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时间:2024-07-31 13:35:14 炜玲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范文(精选2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就是数学》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范文(精选23篇)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1

  我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动着我。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 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一些东西。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

  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而从字里行间更能看出华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从而他也换回了同学对他的爱和信任。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为了一个简单的导入,苦思几个星期,最终找到小猴滑滑梯这一情景。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就能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可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还能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就是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2

  《我就是数学》这本书,第二次拜读了,但我还是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越读越有味。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他也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小学数学教育与教学的书籍,更是一部具有创新性教育和教学思想的杰作。其深刻地体现了教育和教学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并带给读者启示和思考。

  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呈现”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迷惘、问题和难点,同时也让我在教学中逐渐领悟到其中的奥妙。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采用的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华老师在数学教学上的创新和突破,充分彰显了他对于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与特点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他还巧妙地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学中,让学生从中获得有价值、实用的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除此之外,他还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即“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使原本单调乏味的数学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我深刻理解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于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数学具有“举一反三”的特点,做会了一道题目,就能总结出其中的方法和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决类似的题目,收效更佳。在学习数学时,首先要从基础开始,稳步练习,不要求所有题目都能做,只需确保做过的题目不会忘记,能够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即可。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粗心大意,因为往往一道本可以做对的题目却因为粗心犯错而失分。因此,在考试时一定要冷静思考、条理清晰地计算,尽量避免失误。虽然这样可能会稍微慢一些,但它可以确保你做题不漏洞,不丢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急躁,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果。

  华老师是一位数学教师,他不仅仅是教授数学知识,更是通过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有趣之处,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数学。在华老师的课堂上,他不仅仅是讲解数学知识,还展现了数学文化,并表达了对数学的理解。他鼓励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的知识,更要了解数学的历史、文化和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华老师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他通过各种趣味性强的`数学问题和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总之,华老师不仅仅是一位传授数学知识的老师,更是一位引领学生发现数学魅力的启蒙者。

  《我就是数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教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让我深刻感受到华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卓越的态度。他在书中所阐述的思想观念,都是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出发点,并且详尽地讲解了如何运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学习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本书,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工作者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课堂的执着追求,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他的种种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敦促着我去不断的学习。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3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走终身学习的道路,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磨砺自己的思想品格,积淀自己的人文底蕴,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使自己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多阅读多学习,就是教师自我充电的最佳方法。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书籍是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著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对于课堂上的差错,我们是否也应该像华老师一样抱着一颗善待和感谢的心呢?记得刚到校第一次去听课,课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并不是立刻提问高高举手的学生,而是目光专注地审视一圈,再进行大面积的提问。在学生做答辩之后,并没有立即给予评价。而是快速的.提问更多的学生。当时的我很不解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问了那么多的学生?为什么得到了完美的答案,还接着提问错误的答案呢?为什么在错误的答案出现之后不立即给与否定?老师看出了我的疑惑。就说如果一个学生回答之后,你立即给肯定或者否定,那么其余的学生就会停止自己的思考,耳朵听来的答案不如思考来的答案。即使是错误的,也证明她用心思考过这个问题。对于正确的解释会更为深刻。

  是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错误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要环节。我们不应该逃避学生的错误,应该思考如何将学生差错中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合理的因素,应该多给学生将差错完善的机会。让学生由差错到感悟,感受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也不失为一堂别样的精彩。

  希望自己无论是从言传还是身教,都像华老师一样,给学生一个正能量的引导。就如华老师所说,让我们守护教育,让教育像农业一样,拥有信任、耐心、期待和守望,让我们像农民那样教书,虔诚播种,感叹一声,做老师真好!夏日静谧,夜晚是观赏星空的最好时机。夏日的夜晚,褪去白天的让人心烦的炎热。坐在家门口的椅子上,看着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感受休闲时光。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4

  最近,我阅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一书。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启示,给我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教育随笔,其内容是他对课堂教学的感悟及总结。书中内容既引经据典,又妙语连珠,让人对华老师的教学艺术拍案叫绝。

  课前慎思,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华老师课前会反复推敲课堂内容,每一节课他都以独特的视角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融入有趣的故事,将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富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华老师课前慎思的`教学态度正是我需要努力学习的。课前准备不仅仅是粗略阅读一遍教材,更重要的是认真分析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考虑教学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达成预设的目标。

  课中求索,让课堂因差错而精彩。华老师认为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差错是机遇和挑战,要善待差错,多给学生试错、纠错的机会;要感谢差错,有效合理地利用差错资源,让课堂因差错而精彩。回忆自己的课,我很惭愧,课堂上我过于遵循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有时就忽略了学生差错中蕴含的价值。课堂中学生的差错才是学生的真实表现,学生对差错的争辩才能真正让思维碰撞出火花。一节没有差错的课绝对不是真实的课堂,只能是一节表演的课堂。

