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时间:2023-03-07 15:30: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精选14篇)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作者是古典。该书主要讲述了世界著名管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全球知名企业总裁的制胜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精选14篇)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判断法则,或基于生活的经验,或基于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观念,作者幽默地讲述了很多关于思维的秘密。读完后,让人不禁反思,不是每个人人生的不同导致了个人的快乐或不快乐,命运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决定,你的内心是不是有足够的勇气去拆掉自己预设的层层障碍,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也是我们一直以来会犯的一个错误。我们总认为暂时没有取得成功问题不在于自己,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我们只是在等待兴趣的出现。就好比工作,一旦我们发现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们才会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会像现在这样,在这一个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岗位上得过且过。

  事实上,是我们都颠倒了工作和兴趣的.因果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短时间内就能找到终生的事业的概率几乎等同于中彩票的概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才会发现工作的乐趣,才会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和收获才能保持最初的热情,一如既往地热爱工作。

  看完这本书,解答了内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书里说的那样:“也许,我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这个世界里,却唯独没了我们本来的样子。”或许,我们都该勇于拿起这把锤子,打破思维里那堵结实而厚重的墙,勇于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坚持自己的内心,成长为自己理想的模样。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2

  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心世界探索的过程。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想要知道别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是怎么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读书真的就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过程。

  书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让我眼中一亮,这个概念和观点能够很好的解释或者说让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心智模式的三种来源:

  1、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

  2、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间接体验。

  3、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让我最有感触,之前,也读过一本书关于人的思考的,我觉的人就像一台电脑,心智模式就是内存里的一段程序,当外界有变化时,这套程序就会自动运行,知道我们其他程序就反应、处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我们的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说有效主要是说对外部世界、所处环境、社会关系是否有效。

  因为这些变化心智模式也必须要变化,否则就无法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存。这就是我对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军队这个独立运行的世界、社会、环境中,就必须要有部队的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适应,当你用外部社会的思维模式去认识、处理,就难以适应,同样,当你离开军队进入社会,就必须用社会的心智模式去适应,否则会处处碰壁。

  当我们为自己安装了一套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世界,更加好玩的是,这个自建的“真实世界”,又反过来印证这个模式给我们看,最后,我们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这种改变非常强大。正如书中所说:事实上,那些安装了“幸运儿模式”的人,他们构建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幸运世界,会更加容易的发现外界潜在的机会;而安装了“倒霉蛋模式”的人则倾向于对机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心中的模式中没有“机会”这个东西。

  同时,心智模式又会决定和影响我们很多的行为,例如:投入。当你安装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态就会改变,你对投入就有了新的认识。投入有以下几点:

  1、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

  2、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功。

  3、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带来快乐。

  例如: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为你的生命找到一个长期的,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书中提到的“等死模式”也让人印象深刻。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等待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例如:等待、拖延。

  另外,如何理解幸福。本来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一个管外、一个管内,管外的社会系统通过与外界的比较推动你更好地表现(比如让你努力获得资源),而管内的自我系统把资源转化为绵绵不绝的幸福(比如让2万元钱转化为幸福感),一个是手,一个是胃。

  当我们过分关注外界的事情,我们的社会系统就开始越界,掌管我们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这种“比你更好”的比较中流失。如何区分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两者往往交叉在一起,难以进行辨别。当你能够清楚的区分这两个系统的时候,你会让社会系统促进提升,让自我系统促进幸福。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3

  把书一打开我就被那些插画吸引住了,于是我带着好奇的想法把那些插图看完了。古典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让我获益匪浅。

  第一章讲的是买房的问题,古典老师的观点是: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有人说“房子让我有归属感”,所以他们放弃很多发展的机会,浪费掉创业的机会,花掉自己未来10年转换工作的机会,买了一套房子。其实他们缺乏的是“安全感”,毕竟在这个大城市中,有一个栖身之地,会让人觉得心里踏实。可是在这个房价居高不下的社会,出卖梦想换回来的房子或者安全感,值得么?

  书中有讲到努力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如果方向错误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的`。举个简单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所以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然后再努力地去实现它。

  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建墙更重要。人们经常羡慕别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时运不济,遇人不淑。其实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4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用金钱、权利、职位来衡量人生的价值,认为所有人的人生意义都是通过金钱、地位 … 唯一的标尺来衡量的,于是人们追名逐利,攀龙附凤,却渐渐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正诉求。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衡量生存的`意义不应只局限于一种,人生的追求不应只停滞于物质的积累,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去实现自己活着的价值。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而一味去迎合社会的口味,即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内心仍是空白的。

  记得高中的生物老师曾经说,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时,随大流一定不会太错。但是,如果大流错了呢?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真的迷茫时,停下来问问自己的内心,你会最终选择一条虽然不是车水马龙、繁花似锦却有着别样风景,让你快乐满足的路。

  “成功是越走越近”,永远不要等待,只要不断尝试生命自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拆掉思维的墙,不要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去换去别人眼中的光环,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丢掉所有的顾虑,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努力成长为自己想长成的样子!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5

  书中观点新颖,引人深思。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读一下这本书。特别是初入职场、面临选择、初入社会的人群,它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纠正我们的三观。

  当然,这本书与《经济学》不一样,经济学的内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说什么就是什么。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供我们学习、思考,我们得用辩证的态度去阅读。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勿为功名累,命运多坦途,发展多角度,幸福多维度。

