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7-18 12:23:25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1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书心得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心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1篇)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篇1

  通过学习《中国师德手册》,使我对师德师风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严谨治学,为人师表……这都是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是集公民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统一集中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概括地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人民教师要牢记人民的嘱托,要遵循法律的'规范。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2、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坚决不做。时时处处为学生榜样,事事件件做大家表率,在工作、为人上严于律已,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达到为人师表的目的,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使学生对你口服心服。

  4、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总而言之,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如果能时时处处把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放在首位,并努力实施、积极参与、加强提高,我们的教育事业就能得以蓬勃、健康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就能得以成为新世纪建设的栋梁。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中国师德手册》,我在阅读的同时,慢慢思考着,这些思考使我深刻体会到师德的核心和灵魂— 爱和责任该是怎样。爱和责任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和责任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和责任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和责任。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爱岗敬业,身为一名教师,应具有较好的师德修养,而这一修养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爱岗敬业的精神。不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个民族,甘于寂寞的人越多,这个时代的进步就越快,这个民族的发展就越迅速。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更离不开广大默默奉献的教职员工,离不开他们无比崇高的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要关爱学生,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在岗位上,教师还要心怀仁心,以仁爱之心善待学生。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人和引路人。特别是后进生,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佳,被老师、同学、甚至自己最亲密的人—父母公认为“差生“,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这时需要我们老师用爱去影响他,使他重拾信心和勇气,实现埋藏在心底的美好愿望。“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师德的直接体现,是做好教师的关键。因此,对学生教师要有博爱之心、宽容之心、信任之爱、赏识之爱、理解之爱。

  三、要为人师表,“言为人师,行为师表”教师要培育出对社会有用且正直的学生,首先自己要行得正、坐得端,尤其是心要放正。一个教师如果本身居心不良,整天算计他人,他是根本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的。就算勉强为人师,也是一个极不合格的教师。因此,教师应为人宽厚正直,处世廉洁自律,恪守诚信,并把严于律己落实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只有这样,我们才算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一名值得学生乃社会尊重的教师。

  四、要终身学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改革不断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推陈出新,把学生带到创新的最前沿,并且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创新带来的惊人的变化,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血药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终身学习,让自己博学。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教师的教育艺术、创新能力、彰显师德师风等都离不开博学这一基础。学习永无止境。教师也不例外,我们也应该象学生一样,终身学习,不断积累,为自己储备更多的学识。

  总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正为范,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仅要有学富五车的知识,更要有敬业的精神,博爱的思想,创新的意识,诲人不倦的品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篇3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 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 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 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

  二、培育教师人格魅力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

  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 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 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 、人类的楷模。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 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 受到人生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 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 高尚的品德。他们应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教师时时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 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 。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

  三、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 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 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 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 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 全体学生。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 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 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然而,教师只有 “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 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我学习了《中国师德手册》一书,如一阵阵凉爽的风,吹入我的心田,如一股股清凉的泉水,洗涤我的心灵。

  通过学习,我知道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四德”建设提到事关和谐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四个道德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外延由大到小,内涵由浅到深,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道德体系。

  在四德建设中,人的能动性及个人品德建设是事关重要的。个人品德的修养是树立四德意识、规范言行举止、建设和谐家庭、模范地做好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每个人在道德建设过程中要自觉地以自身品德修养为起点,首先要修内功。个人品德修养是社会公德的扩大,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个人品质的外化与扩大,只有个人具备优良品德修养才能由己及人,才能由己及家庭、集体和社会。

  由于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自己更重视了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面前的表现。也对自己进一步提高了师德素养的水平和要求。

  1、德高为师。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2、学高为师。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斗水。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把握教育问题的高超艺术,和谐感人的师生关系,无不闪现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智慧之光。

  3、技高为师。

  一是要有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

  二是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要有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4、身正为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经过这次师德师风学习,我受益匪浅。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让孩子生活的环境花更红,草更绿,空气更加清新,天空更加蔚蓝!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篇5

