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读后感

时间:2021-05-12 19:29: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

  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

  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中国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发现孩子》读后感2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成人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把一切留给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尽量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探索。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

  《发现孩子》读后感3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平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4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5

  儿童敏感期吸收的一切会持续到生命终止时,在其他阶段无法做到这一点。幼年时期获得的感觉印象及习惯,一旦被忽略,以后永远都无法补救。敏感的阶段为以后获得完美的品行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品质在年龄稍大些后就很难获得,或者说永远都得不到了。儿童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开始学会区分差异并归类。

  儿童具有一种使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倾向,喜欢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围环境的倾向,观察周围的各种事物,倾听人类发出的各种声音。正常的儿童会拒绝其他人提供的帮助,希望自己解决问题。

  读和写是儿童在学校里遇到的第一个障碍,由于肌肉的感觉在一个人的儿童时代是最为发达的一种感觉,写字对于儿童来说十分容易。阅读是将符号转化为可理解的意义,这种能力要到较晚才能获得。

  在一个人的孩童时期,他的运动机制就已经确立了。六七岁儿童的手已经失去了宝贵的运动敏感期,四岁的儿童在为确立各种走动机制进行着不可抗拒的、无意识的努力。肌肉运动知觉记忆是幼儿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记忆。四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正好处于一个敏感期,正在经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创造时期,到了5岁,敏感期开始消退,创造期就要结束。四岁以上的儿童会对写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有的从3岁半就开始学习写字。

  语言的发展开始于2—5岁这个感知觉极为发达的年龄,只有在这个年龄段,一个人才能获得独特的语音语调,在以后是无法获得的。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言语缺陷,到了成年以后就无法根除。

  幼儿习惯把每一个新加入的物体都数成1。

  一个人的教育需要通过自己自发的努力,在不理会他人干预的情况下得到完善。事实上,干预一项已经完成的工作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阻断了表达的内在驱动力。

  由于身体的协调能力,儿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进行有节奏的跳跃,更需要的是完美的平衡感觉。至少5岁的儿童才喜欢富有节奏感的运动。只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理解音符的价值。

  儿童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随心所欲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必须是儿童内心希望从事的活动,对这种活动他有一种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点一点完成。这是一种赋予儿童的.生活以秩序的东西,并且为儿童的成长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动作和学习欲望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动作杂乱无章的孩子不但没有学会如何做动作,他们恰恰是那些心智没有恰当培养,遭受精神饥饿之苦的孩子。

  儿童知识的增长源于一种练习的重复,并非来自于对新东西的最初理解。同样的练习也不能在每个年龄段都一再重复。重复应该与需要相符。

  儿童0岁至2岁时,他们的吸收性心智开始发挥作用。3岁的时候,他们的运动神经开始发挥作用。

  蒙台梭利的教育艺术遵循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它的来源是感官教育,真正的核心在于对孩子心理的探索。西方特有的《圣经》文化为她的教育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教育之花在敬畏宗教的城市和乡村尽情地开放。

  蒙台梭利的教育艺术见证了人类灵魂按照真正的天性得以形成和发展,揭示了生命的秘密: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

  《发现孩子》读后感6

  蒙台梭利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必须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而这种让步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苦难、一种生命的扭曲、一种牺牲,但是当教师们获得了某种“科学家精神“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观察中体验到快乐了。

  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解放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在教导孩子运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清楚的做两件事,第一,让孩子接触教具,并向其传授使用要领;第二,对那些能够自己正确的辨识差异的孩子,教师应该干预并启发他们。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图了解他们的活动目的。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正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干涉或者阻碍了儿童的行为,比如,儿童在自己穿衣服时,成人觉得他穿的过慢,于是抓起衣服,替那个笨拙的小家伙穿上,高高兴兴地想和他出去玩,可是殊不知这个小家伙本来是在认真探索怎么样穿衣服的,现在被搞的玩的兴致全无,心里郁闷,其实这也是对儿童的不尊重。不能因为他小,表达能力不够完善,而剥夺了他行动的能力。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活动意愿,试着去了解孩子,了解他行为的原因,并且支持与鼓励他。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在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家长们总是神经紧张的看护这他们,当他们要拿一个花瓶时,常常喝止他“别动”担心花瓶会破碎,碎渣会伤到孩子,久而久之,那个说“别碰”,这个说“不行”,孩子势必会变的胆小,慢慢失去承担责任的勇气,做什么事都要寻求别人的同意再做,养成对他人的依赖感,这样的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都有探索的精神,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不要埋没了孩子的天性,让他自由的探索,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我们必须时时警觉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因为孩子的感情比我们想像的还要细腻敏感。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儿童、倾听儿童。作为成年人,我们似乎很少去倾听儿童的想法,总是以为自己的想法的对的,于是不顾儿童的感受,去帮他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做。长此以往下去,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困难,所以何不试试做一个小听众,倾听我们的孩子他有什么想法、什么困挠,在倾听时,我们蹲下身子,甚至比孩子蹲得还低,用心地听,注意看他的眼睛,听他的语气,观察他的表情。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你对他的爱和信任。

