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丁杂记》读后感

时间:2021-07-03 12:21: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门丁杂记》读后感

  自从爱上了文学,阅读成为了习惯,尤其喜欢读身边老师、文友著的书和撰的文。因为人熟,文,也就感觉读着亲切,犹如与友人面对面聊天般惬意。

《门丁杂记》读后感

  前不久,有幸收到赵群老师惠赠的文集《门丁杂记》。乍看到书名,一个大大的问号从脑门里跳了出来。"门丁",旧时指专门给官府或大户人家看门护院的人。而赵老,身为一名从县委党校副校长岗位上退下来的高级讲师,给自己撰写的文集命名为《门丁杂记》?我感到费解!

  急急读《序》,无果;又阅《后记》,始知赵老在2013年,替代突然患病的原县委家属大院门卫老杨工作,这一代便是四年,这些文章就是他在看大门的四年里写的.。于是,还未读正文,便对谦虚低调的赵老心生敬意。 我惊讶我不是四、五十年代的人,我的老家也不在千岭深处的庙岭村,更没有出生在陈家山。然而,捧读赵老的《门丁杂记》,我却分明回到了我的家乡,回到了那"龙口夺食"的岁月里,大人小孩齐上阵,头顶烈日背朝天抢收麦子;下雨天和伙伴们跑到生产队的场房里用馒头换麦客的炒面吃;每年忙毕后,村里请来了"平安戏"班,家家磨白面炸油饼,接亲戚,迎朋友,共庆丰收同祈福;农闲时一家人挤在冬暖夏凉的《土窑洞》里的连锅炕上,妈妈一边纳鞋底一边给我们讲她小时从她娘那听来的《儿时躲土匪》的故事;讲令她《难忘的农业学大寨》;爸爸用他一月的工资给我们买来了《第一台收音机》,用让邻居羡慕的几张《棉票》给我们扯来了花花布。

  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回忆起往事,无论美好的、心酸的都会一股脑地涌上心头,生出些许激动、愤慨、欣喜、感叹。但能把这些情绪和美好画面记录下来的人却不多,赵老做到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赵老的有心和勤奋。

  《门丁杂记》共收录78篇文章,有仗义执言的《要面子,不要老母,"面子何在?"》,教人为善的《莫将婚姻当儿戏》,劝人莫忘根本的《莫忘吃糠咽菜的日子》,有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撤并学校给农村娃上学带来的极大不方便》、《再谈学生负担过重》、《莫要变成"手机奴"》、《保护历史遗迹,刻不容缓》以及社会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思考,农民进城的利与弊,招商引资中涉及的环保问题等等。也有他为亲友用心、倾情书写的感人肺腑的悼文和碑文;更有众多文友为他的前几本文集书写的观后感,从这些文友的回声里进一步证明了赵老师的谦谦文风和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而赵老能为"文友回音"开辟专栏,更是可敬可佩!

  虽然赵老的文章平淡直白,却通俗易懂,不藏拙露怯,不无病呻吟,贴近生活、接地气,朴实无华,读后让人产生共鸣,悟出深意,引发深思……品读赵老的文,让人不由发出"纯情朴句抒心语,胜似奥词裹丽衣"的感叹!

【《门丁杂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诊疗杂记》读后感04-24

《山中杂记》读后感04-08

《病塌杂记》读后感09-30

季羡林《病塌杂记》读后感09-30

随笔杂记07-02

杂记诗歌10-16

美文:杂记08-10

杂记散文08-30

周末杂记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