  以爱育爱,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华老师非常注重细节,学生帮忙捡起铅笔他会对学生说“谢谢”,教具掉下来他先关心学生有没有受伤。华老师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要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要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教育是爱的教育,只有以爱育爱,方能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细微处着手,关心、呵护、善待每一位学生,做一个温暖的教师,一个让学生敬爱的教师。

  读完《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深感教育的道路既曲折又漫长,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在教育的旅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华应龙老师的这段话,将激励着我在教育的旅程中坚守初心,砥砺奋进!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5

  喜欢华应龙的课,更喜欢他的书,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他的书,耐读,实用,都是课堂我们天天经历的故事,他处理的有趣,得当,令人佩服。

  他备课认真,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景,几易其稿,才定稿。

  了不起的“善待差错”“感谢差错”,的处理法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要学习华老师那种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5%的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这就是大师的风范,所以华老师是数学,我们均应学习他的融错艺术。

  最让我值得学习的就是华老师的课后反思,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课后他都会回想每一个教学环节,总结好的地方与不当的地方,最应当学习的当是他反思后的再实践,他认为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

  当我学到这里时真的感觉甚是惭愧,因为自己在讲过新课后并没有认真去写反思,去记录,反而每当讲完一节课,把很多生成,和资源白白浪费。我为自己的怠惰而感到深深的不安,所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手不释卷,也要去思,去想,去记录,做教书的有心人。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6

  暑期捧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如同自己就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上着与众不同的数学课。这本书主要撰写了许多篇华老师的教育随笔,每篇教育故事中,华老师都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这与华老师慎思、“懒读”脱不了关系。

  开书第一篇是《脑壳磕破后的笑声》,不得不说华老师就是华老师,他竟然能将磕破的脑壳和一顶帽子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由帽子各种各样的功能过渡到中括号的功能上,与教学内容衔接的天衣无缝。我想,华老师磕破脑壳是无心的,但是他能把自己的这种尴尬巧妙地利用起来,能把突发的.、不期而遇、不利的事件,转化为难得的、恰到好处的、有用的教学资源,确实难得的,这也正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苦苦追寻的。

  为何华老师的数学课,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以下两点,第一,华老师是真正的热爱阅读,并且乐享其中。即使工作再忙他也会读书,阅读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他读来了技巧、读来了观点、读来了方法读来了思想,更读来了自己的进步。第二,华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课堂,一遍又一遍问自己,这样处理是不是会更恰当些?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华老师对于一盘没下完的棋,一位女生的一句话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更是在“有奖摸球”一课中,就因为学生的一声“坑人”,让华老师作了三次的反思和再实践。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不断循环的,只有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我们的专业素养才可以不断的提升。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

  他为数学而来!他就是数学!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7

  《我就是数学》这本书,第二次拜读了,但我还是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越读越有味。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他也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从书中可以看出,它不仅仅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

  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数学教学的乐趣

  华老师的数学教学不仅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和特点的突破与创新,而且生动艺术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构建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从华老师的书中,我明白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样死背下来。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举一反三”。做会了一道题目,就可以总结这道题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去解决这类题,收效就会更好。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基本的下手,稳稳当当的去练,不求全部题都会做,只求做过的题不会忘,会用就行了。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粗心大意。往往一道题目会做,却因粗心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考;这样速度可能会稍慢,但却可以使你不丢分。相比之下,我会采取稍慢的计算方法来全面分析题目,尽量做到不漏。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着急,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就一定会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华老师作为数学教师,他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本身。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好玩和学数学有趣。华应龙老师没有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而是展现了数学文化。展现了对数学的理解。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从书中更让我感受到了华老师那种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精品

  课堂的执着追求,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他的种种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敦促着我去不断的学习。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8

  华应龙老师的教学风采早有耳闻,六年前怀揣着对华老师的敬仰之心,在网上购买了他的一本课堂教学实录专著《我是这样教数学的》拜读,12节经典课例深深地触动着我、启迪着我,引起我的一些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教学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课堂的实效性?数学思想如何渗透于课堂教学中?等等一系列的思考萦绕于我的头脑中。这些年在问题的触动中我不断思考、不断改进,在一些名师的理念引领之下,努力前行着。

  今年暑假在张校长的推荐下,我利用一周的时间拜读完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一书。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感觉到华老师全身心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真的是为数学而生,他简直就是数学。这的确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正如张梅玲教授所说:“是一本立体感很强的书”。下面就具体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课前慎思,巧妙预设

