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读后感(通用22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上学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上学记读后感 篇1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很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2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让旁人帮忙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3
《上学记》是何兆武先生一篇口述形式的回忆录,叙述他49年以前的求学之路。书不厚,200多页的样子,大约2天时间就能读完。叙述的风格深深烙着何先生的性格特征:恬淡、平静,但骨子里透着一种坚韧。由于之前受《南渡北归》的影响,对旧中国(非贬义)知识分子的生活,尤其是西南联大的故事颇感兴趣,何先生的书很快吸引了我。读罢此书,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述的感慨和向往,之前看完《南渡北归》后积留在心中的那股“气”似乎一下子被引发了,不吐不快,说说我对本书、作者和那个时代几点最深的印象。
一、幸福
何先生的话语中充溢着幸福感,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享受喜欢的事,不强求成绩,只是因为喜欢而沉醉,这是多么惬意的心境。记得自己在读研时,导师送了“不功不利,不焦(不是骄)不躁”八个字以勉励我,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接近这种境界,但越刻意的结果却是渐行渐远。曾感觉自己可能一辈子与这种心境无缘,但何先生的书又让我感觉到希望。他告诉我们,幸福不是闭门造车,幸福也不是用各种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的,幸福是一种涅槃,只要你保持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希望并经受了生活的洗礼,你就是幸福的。我现在学习,工作,心中有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期盼,而且这种感觉有时很真实可以触摸到,虽然也经常被一些烦心事所搅扰,但总得趋势是好的,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这股热情和势头,用越来越好的希望支撑起一种平和的心境,让自己在生活中变得成熟和强大。
二、朴实
何先生读书时的学风是非常淳朴的,虽然战火纷飞,但学生们都能静下心来学习,所以何先生说他一生中最快乐的读书时光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淳朴的学风有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不势利、不物质、不攀比,不会将家境作为划分地位的标准。何先生特别说了几个同学,比如孙念增,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尚书,此外还有北洋总理的孙女,都是赫赫显贵之家,但子孙毫无骄矜之气,也和普通学生同学同住同吃苦,比之今天“四大名爹”的子女,实在让人感慨这社会到底在进步还是退化。想想自己,有时心中也难免(虽然尽量避免)会产生对金钱、物质、地位的欲求(所谓虚荣)的“俗”气,看了何先生的书,对把持自己抵制一些庸俗的习气颇有帮助。
三、自由
比之今天的所谓名校和专家,何先生就读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真正的群星璀璨。这里有饱学博识的大师:陈寅恪、华罗庚、叶企孙、吴大猷、梁思成、梅贻琦、朱自清……,这里有冉冉升起的新星:李政道、杨振宁、王浩、殷海光……,看着这一个个世界级的名字,何先生点出了英雄辈出的原因:自由。首先是教学模式的自由,老师上课可以不用教材,不限范围,往往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却又博大精深。其次是政治氛围的自由,从校长到学生,遵从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各种主义、思想、理念或激烈碰撞或高谈阔论,可谓是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第三是用人的自由,学校真正实践着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并不像今天大多是停留在中),不以文凭论英雄,像华罗庚、沈从文等人,均是连中学文凭都没有的,但学校却授之以教授之位,可见当时的学术风气是如何的开明。
记得《南渡北归》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读完《上学记》后,我更清晰的感觉像何先生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悟”对于今天的我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只要用心去阅读,我想,每个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收获良多。
上学记读后感 篇4
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阳,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研究生。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上学记》以何兆武先生口述,文靖执笔的方式带读者走进了何兆武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愚昧腐败,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希望,激起活力的时代。《上学记》是一部口述历史,但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何先生将我们带进他的世界,用他的眼光重新审视了那个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时代。
什么是幸福?书中曾多次提及到,何先生对幸福的理解,最早的一次是何先生在湘江上刚满十六岁的时候,那是对幸福的理解还只是懵懵懂懂,后来是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何先生是这样说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就是在何先生上学的那个时代,是中国最艰苦的时代,大部分老百姓过的都会穷苦,尽管如此,也挡不住学生,知识分子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对学术抱有的积极的希望,虽然正好是战争的年代,但学子们也坚定的相信战争一定会结束,美好的生活,未来一定会到来。所以当我看到这里,就有一点点感觉,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可能显得稍许付钱,我们在生活中的抱怨显得很没有必要,幸福其实是简单的,只不过在这花花绿绿的世界上待太久了,人们的期望仿佛变得永远都难以满足,我觉得这是我们自己要尽量避免的,要对生活充满期待与希望,别总是盯着眼前的利益,生活本身也是很美好的。
