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后感

时间:2024-09-09 11:45:19 晓丽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程的逻辑》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 1

  钟启泉教授的著作《课程的逻辑》一书,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创新课程文化”和“重建课堂教学”展开,其中包括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课程发展的回归、课程统整的建构、概念的重建、教学文化的创造、有效教学的实施、教材观的改变、教学评价的革新等等。阅读这一系列论题,在思想的洗礼中,我们得以明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书中指出: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新课程改革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广大教师都在不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很多改革只是在公开教学中“表演”或“演戏”,往往流于形式。在这番 “轰轰烈烈” 、“形式主义”的改革中,我们收效甚微,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失败中吸取经验,为我们走向成功提供有益的启迪。要真正实施新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认为,需要我们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中完全解脱出来,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赋予课堂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涌现出灵动的知识泉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和谐发展。

  一、通过对话交流,赋予课堂活力。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本身应当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对话的.实践,这种对话实践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中,也会有对话交流,但这种对话交流往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往往是少数几个思维活跃、伶牙俐齿的学生在和教师共唱独角戏。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改革这种对话交流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对话交流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对话交流、生生对话交流、自我对话交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对话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自我对话交流、生生对话交流,继而在全班生生对话交流、师生对话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对话交流的机会,从而不断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通过探究学习,赋予课堂活力。

  “探究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遵循科学家运用的方法和精神,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科学现象的教育。探究学习是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主动参与,发展探究能力,获得理解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硬性“灌输”、“填鸭式”的方法,把科学概念强加在学生头脑中,这种方式只能让学生短时记忆住这些科学概念,不能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只有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主动获得理解科学概念。探究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需要教师开放教学时空,不要把学生的探究局限在课堂中,也不要让学生的探究拘泥于一种方式,要不断开拓创新,赋予课堂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三、通过回归生活,赋予课堂活力。

  书中指出:“教育是发生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为了弥补传统学科教学过分抽象的弊端,就得设计从生活、实践、问题出发来组织的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关联的、现实、切身的问题才会使他们感到有意义,学生才能真真切切地把握习得的知识的意义。科学教学中,有许多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关键是要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探究科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赋予课堂活力,还需要教师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创造灵动的课程文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灌输式的知识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回归生活,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谓回归生活,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就要求了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体自由发展,只有这样,课程就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而是拥有了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自己深刻的体验。只有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才会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对于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地位,是共同学习、互动的过程。在教学方法、手段和学习方式上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选用教学方式、方法,用新型的教学观,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创设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之下学生建构知识的特点。课堂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探究。小组讨论,展示与评价,正是一种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一种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是平等的,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按照书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课程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课程主要是聚焦人类的文化和智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即为学生的文化和智力发展奠基。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 2

  在阅读了《课程的逻辑》这部著作之后,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深层思考的大门,书中对于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估的深刻剖析,不仅让我对“课程”这一教育核心要素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无限遐想。

  首先,书中对于课程逻辑的阐述,让我深刻体会到课程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或技能传授,而是一个蕴含了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的综合性系统。课程的逻辑,就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这个系统,使其既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又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作者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实践的深入分析,指出了当前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过分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评价体系单一等。这些问题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教育道路上需要改进的方向。而书中提出的解决策略,如强调课程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则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道路。

  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课程与学生发展关系的论述。作者指出,课程应当是学生成长的阶梯,而非束缚其思想的枷锁。这意味着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学习路径。同时,课程还应成为连接学生与社会、自然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悟学习,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此外,书中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也让我深受启发。作者认为,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是推动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课程的逻辑》不仅是一部关于课程理论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指导我们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它让我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务实的态度,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相关文章: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范文03-22

OracleDBA逻辑备份试题09-24

逻辑岗位职责01-30

逻辑学试题及答案02-24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05-06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范文09-28

MBA逻辑精讲试题及答案09-25

逻辑有哲理的话180句11-21

MBA逻辑精讲试题及答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