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
《巍巍中山陵》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不少段落运用了描写。这篇设计在引导学生掌握课文要点时,加强诵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1、导入,介绍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突出民主革命的先驱、革命的先行者。
2、请去过中山陵的学生介绍中山陵。
3、诵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巉Q遥悖瑷ⅲ盍殍眩辏楱雌峦樱簦酲龟趺fū参错cēncuò纤细xiān等。
4、结合探究二,了解中山陵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以及说明的顺序。①学生填图,教师解说“钟”形。②归纳说明顺序: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由南而北、由下而上)。
5、研读第2段,①学生诵读,体味优美的语言。②探究:为什么这一段用较多文字描写钟山地理形势、优美景色?(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优美,孙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这也是钟山南麓被选做中山陵墓址的原因。)
6、研读第9段,①反复诵读,欣赏优美的景物描写佳句。②随文学习所用的修辞手法。③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描写和说明相结合,使客观事物得到准确贴切的表现,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7、回顾小结:中山陵的主要特征,“巍巍”的含义(①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②它在广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中包含不少历史、文化知识,这篇设计重点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积累知识,掌握阅读的方法。
教学步骤:
1、导入,出示相关图片,展示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大字。①请学生解释意思,说明出处。②教者归纳:“天下为公”源于《礼记大同》,是孙中山先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他为此奋斗了一生。这也是人民爱戴孙中山先生的原因。③解说课题“巍巍”的含义。
2、学生默读课文,同桌合作探究,小结应积累的知识,制作资料卡片。
3、请几对同桌示范探究过程,检查知识积累,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学生就下列话题展开讨论:①哪10个朝代、政权先后在南京建都?②“先驱”的含义。③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入选的原因有哪些?④文章按怎样的顺序说明中山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⑤设计者怎样体现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4、知识积累小结,投影显示:卡片一:南京是10朝古都,先后有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建都。卡片二:中山陵兴建于钟山风景区,于1926年1月动工,1931年10月竣工。是辛亥革命以后,我国为革命领导人兴建的一座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陵墓。卡片三:中山陵的设计者是吕彦直,中山陵的`钟形图案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卡片四:工笔画——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意细部的描绘;泼墨画——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画出物体形象,像把墨汁泼上去一样;写意画——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卡片五: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驱,他领导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于1925年3月病逝于北京,1929年6月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中山陵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钟山风景区的一部分。这篇设计把读写说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导入,简介孙中山和中山陵。
2、学生阅读课文,理清下列问题:①中山陵的主体特征和组成部分。②文章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说明?③找出文中生动说明的段落并诵读。
3、组织讨论:把本文提供的材料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游览区简介,应怎样取舍?(要突出钟山风景区的景色优美;突出介绍中山陵的规模和建筑特点;略写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中山陵的兴建过程;补写去中山陵的交通路线和周边景点等。)
4、学生写作后进行交流、点评。
5、口语训练:假若你是一名导游,正带领一批游客乘车行驶在从中山门开始的宽阔的陵园大道上,你现在开始向游客介绍中山陵……(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按游览顺序,把握每一景点的要点,模拟导游。)
《巍巍中山陵》2
阅读文段,然后答题。 (一)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钟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仅3千米。由于附近大多是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蓝色的天幕下,苍翠的林海与山颠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1 之滨之间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后面,原作有之一二字,编者把它删了,你认为删得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钟山的高度、长度都用约,介绍宽度时用仅,能否也换成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山陵为何要建在钟山?(分点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节选文由两个自然段组成。请用扼要的语言,概括这两自然段的段意。
答: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1.第1自然段大量运用了数字说明,有确数,也有概数,请举例说明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文笔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有两层大的比喻:一是当阳光灿烂时,眼前景色仿佛工笔长卷;二是当日出日没之际,又像泼墨山水。
B.两层中又有比喻: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C.这四个比喻又构成两组对偶句。城犹潜蛇,山若伏鳖是比喻兼拟人。
D.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
等由四字短语构成排比句,读来气势磅礴。
E.骈句间以散句,既有整齐之美,又有错综之美。在说明文中运用描述性文字,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3.第2自然段中的画线字分别说明了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1.不能调换。滨是水边或近水的地方。间是中间的意思。如果一调换,就不符合实际的`地理位置了。
2.不宜删去。因为我国古都,除南京外,还有北京、西安等处,有了之一二字,便避免了只此一家之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不能。约是表示约数,而仅是只的意思,直接用在数量词前,表示数量少,仅3千米既表示确数,又表示数量少,占地面积不大,对人民生活无不良影响。
4.①钟山地理环境雄伟而恢宏(俗称风水好)②这是总理的遗愿。
5.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其方位 说明中山陵园地理环境的特点及中山先生生前的愿望。
(二)
1.宽135米,深30米是确数,确切地说明了大平台的宽度和深度。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是概数(约数),说明了每段石阶大致的步数。
2.E(有所感应改做有所知。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使读者有所知。而记叙文中的描写,才是使读者有所感。)
3.重檐歇山说明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或四坡的屋顶,叫重檐歇山)花岗石说明圆柱砌成的材料。黑色说明大理石的颜色。中央偏北处是说明中山石像的位置,端坐平视是说明中山石像的姿势和眼神,栩栩如生是说明中山石像的高度艺术性。
《巍巍中山陵》3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故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一、识记文中生字生词。二、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学习文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重点)并体会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难点)
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导学题。
1、生字词
2、找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
3、说说文章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巍巍”的特征的?