  华老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孩子们乐于上,离不开他的课前慎思。如磕破脑袋戴着帽子上课,本来是件别扭的事,为了能够让自己有个体面的交代,他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终于在上课之前临下飞机时想出了一个巧妙的预设。“小朋友们,此时此刻,看到站在讲台前的我,你最好奇的是什么?猜猜我为什么要戴帽子?......不告诉你,这是个谜”,这节课正好上中括号,在下课时,他总结完中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功能后,摘掉帽子,深深的一鞠躬,在场的孩子老师都笑了,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脑袋上加个帽子和算式中加个中括号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有着某种需要,帽子和括号一样都有着特别的功能。一件他别扭尴尬的事,经他的慎思巧妙的和所学内容衔接的天衣无缝,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尴尬的事件变成了有趣的资源。

  再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在之前的课中,有的孩子把五分之三的意义理解成把5平均分成3份的错误。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其意义,他反思到分数的读法很容易造成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理解。再其后的教学中,他抓住了两点,其一是重视“单位1”的渗透,其二是分数的读法板书成“四份之三”尽管是挑战权威,挑战历史,但课前慎思在课堂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孩子们从读法中体会到其意义是4份中的3份。有效的改变,解除了学生的疑难困惑。

  课中求索,融错教学

  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他的教学研究富有创新精神,他秉持着“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求新求异,提出疑问,重新寻找突破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许是他善于思考,善于疑问,所以他带领他们学校的数学团队开展了“差错资源化”的课题研究。课中的每一个错误现象都是他很好的教学资源,他做到了善待差错,感谢差错。当学生遇到差错时,他不是轻率否定,也不是直接指导如何改正,而是冷静的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然后把握其错误的`性质和原因,对症下药。课堂中的错误资源是我们大多数一线教师都忽视了的教学资源,从华老师的身上,我深深明白我们非但不应该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犯错误,而是应该用”阳光心态”来关照学生的差错,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犯错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去有效引导,让我们的课堂应因差错而精彩。

  不断反思,超越自己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华老师成为全国特级教师,与他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分不开的。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如“有奖摸球”一课中,学生的一声“坑人”竟让他作了三次反思和再实践。

  再如他上完“36军官问题”一课后,他反思到了“现在的课堂在飞”。他的学生在飞,即学生的思维在飞跃:从“2”和“3”想到了“偶数”和“奇数”,从“有限”想到了“无穷”,从数学课想到了语文课.......

  随着学生思维的飞跃,经过反思他的思想也在不断的飞,他的思想改变着课堂,激情成就梦想,乘着思想的翅膀,师生一起飞翔。他就是在实践、反思、学习中不断提升、不断超越自己。把他的教学当做一面“镜子”,对照这面“镜子”照照我的课堂教学,自己丢失了课堂中好多有效的教学资源,感觉自己还是课改之前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觉得自己课堂中常常缺少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考虑。

  正如张梅玲教授所说,他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的精神更加可贵。做到了像农民精选种子那样精选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作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颗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和谐、全面、课持续发展;像农民对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而是责怪自己,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应该像华老师那样不断精进,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9

  去年我校有幸先后邀请了黄爱华和华应龙两位数学大师到我校借班上课和作教学讲座,让我们目睹了两位大师的风采。两位大师的课虽然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都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课后,我认真观看了两位大师的教学视频,拜读了两位大师的课堂实录。在刚结束的寒假里,我认真地读完了华应龙老师的教学随笔集——《我就是数学》。

  华应龙老师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捧读《我就是数学》。

  作者深有感触地写道:“我常常想,我们是否应该像农民那样对待学生教育,不责怪孩子们的不专心和错误,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太死板了,缺乏趣味性;是不是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兴趣和品格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思考,像农民那样细心照顾庄稼一样呵护好我们的学生。”这段话既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又充满了教育者的担当和责任感。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擦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思维决定视野。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割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通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

  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

  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著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我们应以华老师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自觉思考和改进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收获数学知识、正

  确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并明白更多的人生哲理的场所,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不断超越。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10

  今天,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敲下几个字,提醒自己:你读书了吗?

  最近一直在读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就是数学》是华老师写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记载着的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翻开书页,犹如捧着一盏飘着淡香的清茶,一遍一遍品那来自他对教育教学的理想与信念的叩问与追寻,阵阵的清香沁人心脾,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

  华应龙老师的课为什么总有点与众不同?他的课为什么学生听了不愿下课?一个数学老师的文章为什么如此生动、亲切、富有诗意?这本随笔里尽是答案。这本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个部分。书中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细细品读,书中随处可见华老师是个充满智慧的学者,通过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的执着,他站在讲台的那份欢喜...这一些,这一切,都是我,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应龙老师出身农民家庭,从12岁起干了许多农活,他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情结。他像农民种地那样去教书。他说,教育像农业那样需要信任、宽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他在每篇随笔中都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育故事,是那样的巧妙,那样的广泛。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文中,华老师竟然能把磕破的脑袋与一顶帽子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与所教内容《中括号》结合得天衣无缝。华老师在阐述如何去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着微妙联系的时候,引用了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的一句话“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他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如果不是“千百度”地有意识地去寻,就不会有那份“蓦然回首”的惊喜与回味!从书中能见出,华老师是读了很多很多书的,而博览群书,应该是每位大师成长的共性!华老师在书中也讲到:一个教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更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

