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出梁庄记》读后感(通用7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出梁庄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梁庄记》读后感 篇1
手捧《出梁庄记》这本厚重的书,至始至终以悲悯的情怀阅读作者用心书写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打工者的亲身经历。本书以梁庄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的打工者为素材,描写打工者的工作环境、生存状况、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作者对梁庄人在西安、南阳、内蒙古、北京、郑州、南方、青岛7个城市如何吃、如何住、如何爱、如何流转,以及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怎样思考梁庄、想不想梁庄、是否想回梁庄、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等做了用心的采访和详实的描述。
书中呈现出的农民工的冷漠、无奈、忧郁、模糊和逆来顺受的神态,是梁庄人真实的生活及精神写照。尽管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劣,但为了生计、他们默默承受着,有时候无心抗衡、无力抗争,最终只好正视现实。
羞耻是农民工唯一能够被公众接受和重视的一种方式,呼天抢地的号啕、破旧的衣服、乞怜、绝望的表情和姿态,他们在种种场合表现出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狭窄,精神麻木,没有未来,只关注自己的生活,不关注其他事物,无不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心酸和悲痛。
让农民工有尊严的活着,让他们的精神独立则是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成功、富裕、高雅、平等,这些对农民工而言仍然是一种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现实让农民工的心灵扭曲,让农民工的精神发育不良,让农民工在各大城市不停的流转。他们天真、被动、无思、安然和神情愚钝等都是现实生活附加给他们的另一种精神状态。
在内蒙古打工的向学的相亲过程,从介绍、见面、送彩礼到结婚,前后总共十四天。因为脚步匆忙,农民从腊月二十开始相亲,到正月初十前定下来的婚姻,有的实在太夸张,让人匪夷所思,有的先后只需四天时间。对此我们除了觉得悲凉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它。或许婚姻对类似于这样的农民工而言仅仅是一种仪式,一场游戏,一个必完的任务,至于婚姻的结果如何,他们似乎没有过多的期望和考虑。
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梁庄人的心中或许在走出梁庄前都埋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但现实又让他们心中铸就的梦想化为泡影。奢华、高雅的生活永远只是他们心中的一种期盼,他们只与粗糙的生活、空荡、寒酸有过多的交集,让他们内心深处无形产生一种卑微感和苦恼感。在此,让我们静下心重温一下梁峰的独白:“姑,你不知道,我在这儿,就是打工。厂里人永远不会给外地人机会。你干得再好,没人提拔你,你永远不可能是个车间主任。他们本地人有三险,我这外地人,啥也没有,就个干工资,有啥指望。”这段文字透视出农民工的万般无奈,期待有朝一日有一个华丽的转身对于他们而言永远只是一种莫大的奢望。
回梁庄治病又透视出农民工的另一种悲情,农民工的希望犹如一个火花,在人生中闪现一下微弱的光亮,就会稍纵即逝。现实造就了农民工性格的孤僻。即使他们生活在同一村庄同一场景中,彼此却完全隔膜。
梁庄年轻的打工者,对所遭遇到的事情朦朦胧胧,并不愿意去深究,对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更是很少去考察,他们关注的只是自身,这样的懵懂和单纯反而使他们能够生存下去。
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像梁庄一样的村落,人们经受着和梁庄相同的命运,不只是分离、思念和死亡,而是家园的丧失,这几近分崩离析的生存立即呈现出它的残酷性。
“每个生存共同体都有这样的哀痛,温柔的、哀伤的、卑微的、高尚的、逝去的、活着的,那棵树、那间屋、那把椅子,它们汇合在一起,形成那样一双黑眼睛,那样一种哀愁的眼神……”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在他们的脸上,有一种被自觉认同了的命运属性。农民被局限于一个无形但却有明确界限的围墙之内,这围墙是几千年的历史累积而成的,牢不可破。农民自觉退让,围墙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坚固。”