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导学三的问题出得有点大,学生回答起来有点困难,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整个课堂一点都不轻松,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细想之下,可以把这个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
(1)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体现了中山陵的巍巍?
(2)这篇课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
(3)你认为哪些建筑、设计能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呢?
在此基础上做一个总结,学生自学讨论起来就容易多了,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在备课方面准备得不是很充分。
《巍巍中山陵》4
《巍巍中山陵》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说明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建筑类说明文,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初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说明文的一些知识——明确说明对象、了解事物特征、知道如何围绕特点进行说明、分析说明顺序和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课文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有共同点,说明对象、事物特征比较好找,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建筑物高大的特点。但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中山陵它是一个建筑群,它的高大是通过各部分的高大来简接说明的,课后的中山陵整体布局图完成也比较困难,而且课文还很长。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将它确定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将课文读通顺,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第二课时,再读课文,弄清每段话的说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课文的结构,理清顺序;再细读第7—11自然段,找到课文中作者说明中山陵各部分之间顺序的句子,完成课后的中山陵建筑群的`布局图。第三课时,精读课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山陵“巍巍”的特点,并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进行赏析品味。公开课我进行的是第三课时的教学,现就对本节课的得失反思如下:
本节课我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将课堂这一阵地还给学生,将45分钟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关于第一个目标的实施,为了让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三个问题的设计可谓改了又改,直至通俗明了。在学生交流汇报时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关于第二个目标,我采用了给出案例,分析总结品味语言的方法和答题格式,让学生有迹可循。最后,齐读孙中山的名言,激发学生铭记先生教诲,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发奋读书,为中华之腾飞打好基础的情趣,实现说明文的情感目标。整节课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新手,我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透彻,使得教学中对学生严谨的分析态度的培养有疏忽。例如赏析生动的描写性语言时,有这样一句话: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衬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我只是引导学生分析了“蓝色”“苍翠”“紫红色”三个表示色彩的词,可以看出钟山景色“鲜丽”的特点,却忽略了对“和谐”一词的理解。因钻研教材不透彻,不能引导学生严密的品味赏析语言是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另外,还有一些小枝小节也没有处理好,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困惑,影响了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课前的钻研教材和合理处理教材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奇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钻研好了教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应付自如,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很好引领作用。
《巍巍中山陵》5
“下车了!”随着同学们的欢呼声,我们快速向中山陵奔去。一路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渐渐步入恢宏壮观的陵区时,我的心里不禁激荡起一股莫名的感觉。
我们首先来到陵园广场,广场四周,棵棵青松屹立,它们看上去是那样的苍劲挺拔,生机勃勃,既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又喻示着革命事业的万古长青,生生不息。我们顺着石路继续向前走,一座巍峨耸立的牌坊便映入眼帘,抬头仰望,由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博爱”两个大字赫然立在牌匾中央,仿佛是在告诫人们,要用大海般的`关怀,去关心,呵护每一个人。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392级阶梯,8个平台,对于我们来说,要攀登完如此多的阶梯是困难的,可当我们气喘吁吁到达最后的平台时,不禁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
祭堂前有三座拱门,分别为“民族,民权,民生”三门,正中门楣上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表明了孙先生的奋斗理想。再向前进,就是碑亭了,一块高约六米的碑石上镌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镏金大字,堂中还有一尊孙先生的大理石像,生动逼真,那伟岸的身躯,那博大的胸怀,不禁使我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延续两千余年封建帝制的伟大功绩和艰苦奋斗的历程。在这高大庄严的祭堂中,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
在不知不觉中,集合令吹响,依依不舍的我们离开了中山陵园。这次中山陵之旅,带给我的不仅是饱览美景的喜悦,更多的是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他那伟大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便像这中山陵般巍巍恢弘!