  我,写下:“写于读书日一一曾经,满心欢喜,流连于书本间,徜徉在文字中,花香,在指尖灵动;渐渐,懒散、浮躁、匆忙中,书落尘埃,心灵空白,叶绿,不再青翠。唯愿,在一段流年似水的沉静里,暖暖地捧你在手,让恬淡伴随着身边的日子,听时光的脚步悄然走过,在生命中留下一行行煦暖又明媚的足迹,或深,或浅……”

  在此刻,也记住,再次问自己:今天,我读书了吗?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11

  《数学教育感悟录》是我对于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思考的总结。书中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探究”、“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记录”、“生活感悟”六个部分。通过引用名人名言、经典文献等方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了许多人生哲理和智慧。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学技巧,更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人文关怀。因此,在本书中,我也强调了教育的温情与关爱。希望本书能够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华老师对教学非常用心,时常有新的灵感和思考。有一次他甚至想到了中括号的妙用,让我们惊叹不已。在讲解“角的度量”时,他首创地使用了滑滑梯的课件教学,这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可观性,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我们都很喜欢这种有趣的数学课,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一定会爱上这样的数学老师。有些同学甚至不想下课,因为他们太享受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学习了。

  华老师令我印像深刻的还有他的风趣语言,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因为磕破了头戴了帽,上课时问学生知道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戴着帽,当学生回答非常多可爱的答案后,华老师笑着说“不告诉你,是个谜”当借班上课;把学生的橡皮擦,借走“问学生们老师为什么要借他们的橡皮擦。

  华老师是一位性格随和、平易近人的教师,他的授课风格也同样平淡自然,但这并不表示他缺乏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相反,他恰恰因为这种平稳的表达方式而展现出了深厚的教学功底与魅力。在学校校长李烈所著《序》中,他也曾这样描述华老师的特点:华老师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惊喜与意外收获,而非只关注结果的成败。他总是不断地研究、思考、努力实践,直至豁然开朗。这种不懈的探索与坚持,塑造了华老师独特的风格与个性,也让他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感染了我,他认为像种地一样教书是一件踏实、惬意、幸福的事情,这种态度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工作。此外,他的“差错资源化”理念也启发了我,让我从“误到悟”,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学习华老师的经验与智慧,我相信我能在教育领域中不断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12

  《我就是数学》读书体会林海燕今年开学初,我购买了华应龙老师的《我是数学》这本书,这是他的教育随笔总汇,记录了他平时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因此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情结,他把教师对学生,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等同于农民对庄稼和农田的热情,那是一种出于生命本能的一种热爱。他爱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翻耕农田那样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呵护每一株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庄稼长不好,农民会反思自己的播种施肥环节哪里出了问题,及时改正,补救;教学中也是样,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二次备课,三次备课,用最适宜的方法传授知识。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细细品味这句话,是不是也是表达出了上面所讲的意思呢?在书中我也了解到华老师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他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后来又读到“蹲下来与孩子对话”时,我真的是感受颇多,对于学生而言,老师们总是那么高高在上,总是那么有威严感,所以他们不容易与老师亲近,那我们的老师又该如何呢?

  我们真的是要蹲下来与他们对话才行,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交流情感,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我们的教学也会一跃而进的。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13

  怀着敬仰之心,我拜读了华应龙的《我就是数学》,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是一本难得的教育佳作,值得所有一线教师研读和学习。在忙碌充实的教育工作中,怎样做好课前准备?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读完华老师的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作为数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献身精神,他将所有的经历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本书总共分为六个部分:“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得”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应龙老师关于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华老师对人生的感悟。华老师说:“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学生心中有‘数’是最大的目标。学生从心底里害怕数学,那是最大的失败。我们的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启迪智慧,更在滋润生命。

  一、课前慎思,别致导课

  华老师的数学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之所以精彩,孩子们喜欢,都离不开他课前慎思,别致导课。比如华老师的脑袋磕破了,只能戴着帽子上课,这本来是一件特别难为情的事情,但是华老师巧妙预设,解决了这个让人尴尬的小插曲。课程伊始,华老师问大家:“同学们,老师站在讲台上,你最好奇的是什么?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戴帽子?……这是个谜,留给你们来思考。”原来这节课要上的是中括号,华老师为大家总结了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下课之时,他摘掉帽子,在场的老师孩子都笑了,脑袋上的帽子和中括号一样,都有着某种作用呢!华老师别致的预设让本来尴尬的事情合情合理,这真是课前慎思的妙处呢!