梁庄所呈现出的这一切,是时间、记忆和历史的积聚。梁庄外出打工者无法战胜疏离、劳累和孤独所带来的摧残性忧郁,无法战胜无用感、无根感和自卑感,“宏大耀眼”对他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及,“支离破碎”才是他们要面对的。惟愿那座横亘在梁庄人心中的“围墙”愈来愈低,让梁庄人看到希冀的同时,不断铸就心中的梦想,让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始终是我们所召唤的、所期盼的。
《出梁庄记》读后感 篇2
整本《出梁庄记》读完,猛然发现未有一条划线标记或半点文字标注,可我一直读的津津有味呀,是什么原因让我对一本爱不释手的书却没有发现可圈可点之处呢?《中国在梁庄》让十年未曾返乡的我似乎亲眼所见般感受了如今家乡的气息,熟悉的老人和陌生的叫不出名字的小孩组成了如今的乡村,小孩们的父辈我们的发小大多散落在外各自奔波,接着下来的《出梁庄记》就成了青年一辈的真是写照。才发现没圈没点皆因置之书中对号入座,还一不小心将各个发小都对号入座了。
至今离乡打拼三十年以上的中老年民工在我们村子亦有不少,这辈人大多在我们年幼甚至仍未出生之时便出门“讨生活”,他们的经历大多都是我们从父母口中得知,或认识或不认识,只知道陆续有这辈人举家外迁,之后大多断了联系,从此同祖兄弟天涯陌路,老死不相来往。
中国有几亿的农民,他们背井离乡,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可是究竟什么才是更好生活?散落在外住在纷乱复杂的握手楼甚至是棚户区,舍弃了亲情,吃着没营养的快餐喝劣质酒水饮料……待到存够起房的钱后回乡起房,最后一夜回到从前,从零开始依旧过着从前辛苦的打工生活甚至是不如以前的打工生活!几乎所有乡村里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走出去,好像外面的世界就是天堂般美好,可真正只有走出去的人才明白——其实对于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命运。但如今却是父辈仍未退休而我辈又在复制父辈的道路!
历史毕竟不能绕开任何一个年代的人,青年一代需要成家立业,需要稳定的家庭生活环境,而现实给他们的只有两条路,一是结婚生子后父母或爱人回家带小孩,自己承受着亲情分离之苦;一是艰难的留在城里,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小孩的成长,承受小孩非户籍的待遇,和自己小孩长大后回忆不起儿时玩伴究竟是谁的痛苦。留了下来却让他们成了无根的一代,让他们自幼年起就学会了防备、猜疑、孤独、冷漠等现在为社会所痛恨的一切陋习!
生来就是农民,长期远离土地,离开生与长的村落,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就算有了城里的房子,也不敢算作是市民,没了土地作保障,住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哪怕稍作休息就是“手停口停”,出门要钱,住家还得给管理费。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快,为外来人设置的壁垒却越来越高,哪怕你在城市生活几十年,没有公章的证明,城市就压根没觉得你来过,但当你要办理一个证明时,却发现诸多条件使得你不能办理。长此以往,十年后将是老年民工大规模落寞回乡之时,曾经的城市建设者将会被无情的近乎残酷的推回乡村,留下来的年轻人继续在这里承受离谱的房价直至被城市压榨完最后的价值,终将在房龄到期之时不知被推向何处?因为那时我们已无家乡!
住在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始终觉得难以融入它,但又离不开它,一代代人前仆后继地选择离开了故乡,去更大的城市,去寻求所谓的发展。人,总是要抗争一下,才能找到答案和结果。每每想到诸多社会现实,感叹社会之时,总有一种深沉的无力感袭来!
《出梁庄记》读后感 篇3
下决心一抽一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梁鸿即将出版的新作【出梁庄记】。我一个月前已经向她索要了电子稿,不能再拖延,必须好好读一下。可以说,书中人物的生存、搏斗和生死揪扯着我的心,迫使我一口气就想把它读完。书中的他(她)们仿佛就是我的亲戚和骨肉乡亲,就是我的表姐表弟,就是我在农村感受到的那些病痛与死亡的承受者。
梁鸿前年出版了描写农村和农民生存现状的【中国在梁庄】,因其对农民一精一神深层困惑的揭示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如果将她的这两部着作参照阅读,基本上可以了解中国农民在近二十五年来的全面生存状态。与【中国在梁庄】相较,【出梁庄记】的视野显得更为开阔,所涉及的人物及其生存搏斗史也更具有历史的硬度。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以及他们的生存挣扎,他们内心的喜与愁,他们的苦与涩,是这个时代洪流中涌动最为剧烈的能量,也最终映射这个时代剧变光环之下的惨烈和忧伤。
与梁鸿的感觉相近,我在自己的博客里每每提及亲人惨伤离别的时刻,总有一种不无羞愧的想逃离的感觉。在自己所遭遇的琐碎的都市生活压力当中,甚至在我喜一爱一的工作当中,那些不无机械色彩的日常一操一作也在很大程度上钝化了我们曾经丰沛而细腻的情感。农村那些司空见惯的病痛、死亡和对贫困的焦虑,当然还有那顽强的挣扎和忍耐,似乎都在我们的不断远离中被隔开了距离。现在,我们需要重新激活一切敏一感、善良、正直而朴素的情感因子,与我们的底层一同参与到这个伟大而残酷的历史进程中去,努力去理解这个时代,理解我们的亲人,理解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和责任。
