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哪些心理学》读后感

时间:2020-11-30 20:59: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哪些心理学》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哪些心理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哪些心理学》读后感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哪些心理学》读后感1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主要讲述了在孩子面前应该怎么做,让我学到了很多。

  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看到孩子的错误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不用大人说自己就可以发现,孩子从错误到正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当然,孩子出现问题,不批评也是不正常的。于是,批评对孩子来说,似乎就成了家常便饭。不过,这些批评对孩子有用吗?很简单,这些批评大多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孩子很小,记忆力也比较差,今天说了,明天她就很可能忘了。并且一天过多地批评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让她的自信心降低,长大后也容易胆小怕事。

  所以,爸爸妈妈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最好避免用遗弃来威胁孩子。其实,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有很多方法,比如,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认可孩子,然后再讲述自己的困难,要知道孩子虽小,也是懂道理的。总之,一个好的方法是爸妈和孩子都满意,既不伤害孩子,还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13岁能,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不为人知的孩子的心理秘密,这些也许是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甚至从来就不曾想到过的。但这些心理真相往往决定孩子的一生!最先做错的是大人。多数是大人先破坏孩子心中构建的“完美形象”,让她们喜爱的事物残缺了,她们才会发脾气。所认,不要单方面地认为孩子是错误的。只要大人换一种方式理解孩子,就会发现孩子在保护自己害喜爱的东西,而这正是怜爱和沟通的开始。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哪些心理学》读后感2

  最近我利用拼拼凑凑的时间,花了二十来天,读了一本书——《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觉得颇有收获,让我明白了爱孩子更要懂孩子,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给他最适合的教育!也再一次明白了做个好妈妈真的不容易,像我这样的新手妈妈,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家庭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开阔了我的思维,我要努力做一个有智慧、懂教育的好妈妈!书中提到的这几点对我启发很大:

  一、给孩子心灵成长的自由,尊重他——“鱼缸法则”

  心理学中有一个鱼缸法则: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鱼,无论怎样喂养,鱼都不会长大,一直保持在3寸的长短。可是,如果将这些热带鱼转移到水池之中,用不了很长时间,原本3寸长的热带鱼,也许就会长到1尺。因为鱼缸的大小有限,鱼的成长便也同时受到了限制;而水池终归要比鱼缸大得多,鱼可以自由成长的空间自然也就随之变大了。这个鱼缸法则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孩子就好比是鱼,而我们对他的保护就好比是鱼缸,“鱼”在有限的“鱼缸”中一定长不大,他需要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13岁前的孩子,内心正迫切需要成长,我们应该尊重他的这种渴望。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学会克制自己。对孩子的爱不能只表现在帮他做事之上,更要表现在教他学会做事之上。当孩子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去帮忙”,克制住自己想要伸出援手的冲动,要允许孩子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行动;

  2、不要过多地要求孩子。过多的要求势必会给孩子的成长加上枷锁,他的“手”伸不开,“脚”也要蜷曲着,在极为不舒服的成长“姿势”之下,他自然要反抗。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认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允许他自己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让他自己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们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听听孩子的意见与见解。对于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要弄明白他为什么不愿意做,而不是强迫他必须要去钻进那个“不合适的鱼缸”;

  3、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束缚他,可完全放手也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站在他的身旁,对他的行为进行指导,并为他答疑解惑;

  4、给孩子的自由也要有度。给孩子的自由,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太放纵他。我们要帮孩子养成一些基本的习惯,比如良好的道德、基本的动手能力、起码的自控能力等。我们给孩子的自由,是要建立在这些基本习惯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孩子太过散漫,我们就要对他进行约束与管制。也就是说,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我们也要让他明白那些正确的道理,并让他学会自己约束自己。

  二、别替孩子选择,尊重他的选择——“霍布森选择效应”

  关于“霍布森选择效应”,有这样一个很有深意的故事:1631年,一位名叫霍布森的英国剑桥商人从事着贩卖马匹的生意。不过,他做生意时却有一个奇怪的要求,他通常会对顾客说:“你们可以随便买我的马、租我的马,价格都很便宜。只不过,你们挑选马匹时,只能在门口处的`马匹中挑。”霍布森的马圈设计得非常奇怪,马圈只有一个很小的门,那些高头大马是出不去的,只有瘦小的马可以出去。如此一来,人们在门口挑来挑去,以为自己选择了一匹最好的马,可实际上,自己的选择却被霍布森的规定限制住了。后来,人们将这种毫无选择余地的“选择”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人陷入了“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之中,那么他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由此联想到我们自己身上,联想到孩子的身上。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也给孩子限定了很狭窄的选择空间?有没有不顾孩子的发展,只按照我们的意愿而让孩子去作决定?