  再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华老师根据同学的情况,发现总有同学把五分之三的意义理解为把5平均分成3份。发现问题,华老师及时思考,及时纠正。他认为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分数的读法影响了同学们。因此,在之后的教学中,华老师注重“单位1”的教学,避免了同学的错误。

  二、课中求索,以学论教

  华老师在课堂之上不断求索,秉持“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他将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错误现象当做教学资源,直面问题。遇到学生出现差错的时候,冷静思考,适度追问“你是如何思考的”,再深度分析出现错误的本质和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求突破。

  作为一线教师,我身上缺乏的正是这种直面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40分钟的数学课,我总是根据预设进行教学。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总是忽视同学提出的疑问、同学出现差错。读完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我恍然大悟,应该珍惜同学们每一次的错误,善待差错、感谢差错,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在犯错时的思维闪光点,进行正确引导,让课堂因为差错而焕发生机。

  三、课后反思,教无止境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华老师能成为全国特级教师,这和他善于思考,乐于反思是分不开的。学生的一句话、一个错,教师在课堂上不经意出现的问题,都会让华老师思考良久。比如他在上完“36军官问题”一课后,他反思到“现在的课堂在飞”,即学生的思维在飞跃;从“2”和“3”想到了“奇数”和“偶数”;从“有限”想到了“无穷”……

  华老师将教学当做一面镜子,对照镜子找到自己的课堂得失。我不禁在反思我自己,是否在课堂上丢失了许多教学资源,是否还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在今后的课堂上,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尝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我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正如华老师的书中所写:新课下的教师不再是一支蜡烛,而是一根火柴,去点着学生求知的火把,去点燃学生生命的火焰。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14

  暑假期间,我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一书,深深被它所传达的内容吸引。华老师具有睿智、博学多才、善于思考和幽默风趣的特点,让我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感到非常感动。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小学数学教育和教学的书籍,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创新性教育和教学思想的杰作。其中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的呈现,把困惑、疑惑、问题和难点逐一浮现出来,让我渐渐地揭开了教学中的谜团。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以案例和感悟为主,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许多东西。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1、为了让学生热爱数学并觉得它真奇妙,教师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应该摆脱架子,与学生多沟通,交朋友。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从而激发他们对老师和数学的热爱。华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尊重每一个孩子,这也换回了同学对他的爱和信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更容易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热爱这门学科。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为了一个简单的导入,最终找到小猴滑滑梯这一情景。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看到你的进步,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还能写上。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就是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好书,它为我开启了一扇全新的教学之门。书中所传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思路和方式。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向前发展、向上进步,这种成长的喜悦和满足感无以言表。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15

  不久前,我有幸亲眼见到了来自江苏的华应龙老师来到香市小学授课。第一次接触华老师的教学风格,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华老师,我开始在网上搜索他的视频和专著。通过了解,我才知道他是北京教育界的名人,拥有众多荣誉头衔。出于好奇,我购买了华老师的两本书:《我这样教数学》和《我就是数学》。其中,《我就是数学》这个书名吸引了我,逐渐地让我进入了他的教学世界。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把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份。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满智慧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执着,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感悟,他的教学思路让我们受益匪浅。有一次在上“角的度量”的课程时,他巧妙地运用了滑滑梯的例子来进行教学,这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提高了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肯定会爱死这样的数学老师,因为他总能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有些同学甚至连下课铃声都听不见,这就是华老师的魅力所在!

  华老师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幽默诙谐的语言。在课堂上,他经常会以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来调节学生们的情绪,比如说戴着帽子上课,就会问学生们知道为什么要戴帽子,然后不管学生回答什么,他总是笑着说“这是个谜”。还有一次,他借了班上的橡皮擦,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要借橡皮擦,学生们纷纷献策,最后他笑着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这些平凡无奇的话语里,透露出华老师随和又风趣的性格,更体现出他掌控课堂的能力和魅力。我记得,在《序》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过一篇文章,称赞华老师极少关注结果的好坏,却总是对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兴奋。他总是不断研究、琢磨,甚至会废寝忘食,直到找到答案。这样的态度和实践,塑造了华老师独具特色的个性和教育方式。

  我深受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所感染,他认为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一件非常踏实、惬意和幸福的事情。我也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理念让我从“误到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新领域。这种启迪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错误都可以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16

  我在这个开学季买了华应龙老师的《我是数学》一书,里面收录了他多年来教育生涯中的经验和思考。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理解。他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关爱和热情比作农民对土地和庄稼的热爱与呵护。他喜欢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就像农民反思播种施肥环节一样,他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如同耕种,不是机器作业。”

  细细品味这句话,是不是也是表达出了上面所讲的意思呢?在书中我也了解到华老师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他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后来又读到“蹲下来与孩子对话”时,我真的是感受颇多,对于学生而言,老师们总是那么高高在上,总是那么有威严感,所以他们不容易与老师亲近,那我们的老师又该如何呢?

