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时间:2022-02-23 18:41: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通用36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通用36篇)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1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自己人生的后半期完成的著作,是她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文中主要是对童年自己的家乡呼兰河的人、事、景的描述,“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那里了。”

  茅盾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小说是对当时萧红心境的真实体现,萧红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她的人生有许多不解之谜,感情的曲折历程、自己的流离生涯,和当时的时代与历史环境息息相关。等到之后,她越感到人生的荒凉、内心的寂寞,所以在小说中总是强调“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无忧、最无虑的完美时光,对这一段的记忆是我们最值得回忆的,是难以忘却的。萧红用此给我们展现了中国东北小县城的独特风俗。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中国东北一座小县城的风俗往事。它如一幅画,色彩单纯,用最朴素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县城独一无二的美丽。读后发现:原先生活能够如此平静、如此简单;人生能够如此平凡而又满足,少了许多人世间的纷争,满眼都是纯粹的风情,单调中不失内涵,简单中充满了人生常态。“

  萧红把生老病死写的十分简单,”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老,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还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是悲哀的事情,哭完之后把人埋了,活着的依旧还得回家过日子。“一切顺其自然。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2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呼兰河的人们所产生的不幸与其说是封建社会压迫的苦果,不如说是其思想的愚昧所带来的恶果。比如团圆媳妇家的悲剧,为什么人会死,怕真不是婆婆人恶毒,而是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顽固的价值观,他们所有的亲友邻人都觉得团圆媳妇的行为举止不对,想把它矫正过来,最终共同活活把团圆媳妇折磨死了。

  这难道也是阶级压迫吗,我看未必,这种愚昧的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不高的生产力和千百年的文明传承,来自于社会现实。撼山易,憾人心难,这隔了几层的我们看来,这是愚昧而不可理解的,而在当时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来,那恐怕是再正常不过的。

  所以,个人觉得,萧红的个人悲剧怕也多多少少来源于这里,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自己的思想观念超前于自己所处于的时代,那绝对是一个悲剧,如果做不到糊涂一点,那么人生注定是要坎坷的。因为对于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人类来说,如果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请”,那绝对是不容于人,不容于社会的,轻则受到排斥,重则有可能像西方众多中古世纪的科学家那样,丢掉性命。也许,就算不被社会清算掉,自己也可能受不了这个荒谬而不可理喻的社会,以自杀为结局。也许,那么多杰出人物走上这条路,也是有这个原因在的吧。

  所以说难得糊涂,也难怪苏轼洗儿戏作,“世人养子望聪明”“我愿生儿愚且鲁”,世人大多是有排他性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与大众不同,大多是要以悲剧收场的。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3

  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表面平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寂寞:受不住风霜雨)的,被自然拉着默默离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苍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无数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片美丽的栖息地。然而园外的世界,终究是残酷的——这就更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奈的感伤。

  人,总是要走出童年的精神家园的。《呼兰河传》这“回忆的诗学”,给予了我们片刻的精神的回归。回首童年,确有千般滋味。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4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一面斑驳的墙点缀着零散的山茶。

  呼兰河是一面旧墙。呼兰河是灰色的,在书的开头就写了严冬下的呼兰河,地皮冻裂了,井被冻住了,水缸被冻裂了,所有的东西都被冻住了,好像人心也是。人们都漠不关心地“仍还是静静地活着”。

  呼兰河的人们是山茶花。呼兰河的人们是贫穷麻木的。印象深刻的是草房上长出的蘑菇居然也可以带给那些人们很多的乐趣和话题,他们竟然恨自己没有住在长在蘑菇的草房里,可以看出当时的贫穷与麻木。虽然情景描述的很有趣,但读过之后又不禁让人心酸,有一种凄凉之感。还有许多悲惨的事例,让我体会到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渺小又无奈。到处可见的是人们的无知愚昧和自私冷漠带来的悲剧,他们麻木地活着,又麻木地死去,激不起一点内心的波澜,让人同情,也让人愤恨。但其实在这些悲惨人物中,萧红塑造了冯歪嘴子这个人物形象,他面临着贫穷和旁人的冷嘲热讽,却依然坚强而乐观地活着,慢慢看着他的儿子长大。

  很多的人说,呼兰河传是颓败的,因为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但是在那灰色中,也有一些光亮,那就是萧红与祖父一起度过的童年的美好时光,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顽皮可爱的小女孩。“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去,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这一段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还有在趁祖父不注意在他帽子上摆满花。那些零散星点的小故事妙趣横生,让我也不禁想起了爷爷的菜园子,小时候在那里下池塘,摘野花,抓泥鳅。让我记忆中也有着一段快乐又任性的童年。也许正是因为童年的美好吧,一生坎坷流离,如飘蓬流转的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更加怀念童年的时光。用自己淡然的文笔,写下了这部小说。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处处都是故事。

  萧红用淡然的笔调,细碎地描写着记忆中的呼兰河,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淡然地生存着,又默然死去,像一朵朵红色的山茶开在斑驳的旧墙上,越鲜艳,越凄凉,就像萧红她那短暂飘零的人生。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5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作家萧红的重要作品,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年轻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那样的经历让人透不过气来。一个和当时萧红年龄相仿,一样是12岁的女孩。12岁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陪在父母身边,但她却千里迢迢到这儿来当童养媳。因为她活泼爱笑,不像媳妇,所以经常受到婆婆的打骂。一打就打骂了一个冬天,不分昼夜,她这样做是为了让她听话。“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狠狠地抽。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炫耀地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出了病,他们没有给她看医生,而是听信了跳大神的话,请人用滚烫的热水给她洗澡,昏过去了,就用冷水浇醒后再洗……就这样最终把她折磨死了!我真的很同情她!

  想想这太愚昧了,迷信害死人啊!而自己呢?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我的爸爸和妈妈从单位赶到家,心急如焚,他们火速拦下一辆的士,火速赶往医院。今后,他们每天按时给我吃药,烧饭……想想自己,比小团圆媳妇幸福多了!

  我们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不美好的事物包含,留下美好的记忆,拥有一个充实的童年。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6

  实不相瞒,我处于兴趣缘故,下午的电影没有看的太深,模模糊糊将主线内容参了个大半基本上是全理清了,也幸好是理清了,不然我现在肯定也是一脸无奈,不知所写,尽管此刻我落笔仍是半飘半踌躇,说实话,我大有精神上同字形一道神采飞扬的意味,呵,此时此刻,倒想看看琼瑶剧来平复这心情了

  用不太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我倾向于将萧红的经历大致看作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但又不尽然如此,在这悲哀的命运中也含有大部分的温情和快乐时光。所以在某个或某个时间段中,我仍不能笼统根据一段时光来凭断其命运,而这里我说其悲哀,不过是因其英年早逝及反复颠簸和众叛亲离的生活轨迹罢了。

  所以我还是将笔墨着重描写其作品《呼兰河传》我们不难看出《呼兰河传》中作者所处节点,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温馨的,正如任何幸福时一样,萧红总有一个作为情感寄托的人。早时是祖父,而后是萧军。我们不如再将目光投注文章中,便可以发现萧红对于美好事物的依赖性是很大的,她在大多数时候是个孤家寡人,或许是环境的不友好,及封建社会的荼毒,使其被迫性封闭自己,或将心中的不平衡与孤独通过外放的方式得到释放,这时无论是祖父或其生命中的其他可以依赖的人,存在便尤为必要了。

