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读后感(通用33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阳楼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
我没有到过岳阳楼,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早已使我心向往之。通过《岳阳楼记》酣畅淋漓的文笔,那临江的春色,秀美的风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欢愉,彷佛尽收眼底,如临其境。“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正是自然界万类霜天竞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谐欢畅,是荣辱皆忘的博爱与奉献,是社稷民生的繁荣与平和。看如今,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加重视环境建设与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终坚持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为黎民百姓谋福祉。他为官清政廉洁,体恤民生疾苦,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不改青云之志。个人的荣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虽穷困潦倒,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洒脱,忧国忧民的情操,像一面镜子,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令人敬仰。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范仲淹终其一生践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神圣的使命感与荣辱观,如今已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无价之宝。理想,是一面旗帜,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视着范仲淹墓碑上那渐渐模糊的字迹,咀嚼范公留给我们的《岳阳楼记》,一任自己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我想,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
读过《岳阳楼记》的人们,大多终生难忘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警句。但我,也非常欣赏“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九个字给后人的昭示和启迪。
首先,这九个大字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启迪。在“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后面,作者不是写下了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和“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美妙文字吗?在大多数人看来,这里写的是洞庭湖的美丽景致,而我看来,他却是在写洞庭湖的'博大情怀和开放胸襟。试想,洞庭湖的美丽风景该有多少呀,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了这两个方面予以描述?我认为这一方面与作者本人的素养和情怀有关,另一方面,则是作者要为后面道出“先忧后乐”的警句做客观上的铺垫。你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包容四海的胸怀,他能做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
其次,这九个大字也为我们创造新的物资财富和谋求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思路。古老的巴陵曾经是鱼米之乡,有过几千年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发展经济的历史;解放后,又曾大力发展化工、造纸、医药等现代工业;改革开放后,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也做过很多的投入。所有这些,都曾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然而,就是围绕洞庭湖做的文章太少!其实,搞市场经济已经不需要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去谋求小而全的经济布局和发展思路。九百年前,我们的范老前辈就暗示我们,要创造“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哦!
再次,这九个大字也警示我们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珍惜大自然对我们偏爱和馈赠!既然“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没有了洞庭湖,我们还会有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巴陵胜状吗?所以,我们要珍爱洞庭湖、保护洞庭湖、美化洞庭湖!
让我们携起手来,珍爱自然,保护生态,共同把美丽的地球建设成为我们人类理想的家园。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3
看了《岳阳楼记》,我有很大的感受。
首先,滕子京是很有能力的,他把巴陵管理的特别好,他把各种已经干不下去的事业又重新办起来了,重修了岳阳楼。然后是洞庭湖,这一段写的特别精彩。在它下雨的时候,浪花冲上天空,太阳和星星都不见了它们的光。晚上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怀念家乡的`心情和伤感。还好,在晴天时,春风和熙、阳光明媚。登上这座楼,就会无比高兴,端着酒杯,吹着微风,心情很快活。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流传经典。
读完这篇文章,我受到的启发是:一定要做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不做鼠目寸光,没有能力的人。
好好学习,热爱祖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4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为了人类的进步和美好的未来,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独立与繁荣,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大多出身卑微,但仍然满腔热血,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虽生如蝼蚁,亦有鸿鹄之志;虽命比纸薄,也有不屈之心。中华五千年,英雄志士,浩如繁星,宋代张载就立下豪言壮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谋泰平;文天祥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赴死气概;明代顾炎武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宣言;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魄、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马克思的“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终生”,这些都让我们久久为之动容和振奋。
在我所阅读的经典中,给我的思想带来最大震撼的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它的涵义是忧患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是何等高尚的爱国情操!相比于当今某些公知,出卖国家利益,舔西方人的脚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1015年,苦读及第,授司理参军,后历任通判、知州等职务,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谪,但矢志不改,一生为民操劳:泰州治堰,执教兴学,秉公直言,戍边西北,后又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功绩卓著。其文学成就更为突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纵观范仲淹一生,出身卑微,但志向高远,虽命运多艰,然忧国忧民,在政鞠躬尽瘁,恪守职责;执教孜孜不倦;著书立说严谨。且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丰富的闪烁光芒的精神财富。
我已是初三学生,是新时代公民,继往圣之精神财富义不容辞!我虽是女孩,将来也一定要足行千里读书万卷,拟定雄心似丈夫!让范公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刻苦求学,将来报效祖国,让人生精彩!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5
《岳阳楼记》无愧一篇名作。篇幅不长,文字凝练,写景浩然大器,抒情荡人心魄。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自白则更为历代仁人志士所尊崇。可是我更为喜欢的则是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述,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宏大气势,让人顿然活力澎湃,心志飞扬;而读罢“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你又不能不思绪绵绵,浮想连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真能令你义气风发,恨不能立即至身其境,把酒临风,畅舒情怀。真可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但真正让我有感而发的尚不在此,而在作者对这不一样的情景引人产生的不一样感受所发出的嗟叹:“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其实,人本就是在性情的起伏动荡中不断成长的,这一点连上帝都无可奈何。创立这个世界时,上帝把一切都给人类安排好了,但就是不赋予人类性情。但亚当夏娃还是在上帝的无奈之中,偷吃了伊甸园的“分辩善恶果”,而使人有了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本性。这是一个神话。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却是不可否认的,而触景生情是人类丰富情感的.最基本的体现,这一点确是客观的。朋友说我是一个性情中人,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丝毫都不否认,或一时的心烦郁闷,或一事的洋洋自得,又或常常发出的激愤,再或时而生出的踌躇谩志,就像我在我的博文中所表现出的一样。所以,我不倾向作者所谓的“古仁人之心,”而更期望做一个随性人,何苦要“进亦忧,退亦忧”。
