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
最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名为《做最好的老师》,我不由地思考,老师和学生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最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我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看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的收获极大。
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后进生”转化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你就不要老师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有时,我们教育者就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反纪律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应该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
李镇西老师说,其实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刚开始看时,不大明白是什么意思,看后明白了,其实有很多时候,我是犯过类似的毛病的,事实上,我也相信有很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或矛盾!比如说学生不交作业了,学生上课总是违反课堂纪律了,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学生不配合你的工作等等,反正是随处可见,有时,我们批评一下就算了,但是有时,可能会批评的严重一点,这个时候,老师的尊严显示出来了,其实这个时候,如果老师控制不好,会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的尊严丧失掉。有时,学生犯错了,会在班里打发脾气,狠狠地在班里批评,这个时候,气氛应该说很严肃的,很紧张的,但是静下心来却发现,其实我的一顿乱发脾气却一点作用都没有,甚至有些学生告诉我,老师你在发脾气的时候,我们有的同学还在偷偷的乐呢!学生告诉我,老师,其实,我们自己也不想犯错啊,只是有时不小心出了错。就是因为我没有容许学生犯错,结果却失去了在学生心目中的信赖和威严,学生告诉我,老师,其实有时我们犯错了,心里觉得是对不住你的,但是你一批评我们,我们就有了反叛!换句话说,老师的尊严就在你的大发脾气中丧失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我不知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不对,但是当我面对我的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至少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2
《做最好的老师》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25年来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书中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等一一进行了阐释。
认真阅读了此书,书中一篇篇真挚动人的故事,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这些场景在你我的身上也曾发生过、体验过。读了这本书,让我不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确,蜡烛的一生是辉煌的,从生到死,始终为人们奉献着光明,直至“流尽最后一滴泪”,牺牲自己的全部。可是,这种以毁灭自己为代价,发出微弱的光,是否太过悲哀了?又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蚕确实伟大,它把蚕丝贡献给人类,自己却失去了生命。可是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是否太过消极与悲观?
于是,我陷入沉思,不甘当红烛,不愿为春蚕,那我该如何当老师?
读了《做最好的老师》,我豁然开朗。应该做一盏明灯,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显得越发明亮!
做一盏明灯——不断充电,以期发出更强更亮的光。
李镇西老师说:“读书、教书、写书,就是我现在生活的全部内容。”李老师25年写了1000多篇论文,平均每年写40多篇。李老师在写作方面有几点体会,很值得我学习:一要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二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三要自然朴素,不能故作高深;四要读写结合,不要读写分离。
“学习是灯”。 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有新的东西出现。为了让学生吸取更多“养料”,教师的知识要不断更新,教师头脑要不断“充电”。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不断地学习就是不断的加油,不断地研究才会让灯越来越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才会让灯永不熄灭。
做一盏明灯——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
李老师说:“爱学生就应该要有一颗与孩子一样的‘童心’”。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许只有童心才能滋润童心。当我们拥有一颗童心时,我们就更容易的去理解学生,当我们有了童心和爱心之后,自然我们就会很容易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和他们一起来分享快乐与烦恼,学生就会视你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对你的爱自然也就会流露出来,因为学生是最单纯、最可爱的,他们也是最容易感动的。我们要爱学生,但是不能凭借自己的感情只爱那些自己认可的'学生,我们应该一视同仁,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老师的一个关切的眼神和一个微笑就能个一个学生莫大的动力,让他感受到老师是关心他的,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温暖,作为老师,我们更要注意观察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赏识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至少我们关注的优点是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盯着他们的缺点和短处,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学生是优秀的,他们就会向优秀的方向发展。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和同学心贴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有崇高的灵魂和蓬勃的朝气。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会有困惑,有坎坷,有迷失。老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在孩子困惑处时耐心讲解,在孩子坎坷时不断激励,在孩子迷失时为之导航。
做一盏明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光辉自己。
《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李老师阐述了当自己在教室里向学生借红笔时,学生都是争先恐后地拿笔,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把笔伸向我们,有的甚至跑到面前给我们。但我们往深处想,为什么学生向我们借杯子,我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他或倒好水呢?