自己去年一直在学理上研究葛兰西所说的“有机知识分子”的问题,似乎有所感悟。我们这些出身于底层的知识人,似乎很容易成为逃避为底层寻求利益诉求之责任,努力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所谓专家或公共言论人。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正的“有机一性一”很容易丧失,甚至很容易成为与权贵阶层的附庸。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我们最近经历的这三十年的教育经历当中。尤其是当下,许多青年人似乎对规则和公理普遍失去了探究的热情,而只想成为一个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那种“一精一致的个人主义者”,只想成为对权贵充满“羡慕——忌妒——恨”的吊丝,只想利用现有“规则”向食利阶层爬行并营造个人小园地的一精一神侏儒。面对这一切的一切,梁鸿的文字中所折射一出的对于底层的强烈同情和责任感,显得更为珍贵并且富有力度。
当然,读此书稿也会感觉有一些地方衔接得不够流畅,但我一下子也提不出太好的建议。书稿的章节安排完全按调研时间顺序排列,是否会影响到思想扩展的一些次序?
作为校友和同事,我为梁鸿在创作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感到由衷欣慰和自豪。但我依然对她有关中国乡村的写作充满新的期待。也许她可以写出一部更大规模的真正的长篇小说,毕竟,我们现在正缺乏全面深入表现近三十年来农民工生存历程的好文学。
《出梁庄记》读后感 篇4
出梁庄记中作者以梁庄为范本,从细节深处观察中国,观察农村发展的现状,观察隐藏在中国经济腾飞之后的种种现实。纪实文学总要求客观,但是客观也总是一种相对的观念。人总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思考已经经历或者将要经历的种种情况。只要是以语言写出的事情就已经建立在主观的基础之上,所以强求作者以绝对的客观来描述生之养之的地方,实在是强人所难。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从作者的原点出发,饱含感情的理解这个她从小生长的地方,去理解那些她从小熟悉的人群。以有情的原点出发达到无情的现实。
几千年来农业文明的发展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在土地中寻找生存所必需的一切。人的一生也被牢牢绑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上,绝难有机会离开,而且也无离开的需求。这便自然形成了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所提到的村庄熟人社会。每个乡村都是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有机体,这些如同细胞的乡村分布于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组成了我们的国家。乡村内部由于每个人都相互熟悉而形成了以家族和传统道德观念为核心的自治机制。也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乡村文化。作者从小生于斯长于斯,对梁庄的各个角落各个个体都十分熟悉,再加上仍在梁庄并且对村庄事务特别熟悉的父亲,才获得了这么多宝贵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这实在是研究中国农村现状的宝贵财富。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已从中部转移到东部,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也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些变化,并且融入到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农民由于自身知识和眼界的限制,其融入方式大概只有三种:其一,对于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来说,一般只能作为打工者进入沿海城市的工厂之中。其二,对于那些拥有一技之长或者经商头脑的人,则进入城市之中经商成为个体户或者拥有更好的发展。其三,便是如作者一样,通过读书进入大学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从而获得进入城市的入场券。为媒体以及大众所熟知的当然便是第三种,这个群体相对另外两种拥有更多发声的机会和渠道,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另外两类群体则只能被淹没在改革发展的洪潮之中,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民。
出梁庄记主要记录的便是前两个群体的现实,让我们以切片的方式对这类占绝大多数的人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然我们了解到隐藏在经济腾飞之下的种种真实。长期在高毒性首饰加工厂工作而早逝的小柱、在西安蹬三轮的万家兄弟、在内蒙古历尽千辛万苦而立足的校油泵韩家兄弟、郑州富士康工厂的梁庄人、考上大学而终在北京立脚的梁庄“体面人”等等等。他们的悲欢离合无人知晓却又感天动地,这些人之中也不乏有胆有识的汉子,亦有痴情忠贞的女人。这让我想到了《秦腔》中的那段话“刘新生种庄稼不行,搞文艺却是个人才。我敢说,像夏风那样的人,清风街并不少,只是他们没有夏风的命强,一辈子就像个金钟埋在了土里,升不到空中也发不出声响”。
