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精选40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读后感 篇1
继《红楼梦》之后看的《曾国藩》,红楼虽然写尽了人生百态,但毕竟是小说,《曾国藩》就不一样了,它记录的是真实历史,一共三本已看完两本,初有些感受。
感受一:收敛锋芒、圆滑世故更能收获人心
曾国藩初办湘勇团练,锋芒毕露,目空一切,手段狠辣,还常插手别人辖区内的事务,虽然出发点都是为国,但因过于刚硬,得罪了很多人,并得一“曾剃头”称号。更麻烦的是,和不少官场其他同僚的关系很僵,以至于筹饷银无人支持,湘勇屡被人欺。人处于低谷时,诸多不顺的事都会随之而来,带兵打仗三次险被俘,欲跳江自尽。好在曾国藩本性是正直善良的,日久见人心,跟着他年岁久的属下都很敬重他,几次自尽都被忠心的属下救起,才没让这个将才消失在历史中。而曾更是个有胆识有魄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自知短期的形势和自己的状态对未来的仕途不利,趁父亲去世的时机,借口卸职回乡。
这一次的卸任时期,曾国藩的收获很大,自己不断反省,并接受高人指点,最终豁然开朗,明白了之前自己性格欠缺之处。当再次被启用时,为人处世风格完全换了,慈眉善目主动拜访其他官员,尤其是和嫉恶如仇的左宗棠冰释前嫌。虽然不少只是面上的工程,曾在心里并不一定认可那些人或是真的原谅他们,但只要脸上不显山露水,对他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这也就是他后来能够为自己重建口碑的主要原因。
以前总会跟大家一起吐槽谁谁谁城府深,现在想想,在官场上职场中混得开的,都是有城府的,有城府并不代表要去害别人,只是知道收敛,情绪管理也是有城府的一种表现,而这也是我欠缺的,已经在有意识地去改变。
感受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上谨言慎行保乌纱
在满人皇帝的江山下,曾国藩作为汉人能手握重权实属不易,自然能有这结果也是经历了一番很不容易的过程。从每次胜仗时他上报圣上的奏折,都是谦虚谨慎,将自己放在功劳身后,到攻克金陵后,主动裁撤湘军,并让曾国荃卸甲归田……如果说逆境中的隐忍是一种气概,顺境中的低调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
感受三:团队力量重于个人能力
在曾国藩的'军事生涯中有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结局和旁人对他的评价却相差甚远。第一阶段的军事活动是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这也是曾国藩名噪千古的关键性事件,在曾国藩之前,朝廷已派出诸多钦差大臣带领绿营军和太平天国对抗,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朝廷起用曾国藩办理团练,逐渐发展为后来的湘军。湘军的将领大多是曾国藩选拔的,士兵也是他招募的,可以算得上是曾国藩的心腹,忠诚度很高。湘军在太平天国平定工作中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曾国藩本人都说是因为他那群得力的下属干将,所以历史对曾国藩有一方面的评价很高,就是他的识人能力。在平叛的前期曾国藩有几次亲自指挥战事,以失败收尾,且为不让长毛抓住跳江自尽,后来因为鲍超在其他战场打了胜仗才勉强保住脸面。在平叛的后期,他自己意识到他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能力欠缺,接管湘军以来的胜仗主要都是下属将领的功劳,因此有些重大战役如攻克金陵之战他故意离开战场,全权委托给将领。所以在和太平天国的战役中,湘军各级将领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
再看后期的捻军之战,同样的主帅曾国藩,结果却大相径庭,成了曾国藩仕途下坡的转折点。平定太平天国后,多疑的清廷逼着曾国藩解散了湘军,只留了少部分,后来跟捻军的作战,依靠部分剩余的湘军和几个老将领临时招募的新兵,另外靠李鸿章的淮军。但此时的湘军风气跟士气都远不如和长毛对战时,淮军对曾国藩又是面服心不服,加上满亲权贵在背后使绊,曾国藩布署的护防计划失败,被撤到原职。朝廷让李鸿章接替,李鸿章的作战方案仍然沿用曾国藩的计划,只是李更圆滑,又有武器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淮军支撑,遂得以成功。
同一个主帅,对手长毛只有比捻军更强大,却打赢了长毛,输给了捻军。是领导能力不行吗?显然不是,最重要的是团队的战斗力,打长毛时期的湘军唯曾国藩的命令适从、目标一致、全力以赴,打捻军时期军队内部、官场之间人心不和不稳,这是最大的差别。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只有群体的目标一致并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兴旺,这是亘古不衰的道理。
曾国藩读后感 篇2
前天把曾国藩看完了,曾国藩从某种角度来说算是半个圣人,看完之后的确有过人之处,但离王阳明,孔子或者诸葛亮来说,真的是有些不如。
曾国藩一生又笨又慢平天下,读书的时候笨,哪怕是躲在他床底下的小偷都会背诵了,他仍然背的支离破碎,他的起伏得从团练说起,一手创建湘军,严格要求,制度分明,把太平天国成功的熬死。之后又不贪大喜功,于是能够终老。
不过我看曾国藩一生除了做人以外,他的功劳不是很明显,创建军队,抵抗太平天国的.时候也是胜少败多,他会识人,手下的兵将确实是将才,成功阻击太平天国的进攻,给太平天国沉重打击。如果太平天国不内乱,我估计曾国藩想有所作为就有些难上加难了。
除此以外,我觉得曾帅得胜以后不要太张扬,甚至让弟弟罢官回家的举动更让人钦佩。曾国藩除了稳中求胜外,还有几点需要学习。他的毅力和克制力非常人可比;认准目标不顾一切的性格值得学习;打脱牙和血吞的忍耐力让人钦佩;曾国藩还善于分析归纳,格言是凡事要靠自己;脚踏实地,不见兔子不撒鹰,不做好准备不出马;得势时知道人生要绝对严肃;曾国藩的座右铭是慢慢来;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运用的相当娴熟;他前半生层层碰壁,后来总结改过为,需要有谦的美德,必须要圆滑;只有相信运气在人生中的巨大威力,才算是真正的懂得何谓人生。
这就是曾国藩,一个读死书,打呆仗,却能建立不朽事业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后感 篇3
我本非文坛大家,也不是经世学者,粗略读完《曾国藩传》和《曾国藩家书》之后,心中略有不平之处,有慷慨之气,因此故作文雅,记录文字,仅为自娱耳。
曾国藩是一代文坛大家,军事统帅,中兴之臣,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买主求安的卖国贼,是封建伦理的卫道士,这一点我们总所周知。
曾国藩出身卑微,祖上也没有什么成就,可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自幼饱读诗书,刻苦钻研,潜心休学,主张经世致用,渴望功名之心急切,这是他以后能够被赏识重用,官之极品,披坚执锐,叱咤风云,光宗耀祖的前提条件。
身怀绝学,渴望建功立业,为国争光的曾国藩,自己在上京之后知道,要想得到皇帝赏识,就必须投其所好,于是委身于唐鉴名下,在一帮士大夫的保荐之下,终于在朝廷能够为官做宰,这是他以后建立不朽功名,名垂青史的重大意义上的转折点。
曾国藩在两次回家奔丧之间,都是临危受命之际,在忠孝之间他明智做出选择。由于洪秀全,石达开,杨秀清等人发起的反清农民起义,身处红尘乱世国运衰弱的他,敢于抓住机遇,操办湘军,创立水师,创办安庆内机械所,设立审案局,跟太平天国将领一决雌雄,他要应付的不只是太平天国的重重围截,而有咸丰的猜忌和大臣的挑唆,还有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战斗实力,例如招兵买马,粮饷问题等。在与之较量中,无论是官场或是战场,幕僚之间或是兄弟之间,军政事物或是家事之间,总能够权衡利弊,进退自如,明哲脱身,真不愧为一代文武枭雄的杰出典范。在天平天国后期,天京破陷之后,位高权重的他身兼钦差大臣,两江直隶总督,督办苏、浙、赣、皖四省军务,朝廷半壁江山都由他调遣、指挥。其实在攻破天京之际,作为这样一个老谋深算,处事圆滑,城府极深,心思缜密的大将之才早就想过是否要成为第二个赵匡胤,可是,最终还是没有改弦更张,这一点又体现出了传统文人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特点。那他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大力削弱自己的嫡系湘军力量,在能够保住自己的'功名,侯爵之位,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要。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曾国藩变通的出世思想和智慧的哲学思想,这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他得以成就和保住功名,福禄两全。
