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9-23 09:34:57 思颖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通用25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坚持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通用25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现在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

  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

  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

  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

  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

  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以上只是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2

  1977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振动,在这里,我想摘出几句来,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

  一、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绝不仅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却不认识自己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优缺点。

  二是要自己选择,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自己选择的,就要无怨无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

  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来。四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习提高。

  二、教师要继续学习

  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

  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

  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刚开始看到这句话觉得有些荒诞,不是说事实胜于雄辩吗,而且现在基本招工单位不是一律看简历、荣誉吗。但读完这一段话,静心细想,确实如此,一位教师是否优秀怎么能凭几节作秀的公开课或论文的篇数来断定呢。如果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学生、你的学生的家长们都“口口相传”地赞美你、敬重你,你有着很好的口碑,你的工作肯定也很出色。

  而要想做一个“口碑”很好的教师,郑校长说的第一条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你终将被时代淘汰。我觉得今后的生活应该把学习摆在第一位,“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让自己活得美丽而开心。

  四、“欣赏缺憾”

  古人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存在着许多美好,也有许多的缺憾,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直面它,欣赏它。作者认为“欣赏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因为理解了生活而升腾起的对生活的挚爱”。

  虽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可经历中仍难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忆,甚至是心底涌起的阵阵苦痛,但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们足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点感动,哪怕这感动并不是美好的。可以这么说: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赏缺憾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

  五、永不放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

  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而且在幼儿园不用成绩去评价孩子的优劣,所以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这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六、“学会倾听不容易”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

  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以上是我读了本书后的点滴想法,读着著作中的每个建议,就像登上了每一个台阶,我就感到了我们职业的光明,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会因此更从容的走好自己的未来之路。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3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来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撒下的是泪滴。”

  一首老歌,旋律悠扬,歌词动人,那份对老师的爱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这首歌唱了这么多年,哪知如今的我真正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我要把我心中的爱继续传递下去。

  我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却不知道怎样爱他们。是给予无限宽容和自由驰骋的天地,还是一板一眼地严厉管教?这样的困惑让我这个新老师更加努力的学习,因为我要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温暖快乐的学习天堂。

  除了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我还常麻烦一位好朋友,他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像是我的甘霖仙露,让我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捧读此书,不由自主地感觉这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面前与你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滋润你的心灵。此书中每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实际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每每翻看这本教师宝典时,从字里行间就能感觉作者对教育满满的爱,这是对学生无限的关怀,是对教育事业无尽的热忱。而这种爱是特别的,不是纵容,也不是拘禁,而是一种拿捏到位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爱的艺术,不仅需要老师付出爱心,更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份爱,还要他们懂得去爱别人。这一点,也是作者在此书中提到的重要一点。例如,有些孩子纪律散漫,影响他人,作者提到的解决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中体谅他人、爱他人。所以作者把孩子们带出教室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身边来来往往的人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在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细心观察我们就能体恤人间的喜与悲,时间长了,孩子们甚至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于是他们开始为他人着想,思考着如何为所存在的环境添色,爱的光芒开始照进他们柔软的心。如果班级的每个孩子也都能这样体会老师,那么老师的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就能让他们明了老师的心情从而乖乖听话,这一响应却再也不同于逼迫,而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

  教育是爱的艺术,不仅是对学生的爱,我们也要学会爱自己。作者的这一观点总是让我的心中升起一股暖流,是啊,只有我们的心情保持愉悦,我们的双手才能奏出美妙的教育乐曲;只有我们爱惜我们的身体,我们才能在爱的舞台上带领孩子们跳出精彩的舞步。不仅如此,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博学、更加睿智。我们每天要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潺潺不断的.流动,我们要给自己规划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与智者对话,与知识共舞。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爱,作者还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中非常受用的。其实,我们对孩子起初的爱就像未经雕琢的水晶石,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将它打磨出越来越多、不同角度的切面,从而水晶反射出了五颜六色的爱的光芒。这爱是责任,是关怀,是包容,是鼓励,是所有美好情感的凝聚。

  老师的爱是一首深情的歌,点点音符像甘甜的雨滴滋润着你和我;老师的爱是一首奉献的歌,美妙旋律像烛光映照着你和我。让我们这首美丽的歌,充满爱的能量,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4

  刚开学,刘主任就给年轻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并介绍了一本好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而自己一直拖着没有去看的原因,并非这本教育经典没有给我冲击和收获,而是因为这本教育经典著作,我只粗略地读了三分之一,所以,不能完整地写下总结和感悟。问为什么没有看完,只能用最不成理由的理由:最近一直都在忙着考试,太忙了,都没有时间去阅读和思考了。真的惭愧,用这样的理由推卸了一本好书;更无比羞愧,作为一名教师,却没有诵读完这本被称为经典的教育着作。

  从自己浅浅地阅读中,我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书中给教师提出的建议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虽然本书记录完成的教育时代已经时隔三十几年,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一直在不断地调整改革,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准确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都丝毫不显过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识字教学应当跟图文紧密结合起来"、"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静静地品味着作者精彩的理论分析,细细地聆听着那些生动事例,心中不免掀起几许的波动。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是最先给我冲击的一条建议。何谓抽象的学生?是教师凭空想象出来的学生吗?是的。是教师没有掌握学生的智力程度而设定的`同一种阶层的学生、是被教师把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机械地运用到身上的学生……显然,这样的学生是可怜的。老师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都不相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可以把教育和教学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学生(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地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老师把所有的学生想象成了同一水平的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没有差异性的。其实,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不正是我国古人早已强调的因材施教吗?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让所有学生都在前进。

  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我将秉承大师建议中写道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5