  以前我的目标是:努力挣钱,成为有钱人。

  看完这本书,使我意识到:追求金钱,并不是我最终想要的,一个富豪的孤独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现在的知识、财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运,可能还要放弃很多东西,比如亲情、爱情、友情等。

  人们想要的应该是终身幸福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不需要那么多钱,只要能达到不为钱而烦恼就足够了。

  现在的阶段,努力很重要,但偶尔歇一歇、享受当下生活也挺不错的。除了事业金钱,整个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难以忘怀的爱情也很重要。

  钱能给人带来幸福,但钱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也会逐渐给人带来负面感受,也是经济学说的边际收益递减定律,而我们要努力做一个边际平衡的高手。

  事业与家庭之间要保持平衡。只管挣钱,不管家庭会让人逐渐迷失自我;只顾家,没有事业心,也会使人一事无成。重心往哪边倒都是不对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个人不断摸索、不断尝试。

  学习和娱乐之间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学习,不懂放松是不可取的,会变成一个书呆子;而只懂放松、娱乐、打游戏也会荒废一个人,使人丧失斗志。要学就认认真真地学,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来。

  同样的道理,消费与投资之间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费不投资是穷人,只投资不消费是为富不仁。严格来说,消费和投资其实没有区别,今天的消费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资。

  这本书纠正了我往金钱倾斜的观念。使我的目标重新回到了:追求终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

  面对终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经找到了一个大概的轮廓。那么,你呢?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6

  这一周我阅读了书籍《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给了我很收获。 《拆掉思维里的墙》里的内容主要帮助我们看清我们自己思维里的一些模式,并且帮助我们分析这些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思维模式。

  其中让我最有收获的是书中的第六章“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着”,这章主要讲述着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的心智和思维模式。

  其中一种模式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他人掌控你的情绪。人都有喜怒哀乐,但是很多人的喜怒哀乐都被别人掌控。有人骂你,你就会生气;有人夸你你就开始;今天开车的时候堵车你就会抱怨。这些都是外界控制了你,就像堵车和不堵车一样,如果堵车你就不爽,如果不堵车你就开心,那么你就被他人掌控了。如果这样的话,别人要你开心,你就开心,别人要你生气,你就生气。

  这样被他人掌控情绪的人,都装有一个受害者的模式,他们把自己当做受害者,遇到问题总是怪他人,不去寻找自己的原因,或者不去想办法解决,总是在抱怨。遇到问题会抱怨、推卸责任,这不管我的时,实在是太累了。

  我也有这样的模式,在平常我遇到一些问题我也会抱怨,怪外界的原因。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让我成为一个推卸责任的人,这的.行为还会让我的成长缓慢,因为一直抱怨去找自己的原因,这样自己的问题还在,得不到改善,下次依然这样。

  书中还讲述了很多人很多根深固蒂的思维模式,以及一些思维中的“墙”

  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7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它是一本不错的书,它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人生哲学。各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你的态度,你是积极的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的还是悲观厌世的?你生活的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所以:拆掉思维里的墙,改变我们的世界。

  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古典,不仅仅是新精英,而更多的是书中的案例。书中的案例,某些是我经历过的,某些是我正在经历的,某些又是我将来不会经历的。这本书,又像《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加长版,因为这本书可以改变一些你思考的方式。

  书中的“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么简单。”这让我又想到了“静”与“思考”,读书多了,你自然会变得很静,读书的收获多了你就会产生更多的思考。现在的天底下没有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概念,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或许读书和工作让你我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公平,但是世界的不公平不能改变,那么为何不好好地改变自己呢?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方向,如果方向错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建墙更重要。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们的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样的人。这决定了一生的轨迹,如果你内心充满了阳光,那么你看到乌云也是美的,如果你内心充满了阴暗,即使你面对太阳你还能看到阴影。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金矿,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磨练,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融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和抛光,最后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合理健康的心智模式。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去争取。只要你一直在人生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以及未来的思考。我要克服困难,自信快乐的生活下去。正如俞敏洪对此书的评价:让我们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我们应当珍惜每一秒每一种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让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与期待。

  读完这本书,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学会突破现实生活的禁锢,着眼于长远与未来。突破心智模式障碍,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作为教师我深知在我的思维中还有许多顽固的思维之墙,我所要做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拆掉思维旧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8

  《拆掉思维里的墙》给读者的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指导,而不是指手画脚的干预。“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只要我们敢于打开禁锢思维的墙,真实面对掌控我们的生活,就能找到人生出路。但是,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看自己能不能“打破思维的僵局,拆掉思维里的墙”走出来,学会规划和修正。拆墙固然很重要,重建更重要,因为破旧立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继续,光破不立,还只是一团乱麻或者一堆废铁。书中是给出了重建的指导,但关键要靠自己去领悟。

  该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要敢于拆掉思维的墙,找到成功之路。优秀的人总会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巨大压力下,保持完全不同的平和心态,对不同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他们敢于拆掉思维里的墙,都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他们拆掉思维里的墙,自动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过滤不想要的东西,然后,将最新认知、自己思考和获取方式进行重新构建,找到新的成功之门。