再者,曾国藩残忍暴虐,湘军杀怒成性,这是事实。在天津教案中,曾国藩委曲求全,投降卖国,只求自保,残害同胞这也是事实。但是我觉得曾国藩本人比起他的学生李鸿章来,无论是才学、修养、治国、平天下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所以还是不要把曾国藩与李鸿章相提并论,不可同日而语。
曾国藩读后感 篇4
春节前夕,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和热议。什么是家风?你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访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些回答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比如有个小朋友讲他们家的家风是每个星期都要挨揍,我不明白家风是什么,但我明白家风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构成的,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家的家风是什么?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本书收录了曾国藩200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己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受其影响很深。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己“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反观此刻的学术界,浮躁之气盛行,学术造假时有发生,师生皆不能专注于学问,直接影响到学术创新。学风的败坏,必然会导致世风的的败坏,世风的败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风,这就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正学风才能促世风。
曾国藩读后感 篇5
在午后安静的宿舍,我一个人捧着一本书,细细的品味,我触动甚深,我似乎忘记我自己。它使我对曾国藩这个伟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为官清廉简朴又敢与任事,刚正不阿……即为廉官又是能员,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未来,看到了一种铁的品质,它激励我要恪守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能够改。从他的身上我学到如果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的关系中如何去处理好与上级,与同事,与下级,与家人的关系。
在别人的眼里曾国藩也许是个固执顽固的'人,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为官就是为了发财,光宗耀祖,而曾国藩却天天吃豆腐,腌菜,身为朝廷二品大员还要依靠借钱生活,还有卖字画来维持这个庞大家庭的生计。在那种社会中,饥荒,天灾,……中国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请政府腐败,无能,谁都在为自己,想为自己谋求利益,宫廷的权利的争斗。满族对汉人的歧视,汉官在朝廷中也受到满人的排挤。谁都想向上爬,唯有曾国藩他没有去巴解睡,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其它的人去说。在处理满官欺压,鱼肉百姓时,他毫不给情面,铁面无私,冒着自己的顶戴和头颅果断的公正的处理好每件案子。他一个人身兼数职,整天忙与公务,大小的事物都要经过他一个人的手,但是他还是做到那么的游刃有余。
曾国藩是清朝罕见,历代罕见的人,他‘’出淤泥而不染“,京城时常都有应酬,为了省钱,他却谢绝参加任何的宴会,为了省钱,虽然是大官但是没有坐二品大官坐的轿子。他为了大清朝,他多年没和母亲和妻子儿女见面,对待下人从来没有看低他们,对待朋友有情有义,在他送别恩师的时候最能够体现他的这种的情义了。他一心向着国家,大公无私!在曾国藩我们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特别是他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的要求。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改变,我们要一份责任心,对待工作要克尽职守,兢兢业业,对待身边的朋友要有情有义,对待亲人要尽我们的孝心……
曾国藩读后感 篇6
不好的习惯:把欣喜当作知识、把收藏当作学习、把阅读当作思考,把存储当作掌握。
发现《曾国藩》时来自于一个朋友的推荐,为什么要说“发现”呢?知道《曾国藩》这本书其实已经很早了,那个时候由于自身的惰性,一直没有翻阅。读到第三本《黑雨》的时候,不经暗叹作者唐浩明,强大的故事构造力,短短半个月时间,把三大本与曾国藩有关的史事,当小说一样一览而尽,甚至常常需要打破作息规律,挑灯夜读。
一个从湖南走出去的小官职,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如何发展成为国家重臣,曾国藩的官场路,就如同生活中与各种妖魔鬼怪的一场斗争。
第一章中,当曾国藩身边最得力也最亲信的金松龄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时,曾国藩痛下决心,将金松龄斩首示众,面对曾国藩冷酷无情的赶紧杀绝,我一度想甩书而去,看不下去看不下去,为什么会有这么下的狠心的.领导者?当阅读到后面,才明白,也许对于当时的大清,老中堂这一斩钉截铁的做法,才是捍卫了真正的士气之在吧,对于自己的忍痛割杀,可能当之后想起的每一天,惭愧和隐痛的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吧。
曾国藩对战事的敏锐,对人性的洞察、对人情世故的尺度把握、对亲人的严苛礼教,对君的倾心尽力,无疑是当时社会中的宝藏。
对于书籍所牵扯到中国近代史,借用一位书友的评论:“完整地读过两遍,比较佩服的是唐浩明,反而不是曾国藩。唐对曾的了解如此之深,当代应该是拿不出第二个了。曾国藩为人处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才干本能在那个历史转折点成为力挽狂澜的人物,可惜视野和格局有限,错过了近代改变中华民族最好的时机,这也是曾身上最大的缺陷。”
曾国藩读后感 篇7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证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读后感 篇8
读完了这本以史实为材,又带一些小说特质的曾国藩传,感触很多。曾公是一位让后人尊敬的伟人。
第一,曾公的识人,培养人的能力。个人感觉跟早年其担任刑部侍郎有关,通过察言观色,从言谈举止的细节把握一个人,培养了大量人才。
第二,曾公强大的自律能力。感觉他的这种自律甚至达到了死板的地步,多年如一日的记日记,身居高位依旧简朴如初,公事再忙也要对诗歌字体的磨炼,名声显赫而对妻子始终如一,佩服。
第三,曾公对后人的教育堪称典范。首先他因材施教,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后代,那个年代,拥有开放的心态,让后代学习英语,算学。另外,传于后世的曾国藩家书,看出曾公对家庭的重视。家国事业是要并重的。
第四,曾公对家国的忠诚。在本书末尾,唐老师借由山人道士之口,委婉表达了曾公愚忠。的确,个人也感觉曾公若能揭竿而起推翻清王朝,历史又会是怎样。但我感觉曾公属于封建时代的'人,其思想有其局限性,倘若真推翻清王朝,他会建立一个怎样的王朝,况且,假若其真这么做了,历史上还会是现在的曾公吗?
