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

时间:2021-07-21 09:20: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通用9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通用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通用9篇)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 篇1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 篇2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是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是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皮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这声音和情绪里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人的阵痛、艰辛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至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血斑!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全诗明丽洗炼、概括集中,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接着又从心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一步的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划。在刻划中用“叹息”、“火炬”两个意象对比,更深一层展示了木棉丰满的个性。然后,又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比,衬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树这一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这就从四面八方突出而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在艺术上巧妙的比兴、鲜明的形象、蕴藉而柔婉的调子,构成了全篇的独立特性。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 篇3

  一、必须牢记你所面对的是一棵树

  在理解这首诗时,必须牢记我们面对的是一棵树,自己也是一棵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它极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对这首诗的理解流于一般的爱情告白,达不到应有的思想深度,领会不到那源自灵魂深处爱的最强音。对此,舒婷自己也说:“花与碟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其实,诗中的橡树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的象征。因此,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通过自己最为亲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一种爱情的理念和信念——诚挚、坚贞而又平等,颇有托物言志的意味。

  二、诗人把“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放在最前面,有没有深意?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攀附型的爱情观在中国的传统爱情观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一点无须赘述,只要看看《氓》中女主人公的血泪控诉即可明晓。其次,从现实情况来看,攀附型的爱情观在现代社会中仍有极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一个极庞大的接受群体,诸如“嫁名车”“嫁别墅”“嫁绿卡”等就是明证。因此,这种被世人广为推崇的爱情观就成了催生这首诗的重要历史和社会背景,放在首句,理所当然。

  三、橡树和木棉的本质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这首诗中的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涉及;但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两个抽象的象征符号,而应把它们还原,让它们的'形象生动鲜活起来。第一,弄清楚橡树和木棉到底是什么,它们作为“树”具有哪些特征。橡树,由于其木质坚硬,可以用来做酒桶等。所以,其作为树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概括为坚硬、高大、挺拔。木棉,亦称“攀枝花”“英雄树”,落叶大乔木,开鲜红的花朵,果实为长椭圆形、棉质,去壳之后可以用来做枕头。所以,其作为树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概括为美、富有生机和活力。第二,弄清楚橡树和木棉作为人的形象,即象征意义,可以赋予哪些特征。根据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认为,橡树象征男子汉,显得壮美、伟岸、健壮、坚毅、果敢和有力,可谓是“铁骨铮铮”;木棉象征女子,显得秀美、青春、健康、丰盈、热情和活泼,可谓是“秀外慧中”。

  如果讲到这里就不再深入下去,那就太可惜了。试想,“像刀、像剑,也像戟”,诗人亮出这许多兵器究竟为何?“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缘何叹息,点亮火炬到底是想照亮什么?两棵树,一棵是勇敢的卫士,每一枝干都随时准备着阻挡来自外界的任何袭击以保卫两人世界;另一棵是他的恋人,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他呐喊助威,照亮彼此的前程。他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其实,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爱情——伟大而又平凡,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能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此外,我们也不要忘记,一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萌发、诞生、确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向旧思想、旧观念不断质疑、否定的过程!做到这一点,先破后立这种方式实在合适不过。诗人在否定其他种种爱情观之后,通过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使诗意得以深化,从而使得自己精心构建的爱情大厦更加坚不可摧。

  四、“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该作何理解才更生动、形象?

  诗人在这里极其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期盼、渴望的那种爱情应该是理智的、诚挚的、执著的、有内涵的。那么,该作何理解才更生动、形象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绝对不能像很多参考资料上说的“爱得深沉、爱得执著”那样语焉不详、敷衍了事。我们还是应从“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到另一棵树的体验”去分析。试想,如果只知道“爱你伟岸的身躯”,那就只配做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那样的爱在作者眼里是很肤浅的。谁都清楚,只有同甘苦共患难过,才能真正地懂得爱人之可爱。树与树也是这样,只有一起“分担”过“寒潮、风雷、霹雳”,“共享”过“雾霭、流岚、虹霓”的木棉才能真正地懂得橡树的伟岸,这“伟岸”的源泉正是它所“坚持的位置和足下的土地”。这或许就叫“爱其然,爱其所以然”吧!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 篇4

  无论是看小说、看电视还是听歌曲里面总少不了有关“爱情”的字眼。“爱情”到底是什麽?我不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简单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说中写得如此之“缠绵”好像也不会是歌词中唱得那样“轻松”。

  它需要负责任需要从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东西。或许这样说来不如举个例子。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局就说明了真正的爱情意味着的是责任。只有这样相爱的两个人才会幸福才会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认为爱情首先应该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两个人互相尊重。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树》中进行否定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样。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平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作者还彻底否定了“凌霄花”和“鸟儿”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我认为男女双方都有追求远大人生理想的目标不屑庸俗或不平等的爱情追求。

  然后作者将自己化作木棉与男友橡树的形象“站在一起”。他们身心相连共同面对人生。其实我很赞同作者强调的人的独立意识。无论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事业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间彼此独立。在彼此尊重、爱慕的基础上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共同享乐。相互扶持依恋更爱对方的理想事业。

  在我心中爱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奋进的!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捷克·伦敦的小说《墨西哥人》的一些情节说明了“爱情与崇高的目的相结合能撞击出耀眼的火花”!