《巍巍中山陵》6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的风景名胜古迹——中山陵,去领略它的风采。
揭示目标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3、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中山陵的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
3、阅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检查预习:生字词注音
嵯峨(?? )断垣(? )颓壁(? ) 灵柩(? )深邃(? )入殓(? )石坊(? )龟趺(? )纤(? )细? 门楣( )参差(? )穹隆(? )巉(? )岩
2、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的说明了中山陵的特征。
3、中山陵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
“巍巍”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从三个方面体现其特征:(1)用钟山的雄伟气势衬托;(2)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其高大;(3)从孙中山">从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来表现。
4、请同学们读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并思考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完成基训1-3题。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用2-3种说明方法说明一下自己最喜爱的一件物品。
《巍巍中山陵》7
(1)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四百六十米,东西走向,长约七公里,南北宽度仅三公里,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品析】
说明钟山的一段,从追溯本源到介绍地理位置,再运用一系列数据描摹全貌,最后按照山顶、山腰的顺序细处勾画山间美景,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娓娓而谈,语言准确简明,优美流畅。
文段写钟山之高,先与其它诸峰作比较,再点出海拔高度与山形原因;写钟山之险,重在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形象而传神;写钟山之奇,一则交待雄伟高大的山形,一则绘蓊郁林海与紫红页岩映衬之景;写钟山之秀,“松柏森郁,草莽绵连”,措辞精准,字无一多无一少。极尽能事描画“鲜丽”“和谐”之景,既表现自然丽色,又为后文张本:正因为如此,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葬身于此的愿望,而又正因为钟山的'地形、环境,方才衬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
(2)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品析】
平台位于祭堂前,又是全陵的制高点,此处对平台所见景色的描绘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衬托出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以具体数据说明平台是“制高点”,并借此暗示中山先生对中华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接着用“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对平台见景进行总写,而后分写“阳光灿烂”和“日出日没之际”两种情况,条理清晰,层次井然,一步步带我们进入一个美仑美奂的建筑艺术殿堂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文章结构艺术的严谨与精巧。
此外,古典风味浓厚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如“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一句,对偶、比喻综合运用,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又如喻晴日见景为“工笔长卷”,晨昏见景为“泼墨山水”,独具匠心地将景色与国画技法相结合,显得形象而生动。句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音律和谐,与内容相得益彰,描绘出了平台所见壮丽阔大的景象。
这篇说明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中山林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谨慎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巍巍中山陵》8
今天我读了《巍巍中山陵》这篇文章,我被中山陵的漫长而又辉煌的历史所感染了。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十个朝代的政权在此建都。许多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长眠在这里,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陵墓---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中山南麓。
课文有这么一段:中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成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为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约3千米,由于附近大多施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这座山就显得格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延,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山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千百年来,从皇室到明间在这里进行过种种社会活动,建造了许多第宅、园林、寺塔、坛台和陵墓,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史实和动人的传说。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惟有钟山众多巍峨的峭石峰石,以及一些残存的断垣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做出无言的旁证。
由中山陵联想到祖国,我觉得祖国的大好河山来之不易,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21世纪的我们,应该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大好河山。
世上只有自己的祖国才是避风的港湾!我们要改造自己的祖国,让祖国的“孩子们”回到自己的身边,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巍巍中山陵》9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生:(清明节)
师: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
生:(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
师: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
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
生:(孙中山)
师: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步把握内容
师:《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脑海中应自然浮现出说明文学习的'十五字'方法,有谁能为我们回忆一下
生:(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
师: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吗
生:说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顺序——空间顺序;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2.师: 过渡:从上面五个方面,我们对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些皮毛,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陵园深处.
三.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师:假设一下,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以贝聿铭的设计为参考)
参考:地理环境(中国人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要选一个风水宝地),设计应符合人物身份,要考虑资金预算等
2.师:我们同学还挺有当设计师的潜力的,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请大家各自朗读课文的第4段,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
生: 交流:
师:可用原话回答,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如下有注重和谐协调;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备等.
4. 师: 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
生:朗读.
师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四.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
生: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交代.
师:但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
生:(广东香山人)
师: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 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
2. 师: 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 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吗
生交流后明确: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
3. 师: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 是不是偏题了 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疑惑
生交流后明确:一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五.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选择这两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这些内容,文章还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现这一特征呢 留给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
以上内容来自巍巍中山陵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巍巍中山陵》10
在上《巍巍中山陵》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是,按照传统的方法,通过几个问题连结,虽然也是用的模式,有小组合作,有交流评价。但是由于我对于学生的控制痕迹太重,整个课堂有点枯燥,学生虽是一贯地积极,但是在听的学生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心不在焉。学生的回答被我限定在了一定的范围。比如:在讲“文中有哪些地方从中山陵建筑本身直接表现它“巍巍”的特征的?”学生的答案好多都不是建筑本身直接表现的,而是通过一些侧面的说明孙中山的精神。我上课的时候总要强调是“建筑的本身直接”这几个字。但是上完之后我发现,那些间接表现的内容对文本的解读也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忽视这些文本中的信息。
于是,在上另一个班的时候,我调整了策略。我想“巍巍中山陵”中的巍巍是本文最重要的要写出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我就问学生巍巍是谁的特征?学生第一反应是中山陵,在我等待过后,我的学生开始认为是孙中山了。我就让他们分别找哪里体现中山陵的巍巍,哪里体现孙中山的'巍巍。在交流中,帮他们区分直接和间接。我觉得这节课才上出了味道。《巍巍中山陵》也可以不那么枯燥了。
在上这课的时候,还有一得,就是让我感觉到了提问方式的重要性。我在讲孙中山为什么选择钟山作为墓地的问题时,没有说明要从文中找答案。然后有一个学生就说南京对孙中山而言十分重要,我认为他的回答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脱离了文本。但是我当时太急了,说他的回答是错误的,后来课后我想想他说的也有道理,于是课后找到了他,和他又进行了交流。