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作文的审题立意

作文的审题立意

时间:2024-06-09 05:02:44

作文的审题立意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作文的审题立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文的审题立意

  作文的审题立意 1

  审题是干什么的?

  不管写什么作文,靠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考场作文是根据命题者的要求写,所以先要搞清楚出题者的意图:要我干什么,这就是审题。

  例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乡下来的小孩第一次跟着我走进宾馆,我们坐在大堂里。他侧着头,盯着电梯的方向。一会儿,他悄悄告诉我,那个门,太奇怪了。刚才进去了一个人,再打开时,换人了!原先的人呢?他压低了声音,疑惑的表情里有一种紧张。

  如今,人们已经没什么或者说不愿再对什么好奇了。令人惊奇、激动、愤怒、出人意料的事情,好像都已经发生过了,多数人都是一幅见怪不怪、心里有数的样子。而这个孩子,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满脸惊诧。后来,他当然知道了电梯的功用,他乘着这奇怪的铁房子上上下下。我羡慕这个孩子,做一个有所迷茫的人,用一双睁大的眼睛去质疑,而后恍然大悟。如此衍生出来的快乐,多么简洁单纯啊。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一审要求:共有几条?内容、文体、字数、有什么禁忌?

  二审意图:命题者有立场吗?隐含的思想是什么?如何找立场和思想?

  一要概括材料中的彼此关系:小孩子从疑惑到明白,小孩子的探索和我的感慨。

  二要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疑惑、好奇、迷茫、质疑、恍然大悟、简单快乐。

  三要概括出一个写作关键词:好奇心。

  四要根据关键词,或扩充,或转述,形成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就是作文的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照此写去,一般不会偏题离题。

  参考立意1:探索未知是一种快乐;参考立意2:让我们对世界保持好奇。

  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46年4月11日,爱因斯坦在给好友奥托?尤利斯伯格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罪孽啊!我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灾难性的弊病。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

  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一审要求,共有几条?内容、文体、字数、禁忌?

  二审意图,命题者有立场吗?隐含的思想是什么?如何找立场和思想?

  一看彼此关系: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

  二看关键词句:道德沦丧、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科技的副产品、罪孽、灾难;道德沦丧是科学技术的副产品。

  三要概括出一个写作关键词:科学技术和道德人性,这就是作文的话题范围。

  四要形成一个句子:如“科学技术导致道德沦丧、人性冷漠。”这就是写作的立意。

  二、材料的类型不同,审题时要审什么?有没有共同的关注点?

  从材料的类型来看,有隐喻型/引申型(材料好像一个比喻,材料蕴含的道理才是需要你阐发的),有情境型/申论型(材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要你就事论事评价分析),有话题型/命题型(材料提供一个核心话题或者一个题目)。从材料的表现形式来看,有故事寓言、有名言诗句,还有漫画等,审题时要审什么?有没有共同的关注点?还是要抓“关系”和“关键”二个词,在整体上厘清材料中的各种关系,从关系中推知材料的中心意思,再从关键词句入手,读破命题者的意图。

  例2(话题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话题型审题:

  一要厘清关系——有人根据发生的事实追问原因,我梦想未知想象未来。命题者的立场站在哪里?凡事爱追问。

  二要抓住关键——梦想、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

  三要概括写作关键词——关于梦想

  四要形成一个句子——例如“我们不但要探索现实,更应该梦想未来。”(转述)

  例3(情境型/申论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情境型/申论型审题:

  厘清关系——第一家:感激恩赐;第二家:懂得回报;第三家:敢于自立;富翁:推己及人

  抓住关键——捐助、感激、犹豫、拒绝

  写作关键词——关于慈善

  形成句子——例如“耕耘慈善,不必计较别人的看法。”(转述)

  例4(隐喻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隐喻型审题:

  厘清关系——人们舍弃自己“微光”,发现天才作品的“微光”

  抓住关键——微光、舍弃、认出

  写作关键词——关于“微光”(美好的心灵、情感、思想……)

  形成句子——例如“请珍惜自己那一缕“微光”。”(转述)

  例5(话题型、命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的心得和体验,在“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话题型、命题型审题:

  厘清关系——韩愈从师而知,我们获知途径日益多元。

  抓住关键——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写作关键词——学而知?行而知?