  但不论怎样,我始终认为萧红是一名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伟大女性,姑且将萧红的全部生命当做一个正常人全部的生命历,她的童年片段及相对意义上的晚年过的也都算如意,那又不能说其是悲哀了。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7

  美和追求美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那一章,看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和萧红同样大的一个女孩,也就12岁。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8

  在暑假里,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这是一本“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萧红用她那独特的文采描绘了呼兰河那个她小时候曾生活过的一个平凡、灰暗的小镇。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和一个尾声,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九节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第二章写了关于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上的活动,有什么“跳大神”,鬼节放河灯,台子戏,庙会,跳秧歌等。第三章写了祖父与祖母。第四章主要描述了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第六章写了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尾声讲述了故事的结局。

  通过萧红细腻而详细地描述,我看到了一个对我来说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第一章中关于泥坑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篇幅,看到了人们的自私与麻木,而所有的死猪肉都要说是泥坑里淹死的,又反映了当时们的自欺欺人的心理,而之所以那样又是因为当时经济落后的无奈之举。而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来的时候活蹦乱跳,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就走上了黄泉路了,她才十四岁,却早已成为人家的妻子,可她原本应该是个天真活泼孩子呀!而造成这一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她那个恶婆婆。幸好我们生活在新中国。那时的整个社会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多少小女孩失去了亲人的爱,本该像我们现在的上学年龄的却不能上学,在家里做这做那,还要饱受摧残。想想那时的小女孩真是太可怜了。而我们现在吃的好,穿的好,父母都把我们当宝贝,享受着科学文化的教育。

  总的来说,呼兰河当时的人们的经济是很落后的,精神是愚昧的,人心是迷茫的,尤其是迷信害了很多人。而我认为呼兰河也许就是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落后时期的种种生活,也庆幸自己生活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9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萧红以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抒情的散文风格,描述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的否定。

  整部小说以呼兰河城为中心,细致地描绘了小城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人物故事等,展现了呼兰河城琐碎而又平凡的生活。那里有很多令人怀念的地方,如绚烂耀眼的火烧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后花园、让“我”可以冒险的储藏室等,这些都使“我”的童年、生活多了一丝温暖和色彩,让“我”对那时的生活满怀眷恋。

  《呼兰河传》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章,第一章是对呼兰河城镇的描绘,作者以对严寒环境的描写起笔,以十字街为中心,描写了东二街到西二街道甚至小胡同的人情风貌。那些赶车的、卖馒头的、卖豆腐的、卖麻花的,形成呼兰河城人民的琐碎而又平凡的实际生活,在这些平凡的生活中,呼兰河人民的愚昧无知、自私、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常常是与美好、温暖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而作家萧红笔下,故乡不仅仅是美好与温暖的,还有压抑和愤满,充满了凄婉与哀伤,然而,在这些凄惨和哀伤的背后,我却看到了作者萧红对纯真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呼兰河传》读完了,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10

  巜呼兰河传》这本书就像是著名的矛盾所说的: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他那触动心灵的优美文字,在岁月的长河里,如宝石般熠熠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航。萧红生动详细地写出了每个事物的样子和举动,把孩子们和小动物写得机灵可爱,把火烧云写得浪漫迷人,把一切都描写得生动美好,仿佛自己就在这个快乐仙境里一般。在你无聊、忧虑、愁闷的时候,翻开这本书,就好像忘记了一切伤心。看见书里的文字在跳动,心里的花朵也好像这样开放了,心弦也随即被触动。

  这本书,让我看见一个活泼可爱的小萧红在活蹦乱跳,我也知道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一切,在那个时代的小孩子都很傻,特别天真!。

  这本书就像一场梦,有假有真,又浪漫又仙境。快翻开这本书吧!是你快乐的源头!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1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这本书叙述了萧红小时候的所见所闻,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这本书中写到,萧红的祖父很关心萧红,给萧红烤乳猪、烤鸭子吃,还叫萧红念诗,所以萧红很喜欢祖父,但祖母、父亲、母亲都不关心她。父亲把她踢倒,母亲骂她,祖母用针扎她,再加上父亲蛮横无礼,于是萧红产生了离家的念头。萧红还有一个二伯,二伯性格异常古怪,有东西吃,不给他就大声骂人,给了吧又不吃;不与人沟通,喜欢和石头、飞鸟说话;还偷自家的东西;种。种这些事却希望得到大家的尊重,他还是一个生性怯懦的人!小城里的人善良却又很冷漠、冷酷、某家一个人去世了,一时就家喻户晓,但过几天,连亲戚朋友都忘记,好像人去世了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让人不禁脚底发寒。这个小城的晚霞很美丽,红、橙、黄、绿、靑、蓝、紫都有了,像彩虹一般。

  读了这本书,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以前人能主动帮助别人,为什么现在热于助人的人少了呢?我们就应该见义勇为,不要怕被别人诬赖,只要知道自己是真心想帮助别人就行了。看见老人摔倒,应该扶起,有人受重伤,赶紧送往医院抢救??,现在科学能证明一切了,迷信的人少了,我们只要做好自已该做的事就足够了。我们更不能像小城中的人那么呆板,路中间有大坑,说用种树、拆墙的办法让行人绕道走,但不想想,直接用土填平不就行了吗?要学会举一反三,从这件事中能想象其它有联系的事情,我也想对文中的祖父说:“您的慈爱、善良、像一团火,温暖了萧红,也温暖了所有人的心,我喜欢您—祖父。”还想对二伯说:“您不应该偷东西,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可以自力更生,做个小买卖或到乡下开辟一个田种地去当农民,小偷多不好呀,还会被家人耻笑。”而书中另外一些人的那种态度,也使我接连叹气,想不到世上还有这样漠不关心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学会举一反三,动脑子,并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12

  冰心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落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桂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也认为,书就像调味剂,让枯燥的生活变得活力四射。在今年寒假中,当我关上这本书时,心中早已有了这种感慨。它就是—《呼兰河传》。

  书如其名,作者萧红以回忆自己与家人的趣事和自己故乡呼兰河城所发生的事来写的。整本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第三章的一段对话: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尾巴草的一片地,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束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就像狗尾巴。”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笑话作者连狗尾草和谷子分不清。过了一会,笑够了,又想起自己小时候何尝不是这样呢?不知不觉,从发呆变成回忆,从回忆变成身临其境,这种感觉似乎像极了作者回忆时的样子。

  书中有浓浓的亲情,有美丽的“火烧云”,有作者的家乡——呼兰河城,城里有荒凉的小院,有性格古怪的二伯。而这些,看似没有关联,实际上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合起来却是作者对乡亲邻居、亲朋好友的思念,对家乡的想念,更是对年少时的一份回忆。

  作者最后一句话说的很对——“书中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却都充满了回忆”。

  是呀!难怪作家叶文玲《我的“长生果”》中的一句话:“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还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13

  书本合上了,但我的心还没有从书中飞回来。团圆媳妇、王阿姨……一个个形象直冲脑门。

  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童年在呼兰河村的所见所闻,和她身边的故事。文中讽刺了的当时不好的社会风气,衬托出了当时人们悲惨生活与不良思想。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有所触动。当时的作者萧红生活的是怎样的社会?是一个半封建的社会,重男轻女的社会、是一个十分迷信的社会、一个采用暴力的社会、一个啊,一个万种不良风气结合在一块的的坏社会!