  1、不要将我们的意愿当成主导。人往往都是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搭设“马圈”,在他想要的各式各样的“马匹”中选择出他最中意的一匹。我们要克制住想要“控制”孩子的欲望,并将我们的阅历当成是孩子的参考,我们只提供意见和建议,并不提供决策。这样,孩子可选择的空间才会变得宽广起来,相信孩子也会考虑到我们所说的,并最终作出最合适的选择;

  2、给孩子设定一个选择的底线。虽然我们不赞同霍布森给选择设定了那样狭窄的范围,可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允许孩子漫无边际地随便去选择。很多情况下,我们在为孩子设定一个广泛的“选择域”的前提下,还应该为他设定一个合理的选择底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能够在安全、健康、积极的氛围之中去进行选择。对于选择的底线,我们要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保证人身安全,不做违反道德法律的事情”。无论孩子进行怎样的选择、选择怎样的结果,他都必须要遵循这个原则;

  3、提醒孩子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我们不仅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还要让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要使他自己明白一些道理,并将这些道理牢牢地记在心底。

  三、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压力——“倒U形假说”

  英国的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林是最早研究工作压力和工作业绩之间关系的科学家。在早期,他们曾经对老鼠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工作压力和业绩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形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倒U形假说”。“倒U形假说”认为,对于人来说,过大或者过小的压力都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只有适当的刺激力才能让工作业绩达到顶峰状态。那么,妈妈到底如何做才能激发孩子的动力,又不至于让他感到压力过大呢?

  1、要对孩子有个客观的评价。其实,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性格不同,所以,他们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不可能都表现得同样优秀。妈妈要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个恰当的估计,并根据孩子的资质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他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这样就足够了;

  2、教育孩子不能“顺其自然”。有的妈妈非常宠爱孩子,怕孩子不开心、不快乐,所以不愿意给孩子施加一点儿压力,认为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就可以了。当孩子没有任何压力的时候,他也许会感到有点儿空虚和无聊。虽然每个人都怕压力,但有压力并不是一件坏事。适当地对孩子有所要求,给他一些压力,当他达到要求后就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而更愿意去努力;

  3、教孩子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有时,孩子的压力并不完全来自于妈妈,也来自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孩子也会被学习或者人际交往中的压力所困扰,此时,妈妈就应该教给孩子如何化解压力,或者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四、增强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甘地夫人法则”

  甘地夫人认为,生活中总会有挫折,教育孩子并不是给予他一切,而是要培养他健全的人格和抵抗挫折的能力,这就是甘地夫人的教子法则。不可否认,人生犹如一场不断面临各种困难的战役,孩子能否坦然面对困难,是否有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对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帮孩子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呢?

  1、要让孩子面对真实的人生。每个妈妈都想把世间最美好的一切都呈现在孩子面前,让他感到幸福、快乐。但生活中并非只有美好的事物,还有让人灰心失望的事情。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营造童话般的世界,孩子迟早会走向社会,看到生活的本来面目。如果有一天,他发现生活不像妈妈说的那样美好,也不像他想象中那么如意,他就会大失所望,觉得生活欺骗了他。其实,生活何曾欺骗孩子,是我们欺骗了他,没有把生活的真相展现在孩子面前,才让他感到很受挫折、很失望。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从一开始就让孩子面对真实的人生,要让他知道生活中不仅仅有欢乐和幸福,还有泪水和失落,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坚强而善良的心,这样就不会轻易被困难打败了;