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的人生自白不适于现实环境。人自然是要有梦想、有信仰的,异常是我们的领导干部确实需要文中所表的要能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忧国、忧民、忧天下。但梦想和信仰,并不仿碍人的性情的发泄。毛主席曾在革命战争困难的时期,谆谆告戒全党:“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我们的勇气。”人是多样性的,情感也是多样性的,忧中要有感受喜的热情,喜中也要有发现忧的意识。这似乎有点类似《易经》中所谓“内方外圆”的道理。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则更不能非要强求自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仁人之心,胸怀远大,十分人能有。非要去强求,就不能不生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来。当喜则喜,当怒则怒,有感就发,有忧就泄,天下之忧非汝能解,而天下之乐汝当可尽享。但随性不等于无度,越界了,倒反会为己招忧。
说来说去,似乎还是没有说清。但这事本来就不太好说清楚,有时想来,做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整日里“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倒也不失为一种享受。但现今这事,已无此境界可寻。所以,何仿就去做个随性人,似乎更加丰富一些。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6
我在寒假期间背诵了<岳阳楼记>这篇有名的古文。范仲淹在文中对岳阳楼、洞庭湖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他用优美的文笔为人们展示了壮丽的美景,而他在描写美景的同时抒发出的忧国忧民情感,更是令我深深敬佩。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写。当时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气消沉、心灰意懒,思想很是消极。这时候他的好友范仲淹也被贬谪,当他邀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通过这篇文章奉劝滕子京,也是奉劝天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这种力透纸背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成为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这篇文章有许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取得一些小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裹足不前。而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拥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现在祖国的繁荣富强。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7
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它们的出名,都与题咏它们的诗文有关。而岳阳楼则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负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由参知政事被贬为邓州知州,正当他郁闷之极时,接到好友藤子京为岳阳楼作记的请求,于是便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与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诞生。
提到岳阳楼,就离不开洞庭湖。正因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这样一座名楼。范文正公认为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于是他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这一句,就可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的诗句相媲美,活现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壮阔,可见作者恢弘的气度,不凡的才识。不是大手笔是写不出这势极雄豪的句子来的。
然后,作者通过迁客骚人在观看两幅迥异的景象时产生的两种迥异的.心情,表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本来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与古仁人的不同心境来驳论,他们不因外界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这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禄、超越荣辱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却积极入世,在他们心里装着国家的兴亡和老百姓的苦乐。
《岳阳楼记》提醒我们为人之心。现在有很多的人在讲有一颗平常的心,过简单的生活。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是很难的。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我们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作为凡夫俗子,几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物质的追求,对于某些人来讲,是没有止境的,他们的目光始终是向前看的,这里的“前”,不代表“先进”和“高尚”,而是攀比和追求物质的享受。“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有时是霪雨霏霏,有时是春和景明,我们很少有那些大师级人物的沉着与淡定,在困境中,难免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但是长时间沉浸在这样消极的情绪中,还如何去在我们的事业上发愤图强、一展身手呢?
<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当时正被贬官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自在,可他没有像许多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任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
人們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侑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侑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侑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們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來抵抗侵兵?由谁來出谋献策?由谁來力挽狂澜?没侑了民众,這茖国家也就没侑了意义。当国家侑了危难之时,侑力出力,侑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可以和举国尙下所侑的人們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员,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努力学习,以天下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等将来长大后回报社会,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最大快乐。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标。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8
伴随一篇文章成长,这也许是很不容易的。自然读书时要读这篇文章,那是因为这篇文章被选入了课文,考试要考,非得要读。后来从学校出来又走上讲台,巧的是自己还教中学《语文》,这样这篇《岳阳楼记》便伴随我一生了,甚至教着教着就老了。早年教书的时候,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有《醉翁记》和《岳阳楼记》,后来改用了语文出版社编的教材,以为这两篇“记”文不一定选入了,结果还是被选入了课本,这样与《岳阳楼记》,便结下了“深仇大恨”,差不多每一年都要教上一遍《岳阳楼记》。这不现在还要写点《岳阳楼记》的文字,真是“冤家路窄”啊!
甲、中学时读《岳阳楼记》,“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的时候有远大的理想,自然这样一篇古代的“记”文是不在话下的。那时候自己就想说不定我长大了,能写比这好的“记”文呢。开始交待了作者写记文的原因,是因为朋友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这位范老先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便写了阴雨天在岳阳楼上的心情:“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写晴朗的时候:“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结尾还教我们要有自己的忧乐观,这点内容还千古文章呢,这只能说明古人的文化素养不高,写不出好文章而已。将来的好文章要靠我辈来创作了。
那时的我们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是古人水平差,是自己人生阅历少,对古人认识不到位,不深刻,而犯了狂妄症的毛病。
乙、而立之年读《岳阳缕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后来为了实现自己要超越古人的夙愿,自己就拚老命地写一些东西。因为那时候正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文革刚刚结束,文学突然吃香起来。文学青年是一个最热眼,最被追捧的年代,我便在滇西北深山谷里一面教《岳阳楼记》,一面拿起手中的笔,要像范老先生一样,留下点东西。然而一篇篇拙劣的文字寄出去,大部份都是泥牛入海,少部份有了那时候所谓的铅字退稿信:“谢谢您的来稿,还未达到发表水平,请继续给我们惠寄新作!”
