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后的感想
高考过后的感想
高考,虎妈猫爸和纠结的教导
高考刚刚收场,每年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对各种高考村、高考移民的话题展开火热讨论。不由想起前些日子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里面,虎妈赵薇翻来覆去那句话:这社会竞争越来越猛烈。虽然我们厌恶那些为了成功而做出的急功近利、不择手法的努力,但每当“社会竞争残酷”的理由被打出来的时候,大家好像也只能默默接受所有的不合理,然后一声叹息。就好像《虎妈猫爸》里,家长虽然舍不得让孩子承受苦楚、失去快乐,但还是会生怕孩子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因而持续逼迫孩子拼命学习,其中的纠结真是对今天中国现实活生生的演绎。
仔细想想,所有的纠结似乎都是竞争惹的祸。可是好端端的社会,为什么竞争会越来越猛烈呢?回答这个问题,很多人首先会说:这是时代进步的必定。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生产速度和生活速度不断加快,所以当然比农耕时代更紧张,竞争更猛烈。这套时代进步理论好像早已给现代人洗了脑,让今天的人心安理得地接受社会要进步,人就该当更苦楚的现实,并觉得这是不可拦阻的时代潮流。可是,难道没有人反思过,既然社会是越来越进步的,怎么人的生活却要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压抑呢?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呢?在我看来,今天被太多人称颂的进步,那种透着十八十九世纪思维定式化了的陈腐的“进步”,多半也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厚,而仁攀类在除去物质进步以外的文明发展,特别是精神文明层面的发展,实际未见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试问,如果人们过着越来越苦楚而挣扎的生活,如果物质的丰厚不能带来仁攀类生活和心灵的悠闲,那么这种前进又有何“进步”可言?
当然,话又说回来,虽说现代文明本身有许多可批评之处,可是,作为现代文明先进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人民即使也日益被压力困扰,但似乎并没有像中国人一样蒙受这般严重的紧张焦虑。看来,中国社会竞争的猛烈,还是有一大部分来自于中国自己独有的国情。说到这里,年轻人肯定会忍不出甩出那句经典吐槽:“当年投胎选了hard模式,结果生在中国”。没错,要跟西方发达国家比,今天的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生活成本高,社会福利低,生活水平和社会发达程度都不能跟西方先进国家同日而语。更首要的是,革新开放虽然使经济迅猛发展,但并没有成功兼顾好社会公道的问题,导致贫富分化越来越大,甚至很多社会底层民众连生存都充溢艰辛。因而,一个人是否能够跻身于上层生活,其生存状态很可能有天壤之别。但与此同时,底层向上层的上升通道又十分狭窄,方式单一。我们现在总在批评高考如何扼杀天性,耻笑一些高中和家长们为了提高成绩而做出的荒谬做法,可是,我们又不能不感叹,除了高考,这社会又给予了年轻人多少相对公道的竞争时机呢?假如教导的时机和工作的时机是更加均等而充足的,那么高考还会成为如此揪心的话题吗?假如社会并没有那么巨大的上层与下层的贫富分化,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在能力范围内,达到社会平均的生活水平,那么因恐慌于失败而要为向上攀爬挤得头破血流的人将会少很多吧?