  而积极面对一切情况,则是突破思维禁锢的原则之一。书中的很多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很强的说服力。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人生的许多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阻碍着我们发展变化的思维的墙,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只有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才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用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了真正的快乐,享受了你付出与奋斗的过程,那么你是幸福的。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很灰暗,只能在思维的墙里面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书中“发光论”告诉我们:“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就这样。”金子是藏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常态是不发光的。当你被挖掘出来,必须经过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熔掉你身上的杂质、坏习惯和污点;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大家都是金子,但是成长过程相对比较复杂,需要聚集金子般的智慧,才能拆掉思维里的墙,获得真正的成功——成为“发光的金子”。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9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对此书的介绍并不为过,他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处世态度。面对你的人生,你是积极应世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上进还是悲观厌世?你生活得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你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付出、是奋斗的过程。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你的人生会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书中深入浅出的讲到这些。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读此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人有一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指目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这个心智模式,或者就是潜意识的认知吧,获取自己想要的,自动过滤不想要的。然后,这些信息就组建成了最新的认知,自己的思考和获取方式。书里讲的的金子论,让我感触颇多,确实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来蕴藏在地壳里的金子才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不是发光,而是不发光!只有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我们都是金子,想发光还有个复杂的过程。还有努力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多么简洁深刻的例子。书中很让我震撼的章节是"等死模式"。等死模式是这指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为的怪圈。说简单一点就是,你越是不想动,你就越不动,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简单举例,早晨起床,本来预计7点,可是7点闹钟响过后,还想睡会懒觉,翻身再眯一会,等你起来的时候,时间已经8点了。本来计划的好好的,8点看什么书,9点做什么,10点干什么,结果就因为一时的拖拉,整个计划都拖后,这让自己很懊恼,如果这时候再来点突发事件,估计就不会按正常的思维方式处理了,这个等死模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总之这本书给读者的姿态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指导,而不是指手画脚的干预。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重建更重要,破旧立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继续,光破不立,还是一团乱麻。还好书中给出了重建的技术指导,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如何去领悟。

  第一:做一个敢于冒险者,而不要守着安全感过日子

  有一套房子就可以让你觉得安全了吗?有一个铁饭碗也让你觉得很安全吗?找一个永远不离开你的人会觉得安全吗?我们太多的安全感都在依赖外界,而没有一个真正自己可以支撑自己强大内心的因素?那么有一天,房子没有了,饭碗丢了,爱人离开了,我们怎么办?我们总是不敢走出让自己觉得安全的领域,我们只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来回打转,转来转去,我们一直还是那个过去的自己,而有时候外界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就像,以为结婚了,我们就可以不去经营爱情,不去努力巩固家庭关系的平衡,我们以为结婚了我们就安全了,可是当我们在守着那份安全感的时候,外在的环境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当有一天,突然我们开始感觉到不安全了,那时候我们开始怀疑了,怀疑生活,怀疑爱人,其实最值得怀疑的人是你自己!

  不断的去冒险吧,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试试在公众面前表达你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迷路,不要害怕被耻笑,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安全感的东西,不断的去拓展自己生活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在一个个让自己感到小小的恐惧中获得力量,让自己不断的依赖内心的强大来面对外界纷繁复杂的世界。

  第二:从投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兴趣

  马克吐温曾说:“跳舞,像没有人看着那样;热恋,像从未受伤一样;唱歌,像无人听着那样;活着,就把人间当天堂!”经常有些小师妹师弟问我,我很迷茫,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思?我会反问他,你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说我自己也不知道,然后我会告诉他,那你就去读书吧,然后去实践吧,从实践中寻找体验,你在投入生活的时候,你会有感觉,知道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什么是自己不想做的,慢慢的你就知道喜欢什么了,还有读书,其实就是在读别人的生活

  和思维,你慢慢会寻找到一些你认同的那些作者的思维和生活,你从别人的故事里也可以找到你自己,这就是找到方向的途径,总之就是你要积极的投入生活,带着一种体验的感觉来生活,去深深的感受到内心的每一次悸动和涟漪!古典老师说了,最重要的是寻找一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第三:有一个健康合理的心智模式

  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这决定了一生的轨迹。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阳光,那么你看到乌云也是美的,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阴暗,即使你面对太阳,你还是能看到阴影。你的这个小小的脑子里装的这些想法,其实就好比一台电脑的软件一样,它决定着这台电脑的质量,你的思想也决定着你生命的质量。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会成为金矿。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磨炼、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和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

  第四:重新定义成功

  成功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追求优秀的过程,成功在每时每刻,而不是一瞬间——最后的终点。就好像谈恋爱一样,最美好的记忆总是在你们还没有确定关系的那段时间,你们感觉到的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情,那种彼此暧昧和猜测的眼神,而一旦你确定了关系,你会发现爱的滋味好像不如当初那么甜蜜和美好。成功就是越走越近,实现目标的过程,不断的靠近梦想的过程,所以成功在当下,不要寄托于哪一天,现在就很成功!全身心的投入到当下当地的每一件事情中,不要追悔昨天,也不要忧虑明天,就像某位名人说的:“如果你不错过星星,那么你也不会错过太阳。”

  第五:寻找你一生的事业

  亚里士多德说:你的天赋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就是你的职业所在。那么你的天赋又来自哪里呢?来自你不断的冒险尝试,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一次一次从一个新的起点出发,总有人说,一旦我发现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就会全力以赴,可是你从来都不去尝试,从来都不去发现,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力以赴?生活的意思就在于不断的生出活来,不生怎么活?都是同样的道理,从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断的做下去,不断的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你也会被社会所需求!当然恋爱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在想着一次性踏入婚姻的殿堂,可是你从来都没有去爱过一个人,你怎么知道你爱什么样的人?你从来都没有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去发展自己爱的能力,你怎么可以保证自己能在一次爱中找到满意的婚姻关系,此时我就想到了曾经的老板告诉我的,年轻人不断的去投入爱情吧,你爱过很多人之后,就会发现你真正爱的人和真正适合你的人是哪种人,就像古典老师说的,你总是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白头到老一个人!当然了,婚姻也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所以我们也要重在投入,从投入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路!