在这本书中,何先生回忆了从小时候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这片深沉的土地上的记忆,从小时候北京的胡同巷再到在西南联大静享读书的时光,一切都好像艰难而却又值得,这是一批知识分子宝贵的记忆,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许多爱国分子,知识分子以自己的方式参加着爱国游行,但是对政治知识又避之不及,我无法忘记在序言中,葛兆光先生回忆起自己父亲的那一段,他在书中说到“他们拿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执着的追求国家富强和相信普遍真理,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真的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有点像精卫填海,也有点想飞蛾扑火。”这是一种无奈,更是那骨子里透出来的义无反顾,义无反顾的奔向自己心里的那片净土,尽管前方道路黑暗,但他们仍是勇往直前,这是大部分后代所没有的坚韧,这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爱国与远大抱负。
细细品着每一页散发出来的淡淡墨香,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当我合上这本书,何先生真的是一位很爱读书的人,无论何时(除了升学统考的时候看的少)何先生都畅游在书的海洋中,其中何先生说过“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这是我在接触到何兆武先生后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在我以前的认知里,人们读书总是要有目的的,或是提升自己的涵养,或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或是为了打发时间看一些杂文,这是第一次,有人和我说读书这个过程本来就是美好的,读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同时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在西南联大上学的七年里,没有四处奔波,没有严格管制,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何先生学习读书的做好时光,是一段最惬意的时光。
在西南连大,于在中学里不同,不用再念口号,学习、思想不用再被约束,这里的学术氛围是自由的,学生、老师可以各持己见,可以争论,这是最好的学习环境,也是最好的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发展,完善的最好环境,想必,这也是为什么何先生如此喜爱西南联大的理由,不是一味地听取,而是大家一同讨论,一同交流。
同时,这里的老师教学也是很自由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会一味将自己禁锢在一个很死板的框架里,他们会将自己的思想淋漓尽致的展露在学生的面前,但是并不会逼迫自己的学生全盘接受,学生可以何老师讨论,可以和老师争辩,其中,何先生就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让我不禁想要到现场去看看,去体验一下这样的大学生后,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那是阳光穿过绿叶之间的缝隙,缓缓从老旧的教学楼上滑下,看着学生和老师思想的碰撞。就如何先生所讲的“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室,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何先生眼里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的过程本身充斥着的就是美好。如今,在这样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加快了脚步,为了生活,为了富裕,为了一切可以满足自己的物质,大家最终目光放在了最后的结果上,但是,可曾有人停下脚步看看周围的世界,抬头享受人生的真个过程。
这是何先生的一生,我仿佛坐上了一辆列车,看到何先生的一部分人生,从北京到湖南,长沙,云南,台湾,看到何先生沉浸在每一本书,看他眼里溢出的对学习的热爱,当列车到站,我下了车,内心剩下的是久久的平静。
上学记读后感 篇5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无能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上学记读后感 篇6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甚至于大学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上学记。读何兆武先生的一本《上学记》,让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在忆往昔年少时光的同时更感慨于当下中国学术氛围的不自由。我们的上学记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相比,或者更加多姿,但却少了些许自由的学院自由因素。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写到:“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我们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他说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最美好的读书时光。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何先生曾说“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这大概就是西南联大能在国家灾难深重的同时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的原因。
而当下中国的学院氛围确实截然相反的,自国家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以来,成果未曾有多大改变,高考仍是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应试教育”,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教科书知识。学生每年的阅读量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同时代其他国家,大大的落后了。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标准答案”、“模板参考”等等,乃至于我们都是类似于古代科举制的高考制度下的高分学子。但走出大学,走出国门,却变成实践能力低分的学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无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指导实践。更深层的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学术氛围不自由限制了学子思维的培养。
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希望在我们后代孩子的上学记里,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中国的未来才能进步,才能更富强!