没错,资源稀缺、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和底层人生存的艰辛确凿是问题的首要方面,可是,我们也不要以为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就从此不会生活在压抑纠结中了。原因很简单,只要看看中国人群体在大家爱慕的西方发达国家easy模式下的生活状态,你就明白了。这些年,大宗中国移民涌入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同时也把国内那套互相竞争学习成绩的“优异传统”带到了国外。在华人集中的社区,中国人的各种补习班、早教班、兴趣班、学区房持续维持着国内那般炙手可热的状态。中国人的到来,使得原先生活相对轻松惬意的发达国家的社会风俗也开始转变了。中国孩子在学习上自然要更加隐忍刻苦得多,原来天真浪漫的外国小孩,突然在华裔学霸孩子的比较下显得一无所长的时候,自然也好过不到哪里去了。看看国外的中国人圈子,你就会发现,只要哪里有中国人,哪里竞争就会越来越猛烈。这背后的根源就一定不仅仅在于社会经济和贫富分化程度的问题了,还在于今天中国人思想中、心理上的种种错乱和错误。
要说中国人思想观念的问题,还得先从上千年遗留的传统中找根源。中国过去深厚的等级尊卑思想,导致今天大多中国人骨子里其实还不太习性于西方人的人格独立和人人平等的观念。大家潜意识里都觉得,你要么当人上人,过着大老爷那样可以随意对他人吆五喝六、颐指气使的生活,要么就只能低人一等,低声下气地生活了。所以,中国人才拼了命地往上奋斗,因为“人上人”与“人下人”的差别不仅在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上下,还关系着中国人的“面子”和“尊严”。就在今天,我们还仍能经常听到一些有了钱的中国人说不喜爱西方人人平等的感到,因为在那些国家里,没有老爷和奴才的区分,没有“人上人”和“人下人”的差别,他就再也不能像在中国那样当大老爷,威风八面了,他认为这样的生活就失去了“面子”和“尊严”。可见,今天中国人心中的“面子”和“尊严”,是一种多么后进迂腐、荒谬可笑的心理状态。
没错,尊卑意识和“面子”心理是当今中国人思想上的两大顽症,那么什么是“面子”呢?“面子”就是通过他人的眼光与评价,来定义自身价值的一种心态。“面子”现象,投射出的是中国人严重短缺独立人格的人民性,换句话说,今天的中国人总是活在他人的眼光中,活在人与人功利的对比中,而完全不具备自我人格的独立发展与追求。究其原因,仍然离不开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儒家道德的克己传统,使得中国人相对无视自我而更强调对他人的责任。这样的观念模式,曾经构建了中国人甘于为他人安危和天地正义就义自我的文化精神,铸就了中国人特有的伟大精神风貌,并曾对当时社会发挥过积极作用,甚至一度创造过中华文明辉煌历史。但随着千百年时光流转,僵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文化思想中那种通过舍己利他而达到个人精神超越的部分被逐渐遗忘,而模式化的教条和规则却一直保留固定下来。于是从前充溢文化生命力和进步意义的观念,越来越走向其反面;现实当中民众脑子里的想法,越来越背离圣人教化的那个理想初衷。最终,原先以个人人格追求为起程点的思想,逐渐蜕变为吃人的礼教和对人性的束缚,“无视自我”的道德转而成为一种靠他人功利的评价去定义自我价值的人民性,中国人好面子的传统就这么形成了。自此之后,这种人民性便牢牢根植于中国人骨髓深处。今天的中国,传统价值早已崩塌,但好面子的习惯却始终无法消除。然而比过去更糟糕的是:从前抉择一个人有没有面子的是还在于他的道德品行,而今天,抉择一个人有没有面子的,仅在于他有没有钱。旧的道德已去,新的道德却不见踪影,中国人心灵中剩下的,只有西方物欲的侵蚀,和传统所留下的糟粕了。今天,中国人已经完全被禁锢在物质攀比的牢笼里,人们拿所谓的名利和金钱作为对比成功的唯一标准,靠别人的爱慕作为自己快乐的唯一源泉,加之中国人向来勤恳忍耐的脾气,于是大部分人都被迫走在压抑自己的天性而向金钱名利奋斗的苦楚道路上。人生的目标,只有出人头地;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过年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炫耀当中的那点面子;人生的整个任务,就在于将枯燥而压抑的奋斗养成习性,而这习性养成的工作,中国人打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了。话都说不全的孩子,就要被逼着认字、算算术和记单词,要高考的孩子就更要被逼成超负荷运转的学习机器。竞争猛烈事实上是一个水涨船高的事情,你努力,我就要比你更努力,你厉害,我就要比你更厉害。就好像中国人炒房、炒大蒜,干什么都一窝蜂上前。不要用前辈人穷怕了,不争抢就怕活不下来这样的理由开脱,因为就算生存压力没有那么大,中国人照样会争抢,因为人们争的不仅仅是那些物质,更是“人上人”这样的永远都只能给少数人的稀缺资源。当每个人都为了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而卯足了劲跟别人比拼,那么竞争自然就上来了。说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猛烈,其实,很大程度也都是大家自己作的。
有人说,有物质欲望、有竞争是好事。正是人们的物质欲望被激发,或者用官方的话说,“生产积极性被调动”,才创造了中国革新开放这些年的经济奇迹。我觉得,对于一个国家,这样的经济奇迹固然可以意味着国家暂时性的物质强大,但对国家和民族的悠久发展而言,如果没有文化上的强盛,单单靠一时的经济强大是走不远的。今天的中国社会,不仅是物质欲望膨胀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文明缺失,文化凋谢的社会。传统文化中那些对生命、对文明有首要价值的观念都已经失去,而该当被淘汰的瘤毒却又根深蒂固地保留着。如果没有更合理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的支撑,一个民族又何以持续维持文明,再铸辉煌?
