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力》读后感

时间:2024-08-16 10:16:56 赛赛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共情力》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共情力》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共情力》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共情力》读后感 1

  《共情力》就是在教人去察觉,而这个察觉也正是自己一直在寻求的真理。只是自己之前一直是察觉自己,察觉到我应该去怎么为人处世而并未倾听和理解他人,共情力就是察觉他人,能够给自己及他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结果。

  在书中作者很明确的说:共情不是情绪不是感受不是同情,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也就是我们在共情的时候,这种共情是从哪里来的?它不是来自我们个人的角度,而是来自于社会的真实现象,可以叫做空、无、零的真实本身。那个本质的东西一直在给予我们察觉的能力。所以也只有回到那个点,才能够有最深的察觉。作者很强调共情的作用,就是因为个人不容易深层的察觉自己,需要借助他人才能够有更好的察觉。

  因为这本书主要是说通过共情来解决压力的问题。而压力的来源,如书中所说是来自于过去扭曲的想法或记忆,而也和学习零极限的内容相通。就好像宇宙本来存在一个样子,但如果我们所想象出来的样子和那个本质的模样不一样,自然会感觉到那种扭曲的压力。所以书中是说要通过共情来纠正扭曲的想法。而在我看来也就是通过察觉去改变它。又因为我们现在的模样都是从过去积累过来的,一旦我们能够穿越时间去纠正一开始错误的思想,也就能够改正我们现在的模样。

  通过深层的去察觉宇宙本身,我们能够看到它本来的'样子,因此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知道人生都是由我们自己创造,也就能够充满信心。也正因为这种深层的察觉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宇宙本来的模样,所以我们能够获得一种平静。在深层察觉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平静。同样在给予他人共情的时候,也能够带给别人平静。而共情的力量能够如此之强大,就是因为这种察觉的力量。接下来自己在生活工作中,不只是自己去察觉,更是要能够把这份察觉之心带给他人。我并不需要去特别做什么,只需要给予他人倾听和理解,用共情的方式把这份察觉带给他人,给予他人平静。

  《共情力》读后感 2

  《共情力》是一本心理学疗愈书籍。作者亚瑟.乔拉米卡利先生,意大利裔美国学者,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成员,著名心理学家。他首次将共情能力与认知疗法结合,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习者,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发现运用共情的力量,影响广泛。许多专家学者、美国心理学会都力荐此书。

  在书中,作者以极大的勇气和真诚向读者披露了自己痛苦曲折的心路历程及自我救赎的故事。作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移民家庭,全家人和睦友爱。不幸的是弟弟大卫大学退学、从军不得志、与不良少年结伴染上毒瘾,最后卷入抢劫案异国自杀。作者及其父母一直都没有放弃大卫,极力想挽救他,结果事与愿违。作者是最后与弟弟联系的人,这一结果使他深深地陷入自责中不能自拔,几乎毁掉自己。当时作者已经心理学专业博士在读,了解所有心理学理论,知晓各种治疗技术。事后反省使他意识到心理治疗中贴标签、模型化治疗的不足。随后用了25年时间去探索一条心理治疗方法——“这就是共情之路,这也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把我们从绝望带到希望、从怨恨带到宽恕、从害怕自己的软弱带到相信自己潜能的途径"。凝聚25年心血,怀着“跟那些正在遭受痛苦,奋力想从绝望中找到出路的男女老幼一起工作"的善意,写成一本“让读者看得懂的书。"

  本书一条线索两部分。主线索是大卫染毒自杀使自己陷入自责的故事;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需要共情”,讲述大卫的故事及自己的对共情的思考与探索;第二部分“共情,你真的做到了吗?”作者给出了具体的训练方案和方法。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共情的潜能,“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共情的实质就是把你的生活扩展到别人的.生活里,把你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用心去聆听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语"。“通过共情,我们能够克服恐惧,学会相互之间重新建立连接,这就是心理治疗的过程。”每次读到这里,深深感受到共情的力量。通过共情,能够提升自己,能够和谐亲情,改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及家庭各类关系;通过共情,能够和睦友情,优化各种人际关系,避免生活阴暗面的影响,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温馨优雅的心理生态环境。

  如何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呢?作者认为,共情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诚实、接纳、宽容、感恩、信念、希望和宽恕等八种行为训练来获得共情能力。方法也很简单,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了解“自己是谁,又知道自己不是谁”,诚实地对待自己接纳他人……