都说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似乎受益最大的就是学生,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健康地成长着。其实,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的,无邪的,纯净的。我会为孩子真诚的问候而由衷幸福,我会为孩子无私的举动而良久感动,我也会为孩子的智慧而自愧不如。我们也不难看到,身为教育者的教师们也正调整着步伐,在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活中,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反思,思索着用一种怎样的方法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所谓的教学相长,不正是这样吗?
我深信:有灯的地方一定有路,有路的地方却不一定有灯。所以,我愿做一盏明灯,一盏总在不断充电的明灯,这样不仅照亮了别人,也光辉了自己,不仅有奉献,而且还有收获,正因为收获了,才能更好地奉献。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3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我认为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人人拥有一好书,人人读一本好书的读书工程的号召下,我买了一本李镇西先生的《做最好的老师》。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读这本书。读完后不禁觉得神清气爽,以前也曾读过一些书,读后似乎感觉都是一些空话,仅仅留给我一些无谓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与众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老师?这需要我们每个人进行思考。是的,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审评对方,研究对手,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了解自己。李博士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心门。他告诉人们: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简单的树立理想就可以轻松实现,但是没有理想的人却一定无所适从;做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怀,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气度;做人要有勇气,真正敢于追逐自己梦想的人才能让更多的机会停留在自己身边??他不仅提出了浅显易懂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述成功的秘诀。这些故事很值得我学习和品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我走向成功之路。其次,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或许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样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现在看了李老师的“成功”学后,体会到: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与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抉择,但不需要为压力过重而苦恼,更不需要为了失败而哭泣,也不要让事情来主宰我们,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来主导、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进展。
最后李镇西博士认为: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对此我的理解就是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形式不同,成功的意义也不同,不要去在乎世俗的模式,只要自己努力去实现理想,并且每天都在向理想靠近,就是成功。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无论是令人瞩目还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我们的理想和现实永远存在着差距。而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改变心态,调节情绪,改变思考方式,不断超越自己,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做最好的老师。
读完《做最好的老师》,感到其实做好老师并不难。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工作经常陷入一种疲劳的状态,经常会被学生的问题搞得自己觉得很累,我知道这不应该是年轻老师应有的心态,但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总是会被学生不如意的表现所影响,开始经常抱怨这,抱怨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减少了,这种心情影响到我的生活和工作,受李老师的影响,“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
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可是,每天出现的让人头疼的事情,让人头疼的学生,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我经常想: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自己,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事实证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最好的老师,都可以做到优秀。我们更不必为自己赶不上别人而太过自责,也不必因为境遇不好而太过感伤,怨天忧人。我们所需要做的,是追随自己心灵的选择,不求其他,但求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4
教学之余,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书中的内容犹如阵阵清风吹拂我的心田,让人心旌神摇,为之动容。心灵纯净空明,收获匪浅。
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从教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的精华,书中没有对缺陷的掩饰,没有对成功的浮夸,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师的敬业和务实的态度。他从自己身边的教学故事讲起,朴实形象的语言中透露着诗意,包含着深情。读着书,我时常会被李老师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不禁为之赞叹、折服。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教师?做最好的老师,是每一个教师心中的希冀和渴求,从李老师身上,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有人情的老师
素质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浪漫的孩童,涉事未深,懵懂初开,因而教师首先要对教育、对学生要有真情实感,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种情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执着而深沉的爱。爱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亲密伙伴。这种爱,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诚的感情。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应了解学生的需求,力图让教育知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让教育更符合人性,更具有人情。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让我感动,他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中都充满了他对学生浓浓的爱意和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情感。心中有爱的教师必定会与众不同、必定会在他所不懈追求的事业上取得累累硕果。
二、做一个不断学习的教师