  形成句子——例如“从学而知之到行而知之”(扩充)

  作文的审题立意 2

  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造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社会生活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二:审题指导

  这一段话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在于我们对材料的指向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字面,拘泥于陌生人的叙写,显然失之于肤浅;如果转向陌生人的不可或缺,也属于蜻蜓点水。 材料的提示语中,“结合社会生活与认识”应该是我们思考的方向:对于陌生人,我们只怎样的态度?陌生人之间相处时是怎样的状态?有怎样的戒备心理?麻木冷漠占据着怎样的位置?我们渴求怎样的人际关系?怎样才能建立理想的人际关系?

  这样的一番问询之后,我们便可发现,这则材料指向的是人际关系。换言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谐相处。

  三、习作点评

  陌生社会

  感觉少了一种以前的人情,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面对陌生人的社会,我们要何去何从那。

  【问题提出来了。可惜指向不明确,结尾处的“那”也不恰当】

  在20xx年时,发生了一个惨不忍睹的“小悦悦”事件,这件事,冷了多少人的心,在马路上,年仅两岁的女童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路过了18个路

  人,对此冷眼漠视,最后,是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悦悦已像木偶一样瘫作一团【木偶,怎么才能瘫作一团?】!电子眼记录了一段视频,十八个路人,两名司机共四十只眼睛都没有发现,或就是对其“视而无睹”。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的良知还在吗?在视频中全国人民都看到了【都看到了?】在血泊中孤独挣扎的小悦悦,很多人流了泪,很多人心流血了!【这本该是挺出彩的段落。①开头缺少中心距,整个事件的叙述显得散乱。②事件的叙述,重点不突出。③几乎是一“逗”到底,缺少运用标点的意识。④语言表达,还欠点儿功夫】

  我们习惯了熟人社会怎么生存,怎么“守望相助”,怎么“远亲不如近邻”,但却不习惯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面前掏出爱心,传递爱心,我们学会的是怎么明哲保身。【这一段的安排极好:转换角度,深入一层。可惜,稍嫌单薄,如果能有一百五十字左右,把话讲透彻,效果会好一些】

  想当年我们学习雷锋,学到的酒只有明哲保身,保全自己吗?雷锋他每一次帮助别人都会依依惜别,鱼水情深,那时是一种多么好的社会风气。【这一个对比段的出现,自然是好的。问题是,作者想的“当年”是什么时候?一不留神就露出了破绽:文章不是自己的思考。】

  就在小悦悦去世【可否换一个词儿】的那个月,24岁的刁娜在下班途中救起了一个倒在血泊中的女孩,但她也被飞驰而来的`汽车撞断了腿。她说,一条腿换来一条命,我只希望小悦悦的悲剧不要重演。【还是缺少过度性语句】

  如今,我们从“熟人社会”大步走向“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失去了人情与血脉,失去了良心,我们要怎么才能变成有良知有人情有道德的人呢?

  我们的社会缺少的是相互信任,信任的断裂——加重了道德的沦落,社会的沦落,难道我们都想成为一个沦落的国家,成为一个沦落的人吗?【问题提得很尖锐,可是前文有相关的交代吗?】

  唤醒我们的良知吧,从小事做起,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做起,做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有道德的中国人,有良心的中国人。【结论从何而来?文章的论点如果在这里落脚,那么全文就应该围绕着论点组织材料,展开论述】

  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更加美好,我们才能更加幸福。

  说明:

  这是今年二调中一个学生的作文。

  整体上看,作者的思路还是开阔的,立意还是准确的。

  当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是文章的整体意识:想表达怎样的观点,如何围绕着关键组织材料,展开论述,作者的意识里还是挺模糊的,基本上还是跟着感觉走,过于随意。其次结构文章的意识:如何开头,段落间如何衔接,似乎还没有在没有进入作者的关注范围。

  作文的审题立意 3

  技巧1:关键词句入手法。

  对题目中关键词句的寓意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审题立意。命题作文,所命之题就是审题的关键,立意的关键。材料作文为突出中心,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句(重要的词语、开头句、对话句、结语句等),抓住这些词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题目1:

  在西伯利亚雪原上有一种动物叫白貂,白貂十分爱惜自己的一身纯白、漂亮的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玷污。于是猎人们抓住白貂的这个弱点,在它的巢穴周围撒上一圈煤粉,这样白貂就束手就擒了;白貂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习性,依然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自己纯白、漂亮的毛。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到材料的最后一句话:“白貂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习性,依然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自己纯白、漂亮的毛。”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就是“守护”,表现了白貂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自己的操守,联系到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不为外物所动的品行,那么立意时,就可以从“坚守”这方面分析。

  题目2:

  比尔教授应邀来中国演讲,在发现最前排无人入座的原因是怕被提问时,微笑地鼓励大家坐第一排,他说:“亮出自己,给自己自信,创造机会才能被人赏识。”请理解领悟材料含义,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亮出自己,给自己自信”便是该材料的关键句,这一关键句就是告诉人们要给自己以自信,敢于亮出自己,从而获得被人赏识的机会,并取得成功。抓住这些语句就很容易立意了。

  题目3:

  蚌壳里的夜,有多长?/不再思量,不再思量/我已摆脱苦闷与忧伤/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闪光。

  读诗的前三行我们了解到,珍珠在蚌壳里熬过了无数的黑夜,受了无数的磨难,摆脱了无数的苦闷与忧伤,这是理解这首诗的基础。而下面的两句“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闪光”则是关键,因为读了这两句,我们就会深深领悟到,生命离不开磨难,只有经历了磨难,战胜了磨难,才能赢得生命的辉煌。所以,我们可以从“磨难与成功”这方面立意。

  技巧2:因果分析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有关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来确定立意。

  题目1:

  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摆上甜酒,用大小杯子装着。猩猩见了,知道是诱惑。但其中一个对大家说:“何不尝一点点呢?不吃多了就行!”于是大家先喝小杯,不久又取大杯喝。它们实在抵制不住甜酒的诱惑,大饮而醉。村人趁机追捕,猩猩无一幸免。

  从因为“抵制不住甜酒的诱惑”,结果“大饮而醉”被“村人趁机追捕,猩猩无一幸免”中就可以立意。即应该经受住诱惑,不要贪婪。

  题目2:

  朋友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座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说,他总能找到座位。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材料的结果是“他总能找到座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原因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所以可以确定以下立意:与耐心同行,执著(坚持、锲而不舍)成就未来。如果写成“细节决定成败”或“人生有得必有失”属于跑题,写成“学会变通”或“善于发现美”属于偏题。

  技巧3:联系实际法。

  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思想、观点、行为往往通过一些比喻、故事、寓言、漫画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中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挖掘其中的含义。思路往往由物及人(社会)。

  题目1:

  一天,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后来,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

  你对材料一定有自己的感受,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上述材料的主旨是赞美执着而坚韧的蜘蛛。从蜘蛛的方面可这样立意: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织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昆虫,它的网制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由蜘蛛联想到人,联系现实生活,对人生做理性的思考,可这样立意: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于是,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奇迹是执着者创造的。

  技巧4:多角度分析法。

  对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文章的立意。如:

  有个鲁国人,很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夫妻俩想到越国居住,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的。”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会不穷呢?”

  (1)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2)鲁人到越国去不一定会穷。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才大有市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3)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技巧5:求同存异法。

  看下面材料,审题立意:

  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5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意,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意: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技巧6: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看下面材料,审题立意:

  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生活的自理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技巧7:提炼中心法。

  看下面材料,审题立意: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

  (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

  (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

  阅读下面提供的材料并作文: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阅读这则材料,我们应该思考:

  (1)这则材料描写了哪几个主要对象?

  主要描写了三个对象:乌鸦、牧羊人、小孩。

  (2)它们都有哪些行为?

  乌鸦的行为:模仿老鹰抓小羊,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行为:对乌鸦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说它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的行为:也是对乌鸦的行为进行评价,说它是一只挺可爱的鸟。

  (3)乌鸦被牧羊人抓住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它的身子太轻了,爪子又被羊毛缠住了。

  (4)分析乌鸦被抓住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同样是抓小羊,老鹰抓小羊为什么不被抓,而乌鸦却被抓住了?

  因为老鹰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翅膀,快速的飞翔速度,而这一切乌鸦都不具备,但它却盲目(机械)地模仿、照搬,这是造成它被抓住的本质原因。

  (5)面对乌鸦的这一行为和结果,牧羊人和孩子分别作出了评价,从这个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对乌鸦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肯定,肯定了什么?否定,否定了什么?

  牧羊人:否定。否定的是乌鸦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模仿的行为。

  孩子:肯定。肯定的是乌鸦的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拼命追求理想的精神。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分别从乌鸦、牧羊人、孩子这三个角度去立意:

  (1)要考虑自身条件(要量力而行)

  (2)要有自知之明

  (3)摆正自己的位置

  (4)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

  (5)要敢于尝试新事物,努力追求理想阅读下面材料并作文:

  一头驴子和一匹马到某磨坊去应聘推磨工作。结果,驴被选中,马遭淘汰。一年以后,这匹马被伯乐相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千里马。磨坊的主人闻讯以后,后悔不迭地跑去对千里马说:“你如此能干,当初我居然没有聘用你,我真是有眼无珠呀!”“幸亏当初没被你聘用。”千里马说,“不然,我现在就不会成为千里马,而是变成一头推磨驴了!”