  书中分享了作者与家人、朋友及工作对象的一系列故事,既有专业描述又十分生活化,极具可读性。值得一提的是,共情也有两面性。心怀善意的人用共情回应帮助人,实现共同成长。心怀功利心或邪恶的想法,共情则会带来深深的伤害,最典型的就是诈骗行为。为此作者提醒人们“共情不是好人的特权,也可能被恶意利用。”

  总之,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探索治疗人类痛苦的创新实践,也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更是一个教人们如何陪伴爱的人度过悲伤,无助,迷茫和绝望时刻的实用指南。

  “共情就是那束光,能穿透痛苦和恐惧的漫漫黑暗,找到我们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

  《共情力》读后感 3

  共情,时下特别热门的词语,甚至成为了一个人情商的代名词。无疑,共情能力与情商是成正比关系的。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做出相应回应的能力。

  我以前一直认为共情都是正面的,积极的,看了书中开篇才发现,其实共情无处不在,销售精英会共情买家的心理,让买家在不经意间就下决定要购买商品;演员会共情剧本中的角色,那些成就极高的演员,大多是能与每一个角色达到极致共情的境界,包括那句歌词“我吹过你吹的晚风”,何尝不是共情。看了第一章的内容,才意识到,原来共情并不是好心人的特权,共情也存在着阴暗的一面,比如,纳粹分子在他们投放的炸弹上加上响亮的报警声,因为他们知道这种从天空中传来的奇怪声音会给地面上的人们造成恐慌。通过共情,就是那种能看透别人的内心和灵魂、知道他们的想法,感受他们的情绪的能力——纳粹分子能够静心算计并掌控受害者的恐惧,以最终摧毁他们。共情比我们以为的要强有力得多。共情的力量既可以助人,也可以害人。

  我认为,但凡人格健全的人,都具有共情能力,只是有的人钝感一些,有的人敏感一些。我很喜欢作者这个比喻“利用共情来评估他人,就像给人做X射线扫描一样。”共情是让我们跨越人与人之间鸿沟的一座桥梁。在共情的引领下,我们能扩展自己的边界,到未探索的空间,去建立更深入,更真诚的关系。通过理解他人,我们能体验到生命中最具有意义的体验——感恩、谦逊、宽容、宽恕、仁慈和爱。

  共情并不是只有有钱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或者读书人才能拥有的特权,共情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能力。而且共情是可以传播开来的`——如果你“共情”别人,别人也会加倍地“共情”你。

  作者之所以想写这本书来研究“共情”,起因是他的兄弟大卫,原本是一个健康开朗的青年,但是在染上毒瘾之后陆续做了很多无法理解的事情,继而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他的离世,让家人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包括作者自己,他相当自责,后悔没有在与弟弟打最后一通电话时察觉到弟弟的绝望以及赴死的决心。他觉得弟弟在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把弟弟晾在一边,没有让弟弟感受到自己的爱意,如果当时可以回应弟弟平时甚少说出口的那句“我爱你”,也许弟弟不会绝望赴死。所以,作者希望通过研究“共情”来了解为什么弟弟会彻底放弃了希望,而家人们又可以做些什么来挽救他。作者相信,如果他再能与弟弟通话一次,或许可以让弟弟重返生活。他也想通过关注共情,去指导他人不要再去犯类似的错误,让其他家庭免受他和家人们曾承受的痛苦。共情,更是一场自我救赎,哪怕是最深的伤口,它也能治愈。

  共情也不仅仅是人类的特权,很多动物也有基本的共情本能。我还记得有一次我的心情十分不好,倒在沙发上大哭,我们家其中一只猫就跳上沙发来,趴在我的旁边,看着我,把它的下巴靠在我的身体上。那一刻,我似乎获得了某种力量。无论它是否能说话,也无论我的心情好坏,我感受到的就是我的情绪被容纳被理解了,我觉得此时此刻我的情绪正在被看到,被正面对待。这无疑让当时的我大为震撼。这就是共情的力量吧。