上学记读后感 篇7
我的妈妈给我推荐过许多的好书,我都看得津津有味,但我看得书不多,也没有给妈妈推荐过多少书,这本《沐阳上学记》算是一本。
我是从学校的购书单上买来的这本书,因为我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所以就先看这本书。翻开封面,先是对沐阳的介绍,是金波老先生写的,里面的沐阳会写小童诗,是个数学小神童,不过,书中的沐阳却是一个爱跟妈妈斗嘴的小男生,看不惯他妈妈反对他,看不惯他们班上的女生欺负他,可是非常有想法的呢!
书中描写较多的就是沐阳在校所发生的趣事,他们班有小男生,也有小女生,沐阳在他们班可是“弱势群体”,经常被女生们欺负,这情景,到让我想到了我们班,我们班的女生可都不是“淑女”,强势的很,也是女生欺负男生,真是有趣,情景再现啊!
书中的沐阳可是因为如此异常讨厌女生,经常想躲开女生,不过,有时他们也会组织起来反抗,比如:放点小虫子在女生铅笔盒里吓唬女生。迎接他们的自然是新一轮的报复。而我们班男女同学相处不算很好,但也融洽,女生作弄男生、男生作弄女生,女生欺负男生、男生反击。就这样互相玩来玩去,才有了无间的友情!
《沐阳上学记》即有意思,又令人遐想万千,正是因为这样,我才这么喜爱它,将它推荐给妈妈,不是吗?
上学记读后感 篇8
一直都很喜欢西南联大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因此这些年断断续续的看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回忆文章。有名的无名的,杨绛的,赵元任夫人的,张中行的,沈从文的,还有很多其他想不起来名字的。慢慢的对那个时代的人事有了粗浅的了解。尽管有钱钟书《围城》的嘲讽在,但无可否认那个时代的读书氛围好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那个时代老师象老师,学生象学生。因为自以为了解的不少了,所以在书店第一次看到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时,就没有放在心上。
过了些日子在网上买书时看到大家的评论,心里一动(幸好这一动,不然就失去一次好的机会了),于是捎带着也买了一本。然后在看厌了那些理论书籍后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口述史。
唯一遗憾的是何先生的回忆到解放就戛然而止了。据说还有一本《上班记》,但要到什么时候出版,现在还是未知数。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很多回忆都是在49年结束了。我们明白这个意思。
何先生说:平生读书最美好的岁月只有两度,一次是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联大的七年。余生也晚,他说的时光我们都赶不上了。想想自己的读书岁月要说美好还真的是没有。
所以他一回忆起联大的七年我就忍不住要妒忌。联大7年,读了四个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呀。我的大学时光真是贫乏的几乎无事可述,如果说要勉强回忆大概就是在那个图书馆里发现了《古诗源》。也没碰到什么可以大大回忆一番的老师和同学,当然自己也不是个好学生。因为《古诗源》同我的专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何先生说: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觉得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的多。“转益多师是吾师”,学术上独尊一家,其余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简单化了。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什么都绝对化、纯粹化总是很危险的。
这段话真应该给那些出标准答案的人去瞧瞧。给那些僵化的脑袋一个新的思路。少年儿童的许多奇思妙想就是在这种标准答案里被扼杀的。于是大家都整齐划一,好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所以有朋友说要送孩子去国外上学,虽然担心孩子会学不好中文,但为了让他们有个健全的心灵,这样做还是很合适的。
何先生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对这段话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现实大过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家长和我们自己都是实用主义者,衡量一件事的意义是经济先行的。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古代到还不至于如此实用主义。于是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出什么大家,最多是大匠。几乎什么事都要同经济扯上关系的社会我觉得很是恐怖,这意味着我们要失去许多不能用金钱衡量的美好的东西了。小朋友从小背唐诗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孩子的记忆力。很小的孩子就要去钻研奥数,学钢琴,美术是为了在升学时有分可加,这些事说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对数学语文和音乐美术会有感情吗,会觉得心所向往吗,不会。就象郎朗在自传中说练琴到要自杀,从此看他弹钢琴我就觉得很心酸。我不能想像莫扎特小的时候有练琴练到要自杀吗?所以这个时代只能是娱乐精神,只能是无聊加空虚了。何先生所向往的幸福自然也不是我辈可企及的了。也只能跟着先生的记忆向往一下。
据自己这些年的读书体会,个人回忆的历史往往比那些写在正史中的定论更为可信。何先生的回忆又再次证实了这个观点。
这里还要插几句同这本书无关的话,今年大片云集,我立马晕菜。有些片子基本上只能远看,不可近观。特别是号称文化大片的更是不敢了。如果直言自己就是搞笑娱乐的到也不错,至少实在。最怕的当然是认为自己可代表一种文化的。额的神呀。
上学记读后感 篇9
书里面说了一个叫米小圈的小孩的有趣的事。下面就由我带领你们看看都有什么有趣的人和事吧!