  人都有爱的要求,正在发育成长中的青少年和儿童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一个教师以自己崇高的师爱去温暖和滋润学生的心田,满足他们心理上对爱的需要,就可能在教书育人中获得丰硕成果。然而,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有的教师虽有着对学生的热爱,但并不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就有一个爱的传导问题,即能否把教师之爱,有效地、正确地传导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感动和感召,以激励他们进步向上。

  烹调最讲究“火候”,师爱的传导讲究适时。掌握爱的“火候”,选择恰当的时机,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如期末紧张复习迎考阶段,大家都感到很疲劳,班内气氛沉闷。这时,教师对学生做一些简短的鼓动和表扬,再说几句幽默风趣的话,就能提神助兴,使班级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如果再安排一些文娱活动,教师主动和学生痛痛快快玩乐一会儿,让大家暂时松弛一下,学生也就自然体会到老师的一片爱心。继而再同学生的家长打招呼,请家长们改善伙食,注意营养,关心孩子的休息和睡眠等,教师的情意,学生就会感受得更深了。相反,教师不问学生冷暖,一味加大作业量,只拼命追求高分,学生怎可能体会到师爱呢?再如,学生顶撞或触犯教师时,如果教师采取“冷处理”,等待时机,晓之以理,学生就能体会到教师的好心;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受到挫折,情绪低落,思想苦闷时,教师主动接触,采取“热处理”,以教师的一片赤诚,去消融孩子心中的“冰川”,学生自然也会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护。相反,如一遇学生顶撞,教师就火冒三丈说过头话,采取过头行动;或在孩子受挫时,教师冷若冰霜,不闻不问,学生怎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呢?可见师爱的传导,要选择和抓住恰当的时机。

  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心境。也就是说,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情况和条件不同,心情就不会一样。不同的心情下,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和态度是不一样的,甚至大相径庭。学生在心情愉快时,即便听到不同的意见,甚至批评,也容易接受;而当他们心情沮丧、情绪低落时,就是玩耍娱乐也会懒洋洋的,这就是情绪的作用。师爱的传导,也应创设相应的环境,使学生在良好愉快的心境下感受和理解教师之爱。

  创设环境,有时应选择恰当的地点。比如学生犯了错误,一般害怕进教师的办公室,更害怕进校长办公室。和他们谈话时,最好选择一个恰当的地点。可以同孩子在校园里散步,一边走一边交谈,气氛就要平和得多;或把学生请到自己家里,当小客人接待,然后再谈正题,气氛也会宽松许多。谈话的地点变了,环境不一样,学生的心情不同,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还能增进师生的情谊。

  创设适当的环境,要从学生自身的情况和条件出发。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要求和愿望。如果教师能创造一些满足并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的条件,使他们的愿望得以实现,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教师之爱。如让喜爱足球的学生和足球明星见面,推荐“小科技迷”的作品参加评选,让有绘画特长的学生担任墙报画刊编辑,请数学尖子任数学课代表等,都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护和期望。

  创设适当环境,还要考虑学生的客观实际。每个学生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各不相同,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各异,因而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和处境也不相同。情况不同,方法就不能一样。比如,对于家庭不幸的学生,宜多从生活、思想上关心、照顾,以消除压力,得到宽慰;对于由于家庭的娇生惯养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学生,让他们进行适当的锻炼,促其成功并加以表扬;对在同学中受冷遇的学生,创造条件,让他的能力得以显示,尽快地取得大家的信任与友爱;而对那些学习好、工作能力强的小干部,则经常提醒帮助,使其严格要求自己,不脱离群众等等。如果教师把爱的阳光雨露洒在学生进步的“关节”上,自然就会赢得学生的拥戴。