  我现在16岁属于人生不可多得的大好时光。不过在这阳光明媚的路上也充满无数诱惑就好像在路旁长着美丽而有毒的蘑菇一样唯一能给我们安全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爱情不属于现在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我们毕竟还是少年生活的阅历毕竟不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头脑多思考未来的道路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认为应趁着短暂的青春期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更广的眼界不虚度光阴!我们若利用好这段时光待到长大成人该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吗?!生活在成功和喜悦中的我们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个高中生过分地沉浸于承认的爱情之中将来也只会换来“后悔”二字!爱情不是甜言蜜语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双方共有的责任。以现在的年龄来看我估计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爱情了!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 篇5

  曾几何时,这首舒婷的《致橡树》是那个纯真年代,我们对爱情最美好的追求。记得学生时代,我曾经无数次默诵和摘抄,总是渴望有那么一个和自己共担风雨,一起前行的人,他就是我的爱人。

  多年的风雨后,在三八节来临时,再看到这首诗歌,真是别样滋味涌向心头。不说当今的年轻人更加现实,用“高富帅、富美白”代替了当年的默默扎根土地的木棉、橡树,就单单是我们这一代而言,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贫富巨大差异面前,也形成了巨大心理落差,房姐、房叔连连曝光,奋斗几十年,买不下半间房的比比皆是,中国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一,而大病无钱看也层出不穷。国家的大政方针,真的可以将人的价值观改变,现在的年轻人不再读《致橡树》,他们寻找的是富二代,是有车、有房,爱情对他们,是奢侈品,他们是悲哀的一代,那对我们这一代追求着做不攀岩、不痴情,笔直矗立在风中的木棉呢,我们追求到什么,相依的终将相依,分离的终将分离,愿意奋斗的,继续奋斗,喜欢安逸的,寻找安逸,互不打扰,依然如风中摇曳的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 篇6

  张爱玲曾对胡兰成倾言: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她在爱情面前,就像茫茫沧海之一粟尘埃,面对广阔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这种爱情观,晶莹剔透如玻璃球,单纯美好,不能相守便把爱情藏于尘埃中,但却是易碎的可悲可怜,心随时都可能因为他的言行而破碎。如果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多给自己注入勇气的精神动力,不是以弱态示人博取他人怜悯,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态活在爱人面前,这就是我最欣赏的爱情的姿态。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出了她所赞赏的爱情观,我认为这首爱的诗歌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她不会炫耀自己的爱,更不会把自己低隐于俗世的尘埃。在她爱的人面前,不该有彼此的高傲威仪,而是不卑不亢,至纯至美。诗人希望把自己幻化成一株木棉,和心中的橡树比肩而立,风雨同舟。他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雾、霹雳,也共同分享雾霭、虹霓。这种坚贞的爱不仅是爱他伟大的身躯,更是爱他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她的这首诗是我心中的爱情绝响。中国历史上描写爱情的诗数不胜数,但大多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抒己之情,《致橡树》不止把爱情停留在倾述上,更是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她是勇敢的,因为她不会因为爱迷失自我,懂得如何在爱人时又要尊重、爱自己,从而产生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叶相触是他们灵魂的触碰,根相依是他们身躯紧紧相拥,风雨飘摇或风景穷尽处冷暖相依,细看人生细水长流。

  《致橡树》所表达的爱是彼此平等的爱。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以自己独立坚强的人格,凭自己乐观向上的心态去爱,我们将会更勇敢的享受这份爱情。我爱着你,以不卑不亢的方式。正因为我不卑不亢的爱着你,我才有勇气和你风雨同舟,追随你的一切。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 篇7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人们更多的是在为满足自己的锦衣玉食而奔波,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欣赏那些陶冶情操的文学。纵然有许多活跃在写作一线的各类作家在俯首耕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更多的是味同嚼蜡,给人一种骗稿费的错觉。这也引来不少人在感慨中国诗坛近乎枯萎,纵然如此,还有前人留下的那泓清泉供我们去汲取,为我们的茶余饭后存有一阵清风。