  最近读了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可前不久,读过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有体会很深。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读完这些文章后,真有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6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将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以平实精炼的语言,辅以精辟的理论分析,内容基本涵盖了教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既有对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指导,也有对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建议。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书的始终,使一线任教的我如获至宝、受益匪浅。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才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学任务。及时地发现、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每一个人的志趣,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教师的共性教育不能排除个性教育,而且必须依赖于个性教育去充实、完善和提高。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杜绝搞一刀切,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教师必须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点充分发挥,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树立起自尊和自信,并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二、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亮光,获得学生的信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天资才干,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这就是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是行家,同时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情感丰富,才能畅达而生动,有趣而有效,才能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才能给学生一杯时代的活水,才能讲起课来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三、要有语言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若是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疲劳甚至产生厌学,加重学生的负担。

  教师的语言是关系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一门艺术。是否有技巧与魅力、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是教师职业特点所需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所用语言应该是:第一,准确简明、科学、富有示范性;第二,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第三,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逻辑性;第四,点拨启发,富有激励性;第五,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等。而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本的死知识讲活讲得具有吸引力,要使学生兴致浓厚,就必须丰富自己的语言,如果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那么,我们的课一定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7

  应走在不断阅读积累的路上——苏霍姆林斯基。

  静下心来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触动很深。不愧是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该采取的办法,分析得深刻、到位,对当今乃至未来的教师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博大精深而生动活泼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就是教师应该热爱读书。

  教师读书到底有什么必要?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例子: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像这位历史老师这样的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学生要多读书,会读书,反思一下,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我们平时多读书吗?会读书吗?也许部分语文教师的读书活动还没有学生开展得好。

  提到读书,许多老师感觉无奈:我们也想读书啊,可是真的没有时间啊!确实,教师每天必须做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个别学生、上交各种业务学习材料,做班主任的还有更多大大小小的事……这些事占去了很多时间。阅读的时间从哪里来?毕竟每天只有24小时!

  上文所谈到的那位历史老师一样的人,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读书,因为读书让他们获益匪浅。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读书多了,积累深厚,备课不再是死抠教科书,就能用15分钟准备出让人入迷的课,就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所以,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读书出自内心的需要。

  其实,我们并非真的一点时间也挤不出来,只是我们的心倦怠了,不想去做而已。我们只是为自己的懒于阅读找了很好的借口。是一件美好的事,不拘形式,不拘数量,不拘内容。在办公桌上放置一两本感兴趣的名著或者专业杂志,一有空闲就见缝插针地读一两篇或一两页,既是学习,也是休息。在床头柜上摆放几本小说散文或喜欢的杂志,睡前美美地读几页,是一种很好的催眠呢……

  我们应该确立终身读书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高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的阅读同样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新课程标准列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自己都没读过,又何以去指导学生?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我们要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必需;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我们必须明白:读书是心的享受,是进步的阶梯,是为师的责任。

  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要“活到老,读到老”,不断积累,不断增长职业智慧,在课堂上尽显教书育人的魅力,造就可贵的生活品质,创造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8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其中第一条就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能作者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孩子们是有差异的。在工作中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同一个老师教的,同一个教室里坐着,学习的成绩却是天地之差”。而作者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更是用了儿童提水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因为我们都知道儿童的身高、体重、力气等都不一样,还有性别的不同,肯定是提水的结果就不同了。如果非要让体弱瘦小的人和身强力壮的人提水一样多不可,那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体弱瘦小的人会元气大伤,到第二天就什么也干不了了。因为差异性的存在,学习出现不同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面对着这样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再“一视同仁”了。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努力的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将学习和他们的兴趣联系起来,去积发他们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及时的进行鼓励。作为平凡的人,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就是所谓的“人无完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及时鼓励,让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为集体服务,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是很重要的,并非一无是处,老师和集体还是非常重视自己的,虽然成绩上不如人,但是在其它方面还是很优秀的。当这些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被老师和集体信任时,他们的信心就会重建起来,学习的激情也会燃烧起来,相信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9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特别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带给我极大启发。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地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

  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0

  近几日,又再次翻阅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大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每一条建议,都凝聚着他的聪明与智慧,都寄托着他的梦想与希望。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特别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他在文章中说: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问题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你,作为教师,也会被学生思想的潮流所带走,你会忘记你是思想方向的引领者,你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你跟一群孩子一起为发现真理而欢欣鼓舞,你在心里回答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见,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深的教育理论素养,如何胜任自己的工作呢?受其影响,我开始反思自己:业余时间大都浪费在了闲谈与家务上了。与书籍的接触越来越少,不管是专业的教育知识和自己的知识面,都逐渐狭隘,真是惭愧不已。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作为教师的我怎能不与时俱进呢?从现在开始,逐渐改变生活步骤,多走进图书馆,去翻阅新上架的教育理论书籍以及综合性的各方面书籍,真的很有必要。多读一些国内外的教育家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并将好的经验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注意积累、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自己的身后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实的脚印。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1

  这几天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对于其中的一句话感触颇深。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像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虽然可以理解,但是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2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静下心来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我们老师提出了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围绕一个主体,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也有生动的实际例子。苏霍姆林斯基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干渴的灵魂,用心潜读,就仿佛与作者进行了心灵对话,我们会收获很多的人生哲理。

  书中谈到,有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一课,听课的教师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记录,课后一位邻校教师问他,"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之前我听过语文老师说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就被其中的话语所感动,当我在网上读到这段时,我的心还是为之一震。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的确,有句名言说得对:"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常读书和长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涵,既不能忽视的短处,又要努力想方法补救。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说一句:"读书能使我的头脑变得更丰富"。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条重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师的备课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应建立一种宏观的备课观,这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教师传播的是知识,也是在传播做人的道理,也肩负着教给学生生存的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在从事着塑造学生灵魂的光荣的、艰巨的使命。唯有多读书,读好书,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维枯竭,读书是涵养水源,唯有此,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他对你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去,接受得快。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对你的教育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