  这本世界的著作,这本书,我读完后想到了还不是其中的某一个人物,而想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那个生活没有所谓的高考,没有所谓的用知识改变生活。穷人他永远还是穷人,富人他永远还是富人。富人可以无理由紧逼穷人,打骂穷人。而穷人却无法有理由的建议,劝阻富人。穷人的死无所谓,反而“节约”空气。但富人哪怕有一点点的刮伤也会嫁祸于穷人们。对,我没有夸张,在一百年前,就是这种生活。没有所谓的“人人平等”,只有“人人不等”。在当时你要抗着议啥的,只有死!

  现在,我也不谈以前了,谈谈现在吧!我们是那么的幸运,生活在这个人人平等,可用知识改变人生的时代。所以,让我们用满满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吧!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14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本书,这本书叫《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本自传体著作。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萧红童年时发生的故事,第一至第二章讲述的是呼兰河小城的风貌风俗,第三章及第四章写的是萧红童年时发生的故事,最后三章讲的是小镇上不同人物的悲欢离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镇上的旁观者,作者从侧面,通过这些旁观者的行为语言表达了他对人心炎凉的感叹。

  萧红幼年时和他最疼爱的祖父住在一起,生活十分快乐。但与之对比的是我读到结尾时,结局却令人难以置信。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这一段震撼了我,原本生活安静、美好的地方,最终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场景,这让我又想到了小说的另外一个主题,人心的荒凉。

  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最令人讨厌的人就是旁观者,在书的第五章,首先小团圆媳妇被买到老胡家时,就被看热闹的人挤满了。然后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连打了她一个月,而那些看热闹的人却说她打的不够狠。到了小团圆媳妇被婆婆逼疯的时候,他们又跑出来出主意,后来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死,他们又开心的聊起天来,眼前这一切悲剧好像都不存在似的,没有一个人想起这个12岁的小姑娘。我又想起我自己来,我曾经当过不知道多少次旁观者,同学打闹时,同学和老师吵架时,同学生气时,我都当过旁观者,那时我的内心是冷漠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尊重每一个人,否则自己迟早也会成为一个被人耻笑的人。

  呼兰河传是一本文笔细腻的书,通过小城的生活描写,勾画出作者许多美好的回忆。又通过旁观者的视角,描写了人心的温暖与冷漠。这本书,我觉得所有人都值得一看。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15

  我一口气将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萧红的童年回忆录读完。我与作者一同分享了她与祖父童年相处的美好时光。同时我被民国时期我国东北边陲小镇愚昧、落后、冷漠、无知、迷信的一幕又一幕的悲剧所震憾。

  作者用回忆的手法,用淡然的笔墨构画着童年生活的小城,每一条街,每一个店铺,这里的人们冷漠、自私、封建无知。东大街的泥坑是通行的街道,只要下雨,不知陷进多少马、车,却无人去镇;磨粉人家的草棚房子快要歪倒砸伤人,无人去修,他们贫穷到吃一块豆腐也是奢望,四五个兄弟姊妹为了争一个麻花,被打得抱头鼠窜。有的人对别人的疾苦袖手旁观,说三道四,当成笑料,到处传播,成为悲剧的制造者,而自己还冷漠地充当悲剧的看客而喜气洋洋。

  首先是团圆媳妇——一个贫苦人家的十二岁女孩,到老胡家当了童养媳,因为太天真、活泼、勤劳、能干(他们认为不知羞),就遇到四邻的冷言热讽,被婆家人百般折磨,想把她改造成一个含蓄的女孩,用针扎,用手拧,吊到大梁上毒打半夜,用烧红的烙铁烫脚心,折磨得奄奄一息,还说她是狐狸精,用迷信的手段救她的命(她婆婆是出名的吝啬鬼,怕她死了赔本),而把她衣服脱光,当着众人的面,把她扔进大缸里洗烫水澡,出来用冷水浇醒,又连续扔了两次,受尽了污辱,最后在人们冷漠的目光中走完了短暂悲惨的一生。

  文中又写了她的邻居——卖豆腐的穷人冯歪嘴子因太穷娶不上媳妇,后来和大院里的王大姐(大龄女),没正式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受尽人们的嘲笑,冬天住在破烂磨房里,零下七、八度,孩子没有棉衣,睡在草窝里,无人问津,后来王大姐生第二个孩子难产而死,邻居们不是怜悯、心痛,而是看冯歪嘴子的笑话,说他不是上吊,就是跳井,孩子也是冻死饿死……而冯歪嘴子无论再贫穷再困苦,都没有放弃希望,自己辛苦地带着两个孩子生活。

  读后,让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对人们冷漠、自私、愚昧、封建、迷信,十分痛恨,对十二岁这个团圆媳妇,跟我们现在的年经相仿,却受到了百般摧残的悲惨命运而十分同情。

  我庆幸自己赶上了祖国繁荣昌盛的大好年代,人人平等,衣食无忧。我们都能受到国家免费的义务教育,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

  再看看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富起来,而且强起来了,到处高楼耸立,交通四通八达,国家实现了精准扶贫,村村有公路,有网络,农民也住上了别墅,生活越过越幸福。

  如果作者能看到这“小康美景”可能她会感叹作梦也想不到的。

  我们应珍惜大好时光,珍惜这幸福生活,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知识,掌握本领,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16

  著名女作家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我已经看过很多次,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品尝到二十世纪初期的苦味,书中所展露的各幅画面,又让我想起罗。勃朗宁说过的那句话——无知不是无辜,而是有罪。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路上坑坑洼洼。二十世纪初期,人们似乎都很愚昧:路上有一个大坑,可是人们从没想过去填平它,而是种树、拆墙。在他们眼里,要听天由命,绝不随意改变命运;人们生病了,他们也从不想办法解决,不求医不治病,而是跳大神、捉“妖”,这是多么愚蠢的举动啊!

  “祖父总是以那一种方式抓掉孩子们的帽子,而每一次孩子和祖母总会笑得不得了,好像那戏还是第一次演的一样。”书中的“祖父”似乎从来都很孤独,“幸亏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祖父”作为一家之主,书中的冯歪嘴子对他只有下等人对上等人的尊敬,老厨子对他只有吹捧,而二伯对他也只是敬畏,但他始终无法抹去人们之间隐形但隔阂,因此他只能寂寞着。看啊,这个时代是多么无情又冷漠。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实在令人同情,“我”家隔壁的邻居常常跳大神,那是因为小团圆媳妇生病了,既然生病,应该求医治病才对,可当时的封建社会,却要求神信鬼,干抽贴的傻事儿来,真是愚蠢、可笑。与其说小说中的小团圆媳妇是病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庸医、封建迷信和所谓的“云游真人”给折磨死的!