  在现代诗歌的舞台里,朦胧派以其不可琢磨的梦境占据了一角。而作为其中的主将,舒婷书写了华美篇章,《致橡树》就是她手中的一颗明珠。这首生成于新旧更迭、开放思路的诗篇以其对新时代爱情的宣言而传诵至今,亦将继续它的华美。

  凌霄花纵然攀上高枝,不过是炫耀过后的虚荣,终会凋落在风尘中;鸟儿痴情确实让人怜惜,可那不变的歌调何以填补生活的那片空白;泉源的清凉常年相伴,可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险峰用自己的身体成就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日光、春雨促进你的成长……可这些在木棉的爱情面前显得那般苍白。

  作为一个伴侣,木棉从自己的根到枝与橡树相连,一起经历风雨,彼此相知相依。红硕花朵般配了铜枝铁干,分担过寒潮、风雷、霹雳,共享了雾霭、流岚、虹霓。纵然不能融为一体,却始终相依。不论对方身处何地,贫贱富贵,只要有一份永恒的爱情足矣。木棉用自己的伟大成就了一份爱情,谱写了世间的一份真情。这般坚守足以秒杀种种。

  而今,不少拜金女横行网络,小三小四不以为耻,求包養更是吸引大众眼球,这是时代的悲哀,更是众人的不幸。此刻,捧读着这份伟大的爱情,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不知是被它感动,还是气愤当今社会。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美丽爱情中流露着的幸福,让人羡慕不已。在经历大动乱后,舒婷用自己的笔为心中的美丽爱情奋起呐喊,不仅在文学的天空里涂抹出了一道绚丽夺目的轨迹,更是指引了新时代的爱情观。此刻的我渴望那么一份爱情,不求爱的轰轰烈烈,只求能像木棉和橡树那般永恒。那些还在恋爱路上的人们也有必要读读这诗篇,或许对自己的爱情有新的理解。“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将不是一个故事,而是自己的写照。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 篇8

  《致橡树》中,作者认为的爱情观是独立,平等,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作者眼中的他和她不仅要同甘共苦,还要精神上的融合。她用“凌霄花”象征了“攀附”,“鸟儿”象征了“痴情”,“泉源”象征了“慰藉”,“险峰象征了“陪衬”……而这些都是她否定的爱情观、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钟声相依。”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既然选择在一起,那必定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曾经,我问过妈妈,她和爸爸为什么会结婚,妈妈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只是大家都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于是就凑了个对,一开始也是性格很不适合,一直吵架,但是后来有了你,就开始慢慢体谅,慢慢相依,相互帮助。”也许爱情是陪伴,又或许爱情的最终是亲情。但无论如何,只有相依相守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北朝名歌中有一首经典“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诗中女子的痴情,鉴定的新年感人至深,也是值得人们肯定的,痴情是信念坚定的表现,同时也只有信念坚定了才能慢慢走下去,才能甘苦与共,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不痴情吗?“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他为了她放弃了秦罗敷,放弃了官位,放弃了母亲,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于是自挂东南枝。

  最后,二人共赴黄泉,合葬墓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两人终算在一起了,也成就了一段佳话,萧红的生命中出现了三个男人: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萧红的命运是坎坷的,她的爱情也是坎坷的,她总是在失与得之间徘徊。知道她的生命快走到尽头时,找到了可以相伴的人,骆宾基比萧红小了6岁,他是崇拜萧红,爱慕萧红的,他在萧红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她的左右,他不断的安慰萧红,给萧红最需要的关怀,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骆宾基给予萧红的是安慰,是慰藉,是陪伴。

  在我眼中,爱情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爱情要像刘兰芝、焦仲卿那样的信念坚定,要像爸爸妈妈那样的相互体谅相互扶持,要像骆宾基对萧红那样不断的安慰与陪伴。我不求他的思想与生命和我绑在一起,那样毕竟在自私了,只求大家都有追求,病为之努力,不求相互独立,志愿相互帮助,共同进退。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 篇9

  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近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伟大作品便产生了。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愿意是激流》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橡树》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舒婷致橡树的读后感(通用9篇)】相关文章:

《致橡树》读后感650字02-10

教学设计《致橡树》12-22

名为舒婷的那只鸟_800字01-26

舒婷《双桅船》教学设计12-16

教学设计《致橡树》8篇12-22

优质课教学设计:《致橡树》12-22

童年的读后感通用15篇09-03

童年的读后感(通用15篇)06-20

童年的读后感(通用17篇)04-25

读后感的作文(通用28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