  "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起学生要当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而缺少了这一点,学校、学生集体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闲暇之余读读这些建议,我们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3

  教师只有坚持阅读,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对学生有很高的期望,学校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但学生没有学习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呢?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感到茫然、无助,不知道如何教学生。读了《教师100条建议》之后,我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建议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本书使用了许多例子和经验,生动、清晰地解释了枯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阅读后,它使人感到亲切和深受鼓舞。每一条建议都有助于教师拓宽视野,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个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也是一本综合培养人才的教科书,可供参考。这些关于教育的见解值得反复阅读、品味和反思现在,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和我自己的经验,我想谈谈我们应该为后进生做些什么:

  1、教师有兄弟情谊,教育永远不会放弃

  优秀学生也有相似之处,但“差生”有自己的“差生方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大喊大叫。他们总是在窗外什么也不听,只读圣人的书;当你面对那些非常不同的贫困学生时,一旦他们有了一点问题,我们总是习惯于批评他们,写作和检查他们,惩罚他们,扫地。然后我们可以与他们进行推理,并给予所谓的原则性指导。事实上,惩罚和枯燥的推理并不能触动落后学生的灵魂,而是拉长了教师与落后学生之间的距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它意味着爱孩子,感受与孩子交流的.乐趣。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与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理解孩子的心灵和精神,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照亮学校的永远不是入学率或其他名利,而是老师们神圣而壮丽的精神,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博大爱,以及对每一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切同情。有了爱和同情,我们不能放弃,我们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感受到用爱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的好老师和好朋友的重要性。事实上,跟优秀学生一样,后进生也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应该向它们倾注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温暖和特别的爱。只有百花齐放,我们才能迎来花园的春天作为一名教师,很少有人不爱他们的学生。然而,在教育方面,虽然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但他们并不欣赏,甚至常常适得其反,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我们教育我们的孩子时,我们没有把他们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事实上,孩子们也有自尊。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学才能成为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关心学生。我们应该让学生经常看到他们的成功,让他们感觉到每一天都不是徒劳的,他们每天都有新的收获《给老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制作的材料。如果我们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永远不会有落后的学生。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学生和教育教学。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和可塑的一面。因此,他从不放弃落后学生,而是千方百计研究学生的特点,然后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最终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所长”。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做的原因与他对学生和教育的热爱密不可分。然而,我们无法改善后进生,所以我们抱怨他们,甚至放弃他们。在今天的应试教育下,一些教师已经失去耐心等待后进生改变。此外,我们通常忽视阅读的重要性。要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很少,也没有办法研究学生。这如何帮助后进生提高?读完这本书,我有了一个方向。如果我想提高我的教育教学质量,我必须读更多的教育理论书籍。如果我想帮助落后的学生,我必须结合我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来研究学生。两者的结合将在教育中获得成功和乐趣

  2、改变教育和教学的角色,让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要求,那就是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中尤其强烈。”

  我们有时会说,“这个问题我已经说了好几次了,但是学生们还是没有把它做好?”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冤枉了学生。事实上,当我们解释时,我们有时忽略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以及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应该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可以成为一项真正的脑力劳动。优秀的教师越善于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就越能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明显。因此,脑力劳动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克服困难的过程。认为教学内容越清晰,学生遇到的问题就越少,掌握知识就越坚定的教师是非常错误的。确定老师永远不会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孩子们不仅需要极大的关注,还需要极大的意志。要真正掌握知识,我们不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精髓,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让他们独立、有意识地深入到老师的详细讲解中去。

  从这本书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我们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一些知识被一些学生理解而另一些学生不理解时,教师的最佳作用是组织和协调活动,以便“把知道的人告诉不知道的人”。爱因斯坦还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采取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合作学习的社区,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幼稚、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断纠正和改进,教学效果应该是非常明显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们学习的最佳方式”,面对“老师的身份”

  学习有困难。首先,孩子们不愿意动脑筋,把学习当作一件苦差事。事实上,学习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无论一个孩子感觉多么困难,他都应该学会思考。书籍应该是他快乐的源泉。语言应该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的个人财富。”当我们帮助学习落后的孩子时,我们不会直接给他们答案,而是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寻找自己的答案,让他们学会思考

  3、调整情绪并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这就是形成、建立和维持孩子们的内心状态——即高度情感和智力兴奋的状态,让孩子们体验他们在追求真理和精神活动中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老师都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思想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4

  这几年来一直在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中有太多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这次给我很大触动的是“怎样才能使孩子好好学习”“要使知识活起来”,有些方面跟苏翁有共鸣,更多的是收获。

  一、让孩子愿意好好学习,善待差生。

  苏翁指出“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养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她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这个观点给我的感触很深,在学校里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经常受老师表扬,也就是因为有了老师的鼓励,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会特别用心的去读书,成绩会越来越好。而那些一直处于班级后几名的孩子呢,由于平时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呵斥,他对学习的态度会越来越冷淡。这是学校里的两个极端,显然学习优秀的孩子有了老师家长的表扬和肯定,他就是体验到了学习上的付出给父母老师带来了欢乐,自己也体验到了学习上的成就感,学习劲头就会越来越足,而学习差的孩子本身自己就觉得很失落,然后家长老师再跟上批评,他会更加的抬不起头来。

  每个班中会遇到学习成绩差而且一直提高不上,而且年级越高越差,这样的孩子也是我们经常找家长交流的对象,最初的时候我跟家长交流都是学生哪里差,作业怎么怎么不认真等等总是摆出一大堆的缺点,后来慢慢的发现我们不应该这样每次见了家长就分析孩子种种缺点,当你跟家长说了一通后家长回去也是这样批评一番甚至有的还挨揍,并没能改变孩子的学习现状, 从此开始感觉这些差生很可怜,他们并不缺少批评,很多时候他们作业做不不完,习惯差并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家长,更多的是需要帮助。

