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图形的折叠》教案设计

《图形的折叠》教案设计

时间:2022-05-19 07:31:12

《图形的折叠》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图形的折叠》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图形的折叠》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折叠是图形变换的一种,折叠型问题的立意新颖,变化巧妙,是近几年中考中的热点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体现的是教材中的轴对称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中,运用的知识点比较多,综合性强,如轴对称性、全等思想、相似思想、勾股定理等,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方法,在本节中,我力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折叠图形的性质,提高学生观察、归纳、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根据上述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设计以下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折叠图形的性质,会利用其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进一步体会表在折叠,实为对称.

  2、能力训练目标:

  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证明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根据课程标准,在把握中考的基础上,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利用折叠图形是全等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会利用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解决问题.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优化学生思维能力.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预设的目标,我从教法方面谈一谈。

  四、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着重采用讲、练、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讲、练、测的有机结合,达到知识、技能、方法的全线突破。

  下面我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及设想。

  1、巧设情景,设疑引入

  从实际问题出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一刀剪出一个五角星吗?

  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填空,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从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引出性质,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但保持的时间持久,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然后用“你知道这些性质有什么作用吗?”设疑,引出性质的运用,分为:(1)求角的度数(2)求线段的长度(3)综合运用三类。然后归类探究,在每个探究类型之下,设置一个相对应的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例题,对该类型解题的切入点、方法和关键进行点拨,找规律,注重归类讲评和体验感悟。

  2、运用性质,归类探究

  归类一:求角的度数

  1.如图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EM、FM为折痕,折叠后的C点落在B′M或B′M的延长线上,那么∠EMF的度数是()

  A.85°B.90°C.95°D.100°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读题,学会在读题时就把题中所蕴含信息全部读出来,并且标在图上,或者写在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对信息进行整合筛选,从而获得答案。提醒学生养成这种分析问题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要贯穿于以后所做的每一道题中,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随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和体会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利用折叠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当条件中有某些角的度数已知时,综合题中的其他条件,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得未知角的度数。

  利用折叠的性质,除了可以求角的度数之外,还可以求线段的长度引出:

  归类二:求线段的长

  这道题基础性强,且有一定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应的练习题的设置,在上题的基础上综合性又有所提升,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综合运用做好了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利用折叠图形的性质不仅仅局限于求角的度数、求线段的长度,还可以解决综合性更强的问题,如:

  归类三:综合运用

  典例解析:

  本题的图形复杂,综合性强,探究性强,解法多,象这样的题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原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一问,提醒学生从读题入手,读出题中蕴含的所有信息,并且把读出来的信息标在图上或者写在练习本上,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筛选,确定解题方法。然后从要求证的结论入手,根据确定的解题方法,执果索因,顺藤摸瓜,直到找到已知条件为止。通过写出分析过程,整理解题思路,根据分析过程,写出证明过程。整个解题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读信息、定方法、找条件、理思路、写解题过程五步。使学生有章可循,从而避免学生手足无措,无处下手的现象发生。

  这道题既能检查学生对前两道题的掌握情况,又能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为了满足测评反馈的需求,又设置了限时检测。

  3、限时检测

  限时检测立足于对本课时考点的强化训练,以容易题、基础题为主,注重知识的点面结合,注重重要题型与解题方法的落实,各种题型合理搭配,体现与例题及其变式题的对应关系,讲练配套,具有极强的实效性,追求“题题清”、“节节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优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

  采用这种形式的课堂知识性小结,可把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是同伴经验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又可及时反馈信息,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也为我课后反思提供第一手资料。

  六、板书设计:

  (一)折叠的性质:

  折叠图形中折叠部分在折叠前后

  1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相等

  2.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二)运用:

  1、求角的度数

  2、求线段的长度

  3、综合运用

【《图形的折叠》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展开与折叠的教案07-10

认识图形数学教案设计参考06-27

关于展开与折叠的教案07-09

《展开与折叠》的教学反思07-10

北师大版数学《折叠》的教学反思06-09

认识图形之认识平面图形教案06-02

图形中班教案04-15

图形中班教案04-15

图形中班教案04-15

图形中班教案04-15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