  2、别低估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经不起挫折,而是我们以为他经不起挫折,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其实,孩子对挫折是具有一定的承受力的,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如果我们经常低估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就会在言语中表现出自己的担心,这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不信任他。在受到了妈妈不相信他能承受挫折的暗示后,他也会变得很不自信,其挫折承受能力会因此降低。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而是应该适当地鼓励他一下,表示相信他的承受能力,在受到妈妈的鼓励和信任后,孩子是会鼓起勇气去面对挫折的;

  3、适当给孩子一些挫折。如果孩子从小就习惯了走平坦的路、听顺耳的话、凡事都顺心,那么他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感到很不习惯,甚至情绪紧张、束手无策。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或者故意拒绝孩子的要求,让他经受一些小小的挫折,提高他的挫折承受能力;

  4、帮孩子平复受挫后的心情。孩子受到挫折后往往会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会因为遭受挫折而变得不自信。所以,当他遭受挫折后,妈妈应该对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并帮助他恢复自信。

  五、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与控制能力——“延迟满足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和他的助手们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成长跟踪实验”。他在某幼儿园选择了十几个4岁的孩子,并发给每个人一颗很好吃的糖。然后,他对这些孩子说,如果马上吃掉这颗糖,就只能吃到手里这一颗糖;如果能够等20分钟再吃,就能吃到两颗糖。讲完这一规则后,米切尔就走开了。美味的糖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诱惑,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经受得住考验。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将糖吃掉了;有的孩子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努力抵制诱惑,最终,他们熬过了20分钟,并得到了另一颗糖。但实验并没有结束,米切尔和他的助手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追踪调查。后来发现,在4岁时就能控制自己抵制住诱惑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凭着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那些在4岁时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能力的孩子,后来也表现出固执、优柔寡断的性格,在学习和其它方面的表现不是很出色。米切尔将这一效应称作是“延迟满足效应”。

  在人生中,很多事不是“心想事成”的,而是需要孩子不断付出努力,并且耐心等待。那些不懂得等待的人,往往会因为急于求成而莽撞行事,甚至由于盲目和冲动而导致功亏一篑。因此,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呢?

  1、不轻易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不能每次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因为将来他走向社会后,别人不会处处以他的意愿为主,所以他必须学会等待,学会克制自己;

  2、让孩子学会等一等。当孩子面对诱惑的时候,正是锻炼他的耐心和自我约束力的好时机。不过,让孩子习惯于平静地接受延迟满足,对于他来说其实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此需要妈妈的表扬和奖励来给他鼓励。所以,当他能够耐心等待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对他表示赞赏。

  六、让孩子承担过错,增强责任感——“自然惩罚法则”

  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他的“自然惩罚法则”。这个法则的具体内容就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指责,而是应该让他自己去承担错误所直接造成的后果,也就是说给他以心理上的惩罚,这样孩子就会在承担后果的同时也感受到这种后果所带来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情,通过这样的感受来让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并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通俗地说,就是让孩子“自作自受”,以此来强化他的痛苦体验,使之吸取教训、改正错误。那么,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惩罚就要坚持到底。我们如果运用了这种“自然惩罚法则”,那就一定要运用到底,不能半途替孩子承担了责任,也不能在半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训斥。因为我们讲求的是“自然”,所以从头到尾整个责任都要孩子自己去承担;

  2、对孩子加以指导,加深他的责任感。我们是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不过与此同时,我们还是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具体的指导,毕竟13岁前的孩子对问题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差,所以我们要让他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应该明白一些基本的行事道理,并要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自然惩罚法则”孤立使用,必要时候我们还是要加入批评与指导,以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

  说实话,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是一件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大事。但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成为好妈妈。我们不仅要去关注孩子智力的开发和身体的成长,更要去关注孩子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了解他的心理,知道他在想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好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指导孩子,陪伴孩子一路快乐地成长!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哪些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40岁前一定要做对5件事励志02-19

青岛排名前五的高中有哪些03-10

上海排名前十的高中有哪些07-10

银川排名前三的小学有哪些03-11

最懂我的那个人作文600字妈妈03-09

心理学专业有哪些大学03-19

长沙排名前十的高中有哪些03-01

石家庄排名前10的小学有哪些05-17

《一定要争气》教学教案课件03-13

一定要战胜自己_550字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