当然,讨论教导这个话题,我不想总是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民族之类的庞大叙事,因为,这件事情本就关心到每个活生生的家庭和个人,其实家长们所殚精竭虑的,每个人所辛勤努力去争取的,为的是什么呢?抛开那些民族大义不谈,每个人首先为的不都是个人自己更美好的生活吗?可是什么才算真正美好的生活?难道今天占据了我们整个身心的那种为了面子的争斗,真的是我们寻求美好生活的合理方式吗?面对这样的问题,那些为人父母们,那些苦楚奋斗中的人们,其实没有多少人不陷于迷茫中的。
所以我想问,既然这社会竞争越来越猛烈,那我们竞争来竞争去,到底为的是什么?你说,为了物质和金钱,因为钱能换取人基本的生活所需,钱越多,生活才越好。可是吃饱喝足才需要多少钱呢?如果只是为了生存保障,又怎费得着金山银山?你又说,如果有了钱,就可以买任何喜爱的东西,尽情于物质享受;如果有了钱就可以炫耀,可以证明自己的成功,证明自己是人上人。说到最后,争夺金钱为的不仅是生存,更是为了面子。可是面子和虚荣又是为了什么呢?你想来想去,终于道出所有金钱与虚荣背后,那个再也无法逃避的终极理由——为了快乐和幸福。
你想要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车子,更名牌的衣服,其实并不是没有这些,你就不能很好地生存,而只是因为,你以为有了这些你会更快乐,你以为生活会因这份快乐而美好。你以为,当你能买得起所有你喜爱的东西的时候,当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当别人都在爱慕你倍儿有面子的时候,你就会快乐,你以为美好的生活就藏在这份快乐中。可是,世人的悲恸,就在于对幸福与快乐本色的愚昧无知。一个狗血却极端首要的现实就是:幸福快乐——那个让人们竭尽全力争夺物质和金钱以期最终获得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完全跟外物无关的心灵感受。对仁攀类而言,真正的幸福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感悟与觉解,只有深层的精神得到满足,只有心灵深处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人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那些物质的刺激和功利的攀比所得来的“快乐”,实际上都只是一种心理上浅薄的快感,它深入不到灵魂,也就无法悠久停留。当喧嚣散去,快感也会迅速消散,留下的只能是你空荡荡的心坎和疲倦的躯壳。
那些傻乎乎把快感当快乐,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面子虚荣或物质享乐之上的人,他们自以为精明,机关算尽,但实际上却注定要成为人生最大的输家,因为他们始终都在做蚀本的交易。他们就义自己的年华、健康和生命中一切可贵的东西,去换取他们以为可以带来幸福快乐的事物——那些金钱和虚荣。可到头来才发现,原来名利和虚荣是永无可能转化成生命当中的幸福与快乐的,这才是现实真正残酷之所在。所以我们会看到太多的人,获得金钱地位却不快乐,他们往往活在一种汲汲于名利的癫狂状态中,背负道德沦丧与人性扭曲的苦楚,承受着功利竞争中的巨大压力。但如此殚精竭虑的他们,其实并不能深刻地领悟自己活着为了什么,不知道那么多的金钱利益挥霍为了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快乐那么快就会退去,不知道为什么快感还是填充不了心坎深处的空虚迷惘。他们用人生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最终只能是一场美梦的破灭。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游荡在人世上,被完全差错的理论指引着,奋力追求拼尽全力,实际上却走在一条离幸福越来越远的道路上而不自知。
但你千万不要把上面成功者的悲恸,差错地理解为:人一旦要想追求成功就不能获得幸福。追求成功本身并不是什么差错的、或者大逆不道的事情。事实上,追求成功与获得幸福完全可以不冲突。前提在于,你要拥有领悟幸福的心灵,要把幸福建构在对事业的热爱与出色进步的追求中,而非把幸福寄托在那些浅薄的物质享乐和虚荣之上。怎样算作幸福,幸福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又何在,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彻彻底底唯心主义的问题,其答案对于每个人都不同,当然也不应该相同,而答案全在每个人那独特的心灵中。一些人可以在追求成功出色的努力中,得到因热爱带来的幸福及成就感,而另一些人却也许更适合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得宁静生活的真谛。但无论对任何人而言,幸福的获得,都是一项需要付出卓绝心灵努力的事情,它需要的是深刻的思考和检查,需要灵魂深处的对生命的体悟,或者说,它是一个通过的心灵的努力追索,而换取至上快乐的历程。只有获得对生命的真知,灵魂才干得以解放,生命才干得以升腾,幸福才干得以实现,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是根本不可能通过金钱堆砌和快感刺激得以实现的。一个为成功拼搏的人,如果他根本不能感受和体会成功对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他的拼搏就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自我摧残;一个失去对幸福的领悟能力的人,无论他事业多成功,他的人生也必然在迷茫苦痛之中与幸福绝缘。