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也是随手拈来。李老师之所以能够这样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李老师一直在不停地阅读,从教20余年,这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阅读欲”就是李老师的成功之道。
此外,有效的阅读总是伴随着思考,而思考总是让人的思维迸发出火花,于是,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从李老师的笔下诞生了。李老师告诉我们,写作要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要读写结合,不要读写分离。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
三、做一个热爱研究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李老师在书中谈到,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
四、做一个不断进取的老师
李镇西老师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他从教20余年,每天都坚持完成好“五个一工程”——上好每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正是这种坚持不懈、永不停歇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李镇西老师。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教育更不能停滞不前。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师不能有丝毫懈怠,每天都要学习,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要争取做到“更好”,也许我们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我们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总之,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为;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做最好的老师》的确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首选教材,读后感受颇深,但还有很多尚未完全消化之处,我将继续学习下去,争取不断向“最好”靠近。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5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做最好的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其实什么算是最好,自己心里一直存在着疑问,拿到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通往目的地的指路灯,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这本书,书中没有通篇的大道理,完全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教学实录。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说实话我从没有这么认真的看过一本教育专著,而这本书却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
在这本书中最喜欢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的几句话:“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一个!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我把这段话写到了我的空间里,我想与我的学生,我的朋友共同分享。
通过阅读,发现贯穿李老师的教育思想的就是一个字“爱”。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去启迪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八章学生思想改造工程——后进生的转化,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读完他怎样对待“后进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
在我们学校也存在这样一批后进生,包括我当班主任时所在班的学生,其实当你真正用心去和他们相处和交流时,你会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可爱的地方。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采用10种有效的具体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对手竞赛;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干部;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其中很多方法我们都可以尝试,我相信只要我们有爱,一定会唤起他们心中的爱。
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做最好的老师,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6
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为了谋生,对它并不喜欢,这项工作只能是你的职业。如果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给你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只能是你的事业。要做最好的老师,那不要把你从事的工作仅仅视为教书,仅仅当作职业,请把你的社会理想倾注在教育上,热爱教育事业,你才可能成为最好的老师。
在金桥学校工作了几年时间,让我可以自信的说:"这点,我是可以做得到的"。我对教育事业热忱,让我有了成为好老师的基础。
爱学生。我一直以为我很爱学生,从《做最好的老师》中,我开始思考,我是"爱学生"还是"喜欢学生"。我的性格里有着喜欢孩子的天性,我可以无愧地说,但是"喜欢学生"和"爱学生"是不一样的,"喜欢学生"更多的纯粹是一种天然感情倾向,和品德没有多大关系;而"爱学生"虽然也属于一种感情,但更蕴含有一种教育者的责任,与师德直接相关。
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予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必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但不是真正的.爱。
在金桥学校第一年当班主任的时候,我是很喜欢学生,但更多的只是"喜欢",我并不知道怎么样"爱学生",不知道怎么样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一生负责,我对于学生,更多的是感情,而没有"教育",直到暑假时候,突然明白了"教育"的意义,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现在我更明白,我要从"喜欢学生"向"爱学生"发展!我要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
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多少人都会以个人的好恶喜欢某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要真正从"喜欢学生"转向"爱学生"就要学会去"喜欢"自已"本不会喜欢"的学生,能够把欣赏和期待投向这些学生,这才是"师爱",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李镇西老师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带着儿童的兴趣去探寻学生的心灵深处的途径,怀着儿童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那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心灵世界,能理解学生的做法,从而让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这样的老师就善于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那他看到的学生,都是带着"可能缺点"的可爱孩子。能看到每一个学生的可爱之处,喜欢学生,这是师爱的基础。所以,"童心"是师爱的源泉。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含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未来服务!