  一位全校人人知晓的差生,在新接班的班主任第一天点名时,他以一种挑衅的眼光瞪着班主任。当班主任宣布值日生名单,再次点到了他的名字时,他猛地张大了嘴,睁大了眼睛,但不是挑衅的目光,却是迷惑的眼神,接着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来,显出一副难为情的样子。下课后,班主任找到了他,耐心地告诉他值日生的职责,勉励他把值日做好。他从教师一连串的行动中体验到了教师对他的信任和尊重,后来干值日时特别卖力,各方面也随之有较大进步。学生的眼睛是最敏锐的,他们的心也是很敏感的,教师对他们的爱是真是假,一切都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所以行动感召法是一种传导师爱的好方法。

  遇到困难时,得到过帮助;身处“逆境”时,得到过关怀,这往往会在一个人心灵深处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学生也有各式各样的.困难,也有处于“逆境”的时候,此时,他们对爱的渴求更甚。如果教师不失时机地将爱无私地奉献,他们将会铭记终生。学生中的“忧”和“难”多种多样。有学习上的:因某一门功课上不去,或因病因事落了课和考试失误而焦急等;有思想上的:为没评上“三好生”、未入团而苦恼,或因犯错误挨批评受处分而难过等;有身体上的:身体有某种残疾或缺陷而被人嘲笑,或因患某种慢性病而烦恼等;有生活上的:如丢失了学费或衣物,家庭有了不幸等;还有人际关系上的:经常受某同学的欺侮,在同学中比较孤立,为失去好朋友而伤心,在某件事上被同学误解而十分委屈;等等。看准了学生中的“忧”和“难”,急学生所急,忧学生所忧,脚踏实地地为学生排忧解难。或给予思想上的开导和鼓励;或采取措施创造必要条件,具体加以解决。这都将使学生感到师爱的温暖,以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

  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爱生之情可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他人作曲线传导。由于某些原因,有的学生对教师一时产生了误解:或认为老师偏心不公平,或以为老师存心和自己过不去,或因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揭了自己的短而心怀怨恨等,师生间在感情上暂时“断流”。教师如若直接与学生对话,效果不一定好。这时可以让学生中的干部、该生的好朋友或家长作为传导师爱的媒介。如在小干部会上多谈该生的长处,让干部吹吹风;在该生的好朋友面前表述自己的诚意和希望,并示意请他代为传达;家访时多谈优点和进步,使该生体会到教师的诚意。这样做,往往能缓和气氛,消除误解,最后达到直接对话增进情谊。

  师爱的传导,并非是教师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以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所以创造传导师爱的条件,摸索传导师爱的途径和方法,应有利于教育的实施,着眼于教育的效果,这是我们所必须强调的。唯有这样,研究师爱的传导,才是有意义的。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篇6

  通过学习《中国师德手册》一书,让我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自己更重视了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面前的表现。也使自己进一步提高了师德素养的水平和要求。从中深切地体会到:

  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引导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躬行实践,为人师表。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把师表第一原则解释为,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躬行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要躬行共学,要学生遵守的规则,教师要躬行共守。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首先,不要抱怨,要“甘于平淡”,让压力更有价值。俗语说“非淡泊无以致远”,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情调节到最佳的状态来继续这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呢?甘于平淡吧!最快乐的不是一味地追求平庸,更不是追求富有的物质生活,而是甘于平淡。在这种平静的心态下,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工作和学习。那如何让压力更有价值呢?也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重重的压力下,化压力为动力,更要注意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了健康的身体,什么也谈不上。这个是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教师不能不好好工作,但也不要没有科学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与学生一同健康成长就是最好的。

  其次,爱学生,以己度人,将心比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没有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育就将成为不施肥的苗圃,不浇水的花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情绪和情感、选择和判断,让学生主动学习,让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融为一体。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对学生的终身成长起到深刻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

