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小学教案

小学教案

时间:2024-07-27 06:49:54

小学教案

小学教案

小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中位数”教案

  教学过程:

  一、在分析比较中引进中位数

  1.前不久,李老师参加了一次跳绳比赛,7位老师的平均成绩是120下,李老师排在第二名。猜一猜,李老师可能跳了多少下?

  学生各自猜测,并说出想法。

  2.你们都认为李老师的成绩应在平均数之上,一定是这样吗?板贴出示如下成绩:

  谁来先排一排,让这组数据变得有顺序、清楚些?

  学生移动板贴,并说明是按什么顺序排的,以及这样排的好处。

  板书:大与小再让学生验证一下平均数是不是120,并说明排名情况。学生惊奇地发现李老师的成绩虽然比平均数低,却排在第二名。

  3.为什么李老师的成绩比平均数低,却还能排在第二名呢?启发学生讨论、交流。

  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分析原因,从而发现第一名杨老师跳得太好了,远远高于其他6位老师的成绩,把平均数大大提高了。7个数据中高于平均数的只有1个,低于平均数的却有6个,平均数已大大偏离了这组数据的中心位置。

  教师顺势说明“238"这样的数据对平均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一个极端数据,并问:你们觉得,这时用平均数120代表这7位老师跳绳的普遍水平合适吗?

  [评析]教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精心设计认知冲突。学生亲历了数据排序的过程,感受到排序是必需的、有用的,为本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教者借助统计图中平均数与其他数据的比较,形象地表示出极端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差距,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在一组个数不多的数据中,如果出现了极端数据,这时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已经不太合适,需要选用新的数据代表,从而激起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心理需求。

  4.你能从中选择一个数据来代表这7位老师跳绳的普遍水平吗?

  学生充分地自主寻找,讨论交流,并说出想法。在有一些学生认为应选择102时,教者借助课件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统计图中120周围的数据集中情况,再观察102周围的数据集中情况,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与平均数120上下相差5下范围内(115-125)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无)在与102上下相差5下范围内(97-107)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4个)

  (2)在与平均数120上下相差10下范围内(110-130)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无)在与102上下相差10下范围内(92-112)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6个)

  学生发现:102正好是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比它大的有3个,比它小的也有3个。大部分学生觉得这时用102更能代表这7位老师跳绳的普遍水平。

  教者鼓励学生试着给这个数起名,并说说想法。

  5.揭示概念:一组个数不多的数据,如果它们的平均数受极端数据影响较大时,要用一种新的数来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在把这些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正中间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板书课题)

  6.教师移动板贴,交换102和93的位置,让93位于正中间,问:现在的中位数是93吗?

  教者运用变式练习,让学生悟出在找中位数时,先要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再找正中间的一个数。

  7.现在用李老师的成绩“107”与中位数“102”比,你们觉得李老师的成绩怎样?(中等偏上)说明用中位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既符合实际,又便于比较和判断。

  8.如果杨老师跳得更多,是258下或288下,其他老师的成绩不变,这时平均数会变吗?中位数会变吗?引导学生推想,逐步感悟到平均数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不会。

  [评析]教者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经历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过程,从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特别是教者借助统计图进行直观形象的分析,分别在平均数和中位数上下浮动,让学生充分比较平均数和中位数代表性的强弱,通过对比促其逐步体会到在数据个数不多时,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较大,而中位数不受,且在中位数周围集中了很多的数据,这时选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更合适些。教者还把李老师的成绩与中位数相比,使学生初步领悟到中位数的作用,获得认知平衡。他们还感受到进行数据分析的价值和乐趣。

  二、在自主寻找中体会中位数

  1.如果赵老师也参加了此次跳绳比赛,他跳了98下,这时你会找下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教者板贴增加一个数“98”。

  学生先自主寻找,再讨论交流并比较合理性,最后“创造”出中位数:在把8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用正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即中位数是:(100+102)÷2=101。

  2.找出下列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24、25、17、19

  (2)39、19、29、25、2l、1l

  学生自主寻找并交流,从而归纳出找奇数个、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3.现在你能说说怎样的数是中位数吗?