米小圈有个严厉的老妈和一个脚臭得都能熏死蚊子的老爸。米小圈的老妈总不让米小圈看漫画书,说这是趣味低级的书,这让他很苦恼。
米小圈的学校是秋实小学,在学校里米小圈、姜小牙和“铁头”称为好朋友三人组。他们有很多很多好玩的事情,我经常看到捧腹大笑呢。
米小圈有个同桌叫李莉,用米小圈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可怕的、爱管事、爱打小报告的野蛮同桌。开始米小圈和李莉是平级的,可是后来李莉成了班长,还是学校的小记者呢!米小圈对此很不服气。
米小圈有个严厉的班主任也是他们的数学老师,她叫魏大红。刚开始,米小圈和姜小牙偷偷地叫魏老师奥特曼老师,非常搞笑。还有一次上语文课的时候,米小圈参加做动作、猜成语的游戏,米小圈形容莫老师也就是他们的语文老师长的美若天仙,而魏老师是龇牙咧嘴。下课后,李莉去魏老师那里告状,米小圈又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看到这里,我笑到肚子都疼了呢。
你们喜欢这本书吗?喜欢就快来看吧!
上学记读后感 篇10
今年夏天,我和家人一起读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名叫《米小圈上学记》。
米小圈是个小学生,他有几个好友,分别是:姜小牙、铁头、李黎和郝静。他还有一个特殊的朋友——耗子。耗子是一条小狗,他原来是一个老爷爷的宠物,但是有一天它跟老爷爷走散了,孤独地徘徊在野外,米小圈碰巧看到了它,就把它抱回家了,还给它取名叫耗子。
这本书主要是谈米小圈和他的几个朋友每天生活和玩耍,反应了小学生的生活趣味。
我最喜欢的是《耗子的星期六》这一节,它说的是姜小牙要来找米小圈玩,可是米小圈等了好久,姜小牙都没有来,他最后发小姜小牙在楼下跟耗子在玩耍。后来他们一起去找铁头玩,开始铁头说他要写作业,当他听到耗子也在的时候,他就说作业也可以晚一点写,于是他们一起去公园玩了。在公园,耗子遇到一条大狼狗,但是它不敢跟大狼狗对叫,最后落荒而逃。
这本书很有趣,我最喜欢米小圈他们又爱心,爱护小动物,我以后要向他们学习,爱护小动物。
上学记读后感 篇11
今年暑假,我读了很多课外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是“小屁孩”写的日记,在这本书里,写了米小圈做的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要求同学们画萝卜,米小圈兴高采烈地他第一个举起手来,说:“老师,我画好了。”老师问:“米小圈,我让你画萝卜,你画气球干嘛?”米小圈:“哈哈哈……”
再有一次,米小圈穿了一双刚买的白色带金边的球鞋来学校。“听说踩了新鞋会交上好运喔。”不知道谁说了一句。结果他们班的男生每人都在米小圈的白色球鞋上踩上一脚。后来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说“米小圈,你的灰色球鞋很漂亮嘛。”全班同学都笑的前仰后合。
还有一次,他们班举办“头脑风暴大赛”,老师提问米小圈:“中国呢?”“高山”。全班的同学笑的差点背过气去。
读了这本书,知道了《米小圈上学记》米小圈的许多故事,我觉得米小圈很搞笑,他和他们班的同学相处的也很好,同学们每天都很快乐。以后我也要做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做个乐观的人。
上学记读后感 篇12
我读了很多书,其中读到一本叫《米小圈就是我》的一篇短文,我知道了“米小圈”名字是怎么来的。
因为有许多小朋友笑话它着个怪名字,于是,他就生气地找他爸爸问道:“爸爸,你为什么给我起着个名字?”他爸爸说:“你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你爬到我的图纸上,画了一个圆圈,觉得你有画画的天才,因此给你起个米小圈的名字。希望你成为一位特别特别著名的画家。”这就是米小圈名字的来由。