  再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斗水。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人不学不如物。经常学习可以明确是非,摆正关系,提高素质,增强后劲。古人云:教育者当先受教育。教育永远是一个开创的事业,教师永远是一个前进的职业。不学无术,不进则退,这些道理人人知道,当代社会知识更新飞快,要对学生负责就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不能一刻不学习、不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否则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师——观念老土、知识过时的“老”师。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最后,将“师德”进行到底。只有理论不行,师德是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并对学生起到正面教育作用的。教育本身是很有人性化的、充满感情的神圣的活动,教师对“师德”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学习,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时间、“空洞化、形式化、口号化”,而应该更从关注人的`显示生命的需要出发,采用适合现代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的教育方式,去施与“德”并影响学生的生命,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按照自己的选择健康地成长。

  教师是一个职业,一种责任,她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是品格教育,教师就是这种教育的实行者,她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帮助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其对社会有用。请记住,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痛苦、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教师应该努力地通过师德来润泽人心,塑造和谐的人格,构建和谐的社会。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篇7

  这个学期学习了《中国师德手册》,让我对老师这一职业的道德和操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孔子爱学生,对学生真诚无私,传授知识毫无保留;荀子爱学生,留下“青出于蓝而胜与蓝”的名言,鼓励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鲁迅先生爱学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要把少年儿童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为革命的“新后代”;陶行知先生爱学生,在艰难之中创办育才学校,让穷人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爱生”并不容易。那么关爱每一个学生和信任学生就是我们优秀师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读了这本书,结合这一学年的班主任工作,谈谈对后进生的关爱和信任。

  一个班级肯定既有好生,又有差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差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这些后进生真的无药可救吗?或许班主任的冷眼相看,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方向的助力。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在班集体,我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反之,班主任不关心他们,一心想着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那么,班主任的偏爱会强化一部分同学的自负心理,班主任的冷淡则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膜。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则加强了。怎样让后进生感受到班主任关心他们呢?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班级活动,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屡教不改的,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

  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好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们犯错,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风见,以诚对待,切忌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这是指后进生犯错之后,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态度。

  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后进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所以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亲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注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体育方面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曾听年长的教师说过,毕业后的学生往往是当时成绩差的,表现不好的更有礼貌,毕业后仍会回母校探望老师。而优秀生在路上遇见,但视而不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前者在学生时代属于“与众不同”者,在对他们的教育问题上,教师以爱心、耐心、诚心相等,以浓浓的师爱激励他们成长,老师的这份爱心永远藏于他们心中,他们感谢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教育。今后,我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身体健康,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以个人好恶,也不以学生品德状况的优劣为转移,帮助学生整体提高。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

  多给后进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把对他们的“反感”换成“容忍”和期待,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后进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当然,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教师,要有教育良心和事业心。一个合格的教师,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我常想:当家长们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时,就把自己此身的希望和自己未来完全嘱托给我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和期望啊!当我们拿着一定数额的工资,过着尚且稳定的生活时;当我们在假期中休息,而别人冒着严寒酷暑上班时,我们应该忘记工作时的辛苦,感到满足、快乐。我们在知识结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和谐的亲切感……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这个曾经遭受冷落而今受人尊敬的教师职业呢?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篇8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只有用爱架起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惟爱与责任同在才能称之为师。学习了《中国师德手册》,我更坚信只有用爱架起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慈爱教育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无私奉献,是新时期教育对新师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也告诉我们搞好教育,就必须打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不断地自我鞭策,怀着一颗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心,终生学习,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教师的爱是一缕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田,让灿烂在学生纯洁的心灵开花。教师的爱是一抹微风,轻拂学生的心田,让笑容在学生清纯的脸颊绽放。教师的爱是一泓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田,让生命在师爱的温馨中成长。平凡的工作孕育的是不平凡的人生,当你将师爱奉献给你的学生时,你也会得到回报。“桃李满天下”是每个教师最感欣慰的一件事,当你的学生一个个成为祖国栋梁之材,捧着鲜花来看望他的恩师时,你将会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师爱的表现很平凡,也许仅仅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目光,可却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学习上,教师的悉心指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生活中,教师的谆谆教诲告诉了学生为人处世的准则。