  《呼兰河传》讽刺了人们的无知、迷信,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的善良似乎对许多事都无能为力。小说的开头语调轻松,可越往下读就越发感觉悲凉。尾声中,作者说祖父去世了,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一片凄凉。这不仅是对亲人离开的叹息,也是为了时代而悲伤。

  《呼兰河传》是一首凄凉对歌,一段悲凉的诗,实在值得回味。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17

  打开《呼兰河传》,灰暗的色彩,平静的叙述,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呼兰城。

  走进小城,在灰色的天空下,人们日复一日平静地生活着,春去,秋来,循环往复。唯一飘出笑声的地方,就是作者跟祖父在一起玩耍的后院。作者的童年生活快乐,却也寂寞,从祖父这里她获得里唯一的家庭温暖,祖父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爱,是作者心底最温暖最美好的回忆。除此之外,在《呼兰河传》中,作者通过所见所闻,描写了呼兰人的圣湖和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

  小城种的人们,大部分都是看客,他们愚昧无知,冷酷无情,对生命漠视。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大漠大样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这一切都表明了这个女孩子并不像谨小慎微的团圆媳妇。于是,婆婆开始“好心”地教导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了。却没想到出了事,小团圆媳妇“病”了。然后,“热心”的各位邻居带来了各种偏方,请胡仙、跳大神、闹神闹鬼、画符、用开水烫……一一试过后,小团圆媳妇终于不再反抗,不再天天笑呵呵的了。她死了,终于“回家”了。

  让人毛骨悚然的治病过程,就是在各个“热心肠”的邻居的围观下完成的,人命在他们眼里算什么!也许还比不上几块豆腐。这是什么样的吃人规矩!这就是打得小团圆媳妇丢了半条命的规矩,这就是呼兰人守着的老祖宗留下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它吃掉了小团圆媳妇的生命,更吃掉了千千万万呼兰人的心。他们像是没有知觉一样,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真是可恶,可叹!

  万幸,在冯歪嘴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些许希望。他在王大姐死后,一个人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虽是艰辛,但他并没有放弃,他“改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冯歪嘴子坚强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毛驴饮水了,他就立刻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是啊,哪怕生活再苦再难,只要有希望,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而这,我想也是作者萧红的期待吧。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18

  放假了,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

  打开书卷,默默的欣赏作者赋予着小镇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灰白的画面将我带到那暗淡无味并不繁华的小城。在那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到处都是寂寞。没有色彩的绚丽,没有活力的人生,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灰暗中。在这里,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发生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都在等待幸运的光临。同时也有死亡的号召,我读后与作者相同,不知该对他们是同情还是憎恨……

  看完第一章,其中有一个情景令我感到悲愤,在那个小镇的一个大泥坑,七尺来深,就因为它。淹死过猪,闷死过猫,将很多家畜给害死,人们说拆墙、种树,但为什么不把大坑填上,是因为天意如此,让这里有一个大坑我们就该顺应天意!

  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刚开始活泼、开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没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让亲人伤心的并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在旧社会中,有多少像团圆媳妇那样,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为旧观念,旧思想,我庆幸现代的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也没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与祖父在那座大花园里充满快乐。而我忆起我的童年,是温馨的,童年在每个人心里,如诗、如酒、如画,我们可以自由玩耍,没有烦恼,没有争论,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所以我更可以体会出萧红在离开香港后对故乡的深刻怀念,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自己童年的过往,这里没有优美的故事,而处处是令人心动的故事。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19

  俗话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充分体现了读书的益处,书虽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到许多知识,学到不少的东西进而开拓我们的视野。因此,我们需要多读书。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阅读《呼兰河传》时产生的感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图书的世界吧!

  《呼兰河传》讲述了作家萧红幼年居住在呼兰河时经历或者目睹的各种事情,顺带展示出了呼兰河地区的风土人情。从文中一些事件的叙述可以看出那里的人热情、喜欢帮助他人。此外,还有那里的大泥坑,那里的田地等等都被萧红在书中描绘出。可以说凡是作家看到的感知到的,都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勾画出。

  在书中所有的文章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要数《祖父的园子》,因为里面充满了美好、欢乐和温暖。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拥有各种昆虫如蝴蝶、蜻蜓、蚂蚱等和各种各样的植物蔬菜,我虽然不能亲眼所见,但通过文字已经可以想到这园子的美景了。除了景色的美好之外,更让我难忘的是萧红童年时祖父的陪伴以及他们相处时的种种欢乐场面,因为这些足以令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也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了,想起他对我的好了。

  不难看出,祖父的这个园子中埋藏着萧红生命里一个无形宝藏,而这个宝藏就是快乐的童年。试想一下,假如你正在那园子里嬉戏,该是多么地快乐啊!五彩缤纷的蝴蝶绕着你飞,玩累了还可以随手摘一根黄瓜吃。呀,这样的生活真是美好!遗憾的是,这个园子只存在于萧红的笔下,现实中并没有,真的是太可惜了。

  书可以记事并且记载无限的内容,只要你愿意读就可以知道无数的事情,感受到许多不同的东西,通过阅读《呼兰河传》,我知道了一个叫呼兰河的小城以及那里的民风民俗,还有一个充满美好的祖父的园子,收获丰富,感受也颇丰。以上就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感想。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20

  一本我从开始读就觉得作者写作没用什么技巧的书,很多句子我觉得就是她心里想便写上去了,就是你乍一看觉得可以更好措辞,回味看又觉得莫名契合,也许下一次看我又会觉得这样用不喜欢。感觉像是想到哪写到哪,经常会脱离原来的轨迹聊到另外一件事上,最终又回过来点题才能醒悟过来寓意。最喜欢的片段是祖母过世时她第一次离开后花园,望着家门外车水马龙的街道,她想的是“是不是我以后也可以一个人走很远?”

  很多人认为她童年的悲苦造就了她成年后的思想新潮及对旧时礼法的反叛精神。

  我也不知道这个观点是不是太想当然了,悲苦的童年带来的大部分都是唯唯诺诺的顺从,毫无自我意志的臣服。当然我也不能百分百的咬死一定是这样,但至少从她的文字中我看出的是她放大了自己前期的苦难,众所周知她不喜欢祖母是因为祖母曾经用针刺她。但前提是她爱用手戳祖母心仪的窗户纸,一个不够还要戳上一整排。所以即使之后祖母给她糖、猪腰、川贝吃,纵容她把家里库房里的陈年旧物一件件翻出来把把玩到坏掉,可她还是不喜欢祖母。

  她并不是一个容易被讨好满足的孩子。

  对于祖父的爱,更多是因为这个老人对她的溺爱吧。街上泥坑淹死的小猪仔、鸭子,总是会拿回来裹黄泥烤给她先吃。“别光是吃肉,裹点盐粒,再裹点韭菜花,要不容易腻。”祖父时时刻刻盯着她,怕她吃不够,又怕她吃撑了。以至于在不相信鸭子不掉进泥坑也能吃的年纪,就明白了鸭肉比猪肉好吃,不那么肥。

  祖母过世后她更是每日跟着祖父,彼时祖父给她读诗,从清晨要一直拖沓半晌,米粥不愿意喝,要祖父掰回苞米让厨子烤来吃,烤制过程中喝了两碗米粥,苞米倒是吃了两口就喂了大黄狗。