  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看了让我心生爱慕,儿童之家一个班里50到60个人,混龄的,因为蒙台梭利认为年龄小的孩子会模仿年龄大的孩子,向他们学习,这样反而会变的更好,虽然一个班人很多,但是他们真的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不会干涉幼儿的活动,只是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蒙台梭利很注重幼儿感觉的训练,触觉、听觉、嗅觉,甚至对温度和重量的感受,她都有准备一套教具与教学模式让幼儿得到反复训练,她的细心与耐心溢于言表。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中,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形象生动的把每个孩子的行为、表情、思想都写了出来,用实际的例子来证明她的理论,更加有说服力,读着此书,仿佛“儿童之家”就在眼前,儿童之家里聪慧伶俐的小家伙们活灵活现,蒙台梭利的这本书值得细细品味,认真揣摩,由于时间的缘故,这次只是匆匆读过,各中的理论知识还没全部熟练掌握,这样的好书应该要读个几遍才能真正领略到作者的一片心思吧。

  《发现孩子》读后感7

  “促使世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往往都隐藏在人类的心灵之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解放‘’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透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发现孩子》读后感8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9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平等的方式,像引导成人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读后感10

  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以孩子为中心,批评成人自以为是做法,呼吁成人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认为成人一切阻碍孩子发展的行为都是犯罪,孩子的权利应有法律的保护。蒙氏教育早期智力开发,她认为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很重要,能够决定孩子的一生。

  因此强调成人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满足孩子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塑造自己的独立个性。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中的《发现孩子》部分,虽然阅读了两遍,但是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思想的真谛,下面我就浅谈我学习后获得的一点点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让孩子自由的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然而,家长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比小孩好,于是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思考、观察、行动和创造。学校也以成人的思想方式为孩子制定一系列自认为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制度,往往却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使孩子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一个在受成人约束和限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发展。在成人的束缚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权利,也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此外还不得不去适应处处压制他们的生活环境。而这一切在成人看来是孩子在社会上生活首先应该学会的。然而,对于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言,这是绝对不公平的。因此,成人应该尊重孩子自由选择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让孩子在这方面的到充分的自由。

  2、尊重孩子的生命,爱护孩子

  孩子的生命和心灵都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成人悉心的呵护。刚刚降临至这个世界的孩子,他们是十分的无助和脆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适应这个世界。自孩子从母体出来的那个时刻开始,孩子就脱离了母体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进入一个非常陌生的、充满了危险的世界。对于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的婴幼儿而言,这样的环境令他们非常的恐慌,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就需要成人的帮助,尽心的呵护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生存的条件。此外,还要为他们提供清洁的环境。

  3、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

  孩子在0—6岁的早期教育史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对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孩子们就有可能很好地适应这个世界,并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为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适合道德环境包括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这个环境能够使得孩子收到最小的限制,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4、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的愿望是简单而平凡的,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能够以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上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够模仿成人的行为习方式,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人”。这也是他们的天性和使命。成人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发现孩子》读后感450字02-09

梁实秋《孩子》读后感范文12-25

有趣的发现优秀作文精选14篇12-25

《童年的发现》优秀说课稿12-17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精选11篇)08-11

观察中的发现优秀作文精选5篇02-21

观察中的发现优秀作文(精选5篇)02-21

观察中的发现优秀作文(精选7篇)12-31

平凡中的发现优秀作文精选8篇12-29

平凡中的发现优秀作文(精选31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