在工作短短的两三年里,让我领悟到,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未来服务!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7
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感受颇深,这本书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其中有的观点已深入人心,比如:“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个性”。每一个教育者都想成为一个最好的教师,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成功而且优秀的教师呢?这就需要从教学实践中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领悟。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上尽可能挖掘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合理分组,展开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我们都知道,小组是班级学生群体的基本单位。小组建设得好,整个班集体自然会呈现出良好的班风,从而更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之前我对于小组分组也很是头疼,分组之后并没有显示出来想要的效果。读了这本书,我把原因总结为四点:第一不够重视小组,总以为小组这种传统形式在新时期教育工作中难以发挥出更多的教育效益。第二是分组不科学,以前班上的小组多是以成绩好坏来搭配或以方位座次来组合,而且班级内各种小组太多(卫生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这在客观上也阻碍了小组积极作用的发挥。第三是小组之间缺乏积极地竞争,每个小组很少把自己放在全班的位置中进行建设,久而久之,小组缺乏生气,便成了一种形式而已,最多不过是一个清洁单位或作业收交单位,失去了分组最初的意义。第四是虽然往往每期都在搞先进小组评比,但是由于缺乏评比的客观标准,大多都是凭印象评比,使小组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同时也是造成学生不主动参与课堂的'主要原因。
为了有效发挥小组建设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在分组时要实施的做法有:
1、分组合理。
2、竞赛全面。
3、规则统一。
4、严格监督。
5、客观评比。
在这样的小组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内在的凝聚力,为了使自己的小组在竞赛中取胜,会真正强化每个学生的“小组意识”。他们会自己制定一定的取胜措施,让每一个学生都为自己的小组争光而努力,从而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
同时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学进去,讲出来”对于优生来说,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可以用智慧的大脑去研究、创新。但是每个班级都有所谓的“后进生”,这些学生不善于动脑筋,不善于回答问题,我们如何让这些“后进生”迅速的转变,适应新的教育理念,从而也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呢?
首先我们要让“后进生”享受成功。“后进生”一般和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教育方法不当、家长行为不正、多次尝试的失败等都有可能将一个好学生推向无尽的深渊。所以在对待后进生一定要注意感情的倾斜,教师对他们要付出最真诚的爱,给予他们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做人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在课堂上才会出现他们积极地身影。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引导集体舆论,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特别是在小组合作中,更显示出集体舆论的重要,如果规定某一个问题由“后进生”来回答,小组的其他成员肯定会起到督促的作用,同时会积极地帮助他来完成这个任务。即使这个“后进生”不想回答,也会意识到要为小组争光,树立起不能给小组拖后腿的责任意识,那么他也会真正的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而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总之,读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让我明白了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将因材施教贯彻始终,从而让每一个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8
本学期,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观点折服,被他那亲切、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的语言所打动,让我印象深刻。
一、宽大的胸襟,平和的心态,做开明的教师
同样作为一个老师,但是做老师的心态却不一样。 我们每天都在教育学生,而我们每天也都在抱怨:为什么你们就不明白老师的心呢?为什么成天只知道吃、玩,什么时候才能把劲儿用在学习上?读了李镇西老师"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明白了:教育需要我们常常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所谓的"理解儿童",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儿童的心去理解儿童的心。平时我总二岁,正是爱玩的年纪,如果都把他们变成我们心目中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那孩子们就成了我们制造的模具中的产品是拿一个成人的标准来看待我的学生。冷静下来想想,他们才多大,也不过十一。
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的内心,忽略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李老师能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向学生学习",他真诚地尊重学生,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如果我们承认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
作为教师,在学生的面前,我们要保持着一份童心,用自己的童心唤醒孩子的童心,这样才会走进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你的爱。
二、把问题当成科研课题,做研究型教师
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和了,教育也从容了。李镇西老师认为: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应该高兴,因为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这样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三、多读书,读好书,做读书思考的老师。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更新也是理所当然。如果不常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很吃力。与其抱怨教育的要求过高,不如静下心来用心"充电".摆脱这种困境的最好途径就是读书和思考。记得有人说过,不读书的教师走不到教学的前沿,"厚积"才能"薄发",这是一个永久不变的真理。不做"经师"做"人师",光读书还不够,还要善于思考。李老师建议我们用写作来进行清晰、完整、有条理的思考,这实在是一条促成教师互动交流、共同成长的专业发展之路。愿我们都能拿起笔来,把所思所感所做都记录下来,或发到网络和报刊上,这既不湮没自己的劳动,也是在帮助别人,更是在收获做好老师的乐趣。
李老师的这些教育理论将成为我的指路明灯,把教书育人当做是自己毕生的追求,一次一次地超越自己,立志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9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