  [评析]教者再次设计认知冲突,巧妙地将数据从7个增加到8个,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促其积极思考,主动创造。学生主动运用刚获得的对中位数的认识解决问题,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学会找中位数的方法,体会到中位数的意义,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三、在实际运用中领悟中位数

  1.出示“练一练”:下面是第一小组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单位:平方米)

  86、84、50、92、87、80、83、43、88

  (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

  (2)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情况比较合适?

  (3)为什么这9个家庭住房面积的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上述问题。在回答问题(2)时,还特意选择其中的“83”或“80”与中位数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里选用中位数做代表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在回答问题(3)时,顺势说明这里的“43”与“50”对平均数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是极端数据。

  2.出示李华同学5次数学测试的成绩:

  前四次分别是96分、99分、95分、92分,第五次他带病考试,结果只考了58分。

  (1)他5次考试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

  (2)这时用哪个数据代表他的数学成绩比较合适?为什么?

  (3)如果他第五次考了91分,这时用哪个数据代表他的数学成绩比较合适?为什么?

  在回答问题(3)时,教者借助计算平均数和课件动态演示平均数的产生过程——移多补少,引导学生感悟 到:如果一组数据未出现极端数据,当平均数与中位数又比较接近时,这时既可以用中位数,又可以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相比之下,中位数只是其中的一个数据,而平均数集中了5次成绩,因而更精确些。

  3.张强同学参加跳远比赛,预、决赛中共跳了6次,成绩如下表:(表中的“×”表示犯规,无成绩)

  成绩/米

  3.6

  3.2

  4.2

  ×

  4.4

  4.1

  你知道裁判用哪个数据代表张强的比赛成绩吗?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明,这里既不选中位数,也不选平均数,而选最好成绩“4.4”。

  [评析]教者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具体数据,不断地让学生把平均数与中位数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多次经历寻找数据代表的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各个统计量的意义和作用,感悟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体会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具体地分析数据,灵活地选择数据代表;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做到具体数据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形成思维定势。

  四、在拓展延伸中深化中位数

  1.中国篮球明星姚明身高2.26米。假如他站在10名中国成年男子中,会对他们的平均身高产生较大的影响吗?(会)这时用哪个数代表这11名男子身高的普遍状况比较合适?(中位数)假如他站在一百名、一千名……中国成年男子中,会对他们的平均身高产生较大的影响吗?(影响逐渐减小,直至无)这时用中位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合适吗?应选用哪个数作为这些数据的代表更合适些?

  2.学生说说中位数的意义、找法和作用,谈谈感受。

  教者全课小结。(略)

  [评析]为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数学思维,教者又一次设计了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辩证地看待极端数据和中位数,合理地寻找数据代表。教者运用极限思想,引导学生逐步类比联想到:在数据个数很多时,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已不大,这时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已不太合适,而用平均数就比较精确和合适,从而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建立了认知平衡。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第六单元 第三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进位加)

  一、教学内容

  第62页的例2和第62页“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的第5、6、8、11、13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呈现例2联欢会场景的课件;

  2、学生准备4捆小棒,每捆10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具吗?老师这里有几件玩具。

  (电脑出示;汽车26元,熊猫32元,房子7元,飞机45元,小娃娃17元,小火车38元)

  师:你可以买两件你最喜欢的玩具,怎么买?需要多少钱?请列式。

  学情预设:

  生列的算式可能有4类:(1)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32+7;(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26+7、45+7……(3)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如26+32、32+45;(4)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生;分类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列举的算式分类,既是对旧知的一种整理,同时水到渠成中也引出了新知。)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今天,一(1)班举行联欢会,他们同学想邀请同学们参加,同学们你们想去吗?

  2、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一(1)班的同学为了欢迎我们,给我们准备了一些矿泉水,请同学们注意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设:

  学生可能会说:一(1)班的同学共准备了多少瓶矿泉水?或我们班有33人,每人1瓶,这些矿泉水够吗?