  第六:做你生命的主人

  自己是真正可以掌控自己生命的人,所以把权利紧紧的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选择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尤其是你对生活的态度,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生命轨迹,我们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可以有一颗成为最好的心,我们选择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不断的超越过去的自己,只要我们的生命是向前进的,哪里不是成功?生命的精彩不就在于这途中的点点滴滴的快乐和收获吗?

  第七:找到真正的自己

  听听自己的内心在说什么?不要看着很多人都想那个方向走,你也跟着走,很多人都在走公务员的路,可是那适合你吗?你觉得有价值吗?注意是价值不是价格,价格是社会的衡量标准,价值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标准,因为每个人的标准独一无二,你过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还是过着别人给你塑造好的角色,你只是一个表演者而已。古典老师说你要长成你自己的样子,你要去发现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才是你值得追求的?

  第八:去尝试吧,行动起来,而不是在等待

  生命不是用来等待的,而是用来穿越的。上帝不需要你成功,只需要你尝试!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坏的开始应该是成功的三分之一。我们总是害怕恐惧一些自己觉得没有把握的事情,所以也从来不敢去开始,其实你害怕什么呢?即使做糟了又能怎么样呢?我们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总觉得自己说的内容不吸引人,可是即使真的不吸引人,又会怎么样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收获了勇气,我们总是害怕付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因此往往忽略了我们在付出过程中那些看不到的收获,当我们结束一段爱情的时候,我们已经不是那个过去的自己了,我们已经成长了!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我们总是一个开始的爱好者,我们自己经常会买些书,可是我们从来都好像不看,因为我们拥有了书感觉好像就拥有了知识一样,就像好多人办了年卡去健身,可是最后坚持下来的却没有几个,我们总是计划着,感觉就像得到了那样,其实我们只是把开始当成了结果,以为我们收藏了一篇文章,就收藏了那篇文章的思想一样,所以总是不急着去打开看,也像好多人分享了别人的东西,最后问到底讲的是什么,他说我只是感觉好就分享了,真正好在哪里他其实也不懂,这就是假象。

  第九:实现自我

  不要用工资来衡量工作,不要用称来衡量感情,不要用房子和车子来评估幸福,这是有形的世界和无形世界的区别,外物只是我们满足自己幸福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幸福本身!生命是一个三脚架,事业、社会关系和自我,一定要调整好彼此的角度取得平衡,不同时期不同的地点,有些可能会长一些,有些会短一些,但是这都是你自己的设计,人生就是这样过程,你是自己生命的导演,也是主角,总是有无限种可能让你来选择来设计来规划你的生活,然后从这个过程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让你觉得世界因为你而多了一些什么,你因为世界而多了一些什么!

  总结:人总有一死,所以为何不真正的活过一次?做你自己,活出你本来的样子,用爱和对生命的热忱拥抱生活吧,生活也会拥抱你。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0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完第一张安全感之后,很有共鸣;提笔写评论的时候,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题目,猛然让我想起了我喜欢的一首歌,迪士尼动画《花木兰》的主题曲《Reflection》(倒影),身边的人事物都好像是镜子一样,你可以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你面对倒影时,固有的心智模式,思维的小鬼也许就在制造各种让你感觉不安全,甚至恐惧的戏码。然而当你面对这些戏码,改变心智模式来面对这些所谓的恐惧,穿越所谓的恐惧,找到真实的自己,安然与自己相处时,内心则会充满宁静与爱。

  我也曾经是安全感的奴隶,是头脑中思维小鬼的俘虏。在我遭遇亲人车祸去世的变故,以及随后失去我的爱情之后一段时间,我变成了安全感的奴隶。我害怕失去所爱的人,害怕生活失去了可以围绕的焦点,拼命地付出想获得爱,害怕失去爱我的人,患得患失,思维小鬼不停的编制着各种故事来欺骗自己的`心,编制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拖延自己的行动,优柔寡断的难以决策,或者是决定了的事情又思前想后,不断的增加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以至于后来的不敢放弃,只是为了来获得那点所谓的可怜的安全感。

  面对职业发展与情感的双重迷茫,我开始重新认知自己,寻找自己,也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与自己独处,真的是“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在你身边的只有你自己。”在这段儿时间我寻求心理学,寻求宗教,寻求身心灵成长,寻求培训学习,寻求很多很多,也遇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佛教说你创造了自己的实相,心灵成长则说个人全责,当你为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开始负责任,大脑不被固有的思维模式的小鬼欺骗的时候,你开始成长了;我逐步去突破自己的安全感,去发现恐惧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逐步的突破固有的心智模式,更好的认识自己,爱自己,寻找那个充满安全感,充满爱和内心宁静的自己。

  《撤掉思维里墙》也就是改变你的心智模式,对自己负责,无视各种小鬼的声音,或者把各种小鬼的声音发泄出来,存起来,就像古典老师书中所讲做一个恐惧保险箱。书中还有很多话,是我比以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爱自己,因为所有的爱都是从你身上表达出来的。”

  “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也给自己自由。”

  “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抓住,你紧张他也紧张;一种是轻松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如果不能,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只要你内心坚定,只要你先相信:这个世界没有谁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安全感是给出来的,不是拿回来的。”