有时候实在写得太多,还是不能发表,便在心底埋怨那些编辑的有眼无珠。后来再教学《岳阳楼记》时,才感悟到范老先生对人生的透彻理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老先生旷达心胸确实令人敬佩得不得了,人生的得失是不要去计较的,也不为了某个目的而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地去实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行。
丙、不惑之年读《岳阳楼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来也没有强求自己去写像范老先生那样伟大的作品,而是切合自己工作实际地抒发点感想也就行了。慢慢地有的编辑便主动跟我联系,说某篇东西有点价值了,再怎么处理一下就会更完美,慢慢地我的一些蹩脚的东西也就堂而皇之地登在某个报纸和期刊上了。
这时再重读《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是的'人生不计较一时身份地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要我们不论在那里,心里都想着为人类做点事情,都想着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不说推动人类向前发展,也想着尽上自己的一份能力。就像滕子京一样,能够重修一下岳阳楼也是可以的。不要非去逼迫自己要有多大作为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是我对范老先生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地方了,他不仅规劝了当时心情苦闷的滕子京,也将后世所有的来人都规劝下来了。文学的精要就是在不经意间,劝化了所有的世人。
丁、知天命之年读《岳阳楼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觉得什么都将过去,只有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才知道人生确实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不容易的,但做到了这一点,说明人生也就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家有万间,一夜仅睡一床而已;家有万担粮,一日仅三餐罢了。”过多的追求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古谚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还是让我们像范老先生说的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有了这样的一种豁达和追求,人生没有愈越不过的门槛。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9
范仲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进步的思想家。在《岳阳楼记》中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因此他的这篇文章及其思想被后人所铭记。
通过《岳阳楼记》那酣畅淋漓的文笔,那临江的.春色,秀美的风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仿佛尽收眼底,如临其境。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荣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者矣。”我真切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社会理想,正是自然界万类霜天竞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谐欢畅,是荣辱皆忘的博爱与奉献。
《岳阳楼记》的著名不仅在于范仲淹细用腻逼真笔触刻画了一幅幅美景,更在于他用涵意深远的文字传达出来的政治情怀及思想魅力。
范仲淹当时正被贬官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自在。可他没有想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仍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和朋友。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他从小苦读史书,担任过许多官职,两袖清风,清正廉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神圣的使命感与进取精神,如今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无价之宝。
居安思危,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洒脱,忧国忧民的情操,像一面镜子,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令人敬仰。
由此,我想到现在一个人不论其岗位如何,都应具有主人翁精神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刻刻关心国家和人民的模范人物为榜样。
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从小树立为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志向,学好文化知识,磨练自己的意志,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0
近日,读范公文《岳阳楼记》,敬古人忧国忧民之天下情怀,今深有感触,感同身受,比之年少,又有不同,然万千景仰,不及一二,为悼范公,遂作此文。
我的心情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忽一日,乌云蔽日,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从地面到房顶,从房顶到天空,伸手只见五指,周围芳华摇落,落英缤纷,灌木草丛,皆摇旗呐喊,鬼哭狼嚎,呼声大作,鸡飞狗跳。且听的.电线声,声声呜咽,随后,锅碗瓢盆,一起叮叮当当作响,如小雨切切,似大雨嚓嚓,万物欲立而不由,欲匍而不能,欲静而不止。
遇此情景,则心戚戚然,不免生无限叹息。忧思多虑,愁老烦幼,畏惧人言,感人生之沉重,叹世道之艰难,想昨日之伤痛,郁郁而行,纠集成结。念去日苦多,路险途恶实难成其业。悔恨该珍惜年少时光,到如今蹉跎岁月苦不堪言颠沛流离早生华发。人生百年,春夏秋冬只一轮回,刹那便是永恒。唯有好好活过,方觉不负此生。
彼日,天和景明,惠风和畅,天地娴静的不拂带一丝杂音,江河明净的不招惹一滴尘埃。朵朵白云,缓缓舒展,万千绿柳,波光粼粼。桃花摇曳,声声鸟鸣清脆悦耳,流水倾泻,阵阵歌声优美婉转。更有巧燕翩然而至,三五成群,尖叫互答。人来人往,目光不经意的触碰,回报以对方浅浅一笑。
遇此情景,则心胸为之一宽,放眼天下之大,踌躇满志,振臂一呼。思过往之峥嵘,已成电影之一帧帧温馨画面。心之优雅坦然,安之若素,宠辱皆望,念有万千思绪,如不尽长江滚滚而来。豪情壮志,气吞山河,放眼望,江水扬波冲天,拔剑吟,云起心潮逐浪。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1
说起《岳阳楼记》诞生,实乃文坛的一段佳话。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谪任巴陵知府,第二年集资重修岳阳楼,考虑到“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钜卿者不成著”,于是他想到自己好友范仲淹。六月,他写了一封《求记信》,同时附有一幅《洞庭晚秋图》,请范仲淹为之作记。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志向,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接到滕子京的《求记信》,正值他被贬邓州(今河南南阳),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时候。
这天是公元1046年9月14日。吃过晚饭,范仲淹令人将《洞庭晚秋图》高高挂起,他要仔细品读一番,好好构思这篇文章。秋风习习,月光如水。凝神壮美的画图,他仿佛神游物外,越长江,入洞庭,登临送目,心与景汇。
神游物外,他想了些什么呢?
也许是那一碗米粥分为四块果腹两餐的艰辛童年?或许是长达五年和衣而卧的求学岁月?抑或是眼下仕途坎坷、一贬再贬的屈辱处境?
应该不会。因为这不合他的性格,而且书有佐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操守。
登临送目,他看到些什么?
是先秦诸子或乘车、或骑驴为济世救民奔走呼号的忙碌?或是屈原策杖行吟、抱屈投江的悲壮?还是杜甫徒唤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
都有可能。因为见贤思齐是他的行为准则。记中所说“余尝求古仁人之心”就是确证。
心与景汇,他或许听到了什么?
是孔夫子执着不悔的“君子忧道不忧贫”信念?或者是孟子矢志不渝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念?还是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至死都不放弃的“民生各有所乐”追求?抑或是杜甫“穷年忧黎元”,但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自己纵使“受冻死亦足”的誓言?
一定是这样的。因为“仁者”的济世情怀,一直是他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记中不是清楚记述了他对“异于二者之为”高尚行为的苦苦追寻吗?