  我们真的是要蹲下来与他们对话才行,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交流情感,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我们的教学也会一跃而进的。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17

  最近阅读了《我就是数学》这本书,当我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大吃了一惊。华老师那坚定地话语“我就是数学”,重重的撞击了我。我教学十来年,从未这样想过。而华老师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语,到底他的底气在哪?打开书后,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动了。这本书里汇集了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灵魂。

  从张梅玲老师写给这本书的序言中,我知道了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因此他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当了老师,他仍然保持着农民的心态和气质,他用农民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受来爱他所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爱他的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棵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的退,适宜的进的时机;像农民对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像这样的农民对庄稼的精心呵护,在华老师的引领下,演变成了课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这也就成了他能引领教育前沿,说出这样豪迈的语言的坚强砥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细细品味叶老的话,“农业”与“工业”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或许是农业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所需要的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而农业所需要的却是能真正关注生命的农民!

  是啊!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有生命的孩子,我们更要像对待农业一样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庄稼)。特别是在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上,有了我们对教材、对教学的理解,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有了我们自己的声音。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学生不仅可以畅所欲言,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读了华老师的寥寥几篇教育随笔,我深深的感到我的课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已经成了我当前迫在眉睫的使命。我要不断尝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思考才可以任意奔驰,不必有太多的顾虑。课堂上,我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带来一些思考,使其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东西,遇到问题习惯于问个为什么。虽然,这样的尝试过程是漫长的。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构筑理想的课堂的愿望将不再遥远。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18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分别是“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这里面包括了华老师的教以及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

  既有他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孩子那深深的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引用华老师的话:我们老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儿童心灵”,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是的,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华老师说过我们要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不怪孩子为什么上课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我们应该反问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的`课学生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的,要当一流剑客,就必须永远留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

  华老师在书中也讲到:一个教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更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看到这段话,我不由心虚。为何我们总是抱怨自己没时间读书,把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却不知,我们没有理论作指导,得出的教学东西也必然是肤浅的。想给学生半桶水,老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流水。所以我们要不时的饱读诗书来充实自己的大脑。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19

  教育像农业那样需要信任、宽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出身农民家庭的华应龙教授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情节,正是这种情节使得他的教学思考别具一格,他说,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华老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学习、思考的碰撞中把自己的课堂不断带入新的境界。他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好玩、数学的有趣,他说,我就是数学。他把数学教学真正融入到了自己的骨子里。利用这个暑期,我有幸阅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阅读伊始,是这独特霸气的书名吸引到了我,而后一个个有趣又让人深思的教学片段让我深深感到了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字里行间中读到了华老师的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让我体味到数学教学也可以是有温度的!

  书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成长永不停歇,成长的美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沛,但成长路上有时也会遇到问题,出现差错,而面对这些阻碍该如何对待处理,值得深思。

  数学教学中,出现差错在所难免,面对错误,“善待差错,感谢差错。”这是本书所要传达的态度。我们常见的误区是遇到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就着急上火,急于纠正表面的“错误”。而忽略问题的本身,没有做进一步的深层思考,缺乏关注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深层原因,缺乏“剥洋葱”的精神,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了解错误出现的根本原因,这样的结果有时只会解决表面问题,当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还是可能出错。错误的背后或许隐藏着通往寻求正确的启发之路,或者成为引发正确结论的“基石”。教师对待学生差错的态度决定着学生面对错误面对人生的态度。

  恩格斯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当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中去学习。”学生是尚不成熟的成长个体,教师应积极正面的看待学生的学习差错,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分析学生的各种差错,用发展的眼光理解这些差错的价值,冷静深层的'分析恰恰是帮助我们深究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根本原因。难能可贵的是学会善待并欣赏在数学课堂中出现的错误,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研究这些错误,将错误看作机遇,看作挑战,允许、认同、接纳和改造学习差错。恰当的评价,进而灵活的纠正。对待数学学习中的错误,个人体会可从下面两个方面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属于哪种类型?是对新知识的不理解?还是对原有知识的漏洞?是纯知识类的问题或是行为习惯引起的甚至可能是受家庭环境影响,不良的亲子关系影响到学习效果……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逐一突破。关心孩子,坚信每个孩子都愿意学好数学,启发学生自己在错误中总结提升,改进提高。