现在,让我们回头再来看《虎妈猫爸》,你会发现:家长们对孩子学习的注重,其实仅仅是无意识地延续中国人在上千年封建科举中形成的读书崇拜;家长们为孩子几近疯魔的行为,其实只是一种从众效应下的群体性癫狂。孩子们参加的诸多课外学习班,本身并非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学习钢琴和画画可以让孩子受到艺术的熏陶,让生命更丰富;学习数学,可以让孩子获得更敏捷的思维,但所有这些学习,其正面效用达成的前提,是要摒弃功利的目标,而强调内在的感受。如果学习只是为了分数和证书,那么这样的学习便会变成一种残害。家长们应该明白,自己对孩子的那些急功近利的逼迫,除了可以给自己那害怕失败而没有安全感心灵一个心理劝慰之外,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其他用场。你以为给孩子上奥数班,孩子就能成为数学家,考上清华北大吗?孩子若不喜爱学习,什么班都徒劳。就算孩子真的考到第一名,考上了清华北大,你以为他就能出人头地吗?功利这种事情是充溢时机主义的,成功除了要看包括人脾气在内的全方位素质,还要看天时地利各种运气。如果一个人只要学习好就可以飞黄腾达的话,又怎会有那么多落寞的高考状元呢?就算你的孩子最终如愿地扬名显贵,名利双收,你以为他真的就能因此获得幸福吗?你又怎么能保证差错的价值观不会让他走上邪路呢?听听《虎妈猫爸》里的姥爷毕大千在结局的时候,深刻反思的那句话:“现在的社会上,有多少没有底线的成功者,有多少急功近利的人。又有多少承受不了压力,变得精神不正常的人了。”是啊,我们社会这样的人太多,他们不仅破坏了社会秩序,阻碍了社会正常运行,可他们又何曾通过这些机巧和计谋,获得自己的幸福人生了呢?再多的爱慕,再多的人前的炫耀获得的快感都会转瞬即逝的,如果没有一颗能够领悟幸福的心灵,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生命感受,不管他多么的成功,他的人生都注定只能是悲剧,因为他的心灵是逝世亡的。
可悲的是,今天大多数人,其实都对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幸福的法子一无所知,这原因在于,我们的现代教导中,从来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一代代人都在浑浑噩噩中过生活,除了纠结,我们又能如何教导自己的子女呢?在我看来,对面子和幸福的区分,对快乐和快感的差别,对人生意义和幸福法子的正确认识和追求,是当今仁攀类启蒙教导该当必备的重要内容,是每个仁攀赖以获得幸福人生的最基本素质,也是仁攀类赖以创造文明的最首要内容。生而为人,特别是生而为文明时代的仁攀类,除了基本生存技能外,首先应该学会的是如何生活,如何面对人生,如何享受生命的鲜活、自然的恩赐,而不应该如禽兽般凭藉本能欲望活着。我们现代人的教导,充其量只能叫做知识培训,因为它缺失了仁攀类最首要的人生教导,结果就是,人们傻傻地以为物质文明就是整个高傲,持续呆头呆脑地茫然生活,不知去向,然后无奈地承受无知带来的让人窒息的焦虑,以及全部社会精神上的裹足不前。
有人说,教导不就该是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吗,我们现在的教导制度难道还能有错吗?我想说,现代社会这一套教导制度,从小学、中学直到高等教导和技巧教导,实际是在西方产生,为了迎合工业生产体系而设计的。这套体系设计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制造能够用于大工业生产的劳动力,或者说培植的就是整齐划一的、可以在工业化生产中有效应用的“零件”,而不是活生生的、各具特征的“人”。也正因为此,现代教导的设计本身对知识技能摄入的强调,是远远多于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以及对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之关心的。但是,今天这种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教导模式,其实并不是仁攀类向来就如此,或者说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古希腊的教导崇尚数学、几何和天文学,因为他们觉得逻辑理性可以引发人的哲学思考,净化心灵,从而把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与正义。而中国古代从孔子开始的儒家教导理念,是以教化、育人为初衷。这种教导以完善的道德人格培植和高尚精神境界的养成为目标,为的是让人修养成为具有顶天立地精神的“君子”,从而肩负社会使命。虽然,在任何时代,教导都会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而具备功能性,但我们也要看到,教导是不应该离开对人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植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导,因为它代表了文明本身。