  就像我们班的小蒋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少见他在教室里嘻嘻哈哈,大说大笑,一般是自己默默的坐在那儿,尤其在学习好的学生面前他显得特别胆怯。每次我留学生时他都会默默的坐在座位上半天直到老师发现他,有几次他端着书走到我的跟前问我“老师这道题怎么做?”我特别高兴赶紧给他讲,当我给他讲了解题思路后,他点了点头:“嗯,我知道了。”但是回去后还是久久没能完成这道题,我发现他会列式但不会计算。

  可以看出,他们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被人肯定,也想有一天能出人头地,只是他们基础太差,他们学习上的问题是一天一天的积攒下来没人能帮助解决,到了六年级都成了毒瘤了,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孩子的家长一般都是不管孩子的,很多时候我就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孩子,要面对70多个孩子,而且时间有限。所以心中总是有一个呼声谁能来帮帮这些孩子,这样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想这些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记得第一次接班时,班中有个小女孩特别调皮,经常欺负老实孩子,曾经多次把同学的铅笔掰断,学习也特别不用心,书写特别潦草,了解这些情况后我就跟她的家长交流了这种情况,当然家长特别重视,经过这次谈话后该生的书写每次都是工工整整,我想家长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有一次在厕所里遇见她,我就跟她聊了几句,她跟妈妈说:刘老师还在厕所里跟我说话。他感觉特别自豪,老师在厕所里主动跟她说话。后来他转学到了五小,元旦节她给我发来了一份明信片,名片上是五小的平面图,她在图上工工整整写着这是教学楼、这是办公楼,一个一个的给我介绍,其实我并没有刻意的做什么,都会引起学生的.这般关注,我想如果我们对这些学困生有意识的去接触,也许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有学习的动力。

  二、学习要有目标,有动力

  我女儿刚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第一单元考试语文考了100分,数学考了98分,在回家的路上他说了一句话让我特别震惊:“我这次可给爸爸争脸了,给你丢脸了妈妈!”她一直特别看重自己的成绩,可能是因为我们两个都在学校当老师,他觉得爸妈在这当老师是他必须得学习好,最起码要为爸爸妈妈争光。

  为什么要学习?我们的学生可能多数说不出来或直接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四年级学生柯里亚对我说:“我应当好好学习,我妈妈有心脏病。”这孩子感到,如果他的记分册里出现了坏分数,母亲就会伤心难过。他希望母亲能够心情平静。他知道,他能用自己的劳动安慰母亲的心,不要使她操心和不安。“要使孩子愿意好好学习,就需要赋予学习一种人情味,让孩子可以感觉到通过自己在学习上的努力取得的成就会让父母觉得开心,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自然就会愿意去好好学习。

  要让孩子愿意去好好学习,就应该让孩子体会到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为周围的人带来喜悦,也就是让孩子建立起对学习的成就感。一旦每次努力,都得到合理的回报,孩子就会愿意好好学习。

  要想让孩子喜欢学习,我们还要懂得: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备同样的能力,有的学生能够很轻松的就得到90分,而有的学生得到70分就已经很好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就应该区别对待,每次考试结束,我们如果不是仅仅的盯着分数,而是跟学生一起分析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我想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举例:有一次数学测试结束后,我就对班中几个考得不理想的孩子的试卷进行了专项分析,并在试卷上做了圈划,并放学后跟学生交流他们出现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叫孔令辉,这个学生学习习惯特别好,作业总是写的特别工整,语文总是位居全班前几名,数学是她弱项,自从我教后,无论课堂表现还是作业都很好,我觉得她的理解能力也很好,可是每次考试的分数我觉得都不是很理想,这次考试她考了可能79分,我认为她应该是90分的水平,为什么?在心中有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就对她的试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错都出在计算题上,(1)乘法口诀用错就两道题错;(2)小数点点错;(3)加法时忘了进位,出错全在计算上仅仅计算题就失去了十几分。跟她分析后他特别认同,也很重视,下一次考试就没有这样大篇幅的计算方面的错误。

  我想如果当时,我上来就批评他,“怎么才考了79分,我觉得你应该考90以上呀!你这怎么回事呀!我想她会很反感,不但不愿跟你交流而且会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抵触,所以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想得到一个优异的成绩,她们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和家长带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跟她一起来解决问题,提高自己。

  三、让知识活起来,老师的真功夫

  让知识活起来,老师的真功夫。苏霍姆林斯基在第51条指出“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能够教得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地获取知识,这正是高度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在备课的时候找到那些乍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这里的“交集点”我的理解就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够教得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获取知识,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不仅仅局限在知识本身,而是怎样用这些知识获得更多的知识。我想我们的课前小研究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而不断获取新知识,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家都知道我们年级越高,学生的两极分化就越严重,也是源于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在我们就有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学习(史明阳)课件显示题目张洪伟(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前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处在模仿,死板硬套的那种,没有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而第二个学生具备很强的数学学习能力,完全掌握了数学学习的真谛。

  其实数学学习中第一种学生特别多,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真正的会学数学,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让知识活起来,最关键的在于老师。苏翁交给我们很多的备课、上课的方法和技巧,苏霍默林斯基指出:你要知道在一节课上,那些东西是要讲解透彻的,而那些东西是要有所保留而不必说尽的。这没有说尽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的诱饵。简单的说就是老师该讲的讲,不该讲的要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