  (2)列出算式,并说明理由。

  教师让学生先观察估计一下,够不够每人一瓶。

  指出要算出多少瓶矿泉水,才知道每人一瓶够不够。

  究竟有多少瓶矿泉水呢?教师请学生列出算式24+9。教师板书:24+9。

  2、自主实践,探究算法。

  (1)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24+9,如果困难,也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或算法;

  (3)让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

  学生交流算法时,对“个位与个位相加,满十应向十位进1”可能没有清晰地认识,这时教师应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的契机,结合典型算法,让全班同学都借助学具跟着汇报的学生一起摆一摆。摆的方法主要有①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把10根捆成一捆,30加3等以33,即拆小数,凑大数;②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1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0根,我把10根捆成一捆,23加10等以33,即拆大数,凑小数;③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3根,我把13根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3根,20加13等以33。力争让全班学生都在摆学具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十位上为什么要加1,即剩余的小棒和另外的几根小棒合起来以后超过十,这样就可以再从散的小棒中拿出10根捆成一捆,所以十位上要再进一。

  (4)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注意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比较);

  (5)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算法及其理由;

  (6)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得的得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

  (7)前后呼应,回归生活问题: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方法。那么33人,每人一瓶够分吗?

  (设计意图:算法多样化并不是不要算法优化,从长远来看,凑十法应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凸显、渗透。但是这种凸显、渗透不是强制性的,而应是润物无声的、水乳交融的。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的有利契机,结合典型算法,让学生摆小棒,使每一个学生,不管暂时喜不喜欢、接不接受“凑十法”,都应在操作中,在自主摆小棒的过程中,感受与熏染凑十法,都理解和明白“当各位相加满十时,十位为什么要进一”的道理。)

  3、小结问题类型,揭示课题。

  今天学习的算式与以前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三)解释应用,巩固提高。

  1.小虫与蝴蝶配对(4人小组合作完成):

  (1)师:这毛毛虫可爱吗?有些可爱的毛毛虫经过生长发育以后还会变成美丽的蝴蝶。(课件出示各种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画面。)

  (2)师板贴有数字的彩蝴蝶(33、45、53、62、75、82、85)。

  (3)小组长领装有毛毛虫卡纸的大信封。

  (4)讲清游戏规则:四人合作,认真计算,看看你手中的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吗?变成黑板上的哪一种?(文字与声音同时在课件中出现。)

  (5)小组合作完成。

  (6)能找到蝴蝶的就上台贴毛毛虫。(放轻松音乐)

  (7)请学生当小老师,分组检查学生自由板贴的毛毛虫卡片。

  (8)说说你手中的毛毛虫有没有变不成黑板上的蝴蝶的,为什么?(设计有3题找不到相应的蝴蝶的)。

  2.出卡游戏(2人小组合作完成)。

  (1)宣布游戏规则:先由第一人随机出2张数卡,表示个位或十位上的数,如27;再由第二人随机出1张数卡,如9;然后两人抢答出得数并做记录,27+9=36。

  (2)宣布奖励措施:做得又对又多的一组可得到老师准备的“团结合作花”。

  (3)小组合作玩数卡,开展激烈的竞赛。

  (4)评出优胜组进行奖励。

  3.打骰子列加法算式(个人竞赛)。

  (1)出示第X组的成果,第X组列出了这么多算式,你们敢不敢向他们挑战?!

  (2)宣布游戏规则:每人同时打下3粒骰子,两个①号骰子表示个位或十位的数,如56;加上②号骰子,如8;列加法算式56+8=64。

  4.聪明题:课本第66页第17题。

  (设计意图: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儿童的特点。因此,巩固练习不应是冰冷的、单调的训练,而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小结全课,质疑问难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学情预设:

  如果学生谈收获时,没提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可再提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5题、7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课堂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6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CAI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动画片“小兔子拔萝卜”。(CAI出示)

  (评:用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将学生带入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引发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

  师:刚才的动画片真好看,看着大屏幕上的这幅图画,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并说出算式?