第五,曾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一个科举出身,官职一品的封建社会大官,能够早早洞悉科举的弊病,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推进洋务运动,这胸襟与格局让人钦佩。
曾国藩读后感 篇9
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国藩家书上,虽然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藩家书,但是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对曾国藩形成的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先入为主,觉得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为楷模。
读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说《曾国藩》,在结尾部分通过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陈广敷之言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真实的曾国藩到底如何,当然需要从历史中探寻,但是严肃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提供一个视角。
左宗棠之信赞曾国藩知人善任,并从正面肯定曾国藩的尊君敬上。也就是说,曾国藩立功方面成绩斐然,通过镇压太平军、推举人才、举办洋务,使清朝实现了短暂的中兴。虽然并没有解决专制统治的根本问题,也谈不上客观地看世界,毕竟比同时代的人走在了前面。
陈广敷则对曾国藩之愚忠持否定态度。从一个在野之人的角度,从儒家学说的另一面否定了曾国藩。也就是说,曾国藩的立言及依其言之所为并不完全符合儒家观点,儒家认为,当天子无道时,在天道助推下,臣下犯上进而另立新朝也是合理的。当然,即使不愚忠,改朝换代在儒家理论下,不可能产生质变,仍然是王权专制。
而康福则看到曾国藩权诈与失信的一面。也就是说,曾国藩在立德方面是有瑕疵的,而且不仅仅是瑕疵,而是与其言相悖的大的失德,应该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法家的权变与机谋。
曾国藩读后感 篇10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读后感 篇11
曾国藩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看完这本书觉得有些名不副实。《曾国藩》被称为政商必读书,但对我来说只是一本故事书。在我看来,曾国藩不过只是一个长于识人用人,善于长远考虑,老于官场规则,惕于自身修养的普通人而已。至于平定天平天国的武功,我认为更多的还是在于天平天国的“气运”所致,这也是曾国藩自己的说法。湘军战斗力比太平天国军强点,但不客气的说也不过是群乌合之众,只不过为了劫掠财富而打仗而已,湘军能取胜,也不过是五十步之于百步而已。说实话看着这群湘军将领,常常的感叹是“这都能赢?”。而在文章方面,至少从历史来看,其名并不显。略为突出的可能是其治家之言吧,然而实际效果为并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其弟其子都没有什么建树。
纵观曾国藩所作所为,虽然勠力于重振名教,挽救人心,然而在晚清烂到骨子里的'形势下,也毫无意义。从这里我在想,为什么几千年的儒家教育,以致程朱理学的更深入的禁锢下,反而培养出的都是这样一些当官前满口仁义道德,当官后毫无道德可言的人呢?从位至极品的官员言行来看,他们早已看透这一切,道德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最多不过作为粉饰而已。他们既不寄希望于别人的道德,也不强求自己的道德,一切都以办事为第一,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块遮羞布也没什么用,但既然都没扯掉,那就心照不宣,继续用着吧。大家都是皇帝的新衣,也就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有所启发的是曾国藩对自己的时刻自省和他的几次为人处世的转变。先是儒法治事,屡屡受挫,而后在陈广敷指点下,杂用老黄,而有起色。这一点可能在现在也是有用的,但并不感冒,宁愿相信曾国藩所说的以诚为先。
全书让我敬佩的两个人,一个是康禄,一个是彭玉麟。康禄在哥哥康福来劝降时的话,不只让康福深受震撼,也让我感动非常,难得这么一个明白人啊,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难能可贵。而彭玉麟品德高尚,不恋功名,有情有义,可能是湘军唯一一名还算不错的将领。
曾国藩读后感 篇12
《曾国藩传》让我有幸结识了曾国藩这么一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作为一个行政助理最重要的两条处世之规——慎独与主敬。
“慎独”,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一名行政助理,在完成工作任务、管理同事时,对上应该做到不阳奉阴违、不欺暗室,对下应做到心口如一、以诚待人,如王阳明所说: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语讲:“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主敬”反映的.是一种庄重、专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作为行政助理,在遇到客户到访需要接待时,首先应仪态端庄,以体现公司的良好形象;其次应内心纯净专一,让往来的宾客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公司的文化底蕴。面对日常繁琐的工作,要有静气,把控好自己的情绪,气若不动则心不动。谨记:凡事心要静,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心平气和、稳重稳妥地去处理问题,让所有的事情都得到最完美的解决,这才是工作的王道。
曾国藩读后感 篇13
一直对曾国藩的生平很感兴趣,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就这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解读呢。
推荐《曾国藩传》的罗振宇老师说:曾国藩特别普通,出身平凡、缺点很多、才智中等。但正是这种平凡蜕变的过程,对绝大多数人都有借鉴意义。我也想借鉴一下,于是便开始了阅读《曾国藩传》。
曾国藩从小很努力学习,他在湖南老家的岳麓书院学习一年半,参加湖南乡试,之后中了举人,后来他背起行囊去京城考试时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父亲的鼓励下,留在京城,发奋攻读,但是后来也没有考中,家里也没有能力供他继续留在京城。
但是对于考场失利,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回家后他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一直苦读,他又一次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家人借钱为他凑足了路费。这一次他没有让父母失望,他中了进士。这一下他让父母扬眉吐气,因为这时的曾家六百年没有出过一个进士,但是这并没有让曾国藩满足。再后来他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御笔朱批,得到了一个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传奇故事。
读完《曾国藩传》我的感受是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他的智商一般,并没有考中状元,但是他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为了他的目标不断苦读,最终黄天不负有心人,尽管后来的曾国藩被人们批判过,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曾国藩作为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他本本分分,为清朝鞠躬尽瘁。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做人一定要有耐心,做一个内心光明的人。