  要求:阅读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作文的审题立意 4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全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发言材料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内容就是这些,预祝考生可以在高考中超常发挥。

  作文的审题立意 5

  寓意类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往往选用寓言故事或者其它寄寓、隐含某些哲理的寓意性材料来命制试题,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进行作文。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材料作文,由于寓意的隐蔽性、暗示性、深刻性等特点,审题立意方面的难度不小,稍有不慎,就会偏题。那么,面对这类作文审题立意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明中心

  明确中心,就是要弄清材料的寓意,寓意清楚了,立意也就有方向了。

  (一)抓关键

  这里的关键既指关键词也指关键句,抓住这些,就能把握材料的中心,做到准确立意。

  【例】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

  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而该关键句的关键词是“别人的光芒”,第三自然段进一步补充说明了钻石如何对待别人光芒的方式——借用、利用。

  立意:懂得借力;善用人者得天下;因你闪亮而闪亮;善假于物;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为我所用以成就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等等。

  (二)巧概括

  有些寓意类材料,主要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几乎找不到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句,这时就要通过分析层次、筛选信息、提炼整合等方法巧妙概括出材料的中心。

  【例】一个卖草帽的老人,有一天躺在大树下打盹,醒来一看,身边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猴子都顶着一只草帽。于是就把自己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猴子见了也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他拣起草帽高高兴兴回家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和孙子。很多年后,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草帽同样被猴子拿走。他突然想起爷爷讲的故事,就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结果树上的猴子不但没跟着做,反而冲他嘲笑似地吱吱大叫。他正纳闷,猴王出来了,说:“还跟我们玩这个,你以为就你有爷爷吗?”

  这则材料没有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句,需要我们分析层次、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材料分两层,第一层写一个卖草帽的老人,利用猴子善于模仿的特性智取了被猴子拿走的草

  帽;第二层写他的孙子遭遇了类似的经历,依旧采用他爷爷的做法,结果出人意料,受到了众猴的嘲笑。材料的中心可以概括为: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立意:要批判地继承;经验主义要不得;要进行创新等等。

  二、找对象

  寓意类材料作文对象有的比较单一,有的比较复杂,一般说来,材料中涉及几个对象,就可能有几种立意角度。

  (一)单一对象

  这类材料,对象往往只有一个,只要围绕这个对象分析其主要的行为就可以提炼出立意。

  【例】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则材料的对象就是蜗牛,主要行为:想东游泰山,但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后来想南下长江,又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在草丛之中。

  立意:确立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执着追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干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等等。

  (二)多个对象

  这类材料,对象至少有两个或者更多。首先要依次找出材料中的对象;其次要细致分析每个对象的主要行为;然后准确提炼立意;最后要根据材料叙述重点把握主要对象确定最佳立意。

  【例】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觉。等鲸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这则材料主要有两个对象,一个是鲸,主要行为:穷追不舍,浑然不觉,进入险境无法动弹,结果是面对死亡;一个是沙丁鱼,主要行为:逃命,冲向海滩,获得机会,结果是成功逃生。

  从不同对象出发,有以下立意:

  鲸:强者仗恃优势而无所顾忌,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强者须看到潜在的危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懂得进退方为智者;该撒手时就撒手(学会放弃)等等。

  沙丁鱼:用智慧战胜强敌;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面对强敌不慌乱,从容应对等等。

  三、析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由果溯因提炼立意通常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一)一果多因

  这类材料情节单一,从结果推求原因,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不止一种,每一种原因都可以成为立意方向。

  【例】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通过分析,材料的结果是“巨树不惧雷电,却毁于小虫”。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大树对小虫的攻击重视程度不够。

  立意:祸患常积于忽微;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

  一是小虫不停的攻击。

  立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咬定目标不放松等等。

  (二)多果多因

  这类材料,由多人、多事或多物构成,情节曲折,层次繁复,内涵丰富,首先必须清晰地梳理出各种因果关系;然后提炼立意;最后确定适合写作的最佳角度。

  【例】上帝召开一个会议,了解自从赐给了动物的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上飞翔,在这个高度里,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也因此而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没派过用场,它背负在身上,已经成为了沉重负担。

  企鹅说:我已经把翅膀变成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在海洋的深处自由来往。……

  上帝突然发现现场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里干啥?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上帝听了后,感喟良久,说:我赐给了你们最珍贵的翅膀,你们却浪费在身上;我没有赐给人以翅膀,他们却有了灵魂的飞翔,这是一切飞翔中最崇高的翅膀!