  “奥普拉说,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让你自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就像“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和尚遇到钻石》也讲,你想得到一种东西,你先把你有的散播出去你才能收获,你想得到爱,你要先去爱,先去给予,才能获得。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去做,才能突破思维制造的恐惧戏码,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

  现在的我还远未达到那种安住现在,活在当下,怡然自得的状态;但却更加了解如何去应对恐惧,如何更好的去爱,更好更有热情的去投入生活,拥抱生活,让自己过有目标有积极意义的生活,这是我成长路上的一大进度,得益于心智模式的改变。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1

  最近励志类的书看的很多,其实我在读这类书籍时,从来没有奢望过能达到象各类励志书的广告词上所宣称的那种“一本书改变你的一生”的效果,坦率地说,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真的会因为一本书而做出多大的改变,至少我不会。但这并不代表励志类书籍就没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对我来说,读这类书籍时更多的启发在于通过书中的提示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用一种更有实际意义的方式去思考。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比如缺乏安全感、缺乏勇气、缺乏热情、患得患失、渴望成功,却又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这些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脑海中处于相当强势的地位,它们驾驭我们,操纵我们,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剥夺我们的热情和希望,让我们在碌碌无为的平庸状态中变得心安理得,在浑浑噩噩的麻木生活中变得浑然不觉。

  这可怕的固有思维模式,就象建在我们头脑中的一堵墙,严严实实地挡在了我们寻找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你甚至会认为,我这样的人或许就应该这样活,因为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运。我相信,抱持这种宿命论观点的绝对不只我一个人。

  然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转变,书中提出的有些观点,甚至完全改变了我对幸福的理解,并为我开启了一条崭新的思路。比如“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没有爱你也能一个人好好地活下去”,“缺乏兴趣只是因为无法承担失败的后果”,“尝试总是冒险的,但不尝试却是最大的冒险”,“不要在父母的剧本里上演自己的悲剧”。最最有意思的,应该是关于“受害者天堂”那部分的描写,作者古典用嘲讽挪谕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那些消极对待失败及变化,总以“受害者”自居并将责任推卸至他人身上的人们内心扭曲自怜的心态,他试图以一种极具理解力的文字进入“受害者天堂”,感受那些所谓受害者的心理变化趋势,那是一个习惯分享和发泄的地方,然而,也是梦想开始破灭,自我心理盲目膨胀的地方。在古典辛辣的描述中,我们惊觉习惯、麻木以及无所作为的可恨和可怕,并且在鲜明的对比中,坚决地走出这个虚幻的天堂,勇敢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从这本书中,我们知道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比如何评价不公平更为重要;我们知道了对父母的逆来顺受,其实只不过是对自己和家庭的一场漫长得没有终点的伤害,只有我们真正找寻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才能带给父母真正的幸福;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里不仅存在一个“自我系统”,还有一个潜在的“社会系统”,在左右自己对幸福的满足程度以及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程度;我们知道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最为昂贵的东西,而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作者谈到自己的`职业是职业规划培训,这对我来说还很新鲜,但也颇有意义。曾听很多同事说过毕业时选择我们公司的最大原因是觉得公司名称很好听,感觉很神圣,很有技术含量,这听起来象个笑话,但却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更算得上是青年学生选择职业时的一种悲哀。试问,有多少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真正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又有多少人喜欢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们能在大学毕业前对自己进行一次职业规划,那么我们现在的人生是否会有所不同?我相信,答案会是肯定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思路很大胆,内容很震撼,读后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事业的成功,还包括如何寻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你需要的或许是勇气,胆识,取舍,努力。而在幸福的道路上,你需要的却是满足,珍惜,智慧,慈爱。

  这本书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排版方式,在阅读时使得书的内容更为生动。另外,非常惊喜的是书中提到幸福时引用了我很喜欢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父亲陪着儿子在厕所中度过的那个晚上,父亲对儿子说的话:如果你有一个梦想,那就去捍卫它;如果你有一个目标,那就去争取它。因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而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2

  书中的“努力论”警示我们:如果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没有拆掉思维里的墙,你还以为你的努力会使你离理想越来越近。殊不知,你不努力还与理想离得近一点,越努力,离得越远。所以,每个人都要拆掉思维里的墙,给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你设定是对了,成功就很简单;设定错了或者偏差了,就不可能到达最终目标。

  书中的“等死模式”警告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拖拉。比如,你早晨起床,本来预计6点,可是6点闹钟响过后,还想睡会懒觉,翻身再眯一会,等你起来的时候,时间已经7点了。本来计划好的,7点看什么书,8点做什么,9点干什么,10点做什么,因为一时的拖拉,整个计划都拖后,就会让自己很懊恼。如果这时候再来点突发事件,估计就不会按正常的思维方式处理了。也就是——你越是不想动,你就越不动;你越不动,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越大。这种“等死模式”在当今社会很普遍,危害会很大。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时,他就已经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的怪圈,难以自拔,走不出思维里的墙。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不妨试试一个坏的开始,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到来。”该书该告诉我们,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成功,其实就是这样简单。成功虽然是个概率很小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也都安闲地过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生活,不愿意拆掉思维里的'墙。在找不到好的开始时,也只是等待,不愿意有坏的开端。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仅仅等待,连坏的开端都没有,那么彻底失败也就不遥远了。如果我们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即使是坏的开始,也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顾生命中那些让我幸福快乐的时刻,都是来自于生命的最深处,这虽不是我生命里最辉煌的时刻,但是为了我的目标默默坚守梦想,就是我的成功。这,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