  “还要注意使所有的学生都要获得知识。”“对于那些最消极的和注意力最差的学生,应当用各种方法吸引他们开动脑筋工作。方法之一就是布置题目让他们独立工作。当他们把不懂的、不清楚的地方找出来以后,就可以建议他们:把一切好好想一想,要精力集中,把自己的思路用笔写下来。”后面还讲了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断了线路”怎么处理,“在思想的交集点上即意义联系的地方,特别注意监视学社的脑力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从备课到讲课给了我们很经典的指导,从这些策略上来看,苏翁不仅仅注重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这也正是我们现在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最缺乏的。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5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

  在看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读完以后有几点收获:

  1、教师要注重语言素养。如《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2、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最直接地表现在课堂上。当学生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时,或准确而全面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时,老师当然会报以欣赏的目光、满意的微笑,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以往的老师一般会有以下三种态度:一是严厉地训斥、责备;二是冷冰冰地说:“坐下,再想想”;三是耐心地引导、启发学生,直至答出正确的答案。前两种态度产生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下次再也不敢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或者是在下次回答问题之前,反复在心中打好腹稿,在头脑中苦苦寻找老师想要的“标准答案”,老师这样的态度,怎么能让学生“说真话”呢?第三种态度看似没有不妥之处,但一定会延误教学时间,老师的心中必定是急急如焚。看来,尊重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呐!

  但是,恰恰是这些课上课下常出错的学生,他们对爱的渴望比优点突出的学生更为迫切。如果老师经常用上述的前两种态度对待他们,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因此,尊重学生,讲究师生平等对话,首先要从课堂上做起。

  提起后进学生,老师们都会觉得他们是班级总体水平提高的包袱,是“最难啃的骨头”,不良习惯相当多。老师往往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虽然是见缝插针,课堂上加强关注,课余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讲解,结果却还是不尽人意,成绩难有大的起色。如此三番五次,老师、学生身心俱疲,伤心,失望,难过,不可避免地向我们袭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些学生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的东西,第二天就忘。对这些学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苏霍姆林斯基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反思自己平时的辅差工作,总是停留在“治标”阶段。学生不懂的地方,我会给他多讲几遍,两遍不行,三遍,三遍不行,四遍,有时自己都佩服自己的耐心。“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这种做法,没有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说到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我的目光停留在学生能否完成当天的作业,能否在学校检查时拿出一套整洁、规范的作业,能否让他在考试中取得令我满意、令家长满意的成绩。很少去想一想,后进生的成绩为什么会差,怎样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于对问题的本质缺乏深入的思考,导致解决问题总是浮光掠影,效果也就不够理想。由于目前对学生的评价还是比较单一的,优秀率、合格率等指标像大山般压在老师们身上,试想,假若学生在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下,捧起课外书阅读,老师肯定会要求他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考试,考试,作业,这类学生如同掉入了了一个怪圈,怎一个累字了得!因此也可以这么说,这种补差的方法是比较理想化的,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试行是有一定困难的。

  再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给后进生阅读的书籍吧!“我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小册子。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费佳是苏霍姆林斯基班上的后进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为费佳专门准备的这些书本,如同雨露滋润着干枯的小草,如同阳光照耀着学生的心灵,阅读这些书,本身就是一种智力训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智得到启发,思维得到训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3、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东西,加强对后进生的工作。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会觉得心理学学了没用,学不学心理学无所谓,认为不学心理学照样可以当老师。然而在教学生涯中,让人越来越觉得,不学好教育心理学,很难对付越来越古灵精怪、越来越复杂的新一代学生群体。书中所阐明的学习与教学中的心理学知识、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觉得其中的每一点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如,书中关于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的内容,谈到了奖励与惩罚的运用、效果与应该遵循的原则,指导作用非常大。奖励是指施于行为之后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可能性的事物,它包括外部奖励和内部奖励。当学生缺乏遵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为的自觉性时,教师通过物质的或精神的外在手段(如奖品、荣誉)来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外在手段就等于外部奖励;如果学生在遵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后体验到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继续发生道德行为,则属于内部奖励。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一般来说,教师可以运用两类惩罚,第一类惩罚是在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发生后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批评、警告、记过等。第二类惩罚是在不良行为发生后,取消学生喜爱的某种刺激,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暂时取消参加某种娱乐活动的权利、暂时收回某种奖励等。不过,主张运用惩罚,并不等于提倡体罚与变相体罚。因为体罚与变相体罚容易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敌意。为了正确使用惩罚,书中介绍了正确运用惩罚的的七条原则:第一,避免不适当的惩罚。对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施以体罚或罚款是不适当的。第二,惩罚应与学生的不良行为相对应。批评学生在课堂里随便讲话,不应同时又指责其过去曾在上课时吃零食。第三,至少需要有一种不相容的逃避反应。学生在教室里乱扔纸片的不相容反应是打扫教室,不认真做广播操的不相容反应是同学自由活动时留下来重做一套广播操。第四,惩罚应尽可能及时。若惩罚延后,不良行为不容易消除。第五,在施行惩罚时,应力求使受罚者想到原先的过失情境。第六,力戒惩罚后又立即出现奖励。第七,向学生指出合适的行为以代替被惩罚的行为。又如,第三章阐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相应的教育,我很受启发。在学校教育中,每个班级中都会有学习困难学生。美国的柯克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理解和使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方面有一种或几种基于心理过程障碍的儿童,这种障碍可表现为听、说、阅读、思维、书写、拼写和数学计算等方面的不完善,但不包括视听和运动缺陷、智力落后和能力障碍,也不包括在经济、文化等环境方面处境不良的学生。

  通过学习,总结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可以概括为五个步骤:

  一,对学习困难学生作测试调查分析,确定其学习困难不是因智力低下造成的。

  二,详尽地分析说明其学习障碍的性质。

  三,探究其生理、环境、心理方面的成因。

  四,根据学习障碍的性质和成因作出诊断推论。

  五,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矫正教育课程计划,对他们主要进行补偿教育,包括任务训练、能力训练。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该更多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之谈为我们的后进生工作指点了方向,我们不妨在今后的工作中试一试。

  总之,读过这本书后,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类似的书籍以资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6

  今年暑假又从书架上去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虽然是第二次拜读,依然是耳目一新。它言辞犀利,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上,叙说着我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不断反思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反思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扮演的角色

  “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教育活动的起点永远都是备课,只有做好这个环节我们才能谈得上以后。时代变了,教材变了,考察的内容和方式变了,学生也变了。我们教师的工作好像是年复一年的重复,本质上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间断的学习,跟书籍结下终身之缘,才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节拍。在河大培训的座谈会上,我曾以“教师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作为主题发言,发自内心的谈到教师的学习、终身学习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用网络的一句话来说——你要是没微信,那就真的没威信了。

  “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他从周围的世界里所遇到的事务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作为教师,始终绕不过后进生这个特殊群体。我们一直为他们的.愚钝而困扰,一直为他们的顽劣而苦恼,一直为他们的屡教不改而筋疲力竭。可是我们关注过他们的内心吗?考虑过把他们拉入到我们正常的轨道吗?是的,我们努力过,我们坚持过,我们甚至比他的父母更加用心过。然而效果呢?错误的不是你,不是我,更不是学生自己,错误的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分数,正正关注学生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怎么可以培养这样的一个人。为人父之后,我对管理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翻天覆地变化——只要孩子健健康康、正正常常的长大,我们就捞回来成本,剩下的全部是利润。有没有觉得,当我们放下分数时,那些后进生其实还蛮可爱的?

  “一个孩子能提5桶已筋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担20桶,学生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我们往往却要求他们每个人都做的一样完美,不可避免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不论是我们还是学生自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2000年的教育经验,我们往往会选择性的忽视。什么是好学生,只要自己尽心努力,只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只要能有成己达人的思维,就是一个完美的学生。我们不妨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善待学生,善待他们的不完美,静等花开,反而会花开满园。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送儿子上学的第一天,向学校发出追问:“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我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7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深受启发:我的学生有喜欢做的事吗?我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间接影响到孩子,常常不止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 孩子太难教了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固,但我们老师有责任给予适当的引导,毕竟孩子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苏氏在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确立起自己的爱好。

  我所教的是体育学科,我拿什么吸引他们呢?

  每次备课我都会想:孩子们喜欢干什么?我应该设计怎样的体育游戏?我的体育游戏能培养孩子什么能力?我的目的,就是要让我的学生真正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确实,包含技能体育游戏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时候做完一个游戏,我还会让同学想一想用同样的材料,我们还能玩其他的游戏吗?那时候,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兴趣很大,想出来的花样千奇百怪。

  很庆幸,我的教学方法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100条建议》的建议不谋而合,更增加我让学生在玩中成长的做法的信心。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8

  先做好“读书人”才能做好“教书人”,读书能让我们成为优秀的教师。我看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后,有种拨云见日之感,作者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为我们指点迷津,还给我们许多教育教学的好方法,使我受益颇丰。

  读了苏霍先做好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成绩等等。

  书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发挥自得,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作为年轻教师的我,面对教材教法的生疏,我更加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厚积薄发的道理。

  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鲜明而生动的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教师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学生在某一学科上成绩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冷淡的态度。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自身学习怕主人,要乐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对教师而言,就是对教育过程的思考,把自己有所触动的瞬间和片断变成文字,记录在案,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善于觉察儿童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学会观察孩子,观察才能了解孩子,才能捕捉细微的教育现象。教育日记也包括教学反思,记录教学活动等,是对自己一日工作的审视和分析。

  书中谈到对“后进生”的`工作,这确实是每一位教师“最难啃的骨头”之一。他们理解和记忆的能力相对较差,有的老师教了一段时间就会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孩子从学习的逆境中走出来,“后进生”普遍存在着“没眼睛,没耳朵”的毛病,他们对老师上课所讲的没用心听和记,在教学中,要经常让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提高他们用眼、耳的频率,自然知识就记牢了。他们有些并没有智力上的差异,只是少了一份坚持,在学习生活中多加培养,有了坚持不懈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他们也不再成为“后进生”了。

  读了这本书,发现作者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师近切想解决的问题,既有理论也有生动的事例,还介绍了处理问题的对策。读书不仅能激发“后进生”的觉醒,更能让我们教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真正有品位的教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9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静下心来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我们老师提出了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围绕一个主体,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也有生动的实际例子。苏霍姆林斯基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干渴的灵魂,用心潜读,就仿佛与作者进行了心灵对话,我们会收获很多的人生哲理。

  书中谈到,有一位历史教师已经在教龄30年,他上了一节关于《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的课。听课的教师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记录下来。课后,一位邻校教师问他:“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之前我听过语文老师说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就被其中的话语所感动,当我在网上读到这段时,我的心还是为之一震。在我看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不断地阅读书籍。阅读书籍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更是出于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和需要。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即使有一桶水,如果不不断地添加,也会有用尽的时候。正如诗人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读书和思考,才能勇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省和补充。我们要不忽视存在的短处,同时努力想方法进行改进。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说一句:“读书能够让我的思维更为丰富”。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提升和超越的方式,也是教师最重要几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师的备课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应该建立一种宏观的备课观,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教师所传播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做人的道理,同时也肩负着教给学生生存技能的责任。正如人们常说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只有不断地读书,读好书,我们才能够保持思维的活力。阅读就像是涵养水源,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汲取新的源头活水。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让他们亲身参与并掌握知识,从而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当一个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认识自我,他就会逐渐培养起对知识的兴趣。只有通过自我实践和经历,才能真正肯定自己并培养对知识的兴趣。