《出梁庄记》读后感 篇5
看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作者自己在书中的一段所说,“原以为我会像战士一样,愈战愈勇,愈跑愈带劲。因为我对我所做的事情充满探索和思考的兴趣,因为我看到越来越多我不知道的人生。但是,我却越来越失去勇气,越来越觉得迷惘和厌倦。是的,厌倦,这种厌倦的情绪是如此清晰和强大,以至于每次我都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再次走出家门”。对于读书的我来说,每一章都需要很大的勇气继续读下去,因为他们的过去式如此艰难,他们的现状是如此脆弱,他们的未来是如此的黯淡无光。
我曾经很讨厌城市里的三轮车,因为他们横冲直撞,让人心惊胆战,就像西安的报纸所说,不但影响秩序,还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一个社会问题。可是,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就感觉他们就像老鼠一样,起早贪黑,辛苦的觅食,过街时被人唾弃,真正被养肥的是猫:车管所负责上牌的,托儿等等。后面在郑州,在厦门,在青岛等等,除了打工性质不同,生活状态和对自己的定位基本一致。他们和城中村一样,“人们感慨于村子环境的肮脏,感叹于政府的疏于管理;而了解他们之后,再次回想起那昏暗、拥挤的村庄时,竟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如果村庄真的拆迁、改造,这数十万农民工又该到何处呢?”
贤义: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贫困,可是他试图对自己的生活、精神和存在进行解释,这是他能够保持一种与现代精神并行的独立状姿态,并拥有某种尊严。所以他的精神状态和其他人不同:坦然、光明的脸和笑容,温暖、亲密的家庭生活,社会在先进,时代在发展,带来了物质,而人们在古老的精神长河中找到安慰。
传销:四大吸引人的逻辑,1、成功,发财;2、实现自我价值,类似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3、 家的感觉,荣誉感,归属感。4、平等,领导是服务于下属的。作为普通白领,成功,富裕,高雅,平等都难以实现,可见对于农民工的诱惑力。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对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麻木的工作,让人无暇思考,学习,而无法进步,今后就越难越难跳出麻木工作的机会。恶性循环。
我所能做的,就是在今后城市里遇见农民工群体,平等的对待他们,在他们不小心或是被逼做出恼人的举动时,尽量宽容,试图理解。没有他们,就没有宽敞明亮的大道,没有24小时的便利店,没有晚上下单第二天早上到的快递,没有人手一个的iphone等等。也希望每个人做事都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出梁庄记》读后感 篇6
一直有边读书边笔记的习惯,但整本【出梁庄记】读完,猛然发现未有一条划线标记或半点文字标注,可我一直读的津津有味呀,是什么原因让我对一本一爱一不释手的书却没有发现可圈可点之处呢?【中国在梁庄】让十年未曾返乡的我似乎亲眼所见般感受了如今家乡的气息,熟悉的老人和陌生的叫不出名字的小孩组成了如今的乡村,小孩们的父辈我们的发小大多散落在外各自奔波,接着下来的【出梁庄记】就成了青年一辈的真是写照。才发现没圈没点皆因置之书中对号入座,还一不小心将各个发小炯对号入座了。
至今离乡打拼三十年以上的中老年民工在我们村子亦有不少,这辈人一大多在我们年幼甚至仍未出生之时便出门“讨生活”,他们的经历大多都是我们从父母口中得知,或认识或不认识,只知道陆续有这辈人举家外迁,之后大多断了联系,从此同祖兄弟天涯陌路,老死不相来往。
中国有几亿的农民,他们背井离乡,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可是究竟什么才是更好生活?散落在外住在纷乱复杂的握手楼甚至是棚户区,舍弃了亲情,吃着没营养的快餐喝劣质酒水饮料……待到存够起房的钱后回乡起房,最后一一夜回到从前,从零开始依旧过着从前辛苦的打工生活甚至是不如以前的打工生活!几乎所有乡村里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走出去,好像外面的世界就是天堂般美好,可真正只有走出去的人才明白--其实对于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命运。但如今却是父辈仍未退休而我辈又在复制父辈的道路!
历史毕竟不能绕开任何一个年代的人,青年一代需要成家立业,需要稳定的家庭生活环境,而现实给他们的只有两条路,一是结婚生子后父母或一爱一人回家带小孩,自己承受着亲情分离之苦;一是艰难的留在城里,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小孩的成长,承受小孩非户籍的待遇,和自己小孩长大后回忆不起儿时玩伴究竟是谁的痛苦。留了下来却让他们成了无根的一代,让他们自幼年起就学会了防备、猜疑、孤独、冷漠等现在为社会所痛恨的一切陋习!