  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我始终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因此,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功夫。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平凡而又伟大,要无愧于本职工作,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时刻牢记重任在肩。“我是人民教师”,一句普普通通的话,却应当掷地有声。没有责任就当不好教师。人民教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园丁,无论是高贵的牡丹,还是艳丽的玫瑰;无论是香冷的寒梅,还是娇媚的桃蕾;甚至是那名不见经传的卑微小草,教师皆以自己相同的爱心去精心栽种,精心呵护,精心浇灌,精心栽培,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教师每天辛勤的工作,迎着清晨的薄雾,送走天边最后一抹夕阳的余辉,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没有精神的寄托,责任的支撑是做不到的。因为责任,所以无怨无悔,三尺讲台就成了教师书写不平凡人生的舞台。深重的责任,莫过于肩负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担此重任,爱与责任不可或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教师,是一个用爱书写的称谓;教师,是一个用责任支撑起的身躯。我坚信,只要心中那团“爱与责任”的火焰熊熊燃烧,就能托起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篇9

  通过对《中国师德手册》的学习,对于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的我,对它又加深了一层认识。

  一、教师要经常自省。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幼儿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二、要正确对待幼儿的意见。

  师幼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幼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老师应去研究幼儿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幼儿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幼儿的要求,只要多了解幼儿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幼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幼儿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幼儿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的智力,潜能开发。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幼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幼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幼关系会阻碍师幼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幼儿的潜能。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教育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这是教育部长周济强调的,也是《中国师德手册》的核心部分。手捧着《中国师德手册》细细品读,慢慢思考,我感觉最深刻的是一个字“爱”。爱岗敬业的爱,关爱学生的爱,都是那么的令我感到身上的责任之重大,对爱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一些。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最纯洁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是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创造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倍加呵护。”这种呵护就是爱。那我们要如何来体现这份爱意呢?

  一、真情实意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爱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一种内心渴望。一旦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就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理智,沟通师生之间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使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依恋感,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对教师的尊重,接受教师的教育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产生最佳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让真情时常涌动,用真挚、深厚的情感发出强大的爱流,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让学生品尝到被爱的滋味。

  二、尊重理解学生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如此。只有尊重理解学生,学生才能尊重信任你,才能对教师无话不说,甚至把埋藏在自己心底的秘密告诉你,这样师生之间就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教学工作也得心应手,效果好。所以说,尊重、理解、信任是打开学生心灵,实施爱的金钥匙。

  1、尊重理解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

  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应该有民主作风,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过去班主任总是高高在上,以威严换取尊严。但事实证明,这种所谓尊严,不过虚有其表。只有当教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打动学生时,其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和真诚的情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和敬意,教师的尊严丰碑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

  2、尊重理解学生,就要倾听学生心声,走进学生心灵。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情感魅力。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学习落后、人际关系不好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年龄使然,班主任应该善于做个倾听者,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主动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出阴影。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这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得与失,冷与暖,好与恶,喜与悲……教师都要放在心上,做在实处。争取做到:学生哪里需要教师,哪里就有教师的身影。

  3、尊重理解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理解学生,核心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以形成学生的.独创性。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上,要把个性的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才成为可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学生的未来。

  三、面向全体

  师爱之所以崇高、伟大、纯洁、持久,很重要一方面就是它是一种真正的“博爱”,把教师比作太阳,它就应该照亮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把教师比作甘露,它就应该滋润课堂的每一棵禾苗。公平,公正、无私是师爱的基础和体现。爱干净、聪明又漂亮的孩子是人人都具有的情感,是人的天性,爱丑孩子、脏孩子,甚至“带病毒花朵”似的孩子才是真诚的爱,才是理性的爱,才是班主任普遍提倡信奉和遵循的爱的原则。班主任对学生的爱,目的专一而形式多样,它渗透于学校工作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对于班主任来说“爱的教育”应是面向全体的:有时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点滴渗透,沁人心脾;有时如“当头棒喝”,振聋发聩,令人幡然悔悟,痛改前非。