  请记住:在评分时不要过于急于给学生不及格的分数。因为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动力,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请注意,我们不能让这种内在动力消失。没有了这股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无法奏效。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只有在个体充分认可自身的价值与条件时,才能真正进行自我教育。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尊重程度越高,他对于道德教育及关于如何进行自我学习的指导就会更加倾听并迅速接受。相反,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将无法理解、接受你所提供的教育和规劝的意义。

  "道德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善良人的愿望的关键,这种教育的起点是让学生感到自豪、尊重自己并珍视劳动的尊严。若缺少这些元素,学校和学生集体将无法达到令人称奇的效果。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为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实施这一原则,即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会失去自信心,他们可以逐渐发展出一些智力技巧,并在某个阶段取得优秀成绩,无论是哪个学科都可能如此。"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充满了这样的句子,数不胜数。抽出时间来读读这些建议,我们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20

  这段时间我专心阅读了前苏联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关于教育学循环一级两套教学大纲的部分。他的教育理论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在教育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充满激情。我坚信这本书是每位教师必读的指南,通过深入研究它,我们可以成为出色的教师,甚至有机会成为杰出的教育家,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以他在小学和中学任教30多年的`经验为基础,撰写了一系列与教师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没有复杂深奥的教育理论,而是非常贴近教师的实际情况,就像一位身边的良师益友向我们娓娓道来,分享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和困惑,并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些文章涵盖了许多不同的议题,包括差生转化的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管理以及班主任工作等等。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它们会给你带来启发和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师生的阅读问题,他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阅读达400多处。他坚信师生的阅读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教师的阅读问题已经不再是个人问题,从小的方面来说,这是教师自身工作所需,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是教育发展所需,也是民族存续和发展所需。因此,有人曾经说过:“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民众的阅读水平。”

  读书,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的方式,也是一条重要而几乎是唯一的途径。作为一名教师,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而应该建立起一种宏观的备课观念,这就是多读好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也在传播人生道理,并且肩负着教导学生生存的责任。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塑造学生灵魂的崇高而艰巨的使命。只有通过多读好书,才能避免自己的思维枯竭。阅读是涵养智慧泉源的来源,只有这样,才能够如诗中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21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品一本好书,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相像一泓清泉,不仅清亮明净,映照本身,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老师的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困难的工程,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更是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往往花在后进生身上的时间最多,但可能效果也是最不显著的,甚至毫无进展,于是我开始怀疑后进生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教育无济于事。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认得到“后进生是可以变化的”这个道理,平常,我对这样的同学往往接受补课的方式,接受多抄写,多读的方法。现在,从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得到启发,我们要重视训练后进生的思维,进展智力,为他们今后1的不绝学习供应动力。这本书洋溢出来的对同学的那种人性化的敬重与酷爱,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同学感到他在智力进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是注定要落伍的。”说的何其中肯,“每当我想到,在很多学校里,在教室的最后排,还坐着一些相像被遗弃的落伍生和留级生,他们心情郁闷,性格急躁,或者对学问毫不动心的情况时,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种由衷的痛心。我们不能让这些同学怀着冷酷的心情,对学问毫无喜好地走出校门!假如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假如他没有一门本身喜好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教学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后进生”。在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老师应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

  老师要适时发觉,精准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进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本身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得本身。老师还要擅长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慧才能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更改后进面貌的可能。所以赏识在转化后进生中起侧紧要的作用。当同学碰到困难时,当同学遭到失败时,当同学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念时,当同学在做一件相像不可能做好的事时,老师要予以激励。给同学一个微笑,告知他:“你能做好,老师信任你……”有了老师的激励,同学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气力在支撑着他,从而对本身充分信念。

  读过书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在平常的工作中走进了转化后进生的一座象牙塔,只从学问表层去改善,没有从同学的内心启程,用一种公正甚至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同学,而这也就相像决议我不可能从根本上转化后进生。我们应当用心发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称赞他,给他多一点的关怀,给他多一点的自信,用爱去转化每一位后进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22

  这几天抽空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个是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欢,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进生,他们就好象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

  在我们的周围,常会出现一些学生,他们对上课不够认真,影响了整体纪律;他们的成绩不及格,也影响了班级平均分;他们的品行不端正,给他人造成了负面影响;他们的行为不规范,也损害了集体荣誉。简言之,他们被称为“后进生”。因此,教师们在抱怨这些“后进生”同时,将与他们作斗争视为班级工作的重要部分。有的教师可能会采取冷嘲热讽、严密监控、冷漠惩罚或者将其驱逐出班级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大家都无法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干扰到整个班集体的正常运作!可以理解:如今学校里都在进行各种考核,校长和整个社会都关注平均分、升学率和及格率等指标。考核排名结果与奖金、评先和职称直接相关,与名师和名校评选息息相关,还与学校和老师的前途紧密相连……试问,有谁能不受到这些功利考虑的困扰呢?

  但,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她的伟大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只追求眼前得失的教育并不能让人感受到伟大,反而会让人觉得从事教育的人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学校之间存在强弱之分,师资水平也有高低之别,办学条件也有差异,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可能只是五十分之一,但对他自己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他们不小心断掉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能够理解他们的痛苦和委屈呢?