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这是《做最好的老师》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
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从成为老师的第一天我就在探寻标准,但一直都没找到一个最佳的答案,直到我读到李镇西老师所写的“‘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这句话时,顿时豁然开朗。“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李镇西老师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实在太远了。身为初级中学的老师,特别是身为初级中学的班主任,由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我经常会充当问题学生的“灭火器”,搞得自己很累、很烦,总是会被学生不如意的表现所影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
但面对同样的问题李老师却是这样想的“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
所以不如就学李老师这样想:多想学生们可爱的地方,比如整日整洁的教室、节日时温馨的短信、课外活动矫健的身姿、艺术节上精彩的演出;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学点东西,无论这些东西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只要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益处就好,而不是仅仅注重他们的考试成绩;尽量和他们成为朋友,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独裁”,让学生阳奉阴违、避而远之。这样每天生活在一个令人有所希望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在这本书的全部文章中《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这个章节给我的触动最大。当时看到这句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第二感觉是认同。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当我摆出“师道尊严”严厉地去批评学生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心悦诚服。
反而,只是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却使他们更靠近我。正像李老师在书中所讲:“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反思后我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总之,冷漠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从今以后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学生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0
踏上工作岗位两年了,在这期间我有过悲伤,也有过快乐,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学生时代,我是一个勤奋而努力的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我依然是雄心壮志,想着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想着做一个优秀的老师。但是由于缺少丰富的工作管理经验,常常会有棘手的突发事件让我束手无策。什么是最好的老师?一向在寻觅答案。
假期里读了教育名家李镇西写的《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多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必须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颇有感触。
有这样一段话:“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
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日的自己和这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到达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读到那里不禁问自己,在两年的工作中,我有没有到达自己最初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呢,有没有超越自己呢?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学习优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
只有那些“不可爱的孩子”、“后进生”才最需要你的爱,他们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温暖,需要阳光。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教师务必给他们一个空间,给他们更多的关怀,让这些饥渴的花朵,沐浴阳光,健康成长。
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下“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给帮忙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并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
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李镇西老师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带着儿童的兴趣去探寻学生的心灵深处的途径,怀着儿童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那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能理解学生的做法,从而让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持续和谐一致,这样的老师就善于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那他看到的学生,都是带着“可爱缺点”的可爱孩子。
同时,如果想和学生相处愉快,你就不能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些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情。如果你的要求很高很严厉,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点我深有体会。
工作以来我都是担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总是要求孩子们到达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总是觉得他们错误很多,例如上课迟到,不讲卫生,上课讲话,路队不好……常常会责怪他们,这样对改正错误并没有太大成效,反而我用鼓励的方式,用允许他犯错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们的错误越来越少了。
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这天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此刻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这天比昨日做得更好,明天比这天做得更好!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1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是李老师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做最好的老师?,是任何一个做教师的人的理想,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老师的话说,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就像“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在我们教学中,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了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付出,认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那每天就都会有新的快乐。