看了米小圈这本书后,我们提出也想学习画画。为此爸爸、妈妈也给我和哥哥报了一个美术班,让我们学画画,想让我俩将来也成为画家。学了一个星期以后,老师给我们毛笔、颜料和调色盘,要我们每个人在雪白的纸上画一幅荷叶图。画成后,我觉得挺好的。同时,也得到了老师的称赞。十几节课上完,我们已经可以用毛笔自如绘画了。
读了米小圈的故事,又经过美术班学习,我认识到要有真本领,必须不断地好好学习才行。
上学记读后感 篇13
假期,我读了《墨鱼仔上学记》,里面写了好多的趣事。爱吃冰淇淋的墨鱼仔,爱告状的程小优,还有爱分享的程凌凌等人物。这本书讲了他(她)们之间的许多趣事。比如:程凌凌每次都分享好多的零食给墨鱼仔、丁丁木和郑帅。他们觉得不能光吃程凌凌的零食。于是他们决定为程凌凌服务。帮程凌凌写作业。削铅笔……,甚至帮她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发现了,把程凌凌说了,她不好意思的低下头,丁丁木觉得很过意不去,居然帮程凌凌哭了起来!
还有一天,外面很热,把墨鱼仔热的快成干煸墨鱼仔了。他就想要是有一冰箱的冰激凌就好了,来场家庭吃冰激凌比赛。爷爷不能吃,因为牙疼,奶奶也不能吃,因为奶奶胃不好。哈哈,这一冰箱的冰激凌就都是我一个人的了,可是,打开冰箱里面就只有胡萝卜和鸡蛋,哎!梦想又泡汤了!
这本书,不仅搞笑,还学到了好多的词语。例如:“语重心长、屏住呼吸、不慌不忙、跃跃欲试”等等之类的,书的最后还教了我们怎么写日记,以及写日记一定要用“比喻”或者“拟人”的写法,会让日记看起来很生动,逼真!
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假期很充实,它给我带来了很多搞笑的日记,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写日记的方法。
上学记读后感 篇14
这本书里写的人物里有米小圈、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我就给大家讲一段米小圈在家的故事吧。有一天早上,妈妈叫米小圈起床吃早餐,叫了半天不起床,妈妈拿着早餐来到小圈床边,小圈眯着眼睛闻到饭香味说:“春天的味道好香啊!”妈妈说不是,是我做的春卷的味道。米小圈一听马上起床洗脸刷牙,到餐桌旁跟爸爸抢着吃。我感觉米小圈很懒。
米小圈不但很懒而且还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同时他也是个善良的孩子。在书中,我看到了他的喜怒哀乐,我的心情也会随着他有时快乐有时伤心。我喜欢这本书,从书中我懂得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孩子。
上学记读后感 篇15
这个国庆里我看了许多书籍,让我最难忘、收获最大的书是《丁丁上学记》。
《《丁丁上学记》》里面记载着许许多多的学习方法,其中对我最有帮助的就是记忆法。它介绍了一个叫做“吃甘蔗”的方法,对我学习的帮助极大。在我学到这种记忆方法以前,我背一篇课文,要花费许多的时间。背了上面又忘记了下面,真是顾此失彼。自从我学会“吃甘蔗”记忆法后,我背诵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所谓吃甘蔗记忆法就是:第一步,要读多几篇你要背的文章,熟悉要背的自然段。第二步,从每一段去背,读一段,背一段。读到在理解基础上记住每一段。第三步,如果课文的自然段太长的话可以一句句来背。最后,再把每一句自然段连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把一篇课文连起来背了。而我以前背课文,就凭着一股“死牛劲”,一个劲地从上一味往下背,刚背熟了上面部分,再往下背后,由于相隔时间过长,上面的又开始忘记了。由于断断续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把一篇课文背下来,而现在我学会了这种方法,太好了。
总的来说,多读书,读好书,确实很重要!