  四、讲究艺术

  教育是一门塑造人的灵魂的艺术。有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热爱学生。”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实质是师生两颗心愉快地碰撞,在师生双方不断碰撞中,实现感情的交流、融洽、升华,由情知到理知。因此,班主任必须讲究教育艺术:以宽厚的师爱赢得学生的信赖,以深沉的师爱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高尚的师爱教学生怎样去爱。要知道尊重信任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赞扬褒奖饱含着爱:批评处分也体现着爱。

  教育的本质是爱,爱是一种真挚的情感,爱是一付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测量的未来。班主任只有心理时刻装着“爱”,装着学生,学生心理才能也装着你。愿我们教师用发自内心的爱,使学生体验到一片真诚之心,在爱中健康成长。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我读了《中国师德手册》后,感受颇深,特别是第四章,让我明白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在教书育人中决不放弃“后进生”。学习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进一步地得到提高师德素养水平以及对自己的更高要求,同时也给我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指南。当教师的都知道,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当今神圣职责。我们应该拿出无比的热情来研究“后进生”,对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在崇高师德的阳光雨露中,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书中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羞耻心,都渴望成功。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的自尊可能比“优秀生”更强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拿出十二分的热情去照顾他们,使他们重新找回自尊、自信。

  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触,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不是无可挑剔的“优秀生”,而是那些成绩并不十分突出却很有特点、与众不同的学生,这些经历让我铭记在心,感受颇深的。通过学习《中国师德手册》与实际教学联系起来,对与如何转化“后进生”,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为“后进生”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

  学生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因此,在进行“后进生”转化工作时,首先应该从根基做起,真正做到治标又治本。

  浙江省武义县实验小学的优秀语文教师——吴老师,她就是一位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注意给“后进生”打知识地基的好老师。吴老师说得好,“如果基础不好,教师就必须拿出自己决不放弃的热情,从基础开始,一点一点的给补上去。只有这样,才能说你的转化是成功的!”在教学及转化”后进生”时,吴老师转化后进生的方法使我感触很深。她要求那位帮手在短时间内与小虎成为好朋友,她自己则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小虎制定了一份生字练习单,包括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所有该记住的字词。一个学期后,小虎的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习习惯也得了大大的改善。

  作为教师,我们对基础不好的学生必须加以重视,从师德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检验我们教师合不合格的一项标准。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有没有像文中吴老师那样尽职尽责,有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我们真的做到像吴老师那样,不仅像小虎一样多的“后进生”会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我们自己也会像吴老师一样,在教育成绩上收获很多荣誉和尊敬。

  二、做“后进生”的书友,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在做转化“后进生”的这块“硬骨头”方面,书中王富贵老师的做法值得我学习。例如,王老师对每一道题都是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展现,而且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习题中讲生动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小佳他们的阅读热情,通过王老师的辅导,使得小佳学习兴趣大增,为国家培养了一名有用的人才。

  三、转化“后进生”的具体方法

  我们教师应该看到“后进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做好每一个“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借鉴以下转化“后进生”的具体方法:

  1、消除“后进生”的戒备心理。

  2、唤醒并保护“后进生”的自尊感。

  (1)对“后进生”要求进度。

  (2)让“后进生”获得成功。

  (3)通过让“后进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3、持之以恒地培养良好习惯。

  总之,“后进生”缺点多、毛病多、心里特殊、不那么可爱,但作为教师,职责所在、师德所在,我们都应该以循循善诱的态度,给予他们持之以恒地帮助。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要始终相信,“后进生”的转化并不难,付出总会有所收获的。这就是我学习《中国师德手册》的感受。

【《中国师德手册》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解读中国梦优秀心得体会03-20

医生学习中国梦心得体会范文07-24

《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读书心得体会范文04-26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通用18篇)01-27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07-24

师德师风集中教育与整顿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06-08

《走近老师》师德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1篇)07-18

关于中国梦的总结03-20

中国自慰报告范文02-16

师德师风反思总结03-20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