但是,更可能的`实际情况是,他也许什么也没见,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听见。此刻他的心中,只有忧乐两字关情。融入血脉的信念,埋藏日久,体念日深,笔走龙蛇,不过一吐为快而已。但见他,身微倾,轻拈笔,伏案疾书,叠彩华章在笔端涌流,跃然纸上。
凝望着重彩塑金的雕屏,我仿佛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一种敬意,一股激情在胸中搏动。
《岳阳楼记》区区368字,开篇先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状,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继而由岳阳楼大观过渡到览物之情,浓笔重彩描绘洞庭湖阴晴变幻的不同景色,分写览物而悲、览物而喜的不同心境。最后通过与“古仁人之心”相比照,正面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千百年来,《岳阳楼记》以其立意高远、写景雄奇、抒情真切而传诵千古。它所阐述的人文理想,几乎升华为普遍的道德规范,成为激励历代志士仁人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临胜境读华章,滋味果然大不相同。沉吟间,忽听身旁轻声叹言:“读《岳阳楼记》,人人争说忧乐观,依我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值得探求。”
这话让我砰然心动:“这是谁呀?说我哩!”抬头循声望去,是校长。只见他两眼笑得眯成一条缝,意味深长地望着我,那神情明明白白是传递着一个问号。
对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之所属唯有天下苍生。这是无我的境界,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前提。我茅塞顿开,忽然悟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摒个人成败得失、荣辱毁誉于度外,以天下为己任,济苍生、安社稷的胸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种忧民、忧国、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济世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居安思危、乐在其中的忧患意识。
多情的中国文人,千百年来,渗入你骨髓的忧患意识、济世情怀,是穿越时空涓涓流淌的一股清流,凌风怒放永不凋谢的一枝奇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注入了无限的活力,附丽了壮美的生命。它发端于商周,发达于唐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书写了彪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长卷。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2
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称为江南地区三大名楼。他们的知名,都和题咏他们的诗词相关。而岳阳楼则以王安石的《岳阳楼记》最负盛名。
王安石因其实施的庆历新政不成功,由参知政事贬官为邓州知州,正当性他烦闷之极时,收到朋友藤子京为岳阳楼作记的恳求,因此便故弄玄虚,表达了自身远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政冶理想,并与盆友共勉之。千载名作便因而而问世。
提及岳阳楼,就不可或缺洪泽湖。正由于拥有洪泽湖才铸就了那样一座名楼。范文正公觉得巴陵的幸福风景全集中化在洪泽湖,因此他说道:“衔群山,吞湘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这一句,就可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的诗词相提并论,活现了洞庭之水的浩渺壮美,由此可见创作者恢宏的气概,非凡的才识。并不是大格局是写出不来这“势极雄豪”的语句来的。
随后,创作者根据“迁客骚人”在收看两张迥然不同的.景色时造成的二种迥然不同的情绪,说明人的情感容易受外部自然环境的危害。这原本是以己度人。殊不知,创作者又与“古仁人”的不一样心情来驳论,她们不因外部的优劣和自身的得与失而或悲或喜。这应该是人生道路的真谛,跨越高官厚禄、跨越盛衰得与失,“不戚戚于困穷,不汲汲于荣华富贵”。她们却积极主动加入wto,在她们内心装着我国的兴衰和普通百姓的苦与乐。
《岳阳楼记》的知名,是由于它思想觉悟的高尚。王安石那时候正被贬职“处江湖之远”,原本能够采用明哲保身的心态,落个清闲自在,可他沒有像很多像陶渊明那般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任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盆友。
一个人要保证先忧,务必有胆有识热血,虽然不易。而当一个先忧之士创建了荣誉以后还能后乐,更为弥足珍贵。
我很喜欢创作者用细致真实的画笔勾画出的一幅幅美丽风景,更沉醉于其用实际意义长远的文本所传递出的最终使用价值高标准。读《岳阳楼记》确实是一种美丽的享有!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是源于宋朝王安石作品《岳阳楼记》的一句名言,意为“在世人焦虑以前先焦虑,在世人开心以后才开心”。王安石贬官出京,应对万倾洞庭,把本人“宠辱偕忘”,它是是多少爱国志士无私激吊的感叹,是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的政冶理想的反映,也主要表现出他崇高的热爱祖国品性。
苏武牧羊,历经历尽艰辛。委曲求全为何?还并不是由于苏武胸襟为国分忧、为国持节的信心,才不管不顾本人凄惨的处境。他那类博大胸怀非常值得世世代代弘扬众多。
社会经济发展了,时代背景不一样了,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为人们美好理想在先,以苦为乐”的人生价值观,仍是大家中华民族的基调,也仍是大家青年一代的理想化。
一代伟人周总理在国家大事危殆,外侮日亟的状况下,自小就塑造了“为中华崛起而念书”的理想,他以天下为己任,甘愿为“面壁十年图破壁料理机”,把自己的的`发展前途运势牢牢地联络在—起,无私无畏拼搏—生,获得了老百姓的景仰和拥戴。
今日,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智能化的幸福生活向大家每一个人挥手,而孔繁森却决然撇开繁荣都市,赶赴中华民族那块贫乏的农田,甘心情愿地为这方面农田洒去一腔热血,他是大家新时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楷模。以便藏族同胞,他能够撤销回家了探亲访友,能够把自己的'薪水赠给藏族老大娘,其至能够不管不顾自身的病苦,以便那一方水土,为那边的同胞们,他把比较有限的性命化作无尽的精神实质驱动力。生命不息,作战不仅,大公无私,死而无憾。
今日,大家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性之乐而乐”这句话千载至理名言,便是要以天地为本,以老百姓为本,不以一点考试成绩而得意忘形,不以一点挫败而灰心丧气,大家仅有英勇地担负起中华民族转型发展的重担,才无愧历史时间,无愧革命先烈,无愧明日!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4
我还在假期期内记诵了《岳阳楼记》这篇知名的文言文。王安石在原文中对岳阳楼、洪泽湖的描绘令人好像亲临其境,它用幽美的文采为大家展现了壮观的.美丽风景,而他在描绘美丽风景的另外表达出的以天下为己任感情,也是令我深深地钦佩。
《岳阳楼记》是王安石就盆友滕子京之邀所写。那时候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气低落、灰心丧气,观念很是消沉。此刻他的朋友王安石也被贬官,当他邀约王安石写《岳阳楼记》时,王安石根据本文劝告滕子京,也是劝告世人“不以物喜,不因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这类力透纸背的天下为公的观念情结变成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本文有很多名垂千古的名诗句。“不以物喜,不因已悲”告知大家:不必由于获得一些小考试成绩而得意忘形,也不必由于碰到一点挫败就踌躇不前。而成千上万革命烈士和爱国志士更是有着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杰出情结,才拥有新中国成立的问世和如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闪烁着质朴的大义凛然的观念辉煌得话,并不是近现代和当代人说的,只是九百年以前王安石说的。
王安石是宋代名臣,一位优秀的思想家和作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王安石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扔下妻室与韩琦一起驻守陕西省,频繁击败了北魏、契丹的入侵,护卫了我国的安全性;在哪“长烟日落孤城闭”的.荒郊野外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千万里”的诗词,殊不知他想起“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渡过了一辈子。对啊!“愿得此体长报国志,何必生入玉门关”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表达了有识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昌盛,为解救老百姓的困苦而拼搏的无私情感,它鼓励了成千上万的人战死沙场。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道前往交涉凶多吉少,充分考虑“国家大事到此”,就“不可爱身”了。他置本人存亡于度外,多少度摆脱元军魔掌,以求重振旗鼓,为国雪耻。临终时还一心要拯救中华民族。他在《指南录后序》中立誓:“生不可以救国救民难,死犹为恶鬼以击贼”,仍在一首诗中传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取材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大家的民族解放抗争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也是不计其数了。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英勇斗争,以血水染红红旗轿车,目地是“天地之乐”。抗争的生还者,当她们见到革命胜利,老百姓翻盘了,觉得极其高兴。老一辈工人阶级革命英雄们也是“后天下之乐而乐”,她们还以便中华民族老百姓进一步的“乐”?完成四化,已经“老骥伏枥”,简直“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定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仅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可以“后天下之乐而乐”。前苏联知名的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要变成自身幸福快乐的工匠和创始者,就务必先变成全体人员职工和农户幸福快乐的工匠和创始者。当他变成全体人员职工和农户幸福快乐的工匠和创始者时,他便变成自身幸福快乐的创始者。这话更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实际解說。
大家这种年轻人,普通高中刚大学毕业,对幸福快乐充满了期待和憧憬。要得到真实的幸福快乐,就务必投身于到服务于人民、基本建设和保卫国家的惊涛骇浪中去,任劳任怨;在临死的情况下,想起自身沒有碌碌无为地虚度光阴,为祖国的四化工作作出了一定奉献时,便会觉得引以为豪,觉得幸福快乐。
如今有的人对“幸福快乐”的了解,只困于一己之利,报考学校“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但是河”,分毫都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准备。这类人最终总是四处栽跟头,其“幸福快乐”是最迷茫的,对社会发展不可以有所裨益,乃至变成社会发展的蛀木虫。我劝诫这类人,“男子汉大西北有九州,莫渗水西桥畔泪”,“当丧生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不起上死在子女手上邪?”千万不要做得比古代人送差!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6
不得不说《岳阳楼记》的震撼力;其景之壮观,尤如历历在目!其情之真切,好似感同身受!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国情怀,作为读者的我自认为是很爱国的,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却实难达到!我想当时在朝做高官拿厚禄的`人如果都能有这种觉悟,能达到这种境界,今天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有机会我一定要登上《岳阳楼》,去目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气势;去感受“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悲凉;去体绘“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的快乐!