上学记读后感 篇16
《米小圈上学记》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很适合小学生读。米小圈是一个一年级五班的小男生,他有两个小伙伴姜小牙和铁头,他们都是男生。
我给大家讲一个耗子是条狗的故事。大事不好了,米小圈一看钟表,从床上跳了下来,因为要迟到了。她飞快地穿上衣服、洗脸刷牙、吃过早餐急忙忙地朝学校跑去。到了学校门口,让门卫老爷爷拦住了,告诉他学校是禁止带小动物上学的。但是米小圈这时就为自己要迟到的事情担心,飞快地冲进教室。魏老师对米小圈说:“米小圈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像火箭一样。”没过一会儿,姜小牙又冲了进来,魏老师又无奈地说:“姜小牙,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像一个救火员一样。”
这时,魏老师听见了走廊里有汪汪汪地声音,就出去看了看。她发现走廊里有一条狗,问了门卫老爷爷,这只狗是哪个班级的。门卫老爷爷说:“这只狗就是你们班级的。”魏老师无奈地看了看米小圈。米小圈放学后才发现,他走到哪里,耗子就跟着到哪里。米小圈很生气地朝耗子喊,耗子伤心地离开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不能像米小圈一样,整天着急忙慌的,要把所有的事情提前安排好。
上学记读后感 篇17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曾说过的一句名言。今天我就来推荐一本书,名叫《米小圈上学记》,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米小圈,它是一个淘气顽皮的`小学生。这本书讲述了米小圈上学时和同学、朋友、家人及老师之间发生有趣的事情,让人发笑。
让人印象很深刻的是米小圈的表弟大牛,虽然每次都欺负米小圈,偷吃他的小食品,但是在米小圈冷落大牛,不和他一起上学的时候,米小圈的脚却在上学路上受伤了,是大牛看见了,全程把米小圈背在自己的身上,把米小圈背到了医院,并且联系了米小圈的父母。但后来在米小圈正感动的时候,才得知原来大牛只是为了逃一上午的课。因为把米小圈背到医院的事儿,大牛还被米小圈的父母和他的老师表扬了一番。虽然大牛只是为了逃课,但米小圈还是挺感动的,以后还是每天和大牛一起上下学。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友情,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感情。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不仅有趣,有的地方让我挺感动。我向你们推荐这本书。
上学记读后感 篇18
今天我向往常一样写完作业看课外书。
我拿起了这本《米小圈上学记》,虽然我上学期已经看了很多遍了,但每次看里面的情节都会让人捧腹大笑,其中有个故事让我特别有感触。
里面讲了米小圈的同桌李黎在大家面前揭穿他,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的批评。上美术课时米小圈想让李黎也受到嘲笑,于是就假惺惺的和李黎交换了画,米小圈在她画的小猫上多加了三条尾巴,还给她的小猫加了一双大翅膀,李黎受到了画画老师的批评,后来老师确认是米小圈动了手脚,就把这事告诉了家长。回到家后米小圈也受到了妈妈的批评。
有人总是会因为一些小事造成对别人的伤害,我觉得米小圈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也有一次。那一次我正在和我的小班同学说话,一个人突然在后面推我一下我差点摔倒,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调皮捣蛋的小孩,是从别的幼儿园转到我们班来的。我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老师,老师批评了他。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错了不该告诉老师呢?后来虽然他没有再欺负我,但是我和他之间从没有说过一句话,我们就像陌生人一样。
书中米小圈跟李黎最后还是好朋友,我也希望有一天跟他也能成为好朋友。
上学记读后感 篇19
我要介绍的是《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了。米小圈上学记主要讲的就是一个小学生名叫米小圈,他呢又调皮又搞笑。
我记得最好笑的地方就是“米小圈名字由来”这篇文章。在米小圈刚出生没多久的时候,有一次,他爬到爸爸的图纸上,画了一个小圆圈,从此他的名字就产生了。
米小圈听完气愤地说:“老爸,如果那天我画的是一条小狗,或是一条小猫,那我的名字岂不是叫米小狗、米小猫。给小孩子取名字怎么能这么随便呢?”