  其实,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而问题的根本恰恰在我们为人之师的教育者身上。由于教师的所作所为使得其他学生对差生侧目而视,使得差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怎么做得到的总是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漫骂……,干脆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竭尽捣乱之能事,叫你头痛没商量。

  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作为教师时,用充满爱心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失误,用满怀爱意的心态等待着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充满爱意的目光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愉悦的心情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我们就能够赢得学生们的心,获得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迷途的孩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倾注的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而无限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23

  假期,重新拜读了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次是逐字逐句细致又系统的阅读,虽然是还不能全然领会其中的要义,但确实使自己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认识。这位上世纪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箴言,在半个世界后的今天让读者依旧感受到熠熠生辉的教育智慧,另我深思和警醒。

  阅读的重要性,多次被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强调。从注意力的培养,到对后进生的工作,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抽象思维的发展等等,不一而足。反观现实,许多家庭、许多学校却依旧不够重视,或者是有形无实的开展,或者是有心无术的引导。这的确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们好读书、读好书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的影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师能够读书破万卷,势必也能做到上课如有神。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被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思维的活的源泉”。这对于当代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青少年们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现在的学生在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室外待得时间太短;在教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野外待得时间太短。而神奇的大自然其实是一本更巨大的教科书,大自然中更有着无限待开发的课程,我们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这样的场所,提供参观、研究大自然的机会,而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做了直截了当的解释:那是因为在学校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这不正与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观点不谋而合吗?这不禁使我想到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当出现学生成绩考得不好时,常常埋怨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认为考得不好的一切愿因都出现在学生身上。我们平时在抱怨、发牢骚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脑力劳动吗?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掉队的现象呢?这条教育原则我们也常挂嘴边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果我们做教师的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档次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都有能力发挥出来的话,那么所有学生就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就能够不停地进步。

  “用一生准备一节课。”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没有时间”这个问题时,谈到一位历史老师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节课,这让我们深感惭愧。终身教育谈了多少年,依然说得多做得少;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依然是挂在嘴边,羞涩在心里;要把教育当作一种艺术来追求,当作一项事业来奉献,仍然只是说说而已。

  从苏霍姆林斯基谈论教师读书和写教育日记两个问题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的一切教育智慧都来自于他的实践,因此他的理论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读书,应当成为一种需求,一种习惯,应当是摒弃了一切功利主义的阅读。一张长条桌,一把藤椅,一盏台灯,读书于日圆月缺,挑灯于古典今著,只为一种心境。写教育日记应成为一种心灵的旅行和恒心的历练,日日写,月月写,写教学心得,写教育叙事,写工作感悟,于这点点滴滴的积累之中,增强自己教学的理性,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直到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说我是用一生来准备这一节课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积跬步难行千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踏踏实实的研究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真正用心去爱自己的事业,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精益求精。那么我们备课、公开课的一些弊端问题,是不是可以迎刃而解?

  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本厚厚的专著仍历久弥新。一个个建议,无不体现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给我们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提供了最切实际的目标和方法。这本书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读着这本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为我们指点迷津。书中的教育思想,一定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24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哪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类有差异的学生。如我班的某位同学,在学习上我用尽各种办法,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作为老师的我很是懊恼,但是一次的运动会,却让我的感受发生了改变,我觉得她不是那么讨厌,相反,我每天看见她有一中亲切感,不是她有何变化,而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她的优点——我班最会扫地的学生,学习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学生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教育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出不同版本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多读书。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感觉整天做不完的事情总在身后追着,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做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 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的。教师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同行们,读此书吧!大师给我们的这100条建议,会使我们当老师的受益终身。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25

  今日,我拿着枕边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翻看着。蓦地,我对“合作是竞争的归宿”中的“第12条:在过去的一年中,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引起了我的无限思绪。回想在本校工作以来的三年里,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我发觉本身好象已经不止一年没有参加理论学习了。对一些先进的、优秀的教育理念学问体系,我完全不懂。很多观念都还停留在原有的理论学问水平线上,这让我感到莫名的恐慌。因此,我认为在加强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应当重视理论学问的学习,虽然理论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教条,可我不能由于这个原因就放弃,只有学习专家们的教育理论学问体系,正确理解教育理论学问,懂得如何借鉴和运用,才能提高我在实际工作中的阅历总结。尤其能帮忙我把工作的点滴积累起来,归纳成为精炼简洁的理论学问体系。理论有深有浅,而作为在一线工作不久的我,应当从最浅显的做起,结合本身的实际实践,不绝努力提炼本身,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赢得孩子们的爱好和家长们的.信任。

  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一、来自自身的感受

  记得每次写案例时,我在叙述事件的过程都轻而易举的一气呵成,不模糊,同时脑子里也依稀的觉得这件事情隐含着很多的教育意义,很值得挖掘。可真正在分析、讲解案例所对别人的教育和启示时,我都觉得内容、条理不清不楚,阐述混乱,主次不分。这种种困惑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学习理论学问的紧要性,尤其是不应间断,而应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像现今科学技术非速地进展,数字化、信息化的普及,让我不得不为自身学问水平、本领的提高而担忧。

  二、来自家长的感受

  每当家长向我虚心请教时,我都深有感受。

  在和每位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时,我感觉到有很多家长都会带着问题来交流,他们虚心地向我问道:“郑老师,我呀,现在是拿孩子越来越没方法了,哎,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脾气也犟的很,我真想他每天上幼儿园呀。”是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常常被一大家人宠着、溺着、骄着、贯着,什么事都依着他,由着他的性子来,孩子能不倔强吗?其实,“不应骄贯孩子”这个道理家长也明白。可现在因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没有抚养教育孩子的阅历。因此,在事情发生是,由于阅历的不足,一时间没有想到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反正为了“息事宁人”,只有充足孩子的愿望。当然,同样的事情会再上演,每次家长一而再,再而三的充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能不变的倔强吗?所以,为了孩子们明天美好的将来,家长要学习,做为老师的我,更应当学习?由于,老师不仅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好孩子,也有义务帮忙和引导家长如何教育、抚养教育孩子!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4-29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4-29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1-3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25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2-02

教师建议书05-2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04-2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五12-22

给教师们的建议读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