  我开始反省,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做到对身边的人共情,尤其是孩子。其实也看过很多育儿的文章和书籍,可为什么就是在孩子犯错误的那个当下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我明明拥有共情的能力,可为什么在愤怒的时候依然选择了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其实,共情始于理解,但并不止于理解。共情并不是只是对对方说一句“我理解你的感受”,理解对方的感受只是漫长艰辛过程中的第一步,一旦有了足够的信息和理解,共情就要求你将想法付诸于行动。真正做到共情,要比有共情重要得多,因为我们带着共情所作出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将心中的那份理解都向对方展露出来。

  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份对“共情”的新一层理解。希望我们都能将这份理解运用在自己的为人处世中,相信这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人生体验。

  《共情力》读后感 4

  国庆假期期间米国老大得了新冠,先不说对经济和局势带来的影响,国内吃瓜群众是奔走相告拍手称快。虽说有些不厚道,有些调侃的意味,但不得不说老特的民众缘确实不怎么样。想想也不奇怪。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有很强大的人格魅力,而特没谱总统在我们心中显然成了欢乐的来源。自大,强势,爱自说自话,自吹自擂。我觉得抛开他的身份和地位,单单从个体去分析,这些都是共情力弱的表现。

  共情是什么?我之前对它是有误解的,其实共情共的不是认知,不是三观,它是一种感受别人情绪的能力,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在被倾听被理解被关注,从而让对方从我们的言行中感到温暖和能量,而不是我说了多少话我觉得我提供了多少帮助。

  仔细想想,我们所谓的倾听,理解,其实大多时间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我们很少深入的去感知对方内心情绪的表达。我们急于发表意见,急于给出建议,急于解释和辩解,为我们的夸夸其谈沾沾自喜。不知是否有人跟你说过类似的话:“道理我都懂,但我不想听你讲大道理,我只是需要片刻的理解和包容。”这,就是共情不足的尴尬。

  人,喜欢根据经验做总结或下定论。我们要成长的话,就必须学会放下这种偏见和预判,停止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这个世界。读后感m控制不由自主进行评判的冲动,取而代之的是想去理解别人的.念头,而不是努力把谈话带到我们指定的方向上。它不是引导,不是下结论,而是全程参与。

  举个栗子,孩子不听话,父母生气愤怒,父母生的是孩子的气吗?其实不是,这种愤怒的情绪无非源于被忽视,被误解,被挑战,被拒绝等这类深层次的感受。透过表面看到让自己挫败和失望的原因,然后去倾听孩子的表达,不催促,不急躁,耐心的沟通,也许,生活中可以省去很多不好的情绪。

  共情是关系的纽带,因为我们有察觉对方情绪和感受的能力,所以我们相互安慰鼓励和支持,这也许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动力吧。

  《共情力》读后感 5

  看完这本书,你大概能意识到,人类是多么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动物。我们不但可以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我们也可以为了他人的痛苦而快乐,为了他人的快乐而痛苦。在灾难和异族面前我们相濡以沫,一旦天下太平我们又相忘于江湖或者相互厮杀。如此极品,却又如此科学。这本书不但可以让你坦然接受内心的黑暗杀人越货,还可以让你不做作不矫情的释放光明学习雷锋。

  如果你从小喜欢动物世界,对生物和进化论有一定了解,如果人类社会和政治经济中规律性的东西是你所感兴趣的,那么推荐阅读德瓦尔的新书《共情时代》。当对各种社会现象无休止的讨论中,制度法规的讨论已经车轱辘话,哲学已变空中楼阁不接地气,意识形态只是借尸还魂,生物学的角度看待问题会让人觉得既朴实又透彻,人类很多社会理论架构已经推倒重来了,但我认为发源自达尔文、华莱士的.这一支研究社会的流派,剔除掉进化论身上杂芜、偏见和保守后会走得更远。

  每次读德瓦尔的书,最令人愉悦的内容要数书中主角动物们令人大开眼界的表现。德瓦尔会从演化和认知的角度一步步探究。其中包括各种德瓦尔亲身经历和实验和各种前辈观察和故事。亲身经历自然格外鲜活,虽然是科研,但是写起来颇为诙谐有趣。什么是“实地工作者入门礼”,就是野外亲眼见证黑猩猩协同作战抓猴子的奇观,同时接受“黑猩猩兴奋起来就会汹涌排便”的洗礼。本书的翻译也保持了作者口语化,给人的理解很大压力的连篇累牍式的分析,有少量知识基础和探究人类情感本能的兴趣,很容易和作者对上点儿的。作者带着我们一起重新咋么人和动物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就像是鱼儿重新咋么水的味道。这些自然演化所塑造的力量如此基础,以至于日常生活中几乎不觉其存在,所以历史上宗教和流派经常曲解,甚至完全无视人性不是一张“白纸”的事实。