  只要你乐意坚守梦想,并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美丽!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3

  刚看到《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的时候很惊喜,虽然我们都或多或少知道潜在意识会对生活产生影响,但是那究竟是我们心里的一堵墙还是一道光,却未曾去思考辨别。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此书的第三章: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们大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篇文章一段读阅前后两个字写反了,就像刚才那样,你发现了吗?我们的大脑依然会将“读阅”读成“阅读”。很神奇,我们看到的并不完整真实,而是常常由于我们的思维惯性构建成了另外一个世界。就像书中所说:你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听起来很神奇,但仔细回想,当你开始打球,你会发现你遇到背着球包的人变多了,当你对烘焙感兴趣,你的世界里出现了很多烘焙爱好者。乐观的人总能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悲观的人常常发出就只剩半瓶水的感叹。这些隐形的意识时时刻刻在影响我们的思维,最后影响到行动。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4分钟跑完一英里是人类的极限,但班尼斯特在科学论证后把时间缩短到了61秒,停滞不前后,他忽然意识到他的潜意识一直在限制他,最后他成功突破了60秒大关。这往往就是现实中的我们,遇到一项工作,若要先设定了一个我不会的框框,我们就会永远停止不前。也会有些人努力奋斗过后遇到了困难,此时若你的潜意识是放弃,结果就会草草了事,但若你的潜意识里是遇到事情不退缩,而是去想去做去尝试,不把自己设置局限,我相信事情的结果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若想要自己的世界变好,就要修炼自己的潜意识,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具有正能量。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世界会随心境改变,但不会随意改变,就像60秒人跑不了四英里一样,人是有极限的,但这极限往往要比我们所想的厉害的多,所以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享:愿赐我一颗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愿赐我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愿赐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4

  俞敏洪在给这本书写的序中提到:“他收集并研究各种成功案例和心理案例,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编成课程,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其他人听。”

  这段话暗示了这是一本关于成功学的书籍,毕竟作为职业发展专家,帮助别人进行人生设计,怎么能离开成功学呢?

  现在不少人反感心灵鸡汤和成功学,觉得它们中看不中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心灵鸡汤和成功学的作用,不能忽视在迷茫、沮丧的时候,它们带给我们的鼓舞和激励。只是在读这类书籍的时候,要保持独立思考。

  买房,卖梦想的房奴:第一章关于买房和梦想的论述我不赞同。买房固然会给人很大压力,但不至于典当梦想那么严重。不买房也不见得就能实现梦想。

  书中假想了一个买房和不买房的人生实验,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书中买房的'人结局设定太过凄惨,而不买房的人结局设定则太过乐观。

  不买房的人5年升到经理,再跳到另一家企业做到总监,之后与朋友创业,10年后年薪达到68万。当前社会不少人买不起房,有多少能达到这个“人生实验”中不买房的成就呢?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9月底,中国大陆共有实体注册企业数量2907.23万家,20xx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达到了1351万人,能升到经理、总监的可能性,大家可想而知。

  有人会赞同作者租房的观点,为什么呢?第一,大部分人在所处的城市买不起房,支持作者租房的观点可以减轻自己买不起房的心理负担;第二,书中例举租房获得成功的案例,比如巴菲特创业初期不买房而是投资,最终成为世界首富,让人觉得自己不成功是受困于买房的“陈旧观念”;第三,作者用数据描绘了一幅未来成功的蓝图,给予了人们希望。

  但和巴菲特同期投资的人有多少?每年创业失败的人又有多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导致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这便是《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的“幸存偏误”。

  书中说买房是为购买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在当前的社会,“安全感”不应该来自于一件物品,而是来自于自己的能力。

  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因此否认买房的必要性。房子除了带给人一定的“安全感”,还会给人带来“归属感”,每个人都应该朝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但不能没有后方,在我们受伤、沮丧、失败的时候,我们需要回到自己的家里慢慢恢复。每个人都曾梦想拥有世界,但世界从来不被谁所拥有,我们最终能拥有的,还是自己的家。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5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一开始的章节《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就让我有所共鸣:不能人云亦云,大部分人都是有房有车再结婚,但并不代表你就需要有房有车再组建家庭;别人刚工作不久就买房,也不一定你就需要刚有存款就房贷。在工作没有稳定就没必要买房我很认可,同样我认为过早的买房也会让我们过早的失去很多机会。

  之前我也有过一次买房经历,当时刚结婚想买房,爱人的姐姐在福州工作并买了房。我与爱人在福清,姐姐希望我们在福州买房,相互间有所照应。刚好姐姐买的小区边有新楼盘预售,小复式我挺喜欢的,关键是房贷不高。所以我们先交了一部分押金,等开盘了再交首付。我俩都没什么存款,买房需要家里支持。虽然家里赞成我们买房,但对我们看中的户型、面积都不是很满意,多次讨论后家里还是希望我俩一步到位买大面积三居室房子。想想家里不支持,自己存款又不够,一步到位三居室的房贷压力太大,就把押金退了。如今回想起来还是要感谢当时没有买,如果把房子安在了福州,那我俩的工作范围也就圈定了,目前能在宁德工作挺好。