有时候我真感慨古人的圣明贤得真是今人无法比似的,如果现今的人们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世间又少了多少烦脑与忧愁!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7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岳阳楼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最被人们熟识的`文学作品。
实际上作者并未去守岳阳楼,纵观全文,准确描写岳阳楼的语言并不多见,作者正是避生就熟地用“前人之述备矣”来替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句表达了作者旷达开阔的胸襟。
“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古名句则是向世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描写也十分细致。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8
范仲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进步的政治家。在《岳阳楼记》中,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和志向,他的思想为后人所传颂。
范仲淹当时提出这一观点,正如他自己所解释的那样,就是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无论得与失,都要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包括一些开明君主的进步思想的概括。一个人如果真正具有这种思想,便可以作出许许多多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来。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较开明的君主,他以隋亡为教训,认识到如果统治者荒淫无道,沉迷于声色犬马,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天下人痛苦的基础上,那么,一时的快乐会导致天下的灭亡。所以。李世民登上王位之后,比较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实行了对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他自己也力求不过度奢华,终于促成“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使我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李世民、范仲淹等人的思想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在他们的身上虽然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但做皇帝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做大臣的,终究是为封建制度服务,因此,他们的言行不能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天下百姓。
当前,我们仍然传颂着这句名言,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既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意思,也包含了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意思。就是以天下人乐后我方乐,以天下人的欢乐作为自己的欢乐。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19
<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庆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巴陵做官,重修了历经战火动乱被毁的名楼---岳阳楼,修葺一新之后,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题写文章,以志纪念。范仲淹就创作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文章<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文章一开头作者略叙创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址,刻唐贤今人诗文于其上,嘱余作文以记之?。之后,用浓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通过不一样的景物和不一样的思想感情比较描述,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与抱负,这种人生理想对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很小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妈妈又让我重温了<岳阳楼记>,文章中我最喜爱的一句话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为平民担忧;独处边远江湖,为君主分忧,这就是进京做官也担忧,退隐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说?当天下人还没有感到担忧的时候我就为他们担忧,而当天下人都安居乐业感到快乐之后,我才敢快乐?吧!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员,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发奋学习,以天下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等将来长大后回报社会,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最大快乐。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标。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笔下《岳阳楼记》的一句名言,意为“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范仲淹被贬出京,面对万顷洞庭,把个人“宠辱偕忘”,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的体现,也表现出他高尚的爱国情操。
苏武牧羊,历尽千辛万苦。忍辱负重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苏武胸怀为国分忧、为国持节的.信念,才不顾个人悲惨的境地。他那种博大胸怀值得子子孙孙发扬广大。
社会发展了,历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为人类美好理想在先,以苦为乐”的人生观,仍是我们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们青年一代的理想。
今天,我们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为先,以人民为先,不为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不为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我们只有勇敢地肩负起民族振兴的担子,才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明天!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1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经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境: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终,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境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当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必须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能够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习也是一样的。仅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当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当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2
“朴素而清雅的楼阁前有一片静谧的湖泊,点点沙鸥在幽静的湖面上轻轻掠过,划破了水面的宁静,五彩斑斓的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下自由穿梭。湖面与水底融汇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现实与幻境、无奈与欣喜都在尽情的交织、旋转、升华……”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诗人范仲淹的一篇传世佳作,文章共有六段,从开头到结尾,从电闪雷鸣到风和日丽,从不一样的角度展现了岳阳楼的摇曳多姿。每当我读完《岳阳楼记》,这一幕幕真实而久远的旷古美景总会情不自禁的浮此刻眼前,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豪壮之情。不仅仅因为岳阳楼令人陶醉的美景,更因为作者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在悄悄地流露,缓缓地流出……
正是因为这种忧国忧民的急切心境,才让我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他的先忧后乐,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满腔热血与风雨中屹立的岳阳楼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
被风雨弥漫的岳阳楼,好似一只暴雨中振翅欲飞的海燕;春光焕发的岳阳楼,宛如一个喜笑颜开的小姑娘,迫切地想将欢笑散在每个角落;如诗如画的岳阳楼让我时时刻刻都在陶醉,使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将心中的感受与眼前的你分享。我更情不自禁的感叹诗人那种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一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都化成了诗人奋斗的动力!读一本有价值的好书,不仅仅要读更要去品和做,我必须要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去更多的了解国家大事。虽然我本事还有限,但我必须会用我的'努力证明一名炎黄子孙应有的力量与雄姿!