曾国藩读后感 篇14
我对于曾国藩的记忆,在之前还仅仅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的水平,还只是知道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组建湘军力挽狂澜,只是知道曾国藩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积极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等。读了这本《曾国藩的启示》,才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曾国藩的'奉行要义和其带来的长远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亲身感悟及经验教训,为读者清晰呈现曾国藩通过一生坚持修业而改变命运,由出身平凡、资质平庸之人逐渐蜕变为“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完人,由粗浅之人转变为鉴人用人大师这一非凡历程。
曾国藩的“恒”有三方面:在忧患中成长;持正道以开新;恒久中行善德。我们这一辈中有很多人曾经信誓旦旦的说自己要如何如何改变自己,如何如何变得更加优秀,然而真真正正身体力行每日坚持的又有多少人呢?又有多少人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时刻刻保持着对目标的饥渴呢?一个人有了改变自己的恒心,也就有了改变了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所以曾国藩总结出:“恒不是策略,而是信念,信念就是自己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的东西,我从此一定要有恒、有恒、有恒。”
“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曾经很火的一句话,但是我觉得,不仅仅是当官,就算是为人,也是需要学习曾国藩的“恒”和“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作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任,曾国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还有很多,这本书需要不断品读。
曾国藩读后感 篇15
曾国藩是晚清大儒,为现当代诸多名人所敬仰万分,所以想试读读曾国藩的书,以增裨益。《曾国藩家书》收入了曾国藩自出仕始至终的经典家书,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曾国藩身上的许多优点尤值得现代的我们认真的领会和学习。
曾国藩读后感 篇16
日前,在大班家长讲座上,西津小学汪宁老师的讲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资料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内涵,结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解读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而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帮忙孩子平稳过度。其中对家长的言传身教进行了风趣幽默又一语中的的讲评,指出了家长的引导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习惯的力量、品质的培养、身教胜过说教。
《曾国藩家书》中也指出:“至于担当大事、修身齐家全在明强二字”;“教儿女辈,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曾国藩出将入相被后世誉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在家书中有多篇涉及对家人的关怀备至、对晚辈子侄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从正面勉励督促子侄用功读书、谦逊做人。后代中出现了曾纪泽、曾广钧、曾宝荪、曾宪植这样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教训厚被子地,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家书主旨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实用价值。也对家长、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带给了借鉴和参考。带给给孩子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养,给予孩子健康的体魄、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曾国藩读后感 篇17
曾国藩一改原来锋芒毕露的个性,时刻注意尊重他人,处理好与方方面面的关系。
以前做事直来直去,不太讲究虚文俗套,现在注意礼仪排场;复出到长沙,他拜遍大小衙门,连小小的长沙县衙也亲自造访;原来对那些无用的.官样文章,他不理不睬,现在每信必复;此前,他对人总是持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现在,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
他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再出后不久,皇帝命他率部入四川。他不愿奉命,但不公开抗旨,而是连上数折,或托词所部正攻打景德镇,无法分身,或者讲可以灭敌于湖南而不必入蜀,或托言江西、安徽当守,多方周旋,刚柔相济,终于摆脱了西上四川、客军虚寄之苦。
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治军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经过数十年历练,到了晚年,曾国藩已经是“老奸巨猾”了。
曾国藩虽然掌握了官场生存的秘密,有时也使用权诈手段,但其内心操守依然分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从不含糊。
曾国藩在晚清封疆大吏中对朝廷最忠诚,除了涉及其家族、兄弟及其利益之外,绝大多数时候,他对上对下,都贯彻了以诚相待、以拙胜巧的原则。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大事上,他一贯不计自身利害,以身报国。
曾国藩读后感 篇18
昨天拿到新书,一上午就看完了,看书触动很大。
曾国藩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孔子、王阳明后的半个圣人,是晚清重臣和最后一位大儒,对现当代优秀人物有较大影响。
读完本书才知道他年青时资质平平,胸无大志,还有好色、好烟、喜欢围观凑热闹等坏习惯。
曾经反反复复戒烟戒了十多年,各种方法都用上了,不能彻底。突然一个晚上醒悟过来,要洗心革面,把烟具砸了,把老家刚送的上好的烟叶也都烧了。回屋坐下来,提起笔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著名的《日课十二条》。
《日课十二条》可谓一个全方位的修练清单:主敬、静坐、早起、精读、读史、日记、看家本领、谨言、养气、养身、作字、夜不出门。
主敬是通过仪式感、敬畏心收摄精气神;静坐让精气神得以凝练;早起与天地相合,这都是从生活、从习惯,从天地之间汲取营养。
而读书和读史是从别人的智慧、历史的规律和人类文明的.积淀中汲取营养。而记日记通过面对自我的不足,日积月累的作用,让他得以自我进化。
前六条是入世的准备,后六条是个人的行为修行,修炼看家本领,谨言慎行,养气养身,维护好自身资源,让他的能量不断强化。
曾国藩的十二条日课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他的坚持、自律和有恒,才让他有如此的成就。