  所以我并不认为她的童年很悲惨,也并不认为她只得到了来自祖父一丝丝的爱。只能说,比起祖父对她全神贯注的爱,其他人对她太漠视,太束缚。

  甚至觉得文章中,她的行为和她的文字是不一样的。她的文字显得更像是一个旁观者,故事里那个小女孩与她相距甚远。童年时的她其实是天真活泼的,更因为天生聪慧所以能敏锐地发现祖父对自己的疼爱以至于提出很多要求。那些感悟仿佛更像是气息奄奄时的回溯感悟,是因为祖父离世后的反思与蜕变。

  她的文字中无数次提到“悲苦”和“悲凉”,所以武断地表示她并不苦那就是我无知了。但我并不认为她的苦是来自于幼时生活,更多应该是来自于天生的敏感——所以对于所处时代的痛苦感知更加深刻。

  对于盂兰盆节的放河灯,她看到的是尽头的苍凉。热闹的院子,她看到的是人群吵闹声后的默默不语。第一次面对车水马龙的街道,她想的是今后是不是会一个人去更远的地方。咿咿呀呀的戏台,唱得不入流的戏词,着实要问起来,却是不知所答了。

  我曾经写过一段话:“小镇里平日战战兢兢的女教师厌倦了家乡的生活,决心搭上凌晨的火车去往寒冷无垠的北方一座无人识她的城市重新生活。车厢里零星的乘客中有一人一直执着地与她攀谈,不知如何拒绝的她绞尽脑汁也无法拒绝,突然心生绝望。这个乘客的存在让她意识到那座陌生的城市毫无意义,懦弱和善良将永远禁锢住她的自由。”

  这段话九分适应萧红,为什么是九分呢,因为她多了一分叛逆。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她其实还是想逃脱的,她想离开香港去新加坡,不仅仅是害怕香港遭到战火波及,更多的是因为她在香港也十分孤独,期望去到新加坡能够重新开始,草草结束她的人生于她是不甘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Alice的故事,就是那只频率和其他鲸鱼不一样的灰鲸。这就是我的答案,我觉得,即使去了新加坡她也不会解脱,因为活在那个时代,对于她来说自由早已被禁锢,悲哀无人倾听。

  关于团圆姑娘,那是另一个故事,一个邪灵狂欢的故事,只是我暂时不想再说了,太困了。关于她的那些爱情,我也不想说,男人在这样一个故事里出现的意义不大,有的人天生悲伤孤单!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21

  没有打五颗星是因为,这本书读着蛮沉重的。n说文采吧,几乎没有。因为通篇作者的用词都特别朴实无华,就是像聊天拉家常一样的叙述,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文字真的特别平淡,没有什么修饰和华丽词藻。但是读来就是觉得特别悲凉。充满了讽刺和拷问,人心也特别受到震动。n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代。但是某些场景,某些社会现状,我们还是能有感触的。比如文中讲述的迷信场景。我们小时候也有遇到过一些封建迷信。比如孩子生病了,就觉得是不是有小鬼上身了?然后治疗的偏方就是在床底下竖起一个鸡蛋。总之也听闻过一些情况。但是没有作者描写的那样恐怖,因为活生生弄死了人命。这是很残酷的。n文中的小团圆媳妇,真的让人觉得很揪心。一个活蹦乱跳开朗活泼的小女孩,十二三岁,花样年华。但是不幸的成为了童养媳。然后开始了她的悲惨命运。不想重复讲述,只是觉得无可奈何的悲痛。我作为看客,是觉得很残忍的,很无力。然后只有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样恐怖可怕无知又愚昧的社会。n看这样的文章,会心生悲凉,又会特别庆幸。文中提到的两个让人感觉温暖的人物,一个是作者写的祖父,还有一个就是拉磨的冯歪嘴子了。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刻画任何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都是日常琐事中的简短交流中,透露出这个人物的特征。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还有那样温情的人存在。只是这份温情,在整体的冷漠无知中,显得特别微不足道。n文中有一段火烧云的描写,应该算是整篇文章中比较有色彩的描写了。然后跟随作者一起感受她那充满童趣的童年生活,也是让人怀念和回味的。到了后面的文风,就开始显得有些刺伤人心了。特别对于女性的悲惨命运的叙述,想来女性读者读完会更有感触吧。n男女平等,或者是人权的提升,在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也比以前的社会要进步很多。所以看完这样沉重的书,不应该沉溺在那样无助的情绪里。还是要反思目前的现实生活。如果可以,我们不要做一个冷漠无情的人,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个自尊自强的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要学习,成长进步,摆脱落后和愚昧。活着,在什么年代都是一件难事,但是我们总有活着的责任和义务,然后还有梦想和存在的意义。所以,努力的去生活吧,就像不曾受到伤害过一样。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22

  已经很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一本非功利性、纯粹是为了读书而读的书了。

  越长大而离文学越发地远,从前孩子式特有的好奇和打量世界的目光都快记不清、学不来了。

  想到之前看《苏菲的世界》,虽然只看了寥寥几章,但是确实有一种仿若当头一棒、大梦初醒了的被惊异了的感觉。它说,当我们逐渐长大,学会如何得体讲话,如何成熟思考时,意味着我们早已习惯这个世界,也就意味着不再时刻好奇而把它当作理所当然了。用书里的话说, a pity thing 。

  当时读完觉得似醍醐灌顶,但又有几分落不着边。现在看完《呼兰河传》,倒是有所感却觉得难过。

  书中关于植物的、气象的、细节性的物品等等的描述,要么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要么让我不知所云。因为我早不用好奇的、细心的眼光观察世界了。我不知道黄瓜如何长在蔓上,蔓又如何延伸,又各有什么形态;我不会想到书里描述的六月的黑天、七月的红天,八月则空荡荡一片;原来下雨了会有烟冒出树顶,冬天大地被冻裂了。

  早远离了真正的文学,那些描述、那些美的动人的话都看不见了。能造成美的修辞,我眼里的样子却只能是幼稚的写作方法,狭隘不堪。用那么多的事物搭配上颜色,看到“黄金的太阳,雪白的月亮”都叫我觉得很好,只能让我害怕惊惧。

  方言是很有趣味的,也是不能摒弃了的。之前学古代汉语,就庆幸自己是个南方人,现在读完呼兰河,也更觉如此。方言是个多幽默、多亲切,又多么贴切的东西。

  最后慨叹一下萧红真的很厉害,过去看到这个名字只想到那些后人给加的名头和风传的情事,真正静下来读她之后,只觉得她是一本真该读的书。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23

  这一周我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主要讲了萧红小时候生活在呼兰河小镇上发生的童年趣事,主要人物有祖父、冯歪嘴子、小团圆媳妇、有二伯。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像是在看一幕幕的小话剧。

  呼兰河小镇里的人们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丑恶的一面。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内心十分气愤,为她感到惋惜。我十分痛恨那些把小团圆媳妇压下水,使她不停挣扎、生不如死的人。小团圆媳妇仅仅12岁就被买去当老胡家的童养媳,没有家人疼,甚至还要遭受那些无缘无故的打骂。12岁,这本是个无忧无虑的年龄,可小团圆媳妇却要拼命干活,最终还被跳大神的谎言害死了。真是让人觉得可怜啊!

  看完此书,我联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三毛流浪记》。在呼兰河小镇里,也有不少与三毛一样的社会最底层人物,饱受了那些高阶人物的折磨,真让人揪心啊!

