错误之处,才能创造出更繁盛的文化。正是应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取其精华,才使得他的儿女们将东西方独具特色的文化结合以修身养性。

  他也讲究学习应有上进心,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有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正如他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回忆他如此的治学方式,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学习真应该注重兴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

  正是梁启超的独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光荣。那么他是否只注重子女们的学习而不顾儿女们的健康了呢?不,这从400多封家书中的任意一封都可体会到他对子女们浓浓的关爱。

  首先,他对的子女称呼方面。他称子女们为“宝贝”,自称“老白鼻”谐音老baby,甚至还给孩子们起了外号。如: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贝庄庄,大宝贝等称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样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甚至有些颠覆他身为革命家的伟大形象,瞬间变身为老顽童。如此开放的思想,在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的那时还正是前卫啊。大概梁启超先生这开放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他与他子女接受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内容。他在信中不仅鼓励引导子女学业发展,还时刻念叨着子女的身体健康。作为一个好父亲,在孩子学业与身体健康方面,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而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关心孩子的好父亲。

  只可惜了,在那个黑暗与动荡的年代,战乱中交织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来身先士卒引领变法,如此艰难。但正是因艰难,才使得那些家书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且家书给我们的无限思索与启迪,何尝又不是它可抵万金的原因呢?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通用5篇)12-22

梁启超家书好句摘抄08-21

读《傅雷家书》有感_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12-09

傅雷家书读后感1500字范文12-20

傅雷家书学生读后感范文12-15

高中傅雷家书的读后感范文12-10

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通用7篇)12-17

梁启超的爱国名言12-15

梁启超给徐志摩证婚词02-16

梁启超对徐志摩的评价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