  生1:小灰兔拔了30个白萝卜,8个红萝卜,小灰兔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算式是30+8。

  生2:小白兔拔了35个白萝卜,3个红萝卜,小白兔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算式是35+3。

  生3:小白兔拔了3个红萝卜,小灰兔拔了8个红萝卜,他俩一共拔了多少个红萝卜?算式是3+8

  生4:小白兔拔了35个白萝卜,小灰兔拔了30个白萝卜,他俩一共拔了多少个白萝卜?算式是35+30。

  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30+83+8

  35+335+30

  (评:让学生看懂图中的意思,再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解决。)

  二、探索算法

  师:上面的这些算式,哪些我们会算,自己试着算一算。

  生1:这些我都会算。

  生2:35+3和35+30我不会算。

  师:35+3和35+30怎样计算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师板书课题)

  1、合作摆小棒。

  师: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首先请每位小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拿出35根小棒。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人教版第六册P19-P20的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思考、总结,感受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

  600÷6 27÷3 240÷8 160÷4

  2.笔算

  3)9 9)37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 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 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 第二种

  21 21

  2)42 2)42

  42 4

  0 2

  2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 26 第二种 26

  2)52 2)52

  52 4

  0 12

  12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 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 “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6)指导看书质疑

  3、练习反馈 P20 做一做 1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图书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北师大版)第二册48-4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实物投影仪、各种书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想知道吗?

  生:想!

  师:那得先通过老师的考验我才告诉你!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请看第一关。29+140+330+138+4

  (出示口算题,生读并口算出得数!)

  2、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那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指着竖式)

  生:竖式

  师:老师要请两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做,其他小朋友用自己的火眼晶晶观察这两个小朋友做对没有!

  (两个学生板演竖式,其他学生观察)

  师: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他们说的好吗?

  生:好!

  师:刚才通过全班小朋友的努力,你们已经顺利的过关了,下面老师就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

  [由复习导入,巩固旧知识,复习凑十的思想和竖式列法为下面将会出现的算法多样化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景

  1、师:今天是咱们的老朋友,小兔开书店了,小兔特意来邀请咱们去看看,你们想去吗?

  生:想。

  2、师:(出示卡片)我们来看看小兔都进了些什么书,都有多少本?

  生:有《汪汪乐园》28本,《海底世界》4本,《淘气历险记》9本,《咪咪学校》8本。

  (学生说的时候老师把书的卡片放到画好的书架上)

  3、师:现在,四种书已经安安稳稳地躺在了书架上,你们能根据这些书的本数提数学问题吗?

  生:(提问)

  (这里学生提到的问题一般都是这三种:1、已经能解决的问题;2、今天要解决的问题;3还不能解决的问题。下面简称1问、2问、3问。)

  师:(提一问的学生)你提的问题不错,小兔说要给你一个特权,让你当一回小老师,自己请一个小朋友来回答你的问题。

  (提二问的学生)你提的问题可真好,小兔说我们待会一起来解决,好吗?

  (提三问的学生)你提的问题真棒,可是我们现在还不能解决,我们把他放到问题银行了,以后再来解决好吗?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问题意识。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巩固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新课探讨。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一个问题,请小朋友们把题完整的读一读。

  生:读题。

  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

  生:列式。

  师:你说的真好,可是,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生:自由猜测。

  师:真奇怪,一个算式怎么会有这么多个答案呢?到底那一个才是正确的?现在请小朋友们动动脑、动动手自己算一算。我们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还可以用口算和列竖式的方法来算。请你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把你的方法写在本子上。

  生:独立思考,寻找计算方法。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方法了,请你把你的方法给小组小朋友说一说。

  生: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给我们大家说一说?

【小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写作课教案03-25

小学《詹天佑》教案(精选13篇)11-08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精选13篇)11-28

比例的基本性质小学教案设计01-31

小学识字天地教案(通用11篇)09-09

小学教案检查情况总结(通用11篇)05-16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02-11

认识传染病的小学教案(通用14篇)05-10

小学信息技术:《搜索引擎的使用》教案03-25

小学思想品德教案《我爱我的家乡》(精选11篇)10-13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