曾国藩读后感 篇19
近56个小时读完《曾国藩》意犹未尽,读到后面恋恋不舍,不舍把他读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从白岩松的《白说》里转过来的,是本很值得读的书,接下来浅显总结一下本书和对自身的思索。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来都心存善念,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继续的战争带来的杀戮,一心想结束战争还百姓安宁。但最为湘军统帅和游走于官场中的他却又心狠手辣、虚伪、自私、无情,心机城府极深,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杀害无辜之人。
但还是理解这位一代伟人,因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下去作出思考,说到底曾也是凡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统帅,不虚伪,没有心机城府不足矣在在腐败的官场立足。而他却没有停止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目前的我读书要学习,反省自己已经成为习惯,自己的微信读书签名也从“一直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殊不知自己一直生活在肤浅之中”转变到“终日乾乾、定位、习惯、目标、成长、情绪、格局”好要不断的思索自身、思索世界以史为鉴、以铜为镜,要有自知有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是自己更加优秀。
曾国藩读后感 篇20
纵观历史,对曾国藩从来没有一个准确的褒贬说法,有的说他是“三立完人”、“中兴第一名臣”,也有的贬他说是“汉奸加卖国贼加刽子手”。读过唐浩明的《曾国藩》,我对这个湖南籍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曾国藩出生在山美水美的`江南荷叶塘,从政后建湘勇、长江水师、湘军以及淮军,打败造反长毛、捻军,劳苦功劳,官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兵部尚书衔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兼两淮盐政总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督办。
虽然有人认为洋人在中国猖狂,无法无天至极,应该赶走。曾中堂却委曲求全,把中国人杀了,并赔偿白银。但是,当我阅读完《曾国藩》,我觉得不能简单的就此认为他为一名不合格的官员,主要原因有三点:
他从来不收藏名贵物品,不讲排场,家居简陋,为官清廉。
他忧国忧民,忠心清朝,建立水师和湘军,为维护祖国和平和外交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不顾个人恩怨和别人的辱骂,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案件,为祖国发现和培养了大批大批能干的文人武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如果清朝大臣都学曾国藩,中国就不会受到洋人的欺凌,历史就要被改写。
成语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如:《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又如:那时节,朕却忧国忧民。——明·吴承恩《西游记》
成语忧国爱民:忧心国家,爱护百姓。如:《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又如: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爱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明·宋濂《元史·本纪第四·世祖一》
曾国藩读后感 篇21
唐浩明《曾国藩》是小说,不是传记。
这套书是媳妇买来送我的,买回来有三年多了,还没开封。2020年2月疫情期间在家,先看完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后又看《红楼梦》,三十岁了,第一次看红楼梦,被深深吸引常常读到天明,读到晴雯的遭遇,唏嘘不已,有时伤感,一个大男人常感觉凄凄惨惨戚戚,期间适逢家里大丧,又加重了这种感觉。丧事结束时,红楼梦也读完了。便拿出了这套号称政商追阅的小说《曾国藩》。
由于刚刚读完《红楼梦》,被其强大严正的文辞气势所震撼,一读这套唐浩明的《曾国藩》有种强烈落差,如从云端坠泥。正如评论里书友所说,文笔平平,三流电视剧本的烂俗剧情。我对媳妇说了我的感受,标示我读完第一本就不读了,感觉太普通在浪费时间,媳妇表示理解。
然而当我坚持读到陈广敷应郭筠仙之邀去劝曾国藩出山时一切就都变了,陈广敷从国家到个人,从忠君到报孝,从时势到玄学对曾国藩的劝说精彩绝伦,也反映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学问。
通篇读完,精彩处层出不穷,让人不忍释卷,当然剧情烂俗处也偶有出现。
首先摆正观点与心态,这是一部小说,是演义,并不是一部完全写实的传记。其关系就如同《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全篇的骨骼框架都是基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之后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通过那些在学术界普遍流传的猜测,甚至是不入正史的野史传闻把把这些事件串联了起来。作者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功底在这里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篇读完也是让人受益匪浅。
既然是演义,就把故事讲的更有趣味,而弱化了其历史的严谨性和写实性。比如韦俊之死等。所以读此书可作大致了解曾国藩生平的,但不可尽信之。
曾国藩读后感 篇22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但十分俭朴。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要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保持清贫。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自从党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
曾国藩读后感 篇23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曾国藩家书》主要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毛泽东评价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读完所有家书,对我个人触动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01、学习其养生之道
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正是由于他对养生之道的重视,才有了强健的体魄,使在身体上能够保证其南征北战和几十年担当国家栋梁之大任。
02、学习其读书方法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读书要树立一个目标,通过广泛读书、坚持不断地读书,才能够取得成功。
03、学习其治军之道
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诸多的书信所谈,非政即军。对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04、学习其为人之道