  作者萧红细致地把那个本不热闹却有趣的呼兰河小镇描绘了出来,还介绍了很多东北民俗。这里有放河灯,有跳大神,还有逛庙会,每一个场景都描写得那么鲜活,那么有趣,展示了呼兰河小镇多彩的一面。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24

  今年假期,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平铺直叙的描绘着作者家乡的点点滴滴,甚至感到有些琐碎,而等我静下心来一遍遍的品味,才发现里面的特别之处。

  伴随着作者小时候的身影,我也跟着走进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东北一个封建落后的小城——呼兰河。那个小城没有半点颜色,那里的人们更没有颜色,他们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时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

  那里的“盛举”在我看来是十分新鲜的,更是荒唐可笑的,然而那却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下来的封建习俗,从没有人想过去改变。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驱使下,人们做出了很多自以为是“积德”事实上极端残酷的事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12岁本该是一个健康活泼,无忧无虑的年龄,而她却过早地尝遍了人间心酸。小小年纪被卖作了童养媳,失去家人的呵护与疼爱已经足够可怜,她还要拼命的干活,忍受婆家无端地打骂,甚至以“治病”为由遭到惨不忍睹的非人折磨。这不是仅仅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整呼兰河的问题。一群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提不起劲的人还会被别人的生死触动灵魂吗?我想,扼杀了团圆媳妇的,就是所有呼兰河人这种消极愚昧,麻木无知的生存态度吧!

  封建迷信的可怕,麻木不仁的可怕,“顺其自然”的可怕,“不反抗”可怕,就是《呼兰河传》为后人敲响的警钟。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25

  这充斥着北风雪雨的东北小城,仿佛麻木了扎根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春来秋去、日出日落,是那么无关紧要,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时光马不停蹄地掠过小城里千篇一律的节奏。前两章,萧红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座小城里,人们流水线般的日常。那平静如死海的生活,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阳光下,没有一丝波澜。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因为空虚,所以热切地等待他人的糗事来旁观。因为麻木,所以肆意嘲弄着比自己窘迫的不幸人。因为可悲,所以从未想过对命运掀起一丝挣 扎。“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一百年前有人如是说,一百年后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个声音?第三章,萧红开始叙述她童年的世界,属于她的后园,属于她和祖父的象牙塔。说实话,我是惊讶的。

  小娃有小圆,偷睡蒿草里。我没想到,那一幕幕可爱调皮的形象原来是萧红的童年剪影。曾经读过萧红的生平,那充斥着沉郁、漂泊、固执又传奇的人,原来小时候也如所有的孩童一般,有着天生的小恶趣和发现世界每一处美丽的明朗。

  忘记了,萧红也曾天真烂漫。可能旁人总是喜欢偷偷给传奇的人生蒙上一份悲情。

  我从萧红的笔下,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对儿时无忧无虑新鲜自由生活的迷恋,祖父对她百般疼爱的渴求。只有相思无尽处,越长大,离故乡的根便越远,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接下来,团圆媳妇的凄惨离世、其婆婆的愚弄可恨、有二爷的可悲无知,都未能真正将我的心击垮,虽然那众众压抑的人生已经让我的心感到黑压压的伤痛。

  可直到,直到...直到,冯歪嘴子的坚强和乐观,平凡和善良,隐忍又自声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26

  女儿五年级,学校给列出的书目里,有《呼兰河传》。她艰难地看了几个晚上,翻了几页,颇为烦恼地对我说:“看不懂呢。读不下去了。”

  我说:“读不下去就放放吧,等过两年再拿起来读,说不定就喜欢了。”

  我第一次读《呼兰河传》是十六七岁,除了“灰暗暗”、“琐碎碎”、祖父园子的的一抹亮色与小团圆媳妇死亡的恐惧,没有留下更多印象。

  对女儿说完这番话,我抓起这本书,晚上睡前重读了一遍。完全全新的感觉,一口气读完,叹了一口气。

  这叹气,是因为印证了我对女儿所说的那句话——一本好书所记述的,不是文字,而是人生。当我们小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足够长、足够丰富的人生让我们理解他人的人生,理解作者寄予这些文字中的爱与恨、怅与怨。直至中年以后,你自己经历了一些风雨,有过执拗的爱与怨,慢慢地,才能够读懂,才可以理解。

  当然,我也还记得少年读书时心中曾有过的震惊与傲慢。那时,我认为人不必经历上几十年,只在书中,是的,仅只在书中,我已走遍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现在的我并不否定那时的感觉,因为在彼时那是真切的。

  就如同今日,这另一种感觉的真切——你只有经历了人生,才能够“真正”读懂一些书。

  就如我读《平凡的世界》,十几岁时一种感觉,二十几岁时看到另外一些东西,三十几岁时又有不同。

  就如同我读老舍的书,年幼时没有感觉,读懂后处处惊心。那种惊心就是倘若老舍站在面前,我都怕不敢与他对望,生怕他掘到你的骨子里,挖出你人性中最不可看的东西来。(倘若时代、历史都是一个人的话,也会有这种惊心到不敢与其对视的感觉吧。)这不可看的东西,于作家而言,是对他作品的滋养;于凡人而言,便是“生之为人,我很遗憾”的那种绝望而不可脱吧。

  之所以读萧红会想到老舍,是因为他们的描述都给我一种感觉,那就是“不厌其烦”。那裱糊的物件儿、庙会的细节、或是某一处的景色,他们都用那样细致的笔、细致的心去描绘。我有时不由得想:难怪说“市井间难出大家”,市声搅扰,人哪里会静下心来去观察一朵云、一只虫、一个人。而在乡野间,一切贫乏,只有静,静至没有任何其他,静至让人有点害怕,静至只有你的心,心是自由的,变形、扩展,无穷、无尽,变成硕大的青天上的云,又与大地联接,生出慧根来。

  我读老舍,读到他的大时代、他的小环境、他的人生与命运,他的爱与伤痛。读萧红,也读到她的大时代、她的小环境、她的人生与命运,她的爱与伤痛。

  《呼兰河传》时而被划归小说类,时而被划归自传类。我个人更偏向于后一种,更愿意相信那就是她童年生活与环境的再现,即便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包含着一些艺术的夸张与想像。

  她在那一角里的生活,既如同开篇的那个大泥坑一样,让人感到一种被湮没的绝望,又如同祖父的后园,萌发着乡野自然的纯朴绿芽。这是她关于童年的记录,有灰暗,也有明亮。祖父的后园是这里最亮的文字。我在无数作品中读到过无数作者的无数的对于童年生活中“大自然之美”的赞颂文字,其颂越深,越让我觉得悲切,“那只是因为,除了大自然,再没有更多其他可赞颂了吧”,这句话总是这样从我的脑袋里冒出来,带着灰暗的哀伤。

  萧红死于1942年初。这部记忆童年的作品,写于1940年末。人在心知死之将至时,心中最常忆的,便是童年吧——那是我们一切一切的根,全部的恨与爱的源——童年。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27

  今天早上,我在书房里看爸爸给我新买的《呼兰河传》我看到第三章《祖父的园子》。这一章写的是作者童年时候在祖父的园子里尽情地玩耍,作者小时候是多么地天真可爱!