  书名《共情时代》虽然有作者的期望与寓意,但是分析的过程依然是达尔文似的,对卷尾猴怒丢黄瓜以示抗议和部分黑猩猩主动要求分配食物给其他黑猩猩的行为的分析结果依然是“软核利他,硬核利己”的结果,然后大自然所塑造的共情和公平意识有时还会让我们和动物不计回报、借“情”发挥帮助他(它)人一把。人类和猿类能形成复杂的社会和群体就说明自私和社会性虽看似矛盾,但大自然手一定已将他们嵌合在一起,任何对单独一边的质疑和过于泾渭分明的划分都过于偏激。

  《共情力》读后感 6

  懂得共情的人,更受人欢迎。

  《共情力》是一本非常适合我们所有人去阅读的书。书中为我们讲解了如何与他人有效的沟通,并且教会我们如何做好“共情”。

  心理学研究发现,“共情”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会让我们在沟通和交流时产生一些障碍。

  而如何做好彼此之间的共同呢?答案就是懂得共情。

  本书的作者古宫昇,是一名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他工作的这20多年间,他不仅为日美两国提供心理咨询,而且曾经任教于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心理学系。

  通过作者专业的分析,我们能够深刻的意识到我们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在日常对话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不是内向,不会沟通,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沟通。

  而这本《共情力》则很有效的帮助我们意识到沟通的问题,并且解决。比如作者指出,共情的人都有很多共性,懂得示弱,懂得关心他人,懂得如何倾听等。

  本书提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去实践和应用。比如“人们不喜欢被指责学会谅解会更受欢迎”,“人们喜欢获得适当给予会更受欢迎”等方法。在沟通过程中,我们总是无法摆脱思维的定式。有些人在沟通过程中总会先想着自己,然后想着别人。这样的沟通只会让对方感觉更加不舒服。

  作者告诉我们,在沟通中,我们要学会先培养思维理念,也就是共情能力,然后再去培养人际沟通的技巧,加以实施强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有效的沟通。

  还有一点,我觉得对我收益很大。那就是要学会在会承认自己的弱点。我之前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是会隐藏自己的.缺点的,因为觉得对方可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都故意隐藏起来。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建议我们学会不隐藏弱点和缺点,因为这样很容易让对方对有着同样缺点的人有亲近感。这样的相处模式,会让我们感觉更加放松,也会更好的沟通。

  共情式沟通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这本书可以成为提升你沟通技巧的一本指导书,全书通俗易懂,并没有很多的枯燥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们了解如何用共情的方法,做到有效的沟通。

  《共情力》读后感 7

  《共情提问》是日本谷原诚先生写的。他是名律师,所以在提问方面很有心得。

  《共情提问》在前言讲到了人的本质,人是自尊心的集合体,人不想按照别人说的去做,但如果是自己想的,就会很乐意遵守。要想影响别人的行为,不能靠命令。必须让他自己这么想。

  想要影响别人,不能靠命令,要靠提问;想让人听话,必须提问;想让人成长,也必须提问;想在人生中当胜利的一方,同样得靠提问。

  这让我想起了《高绩效教练》里的一段话,你给别人提建议时,别人会认为那是批评或者指责,只有提问题,让对方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事时,那才有可能影响别人。

  是不是很有同感,为什么我们讲的话别人就是听不进去?我们总会说,都是为了对方好,可是关键就是没有让对方意识到这是他/她自己的事。

  两人任职的公司在他们进公司五年后业绩开始恶化,十年间薪水都无法上涨,后来濒临破产的男子就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进这种公司?为什么我这么倒霉?”然后他就到附近的`酒馆喝酒。

  同时,后来成为投资家的男子也问自己:“再这样下去,公司一定会倒闭。我能不能利用之前的经验创业,今后需要什么样的产业?”他决定自己创业,并且付诸行动。

  到了四十岁,濒临破产的男子被公司外调到关系企业,实际上算是降职。他又问自己:“我怎么这么倒霉?老天有没有眼?”然后,他又去酒馆喝酒发牢骚。

  而同时,成为投资家的男子事业上了正轨,他又问自己:“我不可能一直这么卖命工作,也应该陪陪家人,有没有不亲自工作就能赚钱的方法?”