《曾国藩家书》通篇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例如,在写给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语重心长的叮嘱、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读后感 篇24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读了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小时候的故事,读完,我忍俊不禁。
别看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其实他小时候可是出了名的笨小孩。不过,虽然他很笨,但是非常努力,性格也很倔,每天都要把老师教过的.课文背下来才回去休息。有一天晚上,曾国藩正在灯下读书,一个小偷潜入他们家,准备等他们全家都睡了再下手,可是曾国藩读了一遍又一遍,到了深夜还是不能背下来。小偷不耐烦了,从房梁上跳下来指着曾国藩大骂:“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读到小偷大骂曾国藩,还把他背的课文一字不落地背下来,扬长而去,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这是有多笨呀,能把小偷气得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笑过之后,我陷入了沉思。我有些疑惑,曾国藩小时候那么笨,连小偷都比他聪明得多,可为什么小偷最后的成就却跟曾国藩隔了万水千山呢?
曾国藩虽然笨,但他能在无人监管的时候做到“今日事,今日毕”。面对这样的曾国藩,我不由得深感惭愧。有一次,向老师要求我们背一篇小古文,我很不想背。这篇小古文在毕业考试中又不一定要考,考的话怕是要考几天几夜了!回到家里,妈妈没有一直盯着我做作业,等到该读背小古文的时候,我读了几遍,只背得了一两句话,我就开始不耐烦,没有背完就去睡了。
现在想来,再聪明的人不一定能够成就大事业,小偷聪明却只想着不劳而获,所以只能以偷盗为生。而天资愚钝的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是因为他有着坚韧不拔、不惧困难的毅力和决心。曾国藩这样的学习态度和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吗?
读完这个故事,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也要像曾国藩那样,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勤奋,成就美好的未来。
曾国藩读后感 篇25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历史读物或者介绍历史人物的书印象都是比较死板。直到看到这本书,我的内心一下子开朗起来,没想到索然无味的历史人物在这个笔名墨香满楼的人的笔下可以这么生动有趣。
本书从曾国藩的出身开始写起,阐述了曾国藩一生的经历和曾经有过的功过成败、喜怒哀乐。
儿时的曾国藩也像普通的小孩一样贪玩。但是从三岁看就比同龄孩子要成熟,所以曾国藩从小就体现出了他独特的性格,稳重、老成、爱记仇、不吃亏。长大后,曾国藩在老爸苦口婆心的教导下,成绩还算优秀,十六岁中童生,从此走上了通往官场仕途的道路。
青年时期的曾国藩机学会了埋头苦干,还懂得了搭顺风车。二十三岁中秀才,三十岁走进翰林院,连升了十级。所以他春风得意,但他的稳重又让他得意却不忘形。
到了中年时期,曾国藩踌躇满志,很想为大清做一番大事业。但因太平军的异军突起,腐败的`清朝军队无从招架,天下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恰逢乱世,曾国藩只好投笔从戎,从此走上带兵打仗的道路。这条道路队从来没有拿过刀枪剑戟的文人来说,走起来举步维艰。曾国藩处处遭人刁难、讽刺,面对一切不顺,曾国藩学会了忍让、自强和世故。
老年时期的曾国藩功成名就,很想力挽狂澜,拯救大清,却处处受到咸丰帝的猜疑,所以他很无奈,只能看着大清没落,努力在沉默之中保全自己一个忠臣的名节。最后在深度绝望中,曾国藩身患肝病抑郁地走完了一生。
只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曾国藩传记,全书以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话语,展现了曾国藩时代所发生的那些事儿。大家可以去读一读,看后一定会对曾国藩这个人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曾国藩读后感 篇26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读后感 篇27
闲来无事,喜欢读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全传》,昨天临睡觉时读到这段文字:静思细虑,古今亿百年无有穷其,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着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一百年多年前就是有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治学严谨,懂得退让,家教严厉,由于在其的感染下,曾家后世一百多年里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以自己的才学、人格和一部《曾国藩家书》被喻为“万古完人”,还是毛泽东和蒋介石推崇的人……但他在阶级斗争时,也曾被贬低过,是地主阶级的形象代言人,参加剿灭天平天国的农民起义。
其实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时代的产物,盖棺定论,我们没有必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诋毁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如果换着我们去生活在那个时代,也一定会身不由己。因为时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怎样,但其治学、为官、家教还是让我十分侧面的。我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当官必读曾国藩,经商必学胡雪岩。我认为:一个人一生能被后世有这样的点评,足以。
曾国藩相人识人的语句,我感觉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如观人: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读后感 篇28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曾国藩读后感 篇29
掩卷《曾国藩:野焚》,心野起伏,不得平静。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压力,万事务清务尽时能劳烦多少心力,不敢想象。
从孔孟朱理,到申韩法学,在这一册,曾又到了黄老之道。为什么杂用黄老,唯曾缺少黄老,等黄老之道指导他的知行时,他又有了别一番力量,就象游戏里的失血补回,失的更少了,补的更快了,生命力更强了。
岐黄医世人之身病,黄老医世人这心病。黄老之道,当读《老子》《庄子》,曾可以倒背如流,但他听丑道人“结合这些年来的人事纠纷,再认真细读十遍”一番话后,静下心来,再从老庄中悟出从前未悟出之道理并践之。“柔胜刚,弱胜强”。
他认为书屋里的.滋意的快意,终会导致损害。“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在书斋里,在六部签押房里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地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此言正如政府机关,一味借体制之便高居快意用权,沉不下去受些磨砺,终不能理解黄老的妙处。肃顺拉拢曾告之在圣上面前保举其江督之职时,他未与肃顺有书面的答谢,足见他对个中复杂关系的指臂洞察。
所以,“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正是这一册书里曾的心性和行事逻辑道路。
曾中堂的精进,在这一册中也是让人震撼。人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诸如,他在军务繁忙时集《经史百家杂钞》,每日看读写作,临《清爱堂帖》,坚持读史十页,等等。学不会,但可以学得象。日拱一卒,日省一事,即可。