生来就是农民,长期远离土地,离开生与长的村落,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就算有了城里的房子,也不敢算作是市民,没了土地作保障,住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哪怕稍作休息就是“手停口停”,出门要钱,住家还得给管理费。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快,为外来人设置的壁垒却越来越高,哪怕你在城市生活几十年,没有公章的证明,城市就压根没觉得你来过,但当你要办理一个证明时,却发现诸多条件使得你不能办理。长此以往,十年后将是老年民工大规模落寞回乡之时,曾经的城市建设者将会被无情的近乎残酷的推回乡村,留下来的年轻人继续在这里承受离谱的房价直至被城市压榨完最后的价值,终将在房龄到期之时不知被推向何处?因为那时我们已无家乡!
住在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始终觉得难以融入它,但又离不开它,一代代人前仆后继地选择离开了故乡,去更大的城市,去寻求所谓的发展。人,总是要抗争一下,才能找到答案和结果。每每想到诸多社会现实,感叹社会之时,总有一种深沉的无力感袭来!
《出梁庄记》读后感 篇7
知道这本书,大概是去年的时候,那天我去韩记胡辣汤吃饭,看到里面有人拿着摄像机在拍着什么,我以为是拍广告就没在意。没过几天,就在女儿的家长群里看到了对梁鸿教授的采访,才知道那天是在拍她。看着视频里熟悉的场景,才知道,原来梁鸿老师是我们张村出去的姑娘,所以那次对她的专访是在张村街进行的。而自己曾经离一个作家那么近,想想就有点儿小激动,心想,一定要看看作家笔下的张村街是什么样的。
由于一直在忙着定投课堂的学习,加上三个孩子还有店铺的生意。直到前两个月才把书买回来,上周定投课堂的共读活动要改版升级,休息十天。我这才开始读这本《出梁庄记》。
没读几页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因为它写得太真实了,它离我的生活那么近,我甚至可以在书中找到店里的老顾客的照片,看到自己一家人的影子。
这本书写于2012年前后,书中记录了大约51位外出打工者的悲欢离合,只是悲和离合似乎更多些。他们辗转全国各地,有26人在外打工超过20年以上,最小的打工者只有9岁,是跟着妈妈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的。
整本书看起来让人感觉很压抑,那些打工者,有的兜兜转转一辈子赚了个房子却在新房里住了不到一个月就走了;有的一辈子在外闯荡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连个停尸的地方也没有;有的拥有无尽的财富却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唯一一个找到意义的却与家人产生了严重的隔阂,因为家人无法与自己共同成长。更多的人是一辈子兜兜转转,从一无所有的出去到一无所有的回到家里,也弄丢了陪伴孩子的美好岁月。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出去打工12年之后得病死了,因为他所做的工作是毒性比较大的镀金工作。书中还有好多好多让人看了忍不住流泪的故事,建议大家都来读一读。
看这本书,就好像跟着作者来到了一个又一个大城市的城中村,看到这些打工者的生存环境,你会理解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在此之前,我有点儿不太喜欢从外地回来的个别顾客,他们总是不相信人,你跟他们说什么他们都会说你在骗他,他们就像刺猬一样总想扎你一下。看了这本书,我理解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在外面过惯了担惊受怕的日子,习惯了不信任人。就这样,书中的内容似乎与我的生活发生了某种联结,让我转变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开始为自己之前的肤浅感到惭愧。
读到最后,我在想,是什么造就了我们这些外出打工者的悲惨命运呢?难道我们就这样世世代代悲惨下去吗?我想,我们之所以悲惨是因为贫穷,这个贫穷包括物质上的贫穷以及知识的匮乏。好的是,这几年社会快速发展,大部分农村人已经摆脱了物质匮乏的困境,我们要相信,没有了物质匮乏的束缚,顽强又吃苦耐劳的我们一定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出梁庄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出梁庄记》读后感11-24
《出梁庄记》读后感范文11-29
读《出梁庄记》有感09-14
出小镇记读后感08-28
关于出囧记的周记07-19
愉快的汤庄之旅周记06-07
记清明节下庄扫墓作文03-17
老梁蜕变记童话故事02-14
《梁衡散文》读后感作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