  工作方面也能与这本书产生共鸣: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工作岗位总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在固定的位置做着不断重复的工作。时间可以打磨你初始的雄心壮志,懒惰的思潮也会慢慢靠近,当你的思绪在慢慢变化时你是否发现心中已产生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想法呢?此时的你,工作于你不会有快乐而言。此时你应该停下脚步找回初心,在工作中设立目标,这样即使一点点靠近目标也会比你盲目工作带来更多快感。

  为了工作不再盲目能有更多乐趣,结合看过的书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不难知道,往往求而不得的才会不断的驱使自己往这个方向迈步前行。也往往只需要向目标靠近那么一丁点,就能让自己开心快乐好一会儿。所以需要让自己在工作中找到快乐,那么你设定的目标就不能太容易达到。需要去寻找那些不能被满足的深层兴趣,他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并且只有当你全力投入的时候,你才会从工作中获得快乐。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于每个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功的方法因人而异,想成功不能盲从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轨迹和方法,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成功者的心态。同样成功的鸡汤也没必要喝太多,要知道成功的例子大多经过加工改造,绕开了最原始支持成功者的真实成功理由和背景。我们需要突破现实生活的禁锢,着眼于长远与未来;突破心智模式障碍,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我深知在我的思维中还有许多顽固的思维之墙,我所要做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拆掉思维旧墙,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6

  作为生涯规划师,作者古典在这部分的很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他说,找工作就像找对象,有的人只和愿意结婚的人谈恋爱,而这在求职中就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举了这么个例子: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只允许和你签订终身合同的人进入你们公司,那你会迎来些什么人?

  1、天真懵懂,刚刚毕业,觉得自己会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的员工

  2、身心疲惫,希望自己随便找一家公司干下去的老油条

  3、觉得反正先干着,大不了付一点违约金的员工

  很多人都想很快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然后朝着这一目标领域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找到终身事业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你必须确定了终生的奋斗方向才开始投入,那么很有可能这辈子都会碌碌无为。

  “只和可以结婚的人谈恋爱”和“我只选择要从事一辈子的工作”是作者特别强调要避开的一种心智模式。

  Anna在艺术学院学习插画专业,大学的时候靠给杂志提供插画稿赚一些外快,稿费虽然一般,但靠这些收入生活也过得恣意洒脱。

  曾经她也一度认为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就是插画。但是,从插画专业毕业到现在,Anna并没有成为一个纯粹的插画师。她的父母从事互联网行业,她清晰得认识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至少在互联网各种网站、网络工具繁荣的今天,从事设计能让自己有多的发展可能。所以,她后来转行去做了设计,在各种工作的间隙中,尽可能多的画一些自己创作的小物件。

  Anna认为和插画保持这样的距离,对她来说刚刚好。

  很多人都想等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再投入百分百的.精力。“我之所以像现在吊儿郎当,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

  可是最糟糕的方式不就莫过于这样吗?

  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也找不到合适的去处,在这个岗位上有没办法投入太多的热情。看着别人升职加薪,逐渐赢得同事们的夸赞,业务越来越成熟,自己也很焦虑。

  那么,有人会问:“我也没办法啊,改变现在的状态对我来说风险太大了,我可能面临失业,生活一团糟。”

  是的,所以说“尝试总是冒险的,而不尝试是最大的冒险。”前者只是牵制着你的现在,后者将会将会牵制你一辈子。

  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方法,还是拿恋爱来打比方:

  恋爱有三种境界: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和白头偕老。最好的方式是年轻的时候,你可以一见钟情很多人,但是到了一定年纪你就该两情相悦,然后选择和一个人白头偕老。很少有人能够在第一步就找到一个可以钟情一生的职业。

  乔布斯的第一个发明不是苹果,马云也不是一毕业就开始筹备电商,俞敏洪也是经过很多磨练之后才想到创立新东方。每个人的第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如果第一步就开始选择,那么很大的可能你将来会后悔。

  就像大学生签约就业,担心错过最佳的就业岗位,只要公司来校招,条件符合马上签约,事后看到同学签到待遇更好的职位就又开始“后悔”。

  所以至少,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第一步的求职并不是你人生最理想的状态。

  你的知识经验在慢慢增长,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对于你发展的最佳时机也会不断的变化,你需要不断地尝试,然后找一个能长久契合自己人生目标的方向坚持下去。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7

  合上书认真思考一下,这本书在教我们做一个“叛逆”的人。

  来到这个世界,最开始我们的价值观是由父母的价值观所形成,小时候总认为父母是对的,随着年龄增长,到了青春期时,渐渐地发现,其实父母并不一定总是对的,于是开始感觉不舒服,叛逆期开始了,开始想要破掉父母给我们安置的保护墙。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步入社会,纵向的`历史观和横向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套普世价值观和定势思维,在这套普世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新的价值观形成了,但是在这定势思维之下,我们逐渐发现生活不如意,困顿难行,父母单一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但是这套普世价值,它太过于复杂,我们很难发现问题出在哪,所以一直在做困兽之斗。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这个社会普世价值观里,社会给我们安置了哪些困住我们的定势思维的墙。它是如此隐蔽而又如此明显,这些定势思维涉及很多方面。我们需要独具慧眼,兼具慧心,才能识破这些思维之墙,更应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拆掉这些思维之墙,最后形成正确的心智模式。

  但是,这本书我最多给三星,因为感觉就是一本鸡汤,很多东西中看不中用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8