另外,他的“举止稳重,发言訒讷”,也是我要好好体会学习的。
曾国藩读后感 篇30
棱角分明是曾国藩早期性格的体现。刚踏入仕途时,他就把这种性格带入官场,后来甚至发展到刚愎自用的地步。
咸丰初登基,下诏广纳诤言。曾国藩听了心情振奋,上了一道名叫《应诏晨言疏》的奏折,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鞭挞当时官场的丑恶形态。那些被批判和影射的官员们看到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处处讥讽、笑话、排挤他。
曾国藩并不沮丧、消沉,反而斗志更盛。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上了多道奏疏,全面深入地指出了大清面临的种种危机、关键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加以彻底改革。但皇帝没有任何反应。
看见皇帝没有反应,曾国藩决定先要打醒糊涂皇帝。他做出了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
在《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指出咸丰皇帝三个缺点: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把皇帝天子狠狠批判了一顿。
年轻气盛、自尊心特别脆弱敏感的'咸丰皇帝看了奏折,其反应可想而知。他把奏折摔到地上,要治曾国藩的罪。幸亏各位大学士苦苦求情,才使曾国藩免于获罪。
但曾国藩好像并没退缩,又先后挑战因鸦片战争而出名的琦善和老臣赛尚阿,致使二人先后被革职、处刑。
他一系列刚性强硬的做法,渐渐使自己成为官场上的异类,他在官场上的处境日益孤立。他发现自己越发展,碰壁的事越多。朝廷大臣开始排挤他,皇上也开始猜忌他。在咸丰二年时,曾国藩几乎成了官场圈子里人人唾骂的人物。
曾国藩读后感 篇31
寒假里,我读了《曾国藩家训》虽然没读完,但其中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曾国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大家想,这样一位名人,肯定是聪明绝顶吧!那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在公元1825年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觉去了,只有小偷在这时“工作”。有一个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待最佳时机。这户人家里的一个孩子正在背书,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这孩子背的文章并不长,按理说一会儿就背完了,可这孩子背了一晚上还没有背过。小偷在房顶上又冷又饿,眼看着再不走天就亮了,冻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偷着,他气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从房顶上蹦了下来。小偷一把抢过小孩手里的书,“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说:“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么难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来,原来,小偷趴在房顶上一晚上,听都听会了!这个笨孩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曾国藩。
那么,曾经小时候那么笨的孩子后来怎么就成为那么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曾国藩虽然笨一点,却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学的人,他每天都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过错,加以改正,不是坚持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后,他才成为了一代大儒。
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
曾国藩读后感 篇32
中国从古到今出过两个半圣人,两个圣人是孔夫子和王阳明,而半圣人,是曾国藩,他被称为千古完人。且不说他的政治成就,单他的思想就足以让我们受益一生。
翻开曾国藩家书,“坚持不懈”、“坚忍力争”等字眼随处可见,我们都理解这些字眼的含义,却常为自己找退缩的.借口,退而不前。曾国藩天资平平,但他从一个落魄秀才一步一步走到了力挽狂澜的中兴第一圣人,这里面的辛酸绝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表达,支撑他的就是他的坚忍。在予九弟的书信中,他简洁的阐述了这一道理: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深有体会,特别是到了大学,来了自由,各种放纵,玩的自己都收不住。经常提醒自己,要像高中一样用功,却总是喜欢做无益的事,总是管不住自己。比如上课,总是走神,回来以后总是反思,下节课要用心听,结果还是走神,如此反复。时间总是在犹豫中流逝,结果一事无成,相信多数同学也是如此,挣扎着,迷茫着,明知要好好学习,却没毅力来约束自己。现在才发现自己一无所知,还剩一个月便要期末,只能慢慢补课,只求不挂科了。
只是希望同学们多多提醒一下自己,约束自己,不要后悔。
曾国藩读后感 篇33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业,家境富裕,父亲曾麟书童试十七次皆不第,设馆授徒。
曾国藩六岁时跟随父亲读书。他天资愚钝然而勤奋好学。十六岁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道光十三年(1833),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接着连续两次参加会试,均落榜。道光十八年(1838),会试中榜,试后改名“国藩”。随后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踏上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在京十多年间,累迁至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间七次擢升,升迁十级。
曾国藩,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
有人说“中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是其中两个,曾国藩则是那半个。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才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和珍视 。
曾国藩读后感 篇34
前段时间在好友的推荐下,利用每天早上坐地铁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把曾国藩家书看完了,感触颇多,他之所以这么有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时常反思自己的过错,劝诫他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面对面在和曾老对话,从他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出其实曾老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而已,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究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继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写日记了,曾老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人无完人,他年轻时也犯过很多的过错,但是他懂得每日反思自己的的得失,他取得了在别人看来很大的成就,在做人做事方面,却依然低调谦虚,才有这样的成就,我有个同事他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坚持写了好几年的日记,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从开始写日记开始,已经写了几个月了,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自己做的事情有时候还挺好笑的。