在刚刚参加工作时,我承担了我们大河湾学校小学四到六年级九个班的音乐课。那时的我热情满怀,踌躇满志,对学生也充满了爱心与耐心,立志做一名受学生喜欢和家长爱戴的好老师。而学生也确实没有辜负我对他们的那份热情,课堂学习和交流非常积极,转眼间五过去了,学生对音乐课的热情依旧和从前一样,但是由于我的管理经验不足和管理方法不当,在课堂纪律管理上一直不是很好,一些学生比较顽皮,常在课堂上捣乱,我把能想到的管理方法都用上了,骂、哄做思想工作,这些办法不能说一点作用都不起,但效果的确不怎么样。我在看了李老师这本《做最好的老师》后,对这方面找到了一些灵感。李老师提供的方法是:多想学生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学生们就会越来越爱自己。
我从书中感受到:在实践中成长的老师将要经历那样多的磨砺,学生对教师的爱戴是多少点滴的累积,教师对学生的付出又是多少岁月里的呕心沥血。我开始思索:假如没有爱与责任,仅凭满腔的热情,我最终将收获什么?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
总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最后,我还是要把李老师的一段话献给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2
近日,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提到做最好的老师必须具备童心、爱心、责任心,具有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的情怀,需要自己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每天上好一堂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等要求。
名师的成长经历,让我看到了差距在哪里;名师的经验体会,开启了我智慧之门;名师的独到见解,引发起我的认识与反思。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往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想当年,自己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那时的我热情满怀,立志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上课激情飞扬,下课跟着他们一起做游戏。休息天,我会带他们到我家玩,去大明湖公园拍照、划船。在他们生日时,我也不忘送上一张小书签,那时,每个孩子收到礼物是那么开心。当我声音嘶哑的时候,孩子们偷偷地将“金嗓子”放在讲台上。多么纯真的孩子们,我用童心换来了孩子的童心,换来了学生对老师的爱,那一刻,我是那么的幸福。而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好久没写祝福语给学生,也没再带学生去我家玩,也没……而学生也早已不稀罕这种小卡片了,他们对于我,的则是一份敬重!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仅仅是对自己所直接教的学生的爱,还包括所有——外班的、其他年级的、甚至外校的学生的爱”。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3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
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总为自己身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知识的重任,更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
回想自己从教的十三个春秋,我经常自问:我对得起这份职业吗?对得起这些孩子们吗?听过很多教育专家的讲课,也拜读过一些教育专著,李镇西老师教育我们要做最好的老师。咋一听,似乎有点矛盾了,当我再深入的读下去的时候才明白“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读到这里,(读书笔记 )我想起了这两年来,我参加了多次镇上和教研片上的比赛活动,每次我都全力以赴,也自信的以为结果会很理想,可是偏偏别人的成绩总在我之上,我埋怨过,迷茫过, 为什么成功总是与我擦肩而过?别人的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缺点,为什么我的缺点就那么让人不能接受呢?一次又一次的结果还是如此,我必须学会反思:别人不是只纠着你的缺点不放,而是你要让你的优点成为一种强大的磁场吸引他人,当然也要尽量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没有别人的成绩好就是自己还不够优秀,应从自身多找原因,少埋怨他人”!我时刻这样告戒自己。通过我自身的努力,在本学期的两次比赛活动中,虽然没有夺得冠军,但我和最优秀选手的成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甚至只差毫厘。我真实的看到了自己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就是我的成功。虽然和那些名师比我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可以自信的对自己说,和昨天的我比,我在进步,我在超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老师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多么难啊!记得我把这个班从学前班带入一年级时,来了个叫吴雨珊的留级生,她并不是个因调皮捣蛋或者愚笨而让我头疼的学生,每次上课发言都很积极,可是她从不做作业,每次考试都考零分或者个位数,最让我头疼的`是还经常偷东西。班级成班率很高,班内锁事本来就很多,每次还要处理她的事,她还不改,刚开始确实有点心浮气躁,后来她的妈妈来学校看望她几次,每次母女俩见面都是眼泪汪汪的,问明情况之后,我才知道,她是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归父亲抚养,而爷爷奶奶对她又非常苛刻,非打即骂,也不给她零花钱。雨珊看见别的小朋友每天都有钱买各种各样的零食吃,也特别想吃,她又不敢向家里要钱,于是就学会了偷。听到了她的不幸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想:不管她的学习成绩如何,至少我不能让这个如花一般年纪的女孩将来走上歧路,我要挽救她。于是,我每天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多找她谈心,给予她慈母般的关怀,我还建议她的妈妈存了一些钱在我这儿,让她有需要的时候计划的来取,一年多来,再也没听过有人说她偷别人东西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很多,从前走路喜欢低着头的她,现在活像一只快乐的小鸟。爱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正如李老师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我要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4
最近,读了教育专著《做最好的老师》,我不由地思考,老师和学生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最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才能处事不惊。看了《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的收获极大。