  很多时候在别人的影响下都会渐渐的迷失了自己,父母朋友的建议可以听,但过日子的是你,顺从自己的意愿行动,不要被他们剥夺你的权利,也许过程会让父母不爽,但结果会是父母爽你也爽。最大的.投资往往都是自己。不要被买房消灭你的梦想。赚很多钱可以带来快感,但不要陷入死循环里,否则赚再多钱也无意义,幸福是一种转换力!不要和别人做过多的对比,自足即可,否则你永远也不会幸福!也不要因沉迷赚钱与工作而缺失对家人的关爱。女人一定要自己独立。价格不等于价值!不要用社会标出的价格而绑架别人的价值!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9

  本以为这是一本鸡汤书,刚看几页就发现古典老师句句都是反鸡汤,很犀利的指出作为普通大众的每个人存在的思维局限和偏见,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处处可见。然而当局者迷,每个人都困于其中,却无法跳出自己固化思维的圈圈,陷入痛苦和自我怀疑。人生本就是在自我怀疑中成长的过程,但关键是要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根本诱因,是什么让自己没法充满热情的对待一份工作,一个人,一件事,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而不是别人想要自己做什么。人生不长也不短,没有谁比自己更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和掌控。

  有人说思维模式和习惯很难改变,那只是懒人给自己找的借口。之所以优秀的人很少,根本原因不是他们本来就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并且审时度势的不断提升自己,人前光鲜的背后是无数的泪水和汗水。

  鸡汤灌多了反而变得不切实际,这也是思维的墙,只有去切身体会现实,才能够脚踏实地,哪怕现实丑恶不堪,也都可以尝试用自己的一份力去让自己想要的世界变得美好那么一点点。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20

  作为大二的我,正处于大学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时间点上,我遇到了许多困惑,例如:我现在的专业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我到底在追求些什么,我到底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的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有时感到迷茫。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古典老师的新书《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对于我这名对未来充满困惑的大学生而言十分有帮助。

  一本书的价值如何衡量?我认为在合适的时候遇到了一本适合你读的书,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是最高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主要是讲了我们该如何去拆掉思维里的墙,打开梦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作者通过一个个实例,使我从实例中找到我的影子,加以分析,带给我启迪。

  书中许多观点都与众不同,使我耳目一新,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对于潜能的定义是:潜能就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它,它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不信任它,而去依赖其他的东西,它就会慢慢远离你,在你需要用它的时候,它也不会再来。这使我知道了原来我们的潜能有着增加自己成功几率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自己认为自己是不认路的,那么我们就关上了自己认路的门,所以我们依赖GPS。而反之,我们相信自己会认得路,即使一开始对于许多路不熟悉,但我们相信自己会记得越来越多的路,从而努力去记忆每一条路,不依赖GPS,那么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认得许多路了。就我个人而言,我记得过去跑一千米时,从未跑进过4分钟,但我相信通过自己的锻炼一定能跑进4分钟,并付出了行动,一个月后,我便跑出了3分50秒。所以请信任自己的潜能,保持自信的状态去做好每一件事情,那么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过去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其实并不难。

  书中写到“消除恐惧的最后一招,也是最有效的一招,就是找到你自己的恐惧底线,然后去面对它。”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令我们恐惧的事情,我也有,例如:在某次考试失利后,害怕被父母知道,担心他们责骂我,一直憋在心里,而在我告诉父母我失利的消息后,他们也只是说了我几句而已,并还安慰我。背对恐惧最可怕,当我真的转过脸去面对,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好怕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件令自己恐惧的事情,不妨想想最坏的结果吧,然后你会发现最坏的结果也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书中写到“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活得越久,站得越高,看得越清,你就越会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不公平。不公平是我们生命中的契机,是生命提供给我们,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领导机会。”我经常越会抱怨这个世界如果不公平,却从未想过该如何面对不公平,作者对于不公平的看法使我深有触动,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不公平,这样感觉会好很多。作为我们这些年青人,有时候会愤世嫉俗,现在想想,其实通过我们的努力去使这个世界变得公平,是件如此有趣的事情!因此,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不会再去抱怨不公平的事情,而会更加努力,使自己得到公平的待遇。

  书中提到了“我爽-父母不爽的双赢游戏”,父母总是希望我们能够沿着他们给我们安排好的路走下去,当我们离开这条道后,他们会感到不满意。也许你会奇怪只有一方感到满意也能称之为双赢吗?其实当我们离开了他们给我们安排的人生轨道后,只要得到了幸福,感到快乐,并证明给他们看自己活得很好,他们最终也会感到幸福,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这也让我坚定了日后要走出自己的'路,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双赢。当然我会在日后的人生中,经常与父母保持沟通,尽量使他们能够理解自己。

  书中提到“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作者鼓励我们在想做一件事时,不要等待,要付之行动。我记得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希望可以交很多朋友,希望能参加各种活动,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改变以前的自己。但一年过去了,当初的热情早已成为过往,惰性日益加重,不仅各项活动懒得参与,更是日益成为宅女,这也一直让我很懊恼。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会不断尝试各种事情,即使是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

  作者鼓励我们寻找自己的目标,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我往往知道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却没有思考过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也使我缺乏一个真正的目标。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考虑自己的目标,并准备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进,相信即使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我也终会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这本书的出现使我对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许多新的看法,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句使我拆掉了我思维里的那些墙,发现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做自己,与众不同!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相关文章: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09-20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读书笔记600字11-26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心得体会10-12

拆掉思维里的墙四年级作文10-06

《拆掉思维里面的墙》阅读感悟05-19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心得体会范文10-12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08-12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09-13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心得04-16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优秀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