经典是来自博通古今的丝丝灵感;经典是壮怀激烈、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未来期望的结晶,它深沉而凝练,久远而完美,它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无数人在它的激励下获得了新的期望,这就是历经千年但从不为世人所弃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这个浩瀚的大海里,有无数像范仲淹这样的名人志士,力求为国家贡献毕生的力量,也有无数像《岳阳楼记》这样流芳百世的旷古佳作,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都凝聚了作者发自肺腑的情感。
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是中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文化根基。我们仅有更多的传承先辈们留下来的的经典文华,才能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真正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了使中华大地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宝更加发扬光大,为了祖国更加强大,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3
《岳阳楼记》中第一段主要叙说本文写作的原因和当时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为写景,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为打动我的一段,它多为议论,其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和远大的报负。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当学习“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坚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是否也应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必须的历史局限。可是此刻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当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中国将永盛不衰,繁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的话,不是近代和现代人说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研究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仅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创造者。此话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
我们这些小青年,高中刚毕业,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劳;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了必须贡献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此刻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报考大学“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可是河”,丝毫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打算。这种人最终只会到处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对社会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我劝告这种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当死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手中邪?”千万别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资料,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5
万事俱兴,重修故楼,岳阳楼宏伟雄壮,洞庭湖绵延不绝浩浩荡荡,令人感慨万千。阴雨连绵使人忧伤,明丽清朗又使人喜气洋洋,变化莫测,趣味无穷……但这都不是作者的登楼观望的感想,前者因单纯的天气变化就改变了他观楼的心情,而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便是作者所信奉的。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还表明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指人心神专一,专心致志,排除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比如当我们考砸的时候,不应当灰心丧气,因为这只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学习,起到消极作用。我们应当积极面对错误和不足,看淡分数,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让他们影响我们的.前进的步伐。还有运动类竞技的本质不仅是身体素质,更是心理素质,你能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兴奋,提起精神努力追赶吗?这是对运动员们最大的考验,也就是我们的“女排精神”,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依然能扭转局势,永不服输的精神,是我们的骄傲!就像作者范仲淹自己一样,虽然屡次遭贬,但依然秉承自己的原则,正直无私,清正廉洁,从不溜须拍马,欺上瞒下,他还把自己的钱财都用来帮助贫苦百姓,购买义田,身无长物,自己却贫苦一生,都没有财务来办丧。
这也体现出了他为官的另一个准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永远把百姓人民放在第一位,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其被贬在外时依然为百姓着想,三年后才复官,仍“不知悔改”直言不讳,又遭贬。他的这种精神十分难得,屡战屡败,却依然勤勤恳恳。不像很多人都避讳官场黑暗,隐居山林,过上了清闲无忧的生活。而范仲淹却心怀天下,不愿独善其身,敢于正视苦难挑战,不同于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如名人传中提到的英雄式人物应当是发现世界的真实面目并且热爱它,而不是逃避它,就像贝多芬一样,遭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各种打击摧残却依然为给人们带来欢乐而奋斗着,有着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范仲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篇佳作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辞藻,更在于其深刻的思考议论,而岳阳楼记都做到了。贤士名人各种各样,都为人们称颂,有退隐山林游山玩水的洒脱人士,也有忠心耿耿为国效力的千古忠臣,但我认为后者略胜一筹,因为这是一片诚心,忠心耿耿的人为社会做出的自己的努力与牺牲,也是一种层面上的“舍己为人”。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6
弥漫着风雨的岳阳楼,好似在翻滚波浪中依旧振翅飞翔的海燕;明媚春光照耀下的岳阳楼,却又好似笑逐颜开的小姑娘。欣喜和无奈之情交织、碰撞、升华,情随景生,情景交融。
读起范仲淹的传世佳作《岳阳楼记》总是有种跌宕起伏之感。它的美不仅仅是因描绘了横无际涯的景观,浩浩汤汤的湖水,更是因作者超然豁达的人生境界和源自于心的呐喊。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精神追求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世拯民之志,让人不得不叹崇高与非凡!
作者通过“迁客骚人”在观赏迥然不同的景象时所产生的差异心境,证明环境是影响心情的重要因素,情绪波动为人之常情。随即作者又巧妙地转化和驳论,将“古仁人”所具“或异二者之为”的心境做出精警深刻的阐述,拥有超越功名利禄之心、超越荣辱得失的胸怀,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王维虽隐居于世却仍怀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乐观与豁达;苏轼被流放到布满瘴气且杀机重重的岭南,他没有唉声叹气反而写下名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种淡定与不惊应该和范仲淹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有相同的胸襟吧!对于少年的我来说,学会宽容、学会悦纳自己,平静地看待世界,坦然地面对得失,只有轻装上阵才能绽放精彩。
在今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就在我身边。是他---国士无双的钟南山院士。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我神州大地时,84岁高龄的刀马老将眼神坚毅、语气坚定地提示人民“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他让大家不要去,自己却披荆斩棘,率领医护冲向了前线。航班无机票,高铁无硬座,他就挤在餐车里,那张靠着椅背休息的照片让多少人动容、泪目。前方是病毒、是恐惧、是死亡,但在他眼里,前方,是被病痛折磨的生命。他苦苦寻找着战胜病毒的良方,仅凭着微弱的光芒也要誓死把天地开创,他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中国的脊梁。这刚正不阿的医者仁心,英雄相惜的侠骨之情,洒泪苍生的啜泣动容,不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写照吗?