  他把公司卖掉了,赚了几亿日元,把这笔钱当资金,开始投资房地产。

  到了五十岁,他们在同学会上碰面了。一个是生活优游自在的投资家,另一个却被公司裁员、濒临破产。这两个人的差别在于他们问自己的问题。

  问题不是只能拿来问别人,也可以问自己。思考就是问自己问题。向自己提出好问题,就会往好的方向思考;提出坏问题,就会往坏的方向思考。问自己问题相当于掌控自己。

  看完这个故事,太让人震惊了。被拒绝一千零九次,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像我这种不能接受拒绝脸皮薄的人实在太欠缺这种能力了。

  就像发明大王爱迪生失败了几千次、几万次才发明灯泡,不过他说“我并没有失败,而是发现了几千、几万种不会成功的方法。”看事情的角度和心态决定了是否会成功。

  《共情力》读后感 8

  “一道光芒闪过,我们的现实生活崩塌。这时你才意识到,你和他人实为一体。”打开凯瑟琳.柯茜的《共情力》,就被这一句话共情到不能自已。平常因为工作太忙,利用春节期间难得的几天假期,以辅导作业为名,同神兽一起学习、玩耍、做作业,期间情绪之跌宕起伏真是真是一言难尽。是娃智商不行?是娃习惯不好?还是自身耐心不够?当情绪即将奔溃的时刻,读完《共情力》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共情力》是作者结合自身经历来探索共情的作用,通过共情如何成为一个积极的共情式聆听者,如何借助诚实、谦逊、接纳、宽容、感恩、信念、希望和宽恕8种行为来获得共情能力,用共情这束光,穿透痛苦与恐惧的慢慢黑夜,找到我们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我希望娃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为娃现在做了什么?我以后打算怎么做?带着这三个方面思考,在学思悟践中找到了答案。

  第一,我希望娃成为什么样的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也不能免俗。对别人可以讲,我希望娃成为一个快乐、健康、乐观、向上的人,但其实心里还是希望娃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算自己做不到,也希望娃能超越自己,能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人。比如跳绳运动,自己还没达到及格水平,却希望娃可以拿满分。面对一地鸡毛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忘记了接纳娃的没那么好和自己的没那么好。因此,共情的首要条件就是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让静待花开成为一句空话,要学会接纳娃所有的不好和所有的不好,要从自身找原因,运用共情的力量共同成长。

  第二,我为娃现在做了什么?

  当假期结束的时候,我反省自己为娃做了什么?梦然醒悟后汗流浃背,才发现自己除了提要求以外,似乎什么都没有做。即没有宽容孩子,也没有学会宽恕自己。对孩子的错,除了埋怨、打骂,把宽容置之千里之外。都说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翻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娃去做到呢?当习惯了“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思维的时候,似乎也忘记了给自己提要求了,早早地宽恕了自己,却没有学会宽容孩子。想想我现在为娃做了什么的时候,才发现一切语言在行动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我为娃现在能做什么?除了接纳外,就是要学会宽容,要学会感恩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我愿意学着同她一起成长。

  第三,我以后打算怎么做?

  刘墉曾说过“但凡人之为人,须倚内心之强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内心强大才是最大特长。因此,在面对别人家娃的.现实情况下,我以后能为做的除了为她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外,还要学会去倾听,学会诚实,要坚定信念、充满希望,要学会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要学会少提要求多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要学会诚实地与孩子沟通培养谦逊品质。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铸就孩子的内心强大。以后我能做的、打算做的,那就是笑着陪着看着娃慢慢长大,最终成为那个她想成为的人。

  共情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能力,但它的回报总是令人惊喜。我希望我能拥有这种能力,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永远保持追求和寻找这种能力的决心与勇气。一点读书感悟,愿与二八班优秀的家长们共勉。

【《共情力》读后感】相关文章:

共情力读后感11-07

《共情的力量》读书笔记02-23

与雪共舞与冰共情作文11-29

母子情作文(共14篇)03-30

共情是理解的桥梁作文(精选9篇)01-21

《共情的力量》读后感11-07

《共情的力量》读后感800字11-17

容易共情的单亲妈妈难过心酸感悟集合12-17

一路阳光一路情作文共15篇05-31

邻里情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