  读了这一章,我想到了自己老家梅州汾水村。汾水村那里有很多很高的大山,大山山脚有好多菜园,菜园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菜。小时候,我也很喜欢跟爷爷一起到菜园玩,那时候我十分淘气,爷爷摘菜我也学爷爷摘,但我老是把叶子摘了,菜摘不到,爷爷总是微笑地看着我,摸摸我的头个一点都不生气。爷爷在松土,我也拿着一个小铲子在松土,其实我并不是在松土,我也不会松土只是在地里挖一个小坑玩。爷爷在洒水,我也跟着洒水,我是在玩水玩到全身都是水才走。

  《呼兰河传》真好看,我要继续认真地读下去。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28

  我读呼兰河传里的故事后,心里很高兴。高兴得是我生在了现代美好的科学时代里。

  作者萧紅在书中写到,1933年,严冻封锁了大地,大地上到处冻裂了口子,天气冷的吓人。在某大街的中心有一个大泥坑,每当一下雨,坑里的水马上冰结,玩皮小孩在上面滑冰,不知道滑倒了多少人。马车在上面走,不知翻倒了多少辆。夏天每当一下雨,泥坑就变成了吃人的无底洞。猫,狗,猪,马,只要一沾泥坑的边,要想活命很难。就这样老百姓还称它为神坑。有人落难救人,有物落难救物。没完没了地过着同样的日子。没有一个人敢说把泥坑填满。那时社会是迷信的,害苦了人们。

  我庆兴我生在现代美好的科学时代里,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29

  翻开《呼兰河传》这本书,灰暗的天空,市民的是非,把读者的眼睛紧紧牵住。

  走进城镇,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着,平静的好像西湖的水面。从城镇的深处传来嬉戏的笑声,那正是从作者和祖父的后花园中传出来的。作者的生活十分丰富,也十分孤独,从作者的祖父那儿获得了一丝欢喜。祖父是一个和蔼可亲、善良的人。有时却会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捧腹大笑,也有时候会哭闹。“祖父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他只长大了身躯,却没改变过他那颗和善的心。”

  但有些呼兰河城中的人却十分可恨。胡家的团圆媳妇,见人也不知道羞,刚到老胡家就吃三碗饭……写出了小团圆媳妇的不小心,婆婆开始“教导”了,没想到她却“病”了。于是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开始想馊主意了:“请狐仙,脑神闹鬼,画符,用烫水烫……”

  但小团圆媳妇被这些“医生”治死了。冯歪嘴子身上还有希望,王大姐死了,冯歪嘴子把自己的孩子养大,艰难得生活了下去。

  人生活下去靠的是什么?是意志。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30

  读的是萧红的小说集子,不过她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呼兰河传》了。还记得小的时候,读过张爱玲的小说,相比之下,我可能是更偏爱萧红的小说的。张爱玲的小说,显得更加的细腻,也许形容的并不太恰当,是那种女性的细腻,而萧红多了分男人的冷静,即使在她的作品中依旧满满裹着独属于女性的那种淡淡的哀伤。

  上面也提到了,萧红的作品中,到处裹挟着哀伤的味道。并不是特别强烈,仅仅是淡淡的,不过完全能让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当然了,这跟时代的背景是有联系的,能看出来,萧红是支持革命的,但是对生命的,尤其是广大平民的生命的逝去感到悲伤。这个,不细谈。

  说说情节吧,小时候,总是老师让我们分析什么文章之类的。记得初中的时候,读的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周树人老先生了吧。犀利的笔锋,却把某些东西描述的太过于,过于黑暗了。而在萧红的小说里,是能看到人性的光辉的。尤其是,憨憨的冯歪嘴子,可能是除了祖父之外最让我感到亲切的角色了。因为,毕竟祖父是个读书人,而冯歪嘴子只是一介磨倌。从小说的细节处,可以发现,萧红的笔下,将冯歪嘴子营造成了一个,带点啰嗦,待人温柔,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形象。最是令人惊讶的估计是他身上的那份抛弃世俗的态度了,在所谓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不顾众人的眼光,和妻子美满地生活在一起。碎嘴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就像一把锐利的矛,即使是勇士的巨盾般坚强的内心也会被轻易击穿,正如很久前看过的一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流言蜚语,真是可怕的怪物,所以我是有点崇拜冯歪嘴子的。我本人是一个挺软弱的人,看似装作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可是,我知道的,别人的刻薄、蔑视、讥讽等等,都会让我不舒服。欧美新秀洛儿,在粉丝对她男友长得太丑而表示不满的事件中是这么回应的:我不在乎这些世俗的眼光,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很快乐,这就够了,管别人怎么说呢?对此,我也是羡慕的。俗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能做到的能有几个?或许够格者中不乏是傲视他人,唯我独尊者。可我终究还是羡慕的,能够在别人的话语中毫无动摇的坚持己见本来就非易事。

  回到之前的话题,讲完了那一丝光亮,剩下的自然也只有阴暗。首先从团圆媳妇儿讲起吧,一个健康的不能再健康的丫头,被所谓的迷信活活折腾去了阴间,最可笑的是,就因为她长得比同龄人壮实?那也只是作为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罢了。老胡一家也是倍感委屈的,花了那么多银子买来的小媳妇儿,打几下怎么了?大家都打,凭啥我家不打?生了病又不是没治,能买多少鸡、猪、豆腐的吊钱都花了个遍,又不是不心疼,人最后还是没保住,也只能是天意了。那么,到底错的是谁呢?我不知道,但是我能确定的是,那个云游道人心里绝对是乐呵的,“知识”的确是能致富的。就算是现在,我老家的算命先生,听我爸讲,小洋房都飘到三层了。不多说了,免得风水学的信徒又要骂道: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子懂什么?至于,祖父这个形象,不用多说,待人谦和,又有学问,的确是挺好的一个人。我想,在萧红心中,还是觉得接受教育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吧,至少不会变的愚昧。我十分地赞同萧先生的想法,书的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书,你可以去倾听别的思考者的心声,去感受别人灵魂的旋律。我的母亲,从小对我的教育方针就是自由放牧型的。但是,我很感激,她买了许多的书给我看,让我从小就喜欢看书。

  恍然间,我才发现,身边的人,喜欢读书的越来越少了。大学,我加入了所谓的文学社,刚加入的时候,是带着一些天真的幻想的。即使我当上了部长,我才发现,所谓的文学社也只不过是某些有心计的家伙为了让自己更快地踏上仕途之旅而缝制的外衣罢了。除了名字带有文学二字之外,丝毫感受不到一点点文学的温度。想到这儿,我发觉之前说的错了,萧先生所希望的,是多读书,读书和接受教育应该是不等的吧。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家伙,虽然他初中就不上了,但是和他交流,我是快乐的。我身边也有许多的人,上过大学又怎么样呢?对此,我并不想多费口舌,说多了,就会把我肮脏的一面露出来了,没有人喜欢把自己的阴暗面展现给别人看。

  说到底,萧先生感到惋惜的几件事情。时代虽然变了,可惜本质似乎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鲁迅的书是上学必看的,因为结结实实地印刷在课本上。有多少人记得姑且不谈,可是萧先生的碎碎念能有几人去拿张凳子,坐下来好好听听呢?也只有我这种怪胎了吧,因为,还是时文对聪明人的吸引力更大些罢。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31