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后进生”转化、早恋、作弊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和魅力。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老师的话说,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最好”。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反思,琢磨,甚至把这一天的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回想一下,坚持不懈,我便能不断地接近‘最好的教师’了吧。”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没用的。但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多反思自己,我想我每天都会有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一点,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不管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至少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李镇西老师说,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意思不大明白,看后明白了。其实,有时候,我是犯过类似的毛病的,事实上,有很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或性子急的教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或矛盾。记得有一次我在课上提问,提问的王某时,他没答上来,我一下字就火了,说了一些很严厉的话,声音很大,这学生很要面子,以后上我的课,他就睡觉。现在提起来我都后悔。后来学生告诉我,老师,其实,我们自己也不想答不上来啊,只是有时不小心出了错。我们常常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看待孩子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一些“小事”不以为然,甚至是不屑一顾。比一比李老师,我觉得自己的差距还是太大,老师的尊严就在你的.大发脾气中丧失了。
李老师又提到: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你,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都说人没做父母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之后又是一种心态,可能当了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更深刻的感情。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
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5
所谓“发现”,我个人的理解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时刻以阳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正确看待自己所遭遇到的挫折与失败,学会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从而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现更高的学习目标,体现人生的自我生命价值。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无论是班主任老师,还是科任老师,我们都要关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教育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即: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来说,要让其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避免其产生高高在上的孤傲情绪,并尽可能使自己做到更好;而对于那些总是默默无闻,甚至有些自卑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常常放大其优点,让其了解自己的优势,尽可能为其创造体验成就感的机会,从而驱逐其内心自己总是不如他人的感觉,帮其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勇于展示的良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乐于并善于控制自己、战胜自己。很多人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会成为情绪的奴隶。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学会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正如李老师所言,要让学生懂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首先是要面对自己的`心灵,自己就是自己行为的审判官。对自己的约束力,不仅仅是来自班级纪律,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意志、义务和良心。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对不起自己。
这一点,魏书生老师做的非常好,他常常告诫学生,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好的自己,另一个则是比较消极甚至有些坏的自己,每当我们遇到选择的时候,就是两个自己相互较量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代表正义和积极的自己,逐渐让其不断强大,时刻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我们就能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教育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尤其是遇到一些同学之间的矛盾或摩擦时,要先低头审视自己,尽可能找到自己更多的错误,学会自我批评,这样很多时候同学之间的矛盾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当遭遇磨难和挫折的挑战时,则要学会客观分析、善待自己,不断给自己信心和鼓励,避免产生消极情绪和随意放弃的心理。
第三,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众所周知,班干部往往最能培养和锻炼一个学生的管理能力,但是班干部毕竟是少数,而教育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因此,我们要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要让每个学生都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干,这样才会避免“无事生非”的现象。
所谓道德课堂的德,就是要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因此既然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就要相信学生,敢于适时放手。教师如果包揽一切班务,不仅会让自己忙得焦头烂额、毫无喘息之机,更会让自己的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级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所以,有时候我们教师要学会放手,学会“偷懒”,学会及时隐退。
第四,打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一个班风纯正、集体舆论健康的班级,对班内的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强大的约束力。发挥集体的力量,就是要充分利用集体中代表正义和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去影响和感化另一部分较为消极的学生,这些个别特殊的学生内心出于对班集体的热爱,或许会自觉做到严于律己,从而逐渐认识自我、战胜自我,最终实现自我转变,同样成为优秀班集体中的一员。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身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激励者、喝彩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促使其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塑造自我,更要不断为其搭建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做最好的老师06-27
学习《做最好的老师》的心得07-10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09-22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09-01
做最好老师讲座心得05-20
做最好的老师作文4篇06-21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08-07
做最好的家长06-13
做最好的自己08-26
做最好的自己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