凭借着千古名句我记住了岳阳楼,记住了范仲淹的忧乐观。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登上岳阳楼的顶层,凭拦远望,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尽收眼底,细品着范仲淹喷薄而出的感慨,风朗气清的人格,此时盎然的诗情,精美的辞彩定会涌上心间。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7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个真心想为国家做点事的人似乎都无法逃脱被贬的命运,而这些被贬的人总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之人,就如滕子京之于范仲淹,张怀民之于苏轼。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与人携手前行大概是他们面对阻碍抱负的纷乱和莫测的世态炎凉时最大的慰藉。
文人寄情山水,用山水的景色来包容自己繁多的感情。在无言的淡雅中寻求一片寂静之地,闭目沉思来去与冷暖。《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寓情于景,借洞庭风光来描写迁客骚人不同处境下的见闻,而眼见即心景,一雨一晴,一悲一喜,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我似乎可以看到两个画面:纷纷而下的雨雪衬着深浅不一的黑色天空,湖岸边的船随水面摇晃,木甲板因北风嘎嘎作响,作者站在岳阳楼上,望着虚影似的浅色山脉隐匿在阴云里,一如自己的处境。愁、烦!他或许会急切地抬眼找寻乌云缝隙里透出的光和一个登上甲板查看船身是否完好的.人,又或许苦笑一番后走回楼内,贪个一醉解千愁,明日可从头的松懈;晴空万里,草木青翠,欣欣向荣。月光一泄千里,渔歌四起的欢喜让他端起了酒杯。乐!妙!他或许想要留住这份世间极乐,并渴望天下人能共享此感。
然而无论是“浊浪排空”还是“波澜不惊”,都不是作者想要的。他想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淡定,出尘绝世的淡定。这在我看来与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相互矛盾的。他的忧乐已经是“以物喜”“以己悲”了,而且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不喜悲的人是有毛病的。假如你中了五百万却毫无表情,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开心到了脸部失控,二是你眼中的五百万还算不上个零头。再假如你从皇亲贵胄沦落为讨饭乞丐,你不可能只是觉得睡大街和睡羽毛床没区别,吃馒头和吃鲍鱼一样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连圣人也做不到。人不是独立体,感受外物变迁而产生心情变化,因为自己处境或喜或悲才是心脏与大脑正常的反应。如果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写不出《将进酒》,苏轼就写不出《江城子》,李清照也不会“此情无计可消除”,更不会“凄凄惨惨戚戚”,那这世上少了多少故事与名篇。我宁愿消受喜悲也不愿对它们视而不见。正因为“以物喜,以己悲”,所以我们才会感叹王朝兴衰,迷恋大千世界,歌一曲《消愁》,留一座城。
那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到底怎样才是呢?我看来应是范仲淹不因为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动摇自己的决心,才是实现抱负的途径吧!而他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在“忧其民”“忧其君”的道路上是孤独的,这是他奋斗一生的追求!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8
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初中必学的一篇文言文,是中国历代文人志士必读的佳作。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于是,《岳阳楼记》就这么诞生了。
范仲淹作为一个伟大文学家的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样是登上岳阳楼,别人所见之景就是景,而他所见之景背后却别有洞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别人来到此地,无外乎登高望远,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范仲淹能够在岳阳楼所见的景色中看到浮浮沉沉的世间百态,最终却得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警世箴言,给天下所有的鸿儒和白丁提出了“屈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兴邦之策。不得不说,范仲淹的一代伟人情怀实在是令人叹服。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景物描写也是十分出色。他在描写景色时,能够利用典型鲜明的物象,给人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典型的借景抒情手法,更是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增强了认同感。就像“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一段,我们读起来就会感受到岳阳楼上凄风苦雨的景色,也感同身受地体唔到不得志的人登楼的郁郁之情。而于此相反,“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段,就会给人春光明媚、万物欢欣的感觉,也很容易让读者感受到登楼之人的欢呼雀跃。作者通过典型的意向和简洁却又不乏华丽的'词藻,勾勾画画就描绘了天堂地狱两种岳阳楼景色。这也是两种典型的登楼心情,也是满目萧然和喜洋洋两种人生的典型刻画。鲜明的对比,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作者自己对大多数迁客骚人的否定和自己“进亦忧,退亦忧”的观点。全文读下来,大气磊落,仿佛真的去岳阳楼上参观了四时之景,与范仲淹跨时空进行了对话。一代伟人情怀,时至今日也是给我们众多启迪。
在现代社会中,同龄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稍有不慎便会落败。失败之后,我们的姿态应该是一蹶不振吗?当然不是。范仲淹就给了我们一个参考性十分大的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又会有几个人真的能够完完全全做到呢?我们要学习的是里面的精神。无论自己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拥有这种淡泊的胸怀,要相信努力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金子总会发光的。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当代青年也应该拥有更加开阔的格局和更加长远的目光,不单单为自己谋福利,还更应该本着为社会做贡献的态度,忧国忧民,胸怀寰宇,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此,也不枉《岳阳楼记》传唱了千年岁月。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9
假期里闲来无事,便在书桌旁看书。偶然发现一篇古文《岳阳楼记读》。读完后我感慨万千,便把读完后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特别是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因为只要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这充分体现了岳阳楼美的神奇。
第二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忧愁:
从这一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因为它的意思是: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也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忧愁。
《岳阳楼记》让我知道了岳阳楼的美,也让我懂得了“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30
时节如流,物已不是人亦非旧。飘零外乡,常为异客而不得归。予不禁神伤,感斯范文正公“去国怀乡”之句,叹自身之孤零,悲世事之无常。黯然销魂,遂生隐逸之心。羡首阳之采薇,慕南山之撷菊。向之而不得,故无所适从,不知其路。于是求之于师,师言:汝常以杜、范自居,何不读其文哉?遂再阅范正公之《岳阳楼记》,不禁思索,遂作此文。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庆历四年,范文正谪郑州令,寻知杭州、青州。新政受挫,振国之措依继而废,范公年亦老矣。而吕、夏等辈趋炎附势排除异己,于是庙堂之上碌碌无为者有之,阿谀奉承者有之,贪墨无度者有之,贤臣遗于野,进取失仪,刑法失度。外辱于夏、辽,内困于财、费。积贫积弱,所谓太平者,镜花水月耳。
夫谪贬者,或黯然销魂,或怨恨时运,或感慨己身,或纵情山水,而范公与之异甚。其持匡天下之心,怀救世之志,未有易也。“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虽体乏而不止,虽贬谪而不息。
遂应滕子京之邀,作《岳阳楼记》与之共勉。以岳阳楼阴晴之变化,喻人世之沉浮荣辱,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展现其心态与志向。感人肺腑,千古传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予不禁有所惑,既人生乎天地之间,死生无定,荣辱无常,岂无感耶?事之祸福相依,祸则感极而悲,福则喜气洋洋。若强以束之,则悲愈悲,喜愈喜,岂可终焉?且夫人世之短暂,俯仰之间已一轮回,何不放浪形骸于天地,纵情释怀于己身,以致逍遥哉?