  这则材料涉及的对象非常多:上帝、鹰、鸵鸟、企鹅和一个人,结果也比较复杂,每个结果都有对应的原因。

  结果一:上帝把翅膀给了鹰,鹰用翅膀飞翔。原因:鹰需要翅膀。

  结果二:上帝把翅膀给了鸵鸟,鸵鸟从没派过用场。原因:鸵鸟不需要翅膀,有了反而成为累赘。

  结果三:上帝把翅膀给了企鹅,企鹅却把翅膀变成了鳍。原因:企鹅需要的是在海洋深处自由来往,翅膀对它来说也没有用。

  从鹰、驼鸟、企鹅的角度立意:同样的翅膀,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用处,也就是说,相同的东西(工具),在不同的人手里会有不同的用处。

  结果四:人没有翅膀却能飞行。原因:可以用灵魂飞翔。

  立意:让心灵的翅膀去飞翔;不依赖别人的恩赐;路是人走出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等等。

  结果五:上帝给了鹰、鸵鸟、企鹅翅膀,却没有给人翅膀。原因:有偏爱之心。

  立意:对人、事、物要公平公正。

  四、看褒贬

  有的寓意类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种现象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或褒或贬,或喜或怒,或爱或憎等等,在审题立意时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导致偏题。

  (一)情感倾向惟一

  这类材料,作者态度明朗,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稍加分析即可知道,一般没有多重理解。

  【例】《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这则材料的情感倾向从“总想”、“所谓”、“最终”等词语可以揣摩出,作者对朱平曼显然持否定态度,如果认为朱平曼为了学成技艺,不惜代价,顽强执着,永不言弃,因而大加宣扬、赞颂,那就偏题了。

  以下立意都符合要求:盲目空想者一事无成;脱离实际的理论毫无价值;单纯苦学苦练而不动脑筋、不讲实效,必然劳而无功等等。

  (二)情感倾向多维

  这类材料,作者态度不是一味赞扬,也不是一味批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例】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材料中的乌鸦学鹰没有成功,是因为它既不具备老鹰的客观条件,又不能从主观上认识自我,材料借助牧羊人的话表明了对乌鸦的态度。

  立意:找准自己的位置;要量力而行;盲目模仿必然导致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忘乎所以;一切应从实际出发等等。

  但是材料中又说乌鸦羡慕老鹰,不只是“临渊羡鱼”,而是为实现梦想“拼命练习”,这一情感倾向又主要借助于孩子的话来表明。

  据此又有新的立意:要有勇气挑战自己;要勇于尝试等等。

  还可以综合牧羊人和小孩子的话理解材料的情感倾向,辩证立意:可贵的勇气与科学的态度;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等等。

  五、求异同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多则寓意类的材料,审题立意时,必须对材料进行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炼出恰当的立意。

  (一)求同法

  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首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材料一: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我们发现仙人掌会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材料二:同样恶劣的环境,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以上为多则寓意类的材料作文。第一则写仙人掌在不利的环境中卷起叶片以求在大漠中生存下去;第二则写沙漠大黄伸展叶片从而开出了娇艳的花朵。虽然仙人掌和大黄面对干旱的沙漠采取的方式不一样,但共同点都是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

  立意:适者(智者)生存;懂得改变自己,以适应变化了(变坏了)的环境等等。

  (二)求异法

  多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首先也要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个相异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仍以上述那两则材料为例,我们还可以运用求异的方法立意。为了能够生存,面对同样的不利环境,仙人掌和大黄求生的方法不一样。

  一个是内敛,以守为攻。

  立意:在恶劣的环境中,我们要收起自己的锋芒,这是生存的智慧。

  一个是外放,以攻为守。

  立意:在恶劣的环境中,就是要挑战极限,这是生命的怒放。

  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立意:宁内敛不外放;宁外放不内敛;该内敛时则内敛,该外放时则外放等等。

【作文的审题立意】相关文章:

写作:审题和立意04-05

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07-04

命题作文审题指导05-25

感想的作文06-23

证明作文09-24

“报仇计划”的作文06-20

计划与远见作文07-09

辣妹计划的作文07-09

戒烟计划作文07-09

苍蝇计划作文07-09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