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成长,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呀,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坚持持续输出和反思下去。
曾国藩读后感 篇35
今天读到曾国藩在军事、政治上都不顺利,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47岁陷入人生低谷,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静下心来反思过往。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此时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在家蛰伏两年的曾国藩不断反思自我,再出山时为人处世脱胎换骨,待人接物,前后势若两人。
惊叹于曾国藩的“中年变法”,自我反思得那么彻底那么奏效,是我们该学习的榜样。2019的`奋斗目标豁然开朗!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的过程!读着曾国藩,随着他的起起落落也时时刻刻在重审着自己,虽不能做曾国藩,但他的人生之道是值得一学的。
曾国藩读后感 篇36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功、立德、立言,大巧若绌,大智若愚,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
文正公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末期儒家历史上最后一个圣人,真正的实现了每一个儒家传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想愿景,在风雨飘摇的王朝后期硬生生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一甲子。
文正公一生功名赫赫,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叛乱,追剿捻军,兴办洋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公费派遣学子留学,家书谆谆教诲,一言一行影响后世。
文正公的`成功,很好的佐证了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很好的阐释了“空疏无用”等指摘,于今人也是莫大的鼓舞。我们亦当如文正公一般志存高远,并时时反省自己,不虑人人如龙亦当做一个有为之人。最后以其最杰出的弟子——李鸿章之评价来结尾: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曾国藩读后感 篇37
虽是囫囵吞枣式读完第一次,却也是获益良多。以前了解甚少,读完却被曾文正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无论从学识、人品、性格还是格局,都深深被折服。感触最深之处有五:一是其立志做圣人之后,几十年如一日的自省自律;二是对于左宗棠,真正做到了相忘于江湖,相比于左,足现其胸怀;三是对于大局的思考以及当前形势的预判及把握,足见其格局;四是其开放的心态以及对知识的学以致用;五是其与家人及朋友的联系,书信的往来,也让我佩服。
喜欢读人物传记,正是喜欢从别人的'人生阅历,去提取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本书读完已经深深地被曾文正公所折服,这是值得多翻阅的一本书。不过读来可以觉察,作者写作中的个人感情色彩还是很浓的。
最后,也发现了历史的了解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切入,正如这之前对于太平天国的了解就知之甚少,只有历史书上学到的,只知道被镇压而失败,所带的感情色彩都是偏向太平天国一方。而从本书所处的角度,却让我认识到不同的另一方,也是读本书最大的一收获。
曾国藩读后感 篇38
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单线思维、唯我独革、愤世嫉俗、娇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
中年以后,他终于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变得圆融了。愤青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个有道德而又圆滑的官僚,所谓外圆内方,知行合一。他的外圆内方的性格渐趋完善。
然而,这种圆融不是他本性所有,是靠不屈不饶的精神从一次又一次跌倒中悟出来的,是从质朴刚正中升发的。
曾国藩晚年的秘书赵烈文说过一句话:“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以平定洪杨为最大功劳,然而他的一生,与农民军作战所花费的精力不过十分之三四,而与官场作战所花费的.精力是十分之五六。
这话说得沉痛而又深刻。这是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惨烈代价。相信曾国藩的颠簸人生也影响到后人,形成现代官场上的”中庸、无为“等风格。
曾国藩曾自撰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寓意也是一柔一刚,柔中显刚。这也是他改变性格的真心感悟写照。
曾国藩读后感 篇39
曾国藩是晚清大儒,为现当代诸多名人所敬仰万分,所以想试读读曾国藩的书,以增裨益。《曾国藩家书》收入了曾国藩自出仕始至终的经典家书,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曾国藩读后感 篇40
读完《曾国藩》意犹未尽,读到后面恋恋不舍,不舍把他读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本很值得读的书,接下来浅显总结一下本书和对自身的思索。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来都心存善念,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继续的战争带来的杀戮,一心想结束战争还百姓安宁。但为湘军统帅和游走于官场中的'他却又心狠手辣,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杀害无辜之人。
但还是理解这位一代伟人,因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下去作出思考,说到底曾国藩也是凡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统帅,不虚伪,没有心机城府不足矣在腐败的官场立足。而他却没有停止修正自己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目前的我要学习,反省,要不断的思索自身、思索世界以史为鉴、以铜为镜,要有自知有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优秀。
【曾国藩读后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经典名言06-16
曾国藩名言07-04
曾国藩语录06-10
经典曾国藩语录06-11
曾国藩的名言06-22
关于曾国藩的名言06-12
有关曾国藩语录06-11
曾国藩名言摘抄06-11
曾国藩名言名句12-11
曾国藩的名言摘抄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