然则天下之忧乐何解?以求己之逍遥,而众生困苦,则隐之何安?以求己之超脱,而世之困顿,则退之何义?一人尚如此,况天下众人乎?于是予有所得焉。夫孔子欲拯天下,兴礼以游列国,未得用,而未见其隐;屈原欲救楚民,直言以谏怀王,未得纳,而未见其退;杜甫欲正时弊,著文以正风俗,未得果,而未见其止。非其无感也,而心怀之于天下。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文正无悲无喜,亦悲亦喜。所悲喜者何?天下苍生也。于是予有所愧焉。余之起伏者不过沧海之一粟,而以物悲喜,常有所得失,是以心不正意,言不正行。何以天下为任?且夫身躯有所尽,情意有时绝,而世德之无穷,可洞时空,此岂非真隐耶?遂知古仁人之心,在天下也。于是豁然开朗,再无嗟叹之意。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31
5月19日晚风轻拂,华灯初上,在丰顺县潮客汇二楼宾客云集,红酒飘香、水果满盘,和着美妙的古筝名曲,人们在此共享文化盛宴。原来今晚是丰顺县第二期悦读会活动:《美哉!岳阳楼记!》
主讲人朱明海先生重点从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语言美、性情美、内涵美三方面进行深入的赏析。其间运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白居易的《琵琶行》进行对比阅读,拓宽了听者的视野。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听者更深刻地领悟到面对人生的风雨要“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为人处世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主讲人的精彩赏析让听者无不产生深深的共鸣。在讨论环节,大家纷纷踊跃举手发言。有对主讲人进行点评的;有谈对《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印象和句子质疑的;有结合自经历谈体会的…。现场氛围积极热烈,高潮不断。受现场热烈氛围影响,来自丰顺县集瑞博物馆的馆主黄和祥先生主动提出要承办第二期的悦读会,来自梅州的文化传媒的嘉宾则主动提出要当总策划,还有主动提出要朗诵的……大家畅所欲言,兴致勃勃,超出了预期的效果。其间穿插的朗诵环节也是本场活动的一大亮点。丰良中心小学何望贤校长的《岳阳楼记》、北斗镇政府的张双喜先生的《醉翁亭记》、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张玉老师的《琵琶行》、汤坑中学五位初二级同学组成的小组诵读《岳阳楼记》,一次又一次让听者品味到了悦读带来的美妙心境。
由汤坑中学三位学生带来的琵琶与杨琴合奏《金蛇狂舞》让在场的宾客们被中国的古典乐器带来的美妙视听享受所陶醉。汤坑中学黄粉兰老师演唱的由范仲淹的词创作的《范仲淹的忧伤》则让人感受到了他婉约多情的一面。悦读会负责人罗琼女士接受了由原县卫生局副局长谢永波先生赠送的书法作品:“先忧后乐”和梅州日报传媒书画院院长精心准备的礼物:长篇书法作品《岳阳楼记》,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书法与悦读带来愉悦气氛。最后由梅州日期报副刊梅花版编辑朱红娜女士和县宣传部副部长彭汉如先生的压轴讲话更是拔高了在座听众们的思想境界和阅读高度,让大家深深感受到参与悦读活动的意义。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大家在意犹未尽中纷纷表示下次有机会的话还要再来陶冶自己,多读好书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本期悦读会的参与者从老中青少各个年龄层,从企业家、传媒人、公务员、教师、学生等各个行业,丰富的活动形式和轻松愉悦的氛围,推进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对阅读的喜爱,为精神文明建设书写了最美的一笔!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32
最近热播的芒果台电视剧《清平乐》,讲述了宋仁宗时代的故事,这个时代涌现了许多名臣,如狄青、欧阳修、富弼、文彦博等人,其中之一名为范仲淹。范仲淹是一名文学大家,以下是我读他名作《岳阳楼记》的感悟。
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当太守,政绩突出,百废俱兴,于是修缮了岳阳楼,嘱托范仲淹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不过“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就情景的差异写了行人不同的心境。
像那阴雨连绵的天,连续几月不放晴,满目都是悲景,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极悲之情。要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波澜不惊,天色湖光相连,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遇见了这种情形,就会心胸开阔,快乐许多。
但范仲淹也说,还有第三种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淹对自己及同类人的'感慨。就算当上了官,也不能忘本,为官应以百姓为先,才能称之为“父母官”。范仲淹本人也是言行合一,在朝为官时直言进谏,刚正不阿;被贬斥时,他坚守初心,体恤民情,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可以说范仲淹是后世的楷模,直至今日,也同样适用。于是就有了倡廉反腐的风尚,对于那些尸位素餐的“苍蝇”就应该毫不留情、重拳出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提倡的做法,唯有朝廷上下形成好的风气,江山社稷的安定才能指日可待。虽然官场不尽得志,但他尽必生之所学为国家做出贡献,读书人应当如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33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古来少有的名文、美文、雄文,观起来让我收获不多不少。
可能是我看点比较独特,我首先看到的是两位大文豪去看整个世界的视角。首先从题目来说,《岳阳楼记》,自古以来就很出名,就是文人墨客多显之地,反而是《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亭,如果不是欧阳修一文提到,可能世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就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了:范仲淹从一个名胜去看天下人,是以大见更大,而欧阳修却从一个小地方去看天下人,是以小见大虽然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可我还是比较认同欧阳修的视角,毕竟是为官,就是为了民,所以还是得从民的身上出发,而不是从文人墨客出发,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毕竟人范仲淹都没到过岳阳楼,所以范仲淹的视角我也不觉得否定。
我从这两篇文章得到的不是知识,准确的说是不仅仅是,我的到最多的其实是道理,它解决了萦绕我心头很久的疑问——我到底需要什么,就拿做好事来说,有的人终其一生去行善,到最后却不为人所知,反倒是那些名人,随便干点什么影响力都比他们大,那么行善到底为了什么,为了积德?为了出名?还是其他什么呢?我思考了很久,读了这两篇文章后,我抓到了一些轨迹,其实驱使一个人的不是他的'脑子而是他的心,就如两位文豪,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为了什么,其实是为了他们的心,他们的心所向往的,简单来说就是随心,这也是我观两篇文章后最大的收获。
【《岳阳楼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08-25
岳阳楼记教案12-04
《岳阳楼记》说课稿11-05
岳阳楼记的说课稿06-11
《岳阳楼记》的原文09-07
《岳阳楼记》的教案08-26
岳阳楼记范仲淹11-09
《岳阳楼记》翻译06-08
《岳阳楼记》译文08-29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