老爸说:“哎,这怎么叫随便呢?你那么小就能爬到图纸上画一个圆圈,这说明你很有画画天赋,说不定以后还能当一个大画家呢!”
米小圈听完这句话,差一点就哭了呢,因为他最讨厌的就是画画了。米小圈对爸爸说:“哎呀,随便一个人家的小孩就能尿出一副世界地图。我只不过是画了一小圈而已,哪有那么厉害呀!”
老爸一本正经地对他说:“米小圈,有件事我一直没告诉你。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曾经尿出一幅世界地图来。”
你们知道米小圈爸爸为什么喜欢让小米圈画画吗?因为他以前就想当一名大画家,现在没成功,就传承给儿子了,可他儿子是非常不想当画家的。
这些故事可有趣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20
寒假里我读了很多书,比较喜欢的是《米小圈上学记·来自未来的我》,这本书是爸爸送给我的米小圈系列图书中的一本。
我很喜欢这本书里《三条预言》这个故事,这时候的米小圈已经上四年级了。在前面的故事里,米小圈收到了来自未来的自己——米大圈写的信,但是米小圈不相信这是真的。米大圈就又写了一封信给米小圈,说了三个预言,米小圈的爸爸明天会把重要的图纸忘在家里、米小圈去学校的时候会受到老师的表扬、米小圈的妈妈会做他比较喜欢吃的鸡翅。
米小圈不相信米大圈的预言信,他计划第二天要想办法不实现这些预言,结果第二天他忘了提醒爸爸拿图纸,在班里打扫卫生被老师表扬、爸爸给她买了鸡翅。米小圈开始相信米大圈了,他想等到考试的时候找米大圈要答案。
看了后面的故事才知道,原来米大圈是米小圈的爸爸伪装的。因为他爸爸想让米小圈学习画画,长大了成为特别的画家。
虽然米小圈没有遇到未来的自己,我真的很想遇到未来的自己,看看长大的自己什么样子,是不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爸爸是不是已经很老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21
去年,妈妈带我在平湖的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叫《米小圈上学记——大自然的秘密》的书。我一看就喜欢上了,就叫妈妈在网上把这一套书都买齐了。
《米小圈上学记》是一套如此特别的日记,它以漫画和日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特别“倒霉”的小男孩米小圈和一群特别可乐的小学生的趣事。其中一本《新同桌的烦恼》里讲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开学第一天,米小圈来到学校,发现教室里一个同学也没有。他等啊等啊,等了二十分钟还没有一个同学来。米小圈觉得很奇怪。这时,一年级五班的老师带来了一群叽叽喳喳的新学生,告诉米小圈二年级五班已经搬到四楼去了。原来米小圈已经上二年级了,他还在一年级的教室里等。结果米小圈又迟到了,被班主任魏老师狠狠批评了。呜呜呜!米小圈真是够粗心的。还有一本《好朋友铁头》里又讲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有一天,米小圈班里的同学铁头失踪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铁头走错了教室,在四班的教室里上了半节课才发现这个不是自己的教室。铁头不好意思地溜出四班的教室,回到自己的教室。同学们都快要笑疯了……
听了我的介绍,不要以为这一套书只讲有趣的事,也讲一些有意义的事。有一天,米小圈、姜小牙、铁头在森林植物园的装甲车里发现了一个全身长满毛的小孩子,叫毛孩儿。因为他长得特别,所以坏人总想抓住他去赚钱,他就躲在森林植物园的破装甲车里。米小圈他们几个知道毛孩儿是个孤儿后,就一直偷偷帮助他。米小圈过生日的时候,他和几个好朋友还把他们最喜欢的蛋糕省下来,留给毛孩儿吃。后来他们班的班长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魏老师又把这件事告诉了班里的同学,大家知道后都拿出了自己的玩具、书包、铅笔、尺等很多东西捐给毛孩儿。后来,电视台的记者也知道了毛孩儿,把毛孩儿送进了儿童福利院。毛孩儿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完了《米小圈上学记》这套书后,我想对米小圈说几句话:“米小圈,谢谢你,让我感受到了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的事情。还让我明白了,做错了事,只要努力改正,就还是个好孩子。”
每天睡觉前,我都会看本课外书。妈妈给我买好多好多的课外书,有《大中华寻宝记》全套,《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米小圈上学记》,《动物百科》,《时间未解之谜》……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米小上学记》。