  其次,教师可以适当找找内因,思考一下自己讲课中是否讲得清晰,是否有问题,是否指导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回避、不遮掩,变学习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当然,剥“错误“这颗洋葱的过程可能会费时费力,会枯燥,会更辛苦,但当困惑、迷茫、问题、难点逐一破解之时,我们便会“感谢差错”!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20

  前段时间有幸目睹了来自江苏的华应龙老师到香市小学借班授课,初次见识了华老师上课的风采,在华老师甚感兴趣,在网上搜罗了有关华老师的视频、专著。看介绍才知道华老师在北京教育界名头响当当,全国特级教师,他的荣誉称号甚多。为了对他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当当网购买了两本书,分别是《我这样教数学》及《我就是数学》,被《我就是数学》这样的书名吸引了,逐渐的把我带入到他的教学世界里。 日记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把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份。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满智慧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执着,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对教学的感悟无时不有,无时不在。连磕破了脑袋还能联想到中括号的妙用,甚让我拍手叫绝。在上“角的`度量”时首创的运用了滑滑梯的课件教学,增加了可观性与趣味性,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好题材,好的接入口!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爱死了这样的数学老师,难怪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有些听课老师没有听到下课铃响起。

  华老师令我印像深刻的还有他的风趣语言,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因为磕破了头戴了帽,上课时问学生知道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戴着帽,当学生回答非常多可爱的答案后,华老师笑着说“不告诉你,是个谜”;当借班上课,把学生的橡皮擦“借走”后,问学生们老师为什么要借他们的橡皮擦,学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华老师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这么平淡的话语里说明了华老师为人非常随和,平淡的话语里更是他对掌控课堂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其上课的一种课堂魅力。在《序》中,时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道:他极少专注于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对过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欢喜。研究,琢磨,废寝忘食,直至豁然开朗。这样的周而复始,塑造了小华的独特。

  我应该要学习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觉得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惬意、很幸福的事”;更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从“误到悟”确是给我一副醒药,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新领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21

  寒假中,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最大的感受就是华老师的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人师:教育人的追求》一文中(22页)写到:只要是老师身上的故事学生都会感兴趣,哪怕是平淡无奇的,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把教学内容和老师的故事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技巧和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存“心”去运用。记得有一次数学公开课,一位数学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学生们兴趣盎然,猜到18、26、32、甚至40,虽然在我们眼中看来,学生是在瞎猜,甚至猜的一点也不靠谱,但学生对老师的年龄很感兴趣,并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就热了起来,而此时老师的一句“大家要认真听讲,在下课时告诉大家答案”,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自己还是学生时,又何尝不是喜欢与和老师一起踢足球、打篮球、进行各种比赛,喜欢接近老师,了解老师,而现在的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恰恰相反,因为不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差等等原因,不断地批评、找家长,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在自己的课堂上,我也经常的利用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如往往不用书中的信息窗内容,而采用学生身边关心的'内容来进行导入,比方说经常性的用班级里男女生人数,利用老师和家长的年龄来讲解知识,收到的效果确实不错。正是因为学生关心这些生活实例,所以他们愿意认真地去听讲,认真的去参与,而相比一些课本中枯燥无味的文字来说,他们接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相信每个老师都遇到过上课了,黑板还没擦的情况,不知大家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之前的做法通常要不不用板书,要不将学生批评后让学生擦干净,着急的时候,三下五除二自己将黑板擦一下,将就使用。而华老师的教学是从擦黑板开始的,不管黑板是否已经擦过,他都会将黑板重新擦一次,他说从中获益良多。(42页)有:可以快速温课、尊重学生、一种精神和气势。他说,上课前把黑板擦干净,就像吃饭前先洗碗一样,碗不干净,是不会吃饭的。读到这里,自己有一定的感触,黑板不管谁擦,一定要干净才能讲课,我们经常会在黑板上记录一些作业、纪律不好学生的名单等等,其实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上课黑板的使用率,也对学生上课时看板书时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今后,再次遇到上课时学生没擦黑板的情况,我会自己认认真真将黑板擦干净,然后开始讲课,相信这样不仅会让忘记擦黑板的学生留下印象,不会再次遗忘,也会让所有听课的学生静下心来,认真的听讲。

  下课了,学生有了自己的课间十分钟,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下课铃声一响,就立即下课。华老师对此作为一项规则来遵守,确实值得学习,想想我们也曾经作为学生,如果下课铃声已然想起,尽管老师讲的兴高采烈,滔滔不绝,但真正还有心思坐在那里听讲的学生还有几个,况且,这短短的十分钟学生有许多的事情还要做,比如上厕所、准备下节课学习用品,我们往往会批评学生为什么上课还要上厕所,为什么上课前不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却忽略了这与我们没有按时下课有着多多少少的联系。按时下课,教学效果会更好,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下一节任课老师的尊重,同时更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因为,下课铃响后,教案上设计的再好的话也是多余的, “下课啦”才是最好听的。