当然,与当今中国教导相比,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导其实也并没有完全抹杀对个性的塑造,这与其强大的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精神密切相关。这种精神自中世纪后期从西方人心灵中萌发开始,就赞助他们革新宗教,复兴文艺,创造科学,创始现代工业社会,并塑造了全部西方文明的样子,因而,他们的教导中也无疑会体现这样的精神。西方人从小就强调培植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自己的人生自己做选择,而不依附他人的评判。西方国家的孩子会在相对来说更自由的氛围中成长,他们被强迫努力学习和相互攀比的情况都会比我们少很多,他们的年轻人也能有更多时机去选择做自己喜爱的事情,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当然,发达国家较高的福利条件,也为年轻人自由选择人生创造了条件。但尽管如此,西方人也并非从未被教导问题所困扰。几年前美国的虎妈大讨论,和前段光阴中国《虎妈猫爸》登上英国BBC的头版,都说明西方人也会不同程度的蒙受虎妈式的纠结。因为,他们的孩子确凿没有中国孩子学到的知识多,白人孩子的学业也往往不如以华裔学生为代表的亚裔学生那么卓越,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西方教导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个人,虽然生活更加独立、自由和轻松,但说到心坎深处,也大都流于平庸,没有更加深刻高远的幸福追求。对他们来说,如果不满足于按部就班庸庸碌碌的生活,也大多只能想尽办法从各种新鲜刺激中找快感——从各种作逝世的极限挑战到暴力、吸毒与犯罪——当个性张扬膨胀到失去约束和放任自流的时候,也会造成社会问题。西方人的确比我们活得更快活自在,但却未必活得更丰富完满。
所以我觉得,不论中西,全部现代教导都短缺一种人生教导,短缺对生命更深刻的思索和更超越的追求。我们需要一种道德培植、灵魂塑造和精神哺育。它不是那种照本宣科地背几句“五讲四美”“八荣八耻”的条条框框就完事大吉的思想品质课,它需要体现的是对人生对世界的哲学思考,换言之,它是一种哲学的教导。遗憾的是,在当今世界,哲学不仅在教导中被忽视,事实上,全部现代文明都是弃之如敝屐。因为哲学中的精神感悟是一门关于唯心的学问,而追求唯物的现代人,最恐慌的便是面对自己的心灵。可是高举唯物旗帜的人忘怀了,对仁攀类而言,一切对外物的求索,最终只有满足了心坎对意义的思考才干产生价值;仁攀类对所有物质追逐的终极目标,到最后也不过是无比唯心而又精神化的“幸福”二字。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如果整个的生活只有焦灼地物质追逐,而没有发自灵魂深处对幸福的觉解,那将是多么失败而悲恸的人生。对于这个世界上任何形式的文明而言,如果其整个追求的目的仅仅在于物质上征服和享受,如果它根本不具备仁攀类更加伟大的精神性创造和升腾,那么这样的文明也定会走向崩溃瓦解。今天的世界有太多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也正是源于仁攀类对心灵的忽视,对哲学的背弃。
因此,每个人在人生心智成长阶段,都该当有时机跟随曾经创造仁攀类文明的那些圣贤一同思考人生与世界,不为追逐所谓绝对真理性的答案,而是为了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独特而更具智慧的眼光。成长中的青少年,该当被培植去享受自己所做事情的乐趣,被引导去思考自己独特的生活意义,并被塑造独立而完善的人格。这样人才不会仅仅是作为社会机器零件的存在,而是一个真正有鲜活灵魂的人,是一个不同于兽类的,具有高等智慧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感受生命本真的幸福。如果社会是在进步的,那么教导就应该为更多人获得幸福人生而投入光阴精力,说到底,每个人生命的完满,不才是仁攀类文明进步的终极目标吗?而中国的家长们,不妨放慢催促孩子学习的脚步,跟孩子一同思考一下人生,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灵魂,这样你的孩子不仅会拥有更健全的人格,,更多成功的可能,最首要的是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高考过后的感想】相关文章:
《大雪过后》教案范文12-07
感想怎么写12-08
书市感想作文04-06
书市感想作文04-06
书市感想作文04-06
书市感想作文04-06
书市感想作文04-06
书市感想作文04-06
书市感想作文04-06
书市感想作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