《米小圈上学记》里主人公是米小圈,他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捣蛋、调皮、活泼好动、心底善良,爱乐于助人,很受同学们的喜欢!他有两特别好的朋友,一个叫姜小牙,因为长个两颗大大的门牙,人送外号“小铲子”;另一个叫刑铁,因为长着大大的脑袋,人送外号“铁头”!他们是最铁哥们,经常一起学习和玩耍!米小圈的班主任莫老师是一位严厉却不失温柔的女老师,很关心大家的。体育老师因为长着满身的肌肉,看起来特别的壮,大家亲切的叫他“肌肉老师”,尤其是男生很羡慕他身上的肌肉!
米小圈的好朋友还有李黎,何伟,许豆豆,车驰……他们之前发生着许许多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大家虽然有误会,但很快就解除了,又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要学习米小圈的优点,不学他的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和大家一起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上学记读后感 篇22
“舒涵是小学生啦!在晃晃悠悠中,舒涵一天天长大。”
这个暑假,我读了《舒涵上学记》这本书,书中主要人物有舒涵,以及她的爸爸妈妈。舒涵是一个活泼开朗、有爱心、懂礼貌的小女孩,爸爸是一个作家,会讲很多有趣的故事。而妈妈是位开心辞典,还很爱臭美,喜欢别人喊她“大美”。这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阑尾炎阿姨”,“世界伤心日”等等,其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这个故事我印象最深刻。
这个故事主要内容是舒涵上小学后,总结出小学和幼儿园的生活、老师不一样的地方,故事虽看似简单平实,一件件贴近生活的小事却能勾起我自己的回忆。还记得我在幼儿园大班时候,由于患了慢性喉炎,几次活动都在集训许久后,到登台表演时候,嗓子就沙哑了,我不能在舞台上放声歌唱放声朗诵。哎,一想到自己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感觉实在是太失落了。从此以后我就再也找不到令我觉得有意思的事,真想幼儿园快一点过去,我和舒涵一样盼望着自己快一点长大,早点去读小学。
我发现自己的成长历程与舒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幼儿园刚毕业时,爸爸表扬我说我是个文静好学,专注力很强的孩子,鼓励我在小学里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最棒的自己。一转眼三年小学时光过去了,我发现我果然真是爱上了小学,爱上了学习在语文世界里,有“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丰富的想象力,还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和故事,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而经过苦思冥想,解出一道道富有挑战难度数学题,那感觉比大汗淋漓后吃一根冰棒还畅快舒服。还有那最有趣的科学,每当新学期发新书,一天时间我就把科学书看完了,平时每当看到航天火箭升空等科技新闻,我心里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做个科学家……
泰戈尔曾经说过:“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我爱学习知识,我正在开采一个又一个五彩斑斓的宝石。相信未来有很多丰富多彩的知识一个又一个理想的高峰等着我去学习去攀登。我满怀期待与信心,希望我的小学生活会越来越精彩。
【上学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上学记读后感04-21
《上学记》读后感04-09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06-01
《上学记》读后感范文05-03
《上学记》读后感800字09-23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04-18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10-01
《上学记》读后感三篇04-28
【精】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