  这本书的语言灵动幽默,整本书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感悟的方式呈现,没有枯燥的教学理念,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例,贴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而且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的乐趣。这些实例都是华老师的亲身经历,在我们的课堂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只是我们没有及时整理,没有及时反思,今后,我将会向华老师学习,及时积累自己的教学案例,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22

  我有幸拜读了华应龙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内心里是震撼、是崇拜、是尊重、更是思索。我被《我就是数学》深深地吸引了,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动着我。这本书是华老师20年教学生涯的一个求索、思考和总结,更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从这本书中,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华老师是怎样经历的“龙”的华丽变身,由一个灌篮高手变成一位全国数学名师的过程、了解了他对“容错”教育的滴滴思索过程、了解了他戴着帽子执教的《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一课背后的研磨过程、了解了他在跟腱受伤之后对工作的敬业精神,等等这一切,让我的内心受到深深地震撼。

  《我就是数学》这本书也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动力。华应龙老师从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个方面写下自己的教学随笔,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一篇篇来自教学实践的真实短文,不仅操作性强、实用性强,使人想读,而且爱读。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华老师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时代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一股清新流动的生命活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课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不断尝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孩子们的思考才能任意奔驰。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带给学生一些思考,让其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东西。

  追寻名师成长的轨迹,追问名师成功的原由,我有着强烈的感受,华老师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的喜读善思成就了他的博学和大家风范,是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执着追求成就了他的缜密、严谨而又不失浪漫才情的教学风格,是他的“以学定教”“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成就了听了华老师课的学生不愿下课的现实。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孔子、老子、 庄子、墨子到黑格尔、恩格斯、爱因斯坦;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尽,常常是和衣而睡……他完全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正如李烈校长对他的.评价一样,华老师是一个坐拥书城,手不释卷的热爱读书之人。读书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并享受其中。读书不仅能触发他对生活的感悟,更使他能够徜徉在数学教学的研究之中。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却是一个灌篮高手,并且从心底发出呼喊:篮球——我的导师。28年的篮球生活,丰富了他的生活和记忆,给了华老师一副强健的体魄,也给了他拼搏的精神,养成了他团结合作习惯和尊重对手,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人的优秀品行。喜欢打篮球,喜欢读书,这一“动”一“静”在华老师身上得到了和谐统一。用他的话说,读书滋养了他的人文精神,而篮球锻炼了他的毅力。从打好每一个球到上好每一节,同样的不抛弃、同样的不放弃,成就了他的事业,实现了华老师由一个球场上的灌篮高手成长为全国数学名师的华丽转变。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仰望华应龙老师的高度时,不禁感叹,我能否实现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如何提升自己思想的高度?《我就是数学》看完了,这本书带给大家的收获不仅改变着我们,更应该把这份收获变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带给孩子们!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23

  《我就是数学》这本书里面不仅仅有我们需要关注的细节,也有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华老师以其精美的语言、博学的内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一个精美的案例,这也引发另一种反思,这正是我们很多老师缺乏的反思。一种对细节无比重视的反思,一种变平视为仰视,以生为师的教学理念。

  “心灵的蹲下”,这是华老师拉近学生距离的方式,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儿童心灵”,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想蹲下来,但真正蹲下来的只是身子而不是心灵,以“浪费时间”的眼光去催促孩子们掌握新知识,却没有从孩子的发展水平去体谅,去引导他们,去开发他们从兴趣去学习新知识,造成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成功,我们喜欢把责任推到孩子们的身上,却忘记我们自身的问题。

  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都是老师的一言堂,华老师对插嘴的'学生,对自己说不的学生,总是敬礼。我们需要仰视孩子,才能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让平等的对话和沟通真正实现。“课堂因融错而精彩”,这是得到众多老师的共鸣,但是在实际的公开课上,我们的老师总怕孩子们出错,总怕孩子们不按自己的思路走,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也是有这样的状况,我们的课堂是孩子们的,我们越是担忧,那么我们回答孩子们生成的问题也就越缺乏,也是我们越来越不敢上公开课的原由。

  细节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是一种创意。华老师针对每一个教学细节,不管是听课还是上课,一次有一次的试上中,能发现不同的问题,这也使得我们听到的课堂更有深度,更有魅力,更让孩子们“不想下课”。对细节的追求,也使得课堂焕发更强的魅力,更深的蕴意。读华老师的书,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向华老师学习处理细节的方法。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04-29

我就是我09-09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精选6篇)01-26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精选11篇)03-13

我就是我的说说05-13

我,就是我作文08-23

我就是我作文[经典]01-03

[推荐]我就是我11-04

【经典】我就是我作文05-08

【推荐】我就是我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