  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这里的一切都是灰色的。人们是消极的,是愚昧的,是麻木的。这里的人,活着只为了活着,死去只为了死去,这里,就是呼兰河,

  萧红用她细腻的、如诗一般的手笔描写了20世纪初的呼兰河。这整个村庄就像被笼罩在一个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随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在我眼前闪过,我痛恨那些无情的“杀人犯”,也同情那些无辜的、被杀害的好人。

  我最同情的是小团圆媳妇,她是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等到了12岁,由于家里没钱,本应该度过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的她,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卖出去不久,她还是那样活泼、健康,尽心尽力地给家里人做事。这么乖巧、懂事的小姑娘,人们一定会夸奖她吧!可是,这个童养媳非但没受到表扬,而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婆婆还说,打她是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看到这儿,不禁感慨万千:这孩子已经够听话啦!就算不听话,也不能这样这样“虐待儿童”,对她这样“严刑拷打”吧!毕竟她也是“人”呀,是你们自家的“人”呀!没过多久,小团圆媳妇就被烫死了。然而,让她家人心酸的却不是她的死,而是赔本的买卖!亏了的钱!这真是一群没心没肺的“人”呀!它们简直没有人性,不能称为“人”!扼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不,是扼杀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他们还不知道、还不承认错误!由此可见,旧中国,有多少个像团圆媳妇这样的被冤死的人啊!

  呼兰河留给萧红,正是萧红想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了解过去,让旧中国———这个悲剧的时代永远终结,变成美好的未来吧!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32

  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的文学家矛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最近,我也认真读了这本书,不由得啧啧赞叹。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回忆录。她用孩子的角度记叙了她自由的童年,但是,都能看出作者对祖父和菜园子的喜爱及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愤愤不平。

  本文讲的最多的就要数萧红和她的祖父了;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跑,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但是,可怕的封建社会,很少有像萧红那样拥有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怕与凄凉。《呼兰河传》中也写了不少可怕的生活及对封建时代的痛恨,主要写了:“有一家人娶了小团圆媳妇,然后把她折磨死了。”我看后,一下子觉得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悲啊!我想,封建社会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吧。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想是封建社会因为落后贫穷导致人们没有机会学习,所以无知的听天由命,漠视人的生命,如今生活在民主自由的新社会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一定要珍惜美好的生活!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33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自传,讲了许许多多她儿时的趣事。

  萧红在她祖父的园子里面那叫一个快活。看见一个黄瓜熟了,抓起来就啃,这时又看见了蝴蝶,丢下黄瓜抓蝴蝶去了。要睡觉便睡觉,要玩便玩,好不快活。还有一个储藏室,两件黑呼呼的房间,里面有无数个蜘蛛网和不计其数的老鼠,可那里却成了萧红的天地,她在里面翻找出许多“宝贝”,她用小刀和墨汁在墙上刻着,画着,也没人教导她。她还干了许多傻事:有一次她们家一只鸭子落井了,祖父便把它用黄泥裹起来烤着吃了,萧红十分爱吃。有很长时间鸭子不落井了,她便把鸭子赶到井里,这时祖父说,不用,直接考了就行了,但萧红不干,说落井的鸭子好吃,

  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就像粥一样,下雨了这泥坑就变成了河,大坑里淹死过许多的人,猪,狗,猫,马......这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人说要把这个坑填平。

  在那个年代,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一些旧思想,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到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真正的主人也不见了,这让我读了,觉得更加难过。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觉得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眼前的东西,快乐的生活。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34

  萧红,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学问的女子,也是一位作家。一生坎坷使她饱经风霜,在社会的旧风,人们的愚昧中,她写下了一部《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萧红在一个章节里这么说,她告诉我们,她童年的快乐时光多半是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共同度过的。记得以前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在旧社会中,许多人都是“重男轻女”的,萧红的父母也是这样,她的祖母信一种教,自然也不喜欢萧红,所以,唯一幸运的是祖父很疼她,是她最亲的人。她写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摘花、拔草、种小白菜,又写自己把韭菜当做野草拔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的“傻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这是萧红描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一句话。这让人既是羡慕,又对这个小姑娘产生怜悯之情,一个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孩子,只能从她的祖父那里获得童年应有的一份快乐?

  萧红总是保持着乐观,她对这旧社会里的酸甜苦辣都存在自己的观点。呼兰河干旱时,整个河道里都是烂泥,不时会有一些牲畜陷在里面,鸡、鸭、猪还有马,如果这只牲畜还有一口气,人们就奋力把它救上来,如果沉下去溺死了,它的主人就到市场上把它给便宜卖了,这样一来,许多穷人也吃上了肉,也有人依葫芦画瓢,把家里的瘟猪拿去卖,有人怀疑,卖主就说是呼兰河上淹死的,然后这人就将信将疑地买走了,反正到最后也没有吃死一个人。

  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小团圆媳妇的惨死。那时候的人很迷信,谁病了就花钱请一两个“巫师”回来大唱一通,然后开几个纯属“胡闹”的药方。小团圆媳妇就是被愚昧的家人不停地扔进开水里烫晕,然后用冷水泼醒,最后用厚棉被裹出一身汗来,给折磨死的。萧红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想起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心里很是不舍。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我想,像萧红这样的童年,是正常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35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的特别,跟别的小说明显的不同,文中的人物都非常的愚昧、无知,对生活一点都不积极!我非常的不喜欢他们。 此文围绕着呼兰河边的小村庄来写,开始写了村庄里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里面,可是周围的人们只是在想怎么躲开它,而不是怎么解决它,哎,真是替那时候的人们悲哀啊!思想简直是太落后了,一点都不积极向上,好像天天就是为了活着才活着的! 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小姑娘,本来是同样的十一二岁,我还在上学,她却早早的给人当了媳妇,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骂,还被用热水烫了三次,最后一次被活活的烫死了。好好的童年就这样失去了,我真的开始痛恨那个社会了,要是我在那个年代,我不疯了才怪呢! 糊糊涂涂的年代,简简单单的岁月,一点色彩都没有的日子,让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为我们的现在庆幸、自豪吧,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摆脱那种年代的愚昧,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加油努力!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 篇36

  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前段期间,我便读了一本名著——《呼兰河传》。

  这本书写作方法很独特。虽然总是在写人物,但是没有主角;虽然写事情,但没有主轴。今天这里发生了什么,明天那里发生了什么,写的很轻松、随意,一件事一件事下来,甚至像流水账。这本书一共有七章,完全可以看做独立的七篇作品,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整体。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

  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

  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

  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

  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

  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

  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

  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

  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

  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总之,这是一本很难得的散文叙事大作,又像一首叙事诗,怀揣着童年难以忘怀的往事,娓娓道来。蝴蝶、小虫、黄瓜、倭瓜,和玫瑰的后花园,还有那绚丽变幻莫测的火烧云是那么的美。而后几章故事又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但是冯歪嘴的儿子依然活着又给人带来了希望。

  书中精彩光亮之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就像太阳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感到实在的温暖了。”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通用36篇)】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课文读后感02-21

《呼兰河传》段落摘抄10-20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15篇02-08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03-16

《呼兰河传》的好词好句12-10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摘抄12-06

读呼兰河传有感600字02-09

读《呼兰河传》有感 15篇02-18

呼兰河传学生读书笔记01-06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5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